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下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学生版)
中考真题凝聚全国各地历史精英智慧,准确把握大纲要求,紧跟时代步伐,展示各地中考文化。本专辑精选近年本课全国各地中考历史真题,助力同步教学,欢迎下载。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背景:明朝末年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
2、原因: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重视农业生产,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得到恢复并有较大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3、概况:
(1)耕地面积扩大
(2)大力兴修水利
在兴修水利方面,对黄河、淮河等大河以及大运河 进行治理,还组织人力修建了许多堤坝、渠堰、海塘。
(3)、庄稼种植方面
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 、甘薯等高产作物,使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4)、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经济作物的种植有较大发展,品种增加,棉花、甘蔗、烟草、茶叶、药材等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
3.作用: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也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手工业发展
(1)清朝前期,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种繁多,产品精良。
(2)已经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等。
如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 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达 2 500家,织工超过50 000人。
2.商业发展
(1)清朝前期商业发达,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如吴江县的盛泽镇,出现了“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的景象。
湖北的汉口镇在明朝中期才发展起来,到清朝时已成为“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
(2)出现了一批工商业市镇及商业大城市。
北京、江宁、扬州、苏州、杭州、广州等大城市中,工商业非常繁荣。乾隆时期的苏州,据载已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有的地段“地值寸金”。
山西商人组成的晋商,主要贩卖粮食、食盐、绸缎等,到乾隆时又专门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在全国各地开设“ 票号”,便于货币流通。
与晋商相匹敌的是江南徽州府商人组成的徽商,他们主要从事食盐、典当、茶叶、木材、粮食、布绸等行业的经营活动。这些商帮的活动,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商帮,如山西的晋商、江南徽州府的徽商,商帮的活动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三、人口的增长
明朝鼎盛时期,全国人口达到1亿多。明末以来的经济衰败和连年战乱,造成人口锐减。
到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1.增长: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
2.问题:人地矛盾逐渐突出,开荒垦田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庞大的人口也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一.选择题
1.(2022株洲中考5.) 明朝末年,人口锐减;到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清朝人口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A. 社会稳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B. 出现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C. 改进种植技术和改良新品种 D. 形成大的商帮经营存款业务
2.(2022包头中考4.)宋朝“苏湖熟,天下足”到清朝时“湖广熟,天下足”,这一民间谚语的变化,可以用于研究清朝( )
A. 铁犁和牛耕的出现 B. 文化艺术的繁荣
C.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D. 农业的发展变化
3.(2022盐城中考4.)隆时期出现了自发的移民。山东、河北向东北移民,福建向台湾移民,除国内移民外,也有向海外移民的现象。造成这一移民风潮的主要原因是( )
政局动荡 B. 经济衰退 C. 人地矛盾 D. 自然灾害
4.(2022苏州中考4.)1571-1821年间,从美洲运往菲律宾马尼拉的白银共计4亿比索,其中二分之一或者更多一些通过购买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流入了中国。这种被称为“丝一银"贸易的“全球化”贸易( )
A. 有利于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 B. 导致葡萄牙殖民者占据澳门
C. 为海上丝路的开通奠定基础 D. 表明当时中国已经步入近代
5.(2022长沙中考4.)明朝鼎盛时期全国人口达到1亿多,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顺治十八年,全国耕地面积549万余顷,到乾隆三十一年,全国耕地面积达到741万余顷。这反映了清前期( )
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B. 商品经济十分活跃
C. 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D. 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6.(2022河南中考8.)下图是一幅描绘乾隆时期市井风情的绘画作品。下列历史叙述与图中情景一致的是( )
