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课一练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必修四11.《廉颇蔺相如列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语文一课一练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必修四11.《廉颇蔺相如列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26 00:20: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考语文一课一练《廉颇蔺相如列传》
1.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蔺相如献璧后,从秦王的倨傲无礼中,敏锐的看出“秦王无意偿赵城”,就略施小计,把璧收回。
B.蔺相如在与秦王的周旋中机智果断,英勇无畏。“臣请就汤镬”一语就充分显示了他的机智果断。
C.蔺相如看出秦城实不可得,便提出“斋戒五日”和“设九宾于廷”,暂使缓兵之计,以获得回旋余地,然后采取断然措施,派人暗中把璧送回赵国。
D.蔺相如在大庭广众之下,揭露了秦一贯背信弃义,并表示璧已送回赵国,且个人生死已置之度外。至此,秦王实在无可奈何,只好接受事实,蔺相如取得“完璧归赵”的胜利。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欲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节选自课内文本《张衡传》)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移中厩监。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路充国等。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虞常等谋反匈奴,欲杀卫律。缑王尝私见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或曰:“宜皆降之。”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
——(节选自《苏武传》)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珠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节选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2.下列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B.衡下车,治威严
C.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D.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3.下列各句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A.见犯乃死,重负国 B.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C.君何以知燕王 D.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
4.下列各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因厚赂单于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汉亦留之以相当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C.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 范增数目项王
D.“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 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
5.关于以下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皇帝发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文中“天汉元年”,天汉是年号,元年是第一年。
B.古人有名有字,婴儿出生三个月时由父母命名,男子20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字,且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联系,例如:张衡,字平子,名与字字义相近。
C.关于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一句,视事指官员到职工作;乞骸骨指封建社会大臣辞职,告老还乡;征拜指官员的征召任命。
D.“遂通五经,贯六艺”一句中,五经指《诗经》《尚书》《论语》《周易》《春秋》,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6.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武奉命出使,因事受到牵连。天汉元年,苏武受汉武帝派遣出使匈奴,因受缑王等谋反事件牵连,被扣在匈奴。
B.苏武忠于汉朝,不惑于胁迫利诱。卫律试图以现身说法,诱导他投降;苏武面对胁迫利诱,先怒斥卫律,后以自残表坚贞。
C.廉颇诋毁相如,但是知错能改。他认为蔺相如只凭借口舌之劳,而官位比他高,为此愤愤不平;后认识到错误,负荆请罪。
D.蔺相如大度宽容,气度格局非凡。他不与廉颇一般见识,面对廉颇的无端辱骂,主动退让,因为在他心里还有更重要的事。
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2)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阅读《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完成下列小题。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獉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8.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徒:只,不过
B.且相如素贱人 素:向来,本来
C.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驽:愚劣,无能
D.顾吾念之 顾:回头看
9.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而位居我上 ②而相如廷叱之
B.①徒慕君之高义也 ②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C.①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D.①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 ②徒以吾两人在也
10.“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对蔺相如的这一举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蔺相如是文臣,自感不如老将军廉颇的功劳大,因而不好意思与廉颇“争列”。
B.这一举动表明蔺相如的忍辱、退让,他宽宏大量,以国家大事为重。
C.蔺相如害怕见廉颇,担心受到他的羞辱。
D.蔺相如自知自己是一个门客,地位低下,因而没勇气跟廉颇见面。
11.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段一: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岳。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节选自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文段二:
兵去邯郸三十里,而令军中曰:“有以军事谏者死。”秦军军武安西,秦军鼓噪勒兵,武安屋瓦尽振。军中候有一人言急救武安,赵奢立斩之。坚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复益增垒。秦间来入,赵奢善食而遣之。间以报秦将,秦将大喜曰:“夫去国三十里而军不行,乃增垒,阏与非赵地也。”赵奢既已遣秦间,卷甲而趋之,二日一夜至,令善射者去阏与五十里而军。军垒成,秦人闻之,悉甲而至。军士许历请以军事谏赵奢曰内之历曰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不然必败。奢曰:“请受令。”许历曰:“请就铁质之诛。”奢曰:“胥后令邯郸。”历复请谏,曰:“先据北山上者胜,后至者败。”奢许诺,即发万人趋之。秦兵后至,争山不得上,赵奢纵兵击之,大破秦军。秦军解而走,遂解阏与之围而归。惠文王赐奢号为马服君,以许历为国尉。奢于是与廉颇、蔺相如同位。后四年,惠文王卒,子孝成王立。
