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课件(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课件(1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8-26 10:19: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选择性必修二 第10课
新课程标准:了解学习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的产生、出现和发展状况,
了解世界不同民居出现的原因和其中体现出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轨迹
选择
思考
民众聚居之地
的历史与变化
城市化进程中
的现状与守望
寻索不同民族
的宜居之所
罗马人一直在征服空间,中国人却一直试图与宇宙建立和谐的关系。
——《凤凰之家:中国建筑文化的城市与住宅》
人类居住形式的演变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易·系辞下》
人类居住形式的发展: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
作用:
①使人们进一步摆脱了对自然的依赖;
②人类的生活质量逐渐提高;
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先民在利用自然,因地制宜的同时,也在改造着自然。
一、轨迹——民众聚居之地的历史与变化
“华夏第一村”——内蒙古赤峰兴隆洼遗址
村落的基本构成是什么?
①村落的特点?
血缘纽带、聚族而居
②村落形成的原因?
农业发展,安全的需要
自然环境的影响
时 期 距今8000年、母系氏族社会时期
地 点 辽河流域、400-700米的山坡上
村落外围 环绕椭圆形壕沟
出土文物 石器、陶器等
房 屋 170余座半穴居成排分布
储 藏 窖穴400余座
墓 葬 墓葬30余座
储藏区
墓葬区
居住区
防卫区
生活用品
村落:伴随农业出现,人类开始筑屋定居,形成了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聚居点。
作用:定居、繁衍、防卫、集体活动、凝聚宗族、管理教化、农业生产
一、轨迹——民众聚居之地的历史与变化
世界上最早出现村落的地区和遗址:两河流域、埃及的尼罗河流域、 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长江和辽河。
村落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
探究:原始村落分布规律?
临近水源,自然、地理等环境影响村落位置
原始社会末期
农业手工业逐渐分离
手工业者开始在便于交换的地方聚集
商人—商业发展—地区经济中心
古代集镇发展起来
明清继续发展,出现了专业分工,四大名镇
北魏至五代形成,军事重镇
宋元时期工商业集镇发展,行政集镇
集镇的特点:
工商业繁荣,专业化程度高
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带有政治、军事因素
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
一、轨迹——民众聚居之地的历史与变化
社会生产力发展
集镇出现
城市出现
匠人营国(都城),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纬,经涂九轨(九辆马车宽度),左祖(宗庙)右社(社稷,土神、谷神),面朝(群臣朝拜场地)后市(市场),市朝一夫(边长百步的正方形)。
——《周礼·考工记》
“城,郭也,都邑之地,筑此以资保障也”。
“市,买卖所之也。”“贸、贾,市也”。
城市的概念:
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
一、轨迹——民众聚居之地的历史与变化
军事
商贸
古代中国都城规划特点:按周礼建制,分级定制,中正对称
理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权至上;等级观念;道法自然
日中市
中轴线
太庙
社稷坛
宫城
商业区
古代中国城市演变趋势:
数量增多;地理位置南移、东移;经济功能增强。
古代罗马城
城墙
输水管道
市场
行政机构
城墙
竞技场和剧场
明清北京城
宫城
皇城
衙 署
作坊
作坊
文庙
商场
竞技场
明清北京城与古代罗马城在城市布局和功能上有何异同?
不同点:古代中国城市整齐对称,有中轴线,皇权政治居于核心地位,政治功能更突出。
古代罗马没有整体规划,比较随意。工商业和生活、娱乐的功能更突出 。
相同点:都有城墙,有军事防御功能;都是政治中心;都有手工业和商业职能。
类型 洞穴 村落 集镇 城市
经济
人口
规模
功能
采集渔猎
农业
工商业
工商业

