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学案(考点精讲+中考真题)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学案(考点精讲+中考真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27 11:32:55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下第14课 明朝的统治(学生版)
中考真题凝聚全国各地历史精英智慧,准确把握大纲要求,紧跟时代步伐,展示各地中考文化。本专辑精选近年本课全国各地中考历史真题,助力同步教学,欢迎下载。
一、明朝的建立:
1、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他就是明太祖。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1、地方上: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2、在中央:废除了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型、工的职权,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为了分散兵权,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朱元璋设立锦衣卫特务机构,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后来,明成祖设立东厂机构。
目的:监视官民,加强君主专制。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1、明朝提倡尊孔崇儒
明朝严格规定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注。
2、八股取士:目的:控制思想
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应试的人为了能够录取,只能死读“四书”“ 五经” ,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四、经济的发展:
1、明代引进原产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
2、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
2、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畅销海内外。
3、北京,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4、出现了著名的商帮:山西晋商,安徽的徽商。
一.选择题
1.(2022金昌市中考8.)《皇明祖训》中载:“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颜顽(抗衡),不敢相压。”该朝“罢示相”的目的是( )
A. 精简官僚机构 B. 扩大统治基础 C. 加强思想控制 D. 强化君主专制
2.(2022聊城中考9.)与汉代“千里不贩柔”相比,明清时期,粮食、布匹等民生日用品已成为长途贩运的主要商品,且出现了诸多商品粮基地。下列各项能佐证这一说法的是( )
A. 交子的出现 B. 市舶司的设置 C. 商帮的兴起 D. 十三行的设立
3.(2022天津中考6.) 随着科举考试的变化而出现的八股文产生于( )
A. 宋朝 B. 元朝 C. 明朝 D. 清朝
4.(2022泰安中考3.)下面示意图中,①处应填的内容是( )
A. 开创科举制度 B. 设御史台 C. 设立三司 D. 设立军机处
5.(2022临沂中考5.)宋代大幅度增加了科举取士的名额,确立了三年一次的考试制度。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这种情况告诉我们( )
A. 考试选拔官吏办法发生了根本变化 B. 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
C. 科举制度在宋代和明代都进行了改革 D. 元朝近百年间一直没有实行科举考试
6.(2022赤峰中考4.)明太祖时期编成《孟子节文》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书中将《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非臣子所宜言”的内容尽行删去,不准学习。这反映了明初( )
A. 重视文献整理 B. 科举制度完善 C. 君主专制加强 D. 重文轻武政策
7.(2022江西中考8.)按下面图示的编制思路,其空白处应为( )
A. 废除丞相制度 B. 设立“三司” C. 设立锦衣卫 D. 实行“八股取士”
8.(2022梧州中考3 .)明代商业发展推动工商业市镇的崛起。在松江府,棉织业市镇有朱泾镇、朱家角镇等;在嘉兴府,丝织业市镇有王店镇、王江泾镇等。这说明当时( )
A. 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 B. 自然经济开始逐步解体
C. 资本主义经济普遍出现 D. 农产品商品化开始出现
9.(2022百色中考3 .)“废中书,罢丞相”“废行省,设三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八股取士”。上述历史事件均发生在( )
A. 汉朝 B. 唐朝 C. 明朝 D. 清朝
10.(2021盐城市4.)明朝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这表明明朝( )
A.开创科举制度 B.推行重文轻武
C.提倡尊孔崇儒 D.大兴文字狱
11.(2021聊城市8.)明朝时,玉米、甘薯、马铃薯等原产于美洲的高产作物传入中国,种植面积迅速扩大,逐步成为主导性的农作物品种,这一现象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
A. 提高了农业耕作技术 B. 增强了抵御饥荒能力
C. 促进了经济重心南移 D. 根除了人口增长压力
12.(2021菏泽市6.)为维护统治,我国古代诸多王朝,都注重加强思想文化控制。右图“?”处的内容应是( )
A. 设立三司 B. 设立厂卫 C. 八股取士 D. 废除丞相
13.(2021江西省8.)下边菜单中的食材最早传入中国是在 ( )
A. 战国时期 B. 秦汉时期 C. 魏晋时期 D. 明清时期
14.(2021通辽市2.)科举制度实行了约1300年,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相对来说,它是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明清两朝,不少有特殊成就的人,未能通过科举考试,如宋应星李时珍、曹雪芹等。有关科举制,下面解读错误的是( )
①隋文帝时,科举制正式创立 ②唐朝时科举制得到了完善
③宋朝重视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④清朝时期的八股取士埋没了很多人才
A. ①③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④
