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三国鼎立 期末试题分类选编2021-2022学年上学期吉林省各地七年级历史(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三国鼎立 期末试题分类选编2021-2022学年上学期吉林省各地七年级历史(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3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8-25 23:28: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16 三国鼎立
1.(2022·吉林四平·七年级期末)三国时期,台湾的名称叫( )
A.基隆 B.台北 C.琉球 D.夷洲
2.(2022·吉林·七年级期末)220年,废掉汉献帝,建立魏国的是
A.曹操 B.曹丕 C.孙权 D.刘备
3.(2022·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七年级期末)决定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结果的最直接因素是( )
A.政治措施 B.经济后盾 C.人民支持 D.军事战术
4.(2022·吉林长春·七年级期末)台湾及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在内,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历史上大陆政权最早与台湾联系可以追溯到什么时期
A.秦 B.西汉 C.三国 D.东晋
5.(2022·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七年级期末)三国时期孙权曾派一位将军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内地与台湾的关系,这位将军是( )
A.卫温 B.黄盖
C.张骞 D.班超
6.(2022·吉林·大安市乐胜乡中学校七年级期末)孙权称帝是在
A.建业 B.洛阳 C.成都 D.长安
7.(2022·吉林长春·七年级期末)旌旗猎猎,曹军挥师南下,孙刘联盟,隔江对峙,诈降火攻,曹操败走华容道。材料描述的这场战役发生在( )
A.公元2世纪初 B.公元2世纪末
C.公元3世纪初 D.公元3世纪末
8.(2022·吉林长春·七年级期末)东汉末年,群雄并起。下列示意图符合公元229年的中国局势的是( )
A. B.
C. D.
9.(2022·吉林四平·七年级期末)依据所学知识判断,历史上的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于( )
A.2世纪初期 B.2世纪20年代 C.3世纪初期 D.3世纪20年代
10.(2022·吉林长春·七年级期末)公元207年,曹操曾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当时的曹操“志”在
A.统一天下 B.消灭袁绍 C.发展农业 D.建立魏国
11.(2022·吉林长春·七年级期末)认知和探究历史地图,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对如图所反映的这一历史时期,解读最准确的是
A.社会稳定,经济发展 B.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
C.实现局部统一,为大统一创造条件 D.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交融
12.(2022·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七年级期末)从东汉桓帝(永寿二年)到西晋统一前的125年间,全国人口减少了3390多万,平均每年减少近28万。这一时期人口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A.政局动荡战乱频繁
B.人口南迁土地荒芜
C.北方自然条件恶劣
D.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13.(2022·吉林四平·七年级期末)根据下列提示写出相对应的帝王。
(1)以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______。
(2)统一铸造五株钱,实行盐铁官营、专卖——______。
(3)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______。
(4)派将军卫温率领船队到达夷洲——______。
14.(2022·吉林四平·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撤,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原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南阳武侯祠联
(1)材料中的“三顾”即是“三顾茅庐”的故事,此历史事件中两位主人公是谁?
(2)材料中的“蜀”,史称蜀汉,蜀汉是在哪年建立、都城在哪里?
(3)材料中的“水面偏能用火攻”指的是哪次著名的战役?此战役有何影响?
15.(2022·吉林四平·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纷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
(1)材料中出现了两次“合”,它们分别在哪两个朝代?
(2)“光武中兴”出现在哪位皇帝统治时期?
(3)材料中的“三国”指哪三国?
(4)你认为从东汉统一到三国鼎立是进步还是倒退?
