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指导》2013-2014学年北师大版历史必修1(课件+练习):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9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优化指导》2013-2014学年北师大版历史必修1(课件+练习):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9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其它版本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3-09-23 08:39:17

文档简介

课件10张PPT。第一单元 单元回顾总结一、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1.演变历程
(1)秦朝确立:秦统一全国后,为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内容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等。这使皇帝既加强了对中央百官的控制,又加强了对地方各级官吏和百姓的控制。
(2)两汉加强: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重用身边的近臣,使其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3)隋唐完善:确立和完善三省六部制的管理体制,这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创立和完善科举制,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4)北宋强化:宋初统治者为了改变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收主要将领兵权于中央,又从地方抽调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行政权、军权和财权;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又设通判负责监督;地方财政权由中央掌控,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以强化。
(5)元朝发展:中央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制度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统一,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上得到了保证,对后世影响深远。
(6)明清达到顶峰:明清时期封建制度走向衰落,为维护地主阶级利益,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等措施的核心就是强化君权。清朝沿用明制,后增设军机处,使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2.演变趋势
(1)矛盾:皇权和相权的矛盾;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矛盾。
(2)趋势:皇权加强,相权削弱;中央权力加强,地方权力削弱;日益加强对人们思想的控制。二、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沿革、特点及作用
1.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沿革
(1)分封制:盛行于西周,是奴隶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
(2)郡县制:春秋后期开始出现。秦统一全国后,郡县制推行到全国。郡县制的实行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
(3)郡县、封国并存制:汉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兼有封国制,封国制使中央集权受到威胁。
(4)行省制度:元朝创立。行省制度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及作用
(1)在郡县制的发展过程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和制约,地方则要求有充分的独立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一直存在。历代统治者总是采取调整地方机构和限制地方权力的措施以加强中央集权统治,这种情况到封建社会后期更加明显。地方行政受到多方面限制,不能充分发挥积极性,这种情况在宋明两代尤为突出。
(2)我国的地方行政制度,自秦朝在全国实施郡县制度以来,逐渐发展和完善。这一制度,组织系统庞大,结构严密,在征发徭役、兵役,征收田赋和租税,以及管理地方的治安秩序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地方行政制度的沿革和完善,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统治,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谢谢观看!
1.阅读周朝分封制的规定与周天子的实力表格,从中你可以获得的正确历史信息有(  )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土地
1 000千亩
150千亩
100千亩
60千亩
军队
六军
三军
三军
一军
①分封制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进行的 ②分封制调整了奴隶主贵族在财产和权力分配上的矛盾 ③通过分封制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④分封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进行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 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材料中体现不出“嫡长子继承制”,主要是体现分封制之下天子与诸侯及卿大夫的权力分配,即形成的等级关系。
答案:B
2.“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藩屏周。”这说明西周实行分封制的主要目的是(  )
A.选拔德才兼备之人 B.扩大疆域
C.巩固周王室统治 D.团结功臣贵族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及知识再认能力。“以藩屏周”指出了分封制的目的在于巩固周王室的统治。
答案:C
3.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  )
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
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
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
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
解析: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是嫡长子继承制,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唐太宗、康熙帝的皇四子都非嫡长子,宋太宗继位是兄终弟及,都不符合嫡长子继承制。明太祖的太子早亡,明太祖死后,皇位由太子的长子即皇帝的嫡长孙继承,这符合宗法制的规定。
答案:C
4.下图是汉墓画像石中的《周公辅佐成王图》。下列对这幅图历史内涵的推测,与历史事实基本吻合的应是(  )
A.图中诸侯四方来朝,反映了成王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形成
B.图中成王地位至尊,说明成王时已经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C.图中成王厉行分封制,诸侯对周王的义务得到了严格履行
D.图中成王勤政爱民,统治者的品行成为政治权利之间的主要纽带
解析:考查商周政治的特点和分封制。西周实行分封制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没有建立中央集权,分封制的纽带是血缘关系,排除A、B、D,选择C项。
答案:C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礼记·王制篇》
材料二 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白翎《中国政治制度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两种制度?这两种制度各有何特点?