(节选自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军士许历请以军事谏赵奢/曰内之/历曰/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不然/必败
B.军士许历请以军事谏/赵奢曰/内之/历曰/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不然/必败
C.军士许历请以军事谏赵奢/曰内之/历曰/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不然/必败
D.军士许历请以军事谏/赵奢曰/内之/历曰/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不然/必败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古代君主、诸侯对自己的谦称,类似的谦称还有“孤”和“不毂”等。
B.御史,初期为负责记录的史官,从秦朝开始成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C.赐,封建时期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给予赏赐,文中便是赏赐封号、名号之意。
D.卒,古代称大夫的死亡,也可称诸侯的死亡,同义的表达还有“薨、殁、崩、不禄”等。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蔺相如英勇果敢,面对秦王的步步试探和无礼请求,见招拆招使秦国终不能占半点上风。
B.赵奢冷静有主见,离开邯郸后便安营扎寨,坚守营垒,任凭手下请求,依旧不为所动。
C.赵奢深请行军用兵之道,知人善用,面对同为军事进谏的两人,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
D.赵奢行事果决,在认同许历的建议后,立即派兵先行占据北面的山头,最终大败秦军。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欲毋行。
(2)赵奢既已遣秦间,卷甲而趋之,二日一夜至,令善射者去阏与五十里而军。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一)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选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壁乎,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
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选自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B.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C.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D.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1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与“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两句中的“固”字含义相同。
B.“再胜而璧终入秦矣”与“再转复为太史令”(《张衡传》)两句中的“再”字含义相同。
C.“而亡其十五城”与“武父子亡功德”(《苏武传》)两句中的“亡”字含义不同。
D.“卒廷见相如”与“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两句中的“卒”字含义不同。
18.下列对原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迁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对蔺相如的观点与王世贞《蔺相如完壁归赵论》的观点是不一致的。
B.蔺相如叫舍人带着和氏璧逃回了赵国,却将责任推给秦国。而秦王之所以没有杀他,是因为秦国还想和赵国交好。
C.文段中详细描写“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的神态,细致地描述秦王与群臣高兴的样子。
D.王世贞认为“给不给秦国和氏璧”只有两个选择,不存在着蔺相如所想象并且确实又那样做的第二种方法。
1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2)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 视:比较。
B.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严:尊重,用作动词。
C.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 特: 只,不过。
D.舍相如广成传 舍: 安置住宿,动词。
21.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蔺相如献璧后,从秦王的倨傲无礼中,敏锐地看出“秦王无意偿赵城”,就略施小计,把璧收回。趁势持璧而立,为下一步行动做好准备。
B.蔺相如将赵王“修敬”与秦王“甚倨”进行对比,并用让秦王与璧同归于尽的决心来威胁对方。秦王虽识破蔺相如缓兵之计,但迫于形势,只好假意同意以“十五都予赵”。
C.蔺相如看出秦城实不可得,便提出“斋戒五日”和“设九宾于廷”,暂使缓兵之计,以获得回旋余地,然后采取断然措施,派人暗中把璧送回赵国。
D.蔺相如在大庭广众之下,引用历史上秦国失信的事实,揭露秦一贯背信弃义,告示秦王,璧已送回赵国,并表示个人生死已置之度外。至此,秦王实在无可奈何,只好接受事实,蔺相如取得“完璧归赵”的胜利。
22.翻译下列句子:
(1)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苏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移中厩监。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汉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常惠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虞常等谋反匈奴,欲杀卫律。缑王尝私见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或曰:“宜皆降之,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武益愈,单于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见为?”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节选自《汉书·苏武传》,有删改)
材料二: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功,而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B.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C.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D.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2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年:我国古代把帝王即位的第一年、或改元的第一年称为“元年”。
B.持节:古代使臣奉命出使,执符节以为凭证,故称为“持节”。
C.中郎将:秦置中郎,至东汉分五官、左、右三署,各置中郎将以统领皇帝的侍卫。西汉以后,统兵将领多用此名。品秩为“比两千石”,属九卿之一光禄勋管辖。
D.舍人:古代官职名,随侍在身边的亲近属官的通称,战国及汉初王公贵族都有舍人。
2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武奉命出使,因事受到牵连。天汉元年,苏武受汉武帝派遣出使匈奴,因受缑王等谋反事件牵连,被扣在匈奴。
B.苏武忠于汉朝,不惑于胁迫利诱。卫律试图以现身说法,诱导他投降;苏武面对胁迫利诱,先怒斥卫律,后以自残表坚贞。
C.廉颇诋毁相如,但是知错能改。他认为蔺相如只凭借口舌之劳,而官位比他高,为此愤愤不平;后认识到错误,负荆请罪。
D.蔺相如大度宽容,气度格局非凡。他不与廉颇一般见识,面对廉颇的无端辱骂,主动退让,因为在他心里还有更重要的事。
2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见为?