15.(2021黄冈、孝感、咸宁市3.)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汉代丞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而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纵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明朝则废除了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提升六部的职权,六部直接向里帝负责。上述变化的实质是( )
A. 集思广益,减少失误 B. 分工协作,提高效率
C. 相互制约,杜绝贪腐 D.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16.(2021衡阳市4.) 如下图是我国古代两个朝代的国家机构设置示意图,其变化反映了( )
A. 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B. 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C. 地方行政机构精简 D. 丞相权力不断增强
17.(2021永州市7.)明朝鼎盛时期,全国人口达到1亿多,到清朝乾隆末年时,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明清时期人口的快速增长离不开国外高产作物的引进。下列作物,属于我国明代引进的是( )
A.水稻、向日癸 B.玉米、甘薯 C.马铃薯、粟 D.花生、水稻
18.(2020威海4.)明朝统治者改革行政机构。如图体现出明朝政治最突出的特征是(  )
A.君权加强 B.政权分立 C.地方割据 D.思想禁锢
19.(2020泰州5.)“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史上“专权乱政”的教训,采取的措施是(  )
A.实施推恩令 B.设立三省六部 C.设置通判 D.废除丞相
20.(2020宁波1.)中国自古以来形成了一整套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下表反映了我国古代国家治理的趋势是( )
朝代 秦国 西汉 宋朝 明朝 清朝
政治措施 建立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 颁布“推恩令” 解除地方节度使权力 废丞相、 设内阁 设军机处
A.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B.维护国家统一
C.加强监察制度 D.推进民族融合
21.(2020广东12.)明太祖时期将《孟子》一书中“非臣子所宜言”的内容尽行删去,篡成《孟子节文》,颁行天下,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这反映了明初( )
A.君主专制加强 B.科举制度完善 C.儒家地位提升 D.图书出版发达
22.(2020聊城7.)“(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明史》中的这段记载。主要反映了明朝( )
A.君臣关系融治 B.反对铺张浪费 C.君主专制加强 D.饮酒之风盛行
23.(2019青岛12.)某班同学在学习《明朝的统治》一课时,准备编写一个关于朱元璋的历史课本剧,剧本中不应该出现的是( )
A.定都应天府 B.废除丞相制度 C.设立“三司” D.成立东厂
24.(2019北部湾2 .)“(明代读书人)只会按照固定的题目做没有原创性的文章。他们对‘四书’的内容甚至并不了解,但只要能背诵模范文,就可以应付考试。”造成这一现象是由于明朝( )
A.设立军机处 B.采用八股取士 C.废除丞相制度 D.设立厂卫机构
25.(2019菏泽6 .)下表是一位同学整理的关于明朝加强专制统治措施的学习笔记。请你从下列选项中帮他再补充一项( )
明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
1 废丞相,权分六部
2 设内阁大学士
3
A.完善三省六部制 B.建立行省制度 C.设立军机处 D.设厂卫特务机构
二.非选择题
1.(2021黄冈、孝感、咸宁市中考12.) 【明清社会的转型与挫折】
材料一 明中期、社会生产蓬动发展、在农业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基础上,白银日趋货币化,农业生产趋向商品化、农民纷纷流入城镇、从事商品生产,一批工商业市镇迅速崛起。私人海外贸易日浙兴盛、并迫使明廷在隆庆年间开放海禁,新的生产组织方式在江南一些工商业市镇破立而出,……明朝后期的社会,商品经济持续发展、全国性市场形成,并向世界延伸,海对贸易迅速增长,大量白银流入中国,社会转型的步伐明显加快。
——宁欣《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明朝以后的中国并没有像欧洲主要国家那样步入近代化发展阶段,其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中国以传统农并经济为基础,以儒家伦理道德为内核构筑的统治秩序在专制体制下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阻碍了社会结构的更新和变革。正当晚明社……亟须寻求突破之际,明末农民战争爆发了。清军入关以后,新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新建立,它打破了正在起步的中国近代化进程,使中国重新回到传统统治体系中,失去了蜕变的机会。
——宁欣《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社会转型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阻碍明清社会转型主要原因,
2.(2020荆门中考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有的公开反抗朝廷派来的官吏,有的甚至举兵叛乱。地方上的豪强地主也发展起来,兼并土地,聚敛财富,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对抗。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宋史 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 指知州、知府等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朱元璋认为,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的权力过大所致。为了巩固统治,他在积极恢复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在政治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从地方到中央全面改革官制,以强化皇权。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解决诸侯王和豪强地主问题?这些措施产生的作用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回答通判的职权和作用。(不得照抄原文)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了强化皇权,朱元璋在地方采取了什么措施?为了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了什么机构?
