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醇厚的中原韵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课:醇厚的中原韵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13-09-24 09:56: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授课年级
高一
学 科
音乐鉴赏
主 題
第四節:醇厚的中原韵
课 时
1课时
授课时间
授课教师
教材
版本
人音版
教材分析
1、《沂蒙山小调》又名《沂蒙山小好风光》,是一首带有山歌风味的小调,最初流传在山东临沂地区,现在已传遍全国。《沂蒙山小调》由四个乐句构成。每个乐句两小节,除了第四乐句外前三乐句的节奏青春期会本相同,而第四乐句的变化也是为了歌曲最终的稳定需要。因此,其结构形式显得工整、严谨,具有方整性的特征。从音乐的逻辑上看,每个乐句尾部都有一个依势下行的拖腔,并且四句拖腔的结束音依次收整在do、re、ia、sol四个音上,这种运行方式,不仅加强了旋律的歌唱性,更确立了旋律中“起——承——转——合”的功能地位。
2、《王大娘钉缸》在河南邓县、息县、商城、固始一带,流行着一种民间歌舞形式——地花鼓。这种地花鼓多由一旦一丑合作表演。其演唱内容多为北方各地的生活小调。《王大娘钉缸》。应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首歌舞曲。《王大娘钉缸》采用了上下句的结构形式写成。从整体上看,上句与下句均为6小节,彼此呼应,显得工整平衡,如果从上下句的局部看,它们的唱词与衬词之间,一短一长表现出一种不平衡,但是,这一短一长却是一呼一应,尤其是衬词部分,明显地增强了歌曲的明快、轻松、诙谐的色彩。这首歌曲的旋律,成为《好汉歌》的创作素材,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民歌乃是作曲家的创作源泉之一。
学生分析
针对目前高中生不了解,不喜欢民歌的特点,本节课通过让学生唱、演、创作、了解民歌的特点,活跃课堂气氛,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设计理念
在每一段音乐欣赏前围绕音乐设计具有探究性和启发性的问题,然后提出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和要求去欣赏。引导学生在听音乐的同时展开积极的思考。通过聆听、分析、演唱,以及在音乐课中渗透文学艺术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使音乐课成为综合性强的学科,让音乐成为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素质的必修课。同时我还拓展了学生喜欢听的根据民歌改编的创作歌曲,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保持积极愉悦的心态,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聆听《沂蒙山小调》《王大娘钉缸》,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音乐风格和音乐情绪,分析民歌的特点。(节奏、节拍、语言、调式、人文等)。
在感受的基础上,了解这几首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及 “起承转合”的四句式结构。
运用比较的方法,探究分析民歌与创作民歌之间的区别。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民间音乐,提升音乐素养,拓展视野,培养对民间文化的浓厚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聆听,让学生感受和体验音乐情绪,使学生初步了解民歌的地方风格特征和民歌的流传变异性。
难点:学习理解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及 “起承转合”的四句式结构,尝试进行音乐创作。
教学方法
1、借助多媒体直观形象的辅助式教学
2、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与鉴赏音乐
3、从感性入手,采用体验的方式,创造一种民主,平等相互交流的教学气氛。
教学准备
多媒体音响设备
教学环节
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设计意图
直接谈话导入
2分钟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欣赏了各具特色的蒙古族、藏族和维吾尔族民歌,了解了这些民族的人民所创造的灿烂的民族文化。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原大地,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和独特风格。
学生认真听老师课前导入,并积极参与相关活动。
调节课前的课堂氛围,为学生创造一个自我展示的舞台,同时也为本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铺垫
听赏探究
30分钟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的中原民歌,感受其醇厚的艺术魅力。
一《沂蒙山小调》
1.聆听彭丽媛、王世慧演唱的两个版本的《沂蒙山小调》,试分析、评价与大家演唱的异同点。
2.教师范唱
学生学唱
接着观看与沂蒙山小调有关的视频片段,让学生们了解沂蒙山小调,了解沂蒙山老区人民的伟大,从而感情得到升华。
最后引导学生从作品乐句的结构、结束音等方面入手分析作品。
二《王大娘钉缸》
一:(1)简介河南地方歌舞戏“地花鼓”(图片、文字相结合)
(2)播放全曲
提问:运用音乐要素分析该首民歌的音乐特点。
(3)指导学生演唱《王大娘钉缸》
二:对比聆听《好汉歌》
提问:书32页拓展与探究题2
三:总结民歌与专业创作歌曲之间的关系。
认真聆听作品,通过音乐要素积极思考问题
提问:运用音乐要素分析该首民歌的音乐特点。
了解“鱼咬尾”“起承转合”的四句式结构,最后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回答问题。
同老师一起来分析作品,了解作品,进而理解作品。
1、了解“地花鼓”的相关知识;聆听全曲,运用音乐要素探究民歌的音乐特点;并在演唱的基础上进一步体验。
?
?
?
?2、聆听、思考问题。
?
?
3、讨论民歌与专业创作歌曲之间的关系。
锻炼学生鉴赏歌曲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对同一歌曲不同人演唱,场景效果不同的比较、评价,在培养学生歌曲鉴赏能力的同时,也使学生更熟悉歌曲,为下面的分析做准备。
更清楚地理解作品。
《王大娘钉缸》是重点曲目,通过学生的演唱并试用音乐的基本要素来分析民歌风格与特点,便于学生更全面的体验作品。
对比聆听《好汉歌》与《王大娘钉缸》师生共同感受、体验民歌与专业创作之间的关系。
创作展示

5分钟
补充欣赏中原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民歌作品片段,让学生展示与创作自己知道的中原民歌,归纳总结中原民歌的特点
在本课学习的基础上,结合补充欣赏作品,进一步体验中原的特点并加以总结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探究中原地区民歌的特点。
课后实践、创作等活动是本课内容的一个延伸,学生会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得到知识的升华。
归纳总结
3分钟
再次提出课题 民歌的风格特征
归纳总结中原民歌的特点
民歌都具有本民族本地区的风格特色,民歌的旋律与该民族、该地区的语言密切结合,因而最容易在本地区流传。其音乐特点常在音阶、调式或节拍等方面明显地表现出来
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




太谷二中
二0一一年四月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