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提升练习(全国通用)(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提升练习(全国通用)(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25 21:06: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提升练习(全国通用)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清代科举的正式考试分三种:乡试、会试、殿试。乡试考中后称举人,会试考中后称贡士,殿试考中后就是钦定的进士,可以直接做官了。
B.“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其中“和”是连词,“如”是动词。
C.律诗每首八句,其中二、四、六、八句要押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韵脚可平可仄;颔联、颈联必须是对偶句。
D.“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的杂文颇为相似,如《爱莲说》《马说》等。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祖母坐在一个靠近她床的松软的大椅子里,无精打采地坐着,闭着眼睛,嘴巴麻木地张开着。
B.做人要懂得怡然自乐的享受,也需要义不容辞地去担当责任,不能终日异想天开,否则只能贻笑大方。
C.热衷网络游戏的小明,一边玩着画面光彩熠熠的游戏,一边还像老鼠般战战兢兢的听着门外的动静,生怕被家长发现。
D.爷爷虽然退休了,但他仍坚持自学英语,不断向年轻人请教。他这种虚怀若谷的学习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3.对下列句子描写手段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1)他的脸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
(2)孔乙己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不是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
(3)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
(4)他脸上黑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
A.①心理描写 ②语言描写 ③动作描写 ④外貌描写
B.①神态描写 ②对话描写 ③心理描写 ④肖像描写
C.①心理描写 ②对话描写 ③心理描写 ④神态描写
D.①神态描写 ②语言描写 ③动作描写 ④外貌描写
4.下列文学文化常识和课文内容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科举考试中的乡试一般在秋天举行,称“秋闱”,因正是桂花开放的时节,故金榜题名也称“折桂”。
B.诗歌这种文学样式,偏重于抒情言志。从表达方式看,可以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
C.《变色龙》《蒲柳人家(节选)》的作者分别是俄国的契诃夫和中国的刘绍棠。
D.小说以叙述故事情节为中心,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环境的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5.三班同学通过探究书法与人品性之间的关系,希望同学们认识到养成良好书写习惯的重要性。他们选取了四幅书法作品进行说明,其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

陶渊明《拟古九首帖》 李白《上阳台帖》 颜真卿《多宝塔碑》(拓本) 毛泽东《七律·长征》
A.从《拟古九首帖》方正古拙的行楷中,得以窥见魏晋文人身上的洒脱风韵。
B.从《上阳台帖》苍劲挺秀的行书中,能够体味李白恃才放旷的豪情与孤傲。
C.从《多宝塔碑》骨力遒劲的楷书中,仿佛目睹颜真卿刚直不屈的铮铮铁骨。
D.从《七律·长征》豪迈的草书中,可以感受到一代伟人指点江山的气概。
二、基础知识综合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几个纤夫见他们的伙伴挨了打,呼哨而上;只听咔吧一声,一丈青大娘折断了一棵茶碗口粗细的河柳,带着呼呼风声挥舞起来,把这几个纤夫扫下河去,就像正月十五煮元宵,纷纷落水。一丈青大娘不依不饶,站在河边大骂不住声,还不许那几个纤夫爬上岸来;大帆船失去了纤力,掌舵的zhàn裂了虎口,也驾驭不住,在河上转开了磨。最后,还是船老板请出了摆度船的柳罐斗,钉掌铺的吉老秤,老木匠郑端午,开小店的花鞋杜四,说和了两三个时辰,一丈青大娘才算开恩放行。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纤夫( ) zhàn( )裂 驾驭( )
(2)文段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______”,正确写法是“______”。
(3)“不依不饶”中“饶”的意思是( )
A.丰富;多 B.没有代价地增添
C.饶恕;宽容 D.表示让步
(4)画线句子运用了______和______的修辞手法。
三、综合性学习
7.学习完《变色龙》后,班级开展“走进小说天地,体会别样人生”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某同学写了一副对联的横批和上联用来评价奥楚蔑洛夫,请你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补写出下联。
横批:媚上欺下
上联:面对权贵趋炎附势尽显奴才脸
下联:
(2)请从“杨志、孔乙己、韩麦尔先生、奥楚蔑洛夫”中挑选一个人物,仿照示例写一段心得,不超过60字。
示例:祥子,一个旧北京的人力车夫,拉着一辆黄包车在烈日和暴雨下四处奔跑,我从中读出了下层百姓生活的辛酸艰苦。
(3)“变色龙”比喻像奥楚蔑洛夫这样“多变”的人。请说出下列称呼分别比喻什么样的人。
①铁公鸡:
②笑面虎:
③地头蛇:
(4)某同学为了解作家契诃夫,搜集了一些资料,整理时产生了一些错误,请你帮助修改。
[甲]90年代是契诃夫创作达到高峰的时期,创作了不少杰作。[乙]除了契诃夫自己主动研究现实外,由于九十年代俄国革命运动的发展和高涨,也给了他不少的影响,使他对现实的认识更加深刻了。他对沙皇专制制度的批判也更加深入。在著名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中,[丙]他编造了一个恐惧一切新事物、顽固地维护旧制度的典型人物别里科夫的形象。契诃夫相信旧制度一定会灭亡,新的生活必然会到来。在剧本《樱桃园》里,他喊出了“新生活万岁!”
