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醉翁亭记
九年级语文课件
授课老师:王影
1.熟读成诵,积累常用文言词汇的意义和用法。
2.欣赏本文的语言,探寻美点,体会自然美的意境。
3.了解创作的背景,探究欧阳修的精神境界。
学习目标
人物知识树
01
第一课时
北宋庆历新政改革,今人了解者不多。但与这项改革运动密切相关的两个人和两篇文章却家喻户晓,光耀千年。这两个人一是改革的主持者范仲淹,一是改革的支持者欧阳修。革新运动失败后,范仲淹借《岳阳楼记》一文,陈述心志,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令后人敬仰。欧阳修贬谪安徽滁州,寄情山水,创作了不朽名篇《醉翁亭记》,令百世争传。
今天让我们继岳阳楼之后,再次思接千载,一起去领略醉翁亭的蔚然秀色,探寻欧阳修的精神世界吧!
导入新课
朗读全文,体会虚词的妙用
本文语言骈散结合,节奏富于变化,读起来抑扬 顿挫,有一唱三叹的韵味之美。这特别有赖于作者创新运用了 21个“也”字和25个“而”字。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朗读要求:
读准字音,不错读。
分清句读,不破读。
把握语气,不唱读。
朗读全文,体会虚词的妙用
《醉翁亭记》的语言骈散结合,节奏富于变化,读起来抑扬 顿挫,有一唱三叹的韵味之美。这特别有赖于作者创新运用了 21个“也”字和25个“而”字,关注好这两个字眼,对于朗读好全文至关重要。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两个字眼的奇妙吧。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瑯(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 (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 (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全文,体会虚词的妙用
请同学们去掉每句话末尾的“也”字,自由诵读,并说说阅读感受。
2.比较诵读,感受“也”的韵味。
(1)去掉“也”字后。
朗读全文,体会虚词的妙用
聆听名家朗诵录音,齐读模仿。
气息有短促不畅、生硬滞涩感。
“也”字匠心独运,化呆板为神奇,在漫不经意的叙述中,体现出一种任 性自得、舒卷自如的趣味。
(2)读出“也”字描述景物时的陈述语气,气息轻快陶然,若行云流水。如“环滁皆山也”“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3)读出“也”字介绍人物时的肯定语气,气息着重强调,需简洁明快。如“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谓也”。
(4)读出“也”字直抒胸臆时的感叹语气,气息圆润流畅,可舒缓吟咏。如“醉翁之意不在 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比较诵读,感受“而”的韵味。
朗读全文,体会虚词的妙用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朝(而)往,暮(而)归。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请同学们去掉每句话末尾的“而”字,自由诵读,并说说阅读感受。
(1)去掉“而”字,语言显得过于精练,读来非常紧迫急促。
朗读全文,体会虚词的妙用
小组自由选段,展开赛读。
(2)“而”字可以表示前后词语并列、承接、递进、修饰、转折等关系。在朗读时,辨析语义关系。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凡连接词语而有调整节奏作用的,则可轻读。
(3)“而”字恰到好处的运用,使文章舒缓从容,把作者欣赏“山水之乐得之心”的闲情雅致充分表现出来了。
(4)如骈偶句“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加入了“而”字后,使句子更加委婉细致, 增添了抒情性。
