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2年中考生物真题分类汇编——生物与环境部分
一.选择题(共30小题)
1.(2022 无锡)下列影响水稻生存的因素中,属于生物因素的是( )
A.阳光 B.稻飞虱 C.水分 D.泥土
2.(2022 云南)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
A.海洋生态系统 B.森林生态系统
C.生物圈 D.草原生态系统
3.(2022 贵港)“垃圾分一分,环境美十分”。如图是投放不同垃圾的垃圾桶,下列垃圾分类错误的是( )
A.矿泉水瓶、易拉罐——可回收垃圾 B.剩饭、剩菜——厨余垃圾
C.电池、水银温度计——有害垃圾 D.废旧纸张、果皮——其他垃圾
4.(2022 吉林)下列四个选项中,正确表示食物链的是( )
A.草→蝗虫→青蛙→蛇 B.草→蝗虫→蛇→青蛙
C.阳光→草→蝗虫→青蛙 D.草←蝗虫←青蛙←蛇
5.(2022 荆州)下列有关生物圈、生态系统和食物链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称
B.荆州城的护城河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C.“昆虫→青蛙→蛇”是一条完整的食物链
D.一个鱼池中的全部鲫鱼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6.(2022 大连)如图是草原生态系统的部分组成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蚯蚓是生产者,蝗虫是消费者
B.“蝗虫→食虫鸟→鹰”是其中一条食物链
C.草原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D.若该生态系统被重金属污染,则兔的体内重金属含量最多
7.(2022 济南)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示意图(甲~丁代表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是该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
B.丙和乙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
C.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甲固定太阳能开始的
D.图中生物体内的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有⑤⑥⑦⑧
8.(2022 济南)下列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实例中,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刺 B.莲藕的茎和叶柄内有相通的气腔
C.蚯蚓可以疏松土壤 D.南极企鹅的羽毛密,皮下脂肪厚
9.(2022 长沙)谚语“清明雨水多,竹笋满山坡”中,促进竹笋生长的生态因素是( )
A.阳光 B.空气 C.水分 D.温度
10.(2022 益阳)水毛茛伸展在空气中的叶呈扁平状,浸在水中的叶呈丝状,这一现象说明( )
A.生物性状不受基因控制 B.生物生存依赖环境
C.环境能够影响生物性状 D.生物能够影响环境
11.(2022 张家界)下列诗句或谚语中所蕴涵的生物学知识,叙述错误的是( )
选项 诗句或谚语 生物学知识
A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食物链:蝉→螳螂→黄雀
B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C 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 藻类植物大量繁殖使水泛绿
D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微生物促进物质循环
A.A B.B C.C D.D
12.(2022 益阳)为研究酸雨对植物的影响,科研人员选用了杨树作为研究对象,以杨树的地上部分生物量、年轮宽度为观测指标,得到实验结果如下表。根据实验数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每公顷地上部分生物量 kg/hm2
各部分 受害材 健康材 降低百分率//%
树干 87231.3 120620.5 27.68
树皮 20500.0 27807.0 26.28
树枝 29437.5 48437.5 39.22
树叶 6862.5 9997.0 31.36
总计 122031.2 206862.8 30.37
A.受害材平均年轮宽度变小
B.酸雨降低受害材地上部分生物量
C.酸雨对杨树树枝的影响最大
D.酸雨对所有植物生长都有影响
13.(2022 湘西州)某草原被难以分解和排出的重金属物质镉污染,在食物链“草→虫→食虫鸟→蛇→鹰”中,体内镉积累最多的生物是( )
A.草 B.蛇 C.食虫鸟 D.鹰
14.(2022 湘西州)“穿花峡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蜻蜓点水是为了将卵产在水中,体现了生物( )
A.生活需要营养 B.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C.能适应环境 D.能生长和繁殖
15.(2022 常德)2022年北京成功举办了迄今为止第一个“碳中和”的冬奥会。下列不属于减少碳排放的技术和措施的是( )
A.实施71万亩造林绿化工程 B.食品原料“从农田到餐桌”来源可查
C.“张北的风”点亮冬奥的灯 D.主火炬采用氢能源“微火”点燃
16.(2022 安徽)农田中的小麦,不断地从外界环境中获取生存所有的物质和能量,能量来自( )
A.水 B.空气 C.阳光 D.无机盐
17.(2022 安徽)下列是某生态系统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关系示意图。①~④中,通过捕食关系传递物质和能量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8.(2022 营口)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来自②
B.②→③→④→⑤构成一条食物链
C.生态系统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组成
D.若有毒物质进入生态系统,④体内积累毒素最多
19.(2022 广安)“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描述的是一种生命现象。下列词语中体现了生命现象的是( )
A.冰雪融化 B.昼夜交替 C.雨后春笋 D.阳光灿烂
20.(2022 长春)人参是“东北三宝”之一。南北朝时,一位本草学家对人参有“三桠五叶,背阳向阴”的描述,这体现了影响人参生长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
A.水 B.阳光 C.空气 D.土壤