(2)材料一、二反映的两种制度之间的关系如何?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商代统治者凡事都要通过占卜予以决定。这一现象说明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是(  )
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C.权力高度集中于商王手中 D.决策体现原始民主色彩
解析:本题考查调动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由材料信息“占卜予以决定”等可知,其体现了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A、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
答案:B
2.下列是《史记》中西周时期重要诸侯国受封情况的记载,其中属于同一类受封对象的是(  )
①“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 ②“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子于齐营丘” ③“召公奭与周同姓,姓姬氏。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 ④“陈胡公满者,虞帝舜之后也。……周武王克殷纣,乃复求舜后……封之于陈”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3.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中,诸侯因义务所在,蜂拥而至勤王。这一典故是下列哪一政治制度的反映(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王位世袭制
解析:根据分封制内容可知,诸侯有随从周王作战的义务,这体现了上下等级关系。
答案: B
4.《诗经·大雅》上说:“大邦维屏,大宗维澣,怀德维宁,宗子维城。”意思是说,诸侯是国家的屏障,大宗是国家的主干,怀德是国家平安的保证,同姓是国家的城垒。这段诗歌说明了(  )
A.分封的目的 B.分封对象的主体
C.分封的依据 D.国家管理的主要方式
解析:材料涉及的内容有分封制和宗法制。宗法制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核心,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A、B、C三项是片面的。
答案:D
5.西周时期有一位周王,生前积累了大量家产,在他去世之后,哪位后人是家产的主要继承者(  )
A.周王正妻所生的大儿子,但此人长相极其难看
B.周王最喜欢的妃子所生的儿子
C.周王最喜欢的小儿子,但不是正妻所生
D.周王哥哥的嫡长子,此人勤奋好学,深受群众的爱戴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现象的理解能力。宗法制是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分析比较四个选项可知,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6.下面是两张拍摄于清末和21世纪的中国家庭聚餐照,它们反映了中国已经延续了数千年的“团圆饭”情结。这种情结与下列哪一制度有关(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世袭制 D.禅让制
8.近年来,福建和台湾两岸的中华儿女定期地进行祭拜“妈祖”的大型民间活动。“妈祖”文化现象与宗法制有密切关系。在宗法制中,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  )
A.家族等级关系
B.政治隶属关系
C.家族血缘关系
D.既有家族血缘等级关系,又有政治隶属关系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宗法制的理解。在宗法制中,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双重的,既有家族血缘等级关系,又有政治隶属关系。
答案:D
二、非选择题(18分)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据史料记载,周武王死后,子成王诵继位。成王年幼,武王弟周公旦辅政,而带兵驻守在殷周围的管叔、蔡叔等贵族怀疑周公有夺取王位的意图,对周公极为不满,致使纣之子武庚有机可乘,拉拢管叔和蔡叔,又联合东方的徐、奄等部起兵反周。经过三年苦战,周公才平定叛乱。平叛后,周公意识到分封势在必行,在“吊二叔之不咸”之余,“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材料二 这是北京天安门东侧的一座古代建筑(见右图),是明清两代皇帝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地方,称为太庙。中国对列祖列宗的膜拜,从夏商周三代就开始了。
材料三 见下图。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周初实行了怎样的政治制度?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2)通过材料二,你会想到中国古代的哪一政治制度?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3)通过材料三你可以获得有关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哪些信息?
(4)综合上述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用一句话概括构成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课件24张PPT。第一单元 第一课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分封制的发展和完善
1.夏、商的政治制度
(1)夏朝的建立:大约公元前2070年, 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
(2)商朝的建立: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
(3)夏商时期的政治制度:实行 ;对都城以外的地区通过分封侯、伯,实行间接管理。禹王位世袭制2.西周的分封制
(1)背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起兵推翻商纣王的统治,建立周朝。
(2)目的:为有效统治被征服的广大地区,藩屏王室。
(3)概况:
①对象:同姓贵族、 和归顺的异族首领。
②内容: 和人民。
③义务:诸侯需服从天子命令,定期朝见, ,服役,带兵随从作战。
④权利:诸侯在自己的封国里,实行再分封。功臣土地纳贡
(4)影响:
①前期:加强了对地方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使西周成为强国。
②后期:因受封者有较大的独立性,随着王权衰弱,造成分裂割据局面。
 西周的分封制又称“封建”,指“封邦建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与马克思主义所指的社会发展阶段中的封建制度不同,是分封诸侯,巩固统治的一种政治制度。二、宗法制的产生和完备
1.含义:是以 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的。成为维系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加强奴隶主贵族世袭统治的工具,是实行分封制的主要依托。
2.历程:产生于夏代,商代发展,西周完备。
3.特点:严格区分嫡庶长幼,确定 ;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严格等级,小宗绝对服从大宗。
4.作用:有利于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巩固 的统治。父系血缘嫡长子继承制奴隶主贵族 大宗和小宗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宗法制只适用于同姓贵族之间,异性贵族的关系则以婚姻为纽带联结起来,是宗法制的主要补充。 1.宗法制、分封制是西周的基本政治制度,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共同维护西周政局的稳定。
2.宗法制和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也是巩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更保证了分封制的顺利推行和稳定实施。