(5)如“临溪而渔”句(如果将“临”字理解为“在……旁”的话),重音在谓语“渔”上,应读 得重冬长些希为状暗旳”脸渎”则应读得轻些,短些。若不用“而",成“临溪渔”,不仅别扭 滞涩,而且语气轻重不分明。“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读来使人感到有种内在的类似诗歌的韵律美。
圈画美点,欣赏山水之境
“也”“而”两个虚词的使用,不仅毫无累赘之感,反而让文章更灵动飞扬。在我们的快意吟咏间,琅瑯山的秀丽山色已不知不觉宛在眼前。
1.摄一组优美镜头。
苏轼赞王维的诗歌“诗中有画”,《醉翁亭记》也可谓“文中有 画”。欧阳修驾驭语言的功力,如同今人灵活驾驭摄像机一般, 每一段文字就是一组层次鲜明、连贯生动的镜头。下面让我们 再次逐段寻读文章,去摄取镜头里美妙的意境吧。
描述:这是一组表现 的镜头:(做出解释) 。
远景:镜头离拍摄对象比较远,画面开阔,景深悠远。
全景:出现人物全身形象或场景全貌的镜头。
中景:俗称“七分像”.显示人物膝盖以上部分形象的镜头。
近景:表现人物腰部或胸部以上形象的镜头。
特写:表现人物肩部以上部位或有关物体、景致的细微特征的镜头。
示例:这是一组表现环山秀水映美亭的镜头:开头的“环 滁皆山也”是大全景,接下来由远及近,依次是全景“其西南诸 峰”,中景“琅瑯”,近景'酿泉”,最后是“醉翁亭”的特写。
1.摄一组优美镜头。
这是一组表现朝暮光影摇曳的镜头:按照从早到晚的顺序,全景镜头拼接,先是早晨的“日出而林霏开”;然后这个画面逐渐淡出,黄昏时的“云归而岩穴暝”逐渐淡入,从而写岀 了山间朝暮的“晦明变化”。
这是一组表现四季更迭分明的镜头:从春到冬,运用了有代表性的四个特写镜头,这就是春天的“野芳”,夏天的“佳木”,秋天的“风霜”和冬天的“水落石出”,写出了四季的特征。
这是一组表现官民游宴共欢畅的镜头:从山外到山内,中景再现了滁人游图、太守宴图、众宾欢图,最后特写太守 醉图。
这是一组表现夕照山林禽鸟乐的镜头:中景再现了游人散去以后,“人影散乱”和山林鸟儿“鸣声上下”,用“禽鸟之乐”来烘托“人之乐”。
2.寻一个传神特征。
一组组优美的镜头,再现了滁州的秀丽风光。我们仿佛已 经置身山林,目遇耳闻,那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花一鸟,真是 赫然如面,不禁诗情满怀了。
滁山 清泉 亭子 雾气 暮云
野花 林木 风霜 溪水 寒石
滁山:“环”的精简;“蔚然”的葱郁;“暝”的深沉。
(1)美点寻踪,炼字精品。
下面就让我们放眼山林,细读文本,寻找作者描写下列意象 时运用最传神的一个字或词。
清泉:“潺潺”显宁静;“渐”字多曲折;“泻”字见涌动。
亭子:“峰回路转”多幽隐;“翼然”更灵动。
雾气:“开”的明丽豁然。
暮云:“归”的暮色四合。
2.寻一个传神特征。
一个个传神的炼字,都是作者对山间万物细腻真切的观察, 作者止是通过这些不同的景象细腻地写出了灵动多姿的滁州山色意境之美。瞧那山水相依,泉亭相衬,朝阳转薄暮,繁花映茂叶,霜重秋色衬冬景凛冽,可谓是处处映衬,无不给人以人间至 美的陶醉享受。
滁山:“环”的精简;“蔚然”的葱郁;“暝”的深沉。
清泉:“潺潺”显宁静;“渐”字多曲折;“泻”字见涌动。
亭子:“峰回路转”多幽隐;“翼然”更灵动。
雾气:“开”的明丽豁然。
暮云:“归”的暮色四合。
野花:“发”见生机;“幽”闻暗香。
林木:“秀”字茂盛;“繁”字浓郁。
风霜:“高”的天朗气清;“洁”的晶莹冰凉。
溪水:“落”现深浅变化。
寒石:“出”字突兀醒目。
2.寻一个传神特征。
一组组优美的镜头,再现了滁州的秀丽风光。我们仿佛已经置身山林,目遇耳闻,那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花一鸟,真是 赫然如面,不禁诗情满怀了。
洞门常自起烟霞(《琅瑞山六题.归云洞》)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琅那山六题 琅瑞溪》)
石屏自倚浮云外,卧看千峰秋月明(《琅那山六题-石屏路》)
雨霁日长花烂漫(《春日独居》)
泉傍野人家,四面深篁竹(《幽谷泉》)
晴林紫榴圻,霜日红梨晒(《秋晚凝翠亭》)
清流关前一尺雪,鸟飞不渡人行绝(《永阳大雪》)
山光晚逾鲜;春去夏犹妍(《会峰亭》)
我欲四时携酒去,莫教一日不花开(《谢判官幽谷种花》)
(2)关联拓展,诗文互证。
无论春夏秋冬,也无论阴晴雨晦,在欧阳修的眼中,滁州山水都令人心动向往,这在作者其他的诗文中,也有大量描写,让我们来欣赏一番吧!