21.(2022 内蒙古)我国古代就已发展出“桑基鱼塘”生产方式,利用桑叶喂蚕,蚕沙(蚕粪)养魚,鱼塘泥肥桑。下列关于“桑基鱼塘”说法错误的是( )
A.桑树可为蚕提供物质和能量 B.蚕沙(蚕粪)可为鱼提供物质和能量
C.桑树获得的物质和能量主要来自鱼塘泥 D.该生产方式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有效利用
22.(2022 铜仁市)生物的生命活动受各种生态因素的影响,下列描述的景象与影响生物生命活动的因素匹配不正确的是( )
A.“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水分
B.“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温度
C.“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竞争
D.“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捕食
23.(2022 黑龙江)“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影响桃花开放的主要因素是( )
A.水分 B.空气 C.温度 D.土壤
24.(2022 黑龙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共谋绿色生活,共建美丽家园”,下列不符合绿色生活理念的是( )
A.植树造林 B.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C.使用一次性木筷 D.节水节电
25.(2022 泰州)某高山植被的分布情况为:山顶是针叶林,山腰是落叶阔叶林,山脚为常绿阔叶林,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
A.温度 B.阳光 C.水分 D.空气
26.(2022 眉山)在自然界中,一方面生物的生活和分布受很多生态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影响生物的非生物因素只有阳光、温度和水
B.探究光照对鼠妇分布的影响时湿度可以不同
C.生活于炎热荒漠中的骆驼,其排尿量非常少
D.蚯蚓在土壤中的活动对植物的生长没有影响
27.(2022 凉山州)下列成语或诗句中能体现生物因素作用的是( )
A.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 B.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D.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28.(2022 衡阳)某池塘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为:微小水生植物→剑水蚤→蜻蜓幼虫→小鱼→大鱼。若该池塘被重金属污染,则在下列生物中,体内重金属积累最多的是( )
A.微小水生植物 B.剑水蚤
C.小鱼 D.大鱼
29.(2022 邵阳)下列四个选项中,正确表示食物链的是( )
A.草→兔→细菌 B.鼠→蛇→鹰 C.鹰→兔→草 D.草→兔→鹰
30.(2022 江西)下列实例符合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
A.蚯蚓的活动可以使土壤疏松 B.荒漠中的骆驼排尿和出汗少
C.寒冷海域的海豹皮下脂肪很厚 D.荒漠中的骆驼刺根系非常发达
二.判断题(共1小题)
31.(2022 郴州)所有生物都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判断对错)
三.解答题(共11小题)
32.(2022 济南)如图为某农田生态系统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按生态系统所受人为影响或干预程度的不同划分,该生态系统属于 生态系统。
(2)图中共有 条食物链,在食物链中,碳主要以 的形式传递,鹰属于第 营养级,请写出鹰获得能量最少的一条食物链 。
(3)如果该生态系统受到DDT污染,则图中体内DDT积累最多的生物是 ;如果该生态系统中的食虫鸟灭绝、短时间内,昆虫的数量会 。
(4)该农田生物种类较少,营养结构简单,生态系统的 能力较弱。
33.(2022 通辽)通辽阿古拉草原旅游区是一个景色优美的草原湿地生态系统,这里芦苇青青,水波荡漾,鱼虾浅底,白鹭翩翩……
图一是某校生物兴趣小组同学利用所学生物学知识绘制了该生态系统部分生物形成的食物网。图二是该生物兴趣小组指导教师绘制的此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图三是种植草莓的密闭大棚一昼夜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情况。请阅读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图二中包括了图一中含蟹的一条食物链,请写出该食物链 ,此食物链中获得能量最少的生物是 (填字母),该生物与图一中的鱼之间的关系是 。
(2)通辽阿古拉草原旅游区动植物种类丰富, 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
(3)图二中能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的生理过程的是 (填数字),该过程在图三中的B点之后,草莓体内的有机物开始积累,这是因为 ,一天中,大棚内氧气浓度最高时刻是 (填数字)时。
(4)在图三中的A点时,草莓通过叶片上的气孔释放的气体有 。
(5)在生态系统中,碳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循环的主要形式是 ,图二中生物体内的碳返回无机环境中的途径有 (填序号)。
34.(2022 长沙)中华民族从远古时代起就进行着艰苦卓绝的劳动和斗争,发展了农业生产,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分析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中“五谷”在甲骨文时期就已存在,关于“五谷”的某种解释如图所示:
材料二:《齐民要术》被称为中国古代农业的“百科全书”,至今还具有指导意义,如“区间草生,锄之”“正其行、通其风”“凡美田之法,绿豆为上”等。
材料三:我国全面建立粮食科技创新体系,大力培育优良品种,推广应用科学施肥、节水灌溉、绿色防治等技术,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
(1)甲骨文中的“黍”“稷”等字将作物舒展的茎叶形象地表现出来。舒展的茎叶有利于作物进行 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储存在种子中。“菽”是指双子叶植物大豆,其种子结构中储存营养的是 。
(2)在劳动生产中要及时锄草保证产量,这是因为杂草和作物之间存在 关系。
