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课一练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必修四1.《窦娥冤》(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语文一课一练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必修四1.《窦娥冤》(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26 00:19: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考语文一课一练《窦娥冤》
1.《窦娥冤》节选部分反映了几种怎样的矛盾冲突?请至少写出其中的两种。
2.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窦娥冤》是关汉卿大约四十岁左右时的作品,那时元朝社会黑暗,阶级压迫深重,人民苦不堪言。
B.让窦娥临终的三桩誓愿都实现了,从侧面表现了“神灵”和“天道”还是存在的,世界上还是有“公理”和“正义”的。
C.作者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奇特的构思和想象,让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乃至发生的事在舞台上发生并得以应验。
D.窦娥冤案只是一桩冤案,并无曲折离奇的情节,但这桩冤案却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它是当时社会法制黑暗和官吏昏聩的真实写照。
3.下列对元杂剧相关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杂剧中,男主角叫正末,女主角叫正旦。外末、冲末、外旦等指一些次要的男女角色,反面的角色,男的叫净或副净,女的叫搽旦。
B.卜儿,元杂剧中扮演老年男子的角色;孤,元杂剧中扮演官员的角色。
C.元杂剧每本四折演唱四套宫调不同的曲子,每一折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连成一套曲子。这四套曲子由一个演员主唱。
D.“科”又称“介”,在戏剧中称角色的动作,如笑科、饮酒科等。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窦娥冤》大约是关汉卿四十岁左右时的作品,那时元朝刚刚统一天下,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正是元朝“最清明、最鼎盛”的时期。
B.让窦娥临终的三个愿望都实现,也从侧面表现了“神灵”和“天道”还是存在的,世界上还是有“公理”和“正义”的。
C.窦娥的故事明显有着东海孝妇的影子,该故事见于《汉书·于定国传》、刘向的《说苑》和干宝的《搜神记》都有记载。
D.窦娥冤案只是一桩冤案,并无曲折离奇的情节,但这桩冤案却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它是法制黑暗和官吏昏聩的写照和典型。
阅读《窦娥冤》,完成下面小题。
【正宫】【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 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刽子云)快行动些,误了时辰也。(正旦唱)
【倘秀才】则被这枷纽的我左侧右偏,人拥的我前合后偃。我窦娥向哥哥行有句言。(刽子云)你有甚么话说 (正旦唱)前街里去心怀恨,后街里去死无冤,休推辞路远。
(刽子云)你如今到法场上面,有什么亲眷要见的,可教他过来,见你一面也好。(正旦唱)
【叨叨令】可怜我孤身只影无亲眷,则落的吞声忍气空嗟怨。(刽子云)难道你爷娘家也没的 (正旦云)只有个爹爹,十三年前上朝取应去了,至今杳无音信。(唱)早已是十年多不睹爹爹面。(刽子云)你适才要我往后街里去,是甚么主意 (正旦唱)怕则怕前街里被我婆婆见。(刽子云)你的性命也顾不得,怕他见怎的 (正旦云)俺婆婆若见我披枷带锁赴法场餐刀去呵,(唱)枉将他气杀也么哥,枉将他气杀也么哥。告哥哥,临危好与人行方便。
(卜儿哭上科,云)天那,兀的不是我媳妇儿!(刽子云)婆子靠后。(正旦云)既是俺婆婆来了,叫他来,待我嘱咐他几句话咱。(刽子云)那婆子近前来,你媳妇要嘱咐你话哩。(卜儿云)孩儿,痛杀我也!(正旦云)婆婆,那张驴儿把毒药放在羊肚儿汤里,实指望药死了你,要霸占我为妻。不想婆婆让与他老子吃,倒把他老子药死了。我怕连累婆婆,屈招了药死公公,今日赴法场典刑。婆婆,此后遇着冬时年节,月一十五,有瀽不了的浆水饭,瀽半碗儿与我吃,烧不了的纸钱,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
5.对【端正好】一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揭露了元代严密的法网和封建吏治的黑暗残酷。
B.“叫声屈动地惊天”结构上呼应题目,内容上说明冤屈之大。
C.“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暗示了本折戏中窦娥伏法,显示了窦娥拼死反抗的决心。
D.“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在结构上具有引出下文的作用,也反映了窦娥的抗争精神。
6.对【滚绣球】一曲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段曲词使用了不少古白话,如“日月”“鬼神”“天地”,这些词语和今天的意思一样,显得通俗而且生动。
B.这段曲词以天地象征现实,以鬼神象征统治者,以盗跖和颜渊分别象征坏人和好人,另外还运用了呼告、对偶、反问、反复等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又符合窦娥的反抗个性。
C.这段曲词表达了主人公窦娥在绝望中愤恨的抗议,揭露出现实的普遍不合理现象,否定了掌握人间的贫贱富贵、生死寿命的统治者的公正性。
D.这段曲词运用大量的修辞手法委婉曲折地表达了主人公窦娥对不公正社会的满腔怨愤,体现了曲词具有浓郁抒彩的特点。
7.从节选的这段剧本看,窦娥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请概括说明。
8.窦娥临死前反复叮嘱婆婆要祭奠她,是出于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窦娥冤》第四折(节选)
(窦天章云)带那蔡婆婆上来。我看你也六十外人了,家中又是有钱钞的,如何又嫁了老张,做出这等事来?(蔡婆婆云)老妇人因为他爷儿两个救了我的性命,收留他在家养膳过世;那张驴儿常说要将他老子接脚进来,老妇人并不曾许他。(窦天章云)这等说,你那媳妇就不该认做药死公公了。(魂旦云)当日问官要打俺婆婆,我怕他年老受刑不起,因此咱认做药死公公,委实是屈招个!(唱)
【梅花酒】你道是咱不该,这招状供写的明白。本一点孝顺的心怀,倒做了惹祸的胚胎。我只道官吏每还覆勘,怎将咱屈斩首在长街!第一要素旗枪鲜血洒,第二要三尺雪将死尸埋,第三要三年旱示天灾。咱誓愿委实大。
【收江南】呀,这的是衙门从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痛杀我娇姿弱体闭泉台,早三年以外,则落的悠悠流恨似长淮。
(窦天章云)端云儿也,你这冤枉我已尽知,你且回去。待我将这一起人犯并原问官吏,另行定罪,改日做个水陆道场,超度你生天便了。(魂旦拜科)(唱)
【鸳鸯煞尾】从今后把金牌势剑从头摆,将滥官污吏都杀坏,与天子分忧,万民除害。
(云)我可忘了一件,爹爹,俺婆婆年纪高大,无人侍养,你可收恤家中,替你孩儿尽养生送死之礼,我便九泉之下,可也瞑目。(窦天章云)好孝顺的儿也。
(魂旦唱)嘱付你爹爹,收养我奶奶。可怜他无妇无儿,谁管顾年衰迈!再将那文卷舒开,(带云)爹爹也,把我窦娥名下,(唱)屈死的于伏罪名儿改。(下)
9.对于这折戏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梅花酒】既是回答窦天章的问题,也是对黑暗社会的质问,并以三桩誓愿的应验证实了窦娥的冤情。
B.“你道是咱不该”中的“不该”指的是“认做药死公公”,再次引出了窦娥对冤情的怨愤和倾诉。
C.【鸳鸯煞尾】─曲表明窦娥比她的父亲对社会的黑暗认识得更深,因此劝他杀尽贪官污吏为“万民除害”,而不说为朝廷效力。
D.本折的曲词与道白搭配得非常好,曲白相生,通俗自然,道白引出曲词,曲词解释道白,推动情节发展。
10.本折中节选的部分同课文节选的部分比较,窦娥的哪些品性体现得比较明显?