3.品一组醉翁心语。
(1) 同学们,这些诗文充分表现了欧阳修对滁州山水的喜爱与流连。在本文中,有这样一组句子更是直接抒发了作者对滁州山水的感情。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醉翁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 补充:欧阳修作此文时年39岁,正值中年。 “翁”指老年人。
结合这一提示,我们从这三句话中能研判出哪些信息呢?
醉翁酒量不算高,年纪不算高。
醉翁的意趣不在喝酒上。
醉翁的心里收藏着这份欣赏山水的快乐。
醉翁借喝酒有所寄托。
3.品一组醉翁心语。
(3) 学贵有疑。通过这些信息的研判,我们又能产生哪些 新的疑问呢?
醉翁是自嘲吗?
醉翁的意趣除了欣赏山水还有其他吗?
醉翁的心思是否还有其他 为什么没有都说出来呢
醉翁借酒寄托的只是对山水的喜爱吗?
小结
“江南多名山,少有琅琊比。”这节课我们在醉翁文中识滁山,徜徉亭间山色,聆听岩泉空落。我们一边赏景,一边思情。
古今山水多佳篇,醉翁一亭何以能名扬千古 想必醉翁之意绝不止于山水。
下节课,我们将带着上述质疑的问题继续探究,一 起去深度体悟醉翁的心灵世界。
01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在醉翁亭欣赏了山水之美,还通过对一组醉翁心语的初步品读,提出了几个极有价值的问题。
导入
醉翁是自嘲吗?
醉翁的意趣除了欣赏山水还有其他吗?
醉翁的心思是否还有其他 为什么没有都说出来呢
醉翁借酒寄托的只是对山水的喜爱吗?
这些问题关乎着对作者心迹的深层触摸,本节课,就让我们 一起尝试更深度地探寻“醉翁之意”。
还原品读,知人论世
宋仁宗庆历五年,以范仲淹为首的数位大臣推行“庆历新政”失败,相继被贬。欧阳修因上书为其辩护得罪权贵,权臣以生活作风和侵占财产问题对其进行大肆污蔑构陷。欧阳修百口难辩,在无限屈辱与愤懑中被贬为滁州知州。古人因政治问题 贬谪异地是常事,但以道德败坏为由被贬的欧阳修心中块垒郁结,难以言说。他在知滁州任前的一个春日游宴后写下了《浪淘沙 今日北池游》,直言遣怀“不醉难休”。
杜甫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了解欧阳修的际遇后, 你觉得欧阳修眼中的滁州秀美山色与他的内在心境吻合吗?
1.醉心“蔚然”山色。
显然不吻合。以自然常理还原来看,伤情当见哀景。 然而本文中,欧阳修坐于醉翁亭中,纵览山间朝暮四时,放任自由,似乎外界发生的一切与己无关。
更特别的是,他似乎获得了溢满心怀的“乐”,这就超出了人们的认知常态。为什么呢?
在中国的文化里,山水具有天然的疗伤功能。朱元思、陶弘景、王维、孟浩然、李白等受伤的文人墨客无不在山光水色间流连,暂时抛却烦恼忧愁,获得心灵的释放和愉悦。
1.醉心“蔚然”山色。
受伤的欧阳修与其他文人是相似的,他在滁州探幽访胜,秀丽的琅琊山间留下了他深深的足迹。因此,我们可以推测,前文写的“山水之乐”当是他寄情山水消遣愁怀的“独乐乐”。
如果在文章中找一处用词来贴合他的真实人生遭遇,你会选择哪个词?为什么?
2.认识“颓然”太守。
颓然?醉翁?
比较:关于“颓然"的意思,读者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你认 为下面哪一个理解更符合语境呢?
a.欲醉欲倒的样子。
b.精神萎靡,颓废的样子。
欲醉欲倒的样子更恰当些。
作者心中郁结的块垒难以诉说,借酒消愁非常自然,一醉解千愁,岂不快哉! “颓然”形象与“醉翁”称呼浑然一体。
欧阳修说杂然太守宴,众宾欢也。太守宴究竟“杂”在哪里呢?