3. (2019荆门中考30.) (7分)在中国封建社会,统治者为巩固其统治地位,都十分重视培养和选拔人才,并逐步建立起了一系列的选官制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汉武帝元光元年 “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举后直接授官.充分适应了君子贤人任官以“轨德立化” 的思想。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魏晋以来,实行盯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官员大都从各地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生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 一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
材料三明朝提倡尊孔崇儒。明朝严格规定科举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明朝科举还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答卷由八部分组成,称为“八股文”。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武帝选官的主要标准是什么。(1分)
(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为改变材料二中的端,隋朝时啦了什么样的选官制度?(1分) 唐太宗又是怎么完善这一制度的?(1分)这一制度的创立有什么意义?(1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明朝科举考试发生了什么变化。(1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 变化对选官造成了什么样的负面影响。(1分)
(4)通过上述材料,指出自西汉到明朝选官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分)
考点精讲
中考真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下第14课 明朝的统治(教师版)
中考真题凝聚全国各地历史精英智慧,准确把握大纲要求,紧跟时代步伐,展示各地中考文化。本专辑精选近年本课全国各地中考历史真题,助力同步教学,欢迎下载。
一、明朝的建立:
1、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他就是明太祖。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1、地方上: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2、在中央:废除了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型、工的职权,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为了分散兵权,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朱元璋设立锦衣卫特务机构,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后来,明成祖设立东厂机构。
目的:监视官民,加强君主专制。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1、明朝提倡尊孔崇儒
明朝严格规定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注。
2、八股取士:目的:控制思想
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应试的人为了能够录取,只能死读“四书”“ 五经” ,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四、经济的发展:
1、明代引进原产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
2、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
2、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畅销海内外。
3、北京,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4、出现了著名的商帮:山西晋商,安徽的徽商。
一.选择题
1.(2022金昌市中考8.)《皇明祖训》中载:“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颜顽(抗衡),不敢相压。”该朝“罢示相”的目的是( D )
A. 精简官僚机构 B. 扩大统治基础 C. 加强思想控制 D. 强化君主专制
2.(2022聊城中考9.)与汉代“千里不贩柔”相比,明清时期,粮食、布匹等民生日用品已成为长途贩运的主要商品,且出现了诸多商品粮基地。下列各项能佐证这一说法的是( C )
A. 交子的出现 B. 市舶司的设置 C. 商帮的兴起 D. 十三行的设立
3.(2022天津中考6.) 随着科举考试的变化而出现的八股文产生于( C )
A. 宋朝 B. 元朝 C. 明朝 D. 清朝
4.(2022泰安中考3.)下面示意图中,①处应填的内容是( C )
A. 开创科举制度 B. 设御史台 C. 设立三司 D. 设立军机处
5.(2022临沂中考5.)宋代大幅度增加了科举取士的名额,确立了三年一次的考试制度。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这种情况告诉我们( C )
A. 考试选拔官吏办法发生了根本变化 B. 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
C. 科举制度在宋代和明代都进行了改革 D. 元朝近百年间一直没有实行科举考试
6.(2022赤峰中考4.)明太祖时期编成《孟子节文》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书中将《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非臣子所宜言”的内容尽行删去,不准学习。这反映了明初( C )
A. 重视文献整理 B. 科举制度完善 C. 君主专制加强 D. 重文轻武政策
7.(2022江西中考8.)按下面图示的编制思路,其空白处应为( D )
A. 废除丞相制度 B. 设立“三司” C. 设立锦衣卫 D. 实行“八股取士”
8.(2022梧州中考3 .)明代商业发展推动工商业市镇的崛起。在松江府,棉织业市镇有朱泾镇、朱家角镇等;在嘉兴府,丝织业市镇有王店镇、王江泾镇等。这说明当时( A )
