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文言文二则-两小儿辩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中总要求:“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背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本册《教师用书》对小学阶段文言文的学习作了准确定位:学习文言文,借助注释和资料疏通文意,并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作为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学习文言文的初步能力,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但是在学习过程中,还不能正确断句,读不出文言文特有的韵味。
教材分析
《两小儿辩日》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 14 课《文言文二则》中的第二篇文言文。它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叙述古时候两个孩子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持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做出判断,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两小儿勇于探索,大胆质疑的品质,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文言文的基础,但是在学习新知时还是有点接受的慢,所以为了让整堂课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备教材”的同时,我也在“备学生”上下了功夫。
1、发挥范读榜样作用,增强学习动力。六年级的孩子都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文言文对于他们来说还是有些难度的,所以在开始,我选择了有感情的范读,这样让孩子们在轻松的氛围下感觉到文言文读起来也不难。
2、自主学习,改变学习方式。团结合作,减轻学习压力。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是思维火花互相碰撞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听说读写的过程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并进的过程,这无疑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压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们和老师互动辩论,结合内容加上动作再读。
3、以读为主线,教方法、养习惯。以读为主线,初步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学习文言文的习惯也是相当重要的,因此我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读通、读懂、熟读成诵,感悟学习方法,同时也让学生在批批划划中养成学习习惯。
4、创设情境,发挥想象,鼓励创新。学生在轻松愉悦、活跃自主的氛围中,读通、读懂了课文,接下来是明理的环节,我创设了两个问题情境:
一、让学生自己当做孔子,如果两小儿对你说:熟为汝多知乎?你会怎们说,怎么做?
二:让同学们用现代思维,新编《新两小儿辩日》。这大大激活了学生的想象,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将学生的思维兴奋点再次推向高潮。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能借助注释理解文意,能够复述故事内容。
3、知晓并理解文中两个小儿的观点和理由。能够借助多种形式的朗读,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有力地说明自己的理由。
教学重难点
知晓并理解文中两个小儿的观点和理由。能够借助多种形式的朗读,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有力地说明自己的理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PPT出示孔子图片)同学们认识图片上的老者吗?他是谁?
2、你们可以一起背一下有关他的《论语》三则吗?那你们认为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呢?(知识渊博、聪慧、实事求是)
3、这么厉害的一个人,在生活中有没有他解决不了的问题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学习《两小儿辩日》
4、了解作者和出处
二、初读课文,初步理解文意
1、复习以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多读、根据注释、查阅资料)
2、根据以上方法理解课题‘辩’什么意思?针对辩日,同学们有哪些疑问?
预设问题:
①.他们为什么要辩日?
②.他们辩论的理由和依据是什么?
③.他们辩论的结果如何?
3、带着问题,根据 PPT出示的注音和节奏划分来读文。老师先来范读,同学们再自由朗读,再找个别同学读并评价读得如何。
4、让同学们读完后来说说这则文言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5、孔子不能决也,到底是什么让这么厉害的人都不能裁决,不能判断呢?预设:两小儿辩斗。
6、两个小儿的观点和理由又是什么呢?
小儿甲观点: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PPT板书:近远)
小儿乙观点: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PPT板书:远 近)
小儿甲理由: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小儿乙理由: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7、观察黑板,他们都是围绕太阳离人远近来展开辩论的,为什么会有不能的结果呢?(预设:因为他们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
PPT板书:视觉 触觉
三:强化理解,学以致用
1、 为了加强对文章的理解,师生来角色扮演,老师扮演小儿甲,同学们扮演小儿乙。甲:
乙:。。。。。。
2、 这一辩辩出了什么呢?
(预设: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最终得出不同的结论,他们都各有自己的道理。)
3、 让同学们讨论孔子不能决也的原因。
四、大胆创新,丰富想象
1、如果同学们是孔子,当你听到两小儿说:孰为汝多知乎?你会怎么想,又会怎么说呢?拿起笔来写一写。
预设:
1、你们真棒,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三人行必有我师。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通过辩论,你们觉得这是一对怎样的孩子?又辩出了一个怎样的孔子呢?
预设: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
孔子:实事求是,学而不厌。。。。。。
五、总结
通过对两小儿围绕太阳离人远近这一文言文的学习,大家都能掌握主要内容,但是通过此课的学习,大家会受到什么启发呢?
预设:学习永无止境。。。。。
六、布置作业
1、用现代汉语创编《新两小儿辩日》
《两小儿辩日》评测练习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 解释词语。
辩斗:___________ 以:___________日中:___________
及:___________ 盘盂:___________ 沧沧凉凉: ___________
孰:___________ 汝: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孔子不能决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孰为汝多知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则故事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小儿辩日》教学反思
《两小儿辩日》是一则极具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本节课围绕教学目标,我认为成功之处是:
1、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中,先出示孔子图片,了解孔子是个怎么样的人,让大家带着对孔子的崇敬来反问孩子们是否这么厉害的人也有不懂的问题呢
2、对于内容的串联衔接部分比较顺畅自然,每一步都以问题的形式抛出,达到了让同学们带着问题去阅读、思考的目的。
3、在第三环节中的师生辩斗环节让大家感受了什么是辩斗,应该如何辩斗。
4、第四环节中让大家以孔子的身份来设想:
面对两小儿的嘲讽心里会想些什么,又会说些什么,在这一环节中同学们都可以说出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等符合孔子特点的话语,这样能更深刻地感悟孔子的精神形象,从而能够让孩子们自己要向孔子学习。
不足之处:
1、在辩斗部分如果让孩子们自己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辩一辩是不是会提升孩子们的阅读兴趣。
2、在课堂中没有顾及到部分同学,忽略了和部分孩子的互动,课堂应该是让孩子们都参与进来的,所以我在以后的课堂中会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