(3)湖南水稻育种团队通过杂交、诱变等技术,改变水稻细胞中的 ,培育出超级杂交稻、低镉水稻、耐盐碱水稻等品种,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
(4)现代农业中种植的紫云英与绿豆均为豆科植物,根系中含能固氮的根瘤菌。它们作为绿肥可为作物的生长提供 ,从而达到“美田”(即肥田)的目的。
(5)过度施肥会造成环境污染。为推广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在指导农民精准施肥前,农业技术员需要通过检测、查阅等获取哪些数据? 。
35.(2022 恩施州)CCTV﹣10“创新进行时”栏目近期播出“城市污水变身记”,记录了杭州市利用“污水处理厂+人工湿地”模式处理千万吨级城市生活污水的过程。过去杭州市大量生活污水直排,导致青山湖严重污染。湿地生态修复方案综合解决了水污染问题,恢复了青山湖区的生态环境。请回答下列问题:
(1)湿地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最初来源是 ,并沿着 单向流动。
(2)生活污水的大量直排破坏了青山湖生态系统稳定性,说明生态系统的 能力有限。
(3)人类有义务保护生物圈,水源和供水系统若受到致病微生物和有害化学物的污染,可能会引起传染病流行或发生 。
36.(2022 凉山州)阅读相关资料。请你回答以下问题。
西昌是一座春天栖息的城市,邛海湿地是这座近百万人口城市的主要饮水源和许多动植物的家园。2022年2月2日,西昌一夜之间变得白雪皑皑,银装素裹,十几年来实属罕见。大雪后邛海中束丝藻爆发,管理部门立即组织人工打捞,无果后有人建议投放硫酸铜清除藻类。此时市委市政府请来了中国科学院与云南生物所的专家对邛海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和研究,最终得出的科学结论是:邛海水质很好,氮磷含量在正常范围值,不存在因蓝藻和绿藻的爆发而引起水华。束丝藻是一种喜好低温的藻类,除正常打捞外,不用做其他处理。果然,一周多之后,随着气温逐步升高,束丝藻与湖泊里的其他藻类如蓝藻类、硅藻类等生物恢复了往日的生态平衡,邛海的水又恢复了往日的清澈,呈现出一派盎然生机。
(1)若图二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应有的成分是非生物部分和 。
(2)科学考察证明,束丝藻爆发的原因是 ,邛海的水能恢复往日清澈的原因是生态系统具有 能力。
(3)邛海湿地动植物种类丰富,据统计有101种浮游藻类、366种维管植物、93种鸟类、20种鱼类、9种两栖动物、91种昆虫、12种爬行动物等,这反映了生物多样性中 的多样性。
(4)随着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推进,西昌水域保护已经从邛海跨跃到安宁河流域,禁止生活与工业等污水直接排入河流。如果有毒物质进入图二水域,会随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积累,则积累量最多的生物是 。
37.(2022 盐城)盐城被誉为“鱼米之乡”,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水稻是生活在水域中的被子植物,体内有发达的气道为根输送氧气,稻谷中含有丰富的淀粉,是我们主要的食物来源之一。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水稻体内具有发达的气道体现了生物能 一定的环境。
(2)稻谷中的淀粉被食用后,在小肠内最终分解为 才能被人体吸收。
(3)稻谷晒干后贮藏,这是为了抑制其 (选填“光合”或“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消耗,延长贮藏时间。
(4)水稻有高茎,也有矮茎。科研人员用高茎水稻和矮茎水稻进行遗传实验,结果如图:
由实验二可以判断水稻的 茎是显性性状。从理论上推算,实验二的子代中性状表现为高茎的概率为 。
38.(2022 湖州)一个密闭的生态瓶,内含浮游藻类、浮游动物、泥沙(有微生物)、水等,放置在有光照的环境中。
(1)生态瓶中浮游藻类、浮游动物和微生物共同组成了一个 (选填“种群”或“群落”)。
(2)从物质循环的角度简要说明该生态瓶能长时间保持稳定的原因: 。
(3)若缺乏光照,生态瓶中的生物最终都将死亡,这是因为生态瓶中的能量流动是 的。
39.(2022 武威)在某一森林生态系统中,存在着如图所示的食物关系,请根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该食物网中共有 条食物链。
(2)请写出一条最短的食物链 。
(3)食物网中的生物都存在一定关系,B和C之间是 关系。
(4)若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增加 和非生物成分。
(5)该食物网的能量来源是 (填字母)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40.(2022 宁波)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是典型的海岸湿地生态系统,有藻类、芦苇、水草、鱼、虾、水鸟等生物,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它属于大型涉禽,嘴长而粗壮,腿、脚甚长,如图所示。
(1)该湿地公园里所有东方白鹳是一个 (填“种群”或“群落”)。
(2)东方白鹳的形态结构特征是对湿地环境的 。
41.(2022 德阳)我们共同生活在生物圈这个最大的生态系统中。近几十年,由于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增加,导致温室效应增强。在2020年召开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我国向世界做出郑重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保护生物圈,人人有责。请据图回答:
(1)图一还缺少 和 两个组成部分,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2)图一中的生物通过图二中的 (填序号)过程,向大气中释放二氧化碳,这是它们进行 作用产生的。其中草进行该作用的主要场所是图三所示的 (填字母)。
(3)为了实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我国一方面大量植树造林,充分发挥图二的 (填字母)消耗二氧化碳,制造氧气的功能;另一方面通过节能减排,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效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请就“低碳生活”提出两条建议 、 。
42.(2022 重庆)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提出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彰显了大国担当。“碳中和”是指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各种措施使排放的二氧化碳和消耗的二氧化碳总量相等。