A. 坊市界限分明 B. 对外贸易扩大
C. 城市商业兴盛 D. 人口数量增加
7.(2022福建中考10)17-18世纪,中国的瓷器、漆器和丝绸等产品为了输出欧洲,专门按照欧洲风格制造;欧洲的建筑、园林等装饰造型竞相采用中国题材和模仿中国风格,也融入了欧洲固有的形式。这反映了( )
A.中西文明交流融会 B.中国打开欧洲市场
C.中国建筑技术发达 D.中华文明的先进性
8.(2022晋中中考)山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李老师设计了“探三晋历史·品家乡文化”的主题式作业。明清时期,晋商成为勇于创新的山西人的代表。下面图文信息反映了晋商( )
日异昌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家经营异地汇兑业务的金融票号。其鼎盛时期以平遥为总号,分号遍布中国各大城市。至今悬挂在日昇昌中厅廊柱上的对联称:“轻重权衡千金日利,中西汇兑一纸风行。”
A.艰苦奋斗的精神 B.安土重迁的观念 C.汇通天下的辉煌 D.诚信为本的理念
9.(2021赤峰市6.)清朝前期,手工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对其起推动作用的是( )
A.农业发展 B.文化繁荣 C.专制加强 D.疆域扩大
10.(2021嘉兴7.)某校史学社的同学参与了市博物馆货币展的布置。下图所示货币按其发行的先后颖序呈现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
C.①③②④ D.③②④①
11.(2021东营市8.)下图是一同学自学某朝代经济发展时的笔记,由此判断他学习的朝代是( )
A. 唐朝 B. 宋朝 C. 明朝 D. 清朝
12.(2021眉山市4.) 清朝前期,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人们大量开垦荒地,种植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这( )
A. 源于新航路的开辟 B. 彻底解决温饱问题
C. 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D. 导致经济重心南移
13.(2021南京市5.)“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尤其是在丝织棉纺织行业中达到的水平,领先于工业革命前夕的欧洲。”这一现象可能出现在( )
A. 三国时期 B. 隋唐时期 C. 五代十国时期 D. 明清时期
14.(2021广东10.)18世纪20年代,法国人皮埃尔对中国靠什么供养如此之多的人口感到好奇,结果发现诀窍在于给耕地合理施肥,翻耕土地到一定深度,在适当季节播种,将谷物与其他作物间作。在他看来,“诀窍”是( )
A.政治开明社会安定 B.中国农业精耕细作
C.政府大力扶持农业 D.中国人民勤劳勇敢
15.(2021福建11.)下表所示纳税田亩数的变化反映了当时( )
A.精耕细作的推广 B.手工业技术提高
C.农业经济的发展 D.水利工程的兴修
16.(2020遵义24.)以下是我国封建社会时期曾经出现过的盛世景象,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贞观之治 ②文景之治 ③康乾盛世 ④开元盛世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②③④① D.③①②④
17.(2020广东13.)1750年,清政府的财政收入约75%来自于田赋,而到清末田赋所占比重降至35%,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赔款大量增加 B.大片领士丧失 C.农业全面意退 D.经济结构变动
18.(2020衡阳4.)明清时期,“苏湖熟,天下足”的状况已不复存在,唐寅曾描绘苏州等地“五更市贾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工商业成为民众生计的主要来源和国家赋税的重要来源。这说明明清时期( )
A.江南地区农业落后 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江南地区工商业发达 D.南方经济落后于北方
19.(2019南京5.)右侧为某时期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欧洲生产总值在世界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示意图。它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丝绸之路开辟 B.江南地区开发 C.海外贸易繁荣 D.清朝经济兴盛
20.(2019徐州中考15.)中国古代货币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不断变化的。下列货币按照其首次发行的年代,排序正确的是( )
① ② ③ ④
A.①②③④ B.②④③① C.③②①④ D.②③④①
21.(2019潍坊中考 4.)有人估算,十七、十八世纪,约占世界总产量一半的白银输入中国,大多成为流通货币。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君主专制强化 B.商品经济发达 C.科技领先世界 D.农业经济衰落
22.(2018眉山中考6.)清初有学者说:“为政之道,必先田市。农不安田,贾不安市,其国必贫。”以上言论反映的思想是( )
A.重农抑商 B.闭关锁国 C.农本思想 D.农商并重
二.非选择题
1.(2021陕西省中考17.)概括清朝前期商业发达的表现。清朝为什么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分析闭关项国政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2022通辽中考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趋势图
——根据傅筑夫《中国经济史论丛》编制
材料二 唐太宗认为:“夫民者国之先,国者君之本。”因此他注重农桑,轻徭薄赋,使社会经济繁荣起来。明初,朱元璋下令各地流亡人民还乡生产,还乡者皆免税三年,量力开垦土地。清初统治者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星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
——摘编自张传玺主编《简明中国古代史》、统编初中历史教科书等
材料三 明中后期传入我国的高产作物,如玉蜀黍(即玉米)、番薯(俗称地瓜),到清代普遍种植于全国各地,高产作物的推广,对于粮食增产有重大影响。清初荒地极多,随处可见,而到康熙末年,则大都被开垦耕种。因而耕地面积由1645年的400余万顷,增加到1724年的680余万顷。人口增长也随之加快,特别是地丁合一之后,人口数字急剧增加,乾隆十四年(1749)为1亿7000万,至嘉庆十七年(1812)增加到3亿6000万。
——摘编自张传玺主编《简明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表中②处是我国古代哪一盛世局面?这一盛世局面具体表现有哪些?