①[甲]处画线句中存在成分残缺的语病,应在“ ”前加“ ”。
②[乙]处画线句中存在成分赘余的语病,应将“ ”去掉。
③[丙]处画线句中存在搭配不当的语病,应将“ ”改为“ ”。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孔乙己》和《范进中举》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乙]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众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老太太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这样的病!却是如何是好?”众邻居劝道:“老太太不要心慌。我们而今且派两个人跟定了范老爷。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爹们,再为商酌。”
8.请各用一句话概括[甲]、[乙]两段文字的主要事件。
9.一“笑”一“哭”见人心。甲文中,“举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乙文中,老太太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你从“笑”和“哭”中分别感受到什么?
10.比较下面几个句子,探究作者在描写人物装束上的异同。
①“众人看周进时,头戴一顶旧毡帽,身穿元色纲旧直级,那右边袖子同后边坐处都破了;脚下一双旧大红纲鞋;黑瘦面皮,花白胡子。”《儒林外史》
②“落后点进一个童生来,面黄肌瘦,花白胡须,头上戴一顶破毡帽……这时已是十二月上旬,那童生还穿着麻布直缀,冻得乞乞缩缩,接了卷子,下去归号。”《儒林外史》
③“他又不修边幅,穿着一件稀烂的直缀,趿着一双破不过的蒲鞋。”《儒林外史》
④“孔乙己……穿得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孔乙己》
⑤“穿一件旧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着。”《孔乙己》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树顶
雨停了。但父亲没有回来。那天冒着雨划船出去后,就再也没回来。许多天过去了,水也退得蛮远了,但父亲就是没回来。
那天夜里他匆匆披了雨衣,提了手电筒,卸下墙边的船和桨,说听到呼救声——我们也依稀有听到,但水声哗哗,其实不是很清楚。但父亲的表情非常笃定,好像他听到的比所有人都多。
母亲哀求他别去。甚至试图拉着他的手,苍白着脸,带着哭音,流下泪来:“会不会是……水鬼?……”但他的态度非常坚定,甩开母亲的手。“别闹了,再迟就来不及了。去去就来,门闩好。我回来会拍门,会叫你们。”转头吩咐辛,“你长大了,要给你妈做胆。”
那时雨还很大,雨声风声里,那声音相对微弱,但有时像一根铁丝那样冰冷清晰。女人。马来语。
小船像一尾鱼那样地很快划入雨里、水中,只有手电筒的光柱略略划开暗夜,摇摇晃晃地移向远方,向那声源而去。然后那声音没了,雨声依旧。那一痕白光远去,时映时现地,逐渐消失在林中。他们都知道那儿有条河。平日是无伤的细流,而今必然是汹涌的巨灵了。
那一晚他没有回来。连续七天大雨,父亲没有回来。
辛晚上去和母亲和妹妹一起睡。
他们没有一天能睡好,老是做梦,或被什么轻微的响动吵醒。
雨停后每晚都有月光,从不同方位的板缝硬塞进来。还有风,夜里的雾气,那股凉意渗进来渗进来,即使和母亲,妹妹挤着,盖上毯子,也觉得冷,从内心里冷出来。他想念父亲膀臂的温热。
只有妹妹依旧无忧无虑地吃着奶。吃饱睡,睡饱吃,还会脸露微笑。虽然她已经三岁了,不必包尿布,已经会说一些简单的句子,有时也会找爸爸了。母亲忙家务时总是黏着辛,缠着要他陪她玩。
夜里常听到母亲啜泣。
如今妹妹睡在辛和母亲的位置,记得妹妹出生前,这是父亲的位置。靠外侧的位置。外头一有风吹草动须即刻翻身下床,拎起门后沉沉的木棍,或者巴冷刀。
辛想问的话母亲倒先问了:
—爸爸是不是不回来了?