(1)如图所示,向生物圈排放二氧化碳的途径有动植物的 作用、微生物对动植物遗体和排泄物的 作用以及化石燃料的燃烧。
(2)由图可知,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消耗只能依靠植物的 作用。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 到大气中。
(3)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碳量日益增加,已出现超过生物圈 能力的趋势,通过人为干预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已是当务之急。
(4)为实现“碳中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下列行为不可取的是 。
A.爱护植被,大力开展植树造林 B.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C.垃圾分类,回收处理 D.经常使用一次性餐具
2022年中考生物真题分类汇编——生物与环境部分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30小题)
1.【解答】ACD、阳光、水分、泥土都属于非生物因素;
B、稻飞虱是生物属于生物因素。
所以影响水稻生存的因素中,属于生物因素的是B、稻飞虱。
故选:B。
2.【解答】A、海洋生态系统是由海洋和海洋生物组成,海洋中的植物大部分是微小的浮游植物,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放出氧气,动物种类很多,大都能在水中游泳。它存在于生物圈中,所以不是最大的生态系统。A选项错误。
B、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其主要特点是动物种类繁多,群落的结构复杂,种群的密度和群落的结构能够长期处于稳定的状态,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消除污染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森林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大量的绿色植物。它可以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不但能转化太阳能而形成各种各样的有机物,而且靠光合作用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并释放出氧气,维系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净化了环境,使人类不断地获得新鲜空气。因此,生物学家曾说,“森林是地球之肺”。它存在于生物圈中,所以不是最大的生态系统。B选项错误。
C、生物圈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它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的全部环境,它为生物提供了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等生存的基本条件,适合生物的生存。C选项正确。
D、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干旱地区,这里年降雨量很少。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草原生态系统的动植物种类要少得多,群落的结构也不如前者复杂。在不同的季节或年份,降雨量很不均匀,因此,种群和群落的结构也常常发生剧烈变化。植物以草本植物为主,有的草原上有少量的灌木丛。高大乔木的生长需要较多的水,由于降雨稀少,乔木非常少见。那里的动物与草原上的生活相适应,大多数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行为特点。草原上啮齿目动物特别多,它们几乎都过着地下穴居的生活。和瞪羚、黄羊、高鼻羚羊、跳鼠、狐等善于奔跑的动物,都生活在草原上。它存在于生物圈中,所以不是最大的生态系统。D选项错误。
故选:C。
3.【解答】A、矿泉水瓶、易拉罐属于可回收垃圾,正确;
B、剩饭、剩菜属于厨余垃圾,正确;
C、电池、水银温度计属于有害垃圾,正确;
D、废旧报纸属于可回收垃圾;果皮属于厨余垃圾,错误。
故选:D。
4.【解答】A、食物链的起点草是生产者,第二环节食草动物蝗虫,第三个环节肉食性动物青蛙捕食蝗虫,第四个环节蛇捕食青蛙,A正确
B、从常识可以知道蛇捕食青蛙,青蛙不能捕食蛇,剪头被由吃的生物指向吃它的生物,B错误
C、食物链的起点是绿色植物,而不是非生物能量阳光,C错误
D、食物链的箭头由被吃的生物指向吃它的生物,箭头方向错误,D错误
故选:A。
5.【解答】A、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A错误。
B、荆州城的护城河既包括了环境,又包括了此环境中所有的生物,因此属于生态系统,B正确。
C、食物链必须从生产者开始,“昆虫→青蛙→蛇”只有消费者,没有生产者,不能构成食物链,C错误。
D、一个鱼池中的全部鲫鱼,只有部分消费者,没有其他成分,不能构成生态系统,D错误。
故选:B。
6.【解答】A、蚯蚓是分解者,蝗虫是消费者,A错误。
B、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起始点是生产者。“蝗虫→食虫鸟→鹰”中缺少生产者,不是一条完整的食物链,B错误。
C、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其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外界的干扰超过了调节能力,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C正确。
D、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图中鹰是最高营养级,所以有毒物质在鹰体内积累最多,D错误。
故选:C。
7.【解答】A、甲是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组成成分,A正确。
B、生物丙捕食乙,乙和丙又都以甲为食,所以丙和乙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B正确。
C、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般是从甲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的,C正确。
D、在生态系统中,碳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循环的主要参与形式是二氧化碳,植物通过⑥光合作用不断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又将氧气排放到大气中,有效的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图中生物体内的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有⑤⑦⑧,D错误。