11.作者借窦娥之魂的口唱出:“这的是衙门从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这在剧中起什么作用?
12.作者让窦娥发下三桩誓愿并应验,此处又让窦娥的冤魂诉冤并雪冤,这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
阅读《窦娥冤》片段,然后按要求答题。
(刽子做喝科,云)兀那婆子靠后,时辰到了也。(正旦跪科)(刽子开枷科)(正旦云)窦娥告监斩大人,有一事肯依窦娥,便死而无怨。(监斩官云)你有什么事,你说。(正旦云)要一领净席,等我窦娥站立,又要丈二白练,挂在旗枪上,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刀过处头落,一腔热血休半点儿沾在地下,都飞在白练上者。(监斩官云)这个就依你,打甚么不紧。(刽子做取席站科,又取白练挂旗上科)(正旦唱)
13.选段中,“科”指________,主要用来________;“云”指________,主要用来________;“唱”指________,主要用来________。
14.解释下列词语。
①兀那:________
②休:________
③打甚么不紧:________
15.选段中括号中的文字是属于
A.舞台说明或舞台指示
B.舞台动作提示
C.舞台人物介绍
D.舞台人物或动作提示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关于关汉卿的记载不仅少,而且互有错讹之处。关汉卿的身份,有记载说是太医院尹,但人们遍查史书发现,元代似乎并无此官职。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较通行的说法是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不过也有资料说是祁州和解州。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和中国古代“诗言志,文载道”的传统有关。一般的文人都认为诗歌和散文才是正经“主业”,小说、戏曲不过是难登大雅之堂的雕虫小技。因此,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仿照下面所给对联的下联,以《窦娥冤》的思想内容、艺术形象、语言风格、历史地位等其中的一点或数点为写作对象,拟写这副对联的上联。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汉卿杂剧一腔热血震古烁今
18.剧中窦娥在临刑前发出的三桩誓愿都实现了,对这一情节的设计,历来争议不断。有人认为这一情节集中体现了窦娥的反抗精神,深化了主题;也有人认为这是将胜利寄托于神灵的消极描写,冲淡了整个作品的积极意义。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观点 关汉卿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政治极端黑暗的时代。元朝的统治者对人民实行野蛮统治,制造了大批冤假错案,百姓怨声载道。关汉卿塑造的的窦娥这个受迫害而至死不屈的典型,一方面深刻地揭露了元朝黑暗的社会现实,另一方面歌颂了被压迫人民的反抗精神。三桩誓愿的实现,在有冤不能申、有仇无法报的社会里,寄托了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劳苦大众对封建统治者设冤狱、不顾百姓死活的愤慨。关汉卿运用这种浪漫主义的手法,继承了神话的传统,借助想象,让誓愿一一实现,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理需求。三桩誓愿的实现,也使主题得到深化,使悲剧气氛更加浓烈,使窦娥的“冤”更加突出。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最后写三桩誓愿,从创作手法上看,应该属于何种手法?
20.窦娥临刑时发出了哪三桩誓愿?为什么要发这三桩誓愿?
21.窦娥的三桩誓愿的实质分别是什么?写三桩誓愿的实现有何作用?
22.窦娥的三桩誓愿明明是幻想,却偏偏被写成现实,这说明了什么?
23.你认为关汉卿塑造的悲剧人物窦娥是一个怎样的人?
24.对《窦娥冤》【滚绣球】中修辞格运用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只合把清浊分辨”中的“清浊”是借代,代指“是非”。
B.“可怎生糊涂了盗跖颜渊”中的“盗跖、颜渊”是借代,代指坏人、好人。
C.“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是对偶,也是对比。
D.“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是拟人。
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耍孩儿】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二煞】你道是暑气喧,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免着我尸骸现;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
【一煞】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如今轮到你山阳县,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煞尾】浮云为我阴,悲风为我旋,三桩儿誓愿明提遍。(做哭科,云)婆婆也,直等到雪飞六月,亢旱三年呵,(唱)那其间才把你个屈死的冤魂这窦娥显。
25.窦娥在临刑前发下了三桩誓愿,这三桩誓愿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其中运用的四个典故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上均限四字语回答。)这四个典故所涉及的四个人物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下面对窦娥发下的三桩誓愿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血溅白练,这桩誓愿是希望到刑场上围观的人群立刻了解她的冤屈。
B.三桩誓愿表现了窦娥宁死不屈的反抗性格。
C.三桩誓愿也表现了当时人民仇恨罪恶统治,要求变革现实的强烈愿望。
D.三桩誓愿层层深入地表现了窦娥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和乐观态度。
27.三桩誓愿的顺序可以颠倒吗?试说明理由。
下面是《窦娥冤》第二折戏中窦娥所唱的两支曲子,读后完成后面题目。
(遭昏官楚州太守桃杌严刑拷打时唱)
【感皇恩】呀!是谁人唱叫扬疾(注:高声吆喝),不由我不魄散魂飞。恰消停,才苏醒,又昏迷。捱千般打拷,万种凌逼,一杖下,一道血,一层皮。
(桃杌见窦娥不屈服,就要对蔡婆用刑)
【黄钟尾】我做了个衔冤负屈没头鬼,怎肯便放了你好色荒淫漏面贼!想人心不可欺,冤枉事天地知,争到头,竞到底,到如今待怎的?情愿认药杀公公,与了招罪。婆婆也,我若是不死呵,如何救得你?
