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安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8月开学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安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8月开学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8-27 07:30:58

文档简介

安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 历史
(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 共48分)
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右图所示是三星堆8号“祭祀坑”新发现的一件顶尊蛇身铜人像,该铜人像具有古蜀文明的特征,而方座铜器是先周文化的代表,尊是中原文化的代表。这体现了
A.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征
B.古蜀青铜铸造领先世界
C.蛇是古代先民共同图腾
D.中国古代盛行神权政治
2.《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载:崔杼欲娶棠姜为妻,但崔杼是丁公的后代,棠姜是桓公的后代,而丁公和桓公都为姜姓,按照“同姓不婚”制,他们是不能够结为夫妻的,但崔杼仍然娶了棠姜为妻。这说明春秋时期
A.民间风俗被统治者抛弃
B.婚礼的重要性逐渐降低
C.传统礼法遭到冲击破坏
D.宗法制得到进一步巩固
3.汉成帝(公元前33~前27年在位)时,薛宣上疏:“吏多苛政,政教烦碎,大率咎在部刺史,或不循守条职,举错各以其意,多与郡县事,至开私门,听谗佞,以求吏民过失。”这表明当时
A.皇权进一步强化
B.监察权力运行发生异化
C.中枢机构的膨胀
D.地方割据势力日益加强
4.下表所示是孙吴嘉禾四年(235年)长沙郡临湘县635户租佃者缴租情况的统计。据表可得出的结论是,当时
缴租类型 人数 比重
缴钱 468人(最多12000文) 73.7%
折成米缴纳 167人 26.3%
A.南方租佃关系比北方更普遍
B.经济重心逐渐向南转移
C.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放松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较高
5.唐中和元年(881年),僖宗诏令允许藩镇“墨敕除官﹐以赏功勋”。中和三年(883年)七月,宰相郑畋迫于凤翔节度使李昌言等人的压力,不得不“引疾去位”,僖宗也只好同意。这表明唐后期
A.中央集权大为削弱
B.藩镇操纵中枢决策
C.皇帝已经成为傀儡
D.三省六部制度瓦解
6.下表所示为北宋货币铸额数据。对下表解读合理的是,北宋时期
时间 年数 年均铸额(万贯) 该时期铸额(万贯) 累计(万贯)
开宝九年-太平兴国七年(976-982年) 7 7 49 49
太平兴国八年-至道二年(983-996年) 14 30 420 469
至道三年-咸平二年(997-999年) 3 80 240 709
咸平三年-大中祥符八年(1000-1015年) 16 125 2000 2709
大中祥符八年-庆历八年(1015-1048年) 33 100 3300 6009
皇佑元年-熙宁六年(1049-1073年) 25 160 4000 10009
熙宁七年-元丰八年(1074-1085年) 12 450 5400 15409
元祐元年-宣和七年(1086-1125年) 39 280 10920 26329
A.铸币量每年持续上升
B.南方铜矿大规模开发
C.国家的力量逐渐强盛
D.商品经济有较大发展
7.《至正集》卷三二《送蔡子华序》载:“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元史·百官志七》也说:“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互为表里。”这说明元朝行省制
A.削弱了中书省的行政权力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主要设在边疆少数民族区
D.导致地方权力的高度集中
8.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万载辛氏族谱》的族规中有言:敦孝悌,端心术,积阴德,存心向善,重读书,勤职业,尚节俭,完国课,严赌博,谨交游,慎婚嫁,周族谊,息争讼。而且明清时期的族谱内容大都如此。由此可见,明清时期
A.朝廷重视谱牒的修撰
B.宗族势力恶性膨胀
C.主流价值观日益强化
D.族规代行国家法权
9.下表所示是1870~1905年上海对外贸易情况统计。据此可推知,晚清时期的上海
A.外贸居于中国首位
B.扭转了贸易逆差局面
C.经济结构趋于合理
D.与世界市场联系加深
10.清政府在1901年发布上谕称,“现在振兴庶务,亟应加意澄清,嗣后无论何项事例,均不准报捐买官,自降旨之日起,即行永远停止”;还规定以后官吏主要从专门学校的毕业生中挑选,并且须参加招聘考试,合格者方可录用。这些举措
A.解决了清政府内忧外患困局
B.改变了原有的社会结构
C.有利于现代官僚体制的形成
D.开启了中国民主化进程
11.在1918年蔡元培喊出了“劳工神圣”的口号后,李大钊于1919年发文指出,“今日政治问题,就是面包问题”。此后,工读互助主义倡导者王光祈提出了“人人作工,人人读书,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理想社会主张。这些主张
