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3张PPT。十三岁的际遇田晓菲走进晓菲作者简介:
田晓菲,1971年生,笔名宇文秋水,天津人。
她13岁从天津13中学直接升入北京大学西语系读英美文学专业
198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语系。
1998年6月,从哈佛毕业,并获得比较文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她应聘到柯盖德大学东亚系担任客座助理教授。一年后,凭着浓厚的文化功底,她跳槽到了名气更大的康奈尔大学,任中国古典文学助理教授。走近晓菲 田晓菲,天津人。五六岁时,在家长的引导下读了很多诗和其他文学作品,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书呆子”。在初中时出了她的第一本诗集,她的诗作还获得“世界儿童诗歌比赛“的国内奖。1985年,十三岁(近十四岁)时,在天津十三中读初三的她被北京大学英语系破格录取,后来,又赴美留学。26岁获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现在哈佛大学任教。这篇文章是她十六岁时,也就是她读三年级时,为纪念北大建校90周年写的。读准下列加横线的字白驹过隙( ) 蓦然( ) 积攒( )
絮语( ) 安恬( ) 樯橹( )
惆怅( ) 徜徉( )
摒弃( ) 迸溅( ) 穹隆( )
弹指( )撷取( ) 呜咽( ) 犀利( )
骤然( ) jū,xìmòzǎnxùtiánqiángchóu chàngbìngbèngqióngtánxiéyèxīzhòucháng yáng扎稳马步(2)解释 1 尘缘:尘世的缘分。? 2 穹隆:高起而成拱形。? 3 呜咽:低声哭泣。? 4 迷离: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5 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6 徜徉:安闲自在地步行。? 7 絮语:唠叨的话。?8 撷取:摘取。?9 惆怅:伤感;失意。?10 似曾相识:好像曾经彼此认识。
11 茫然若失:心中感到空虚、无所知,好像失去了什么。
12 白驹过隙(xì):白驹,原指骏马,后比喻日影。比喻时间过得很快,就像骏马在细小的缝隙前飞快地越过一样。
13 通幽曲径:通向幽深去处的曲折小路。
解题知文 “际遇”即“遭遇”之意,不过多指好的。
“十三岁的际遇”则指作者十三岁时就被
“北大”破格录取一事。这是一篇抒情性
很强的回忆性散文,作者通过回忆自己
从七岁到十六岁的一段生活,抒发了对
“北大”的无限感激和热爱之情。
走进作者的理想圣地——北大赏图激志未名湖景区未名湖景区是燕园的主体和中心,是北大校园中最美丽动人的地方。
未名湖 春光未名湖 之夏未名湖的秋天
冬天的未名湖
走近北大 北京大学创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中国的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辛亥革命后,于1912年改为现名。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作为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发祥地,作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活动基地,北京大学为民族的振兴和解放、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不可代替的贡献,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先锋作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精神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在这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整体感知自由阅读课文后,以田晓菲的口吻,用第一人称,按 时间的顺序,以“我与北大的故事”为题,讲述田晓菲与北大的故事。明确:四个阶段(七岁、十岁、十三岁、即将十六岁)② 读完课文后,概括内容要点。(段意)
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并思考下列问题:1、概括这一部分的大意,画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
的语句。
2、找出作者从7岁初知北大到16岁回顾北大的感
情变化,特别是作者进入北大两年来的思想
感情变化。
3、指出这一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局部探究第一部分:写“我”初识北大和到北大二年来“我”思想感情发生的变化。7岁:从泛黄的照片中知道北大。 10岁:乘车经过北大校门,固执地扭过头去不看北大。一些莫名的惊奇、喜悦与感动,悄悄升起在孩子的内心。 现在若看了,以后再来上学就“不新鲜”了。 13岁:到北大读书。16岁:已是来到北大的第三个秋天了。梦想自信 际遇(实现)作者两年来思想感情的变化:刚进入北大:“一脑子浪漫念头”,
“对什么都充满了兴趣与好奇”入校两年后的秋天:“心情不胜凉意”,
看到新生,感到有些茫然若失。这一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表明了作者通过两年的学习后,感到了自己的成长和成熟。朗读第二部分,思考下列问题。1、概括这一部分的意思,看看它可以分几层。
2、 “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
这一句话怎么理解呢?