28.【感皇恩】和【黄钟尾】与下面哪项是同一类( )
A.【正宫】
B.【倘秀才】
C.【沁园春】
29.前一段唱词实际上反映了什么?
30.后一段唱词中“好色荒淫漏面贼”指的是什么?
31.两段唱词表现了窦娥的性格精神。下面是对唱词内容的理解,选出错误的一项( )
A.表现窦娥对张驴儿绝不妥协的精神。
B.在昏官的棍棒下誓死不屈,表现她性格的刚强。
C.为使年迈的婆婆免受酷刑,甘愿招认罪名,反映了她的善良和自我牺牲精神。
D.作为一个弱女子,有人栽赃陷害,有人严刑逼供,她也只好认命,表现了她的软弱。
32.查阅元史,试论窦娥的悲剧性。(300字左右)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夫人、长老上,云)今日送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我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小姐来到。
(旦、末、红同上)(旦云)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旦唱)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红云)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旦云]你那知我的心里呵!(旦唱)
【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栖牺惶惶的寄。
(做到,见夫人科)(夫人云)张生和长老坐,小姐这壁坐,红娘将酒来。张生,你向前来,是自家亲眷,不要回避。俺今日将莺莺与你,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末云)小生托夫人余荫,凭着胸中之才,视官如拾芥耳。(洁云)夫人主见不差,张生不是落后的人。(把酒了,坐)(旦长吁科)
【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
【小梁州】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
【幺篇】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夫人云)小姐把盏者!(红递酒,旦把盏长吁科,云)请吃酒!
【上小楼】合欢未已,离愁相继。想着俺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
我谂知这几日相思滋味,却原来此别离情更增十倍。
【幺篇】年少呵轻远别,情薄呵易弃掷。全不想腿儿相挨,脸儿相偎,手儿相携。你与俺崔相国做女婿,妻荣夫贵,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33.此则杂剧节选自《西厢记》,作者是元代的_________。
34.【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三段唱词,莺莺唱了些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5.简析【幺篇】刻画了莺莺什么样的性格?
36.赏析【端正好】这支曲子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其表达效果如何?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剧中人物:关汉卿——剧作家,朱帘秀——大都名歌妓。)
朱帘秀 咱们总算又见面了,汉卿。
关汉卿 (沉重地)恐怕也就是这一面吧。①
朱帘秀  (受感染地)是吗?
关汉卿 你还记得那位王千户吗?
朱帘秀 玉仙楼后台见过的那位王著?
关汉卿 就是他。
朱帘秀 我只跟他说过两句话,就觉得他是个挺爽快的人,可没想到他能做出这样感天动地的大事,他真不愧是我们《感天动地窦娥冤》的好看客②。
关汉卿 你还说得这样带劲儿,他杀了阿合马,你知道了?
朱帘秀 知道了。昨天来了个同号子的,是王千户住在大都的婶娘。她告诉我王千户临刑的时候还喊着说:“我王著与万民除害③,我现在死了,将来一定有人把我的事写上一笔的。” 他真了不起!
关汉卿 是啊,就有人把这和我们的戏词儿“与一人分忧,万民除害” 附会在一起,说我们教唆④王著杀害朝廷大臣,所以我们的案情就加重了。
朱帘秀 可不是“与万民除害” 吗?阿合马好狠的心,把我徒弟的眼睛都给挖了。
关汉卿 没想到王著给她报了仇,也给我们报了仇。我真想写他一笔,咳,可惜没有时候了。
朱帘秀 没有时候了?
关汉卿 刚才狱官给我送信来了。一两天之内我就完了,你恐怕也免不了……(见她紧张)哎呀,你你你⑤不害怕吗?
朱帘秀 (变色,但力自镇定)不害怕。……我一定也不会轻易倒下去的,汉卿,在倒下去以前我一定像窦娥一样的喊着,不,也许像王著一样的喊着:“与万民除害呀!” 你看行吗?……说真的,你刚才告诉我我们快要死的消息,我心里还有点乱。这会儿好多了,我会像窦娥那样坚强的,你放心。
关汉卿 你也放心,四姐。 “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这也正是我今天的心胸。
朱帘秀 咳,我最不能瞑目的是玉仙楼那天晚上,我托和卿设法让你连夜逃走,你怎么不走,反而第二天晚上来看戏呢?你那样爱看戏吗?
关汉卿 我怎么能走?我怎么能让你一个人承担那样重的担子?
朱帘秀 我有什么?……你是一代作者,你替我们杂剧开了一条路,歌台舞榭没有你的戏,人家就不高兴。你正应该替大伙儿多写些好东西,多替“有口难言”⑥的百姓们说话,多替负屈衔冤的女子们申冤,可是,可是于今你也跟我一样,就这么完了……(她哭了)
关汉卿 ……我们的死不就是为了替百姓们说话吗?人家说血写的文字比墨写的要贵重……不是伯颜老太太那样疼你,还说要认你做干闺女吗?干吗不写封信给她,求求她……
朱帘秀 ……她还不是杀人不眨眼的伯颜丞相的老太太吗?……我就恨这样的女人,我还去求她?死也不求她!
关汉卿 不求她那就得——
朱帘秀 就得死。跟关大爷这样的人一道死,我还有什么不足呢!