(2)材料二中,历代统治者对经济的发展有何共同态度?结果如何?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作物品种、耕地面积和人口数量之间的关系。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封建经济发展的因素。
3.(2022湘潭中考31.)农为天下本。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神农教耕生谷,以致利。
——《管子》卷二十
神农耕而作陶。
——《太平御览》卷八百三十三
材料二
材料三
清代中期人口、耕地面积统计表
年份 人口数量(亿) 耕地面积(万顷) 人均耕地面积(亩)
1753年 1.84 735.22 4.00
1768年 2.08 741.45 3.56
1784年 2.86 760.57 2.66
1812年 3.34 788.93 2.36
——摘编自戴逸《简明清史》
材料四 假如在普通的时代,(明清时期)这种秩序和持久或许可看做是件幸事。但是,这些世纪却是一个生气勃勃的新欧洲正在崛起的世纪……中国不仅看起来,而且事实上也是相对静止的、落后的。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传说中神农氏的贡献。这些传说是否有科学根据?请以考古发现举一例说明。
(2)材料二反映了不同时期的农耕场景,请指出其耕作方式的相同之处。本组材料对研究古代农业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请以图2为例加以说明。
(3)根据材料三,概括清代中期农业发展状况,并指出隐含的问题。
(4)再次分析材料二,找出证明材料四观点的证据。你认为导致这一时期中国“相对静止的、落后的”根源是什么?
4.(2021苏州市中考28.)(6分)人口迁移,为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影响深远。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大概从公元二百年到五百年之间,全球气候发生变化,与以往相比各处都变得更为寒冷,在中国北方地区寒冷气候出现得更早。由于气候改变的关系,草原上的民族慢慢地向南移动;核心地区的汉人,也许因为人口增加,也许因为南方土地肥沃,也慢慢向南移动。大量的北方族群侵入南方,改变了中国本来的人口结构,同样,中国北方原来的人口在骨牌效应下,也一波一波地不断南侵,改变了南方的人口结构。
——摘编自许倬云《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
材料二 (明中叶以后)形成了相当发达的全国商业市场。这时不仅南京等传统的发达地区的城市铺行栉比,民物繁华,边塞城市如大同也“繁华富庶,不下江南”。新兴的市镇大部分集中在江南的苏,松,杭、嘉、湖地区。清代除军器,铸钱等手工业生产属官营和个别地区设立官营丝作坊、制瓷作坊外,各种手工业均为民营。
——摘编自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1)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人口南迁的两种基本情况及其原因。(3分)
(2)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明清时期经济发展对当时文学艺术的影响,3分)
考点精讲
中考真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下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教师版)
中考真题凝聚全国各地历史精英智慧,准确把握大纲要求,紧跟时代步伐,展示各地中考文化。本专辑精选近年本课全国各地中考历史真题,助力同步教学,欢迎下载。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背景:明朝末年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
2、原因: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重视农业生产,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得到恢复并有较大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3、概况:
(1)耕地面积扩大
(2)大力兴修水利
在兴修水利方面,对黄河、淮河等大河以及大运河 进行治理,还组织人力修建了许多堤坝、渠堰、海塘。
(3)、庄稼种植方面
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 、甘薯等高产作物,使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4)、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经济作物的种植有较大发展,品种增加,棉花、甘蔗、烟草、茶叶、药材等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
3.作用: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也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手工业发展
(1)清朝前期,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种繁多,产品精良。
(2)已经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等。
如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 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达 2 500家,织工超过50 000人。
2.商业发展
(1)清朝前期商业发达,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如吴江县的盛泽镇,出现了“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的景象。
湖北的汉口镇在明朝中期才发展起来,到清朝时已成为“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