(2)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惠文王卒,子孝成王立。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肯。赵王信秦之间。秦之间言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明年,秦兵遂围邯郸,岁余,几不得脱。赖楚、魏诸侯来救,乃得解邯郸之围。自邯郸围解五年,而燕用栗腹之谋,曰:“赵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举兵击赵。赵使廉颇将,击,大破燕军于鄗,杀栗腹,遂围燕。燕割五城请和,乃听之。赵以尉文封廉颇为信平君,为假相国。
廉颇之免长平归也,失势之时,故客尽去。及复用为将,客又复至。廉颇曰:“客退矣!”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居六年,赵使廉颇伐魏之繁阳,拔之。
赵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使乐乘代廉颇。廉颇怒,攻乐乘,乐乘走。廉颇遂奔魏之大梁。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楚闻廉颇在魏,阴使人迎之。廉颇一为楚将,无功,曰:“我思用赵人。”廉颇卒死于寿春。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军固壁不战 固:坚守
B.悉更约束 悉:全,都
C.为假相国 假:代理
D.阴使人迎之 阴:阴谋
2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赵王因以括为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乃得解邯郸之围/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C.赵壮者尽于长平/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夫天下以市道交/以勇气闻于诸侯
2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
(2)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司马迁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3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拜:授与官职
B.且庸人尚羞之 羞:羞耻
C.蔺相如固止之曰 固:坚决
D.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卒:终于,最终
3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B.臣所以去亲戚而事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C.而君君畏匿之,恐惧殊甚。
D.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32.下面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渑池之会”后,廉颇对于蔺相如在自己之上心有不甘,宣称要羞辱相如,这表现了他为人鲁莽、妄自尊大、胸襟狭窄、斤斤计较于名位之争的缺点。
B.蔺相如在知道廉颇要羞辱自己的时候,采取的是退让回避的态度,或称病不朝,或隐车避匿,表现了明大义、识大体和不计私怨,以国家前途为重的品质。
C.廉颇在听到蔺相如“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的话后,大为感动,也很惭愧,立即负荆请罪,表现出性格坦率、忠心爱国、勇于改错等性格上的优点。
D.选文主要记述了廉蔺之间的矛盾从激化到解决的过程,作者对廉颇的忠于国家和勇于改过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但对蔺相如的懦弱也有一定的不满。
3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2)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3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拜:授与官职
B.吾羞,不忍为之下 羞:羞耻
C.蔺相如固止之曰 固:坚决
D.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卒:终于,最终
35.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B.臣所以去亲戚而事者
C.拜为上卿
D.布衣之交
36.下面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渑池之会”后,廉颇对于蔺相如在自己之上心有不甘,宣称要羞辱相如,这表现了他为人鲁莽、妄自尊大、胸襟狭窄、斤斤计较于名位之争的缺点。
B.蔺相如在知道廉颇要羞辱自己的时候,采取的是退让回避的态度,或称病不朝,或引车避匿,表现了明大义、识大体和不计私怨,以国家前途为重的品质。
C.廉颇在听到蔺相如“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的话后,大为感动,也很惭愧,立即负荆请罪,表现出性格坦率、忠心爱国、勇于改错等性格上的优点。
D.选文主要记述了廉蔺之间的矛盾从激化到解决的过程,作者对廉颇的忠于国家和勇于改过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但对蔺相如的懦弱有些许的不满。
37.将以下文言文翻译为现代汉语
(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2)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苏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移中厩监。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汉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常惠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虞常等谋反匈奴,欲杀卫律。缑王尝私见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或曰宜皆降之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
武益愈,单于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见为?”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节选自《汉书·苏武传》,有删改)