注:剧作《关汉卿》以关汉卿和大都名歌妓朱帘秀创作和演出《窦娥冤》为中心线索,通过与贪官污吏及无耻文人的周旋与斗争,谱出一曲悲壮慷慨的剧作家之歌。这里所录选自第八场。第八场是全剧的高潮,通过关、朱狱中会,表现了他们的高尚情操。
37.①中关汉卿这句话的根据是( )
A.朝廷腐败,草菅人命。
B.自己有先见之明。
C.案情加重了,他俩将被处死。
D.他俩被关押,行动不自由。
38.赞扬王著是“好看客”的原因是( )
A.王著通晓音律。
B.王著对杂剧有浓厚兴趣。
C.王著敬仰关、朱名声。
D.王著做出了惊天动地的事业。
39.王著杀了阿合马的思想基础是: (不超过10个字)。
40.“教唆”一词的含义是;这是朝廷对关、朱的_。
41.文中连用三个“你”,主要表明了关汉卿当时的心理是( )
A.紧张 B.焦急
C.恐惧 D.疑惑
42.说说“有口难言”的深层含义。
参考答案: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题干问的是“节选部分反映了几种怎样的矛盾冲突”,根据文中王著杀了阿合马“与万民除害”而被杀害反映了贪官污吏与王著的矛盾;文中“……你是一代作者,你替我们杂剧开了一条路,歌台舞榭没有你的戏,人家就不高兴。你正应该替大伙儿多写些好东西,多替“有口难言”的百姓们说话,多替负屈衔冤的女子们申冤,”可看出底层人民没有发言权,有口难言反映了贪官污吏与下层人民的矛盾;由后面的注释可得出贪官污吏以及无耻文人与关汉卿、朱帘秀的矛盾。
2.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要求选出“没有语病的一项”。
A项,“是关汉卿大约四十岁左右时的作品”语意重复,“大约”和“左右”只能保留一个;
B项,“让窦娥临终的三桩誓愿都实现了,从侧面表现……”成分残缺,缺主语,删除句首的“让”字;
C项,“让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乃至发生的事在舞台上发生并得以应验”语序不当,“实现”与第一个“发生”位置互换。
故选D。
【点睛】
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结构混乱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3.B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理解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帝王年号、谥号、庙号;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外交礼仪、行政区划;还有一些委婉的说法,表谦、表敬的词语等等。而对于外国作家作品,我们要知晓其内容,掌握其国别;对于中国的作家作品,古代部分的重点记清楚他们的朝代、代表作、创作风格等,现代作家主要是记住代表作或主要作品及其大概内容。平时要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等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来推敲。
B项,错在“元杂剧中扮演老年男子的角色”这个地方,其实“卜儿”是元代戏曲里老娘或老妇人的俗称。
故选B。
【点睛】
平时应注意搜集、归纳、整理。只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就能集腋成裘,积沙成塔;再加上常看常记,烂熟于心,考试时定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正确地完成此类考题。
4.D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A项,成分赘余,“大约”和“左右”只能保留一处。B项,成分残缺,删除句首的“让”字。C项,结构混乱,“见于……”和“……都有记载”杂糅,可删去“都有记载”。故选D。
5.C
6.C
7.这段文字表现了窦娥性格的两个方面:一是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二是具有善良贤孝的美好品质。
8.(1)这正体现了窦娥难以舍别婆婆的感情,表现了她对婆婆的挂念;(2)安排婆婆做这些事,是让婆婆有所寄托,以免婆婆孤独痛苦或生轻生之念;(3)可以增强悲剧气氛;(4)白发人送黑发人,白发人祭奠黑发人,更加突出社会的黑暗及无公道。
【解析】
5.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
C项,“暗示”不当,此时已在法场;“显示了窦娥拼死反抗的决心”理解不正确,此句体现不出窦娥的反抗精神。
故选C。
6.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
A项,“使用了不少古白话,如‘日月’‘鬼神’‘天地’”错误。“日月”“鬼神”“天地”只是古今意义相同。但不是古白话。
B项,“盗跖”“颜渊”不是象征,而是借代。
D项,这里是直抒胸臆,非“委婉曲折”。
故选C。
7.本题主要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章信息,并加以概括。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结合“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只落得两泪涟涟”分析,强烈地表达了窦娥对天地鬼神的指斥、控诉,抒发了窦娥的满腔怨愤,表现了对不公正的封建和封建秩序的抗议和否定,体现了窦娥的反抗精神。
结合“怕则怕前街里被我婆婆见”“俺婆婆若见我披枷带锁赴法场餐刀去呵,(唱)枉将他气杀也么哥,枉将他气杀也么哥”“既是俺婆婆来了,叫他来,待我嘱咐他几句话咱”“我怕连累婆婆,屈招了药死公公,今日赴法场典刑”分析,窦娥具有善良贤孝的美好品质。
8.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窦娥临死前反复叮嘱婆婆要祭奠她,是出于怎样的思想感情”,需要结合窦娥与婆婆的对话内容等分析。结合“婆婆,那张驴儿把毒药放在羊肚儿汤……屈招了药死公公,今日赴法场典刑”分析,窦娥被张驴儿陷害,窦娥顾念到婆婆年迈,经不起酷刑,就含冤承认了贪官要她承认的药死公公的罪行。在将要赴刑场处斩的路上,窦娥还牵挂着婆婆,怕她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难过,经不起打击。这个细节虽小,却充分反映了窦娥的善良、孝顺,表现了她对婆婆的挂念。
安排婆婆做这些事,是让婆婆有所寄托,增强悲剧气氛。
这样一个在临死都记挂着婆婆的孝顺媳妇,怎么可能犯下药死公公的大罪呢?而贪官桃杌却是非不明,连这样一个简单的案子都审不明白,糊里糊涂就用酷刑把善良的百姓判成死罪,白发人祭奠黑发人,更加突出社会的黑暗及无公道。
9.C
10.窦娥孝顺,善良的品性体现得比较明显。窦娥请求父亲收养蔡婆婆,同时劝告父亲为民除害,替天子分忧,这都表现了她的孝顺,善良。
11.起到深化和拓展主题的作用,说明那时社会冤狱的普遍性。
12.①增强控诉力量,揭示黑白颠倒的社会本质。②寄托了人们除恶雪冤的美好愿望。
【解析】
9.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对于这折戏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C项,“表明窦娥比她的父亲对社会的黑暗认识得更深”说法错误,窦娥确实看到了社会的黑暗,但她对父亲说的话只是她善良性格的体现,不能说她“比她的父亲对社会的黑暗认识得更深刻”。
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此题要求分析“本折中节选的部分同课文节选的部分比较,窦娥的哪些品性体现得比较明显”,题目设置的范围较小,只让比较明显之处。回答此题,一定要结合文本,明确课文节选的部分所体现的窦娥的品性,本折中节选的部分所体现的窦娥的品性,然后比较辨析作答。
第一,分析课文中所体现的窦娥的品性。课文中所体现的窦娥的品性较多,“尽心侍奉婆婆,处处爱护婆婆”等体现她善良;“对张驴儿的欺凌迫害进行了坚决的反抗”等体现了她具有反抗精神;第三折“法场”的表现突出体现了她的反抗精神。