(2)出现了一批工商业市镇及商业大城市。
北京、江宁、扬州、苏州、杭州、广州等大城市中,工商业非常繁荣。乾隆时期的苏州,据载已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有的地段“地值寸金”。
山西商人组成的晋商,主要贩卖粮食、食盐、绸缎等,到乾隆时又专门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在全国各地开设“ 票号”,便于货币流通。
与晋商相匹敌的是江南徽州府商人组成的徽商,他们主要从事食盐、典当、茶叶、木材、粮食、布绸等行业的经营活动。这些商帮的活动,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商帮,如山西的晋商、江南徽州府的徽商,商帮的活动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三、人口的增长
明朝鼎盛时期,全国人口达到1亿多。明末以来的经济衰败和连年战乱,造成人口锐减。
到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1.增长: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
2.问题:人地矛盾逐渐突出,开荒垦田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庞大的人口也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一.选择题
1.(2022株洲中考5.) 明朝末年,人口锐减;到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清朝人口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 )
A. 社会稳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B. 出现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C. 改进种植技术和改良新品种 D. 形成大的商帮经营存款业务
2.(2022包头中考4.)宋朝“苏湖熟,天下足”到清朝时“湖广熟,天下足”,这一民间谚语的变化,可以用于研究清朝( D )
A. 铁犁和牛耕的出现 B. 文化艺术的繁荣
C.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D. 农业的发展变化
3.(2022盐城中考4.)隆时期出现了自发的移民。山东、河北向东北移民,福建向台湾移民,除国内移民外,也有向海外移民的现象。造成这一移民风潮的主要原因是( C )
政局动荡 B. 经济衰退 C. 人地矛盾 D. 自然灾害
4.(2022苏州中考4.)1571-1821年间,从美洲运往菲律宾马尼拉的白银共计4亿比索,其中二分之一或者更多一些通过购买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流入了中国。这种被称为“丝一银"贸易的“全球化”贸易( A )
A. 有利于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 B. 导致葡萄牙殖民者占据澳门
C. 为海上丝路的开通奠定基础 D. 表明当时中国已经步入近代
5.(2022长沙中考4.)明朝鼎盛时期全国人口达到1亿多,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顺治十八年,全国耕地面积549万余顷,到乾隆三十一年,全国耕地面积达到741万余顷。这反映了清前期( A )
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B. 商品经济十分活跃
C. 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D. 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6.(2022河南中考8.)下图是一幅描绘乾隆时期市井风情的绘画作品。下列历史叙述与图中情景一致的是( C )
A. 坊市界限分明 B. 对外贸易扩大
C. 城市商业兴盛 D. 人口数量增加
7.(2022福建中考10)17-18世纪,中国的瓷器、漆器和丝绸等产品为了输出欧洲,专门按照欧洲风格制造;欧洲的建筑、园林等装饰造型竞相采用中国题材和模仿中国风格,也融入了欧洲固有的形式。这反映了( A )
A.中西文明交流融会 B.中国打开欧洲市场
C.中国建筑技术发达 D.中华文明的先进性
8.(2022晋中中考)山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李老师设计了“探三晋历史·品家乡文化”的主题式作业。明清时期,晋商成为勇于创新的山西人的代表。下面图文信息反映了晋商( C )
日异昌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家经营异地汇兑业务的金融票号。其鼎盛时期以平遥为总号,分号遍布中国各大城市。至今悬挂在日昇昌中厅廊柱上的对联称:“轻重权衡千金日利,中西汇兑一纸风行。”
A.艰苦奋斗的精神 B.安土重迁的观念 C.汇通天下的辉煌 D.诚信为本的理念
9.(2021赤峰市6.)清朝前期,手工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对其起推动作用的是( A )
A.农业发展 B.文化繁荣 C.专制加强 D.疆域扩大
10.(2021嘉兴7.)某校史学社的同学参与了市博物馆货币展的布置。下图所示货币按其发行的先后颖序呈现正确的是( B )
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
C.①③②④ D.③②④①
11.(2021东营市8.)下图是一同学自学某朝代经济发展时的笔记,由此判断他学习的朝代是( D )
A. 唐朝 B. 宋朝 C. 明朝 D. 清朝
12.(2021眉山市4.) 清朝前期,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人们大量开垦荒地,种植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这( C )
A. 源于新航路的开辟 B. 彻底解决温饱问题
C. 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D. 导致经济重心南移