A. 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 B. 自然经济开始逐步解体
C. 资本主义经济普遍出现 D. 农产品商品化开始出现
9.(2022百色中考3 .)“废中书,罢丞相”“废行省,设三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八股取士”。上述历史事件均发生在( C )
A. 汉朝 B. 唐朝 C. 明朝 D. 清朝
10.(2021盐城市4.)明朝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这表明明朝( C )
A.开创科举制度 B.推行重文轻武
C.提倡尊孔崇儒 D.大兴文字狱
11.(2021聊城市8.)明朝时,玉米、甘薯、马铃薯等原产于美洲的高产作物传入中国,种植面积迅速扩大,逐步成为主导性的农作物品种,这一现象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B )
A. 提高了农业耕作技术 B. 增强了抵御饥荒能力
C. 促进了经济重心南移 D. 根除了人口增长压力
12.(2021菏泽市6.)为维护统治,我国古代诸多王朝,都注重加强思想文化控制。右图“?”处的内容应是( C )
A. 设立三司 B. 设立厂卫 C. 八股取士 D. 废除丞相
13.(2021江西省8.)下边菜单中的食材最早传入中国是在 ( D )
A. 战国时期 B. 秦汉时期 C. 魏晋时期 D. 明清时期
14.(2021通辽市2.)科举制度实行了约1300年,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相对来说,它是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明清两朝,不少有特殊成就的人,未能通过科举考试,如宋应星李时珍、曹雪芹等。有关科举制,下面解读错误的是(C )
①隋文帝时,科举制正式创立 ②唐朝时科举制得到了完善
③宋朝重视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④清朝时期的八股取士埋没了很多人才
A. ①③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④
15.(2021黄冈、孝感、咸宁市3.)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汉代丞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而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纵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明朝则废除了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提升六部的职权,六部直接向里帝负责。上述变化的实质是( D )
A. 集思广益,减少失误 B. 分工协作,提高效率
C. 相互制约,杜绝贪腐 D.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16.(2021衡阳市4.) 如下图是我国古代两个朝代的国家机构设置示意图,其变化反映了( B )
A. 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B. 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C. 地方行政机构精简 D. 丞相权力不断增强
17.(2021永州市7.)明朝鼎盛时期,全国人口达到1亿多,到清朝乾隆末年时,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明清时期人口的快速增长离不开国外高产作物的引进。下列作物,属于我国明代引进的是( B )
A.水稻、向日癸 B.玉米、甘薯 C.马铃薯、粟 D.花生、水稻
18.(2020威海4.)明朝统治者改革行政机构。如图体现出明朝政治最突出的特征是( A )
A.君权加强 B.政权分立 C.地方割据 D.思想禁锢
19.(2020泰州5.)“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史上“专权乱政”的教训,采取的措施是( D )
A.实施推恩令 B.设立三省六部 C.设置通判 D.废除丞相
20.(2020宁波1.)中国自古以来形成了一整套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下表反映了我国古代国家治理的趋势是( A )
朝代 秦国 西汉 宋朝 明朝 清朝
政治措施 建立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 颁布“推恩令” 解除地方节度使权力 废丞相、 设内阁 设军机处
A.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B.维护国家统一
C.加强监察制度 D.推进民族融合
21.(2020广东12.)明太祖时期将《孟子》一书中“非臣子所宜言”的内容尽行删去,篡成《孟子节文》,颁行天下,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这反映了明初( A )
A.君主专制加强 B.科举制度完善 C.儒家地位提升 D.图书出版发达
22.(2020聊城7.)“(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明史》中的这段记载。主要反映了明朝( C )
A.君臣关系融治 B.反对铺张浪费 C.君主专制加强 D.饮酒之风盛行
23.(2019青岛12.)某班同学在学习《明朝的统治》一课时,准备编写一个关于朱元璋的历史课本剧,剧本中不应该出现的是( D )
A.定都应天府 B.废除丞相制度 C.设立“三司” D.成立东厂
24.(2019北部湾2 .)“(明代读书人)只会按照固定的题目做没有原创性的文章。他们对‘四书’的内容甚至并不了解,但只要能背诵模范文,就可以应付考试。”造成这一现象是由于明朝( B )
A.设立军机处 B.采用八股取士 C.废除丞相制度 D.设立厂卫机构
25.(2019菏泽6 .)下表是一位同学整理的关于明朝加强专制统治措施的学习笔记。请你从下列选项中帮他再补充一项( D )
明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
1 废丞相,权分六部
2 设内阁大学士
3
A.完善三省六部制 B.建立行省制度 C.设立军机处 D.设厂卫特务机构
二.非选择题
1.(2021黄冈、孝感、咸宁市中考12.) 【明清社会的转型与挫折】
材料一 明中期、社会生产蓬动发展、在农业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基础上,白银日趋货币化,农业生产趋向商品化、农民纷纷流入城镇、从事商品生产,一批工商业市镇迅速崛起。私人海外贸易日浙兴盛、并迫使明廷在隆庆年间开放海禁,新的生产组织方式在江南一些工商业市镇破立而出,……明朝后期的社会,商品经济持续发展、全国性市场形成,并向世界延伸,海对贸易迅速增长,大量白银流入中国,社会转型的步伐明显加快。