第二,分析节选部分所体现的窦娥的品性。“滥官污吏都杀坏,与天子分忧,万民除害”“我可忘了一件,爹爹,俺婆婆年纪高大,无人侍养,你可收恤家中”“嘱付你爹爹,收养我奶奶。可怜他无妇无儿,谁管顾年衰迈”都是从善良、有孝心的角度来刻画窦娥的。
第三,对比分析,可知,窦娥孝顺、善良的品性体现得比较明显
11.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此题侧重考查学生分析句子作用的能力。做该种题型,可能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答;也可能从人物形象、主题、情节等方面来答,但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答,必须首先要弄清楚句子的含义。
第一,从内容上看,“这的是衙门从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句子的表面意思写的是衙门里的冤案太多,其实写出了那时社会冤狱的普遍性。
第二,从主题上看,这句话写出了当时社会冤狱的普遍性,不仅仅是窦娥这一件冤案,升华了主题。
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与鉴赏的能力以及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能力。解答此题时,要明确题干的要求,题目要求分析“作者让窦娥发下三桩誓愿并应验,此处又让窦娥的冤魂诉冤并雪冤,这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首先阅读与之相关的内容,然后把课文内容和节选内容结合起来,分析得出答案。
第一,分析与“作者让窦娥发下三桩誓愿并应验,此处又让窦娥的冤魂诉冤并雪冤”相关的内容。课本第三折“让窦娥发下三桩誓愿并应验”是整个矛盾冲突的高潮,集中体现了窦娥的反抗精神,更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控诉;节选部分“待我将这一起人犯并原问官吏,另行定罪,改日做个水陆道场,超度你生天便了”等内容,主要是写窦娥的父亲在了解窦娥冤情后为窦娥冤魂诉冤并雪冤。
第二,分析原因。写“让窦娥发下三桩誓愿并应验”是为了体现窦娥的反抗精神,也是对当时黑白颠倒的社会的控诉;写“让窦娥的冤魂诉冤并雪冤”,这是中国戏剧常用的手法,给人们一个美好的结局,主要是为了寄托了人们除恶雪冤的美好愿望。
13. 科介 称角色动作 宾白 交代情节 曲词 抒发感情
14. 那 不要 有什么要紧
15.A
【解析】
13.
本题考查学生对杂剧剧本的基本术语的掌握。文学常识方面的东西需要学生平时养成积累的好习惯,多整理归纳,必要时进行强化记忆。元代杂剧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需要我们掌握其中的一些术语,这样才能更加便捷地读懂杂剧剧本,才能更充分地把握作者的情感。“科”指的科介,表示角色的动作,比如“刽子做取席站科,又取白练挂旗上科”就是刽子手做站立和挂旗的动作;“云”指宾白,主要用通过角色对话,来交代情节,比如“刽子做喝科,云”;“唱”指曲词,主要用来抒发角色的情感。如:(正旦唱),后面多是其唱词。
14.
本题考查学生对杂剧中重要词语的理解能力。杂剧里多方言,所以平时要多看多记多背。理解词语的意思的根本方法是结合上下文语境去理解,所谓“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即需要整体把握。“兀那”:就是“那”的意思,原文“兀那婆子靠后”就是那个老太婆靠后一点的意思;“休”,否定副词,“不要”的意思;原句“一腔热血休半点儿沾在地下”就是一点儿血液不要沾在地下的意思;“打甚么不紧”,就是不要紧的意思。
15.
本题考查对元杂剧剧本相关常识的把握。元杂剧的中括号包括圆括号和方括号等,圆括号主要是帮助提示角色或对舞台说明起解释作用。而方括号可能是一些宫调名称,曲牌名等。平时,在看杂剧剧本的时候,不能忽略这些细枝末节的东西。题干要求回答,选段中括号中的文字是属于什么?很显然是:舞台说明或舞台指示,比如“(刽子做喝科,云)”就是提示扮演刽子手的角色准备做相应的动作和说出相应内容的话。故选A。
16. ①至于他的籍贯。 ②为什么关于关汉卿的资料如此之少呢 ③有关关汉卿的资料很少也就不足为奇了(意思对即可)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此题要求“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但要注意题干要求的字数限制。
第一处,“元代似乎并无此官职”,横线前写的是“官职”,横线后出现的词语有“北京”“祁州和解州”,都是地名,可见,横线处的内容与地方有官,再联系前面说的是官职,一般介绍人要么说官职,要么说出生地,所以横线处的内容最好是“至于他的籍贯”。
第二处,这里要填一个问句,联系这段话的开头,“关于关汉卿的记载不仅少,而且互有错讹之处”,再看横线后回答的句子,可以推断横线处的内容与“记载”有关,所以此处的内容最好是“为什么关于关汉卿的资料如此之少呢”。
第三,这是一个表结论的句子,并且是在段落的结尾,既要承接横线处的上一句,又要和开头相照应,可以推断此处的内容也和“记载”有关,于是,此处的内容最好是“有关关汉卿的资料很少也就不足为奇了”。
【点睛】
补写题的命题规律:(1)“根据材料内容”要求补写句子应联系前后文语境;(2)空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位置和性质;(3)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4)不能照抄材料,有字数限制。有效的答题技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
17.窦娥刑场三桩誓愿感天动地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对联常识、理解诗句含义以及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对联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特点:字数相等,断句一致;平仄相合,音调和谐;词性相对,位置相同;句法整齐,结构相称;内容相关,上下衔接。对联的尾字具有“仄起平收”的特点。
题干已经明确要求对联的内容应与《窦娥冤》相关,拟写上联时,可以思考与窦娥相关的情节、《窦娥冤》表达的情感或者窦娥的形象特征等,比如窦娥的善良和反抗精神、对现实的怨恨等。此外,还要考虑对联字数相等、结构相同、仄起平收等特点。
【点睛】
对联题归根结底是考查语言表达应用能力。明白晓畅的文意、精炼准确的用词、优美文雅的表达应该是语言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因此,拟写出对联之后,应检查文句是否通顺,上下联的词性、结构、平仄是否符合要求,所用文字是否精当等。
18.“三桩誓愿”的设计与主人公窦娥的性格产生了冲突,这三桩誓愿是窦娥冤情的体现,是对世道不公的报复,窦娥想要老天帮她惩罚的是官府里的那些“桃杌”太守,而在作者的设计下,老天把“桃杌”太守和百姓一起惩罚了。百姓是无辜的,窦娥的第三桩誓愿让许多无辜百姓受灾,那些百姓岂不是比窦娥还冤、窦娥为保护婆婆而死,如此孝行,诚然可嘉,但当“亢旱三年”的誓愿应验时,蔡婆婆恐怕也会身受其害,那窦娥又如何对得起“孝妇”之名呢?所以,从人物塑造上说,“三桩誓愿”的设计与窦娥的善良性格产生了矛盾,这是关汉卿的失误。关汉卿本想通过窦娥的“三桩誓愿”对元朝的黑暗社会进行批判,却产生了一些反面效果,这恐怕是他始料未及的,否则,他也不会在剧中有这样的安排。
【解析】