3.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之上的,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外在体现,两者缺一不可。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1.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早期政治权力实质上是一种强权。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分封制,说明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3.带有浓厚的原始迷信色彩,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4.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政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5.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例] 电视剧《三国》中有这样的场景:曹操向汉献帝引荐刘备,刘备说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汉献帝让人查看宗族世谱印证刘备所言,按辈分汉献帝应称刘备为叔,自此人皆称刘备为“刘皇叔”。汉献帝此举是受哪一制度的影响(  )
A.分封制     B.礼乐制度
C.宗法制 D.郡县制
[命题分析]该题以新情景入题,实际考查的是宗法制的内涵。解答该类题的关键是对概念的准确把握和理解。刘备与汉献帝为同一祖先,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这正是宗法制的特点,因此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跟踪训练] 西周时期出现了“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现象。这反映了(  )
A.长幼有序是宗法观念的核心
B.血缘关系的亲疏是分封的依据
C.授民、授土是分封制的内容
D.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
解析:本题考查西周的政治制度。根据题目中的信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可知材料说的是西周的宗法制,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故选D项。A项说法错误;B、C两项与题目的材料没有关系。
答案:D
 材料一 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流传至今的家谱至少有三万多种,其内容之丰富,价值之高,是很值得我们去了解与认识的。“隐恶扬善”是修纂家谱的一条基本原则。材料二 在现代的侨乡家谱中,都普遍记录了不同时代出洋人的姓名……出洋时间与原因……同故乡故国的联系与贡献等内容。有些还辟有专章、专传介绍,这就为他们的后裔寻根问祖提供了可靠的根据,也就更增加了他们对故国故乡的依恋之情。
有人对福建省的家谱资料进行研究,了解到福建移居台湾的最早记载是两宋之交的苏姓。……从有关家谱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移民的人数、成分、原因,他们的婚姻状况、分布特点及与大陆的关系等。[探究讨论]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民间重视修订家谱的主要原因。简述家谱在中国传统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现实,分析家谱在当今社会的作用。
[思路点拨]本题以家谱为切入点,考查古代宗法制度的相关知识,命题有新意,也注重了对“理解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能力的考查。解题的关键在于充分认识材料,结合材料进行分析。[探究结论]
(1)主要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回答:受宗法制的传统影响,中国人重视血缘关系和家族观念;小农生产方式的影响;彰显家族声誉,弘扬传统美德。作用:凝聚亲族;弘扬正统观念;规范人际社会关系;巩固统治。
(2)家谱在当今社会的作用应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方面思考: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团结广大海外侨胞;有利于实现和巩固国家统一。谢谢观看!
1.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秦始皇设职授官,从一面看是官僚政治的开始,从另一面看却是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中止。”中止了“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制度是(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皇帝制
解析:秦以前国家政治权力通过分封制和宗法制来进行分配。秦朝实行郡县制,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郡县制的建立,取代了世袭的贵族政治。
答案:C
2.“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摘自《全球通史》)这些官员可以(  )
①处理辖区内的司法、狱讼 ②征收辖区内的赋税 ③管理辖区行政事务 ④世袭相应的特殊地位
A.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材料反映的主旨是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在秦朝郡县制下,官员不能世袭。所以,可以排除带④的选项。
答案:C
3.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曾经这样描述秦代的政治制度,“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这反映了(  )
A.皇权至高无上 B.三公九卿互相制约
C.秦律严苛细密 D.丞相大权独揽
解析:通过对题干材料“法令出一”“皆决于上”的分析,不难断定秦代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上的特点。B、C、D三项与题干材料的含义不符。
答案:A
4.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
A.统一度量衡、货币 B.开创皇帝制度
C.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 D.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
解析:秦朝虽然二世而亡,但它是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它形成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答案:D
5.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贾谊在《过秦论》中说:“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乡(向)风,若是者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殁,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侵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敝。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材料二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统一后,“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历时三十多年修筑秦始皇陵;先后征发徭役百余万,修筑长城;数次移民实边,动辄数万家;颁布“挟书律”、焚书坑儒等。
(1)据材料一回答,当时天下士民百姓对秦统一天下是什么态度?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态度?