3.考察“杂然”太守宴。
(1)讲述。齐读第3段。
请任选下面一个话题展开讲述:
①宴席人员“杂然";
②宴席菜品“杂然”;
③宴席活动“杂然”;
④宴席气氛“杂然
宴席人员“杂然”:这是一桌流动的宴席,没有预定的客人,也许有随从,也许有游玩 的老人与孩子。
3.考察“杂然”太守宴。
宴席菜品“杂然”:宴中食物不是厨房里精心烹调而成,而 是就地取材,酿泉做的酒,溪水中现捕的鱼,山里的野味,林间的 野菜,有一样算一样,随意鲜活,不拘排场,无人在意或计较。
宴席活动“杂然”:没有高雅的音乐伴奏,你们投壶,他们下 棋,我们猜拳行令,推杯换盏。
宴席气氛“杂然”:宴席外,不远处路人的歌声不绝于途。 宴席间,更是好不热闹,兴之所至,有人一会儿站起来,有人一会 儿坐下去,大家都放开嗓门说话,声音吵嚷,山林喧哗,一派“众 乐乐”的欢愉氛围。
欧阳修说杂然太守宴,众宾欢也。太守宴究竟“杂”在哪里呢?
3.考察“杂然”太守宴。
(2)感知。
此刻,我在太守宴的"杂然"中读出了 。
民风淳朴
人寿年丰
惬意安乐
自由欢畅
随遇而安
平等和谐
政通人和
此刻,在这份太平画卷中,“苍颜白发”的太守没有言语,只 是默默地“颓然乎期间”。
欧阳修说杂然太守宴,众宾欢也。太守宴究竟“杂”在哪里呢?
3.考察“杂然”太守宴。
(3)深化。
我在太守“颓然”的容颜里读出了 。
中年为翁的沧桑
人生的坎坷不易
治下安宁的满足
与民同乐的享受
宽简爱民的胸怀
随缘自适的闲雅
3.考察“杂然”太守宴。
小结:
读到此处,我们方幡然明白,原来太守“得之心寓之酒” 的真的不只有醉翁亭外的山山水水。他不说,但一切都在他的眼 里,当下所有的美、所有的痛、所有的乐、所有的理想都在他的心中交融,都在他的酒中升腾,此时太守亦是“不醉难休”,但意更深啊!
参读深悟,深入解读
欧阳修“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是啊,欧阳修“醉”得确实不一般,他不像李白“举杯消愁愁更愁”,也不像柳永“拟把疏狂图一醉”,他的内心着实是“醒”着的,正如其诗歌所云:”日暮山风来,吹我还醒然。”
好一个“我还醒然”!
请结合下面四则相关材料展开研读,寻找依据证明“醉翁醒然”。
材料一:欧阳修在给朋友的信中评述前世名人:及到贬所, 则戚戚怨嗟,有不堪之穷愁形于文字,其心欢戚无异庸人。
材料二:公之在滁……民安其政。盖自公至州,无不获之岁,无不给之民,民乐丰登,故公得与四方宾客及是州之民,日游览于山水之胜而乐也。(林文俊《送郑君有章守滁州序》)
材料三:某(欧阳修自称)此愈久愈乐,不独为学之外,有山水琴酒之适而已,小邦为政,期年粗有所成,固知古人不忽小官, 有以也。(欧阳修《与梅圣俞四十六通》其二十)
材料四:欧阳修到滁州第二年,在醉翁亭外修建了丰乐亭, 而后又在丰乐亭不远处修了一座亭子,并起名为“醒心亭"。曾巩来拜访欧阳修时,欧阳修请他作《醒心亭记》。曾巩在文中写道“其心洒然而醒"。
好一个别有深意的醉翁醒然!滁州的山水抚慰了欧阳修受伤的心灵,欧阳修的德政文章亦照耀了滁州的山水。滁州的山水与百姓,使他心中足乐。他明明清醒,却以“醉”示人。我想,全文中他的九处“醉”意只是表象吧,他的十分“乐”意才是本质,而那一点清“醒”必是真正的状态。
总结
醉翁亭上的游宴结束了,人影散乱地离去了,鸟儿欢快地鸣叫着。
禽鸟“不知”游人的乐,游人“不知”太守的乐。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人不知而不愠,不 亦君子乎!
醉翁坦荡荡,天下谁人不识君!
总结
同学们,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回眸醉翁亭。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课件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