【分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主要是发表对“三桩誓愿”实现的看法。需要明确观点,然后从人物个性、经历和作家思想与创作等方面加以讲述。给出的观点是认同“三桩誓愿”的设计,认为更能表现窦娥的冤,深刻地揭露了元朝黑暗的社会现实,更具讽刺意味。可以从反方向论述,如三桩誓愿:一要刀过处头落,一腔热血飞溅悬挂在旗枪上的丈二白练上;二要在三伏天,降下三尺瑞雪,以证其冤;三要楚州亢旱三年,窦娥死后,这三个誓言都应验了,死后窦娥千方百计寻找父亲申冤等等这些情节都反映了她对命运的抗争。但是,窦娥的第三桩誓愿让许多无辜百姓受灾,与主人公窦娥的性格产生了冲突等。也可以从其他角度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19.浪漫主义创作手法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对作品创作风格的把握。创作手法从大类来看分为两类: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浪漫主义常用夸张、想象的手法表达人们的憎恨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窦娥冤》中的三桩誓愿都应验了,这显然是作者的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的运用,这是他对窦娥这样的下层人物的怜悯和同情。
20.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表明自己的清白,希望个人的冤情得到伸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恶人。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要准确提取信息归纳,然后结合剧本内容概括原因。本题首先要明确这三桩誓愿的内容是什么。
从【耍孩儿】中“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中可概括出“血溅白练”的誓愿;
从【二煞】“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免着我尸骸现”中可概括出“六月飞雪”的誓愿;
从【一煞】“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如今轮到你山阳县……”中可概括出“亢旱三年”的誓愿。其次明确各是从什么角度来明誓的。从时间角度看,有的是立刻就能应验的,有的是短时间能显现的;从意义角度来看,三桩誓愿都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冤屈,但第三桩誓愿带有对昏庸官吏的惩罚性质。可据上述分析作答。
21.(1)
三桩誓愿 实质
血溅白练 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
六月飞雪 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得到上天的反应
亢旱三年 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
(2)作用:①刻画了窦娥冤屈的形象;②增强了悲剧色彩;③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反映了人民想要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及情节作用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结合文本内容分析窦娥的三桩誓愿的实质,然后分析写三桩誓愿的实现的作用。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结合文本内容““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刀过处头落,一腔热血休半点儿粘在地下,都飞在白练上者”分析,“委实”就是确确实实。血溅白练就是“示冤”让在场的人都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结合“‘如今是三伏天,身死之后天降三尺瑞雪,掩埋了窦娥尸首’”,窦娥“二煞”中还唱到:“‘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丝绵,免着我尸骸现;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分析,这里再次希望老天发出征兆——天降瑞雪。“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动上苍让“六出冰花滚丝绵——还是天降瑞雪——昭示千古奇冤,冲天怨气,以警告统治者。结合“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从今以后,着这楚州亢旱三年”分析,亢旱三年,滁州人民为证,窦娥冤枉了。作用,需要结合人物形象塑造、情节发展、主旨表达等方面分析。三桩誓愿在内容上还有从“示冤”到“惩处”的递进关系。三桩誓愿,血溅白练是示冤,六月飞雪是以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亢旱三年是以灾异惩处统治者。三桩誓愿都打上了天人感应思想的印记。在这里“惩处”——亢旱三年——尽管会殃及无辜百姓,但也能沉重的打击封建统治者,危机他们穷奢极欲的生活。三桩誓愿:示冤、警告、惩处,在语义层面上有递进关系。刻画了窦娥冤屈的形象,实际上这是通过冤情,作者将元朝统治的黑暗和腐朽以及统治者的罪恶公诸于天下了——官吏昏聩、贪赃枉法、草菅人命、恶民横行。
22.这说明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除了向天地鬼神申诉冤屈以外,没有别的办法。作者采用这种浪漫主义的手法,一是表明社会的腐败黑暗,二是刻画窦娥强烈的反抗精神,三是表达人民想要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及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结合文本的创作背景、人物形象、文本主旨等内容分析。题干问的是“窦娥的三桩誓愿明明是幻想,却偏偏被写成现实,这说明了什么?”,作者使用了浪漫主义表现手法,正是浪漫主义手法的使用,才使得窦娥之冤现出了感天动地的艺术魅力。三桩誓愿在“示冤”“泻冤”让人知晓的的范围逐渐扩大,血溅白练,刑场上人的看到了,窦娥冤枉了;六月飞雪,山阳县的百姓知晓,窦娥冤枉了;亢旱三年,滁州人民为证,窦娥冤枉了。从刑场到山阳县再到楚州,了解窦娥的冤情人们越来越多了,最终窦娥的冤情将天下皆知。让人们知道“这都是官吏们无心正法,是百姓有口难言”,充分揭示了当时社会官吏昏聩、法制腐败、人民蒙受奇冤而呼告无门的真实情况,只能向天地鬼神诉冤屈;窦娥性格也得到充分展示,一个善良而又有反抗精神的妇女形象更趋于丰满、完美了。
23.①勤劳、孝顺、贤惠、淳朴、善良。②刚毅、坚强、勇于反抗。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窦娥是勤劳、孝顺、贤惠、淳朴、善良的人。
如①窦娥在蔡婆家里十几年如一日,精心侍奉婆婆;②大堂之上,酷刑之下,当窦娥必须在婆婆深受酷刑或者自己蒙冤而死之间做出抉择时,她毅然选择了死;③窦娥在奔赴刑场途中,要求走后街时,想到的仍然是如何不让自己的婆婆伤心;④窦娥见到婆婆伤心流泪时,她反而劝慰婆婆“不要啼啼哭哭,烦烦恼恼,怨气冲天”等。
窦娥也是一个刚毅、坚强,勇于反抗的人,如①当软弱的婆婆答应了张驴儿父子并劝窦娥听从时,窦娥态度坚诀;②当张驴儿以药死公公的大罪威胁窦娥,要她选择是官休还是私休时,她无所畏惧地选择了见官;③贪官桃杌对她施以酷刑,她没有屈服;④临刑前,窦娥对天地发出了振聋发聩的斥责。
总之,窦娥是一个饱受封建压迫与推残富有抗争精神的古代劳动妇女形象。她善良美丽、勤劳孝顺,同时又刚毅顽强,敢于与恶势力拼斗到底。
24.A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修辞手法的能力。
A.“‘清浊’是借代”错,“清”,清白;浊,污浊。比喻人事的优劣、善恶、高下等。
故选A。
25. 血溅白练 六月飞雪 亢旱三年 苌弘化碧 望帝啼鹃 六月飞雪 东海孝妇 苌弘 杜宇 邹衍 孝妇
26.D
27.不能。因三桩誓愿一桩比一桩深刻,一愿比一愿强烈,层层深入,不容变动
【解析】
25.