13.(2021南京市5.)“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尤其是在丝织棉纺织行业中达到的水平,领先于工业革命前夕的欧洲。”这一现象可能出现在( D )
A. 三国时期 B. 隋唐时期 C. 五代十国时期 D. 明清时期
14.(2021广东10.)18世纪20年代,法国人皮埃尔对中国靠什么供养如此之多的人口感到好奇,结果发现诀窍在于给耕地合理施肥,翻耕土地到一定深度,在适当季节播种,将谷物与其他作物间作。在他看来,“诀窍”是(B )
A.政治开明社会安定 B.中国农业精耕细作
C.政府大力扶持农业 D.中国人民勤劳勇敢
15.(2021福建11.)下表所示纳税田亩数的变化反映了当时( C )
A.精耕细作的推广 B.手工业技术提高
C.农业经济的发展 D.水利工程的兴修
16.(2020遵义24.)以下是我国封建社会时期曾经出现过的盛世景象,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B )
①贞观之治 ②文景之治 ③康乾盛世 ④开元盛世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②③④① D.③①②④
17.(2020广东13.)1750年,清政府的财政收入约75%来自于田赋,而到清末田赋所占比重降至35%,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D )
A.赔款大量增加 B.大片领士丧失 C.农业全面意退 D.经济结构变动
18.(2020衡阳4.)明清时期,“苏湖熟,天下足”的状况已不复存在,唐寅曾描绘苏州等地“五更市贾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工商业成为民众生计的主要来源和国家赋税的重要来源。这说明明清时期( C )
A.江南地区农业落后 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江南地区工商业发达 D.南方经济落后于北方
19.(2019南京5.)右侧为某时期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欧洲生产总值在世界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示意图。它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D )
A.丝绸之路开辟 B.江南地区开发 C.海外贸易繁荣 D.清朝经济兴盛
20.(2019徐州15.)中国古代货币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不断变化的。下列货币按照其首次发行的年代,排序正确的是( D )
① ② ③ ④
A.①②③④ B.②④③① C.③②①④ D.②③④①
21.(2019潍坊 4.)有人估算,十七、十八世纪,约占世界总产量一半的白银输入中国,大多成为流通货币。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B )
A.君主专制强化 B.商品经济发达 C.科技领先世界 D.农业经济衰落
22.(2018眉山6.)清初有学者说:“为政之道,必先田市。农不安田,贾不安市,其国必贫。”以上言论反映的思想是( D )
A.重农抑商 B.闭关锁国 C.农本思想 D.农商并重
二.非选择题
1.(2021陕西省17.)概括清朝前期商业发达的表现。清朝为什么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分析闭关项国政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021陕西省17.)17.表现:陆路和水路的商旅往来频繁,各地的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上城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一些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
原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巩固封建统治;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推行“重本不知政策,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西方的殖民者正向东方扩展,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侵犯,又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大变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影响:保护了自然经济免遭外来冲击;对西方殖民者的入侵起了一定的防御作用;限制了航海事业的发展,导致中国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限制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使中国逐渐历史的发展进程。
2.(2022通辽中考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趋势图
——根据傅筑夫《中国经济史论丛》编制
材料二 唐太宗认为:“夫民者国之先,国者君之本。”因此他注重农桑,轻徭薄赋,使社会经济繁荣起来。明初,朱元璋下令各地流亡人民还乡生产,还乡者皆免税三年,量力开垦土地。清初统治者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星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
——摘编自张传玺主编《简明中国古代史》、统编初中历史教科书等
材料三 明中后期传入我国的高产作物,如玉蜀黍(即玉米)、番薯(俗称地瓜),到清代普遍种植于全国各地,高产作物的推广,对于粮食增产有重大影响。清初荒地极多,随处可见,而到康熙末年,则大都被开垦耕种。因而耕地面积由1645年的400余万顷,增加到1724年的680余万顷。人口增长也随之加快,特别是地丁合一之后,人口数字急剧增加,乾隆十四年(1749)为1亿7000万,至嘉庆十七年(1812)增加到3亿6000万。
——摘编自张传玺主编《简明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表中②处是我国古代哪一盛世局面?这一盛世局面具体表现有哪些?