故选:D。
8.【解答】ABD、仙人掌叶特化为刺、莲藕根状茎和叶柄内部有发达并相通的气腔、竹节虫与竹的枝叶相似都是生物适应环境。
C、蚯蚓可以疏松土壤是生物影响环境。
故选:C。
9.【解答】“清明雨水多,竹笋满山坡”,意思是清明时节雨水多,竹笋满山坡都是。这是因为竹笋的萌发需要一定的水分。
故选:C。
10.【解答】表现型是基因型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同一植物体细胞的基因型相同,但由于叶所处的环境不同导致的表现型不同。同一株水毛茛,浸在水中的叶与裸露在空气中的叶形态不同,该株水毛茛的基因型没有发生改变,是环境能够影响生物性状。
故选:C。
11.【解答】A、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所包含的食物链为:树→蝉→螳螂→黄雀。A错误。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因为山寺海拔高气温低,所以桃花开放的时间要比其他地方晚,是环境对生物的影响。B正确。
C、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春回大地气温回升,藻类植物大量繁殖使水泛绿。C正确。
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花凋落被泥土中的微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再供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微生物促进物质循环。D正确。
故选:A。
12.【解答】A、B、C、由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受害材平均年轮宽度变小、酸雨降低受害材地上部分生物量、酸雨对杨树树枝的影响最大。ABC均正确。
D、因为科研人员选用了杨树作为研究对象,所以无法得出“酸雨对所有植物生长都有影响”的结论。D错误。
故选:D。
13.【解答】通过生物富集作用,环境中低浓度的有害物质在食物链最高级别的消费者体内的积累量能够增加几十倍甚至成千上万被,会对生物体造成严重的危害,食物链“草→虫→食虫鸟→蛇→鹰”中鹰是最高级别的消费者,所以鹰体内镉积累最多。D正确。
故选:D。
14.【解答】蜻蜓点水是为了将卵产在水中,体现了生物的繁殖后代的特征。D正确。
故选:D。
15.【解答】A、实施71万亩造林绿化工程,增加森林面积,植物提供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属于减少碳排放技术和措施。
B、食品原料“从农田到餐桌”来源可查,是为了保证食品安全,不属于减少碳排放技术和措施。
C、“张北的风”点亮冬奥的灯,利用风能,属于减少碳排放技术和措施。
D、主火炬采用氢能源“微火”点燃,利用清洁能源,属于减少碳排放技术和措施。
故选:B。
16.【解答】在生态系统中只有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有机物中储存着来自阳光的能量。所以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生物生活所需的物质和能量最终来源都是阳光。
故选:C。
17.【解答】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在促进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促进了物质的循环。阳光、空气、土壤和水等是非生物成分。图中①表示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捕食关系,②和③表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遗体遗物被分解者分解,④代表着分解者产生的二氧化碳、水、无机盐被生产者吸收利用。
故选:A。
18.【解答】A、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来自太阳能。A错误。
B、食物链中的生物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分解者。B错误。
C、生态系统是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组成,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C错误。
D、若有毒物质进入生态系统,会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图中包含②→③→④一条食物链,其中④的消费级别最高。D正确。
故选:D。
19.【解答】冰雪融化、昼夜交替、阳光灿烂都没有涉及到生物,都不属于生命现象。所以A、B、D都没有体现生命现象。
C、春笋属于生物,雨后春笋描述的是雨水过后,春笋迅速生长。体现了生命现象。C正确。
故选:C。
20.【解答】一位本草学家对人参有“三桠五叶,背阳向阴”的描述,说明人参喜欢生活在北阳朝阴的环境中,所以体现了影响人参生长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阳光。B正确。
故选:B。
21.【解答】A、在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桑树制造的有机物,不仅养活了植物自身,还为动物的生存提供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A正确。
B、蚕沙(蚕粪)可为鱼提供物质和能量,B正确。
C、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沿着食物链、食物网流动的,并逐级递减,因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不循环的。太阳能首先是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转变为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然后,逐级被各种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腐生生物利用,还有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发到生物圈中,所以桑树获得的物质和能量主要来自桑树,C错误。
D、该生产方式实现了能够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利用率,D正确。
故选:C。
22.【解答】A、“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是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的影响,A错误。