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整合文章关键语段的情节和内容的掌握和概括能力。要善于用简练的语言进行归纳,题干要求四个字。筛选整合文章情节,要密切结合上下文语段,不能凭空分析,依据作品中人物的言行,依据作品中叙事的线索等等去分析和概括。本题要求归纳窦娥发的三桩誓愿。从“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可概括出“血溅白练”;从“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免着我尸骸现”可概括出“六月飞雪”;从“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如今轮到你山阳县,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可概括出“亢旱三年”。然后对应的典故也比较简单,从后面的文字可知分别是:苌弘化碧、 望帝啼鹃、 六月飞雪、 东海孝妇,人物分别是:苌弘、杜宇、邹衍、孝妇。
26.
本题考查学生对关键语段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分析相关语段,首先要明确命题人的命题思路。命题人常常从语段或文本的内容和艺术手法两大层面去命制题目。我们学生就要从语段的内容和艺术手法两个方面去分析,看到写了些什么,用了些什么手法。而选择题,往往可以采用排除法进行。题干要求选择“下面对窦娥发下的三桩誓愿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项,分析不当,错在“表现了窦娥……乐观态度”这个地方,其实这三桩誓愿说明窦娥确实冤枉,这是她对腐朽、黑暗的社会的一种诅咒和抗争,内心是无比的憎恨,哪里还“乐观”。
故选D。
27.
本题考查对重要情节的分析和个性化解读文本的能力。剧本的情节是剧中人物命运的历史,能给我们读者呈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等的发展脉络;同时,剧中情节也是最能揭示剧本主题的关键之处,把握住情节,就把握住了人物的性格发展史。而个性化解读需要我们结合文本,联系自己的思考和感悟作答。本题要求回答,三桩誓愿的顺序可以颠倒吗?试说明理由。很显然不能颠倒顺序,从“血溅白练”到“六月飞雪”再到“亢旱三年”程度越来越深,层层递进,表达了窦娥冤屈之大,能更能表现作者对窦娥这样的下层百姓的同情。
【点睛】
个性化解读文章的能力,是现代文阅读的常考点、难点。这种题通常是一道综合性阅读题,难度较大,按题目要求对文章进行深入分析,从文本的内容主题、情节结构、人物塑造、表达手法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归纳。而在探究这方面,需要结合自身,联系文本,做出合理、有创意的推断。
28.B
29.一方面表现了窦娥的宁死不屈的倔强性格,另一方面反映了昏官的残暴无道。
30.张驴儿
31.D
【解析】
2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感皇恩】、【黄钟尾】和【倘秀才】是曲牌名,A项【正宫】是宫调名;C项【沁园春】是词牌名。
2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抓文中关键语句来理解如:“恰消停,才苏醒,又昏迷。捱千般打拷,万种凌逼,一杖下,一道血,一层皮”,“人心不可欺,冤枉事天地知,争到头,竞到底,到如今待怎的?从这些句子可以看出在昏官的棍棒下誓死不屈,表现她性格的刚强,另一方面反映了昏官的残暴无道。
3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题干中要求回答“好色荒淫漏面贼”是谁,根据前文可知是张驴儿要和窦娥结成夫妻,不料窦娥个性刚强贞烈,坚决不从。恰巧蔡婆婆生病了,张驴儿于是心生歹意,想毒死蔡婆婆让窦娥没了依靠,窦娥就会顺从自己。结果蔡婆婆一时犯恶心。被张驴儿下毒的羊肚汤被张父喝了,结果被毒死。于是张就威胁窦娥,私了就是窦娥要顺从自己,公了就要告窦娥毒死自己的父亲。窦娥不从,被张驴儿告上县衙。所以“好色荒淫漏面贼”是张驴儿。
3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D项“只好认命,表现了她的软弱”不当,“认命”“软弱”是人物唱词中所没有的。
32.窦娥是人生苦难的化身。她三岁丧母,七岁成了高利贷的牺牲品,被父亲用来抵债,做了蔡婆的童养媳,十七岁成亲不久,丈夫便亡故了,窦娥和婆婆相依为命。婆婆去找庸医赛卢医追债,赛卢医便光天化日之下想谋害蔡婆,蔡婆被张驴儿父子救下性命后,被要挟窦娥婆媳给他们当老婆。张驴儿逼婚不成,药死了自己的父亲,并以此诬陷窦娥杀了人。这就是当时元代动乱的社会现实,正是这种动乱的社会导致了民不聊生,导致了窦娥的悲剧。
窦娥被诬陷杀人后,并没有屈服,而是选择了“官休”。这时她对官府的期望是:是非分明,执法公正。这是自从法律产生以来,人们一直渴望实现的愿望,也是考察一个社会吏治明暗的唯一标准,但窦娥的这个愿望被官府粉碎了,太守梼杌因收了张驴儿的好处并没有秉公执法,所以元代上层建筑的腐败也是导致窦娥悲剧的重要原因。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本题虽然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但作答时要立足文本,依据原文的内容,从社会状况和上层建筑的腐败两个角度作答。窦娥是人生苦难的化身。她三岁丧母,七岁成了高利贷的牺牲品,被父亲用来抵债,做了蔡婆的童养媳,十七岁成亲不久,丈夫便亡故了,窦娥和婆婆相依为命。婆婆去找庸医赛卢医追债,赛卢医便光天化日之下想谋害蔡婆,蔡婆被张驴儿父子救下性命后,被要挟窦娥婆媳给他们当老婆。张驴儿逼婚不成,药死了自己的父亲,并以此诬陷窦娥杀了人。这就是当时元代动乱的社会现实,正是这种动乱的社会导致了民不聊生,导致了窦娥的悲剧。
窦娥被诬陷杀人后,并没有屈服,而是选择了“官休”。这时她对官府的期望是:是非分明,执法公正。这是自从法律产生以来,人们一直渴望实现的愿望,也是考察一个社会吏治明暗的唯一标准,但窦娥的这个愿望被官府粉碎了,太守梼杌因收了张驴儿的好处并没有秉公执法,所以元代上层建筑的腐败也是导致窦娥悲剧的重要原因。可据上述分析作答。
33.王实甫
34.这三段唱词是莺莺赴长亭途中,通过对暮秋郊野景色的感受,抒发内心压抑的苦痛和难以离舍的情怀。