参考答案:
1.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最早的史书《尚书》中就有关于台湾的记载。当时将台湾的居民称为“岛夷”。三国时期,三国时吴国孙权于公元230年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军队到过夷洲,就是今天的台湾。这是见于正史记载的大陆政府第一次经略台湾。D项正确;基隆是台湾省的省辖市,排除A项;台北是台湾省省会,排除B项;元朝时称台湾为琉球,排除C项。故选D项。
2.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公元220年,曹操去世,其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建立魏国,开启了三国鼎立的时期,B正确,A排除;在曹丕建立魏国后,孙权建立吴国,刘备建立蜀国,CD排除。故选B。
3.D
【解析】200年曹操与袁绍进行了官渡之战,曹操采用谋士计策,火烧袁军粮草,大败袁军。官渡之战以袁绍的失败而结束,为曹操统一黄河中下游地区奠定了基础。208年,曹操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南下,想要统一南北,曹操与孙权、刘备联军进行了赤壁之战,周瑜指挥联军用火攻的方法,大败曹军,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所以决定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结果的最直接因素是军事战术,D项正确;ABC项都对决定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结果由影响,但不是最直接的因素,排除ABC项。故选D项。
4.C
【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历史上大陆政权最早与台湾联系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三国时期,吴国孙权派大将卫温等到达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C项正确;秦和西汉时期,大陆政权尚未与台湾联系,排除A项、B项;东晋之前的三国时期,大陆政权已经与与台湾取得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
5.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三国时期吴国的造船业发达,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等,率领一万多名官兵,乘海船横渡台湾海峡,到达夷洲,也就是今天的台湾岛。吴国船队到达台湾,加强了内地同台湾地区的联系,A项正确;孙权派将军卫温到台湾,与黄盖无关,排除B项;汉武帝时派张骞出使西域,排除C项;东汉时班超经营西域,排除D项。故选A项。
6.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A项正确;魏国的都城是洛阳,排除B项;蜀国的都城是成都,排除C项;西汉的都城是长安,排除D项。故选A项。
7.C
【解析】由材料“曹军挥师南下,孙刘联盟,隔江对峙,诈降火攻,曹操败走华容道。”可知,这反映的是赤壁之战,208年孙权和刘备联合对抗曹操,战于赤壁,孙刘联军用火攻,以少胜多,大败曹军。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08年是公元3世纪初,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8.B
【解析】根据所学,220年,曹丕称帝,定城洛阳,魏国建立;221年,刘备称帝,定城成都,蜀国建立;222年,孙权称王,定城建业(南京),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B项正确;当时曹操已经去世,排除A项;公元200年袁绍与曹操展开了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军。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排除C项;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定都洛阳。排除D项。故选B项。
9.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220年,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2年,孙权称吴王,国号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具体年份与世纪换算公式为千百位数加1,十位数不变,故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于3世纪20年代,D项正确;A、B、C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10.A
【解析】根据材料“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并结合所学可知,曹操诗中“志”在统一天下。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曹操打败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之后,曹操又陆续消灭了北方其他军阀,基础统一了北方;随后,曹操准备南下,消灭南方的割据军阀,进而统一天下,A项正确;排除B项;发展农业可以为统一奠定物质基础,但这不是当时曹操的志向,排除C项;建立魏国的是曹丕,排除D项。故选A项。
11.C
【解析】根据题干“三国形势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以后所形成的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虽然使统一的国家出现了分裂,但三国都注意发展生产,实现了局部统一,也为以后的大统一创造了条件。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12.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从东汉桓帝到西晋统一前的历史主要处于三国分裂时期,三国时期的政局动荡不安,战乱频繁,所以导致了全国人口的大量减少。B项是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之一;B项表述错误;D项在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完成南移。A项符合题意,故选A。
13. 秦始皇(嬴政) 汉武帝(刘彻) 光武帝(刘秀) 孙权
【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嬴政)以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专卖。保证了国家经济的正常发展,增加了财政收入,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3)根据所学可知,光武帝刘秀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时期,吴国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船队到达夷洲,这是大陆人民大规模到达台湾的第一次明确记录,加强了内地与台湾的联系。
14.(1)刘备、诸葛亮。
(2)221年;成都。
(3)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解析】(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三顾”即是“三顾茅庐”的故事,此历史事件中两位主人公是刘备、诸葛亮。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蜀”,史称蜀汉,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水面偏能用火攻”指的是赤壁之战,208年在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利用火攻,以少胜多大败,曹操,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5.(1)秦朝、汉朝
(2)光武帝刘秀
(3)魏、汉、吴
(4)历史进步
【解析】(1)根据材料“周末七国纷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及所学知识可得,这指的是秦朝统一全国,汉朝的统一。
(2)根据所学知识可得,东汉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九世孙,汉景帝之子长沙定王刘发后裔。
(3)根据所学知识可得,三国是指魏、蜀、吴这三个国家,其领导人分别是曹操、刘备和孙权。东汉末年出现许多割据势力,其中魏国、蜀国和吴国是最具有实力的割据政权,他们相互制约,明争暗斗,让东汉以最快的速度灭亡,从而出现混乱的三国时代。
(4)根据所学知识可得,东汉统一到三国鼎立是历史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