(2)根据材料及对以上问题的分析,请简要阐述一下秦朝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鉴于以上教训,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  )
A.制定严密的法律     B.推行郡县制
C.加强对官吏的考核和选拔 D.焚书坑儒
解析:题干材料的大意是:周文王、周武王分封子弟和同姓亲属很多,可是他们的后代逐渐疏远了,互相攻击,就像仇人一样,诸侯之间彼此征战,周天子也无法阻止。据此秦始皇听取了李斯的意见,在全国实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B
2.假如有一位秦朝高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除了将大臣们的奏章归纳整理外,还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那么,这个政府高官应是(  )
A.丞相 B.御史大夫
C.太尉 D.郡守
解析:本题考查对秦朝中央官制及其职能的掌握情况。题干材料中叙述的“秦朝高官”执掌群臣奏章,并监察百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位政府高官职位应是御史大夫。
答案:B
3.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指(  )
A.分封制和宗法制 B.宗法制和郡县制
C.分封制和郡县制 D.宗法制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4.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南海郡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四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任嚣任郡尉(因南海郡属下县少,是小郡,故称尉不称守),是为广州建置之始。下列有关任嚣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他的职位由皇帝任命,不可以世袭
B.他实际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C.他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四个县令
D.他像以前的诸侯一样拥有封地
解析:郡县长官均由皇帝任命,且不可世袭,故A、C两项正确。结合题中括号内的注释,可判断B项正确。秦的郡守、县令等地方官,官位不世袭,只有俸禄,没有封地,故D项错误。
答案:D
5.秦始皇对群臣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  )
A.焚书坑儒 B.推行郡县制
C.攻打匈奴 D.修筑长城
解析:由材料第一句“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可知,秦始皇认为天下纷争、百姓苦难的原因是诸侯国的存在,由此判断他是反对分封制,主张推行郡县制的。
答案:B
6.下图是秦朝政府的基本组织模式。这种组织模式的本质特征是(  )
A.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B.皇权至高无上
C.全面推行郡县制 D.中央与地方相互分权
解析:图片反映的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其本质特征是皇权至高无上,地方集权于中央,中央集权于皇帝。
答案:B
7.史书记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也”。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是(  )
A.收藏玉玺,天子喜好 B.以玉制玺,天子独有
C.皇位世袭,君权神授 D.天子至尊,皇权至上
解析:“天子独以印称玺”说明玺是天子独有的,反映了天子的至尊地位;“群臣莫敢用(玺)”又反映了皇权至上。
答案:D
8.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  )
A.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任人唯亲向任人唯能转变
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解析:秦之前,我国盛行分封制下以世袭制为主的贵族政治,而秦始皇建立的君主专制制度打破贵族政治,建立了以皇帝为核心的官僚集团政治。
答案:A
二、非选择题(18分)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大酺。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材料二 二十七年,始皇……筑甬道,自咸阳属之……治驰道。……三十四年,谪治狱吏不直者,筑长城及南越地。
——以上材料均摘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在一堂历史活动课上,某历史老师组织学生搞了一个“历史法庭”的答辩活动:秦始皇被秦朝人民告上了法庭。
原告:秦朝人民大众。
被告:秦始皇。
法官:全体学生。
原告陈词:你不体恤人民,破坏了社会的和谐。
被告辩护:朕德高三皇,功过五帝。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了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了哪些措施?
(2)请为材料三中的“原告”“被告”在材料一、二中分别找出申诉和申辩的依据。
(3)作为法官,你应怎样对被告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课件26张PPT。第一单元 第二课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一、秦王嬴政首创皇帝制度
1.秦王嬴政首创皇帝制度
(1)前提: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完成对 的统一,定都咸阳。
(2)目的:适应统一的新形势,确立至高无上的 。东方六国君权(3)内容:
①皇位世袭:自称“ ”,希望世代相袭。
②皇帝独尊:皇帝自称“ ”,命令称“制”或“诏”,大印称“玺”。
③皇权至上:皇帝独揽一切大权,主要官员都由皇帝 。
(4)影响:皇帝拥有了绝对的权力,形成了 的制度。
始皇帝朕任免君主专制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中央官制
在中央,设置 ,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主管全国军务;御史大夫掌管图籍章奏,传达皇帝诏令,并 百官。九卿分掌各项行政事务,军政大事先交群臣讨论,然后由皇帝裁决。三公九卿监察
2.郡县制
在地方,废除 ,实行郡县制,设郡守、县令,均由朝廷任命,不世袭。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了。
3.秦始皇统一施行 ,统一文字、 和度量衡,修建驰道,加强中央与地方的政治、军事联系。
分封制秦律货币  秦朝中央官制的基本特征是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三公九卿分工严密,且任免权由皇帝决定。充分体现“家天下”的特点。
三、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1.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措施:
①北击匈奴:命大将蒙恬统率大军,击败匈奴,夺回河套地区,设置了九原郡。
②修筑万里长城:西起 、东到辽东,用来抵御匈奴。临洮
③南伐百越:先后派兵南伐百越,统一东南和 ,设置闽中郡、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并开凿了灵渠,以沟通 和珠江水系。
(2)结果:秦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_____ ______,是当时世界东方的一个强国。
岭南地区长江水系封建国家
2.秦的灭亡及影响
(1)对人民进行残暴的统治,二世而亡。
(2)它建立的皇帝制度和 制度,为以后历代王朝沿用了两千多年,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中央集权  秦虽然统治短暂,但有着开基创业的地位,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祖国版图初步奠定,形成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开创了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奠定了两千多年的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1.特点
(1)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地方无条件服从中央,中央集体对皇帝无条件负责。
(2)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之间、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的两对基本矛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特点及影响 2.影响
(1)积极:
①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朝国力日益增强,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中国成为当时的世界大国。
②促进了中国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③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2)消极: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化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阶级矛盾激化,给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破坏。
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异同 [例] 分封制和郡县制是中国重要的地方管理制度。下列关于这两种制度的表述,最为恰当的是(  )
A.都淡化了血缘宗族色彩,长官都由最高统治者任免
B.都突出了最高统治者的中心地位,强化了最高统治者的权力
C.都属于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但长官的出任方式不同
D.都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命题分析]该题考查分析比较能力,注意联系教材知识运用排除法。在分封制下,首任诸侯由周王分封,王位继承上实行世袭制,上报周王只是形式问题,故A项表述错误;受任诸侯王拥有政治、经济、军事的相对独立性,在自己王国内都可以自行处理事务,无需周王同意。所以,分封制下,地方分权倾向比较严重,弱化了周王的权力,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也不利于国家的统一。故B、D两项错误。
答案:C
[跟踪训练]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分封、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解析:本题考查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区别,意在考查学生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秦朝废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打破了官员依靠血缘关系世袭的传统;郡县制下官员由皇帝依据才干政绩来任免,实现了“公天下”,D项正确。
答案:D
六十集电视连续剧《秦始皇》的主题曲豪气干云,气势磅礴。主题曲的歌词如下:“大地在我脚下,国计掌于手中,哪个再敢多说话;夷平六国是谁?哪个统一称霸,谁人战绩高过孤家?高高在上,诸君看吧,朕之江山美好如画……”
[探究讨论]
(1)秦始皇能够“夷平六国”“统一称霸”的原因是什么?