材料二: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功,而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或曰/宜皆降之/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B.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或曰/宜皆降之/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C.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或曰/宜皆降之/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D.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或曰/宜皆降之/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3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年:我国古代把帝王即位的第一年、或改元的第一年称为“元年”。
B.持节:古代使臣奉命出使,执符节以为凭证,故称为“持节”。
C.单于:汉时匈奴人对其君主的称呼,也泛指外族年长的首领。
D.舍人,随侍在身边的亲近属官的通称,战国及汉初王公贵族都有舍人。
40.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武奉命出使,因事受到牵连。天汉元年,苏武受汉武帝派遣出使匈奴,因受缑王等谋反事件牵连,被扣在匈奴。
B.苏武忠于汉朝,不惑于胁迫利诱。卫律试图以现身说法,诱导他投降;苏武面对胁迫利诱,先怒斥卫律,后以自残表坚贞。
C.廉颇诋毁相如,但是知错能改。他认为蔺相如只凭借口舌之劳,而官位比他高,为此愤愤不平;后认识到错误,负荆请罪。
D.蔺相如大度宽容,气度格局非凡。他不与廉颇一般见识,面对廉颇的无端辱骂,主动退让,因为在他心里还有更重要的事。
4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见为?
(2)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赵惠文王卒,子孝成王立。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肯。赵王信秦之间。秦之间言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详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明年,秦兵遂围邯郸,岁余,几不得脱。赖楚、魏诸侯来救,乃得解邯郸之围。自邯郸围解五年,而燕用栗腹之谋,曰:“赵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举兵击赵。赵使廉颇将,击,大破燕军于鄗,杀栗腹,遂围燕。燕割五城请和,乃听之。赵以尉文封廉颇为信平君,为假相国。
廉颇之免长平归也,失势之时,故客尽去。及复用为将,客又复至。廉颇曰:“客退矣!”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居六年,赵使廉颇伐魏之繁阳,拔之。
赵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使乐乘代廉颇。廉颇怒,攻乐乘,乐乘走。廉颇遂奔魏之大梁。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楚闻廉颇在魏,阴使人迎之。廉颇一为楚将,无功,曰:“我思用赵人。”廉颇猝死于寿春。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4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B.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C.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D.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4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七年,指赵孝成王七年,用的是干支纪年法。
B.固壁,指加固壁垒,使敌不易攻击。这是对付优势入侵敌人的一种策略。
C.胶柱而鼓瑟,是用胶把柱粘住以后奏琴,柱不能移动,就无法调弦。比喻固执拘泥,不知变通。
D.假相国,代理相国。这里是对廉颇的比较高的封赏。
44.下列各句对文章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军多次被秦军打败,廉颇坚守营垒不出战,这是使敌军疲惫、相机攻敌的作战方针。
B.赵孝成王不听蔺相如的劝阻,求胜心切,终于中了反间计,用赵括为将。
C.当廉颇失掉权势时,门客都弃他而去。等到他又掌权任职之时,那些门客又陆陆续续地回来了。廉颇非常高兴,让他们暂时退下。
D.赵悼襄王即位,启用乐乘代替廉颇,廉颇很生气地攻击乐乘,乐乘离职而去。廉颇也逃到魏国的大梁。廉颇在大梁很久,魏国并不重用他。
4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
②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秦王竞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4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B.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C.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D.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4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节选自《史记》,作者为司马迁,《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B.御史,在先秦时期是负责记录的史官,后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官吏。在选文中,“御史”为史官。
C.古时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秦汉时代以右为尊。从“位在廉颇之右”可看出,渑池之会后,蔺相如官职比廉颇高。
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西汉武帝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
4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蔺相如反应机敏、藐视强权。渑池之会时,面对秦王展开的攻势,他把生死置之度外,与对方针锋相对,使秦王侮辱赵王的阴谋没有得逞。
B.蔺相如深明大义、先公后私。渑池之会后,他官至上卿,面对廉颇的挑衅,却能以国家的前途为重,委曲求全,最终感动对方,两人结为好友。
C.廉颇日光长远、深谋远虑。在渑池之会一事中,他献良计以防秦国挟持赵王,并且作出军事部署,使秦国不敢轻举妄动,体现了他善于谋略的特点。
D.廉颇勇于改错、以国为重。他立下很多战功,因此不服蔺相如,扬言要羞辱对方。当知道蔺相如以国为重的用意后,在宾客的劝导下才负荆请罪。
4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阅读《廉颇蔺相如列传》选段,完成题目。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①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②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50.下列句中加横线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拜为上卿 拜:授予官职 B.且相如素贱人 素:向来、本来
