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逸的南国风-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飘逸的南国风-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13-09-24 09:49: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飘逸的南国风》教学设计
一、教学构思:
1、《飘逸的南国风》是本教材第二单元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的最后一节,因而这节课一方面重点感受与掌握南方民歌的风格特征,另一方面带领学生探讨民歌之民族风格、地方风格的主要表现及其形成的原因是本节课考虑的重点。
2、《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感受音乐、用音乐美化和丰富人生的前提。”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好的真正的感受南方民歌的风格特点呢?根据实际情况,重组和整合了教材,溶入了较为熟悉的江苏民歌《茉莉花》采用与西北民歌的音乐风格对比、分析的手段,引导学生从熟悉的民歌来感受南方民歌的音乐特点。
3、本节课中,重视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和情感体验,在愉悦-乐趣-兴趣-情感的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鉴赏审美能力。
二、学习目标
(一)、聆听《弥渡山歌》、《对鸟》,感受并认识南方民歌婉转、流畅、细腻、抒情的风格特征。
(二)、分析两首民歌的特点,对形成民歌的民族风格及地方风格进行研究。
(三)、引导学生了解南方民歌,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歌审美能力。
三、教学重点
重点:聆听、演唱课本民歌,了解南方民歌的风格特点。
难点:了解南方民歌及民族的地方风格与区别。
四、教学方法
采用引导、对比、分析、讨论、探究等方法。
五、教学内容安排
(一)、欣赏图片及江苏民歌《茉莉花》,回顾所学习过的地方民歌,以此导入。
(二)、知识学习:简介南方民歌的基本特征。
(三)、欣赏《弥渡山歌》,感受音乐情绪。学唱《弥渡山歌》
(四)、聆听《对鸟》,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尝试用新事务编创演唱歌曲,分析方言民歌的意义和民歌与生活、生产的关系。
(五)、探索研究《幸福歌》,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思考这首歌的内容及时代特点,了解民歌的发展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
六、教学资源建议
(一)、利用教材及课件中的多媒体资源,将相关的民歌知识传递给学生。
(二)、利用学生学习过的民歌知识,配合多媒体课件中的影音资源,让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同时,通过画面感受当地的地理环境与风土人情。
(三)、课前布置学生利用图书及相关资源,进行知识准备。
(四)、利用地理、历史及人文等相关科目的资源,进行分析民歌地方风格形成的原因。
七、教学方法与学习指导策略
(一)、相关知识的准备采用课前布置,由学生在课下自主完成的学习方式。
(二)、对同一地域不同风格的音乐特点的感受和理解,体验“多姿多彩”的民间音乐艺术,思考“是否同一地域只有一种音乐风格”。
(三)、引导学生运用对比法和探究法,将自己在不同渠道查阅的资料互相交流、总结,归纳出生活条件、地域环境、风俗习惯,形成多彩的民歌的主要原因。
八、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导入:音频:江苏民歌《茉莉花》。(2F)
(1)聆听民歌《茉莉花》让学生分辨是该民歌的音乐情绪和特点。并回答。
师:在此之前,我们已经接触过西北民歌,请同学来谈谈这首属于南方民歌的《茉莉花》与西北民歌在风格、情绪上有什么不同?
(2)师生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加深学生对西北民歌与南方民歌风格的印象。插入温习民歌体裁(山歌、小调、劳动号子、儿歌、风俗歌)。为新课南方民歌的风格对比做好铺垫的作用)
2、预习:课本文字知识。(P37)(2F)
(1)自主学习,让学生主动了解相关知识。并进入下一环节。
(2)小组讨论,并回答问题:抓住重点,概括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及回答,生成了解。拉近学生与南国民歌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从听辨引进新课)
3、新课教学
一、音频:弥渡山歌(云南民歌)(4F)
师:欣赏云南民歌《弥渡山歌》,想象一下这首歌描述的意境。
设问:
1、歌曲特点?(婉转、飘逸、高亢、流畅,具有南方山歌的独特特征。)
2、民歌体裁中属于哪个?(山歌)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聆听、感受、演唱、分析、以及与西北民歌风格的反差对比来初步认识南方民歌的风格特征,认识民歌的地域特征。)
二、视频: 弥渡山歌(云南民歌)(4F)
1、设问:
(1)描述了什么?歌词内容表达了什么?
(2)歌词内容采用了什么表现的手法?
2、“比”“兴”概念及相关了解。(多媒体)(选择性归纳.学生了解则无需反复该过程)
四、知识归纳:(1F)
人们生活的地理环境是形成民歌民族风格、地方风格的主要原因之一。
五、《对鸟》相关题材的了解。(2F)
(设计意图:作为一种特殊而少见的民歌体裁形式。在试听欣赏前,则做出强调。予以提高学生的好奇性和积极性。达到自主学习的主观目的。)
六、视频:《新对鸟》 (6F)
(设计意图:1、开头以“鸟”视频引导学生鸟的特点。为后讲歌词部分做铺垫。2、采用新创作对鸟音乐,缓冲学生对直接接触原生态民歌不易接受的心理。)
设问:歌词有何特点?(歌词以问答形式展现主体内容,方言演唱。)
师:对。这首歌曲是由儿歌改编而来。而其主要的作用就是要以音乐问答的形式,来教孩童认识鸟类。而地方语言是形成民歌基调、风格特色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有地方语言这个特点,给各地民歌增添了浓烈的地方色彩。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对新民歌《新对鸟》的聆听,引导学生认识浙江民歌的南方风格特点,从《新对鸟》的地方方言特色让学生认识民歌的音调是在地方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
七、看谱欣赏、跟唱:《对鸟》(2F)
设问:大家有见过这些鸟么?都有认识么?
八、学生活动:图片展示“对鸟”中的“鸟”并对鸟进行识别。(以时间设标准。无需强调)
九、欣赏音频:对鸟(6F)
感受特点,并小组讨论回答。
师:(1)能否概括这首歌曲中的旋律特点?(南方民歌特点)
(2)能否在这首歌当中找出具有浓烈地方色彩的地方?(歌词)
(3)如果把歌曲换用普通话演唱,效果如何?为什么? (民歌地域性相关)
十、学生活动:游戏-对歌.抛问接答.(一组两人,自编自演)(5F)
十一、分析 (5F)
对比民歌的地域特点。地理环境、音乐风格。
1、西北民歌:《脚夫调》《走西口》
地域特征:高原纵横、石山峥嵘、气候寒冷、一望无垠的黄土地。
民歌风格:高亢、嘹亮、质朴中带着深沉和悲苦。
2、南方民歌:《茉莉花》、《弥渡山歌》。
地域特征:河流交错、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自然景观秀丽。
民歌风格:飘逸、婉转、秀丽、流畅、细腻、抒情。
十二、探索与研究:(1F)
学生自主.欣赏湖北民歌《幸福歌》
师:《幸福歌》是新中国成立后传播开来的新民歌,由湖北民歌手蒋桂英创编,歌曲的内容歌颂解放后农民的幸福生活。
作业:归纳该民歌的风格特点。
十二、教师小结(1F)
俄罗斯作曲家居伊说“民歌中表现出整个民族的创造力量!”,我国著名作曲家冼星海先生说“民歌是中国音乐的中心部分,要了解中国音乐,必须研究民歌!”。
在这里,以一首诗作为课题结束:(PPT)
希望我们同学们能够很好的学习我们的音乐鉴赏课,“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中,铭记我们的“民族气节”,提高艺术修养,并一直传承下去,让我们的民族之花开遍世界,民族文化,散遍天涯!谢谢!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