(2)歌词反映了皇帝制度的哪些重要特征?
[思路点拨]第(1)问要从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两方面进行分析。第(2)问应注意提取有效信息和联系教材知识。
[探究结论]
(1)他能够统一六国的原因:人民渴望统一;秦国经商鞅变法后,实力日益强大;嬴政的雄才大略;等等。
(2)由歌词“国计掌于手中”“高高在上”说明了皇权至上;由皇帝的专用语“朕”说明了皇帝独尊。谢谢观看!
1.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从“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的认识出发,采取的措施是(  )
A.实行郡国并行制度   B.颁布“推恩令”
C.实行编户齐民制度 D.颁布“附益之法”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西汉统治者认为“秦孤立之败”的原因在于“同姓寡少”,因此,为了确保其统治,分封同姓子侄为王,封国制得以长期存在,同时在地方推行郡县制,这样就形成了郡国并行制度。
答案:A
2.“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  )
A.西汉内、外朝制度 B.唐朝三省六部制度
C.元朝行省制度 D.隋唐科举制
解析:由材料中的“程序性”“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等可知这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下,中书省负责草拟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批,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六部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提高了行政效率。
答案:B
3.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曾对某历史性的变化有过中肯的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沈既济所评价这一历史性的变化是(  )
A.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B.九品中正制使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阀步入仕途
C.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
D.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
解析:本题考查科举制。材料意思是前代选官制度察举制存在弊端,从隋朝开始改变选官制度。隋朝选官制度是科举制,故C项正确。
答案:C
4.古代中国的官衙机构、官职名号各有渊源。“行省”以“行中书省”得名。从名称来源看,“行省”是(  )
A.中央的派出机构 B.皇帝的秘书机构
C.地方的自治机构 D.朝廷的朝贡藩属
解析:“行中书省”意即“流动的中书省”。中书省是元朝最高行政机构,在地方上设置行中书省,作为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进驻各地,统管军民事务,以后成为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
答案: A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代科举取士,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
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
初试
二试
三试
明经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
口答诸经
大义十条
答时务
策三道
进士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
作诗、赋、
文各一篇
作时务
策五道
——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等
材料二 我叫阿顺,经过十年寒窗苦读,我终于在开宝(宋太祖年号)八年(公元975年)考上进士。将来有可能被委派做地方长官,我知道那是要受到监督的。
请回答:
(1)在唐代明经、进士两科考试中,为何进士科“其得人亦最为盛焉”?
(2)阿顺是通过什么途径以什么身份获得为官资格的?他将来任地方长官会受到谁的监督?