3、作者通过读北大的书和北大的人,形成了对北大的评
价,试把这些精彩的语句和语段找出来。局部探究第二部分:写“我”在“北大”三年的学习生活。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第一层(6-9):写北大图书馆给“我”的影响。第二层(10-11):写北大的人:同学与老师。第三层(12):总结来到北大两年来学习的感受——难以用“得失”二字来衡量这一段因浸透了汗水、泪水
与欢笑而格外充实的时光。怎么理解: “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
到自豪”这句话? 两句相辅相成。上句是作者对北大在学术界、思想界、
教育界地位的高度肯定,下句则表达了要为北大创造更辉煌的业绩的雄心壮志。个人誓言“苍
白无力”,心
中感到“近乎
绝望”
开始“进行探
寻”,逐渐变
得“沉静、愉
悦、安详”
“真理之光”
为学生打开
神奇之窗,
展示新世界
四个“开
始”,三个
“渴望”
“专注而入迷”
“高声争论”“绅士风度”
“谈笑风生”“敏感”“纯洁”
“犀利”“机智”
“生机勃勃”“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严谨治学”“诚恳做人”“一条生命饱
满的河流……
向那充满希
望的未来流淌。”
“因浸透了
汗水、泪
水与欢笑
而格外充
实”
作者通过谈北大的书和人,形成了对北大的评价:1、北大为一个渴望以有限的生命拥抱永恒的小女孩打开了
一扇神奇的窗子,从这微风吹拂的窗口,透进纯洁的真
理之光。……北大为我展示一个动人的新世界……2、吸引我的……是北大特有的敏感,特有的纯洁,言谈到
犀利与机智,……为的是永不厌倦地感受北大清新自由
的气氛。3、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它从90年前的源头出发,
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表达了作者对北大的热爱。朗读第三部分,思考以下问题:1、这一部分主要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2、作者说“我是不系之舟”,这个“不系之舟”在文章里是什么
意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作者为什么说自己是一只“不系之舟”?局部探究抒发了依恋北大而又最终将离开北大的复杂感情。因为北大不仅仅是母校,它是师长,是朋友,是“我”的一部分,一部分的“我”。不系之舟,比喻不受环境的束缚,始终勇往直前,驶向理想的彼岸的精神。这里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十三岁的际遇”使作者有缘“安恬地依偎在未名湖的臂抱里”,但她始终没有安于现状,而是无时无刻不在追求,向往着大海的波涛,寻求新的开拓和发展,与入学初“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的誓言相呼应。小结: 本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我”的惊奇、喜悦、感动之情。文
章开头段,写作者在七岁时看到那张“湖光塔影”的照片,心中
就悄悄升起一种莫名的惊奇、喜悦和感动之情,这种感情贯穿
于文章的始终。其中有才进校门,参观北大图书馆引起的惊奇、感动之情;有走进图书馆时的激动不安和惊喜之情;有对北大的同学、北大的气氛和北大的老师的喜爱、赞赏与感激之情;有在即将离开母校时的无限眷恋、惆怅之情;也有驶向知识海洋深处,为北大增光添彩,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的壮志豪情;还有梦幻中暮年归来,再次轻依在“湖光塔影”的胸前的眷眷深情……正是这条感情线索穿起了“我”从七岁到十六岁这段生活的回忆。结构特点层次清楚,重点突出:
从过去写到现在,从现在写到未来;从初识写到进校,从校内的三年生活再写到对北大的赞美歌颂。 小 结回顾了与北大的渊源,特别是在北大两年的学习与生活的感受。
表达了热爱北大、赞美北大,以及为了北大而必将离开北大的复杂感情
表达了渴望自由飞翔、渴望创造的精神。 (1)际遇:遭遇(多指好的)。文中是指作者十三岁被北大破格录取的机会。
(2)尘缘:佛教称尘世间的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人心与‘六尘’有缘分,受其拖累,叫作尘缘。泛指世俗的缘分。
(3)穹隆:指天空中间高四周下垂的样子,也泛指高起成拱形的。
(4)呜咽:低声哭泣。
(5)迷离: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6)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7)倘徉:安闲自在地步行。
(8)絮语:絮絮叨叨地说。
(9)犀利:锐利。
(10)古朴:朴素而有古代的风格。
(11)凝重:端庄,庄重。
(12)安恬:安逸恬适。
(13)撷取:摘下,取下。
(14)惆怅:伤感,失意。
(15)沉淀:溶液中难溶解的物质沉到溶液底层。文中用以比喻凝聚、积累。
(16)白驹过隙:白色骏马,比喻太阳;隙:缝隙。如同骏马在极小的缝隙前飞越而过。形容时间迅速流逝。
(17)茫然若失:失意的样子。附 录作者“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你渴望什么呢?你的梦想——美好的向往 奋斗的目标努力吧,同学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