C.而相如廷叱之 廷:朝廷 D.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先:以……为先,意动
51.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相如功大 以弱天下之民 B.而君畏匿之 而耻学于师
C.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相如因持璧却立 D.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蚓无爪牙之利
52.下面对文意的表述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蔺相如面对舍人的进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阐明自己“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没把廉颇放在眼里的性格特征。
B.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中体现了蔺相如的足智多谋和英勇不屈,在对待与廉颇的矛盾时,蔺相如则表现出隐忍退让、宽宏大度的一面。
C.廉颇虽然有心胸狭隘的缺点,但当他听到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言论后,能够马上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正,他的负荆请罪也表现出他的爱国思想,因此作者对廉颇的忠于国家和勇于改过也给予充分的肯定。
D.本文只选取了三个典型事件进行集中叙述,非常重视详略主次的安排,集中描写蔺相如,又穿插对廉颇的描述,成功塑造了廉颇和蔺相如两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53.翻译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2)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节选自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5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徒:仅仅
B.且相如素贱人 素:本来
C.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驽:劣马
D.廉颇闻之,肉袒负荆 负:背着
5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而位居我上 而:却,连词
B.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于:对,介词
C.蔺相如固止之 之:他们,代词
D.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因:原因,连词
5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吾羞,不忍为之下 B.相如闻,不肯与会
C.而君畏匿之 D.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57.下列各句不能表现蔺相如“顾大局”的一项是( )
A.我见相如,必辱之 B.不欲与廉颇争列
C.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D.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58.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A.我所以做这件事,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然后才产生私人的怨恨。
B.我这样做的原因,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先,而把个人的私怨放在后。
C.我这样做的原因,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先,而后才产生私人的怨恨。
D.我所以做这件事,是因先为国家的危难着急,然后才产生私人的怨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59.对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口舌:言语
B.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宣言:扬言
C.臣等不肖,请辞去 不肖:不相似
D.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谢罪:道歉请罪
60.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B.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C.璧有瑕,请指示王 D.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61.下列各项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B.《史记》全书包括本纪、世家、列传、表、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其中,“本纪”是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的。
C.参乘也写作“骖乘”,古时站在车右陪乘或担任警卫的人。
D.再拜是古代一种较重的礼节,拜两次,表达诚意。
62.下面对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够恰当的一项是( )
A.选文写廉颇,侧重于语言描写,写他极富个性化的语言;写相如,侧重于写他的行动,表现其内心活动。
B.选文中安排舍人的责问,来表现出舍人们的目光短浅和对相如的不理解。
C.选文充分展示了蔺相如宽广的胸怀和高尚的思想境界。他的表现使老将廉颇深为感动,于是负荆请罪,最终将相交欢。
D.写廉颇悔过,负荆请罪,表现出廉颇知过必改的美好品行。
6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3)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司马迁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6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拜:授与官职
B.吾羞,不忍为之下 羞:羞耻
C.蔺相如固止之曰 固:坚决
D.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卒:终于,最终
6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B.臣所以去亲戚而事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C.而君君畏匿之,恐惧殊甚。