(3)根据科举制,探讨有哪些历史经验可供借鉴。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段话充分反映了(  )
A.两汉时期察举制的弊端 B.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的腐朽
C.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影响 D.明清时期八股取士的危害
解析:仔细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秀才”“孝廉”等,可知反映的是两汉时期察举制的弊端。
答案:A
2.“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下列举措实践了贾谊这一主张的是(  )
A.秦始皇推行郡县制  B.汉景帝制定削藩策
C.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D.宋太祖派文臣做知州
解析:为了解决王国问题,汉武帝实行推恩令,把一个大王国分割成几个小王国,使之无力对抗中央,从而解决了王国问题,这和贾谊的主张是一致的。
答案:C
3.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丞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汉代丞相位高权重 B.唐代宰相权力下降
C.宰相数量逐渐增加 D.皇权在不断加强
4.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  )
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 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
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 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三省六部制的作用。唐朝中央官制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六部隶属于尚书省。三省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答案:B
5.《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
A.体现三省分权制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唐朝三省体制。根据材料内容可知,三省分工明确,体现出权力制约和提高行政效率的特点,通过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既可以减少决策失误,又可以分散相权,从而加强皇权。据以上分析,A、C、D三项均正确。B项与题干材料无关。
答案:B
6.中国古代吏治腐败时会出现以钱买官的现象。“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就是对这一现象的揭露。这句话所反映的情况发生在(  )
A.秦代 B.汉代
C.唐代 D.宋代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获取材料中“擢通判”这一信息,通判是宋代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州郡长官之下新设置的官职。
答案:D
7.下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机构示意图”,请依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  )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地方机构,意在考查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并调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图文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知州”“通判”“安抚使司”“转运使司”等可知该图反映的朝代是宋代。
答案:B
8.“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其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蕃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  )
A.宣政院 B.中书省
C.理藩院 D.行中书省
解析:本题解题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元朝设置宣政院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据材料中“及得西域,世祖以其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蕃之地,设官分职”,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判断西域等地设官分职的“官”隶属于宣政院。
答案:A
二、非选择题(18分)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靡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三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段灼传》
材料四 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已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
——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
(2)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
课件28张PPT。第一单元 第三课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一、从三公九卿到二府制
1.汉承秦制:汉朝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度,丞相执掌行政大权,位尊权重,威胁皇权。
2.内、外朝制度
(1)内朝:汉武帝重用尚书及一些侍从人员,形成实际的决策机构。
(2)外朝:设在宫廷外的丞相官府机构,变成执行机构。3.三省六部制
(1)演变:
①东汉光武帝正式设置 ,由尚书执掌朝政,下分六曹办事。
②三国时,魏文帝设 执掌机要,尚书台变成纯粹的执行机构。
③西晋时设立 ,作为皇帝的侍从和顾问机构。到南北朝,门下省又成为参与决策的机构。
④隋唐建立了 制度。尚书台中书省门下省三省六部
(2)职责: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_____和执行。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负责处理具体的行政事务。
(3)意义:
①使相权趋于分散,便于皇帝的控制。
②六部分工明确,职权专一,有利于提高 。审议行政效率4.二府制
(1)演变:
①五代十国时期:在三省六部之外,又另设枢密院。
②宋元:枢密院主管全国 ,与中书省并重,号称“二府”。
③元代:以 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仍是全国最高军事机构。
(2)影响:削弱了宰相职权,使皇帝集权更为强化。军事中书省  三省六部制与西方的三权分立形式相似,都体现了分权,但是三省六部制的目的在于加强皇权专制,而西方的三权分立是现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两者有本质的区别。二、从郡国并行制到行省制
1.郡国并行制: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的双轨制,诸侯王势力日益强大,最终爆发 。
2.刺史制度:汉武帝划全国为13州部,每州部设______ _______,奉皇命监察郡国。
3.道(路)制度
(1)唐太宗时,将全国划分为10个 ,称为道。
(2)唐玄宗时,道变成正式的行政区划。
(3)五代、宋、辽、金时期,基本维持道、府、县三级制。七国之乱刺史一人监察区
4.行省制度
(1)目的:有效地控制广阔的领土。
(2)内容:除大都周围地区由中书省直接管理,西藏地区由中央的宣政院管辖之外,地方设行省进行管理。
(3)意义:不仅为明清两代所沿用,而且对中国近代以来的行政区划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三、中国特色的官吏选拔制度——科举制
1.背景:中国古代长期实行 ,门第高下成为选官主要标准。
2.含义:采用 选拔官员的制度。世官制考试3.演变
(1)隋文帝下令用 ,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开始形成。
(2)唐太宗设进士、明经两科,武则天首创武举和 ,唐玄宗时,科举成定制。
(3)宋、元、明、清各朝进一步完善。
4.作用:扩大了 人才来源,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考试选官殿试官吏  选官方式由地方评议推荐演变为以考试作为选拔的主要依据。特别是科举制逐渐完善,其“公开竞争,公平考试”的原则,对今天我国的考试制度和东西方文官选拔制度有重要影响。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的比较 1.原因:是社会经济发展和阶级关系变动的结果。
(1)随着士族的衰落,魏晋以来依据门第选官的制度难以维持下去。
(2)随着经济发展,士人力量壮大,要求获得相应政治地位,能够参政议政。
(3)中央政府为抑制士族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割据力量。
(4)统治者重视选拔人才,扩大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科举制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2.影响
(1)对中国而言:
①积极方面:
a.改变了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扩大和巩固了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
b.士人通过科举入仕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c.选拔官吏有了相对客观的依据,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官僚队伍。
d.有利于营造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
e.促进了文学如唐诗等的发展。
②消极方面:存在一些弊端,如考试内容狭窄等,到明清时期,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
(2)对世界而言:科举制为日本、朝鲜等亚洲国家采用,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贡献。
[例]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唐初三省的职能是(  )
A.尚书省和中书省决策,门下省执行
B.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和尚书省执行
C.门下省决策,中书省和尚书省执行
D.中书省和门下省决策,尚书省执行
[命题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对唐代三省机构的职能和运用机制的理解能力。首先应弄清唐初三省的主要职能和分工情况。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有不可行的应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由此看来,中书、门下两省都属于决策机构,尚书省是执行机构。D项为正确选项。
答案:D
[跟踪训练] 分化削弱宰相的权力,是古代中国皇帝实现个人专制的一贯做法,宋代行使宰相权力的“中书门下”主要行使的是(  )
A.决策权  B.行政权 
C.军政权  D.财政权
解析:宋代设“中书门下”为宰相办公机构,行使最高行政权。后增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枢密院分割军权,三司使分割财权。
答案:B“十二五”规划建议:探索省直管县体制,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所谓“省管县”体制是指:省市县行政管理关系由目前的“省—市—县”三级体制转变为“省—市、县”二级体制,对县的管理由现在的“省管市—市管县”模式变为由省替代市,实行“省管县”模式,其内容包括人事、财政、计划、项目审批等原由市管理的所有方面。这项改革的总体目标是:2012年年底前,力争全国除民族自治地区外,全面推进省直接管理县财政改革。[探究讨论]
(1)原先的地方管理“省—市—县”三级体制有何弊端?