——宁欣《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明朝以后的中国并没有像欧洲主要国家那样步入近代化发展阶段,其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中国以传统农并经济为基础,以儒家伦理道德为内核构筑的统治秩序在专制体制下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阻碍了社会结构的更新和变革。正当晚明社……亟须寻求突破之际,明末农民战争爆发了。清军入关以后,新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新建立,它打破了正在起步的中国近代化进程,使中国重新回到传统统治体系中,失去了蜕变的机会。
——宁欣《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社会转型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阻碍明清社会转型主要原因,
【答案】(1)白银日趋货币化,农业生产趋向商品化,工商业市镇崛起;私人海外贸易日渐兴盛;商品经济持续发展,全国性的市场形成,并向世界延伸。
(2)传统的自然经济以自给自足为特点,阻碍了社会结构的更新和变革;君主专制统治的强化,传统儒家伦理道德的束缚,明清的更替等。
2.(2020荆门中考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有的公开反抗朝廷派来的官吏,有的甚至举兵叛乱。地方上的豪强地主也发展起来,兼并土地,聚敛财富,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对抗。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宋史 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 指知州、知府等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朱元璋认为,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的权力过大所致。为了巩固统治,他在积极恢复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在政治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从地方到中央全面改革官制,以强化皇权。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解决诸侯王和豪强地主问题?这些措施产生的作用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回答通判的职权和作用。(不得照抄原文)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了强化皇权,朱元璋在地方采取了什么措施?为了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了什么机构?
【答案】(1)措施:推恩令的实施、刺史制度的建立。作用: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或中央集权的加强。
(2)职权:通判涉及地方的一切行政与司法事务,知州发布的各项官文需要通判一起署名才能生效。作用:分散知州的权力并对其实行监督。
(3)措施: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机构:设立锦衣卫。
3. (2019荆门中考30.) (7分)在中国封建社会,统治者为巩固其统治地位,都十分重视培养和选拔人才,并逐步建立起了一系列的选官制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汉武帝元光元年 “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举后直接授官.充分适应了君子贤人任官以“轨德立化” 的思想。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魏晋以来,实行盯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官员大都从各地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生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 一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
材料三明朝提倡尊孔崇儒。明朝严格规定科举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明朝科举还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答卷由八部分组成,称为“八股文”。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武帝选官的主要标准是什么。(1分)
(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为改变材料二中的端,隋朝时啦了什么样的选官制度?(1分) 唐太宗又是怎么完善这一制度的?(1分)这一制度的创立有什么意义?(1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明朝科举考试发生了什么变化。(1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 变化对选官造成了什么样的负面影响。(1分)
(4)通过上述材料,指出自西汉到明朝选官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分)
【答案】(1)标准:品行(答孝廉、品德也可)。
(2)制度:科举制;措施:增加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意义:是中国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田,使有才学的人能够参政:推动了教育的发展。(答对一点即可。)
(3)变化;实行八股取士(答必须考“四书’“五经”,答卷分为死板的八个部分也可。) 影响:脱离实际,禁锢思想;选出的人都是皇帝意旨的顺从者。(答一点即可)
(4)方式变化:由推举到考试选拔的转变。
考点精讲
中考真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