D.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66.下面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渑池之会”后,廉颇对于蔺相如在自己之上心有不甘,宣称要羞辱相如,这表现了他为人鲁莽、妄自尊大、胸襟狭窄、斤斤计较于名位之争的缺点。
B.蔺相如在知道廉颇要羞辱自己的时候,采取的是退让回避的态度,或称病不朝,或隐车避匿,表现了明大义、识大体和不计私怨,以国家前途为重的品质。
C.廉颇在听到蔺相如“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的话后,大为感动,也很惭愧,立即负荆请罪,表现出性格坦率、忠心爱国、勇于改错等性格上的优点。
D.选文主要记述了廉蔺之间的矛盾从激化到解决的过程,作者对廉颇的忠于国家和勇于改过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但对蔺相如的懦弱也有一定的不满。
6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2)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阅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片段,完成下面小题。
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68.解释文中加点字。
(1)方蔺相如引璧睨柱 (2)相如一奋其气
69.翻译下面的句子。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
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70.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B.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C.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D.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7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御史,是中国古代执掌监察官员的一种泛称。先秦时期,天子、诸侯、大夫、邑宰下属皆置“史”,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约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
B.我国古代授予官职叫“拜”,调动官职叫“迁”“转”。“迁”一般指提升调用, “迁谪”“左迁”常指升职。
C.右,周、秦、汉时,我国以“右”为尊。从东汉至隋唐、两宋,我国又逐渐形成了左尊右卑的制度。蒙古族建立元朝后,一改旧制,规定以右为尊,当时的右丞相在左丞相之上。到了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又改以左为尊。此制为明、清两代沿用了五百多年。
D.列传,中国纪传体史书的体裁之一。司马迁撰《史记》时首创,为以后历代纪传体史书所沿用。它是各方面代表人物的传记,是记载历史上重要人物的一种题材。
7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廉颇虽然有心胸狭隘的特点,但当他听到蔺相如的言论后,能马上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正,他的负荆请罪也表现了他的爱国思想。
B.本文以叙述为主,却“于叙事中寓论断”,这和《屈原列传》的写法非常相似。作者通过精心选材,恰当裁切,表现了人物的鲜明个性,表达了作者对蔺相如和廉颇的赞美。
C.文中多次运用对比的手法刻画人物性格。如蔺相如对敌和对廉颇态度的对比,廉颇对蔺相如前后态度的对比,蔺相如的大智大勇和秦王的色厉内荏的对比等。
D.作者在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以对秦斗争为主线,以廉、蔺矛盾的冲突和解决为中心,把他们放在秦赵斗争这一大的历史背景下,表现鲜明的人物形象。
73.把下列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74.根据选文内容,概括蔺相如形象特点。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75.文学常识填空。《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______通史。
7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拜为上卿( ) (2)舍相如广成传( )
77.选出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项。
(1)偿城恐不可得( )
A.偿还 B.抵偿 C.回报 D.实现
(2)召有司案图( )
A.用手摁 B.按照 C.审察 D.止住
78.下列句式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
A.以勇气闻于诸侯 B.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
C.使不辱于诸侯 D.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7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80.文章开头两小段介绍人物的身份地位,除了循一般传记的写法之外,还有一个作用,那就是_________。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8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拜为上卿 拜:任命,授官 B.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徒:只、不过
C.且相如素贱人 素:向来、本来 D.顾吾念之 顾:考虑,想到
8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之”的用法和意义,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位在廉颇之右 ②不忍为之下 ③我见相如,必辱之
④而相如廷叱之 ⑤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⑥为刎颈之交
A.①②⑥/③④⑤ B.①⑤⑥/②③④
C.①⑥/②③④/⑤ D.①⑤/②⑥/③④
83.下列对文章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渑池之会”中,蔺相如以非凡的胆识和忠勇的行为维护了赵国的尊严,所以回国后被赵王重用,官位居廉颇之上。
B.廉颇认为自己作为将军,有攻城略地的赫赫战功,蔺相如凭借个人的口才获得赵王的提拔,根本没有立什么功劳。
C.蔺相如原本是宦官头目的舍人,心生嫉妒的廉颇就以此来挖苦攻击蔺相如,称之为“贱人”,表现出心理的不平衡。
D.蔺相如对廉颇的谦让之举,引起了门客不满,而他善于作比,委婉劝解,他的话传至廉颇耳中,深深地打动了廉颇。