或者:
—你想你爸是不是抛弃我们了?为什么他会抛弃我们?
—不会的。爸他会回来的。
—那个马来女人……
辛只好像个成年男人那样回答她,虽然他自己的内心好像裂开了一个黑色的大洞,凉凉的,慌慌的。
他脑里有父亲和一个马来女人亲密互动的印象,只不知是幻象,是梦,还是在哪里看过。
河水满溢。高脚屋。
美丽的马来女人乌溜的长发,包裹着纱笼的身材像黑鳢鱼。
父亲划着鱼形独木舟,靠近她家门前,她单手抓着柱子,俯身把脸迎向他上仰的唇,黑发庇护着他们。像一页电影海报,印度片,洋妞片。
上学途中会经过电影院,常有各式巨型海报。不日。本日放映。半夜场。以及陈旧过期褪色的。
辛已念完一年小学,下午班。眼看再过不久就要开学了,每天他都认真撕下一页日历,薄薄的日历纸上有大大的数字。平日是蓝的,假日是红的。
如果没有任何意外,他将升上二年级。他期待上学,期待和同年龄的孩子玩弹珠、单脚跳绳、捉迷藏和其他一切有趣的游戏。有时是父亲骑着脚踏车送他上学,有时只送到城市的边缘,其他的路程他自己步行,穿过异常曲折蜿蜒的小径。如果父亲的工作忙不过来,会叮嘱辛提早出门,全程自己步行。
倘是雨天,必然是父亲全程接送。每次黄昏,如果下雨——甚至仅仅是乌云蔽天——父亲和他的脚踏车就会在校门口对面的骑楼下等他,独自在那儿抽着烟。现在他那辆异常坚固的脚踏车就停放在五脚基上。
辛经常做梦。
有时是梦到父亲回来了。更多是梦到母亲在哭泣。但母亲确实在醒睡之间啜泣。无边的黑夜里,他们格外留意外头是否有脚步声。仿佛有脚步声谨慎地靠近,又远离了。但他知道那不过是梦。外头有狗守着。陌生人应该近不了的。但梦里的脚步声是熟悉的,父亲沉滞的脚步声,拖着疲惫的身躯,和石头般沉重的木舟。
但更多的是梦到父亲的遗体被送回来。被水泡得发白肿大,以致撑裂了衣裤,双眼被鱼吃得只剩下两个大洞。或者是什么猛兽(多半是老虎或黑豹)吃剩的半个头颅、一条腿、整副的排骨血淋淋地张开……或者失去了头,断颈处爬满很大只的黑蚂蚁。于是被泪水呛醒。压抑着,不敢惊动母亲。默默地祈祷。但辛认识的神没超出《西游记》他读过的那几回,他和父亲一样最喜欢观音。其次是土地公。这两种神经常可以看到。但祈祷时也不会提出交换条件——父母没教过他那些,以为神恩是无条件的。
雨停后第二天辛就想出去找了,但只能走到水边,没有船,而且水还很急,好像有一股吸力要把他带走。看到一望无际的黄水,舒展在林间,树与树间隔着满溢的水,成了汪洋。一团团的蚂蚁,或者搭着浮木,落叶,或者干脆相互啮咬着,把卵蛹当成了筏。竭子,蜈蚣、蟑螂、螳螂、壁虎也都各自搭着浮木,努力地迁上高树。眼镜蛇、四脚蛇自在地游,上树。
看到滔滔浊水辛不免心惊,父亲那单薄的鱼形独木舟怎挺得住。
如要寻找,也只能等水退去。
(选自黄锦树小说果《雨》)
11.简要概括本文内容。
12.联系全文,分析首段的作用。
13.如何理解文中的画线句?