A.崇尚社会普遍生产劳动
B.折射出社会心理的变动
C.以实现人人平等为目标
D.反映了革命性质的变化
12.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制定了一系列宣传标语,例如“建立.工农兵苏维埃政权”“实行马克思主义!实行共产主义”“打土豪、分田地”“实行男女平等自由”等。这些标语的制定
A.保障了土地革命的胜利
B.利于巩固党的群众基础
C.旨在推动苏区经济发展
D.促进了妇女地位的提高
13.下表所示为陕甘宁边区1939~1944年牲畜饲养数量统计。这些数据表明当时
年份 牛(头) 驴(头) 羊(只) 备注
1939 150892 124935 1171366 1944年有骆驼11780头,骡马12万匹,未计入
1940 193238 125054 1723037
1941 202914 137001 1714205
1942 209684 169966 1873120
1943 214683 169404 1923163
1944 223058 180862 1954756
A.根据地支持了中国持久抗战
B.红军突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C.公有制经济主导地位已确立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巩固
14.从1946年3月开始,党中央领导的延安文化机关.院校和专业文艺团体,经过长途跋涉,突破国民党军队的封锁阻隔,陆续汇集到黑龙江佳木斯开展工作。之后,一大批延安文艺工作领导人和新文艺工作者,先后来到佳木斯,一同在佳木斯掀起了新文艺运动的热潮。这反映了
A.佳木斯成为全国文艺中心
B.解放军战略反攻取得胜利
C.延安文化已成为主流文化
D.文艺交流助推解放区建设
15.1956年,苏联驻中国临时代表向苏共中央报告中说:“在最近半年里,中国和政府领导人的讲话中出现一种倾向:号召以批判的态度运用苏联的成果。……经常提出要反对机械地把苏联的经验搬到中国。”这一倾向出现的背景是
A.中国与苏联关系日益恶化
B.《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C.中国放弃“一边倒”外交政策
D.中美关系开始缓和
16.下面为1992年以来中国历年贸易顺差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B.公有制主体地位的改变
C.多边外交关系全面确立
D.国内产业结构渐趋平衡
17.在公元前7世纪的雅典,城邦权力掌握在古老的门阀家族手中。但随着新的富人阶层的出现,低等级公民组织成立了与贵族相似的氏族,如果“新氏族”发现执政不公,执政官便会受到惩罚,并被要求向神庙捐献一座真人大小的金像。这可以用来说明
A.民主政治不断走向完善
B.经济发展促进政治进步
C.财富分配已向底层倾斜
D.行政监督确保公民利益
18.罗马法的民事诉讼程序经历了法律诉讼和程式诉讼两个时期,法律诉讼的整个诉讼过程必须严格遵守一定的方式,哪怕只犯有很细小的错误,都可能导致败诉;而在程式诉讼中,裁判官可以采用某些简易方式解决或者处理争议,简化诉讼程序,使当事人不必担心因为违背严格的形式主义而招致败诉。程式诉讼的出现表明当时的罗马法
A.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B.审判程序不严谨
C.消除了审判的形式主义
D.法律体系较完备
19.康德把人类历史的发展视为“大自然的一个隐蔽计划”的实现,认为这是一种“合乎规律的进程”,大自然通过人的“非社会性”迫使人类“建立起一个普遍法治的公民状态”,并最终发展为一种“普遍的世界公民状态”。可见,康德认为
A.历史的演进具有理性法则
B.历史的发展缺乏秩序
C.历史演进的道路异常曲折
D.个体的作用微不足道
20.英国人第一次把自己的王国称为“帝国”时,是在指一个摆脱了教皇控制的独立主权国家。所以,英国人主张他们有权到伊比利亚势力(西班牙﹑葡萄牙)尚未渗透的地区从事殖民探险活动时,尽管有着丑恶的动机,但从某些方面看却是在向其他民族国家以及教皇权威提出挑战。材料意在强调英国早期殖民扩张
A.推动了世界殖民霸主的更替
B.受到民族主义思想影响
C.削弱了英国人对宗教的信仰
D.适应了自由主义的要求
21.1801年,美国民主共和党上台之后,他们利用自己对国会的控制权,对有意与其作对的、不听话的联邦法官进行弹劾。民主共和党人称,法官自被任命起就介入了政治,自然也不能逃脱政治斗争的后果。这一事件反映出当时美国
A.两党制的弊端日益凸显
B.政党政治影响国家的安定
C.权力制衡体制尚未确立
D.行政权凌驾于司法权之上
22.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于1929年创作了长篇小说《喧哗与骚动》,该小说讲述的是南方没落地主康普生一家的悲剧。老康普生游手好闲、嗜酒贪杯,其妻自私冷酷、怨天尤人,长子昆丁绝望地抱住南方所谓的旧传统不放,妹妹凯蒂溺水自杀,次子杰生冷酷贪婪,三子班吉则是个白痴。全文通过三个儿子的内心独白,围绕凯蒂的堕落展开,最后由黑人女佣迪尔西对前几部分的“有限视角”进行补充。该作品
A.体现出了浪漫主义文学风格
B.揭露了专制体制的腐朽
C.抨击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荒诞
D.反映了阶级矛盾的尖锐
23.1959年,美国政府在马里兰州安纳波利斯市召开了国际教育问题的研讨会。在美国的影响下,与会方(包括美国开办留学教育的大学)达成了“统一国际文化关系”的共识。这反映了当时美国
A.积极争夺对外战略空间