(2)在中国哪一朝代曾有类似现象?
[思路点拨]以史为鉴,总结历史教训,有助于今天的现代化建设。第(1)问要联系现实,第(2)问要结合历史知识。
[探究结论]
(1)管理效率太低,不利于发挥县一级政府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中的主体职能。
(2)北宋时地方机构重叠臃肿,曾出现冗官现象。 谢谢观看!
1.《明史》记载:“(明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现,治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迥乎异矣。”殿阁大学士与宰相“迥乎异矣”主要表现在(  )
A.殿阁大学士仅供顾问,而无实权
B.殿阁大学士实际上并未设置
C.殿阁大学士地位实际上与六部等同
D.担任殿阁大学士的人没有办事能力
解析:殿阁大学士是皇帝的顾问机构,不是中央法定机构,权力的大小取决于皇帝。
答案:A
2.某地洪水为患,消息上报朝廷后,皇帝一方面交代工部尽速抢修溃决的堤防,勿使水患继续扩大;另一方面责成户部尽速调度粮食,运往灾区,赈济灾民。幕僚根据皇帝之意,写成诏书,经皇帝确认无误后,直接送至工部、户部等部门执行。这种制度最可能出现在(  )
A.秦汉          B.隋唐
C.宋元 D.明清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看出,当时六部直属皇帝管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应该是在明朝废丞相之后。故答案为D。
答案:D
3.对下表中“大臣”职能所反映的时代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1)发折
奏事处将官员奏折下发大臣
(2)接折
章京将奏折送大臣阅
(3)见面
大臣将奏折送皇帝处请旨
(4)述旨
将皇帝旨意拟成谕旨再交皇帝御览
(5)过朱
皇帝朱笔改定奏折
(6)交发
将谕旨下发有关衙门实施
(7)开面
谕旨以年月日为序抄录备案
(8)交折
将原奏折交内奏事处
(9)月折
将奏折复本每月一编
(10)随手
将谕旨、奏折重点二季一编
(11)封柜
将月折、随手档收柜题封
A.宰相分工明确,行政效率提高
B.政府机构臃肿,国家积贫积弱
C.档案管理周密,文化日渐繁荣
D.专制皇权强化,阻碍社会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了清代军机处。清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职责仅为“跪受笔录,上承下达”,无专断、决策等权力,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材料正反映了军机处的职能。
答案:D
4.清代一位军机大臣用一首诗来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该诗直接说明了(  )
A.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处理军国大事
B.军机大臣在皇帝心目中毫无地位,完全被视为走卒
C.军机大臣接替丞相职权,替皇帝处理政事
D.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请回答:
(1)大量奏章送达皇宫,是因朱元璋对“内外诸司”(中央、地方行政部门)作了哪些改革?
(2)什么人协助朱元璋处理如此多的奏章?
(3)这则材料反映了明朝皇权的什么特点?