35.她对张生的爱,是相互倾慕的产物,丝毫没有掺杂进世俗的考虑和利害的打算。在她看来,金榜题名,不是爱情的前提和基础,“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她所追求的是纯真专一、天长地久的幸福爱情,而不是封建的“家世利益”,莺莺的态度突出地表现了她的叛逆性格和对爱情的执着,她的离愁别恨中闪耀着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光辉。
36.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点染了一幅空间广阔色彩斑斓的图画,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后两句是莺莺的自问自答,在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经霜的树林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解析】
33.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必须根据课内所学和课外积累作答。这里面考查了元杂剧的代表作家和作品,《西厢记》是元代作家王实甫的代表作。
34.本题考查对作品内容和情感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首先要结合作品内容,抓住里面表达情感的显性词语,然后抓住里面描写的景物,最后还要联系表现手法对表现情感的作用。【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中写到一系列景物,如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这是莺莺赴长亭途中的所见之景,通过对暮秋郊野景色的感受来抒发自己的浓浓的离愁别恨。又写到“离人泪”“相思”“重重叠叠的泪”“书儿、信儿”这些词语,所以抒发了内心的苦痛和离愁。可据上述分析作答。
35.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解答时主要抓住相关情节内容与人物描写方法分析概括。【幺篇】是莺莺的唱词,通过意似痴,心如醉,清减了小腰围,体现出崔莺莺对张生爱情的执着。同时结合整部剧本,可以看出崔莺莺和张生的社会地位相差很远。可以看出崔莺莺对张生的爱是相互倾慕的产物,并没有掺杂进世俗的考虑和厉害的打算,也体现了崔莺莺性格中的叛逆的一面。可据上述分析作答。
36.本题考查鉴赏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衬托),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哀景衬哀情);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其次文中是如何使用这种表手法的。最后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即对塑造人物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
【端正好】
这首曲词的内容主要有景物描写和直接抒情的语句组成,而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所以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写出了深秋时节空间广阔色彩斑斓的景色,萧瑟的秋景和作者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既写出了景物的特点,也写出了崔莺莺因离别而痛苦压抑的心情。可据上述分析作答。
37.C
38.D
39.与人分忧,为民除害。
40.怂恿别人做坏事 诬陷之词
41.D
42.被统治人民在政治上没有发言权。
43.①贪官污吏与下层人民的矛盾;②贪官污吏与王著的矛盾;③贪官污吏以及无耻文人与关汉卿、朱帘秀的矛盾。
【解析】
3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中内容的理解,题干要求回答①中关汉卿这句话的根据是什么,首先理解这句话“恐怕也就是这一面吧”,联系下文“就有人把这和我们的戏词儿“与一人分忧,万民除害” 附会在一起,说我们教唆④王著杀害朝廷大臣,所以我们的案情就加重了。”,“刚才狱官给我送信来了。一两天之内我就完了,你恐怕也免不了……”可知是C选项。
3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题干问的是“赞扬王著是“好看客”的原因是”,这里的“好看客”不是从喜欢戏剧的角度而言的,联系文章王著杀了阿合马“与万民除害”,应该指的是做出了惊天动地的事业。
3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题干问的是“王著杀了阿合马的思想基础是”,根据文章王著临刑前高喊的“我王著与万民除害……”可以推断。
4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语的含义以及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题干问的是“教唆”一词的含义,“教唆”就是“怂恿别人做坏事”,这个词在文中是关汉卿语言:“是啊,就有人把这和我们的戏词儿“与一人分忧,万民除害” 附会在一起,说我们教唆④王著杀害朝廷大
臣,所以我们的案情就加重了。”可以看出这是对他俩的诬陷。
点睛:理解词语深意一定要联系上下文词语大都有几个义项,孤立地看,这些义项都是抽象、概括的,在词典上能够查得到的。记住这些义项有必要,但远远不够,因为词语进入文章后,就立即与周围的词、句、段乃至篇发生联系并受到制约,这时词义就变抽象为具体,变多义为单义,只有根据词语出现的语境,联系上下文仔细分析,才能确定其含义。
4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关键词的理解,文中连用三个“你”的语境是“刚才狱官给我送信来了。一两天之内我就完了,你恐怕也免不了……(见她紧张) ”,说明关汉卿对于朱帘秀此时的心理难以把握,故而疑惑。
4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语的含义,题干要求理解“有口难言”的深层含义,“有口难言”的语境是“……你是一代作者,你替我们杂剧开了一条路,歌台舞榭没有你的戏,人家就不高兴。你正应该替大伙儿多写些好东西,多替“有口难言”⑥的百姓们说话,多替负屈衔冤的女子们申冤,”所以应从人民的政治地位角度分析,指底层人民没有发言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