B、“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说明了生态因素中,温度这一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B正确。
C、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草和豆苗争夺阳光、水分、空气等属于竞争关系,C正确。
D、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意思是螳螂在前面捕食蝉,黄雀在后面捕食螳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揭示的是动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即吃与被吃的关系,D正确。
故选:A。
23.【解答】“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表明环境影响生物的生长开花等,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左右,因此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山上的桃花比山下的开的晚。才有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自然现象,造成这一差异的环境因素是温度。
故选:C。
24.【解答】A、植树造林,能够净化美化环境,通过光合作用调节碳﹣氧平衡。A符合。
B、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能够节约能源,减少尾气排放,减少大气污染。B符合。
C、使用一次性木筷,会因为大量使用木材去砍伐树木,造成森林面积减少。C不符合。
D、节水节电,能够节约能源,是低碳生活的表现。D符合。
故选:C。
25.【解答】非生物因素温度对植物的分布有着重要影响。不同的植物适应不同的温度如热带雨林必须生长在高温多雨的环境,常绿阔叶林必须生长在温度较高的亚热带,寒温带针叶林适于温度较低的亚寒带和寒带,高山草甸适于生长在寒冷的高山高原。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度左右,因此某高山,由于温度差别极大,形成植物的分布情况是:山顶是针叶林,山腰是红松林,山脚为落叶阔叶林。
故选:A。
26.【解答】A、影响生物生活的生态因素不仅有阳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还有生物因素,A错误。
B、设置对照实验时,要根据所要探究的条件,要设置以探究的条件为唯一变量的对照组。要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所以要探究的条件为光,就要设置以光为唯一变量的对照组,B错误。
C、在炎热的沙漠中非常干燥,水源罕见。骆驼,尿液非常少,而且一般不出汗,(当体温升高到46℃时才会出汗),可以减少体内水分的消耗,适应干旱缺水的环境,C正确。
D、蚯蚓能使土壤疏松,同时蚯蚓的粪便是一种理想的天然生物肥,能够使土壤肥沃,说说明了蚯蚓对环境有影响,D错误。
故选:C。
27.【解答】A、藻类植物大多生活在水中,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细胞内含叶绿体,春天,温度适宜,水中的藻类植物就会大量繁殖,漂浮在江水、湖水中,使得水呈现出绿色,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
B、“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意思是春天温度升高,鸭子开始下水游泳,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
C、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是白蚁在大堤内挖洞影响了大堤的牢固性,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D、红杏伸出墙外是受墙外阳光刺激引起的,说明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具有应激性。
故选:C。
28.【解答】有毒物质会沿食物链流动并逐级积累,营养级越低有毒物质积累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积累越多。在“食物链:微小水生植物→剑水蚤→蜻蜓幼虫→小鱼→大鱼”中营养级最高的是大鱼,所以,如果该生态系统的水体被重金属污染,则体内重金属积累最多的生物是大鱼。
故选:D。
29.【解答】A、食物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A错误。
B、起点为生产者,终点是最高级的消费者。B错误。
C、食物链中的各生物之间用箭头相连,箭头指向捕食者,正确的书写应该是:草→兔→鹰。C错误。
D、食物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起点为生产者,终点是最高级的消费者;生物之间用箭头相连,箭头指向捕食者。D正确。
故选:D。
30.【解答】A、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以使土壤变得疏松,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B、荒漠中的骆驼,尿液少,出汗少、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相适应。
C、寒冷海域的海豹皮下脂肪很厚,适应寒冷的环境,是生物适应环境。
D、荒漠中生活的骆驼刺,地下的根比地上部分长很多,可以吸收到沙漠深处的水分,适应干旱缺水的沙漠环境。
故选:A。
二.判断题(共1小题)
31.【解答】据分析可见:生物能够进行呼吸,呼吸方式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无氧呼吸的生物呼吸就不需要氧气。
故答案为:×
三.解答题(共11小题)
32.【解答】(1)根据人类对生态系统环境的影响程度,生态系统可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属于人工生态系统中的一种类型。
(2)该图中共有3条食物链:①禾谷类→吃草籽鸟→鹰;②禾谷类→昆虫→食虫鸟→鹰;③禾谷类→兔→鹰,食物链上每一个环节是一个营养级,其中鹰分别处于第三和第四营养级。碳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所以在食物链中,食物链越长,最高营养级的生物获得的能量就越少。因此,鹰获得能量最少的一条食物链是最长的一条食物链:禾谷类→昆虫→食虫鸟→鹰。
(3)有毒物质沿食物链、食物网流动逐级积累,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积累越多。图中营养级最高的是鹰,因此“如果有毒物质DDT污染了该生态系统”,那么体内含DDT积累最多的生物是鹰。假如该生态系统中的食虫鸟灭绝,则以食虫鸟为食的鹰的数量也会减少,同时,昆虫会因失去天敌而大量繁殖,进而影响禾谷类的生长。