84.把选段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2)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史。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详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馀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博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明年,秦兵遂围邯郸,岁馀,几不得脱。赖楚、魏诸侯来救,乃得解邯郸之围。赵王亦以括母先言,竞不诛也。
自邯郸围解五年,而燕用栗腹之谋,曰“赵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举兵击赵。赵使廉颇将,击,大破燕军于鄗,杀栗腹,遂围燕。燕割五城请和,乃听之。赵以尉文封廉颇为信平君,为假相国。
廉颇之免长平归也,失势之时,故客尽去。及复用为将,客又复至。廉颇曰:“客退矣!”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居六年,赵使廉颇伐魏之繁阳,拔之。
赵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使乐乘代廉颇。廉颇怒,攻乐乘,乐乘走。廉颇遂奔魏之大梁。其明年,赵乃以李牧为将而攻燕,拔武遂、方城。
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赵王使使者视熙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楚闻廉颇在魏,阴使人迎之。廉颇一为楚将,无功,曰;“我思用赵人。”廉颇卒死于寿春。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十一》)
8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
B.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
C.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
D.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
8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邯郸”是地理名词,战国时期赵王迁都于邯郸,后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使赵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今为河北省一个地级市。
B.“失势”古今意义相同,是两个词“失”“势”的综合,指失掉权柄和势力。
C.“明年”是古代表时间的词,意思是下一年,文中一律指“括军败”的下一年。
D.“被甲”是古代战事用语,“被”通“披”,“甲”指铠甲,是古代打仗时军人穿的护身衣服。
8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括替代廉颇,兵败被杀。赵括代廉颇之职后行为失当,白起趁机发兵袭击;赵括被射死,几十万士兵投降秦国也被坑杀屠戮。
B.魏国不能信任并重用廉颇。由于赵国屡次被秦兵围困,赵王就想重新任用廉颇为将,派了使臣去看廉颇还能不能被任用。赵国使臣没有收受廉颇的仇人郭开的重金贿赂,回来帮助廉颇说好话;但赵王认为廉颇老了,就没有把他召回。
C.廉颇的门客认为,天下之人都是按交易逐利之道进行结交的。廉颇有权势,他们就跟随廉颇;廉颇没有权势了,他们就离开。这本是很普通的道理,没什么可抱怨的。
D.楚王听说廉颇在魏国,暗中派人去迎接他。廉颇虽做了楚国的将军,但并没有战功,他说:“我想指挥赵国的士兵啊。”可见廉颇最终还是没有忘记赵国,希望能为赵国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8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赖楚、魏诸侯来救,乃得解邯郸之围。赵王亦以括母先言,竟不诛也。
(2)楚闻廉颇在魏,阴使人迎之。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譬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王日,舍相如广成传舍。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删节)
8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美人:妃嫔
B.负其强,以空言求璧 负:仰仗
C.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 倨:傲慢
D.大王必欲急臣 急:急切
90.对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
②王问:“何以知之?”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③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故燕王欲结于君
④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 城入赵而璧留秦
A.①②③④都相同
B.①②③④都不同
C.①②③相同,④不同
D.①②④不同,③相同
91.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蔺相如“机智果断”的一组是( )
①璧有瑕,请指示王 ②怒发上冲冠
③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 ④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⑤臣请就汤镬 ⑥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
A.①②③
B.①③④⑥
C.①⑤⑥
D.③④⑤
9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蔺相如善于审时度势。秦王向赵国讨要和氏璧,赵王不知所措时,蔺相如分析了当时的形式,认为应该把和氏璧给秦国,于是自己带和氏璧出使秦国。
B.蔺相如有必胜的信心。蔺相如在答应赵王出使秦国时向赵王保证:秦国把城池给赵国就把和氏璧留在秦国,否则完好无损的把和氏璧带回赵国。
C.蔺相如临机应变。当蔺相如发现秦王无意给赵国城池时,他说和氏璧有瑕疵,得到和氏璧后威胁秦王,秦王无奈把和氏璧给蔺相如。
D.蔺相如不辱使命。蔺相如出使秦国,和秦王巧妙周旋,最终不辱使命,没有让秦王得逞,让和氏璧完好的回到赵国。
9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
(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赵悼襄王元年,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后七年,秦破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首十万。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齮。封李牧为武安君。居三年,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
(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删改)
94.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王让李牧 让:责备