14.文中的父亲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15.“父亲划着鱼形独木舟,靠近她家门前,她单手抓着柱子。俯身把脸迎向他上仰的唇。黑发庇护着他们。像一页电影海报,印度片,洋姐片。”有人认为这是辛的想象,有人认为这是辛的记忆。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2.D
3.D
4.D
5.A
6. (1)qiàn 绽 yù (2)摆度船 摆渡船 (3)C (4)夸张 比喻
7.(1)看到百姓专横跋扈露出虎狼相
(2)示例一:杨志,一个梁山泊的英雄,挥着一把宝刀在刀光剑影中搏杀,我从中读出了一个豪迈英雄的赤子之心。
示例二:孔乙己,一个旧社会的读书人,摇晃着脑袋在酒馆里数着茴香豆喝酒,我从中读出了一个迂腐读书人的自命清高。
示例三:韩麦尔先生,一个教学四十年的老教师,穿上平日轻易不穿的礼服严肃认真地上最后一课,我从中读出了一个知识分子深厚的爱国情感。
示例四:奥楚蔑洛夫,一个沙皇政权下的警官,兴师动众处理街头小事,变化无常,我从中读出了沙皇政府腐朽黑暗的统治。
(3)①比喻极度吝啬的人。
②比喻外貌和善而内心凶狠的人。
③比喻在当地有势力的欺压人民的恶霸。
(4)①创作了 他
②由于
③编造 塑造
8.[甲]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喝酒。[乙]范进因中举而发疯。
9.笑,透着掌柜的冷漠,揭露了社会的冷酷;哭,则是母亲对儿子发疯以后的担忧与伤心,充满着爱。
10.同:都是描写落魄文人的装束,都写到了“破”“旧”“烂”的特点;异:孔乙己的装束在前述的基础上增加了“脏”这一特点。(具体分析:①②③是《儒林外史》三个读书人周进、范进、季遐年的服饰描述,都穿着“直缀”(即长衫),都是同一性质特点,即“破”“旧”“烂”。例④⑤是孔乙己日常着装,不仅破旧,而且脏。很显然鲁迅将前三个落魄文人的装束“镶嵌”进《孔乙己》的文本,几乎没有过多的改动,只是在此基础上加了一个“脏”的特征,形成了孔乙己的独特装束。)
11.本文主要叙述了父亲雨夜划船出去救人未归,辛和母亲内心不安,充满猜疑的事情。表现了对父亲的担忧和父亲在辛心里的重要地位。
12.开头采用倒叙的手法,增强表达效果,使文章曲折有致;开头点出父亲未归,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开头强调了三次“没回来”,反复强调,突出了辛内心的悲伤。
1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小船比作一条鱼,表现了小船的渺小,表达了辛对于父亲离去的不安;细节描写,手电筒的光渐渐远去,表现了辛的不安与懵懂的忧伤。
14.父亲是一个勇敢、果断、疼爱孩子、有责任心的人。母亲哀求父亲不要出去,但父亲仍坚定地出去了,表现了他的果断;“外头一有风吹草动须即刻翻身下床,拎起门后沉沉的木棍,或者巴冷刀”,表现了父亲的勇敢;“倘是雨天,必然是父亲全程接送”“想念父亲膀臂的温热”,表现了父亲对于孩子的疼爱和作为一个父亲的责任心。
15.我认为这是辛的想象。一方面父亲划船出去未归,整个家庭陷入了一种恐慌与悲伤。父亲是为了救那个马来女人出去的,母亲处于恐慌中,难免胡思乱想,辛因为母亲的想法产生了联想。下文“上学途中会经过电影院,常有各式巨型海报。不日,本日放映。半夜场。以及陈旧过期褪色的”也暗含了这是辛的想象的意味。另一方面对于辛和母亲来说父亲与别人有染的结果远远比父亲的死亡好。所以我认为这是辛的想象。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