B.促进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发展
C.经济发展活力得到增强
D.缓和同苏联的外交关系冲突
24.1979年,关贸总协定缔约方通过协议,明确规定发达成员与发展中成员之间或者发展中成员之间,可以背离关贸总协定第1条最惠国待遇的诸项规定。通过“授权条款”,关贸总协定成员方可以合法地给予发展中成员关税上的优惠。这表明关贸总协定
A.推动了世界贸易法制化进程
B.协调了贸易成员国的利益
C.致力于消除国际贸易的壁垒
D.阻碍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25题~第26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7题~第29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18世纪,英国人口的增长导致对粮食的需求增加。圈占土地,实行粮食生产的规模化经营变得更加有利可图。议会的态度也逐渐从此前的限制圈地转为支持圈地,并开始以立法形式通过私人提出的圈地协议,从而推动一系列圈地法案的形成。地主贵族对于土地经营及农业技术改进有着强烈的兴趣,因为这能提高土地的收益,增加他们的财富。1730年,政治家汤森德勋爵退出政坛后,回到诺福克郡全身心地投入农业改良,他把在国外见过的农业耕作技术在自己的土地上进行实验。在整个18世纪,甚至到19世纪初,农业通过向工业部门提供羊毛、皮革、兽脂等原料而与工业建立起密切联系。
——摘编自刘金源《农业革命与18世纪英国经济转型》
材料二
1951年,中共中央在第一次农业互助合作会议上指出:“党中央从来都认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决议(草案)》中还规定了政府在贷款、供给新式农具和优良品种、劳模奖励等方面的政策,鼓励农民加入互助合作组织,发展农业生产。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农村历经互助组、初级农业社、高级农业社、人民公社的发展阶段,而农业技术变革也由最初的推广新式农具、良种改造、化肥应用发展到农业机械化,这些发展提高了农民的劳动效率,促进了农业增产丰收。
——摘编自苏泽龙《新中国成立初期传统农业改造研究》
材料三
从2004年开始,中央连续发布了14个以“三农”为主题的“--号文件”,表明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高度关注,与此同时,国家在“三农”领域的财政投入和政策倾斜也不断加大。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指导下,21世纪以来,国家在制定农业农村政策时均遵循“少取、多予、放活”的基本原则,逐步构建起强农,惠农政策制度框架,并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的财政投入等。
——摘编自邹於娟《新中国七十年农业农村发展历程及政策演变》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中国与18世纪的英国农业发展变革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英两国农业发展变革呈现不同特点的原因。(12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农村发展变革的历史经验。(5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良好的国家治理,制度是决定性的。“少一些统治,多一些治理”,这是从历史中得到的启迪。下面表格信息反映的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治国思想的演变历程。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主编《中国古代史》
从上表中任选一个朝代,围绕该时期的国家治理体系提出自己的观点,并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论证分析。(要求:明确列出所选朝代,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请考生从第27~29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27.[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为了克服“养兵”带来的弊端,以及裁减冗兵,节省军费,提高军队的战斗力,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采取了“省兵之策”。首先,政府下令在禁军、厢军中进行考核,不能胜任禁军的降为厢军,厢军中不能担负职责的免为平民,尔后又“诏拣诸路半分年四十五以下胜甲者,升为大分”。又因宋朝军队数量庞大,与军队服役时间长不无关系,故王安石采取“五十以上愿为民者听之”的对策。熙宁二年(1069年),宋神宗“诏废并诸军营”,将“陕西马步军营三百二十七,并为二百二十七”,并且规定“马军额以三百人,步军以四百人”,其后“凡拨并者,马步军营五百四十五并为三百五十五”。自熙宁至元丰,“岁有废并甚众”。
——摘编自徐正华、何建华《试论王安石变法中的军政改革措施》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王安石“省兵之策”的措施。(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安石“省兵之策”的影响。(9分)