(2)材料二中,历代统治者对经济的发展有何共同态度?结果如何?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作物品种、耕地面积和人口数量之间的关系。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封建经济发展的因素。
【答案】(1)盛世:开元盛世;表现: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
(2)共同态度:以农文本;重视农桑;推动农业发展;结果:推动社会经济繁荣。
(3)新作物品种的引进提高了粮食产量,促进人口的增长;人口的增长加快了土地开垦,土地开垦促进了新作物的推广和人口的再次增长。
(4)政府支持农业发展,高产作物引进;商业繁荣等(言之有理即可)。
3.(2022湘潭中考31.)农为天下本。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神农教耕生谷,以致利。
——《管子》卷二十
神农耕而作陶。
——《太平御览》卷八百三十三
材料二
材料三
清代中期人口、耕地面积统计表
年份 人口数量(亿) 耕地面积(万顷) 人均耕地面积(亩)
1753年 1.84 735.22 4.00
1768年 2.08 741.45 3.56
1784年 2.86 760.57 2.66
1812年 3.34 788.93 2.36
——摘编自戴逸《简明清史》
材料四 假如在普通的时代,(明清时期)这种秩序和持久或许可看做是件幸事。但是,这些世纪却是一个生气勃勃的新欧洲正在崛起的世纪……中国不仅看起来,而且事实上也是相对静止的、落后的。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传说中神农氏的贡献。这些传说是否有科学根据?请以考古发现举一例说明。
(2)材料二反映了不同时期的农耕场景,请指出其耕作方式的相同之处。本组材料对研究古代农业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请以图2为例加以说明。
(3)根据材料三,概括清代中期农业发展状况,并指出隐含的问题。
(4)再次分析材料二,找出证明材料四观点的证据。你认为导致这一时期中国“相对静止的、落后的”根源是什么?
【答案】(1)贡献:教百姓耕种粮食作物和制造陶器。有科学依据。举例:湖南澧县梦溪三元宫等地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稻谷的遗存和大量的生产工具。
(2)相同之处:都使用牛耕。说明:图2“魏晋嘉峪关墓葬壁画《胡人牛耕图》”说明中原农耕技术推广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3)状况:耕地面积不断增长。问题:人口增长过快,导致人均耕地面积不断下降。
(4)证据:中国古代的牛耕技术长期没有进步。根源: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4.(2021苏州市中考28.)(6分)人口迁移,为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影响深远。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大概从公元二百年到五百年之间,全球气候发生变化,与以往相比各处都变得更为寒冷,在中国北方地区寒冷气候出现得更早。由于气候改变的关系,草原上的民族慢慢地向南移动;核心地区的汉人,也许因为人口增加,也许因为南方土地肥沃,也慢慢向南移动。大量的北方族群侵入南方,改变了中国本来的人口结构,同样,中国北方原来的人口在骨牌效应下,也一波一波地不断南侵,改变了南方的人口结构。
——摘编自许倬云《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
材料二 (明中叶以后)形成了相当发达的全国商业市场。这时不仅南京等传统的发达地区的城市铺行栉比,民物繁华,边塞城市如大同也“繁华富庶,不下江南”。新兴的市镇大部分集中在江南的苏,松,杭、嘉、湖地区。清代除军器,铸钱等手工业生产属官营和个别地区设立官营丝作坊、制瓷作坊外,各种手工业均为民营。
——摘编自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1)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人口南迁的两种基本情况及其原因。(3分)
(2)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明清时期经济发展对当时文学艺术的影响,3分)
【答案】(1)情况:北方少数民族迁到中原地区;中原汉族迁到南方地区。
原因:北方地区寒冷。北方汉人人口增加;南方土地肥沃。
(2)特点:全国商业市场相当发达;大量江南市镇兴起;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影响:小说和戏剧(昆曲与京剧)创作蓬勃发展。
考点精讲
中考真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