(4)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有大有小,这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反之,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该农田生物种类较少,营养结构简单,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自动调节)能力较弱。
故答案为:(1)人工。
(2)3;有机物;三、四;禾谷类→昆虫→食虫鸟→鹰。
(3)鹰;增多。
(4)自我调节(自动调节)
33.【解答】(1)图二中包括了图一中含蟹的食物链应该是包含四个营养级的那一条,所以该食物链水生植物→浮游动物→蟹→鹭。此食物链中获得能量最少的生物是营养级别最高的消费者鹭,相当于图二中的b。鹭捕食鱼,鹭和鱼又都以虾为食,所以它们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是就地保护,就地保护中的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最为有效的措施。
(3)能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的生理过程的是光合作用,图二中的②捕食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草莓体内的有机物开始积累,这是因为B点之后,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强于呼吸作用强度。因为18点之后棚内植物的呼吸作用强度强于光合作用强度,即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少于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所以一天中,大棚内氧气浓度最高时刻是18点。
(4)在图三中的A点时在夜间0时,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所以在图三中的A点时,草莓通过叶片上的气孔释放的气体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5)在生态系统中,碳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循环的主要形式是二氧化碳,图二中生物体内的碳返回无机环境中的途径有①分解者的分解作用、③生产者的呼吸作用和④消费者的呼吸作用。
故答案为:(1)水生植物→浮游动物→蟹→鹭;b;捕食和竞争
(2)建立自然保护区
(3)②;B点之后,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强于呼吸作用强度;18
(4)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5)二氧化碳;①③④
34.【解答】(1)植物的茎叶舒展开有利于农作物进行光合作用;“菽”是双子叶植物大豆,双子叶植物种子营养物质大多数贮存在两片肥厚的子叶中。
(2)杂草和农作物生长都需要光并且都要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二者之间形成竞争关系。
(3)通过杂交、诱变等技术,培育出超级杂交稻、低镉水稻、耐盐碱水稻等品种,改变水稻细胞中的遗传物质。
(4)紫云英与绿豆均为豆科植物,根系中含能固氮的根瘤菌。它们作为绿肥可为作物的生长提供无机盐,从而达到“美田”(即肥田)的目的。
(5)为推广化肥减量增效技术,避免过度施肥会造成环境污染,农业技术员在指导农民精准施肥前,需要通过检测土壤中含有无机盐的种类和数量,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不同植物在不同生长时期所需要无机盐的种类和数量。
故答案为:
(1)光合;子叶。
(2)竞争。
(3)遗传物质。
(4)无机盐。
(5)检测土壤中含有无机盐的种类和数量、查阅不同植物在不同生长时期所需要无机盐的种类和数量等。
35.【解答】(1)生态系统自动能量最初来源是太阳能,能量流动是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的;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但这种能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当人类的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超出这个限度时,生态平衡就会遭到破坏。
(3)饮水安全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国计民生问题,水源和供水系统若受到致病微生物和有害化学物的污染,可能会引起传染病流行或发生化学物质中毒。
故答案为:(1)太阳能;食物链和食物网
(2)自我调节
(3)化学物质中毒
36.【解答】(1)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图一中的草属于生产者,各种动物属于消费者,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图二中缺少的成分是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
(2)巢湖蓝藻爆发的原因可能是生活污水、工农业废水等的排放等。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当生态系统遭遇轻微污染时,仍然能够维持相对稳定的原因是该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3)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三个层次。该湿地动植物种类丰富。邛海湿地动植物种类丰富,据统计有101种浮游藻类、366种维管植物、93种鸟类、20种鱼类、9种两栖动物、91种昆虫、12种爬行动物等,反映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4)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因此在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含物质和能量越少,营养级越低,含物质和能量越多。该生态系统中营养级最低的是水生植物,因此,含有机物总量最多的生物是水生植物。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鹭是最高营养级,因此,有毒物质含量最高的生物是鹭。
故答案为:(1)分解者。
(2)温度降低(温度引起);一定的自动调节。
(3)生物种类。
(4)鹭。