28.[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第四次中东战争是阿以冲突的一部分,1973年10月6日,埃及与叙利亚分别攻击六年前被以色列占领的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战争的头一至两日埃叙联盟占了上风,但此后战况逆转。超级大国的介入也是影响战争结果的重要因素。美国与其盟国用来支持以色列的都是当时最先进的攻击性武器。1973年10月22日,联合国通过了停火决议。1974年5月31日,交战后达成了脱离战争状态的协议。
双方飞机损失约60%、舰艇损失80%以上,大部分被毁坦克均为各种导弹所击毁。战争给中东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为了报复美国支援以色列,沙特阿拉伯宣布对美国实行石油禁运,其他阿拉伯产油国也先后对美国实行石油禁运。这一举动帮助中东国家把解决中东问题的主动权掌握在了自己手中,削弱了一直主导中东的美、苏地位。1977年埃及领导人萨达特做出了史无前例的举动—前往以色列访问,成为第一个访问以色列的阿拉伯国家领导人。1979 年,以色列与埃及签署了以色列埃及和平条约。
——摘编自王新刚《中东和平进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四次中东战争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四次中东战争的影响。(9分)
29.[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防灾减灾救灾关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关乎社会和谐稳定。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作为总理的周恩来多次不避艰险、亲临一线靠前指挥,并形成了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一系列思想:坚持以预防为主的方针,注意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及时化解风险隐患,寻找规律、总结防范方法;尽最大可能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引导安抚群众情绪,依靠群众智慧和力量战胜危机;健全并完善组织领导体系,推动形成党和政府为主导、军队为重要力量、群众生产自救的救灾格局;要求干部深入实际、靠前指挥、敢于担当,不断提高干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能力,并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纳入干部考核评价。这些思想对新中国防灾减灾救灾事业的发展发挥了指导作用。
——摘编自孙宏、李雪峰《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的思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周恩来重视防灾减灾救灾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周恩来防灾减灾救灾思想的意义。(9分)高三历史考试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A C B D A D B C D C B B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A D B A B A A B B C A B
25.(1)特点:
中国:政府主导;逐步推行;合作化经营;重视技术推广。(4分,答出两点即可)
英国:政府立法引导和保护;贵族以及政治家积极参与;农业变革同工业发展密切结合。(4分,答出两点即可)
(2)原因:
中国: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处于恢复时期;党和人民面临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迫切任务;农村土地改革后的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6分)
英国:新航路开辟后,英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城市化发展迅速,市场对粮食的需求增大;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新贵族对农业的重视。(6分,答出三点即可)
(3)经验:坚持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重视城乡统筹发展。(5分,答出两点给4分,三点给5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6.示例一
朝代:西周。(1分)
观点:西周国家治理体系呈现出制度化、系统化的特征。(2分)
