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课件(1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课件(1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8-26 10:20: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单元导言解读
定居聚居
形成村落
集市集镇
方便生活
城市出现
功能增多
近代发展
利弊两说
学应所知
学应所得
学应所思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①村落的产生
②集镇的出现
③城市的产生
④世界各地的民居
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①城市化的演进
②居住条件的改善
③基础设施的发展
④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村落
民居
集镇
城市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成因
成因
成因
含义
概况
意义
人类走出洞穴
盖房定居聚居
进一步摆脱了对大自然的依赖
改善了生存的环境
扩大了活动空间
提高了生活的质量
概况
意义
概况
意义
中国
外国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居住条件的变迁
2.了解各地民居的差异及其特征
3.了解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教学重点:
1.古代村落、集镇与城市的形成和影响
2.民居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
古代村落、集镇与城市发展的时空关联
安居乐业 丰衣足食
是人类社会的共同梦想和追求
居住环境是人类活动的重要载体
也是人类历史与文化的载体
居有定所
情有所依
人类为了生存
必须创造一个居住的空间
农耕定居生活
聚居而成村落
最早出在两河
各地相差不多
稳定且具规模
安全保障场所
有利生产生活
便于拉帮结伙
村落
稳定也有稳定烦
生活垃圾怎么办
集体活动谁来管
空间单元
社会单元
人类的居住历史
就是一部社会变迁史
集镇
清朝《武昌汉口鸟瞰图》
社会生产发展
农工商业分盘
推动商品交换
筑防集镇出现
多为码头驿站
要么军事隘关
也有地方特产
促进市场荣繁
商品经济发展
农业经济商品化
家庭手工业专业化
集市
镇守
集镇
中国古代四大名镇
汉口镇 佛山镇
景德镇 朱仙镇
城市
城市的产生对人类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城市起源多样
政治经济设防
文明诞生衡量
苏美尔人最强
中国等次主张
突出体现城墙
罗马路通八方
供水排水顺畅
中国古代城市三要素:统治机构、手工业和商业区、居民区
城市功能
生活
工作
游憩交通
引水渠是古罗马公共建筑的杰作
条条大路通罗马
城市是社会政治秩序的载体
城市的形式不可避免的带有政治色彩
古希腊的城市设计思想反映了
奴隶制民主政治和人本主义
道路格网状布局
广场和公共建筑为核心
极大地反映了对人的尊重和理解
中世纪中后期,欧洲城市是工商业者的聚集地,城市的兴起是作为经济中心发展起来的,有的城市甚至没有政治中心。教会的力量强盛的,城市的宗教气息浓厚。城市的道路、公共建筑和建筑风格有了其显著的特色。
民居
顺应自然环境
切合经济水平
文化习俗反映
多种因素决定
青砖小瓦马头墙,
灌木回廊绣阁藏。
梦里水乡芳绿野,
玉谪伯虎慰苏杭。
明清徽派的建筑风格,青色的砖、小片的黛瓦、马头墙,雕梁花窗,飞檐出甍,回廊挂落,雕刻精美,流檐翘角,宏伟壮观。可以让人感受到民居建筑艺术的精巧。
徽州三绝
牌坊祠堂民居
民居包含住宅
以及由其延伸的居住环境
西亚埃及少雨
房屋多用土泥
中国南北差异
布局等级有序
希腊罗马民居
列柱庭院普及
缓解人口压力
创造复合公寓
美洲土著迁移
圆锥帐篷兽皮
各地风格独具
民族文化载体
唐朝对房屋有严格的等级限制。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秩序,用法令的形式对居住的房屋建筑规格作出明确规定。
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在建筑中的体现。
你如何理解唐朝房屋建造的规定?
興字头林字腰
大字底下架火烧
印第安人居住的圆锥形帐篷
罗马公寓,叫做因苏拉,拉丁语是岛屿的意思。这些公寓,一般高3到4层,也有5到6层的,更高楼层的公寓也曾经出现过,但由于过高的楼房一旦倒塌会非常危险,所以罗马皇帝都对因苏拉的高度进行了限制。奥古斯都将因苏拉的高度限制在21米以下,后来尼禄因为罗马城发生了一场大火,进一步限制因苏拉的高度,规定因苏拉的高度不能超过18米。
“匠人营国”中蕴含一种明确的周王都城规划思想或制度:周王都的规模方九里,平面呈方正的形态,城的四方各开三座城门;城市划分为面积相等的九分,按方位主次分别规划不同的功能区,王城干道宽九轨;宫城是全城规划的重心,位于城内;王宫内前有外朝,后有内朝,即按前朝后寝之制规划,宗庙和社稷对称分置于外朝左右两侧;宫城的南北一线为城市中轴线,中心线前有王宫,后有市。
《周礼·考工记》对城市布局的规定
城市产生,人口大量聚居在一个地方,从事多种多样的职业。人口、手工业生产、商品交换以及财富的集中,促进工商业发展。古代城市一般都有城墙,增强了安全防御。城市庇护了各种各样的非农业专业人士(包括文化精英),促进了技术、文化的发展。城市为人们参与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宗教、体育和艺术等方面的群体生活创造了条件。
城市的产生对人类社会发展和
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民居系列邮票上的建筑集中显示了地方民居的特色。例如,陕北窑洞,建筑在黄土高原上,在山崖上挖洞居住;云南傣族竹楼,呈正方形,分上下两层,以木或竹支撑楼宅,屋顶为双斜面,以适应雨林气候;山西大院,是北方四合院制式的民居,在建筑史上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产生和发展与晋商有着密切的关联,如知名度很高的王家大院、乔家大院等
这些传统建筑的结构、建筑材料等都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有关,各地一直在用最简单实用的方法创造着理想的栖息居住环境。中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历史悠久,民居在建筑材料、样式和风格上也千差万别。
邮票上的中国民居




B
C
D
邮票上的中国民居能够识别几幅
A
俗话说: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来形容安分守己,深居简出,多用来指大家闺秀。大门指的是一座宅子最外面的大门,是宅子跟外界的隔离之门,二门指的是垂花门,这是北京四合院的构造,一般有钱人家的四合院,都是有二进院落,甚至是三进院落,四进院落,这个主要根据主人家的地位跟财力决定的。在古代,一般的闺中小姐都只能在内院活动的,都是不能出这道垂花门的,更别说是大门了。
俗语说:“子孙出生坟里,富贵出在门里。”
是说居宅风水的好坏决定家境兴衰,人生祸福。这种讲究应该是在同大自然的接触、相处、亲近的漫长日子里,人们感悟大自然的体温、血脉、性情和那些无踪无形的神秘力量积累的经验。
陕北窑洞选址要选在向阳的山弯间,忌选在山尖、山嘴、刀背梁上,这此地方福浅财薄,生活艰难。背山要雄浑博大,山脉连绵,此主子孙延绵、贵人扶持。面山要宽广平缓,最好有形似笔架、官印的山,平缓宽广主富贵,财源广进;有笔架官印形山,子孙可学业有成,升官发财。
客家人兴土动木之时先要相宅,择吉地,凡宅后有山梁大塬者,谓“靠山厚”,俗语称:“背靠金山面朝南,祖祖辈辈出大官”;宅后临沟无依托者,谓之“背山空”多忌之。
“有钱不住东南房,冬不暖来夏不凉”这句俗语是老北京住户从自己数十年数十辈居住而得出来的经验。
徽州民居建筑,讲究的是自然情趣和山水灵气,房屋布局重视与周围环境的协调,自古有“无山无水不成居”之说。
中国民居的“风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