B.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 起:起来
C.李牧多为奇陈 陈:通“阵”
D.赵使人微捕得李牧 微:暗中探伺
95.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B.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 夫赵强而燕弱
C.张左右翼击之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D.击秦军于宜安 会于西河外渑池
96.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李牧军事才能的一组是( )
①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
②匈奴每来,出战
③匈奴小入,详北不胜
④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
⑤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⑥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
A.①⑤⑥
B.③④⑤
C.②⑤⑥
D.①③④
97.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牧驻守雁门,犒劳士兵,操练射箭、骑马,并不急于出战,致使匈奴及赵国边防兵认为他胆小怕事。
B.李牧不肯迎战匈奴,赵王不满,让别的将领取代他,匈奴来犯,伤亡损失很多。赵王再请李牧出山,李牧觉得这个决定太急促,闭门不出。
C.李牧到任后,按照原来的规章办事。当匈奴始终认为李牧胆怯、守边将士都希望与匈奴一战时,李牧巧妙部署,打败匈奴。
D.赵王迁七年,赵王派李牧、司马尚抵抗秦军。秦国施行反间计,赵王派人逮捕了李牧并杀害了他。秦国乘势攻打赵国并灭之。
98.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
(2)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譬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据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节选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99.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
B.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
C.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
D.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
10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战国时,诸侯以下官阶,由高到低如下:上大夫、上卿、大夫。
B.“舍人”,战国及汉初王公贵人私门之官。是随侍身边的亲近属官的统称。
C.“召有司案图”中的“有司”,在古代是对地方官吏的通称。
D.“寡人”古代君主自称;古代调动官职叫“拜”。
101.下面对原文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蔺相如力排众议,奉璧入秦,看到“秦王无意偿赵城”时,他不仅直斥秦王以强欺弱,还迂回婉转地讥讽秦王的言而无信。
B.蔺相如最终派从者怀璧归赵的原因除了认清秦王以城易璧的骗局外,还由于他在赵王面前做出的一定要完璧归赵的承诺。
C.从“秦王大喜”到“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的情节变化,反映了蔺相如由被动到主动,最终不辱使命的过程。
D.作者选用完璧归赵这一典型情节,表现了一位热爱祖国、不畏强暴、有勇有谋、能言善辩的外交家形象。
102.翻译下面的句子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题目。
《廉颇蔺相如列传》选段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 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廷。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 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张衡传》选段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10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传之美人,以戏弄臣 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B.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
C.拜送书于廷 权移于下
D.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衡常思图身之事
104.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璧有瑕,请指示王。
译文:璧上有些斑点,请让我指给大王看。
B.相如因持 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译文:相如于是手持璧退后几步站定,背靠着柱子,因愤怒,头发竖起,冲动了帽子。
C.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
译文:后来被升为侍中,皇帝让他进皇宫,讽谏评议皇帝身边的人。
D.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译文:(在河间相位上)任职三年,给朝廷上书,请求辞职回家,朝廷任命他为尚书。
105.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廉颇蔺相如列传》选段中,蔺相如强调了赵王在献给秦王和氏璧这一件事情上的诚意,与之相反,秦王却在此表现得甚为傲慢,在得到和氏璧后,将它交给嫔妃及侍从看,完全看不出交换的诚意。
B.《廉颇蔺相如列传》选段通过对蔺相如语言、动作、神态等的描写,表现了蔺相如的聪明机智;同时,蔺相如在朝廷上怒斥秦王,借赵王的举动来反衬秦王的失信,这有表现了他勇敢无畏的一面。
C.《张衡传》选段交待了《思玄赋》的由来,当时政治昏暗,宦官专权,张衡常常思谋自身安全的事,认为福祸相因,幽深微妙,难以看清,在这一段中作者批判了张衡明哲保身、谨小慎微的一面。
D.《张衡传》选段写张衡出任河间相时与奸党斗争一事。“阴知奸党姓名,一时收禽”表现其政治智慧,“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表现其卓然政绩,这里描写了一位真实可感、形神丰满的廉吏形象。
10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节选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翻译句子:
(1)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2)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