37.【解答】(1)生物的生存是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的,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即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还有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水稻体内具有气道,使其适应水生生活。
(2)淀粉在口腔开始初步消化,形成麦芽糖,最终在小肠被完全分解成葡萄糖。
(3)贮藏农产品可采用低温、减少水分和氧气含量等方法,抑制呼吸作用,从而延长贮藏时间。
(4)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中,若子代中出现了亲代中没有的性状,则新出现的性状是隐性性状,亲代所表现的性状是显性性状。由实验二可知,亲代都是高茎×高茎,子代中出现了矮茎,矮茎的基因组成是aa,其中一个a一定来自亲代,而亲代是高茎,因此亲代高茎的基因组成是Aa,遗传图解如图:
子代可能的基因类型有:AA(1/4),Aa(2/4),aa(1/4),其中AA和Aa均为高茎,占比75%(3/4)。
故答案为:(1)适应。
(2)葡萄糖。
(3)呼吸。
(4)高;75%(3/4)。
38.【解答】(1)一定区域中全部生物的总和构成生物群落,因此生态瓶中浮游藻类、浮游动物和微生物共同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2)该生态瓶在一定时间内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原因有:浮游藻类光合作用为浮游动物提供氧气和食物,为分解者提供氧气,浮游动物和分解者产生的二氧化碳被浮游藻类利用,浮游植物和动物的尸体和粪便被分解者利用。
(3)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而且流动是单向的、不是循环的,最终在环境中消失。
故答案为:(1)群落。
(2)浮游藻类光合作用为浮游动物提供氧气和食物,为分解者提供氧气,浮游动物和分解者产生的二氧化碳被浮游藻类利用,浮游植物和动物的尸体和粪便被分解者利用。
(3)单向的。
39.【解答】(1)图中共有4条食物链:A→B→D;A→C→D;A→C→F→D;A→E→F→D。
(2)图中最短的食物链有A→B→D和A→C→D
(3)图中B和C都以A为食物,所以它们是竞争关系。
(4)生态系统由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组成。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食物网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增加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
(5)食物网能量来源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所以图中食物网的能量来源是A(填字母)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故答案为:(1)4
(2)A→B→D(或“A→C→D”)
(3)竞争
(4)分解者
(5)A
40.【解答】(1)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生物群落,简称群落,是指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所以该湿地公园里所有东方白鹳是一个种群。
(2)由图可知,东方白鹳嘴长而粗壮,腿、脚甚长的特点便于涉水和在水中捕食,是对湿地环境的适应。
故答案为:(1)种群
(2)适应
41.【解答】(1)生态系统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组成,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食物网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要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还少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
(2)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都会通过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生产者还能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图二中的①③④均表示呼吸作用,进行呼吸作用的场所为b线粒体。
(3)低碳生活是指绿色环保,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生活方式,如绿色出行,出行时尽量步行、骑自行车或坐公交车;节约水电少开空调,及时关掉不用的电器的电源和水龙头等。
故答案为:(1)分解者;非生物成分
(2)①③④;呼吸;b
(3)A;绿色出行,出行时尽量步行、骑自行车或坐公交车;节约水电少开空调,及时关掉不用的电器的电源和水龙头等(合理即可)。
42.【解答】(1)生物体中的二氧化碳返回大气的途径有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将有机物分解释放二氧化碳,微生物分解动植物的尸体后,会产生二氧化碳,化学燃料的燃烧后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等,从而将生物体中的二氧化碳返回大气中。
(2)由图可知,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消耗只能依靠植物的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维持了生物圈中碳﹣氧的相对平衡,同时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并释放氧气到大气中。
(3)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碳量日益增加,已出现超过生物圈自动调节能力的趋势,造成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温升高。因此我们要保护绿色植物,应该植树造林,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使用新型能源,节约用电等等。
(4)ABC、爱护植被,大力开展植树造林、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垃圾分类,回收处理都是节能减排、利于减少碳排放的良好行为。
D、经常使用一次性餐具,会造成木材和纸张的浪费,大量利用植物,不利于减少碳排放。
故答案为:(1)呼吸;分解。
(2)光合;氧气。
(3)自动调节。
(4)D。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