较少
较多


较小
较大

经、军
政、经、军、文
经济
居住
经济越来越多元
人口越来越众多
规模越来越庞大
功能越来越复杂
从洞穴到城市的演进,本质上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密的产物。
洞 穴
村 落
集 镇
城 市
从人口、经济、规模、功能等角度谈谈他们的区别
发展趋势:
两河流域民居?
古代埃及民居?
北美大平原
印第安人民居?
亚马逊雨林
印第安人民居?
古代罗马?
古代中国?
二、选择——寻索不同民族的宜居之所
温带季风气候
气候温和,
四季分明
长安
罗马
地中海气候
冬季多雨区,
夏季高温少雨
古代中国民居
建筑材质:
特征:
古代罗马民居
建筑材质:
特征:
木石砖、混凝土
卧室小,中庭是核心
拱券与希腊柱式相结合
土木、砖木
对外封闭,
中线对称
长幼分明,
类型多样
(北方从穴居到地上建筑;
南方从巢居到干栏式民居)
石质
木质
开放
宏伟
隐私
礼法
重视露天空间
追求开放通透
建筑顶部圆弧状承重部分
四合院
宜居之别
南方 河姆渡遗址
北方 半坡遗址
炎热多雨潮湿
干燥寒冷少雨
古埃及民居3D模型
两河流域土坯房屋内部图
二、选择——寻索不同民族的宜居之所
古埃及民居复原图
古代两河流域民居复原图
非洲的茅草屋
草原的蒙古包
二、选择——寻索不同民族的宜居之所
印第安人锥形帐篷
文明国度 建筑特征 原因
两河流域
古埃及
北美印第安人
亚马逊雨林印第安人
黏土和芦苇制成砖头,栋梁用木材,几户人家墙壁建在一起,建筑结构基本相同。
两河流域雨水稀少,没有森林,缺乏木材。
黏土筑墙壁,木桩、树干加固支撑,搭上屋梁,甘蔗和椰子叶铺屋顶,防晒,内壁涂泥土防止热气进入。注重主次等级、对外封闭、对内开敞院落。
尼罗河水的泛滥,使河谷区土地极其肥沃, 庄稼可以一年三熟;气候十分炎热,降雨量也很少。
居住在圆形的公共居所中,屋内不分隔间,但每个家庭在两更立柱间有自己的区域
世界民居建筑特征形成原因:
当地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习俗等
住在圆锥型帐篷中,创造出了草棚子、茅庵子、茅屋、帐篷和土木结构的房屋
游牧部落,建造易于拆迁、利于携运的帐篷。
刀耕火种,两三年后迁徙到别处
二、选择——寻索不同民族的宜居之所
因地制宜
1、有学者指出:“中国早期北方建筑常采用穴居和半穴居的方式,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穴居、半穴居逐渐被地面上的土木建筑所取代。”作者强调影响北方居住形式变迁的主要因素是(  )
A.自然环境 B.经济发展
C.建筑材料 D.安全保障
B
2、“城市”是由“城”与“市”结合为一的产物。有学者将中国历史上“城”与“市”的关系演变概括为5个阶段:有城无市,城中有市,城区即市区,城在市中和有市无城。下列古代城市,展示了“城区即市区”阶段较早期面貌的是(  )
A.秦都咸阳 B.唐都长安 C.宋代东京 D.明代苏州
C
4、古罗马修建的科洛西姆竞技场运用希腊古典柱式的实践使他们领悟到层层柱式建筑立面的妙处:建筑经分割而显得秀巧,它可使人在庞大的建筑面前感到亲切而悠然自得。材料中古罗马的建筑(  )
A.反映了罗马帝国的广阔和等级森严 B.彰显了古罗马的人文主义精神
C.说明了罗马奴隶制国家的残忍 D.体现了罗马继承希腊遗产的虔诚
B
3、平遥古城的建筑布局严格遵循“左祖右社”“左文右武”“文武对应”“上下有序”的礼制程式,这体现的思想是(  )
A.道家思想 B.墨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儒家思想
D
三、思考——城市化进程中的现状与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