论证:西周分封制是权力分配制度,目的是封土建国,拱卫周室,形成多层次、多中心治理,是在商朝内外服制度上的创新,使天子与诸候之间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加强了周王对地方的统治,维持了西周政权的长期稳定,同时扩大了疆域,传播了周文化。宗法制是权力继承制度,解决了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其核心内容即嫡长子继承制体现了周人的智慧,把“国”和“家”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家国一体”的政治制度、礼乐制是权力认同制度.对形成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加强民族凝聚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周公根据当时生产力水平及时代特点,创造性地制定了一系列国家礼仪制度,规范人们的行为,且使国家治理制度化、系统化.是促使西周主朝走向繁荣的制度保障。(7分)
综上,西周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三者紧密相连;显示了周朝政治制度的成熟,体现了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系统性、制度性和完整性。(2分)
示例二
朝代:唐朝。(1分)
观点:唐朝是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典范.实现了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繁荣。(2 分)
论证:三省六部制在唐朝趋于完善.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其中政事堂的设立实现了宰相合署办公.提高了行政效率。三省六部制的建立发展标志着中央行政体系的成熟,是我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唐朝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完善,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科举制的创立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冲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地方豪门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同时,唐朝在国家治理上也实行兼容并包、开明开放的政策。文化上实行佛、道、儒三教并行且兼容并包的思想文化政策,促进了文化的繁荣;民族关系上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通过和亲、设置羁縻府州等怀柔为主的政策,密切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对外交往上实行开放的外交政策,唐朝同时开放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使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与国外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7分)
综上,唐朝是中国古代史上制度创新的典范,为其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繁荣奠定了制度保障,使唐朝进入中国封建时代的鼎盛时期。(2 分)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改卷唯一标准)
27.(1)措施: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将士能上能下或赏罚政策);缩短服役年限,裁汰老兵;合并军营;给军营定编。(6分,答出三点即可)
(2)影响:精简和整编了军队,节约了朝廷开支,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财政压力;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宋朝积贫积弱的问题。(9分)
28.(1)背景:阿以矛盾尖锐化;埃及、叙利亚试图收复失地;美苏冷战;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世界经济联系的加强。(6分,答出三点即可)
(2)影响:给中东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削弱了美、苏在中东的地位,加强了阿拉伯产油国的团结;加剧了中东地区关系的紧张,导致石油危机的爆发;推动了外交解决中东问题的进程。(9分,答出三点即可)
29.(1)原因: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防灾减灾救灾关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党和人民政府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周恩来对民众的关心。(6分,眷时三点即本)
(2)意义;指导了防灾救灾工作;有利于密切党群关系: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为当代防灾救灾建设提供了借鉴;也为世界发展中国家的防灾救灾工作提供了经验。(9分,答出三点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