解析:本题以废除丞相后,皇帝掌握军政大权的史实为主题,考查依据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第(1)问应明确奏章由送往中央部门到送往皇宫的变化。第(2)问应结合教材知识回答。第(3)问应明确皇帝亲自审阅奏章,说明皇权的加强。
答案:(1)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废行中书省,设三司。
(2)殿阁大学士。
(3)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其侍从顾问;康熙帝设南书房,挑选翰林院学士任职。从中可以看出(  )
A.明清饱学之士享有政治特权
B.明太祖和康熙帝处于危机境地
C.明清皇帝推行重视文人政策
D.二者都是强化专制皇权的产物
解析:明太祖为加强皇权而废丞相、权分六部,后因事务繁多而设殿阁大学士,但无决策权;康熙帝设南书房是因为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太大,威胁皇权。因而D项符合二人的初衷。
答案:D
2.下列现象,哪一项发生于明代(  )
A.相秉社稷之重,总百僚之任
B.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三司
C.内阁职参机务,今止票拟,而裁决归近司
D.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解析:A项反映的是百官之长的丞相制度,明朝已废除丞相。B项反映的是北宋的三司使,C项反映的是明朝内阁,D项反映的是清朝军机处。
答案:C
3.明太祖曾作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明太祖这样辛苦主要是因为他(  )
A.废除了宰相制度    B.设置了军机处
C.扩大了六部权限 D.推行了行省制
解析:明太祖废丞相,所有军国大事均由他一人裁决。军机处是清朝设置的,排除B项;行省制度是元朝实行的,排除D项;C项叙述不正确。
答案:A
4.服饰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具体体现。下面三幅图片是明太祖命制并颁行全国的三种男子帽式,你从中得到的确切信息是(  )
A.朱元璋关心民众生活
B.朱元璋鼓励发展纺织业
C.明朝极力加强专制皇权
D.明朝百姓服饰都有统一规范
解析:A、B两项所述内容未能涵盖帽式名称提供的信息;帽式的统一并不能完全代表服饰的统一,故D项阐述错误,且其未能说明帽式统一的实质问题。因此,A、B、D三项都不能入选。
答案:C
5.康熙帝时期,清朝中央机构出现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下列图示正确的是(  )
 
解析:康熙帝时期,清朝中央机构主要是议政处、内阁、南书房,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答案:B
6.下列关于军机处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康熙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需要而设
B.最初的职能主要是处理军务和其他政务
C.军机大臣由朝中重臣推举任用
D.办事效率较高,但决策封闭的特征更明显
7.李斯为秦始皇时期的丞相,而和珅是清朝乾隆时期的军机大臣。下面有关二人权力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李斯为当时的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可以与御史大夫、诸卿朝议军政大事,报皇帝裁决;和珅经常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由皇帝裁决的军国大事,并按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B.李斯所任的丞相之下有诸卿,分别掌管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而和珅所在的军机处下辖内阁、六部
C.李斯可以参与国家军机大事,但和珅根本不可能参与国家军机大事的讨论
D.无论是李斯还是和珅,都由皇帝直接任免,都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皇帝对军国大事的裁决
解析:秦朝确立君主专制制度,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而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军机大臣只能跪受笔录,传达旨意,因此A项表述符合史实。秦朝丞相之下有诸卿,但清朝的内阁和六部都是独立机构,与军机处无隶属关系,所以B项是错误的;不论是丞相还是军机大臣都可以参与国家大事的讨论,只是所发挥的作用不同,因此C项中和珅不可能参与军机大事的讨论的表述是错误的;丞相、军机处都是君主专制的产物,都不能直接影响更不能决定皇帝的裁决,因此D项也不正确。
答案:A
8.从明朝设置内阁到清朝设置军机处,反映的主要历史趋势是(  )
A.君主专制的日益加强 B.相权的日益削弱
C.中央官员职位增多 D.中央机构的精简
解析:明朝在废除宰相制度的基础上设置内阁,B项不符合史实;C、D两项不符合题意。明朝废除宰相制度、设置内阁和清朝设置军机处是君主专制加强的典型事例,应注意理解把握。随着这些措施的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答案:A
二、非选择题(18分)
9.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得到空前加强,中央机构有所变化。阅读材料并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见下图。
材料二 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军国大计,罔不总榄,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清史稿》
(1)据材料一,分析图中所示政府构架演变的时间及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军机处设置的时间及其影响。你是否同意对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的评价?为什么?
(3)从材料一到材料二的变化,从根本上反映了什么趋势?
(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等方面分析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弊端。
解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原因、评价及其影响。第(1)问实际是问明朝废丞相的时间及原因,关键是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反映了废除丞相一职;第(2)问考查军机处设置的时间及对其职能和实质的认识,必须把握住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完全为皇帝服务,要先判断再表明理由;第(3)问考查中央机构的变化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强化这一认识;第(4)问需要结合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回答,要注意题中所限制的四个方面。
课件28张PPT。第一单元 第四课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一、明朝内阁制的建立
1.宰相制度的废除
(1)措施:明太祖革除 和丞相,由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2)影响:全国军政大权集于皇帝一身, 达到新的高度。中书省君主专制2.建立内阁制度
(1)演变:
①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作为皇帝的侍从顾问。
②明成祖时, 制度正式确立。
③后来,内阁取得 权,成为辅佐皇帝决策的中央机构。
(2)性质:为皇帝提供顾问的 机构。
(3)影响:内阁的建立实际上加强了君主专制,强化了中央集权制度。内阁票拟内侍  很多学生对中国古代的宰相制度和内阁制度存在模糊认识。宰相的权力是由政治制度赋予的,拥有决策权,一定程度上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内阁的权力则建立在皇帝个人授权的基础上,以侍从咨询为主,无决策权,实质上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1.清初政制:形成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和 三个辅政机构,它们相互制约,最后集权到皇帝手中。
2.军机处的设置
(1)设立: 初年设立。
(2)职能:军机大臣多属临时性;军机大臣秉承皇帝的旨意行事;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南书房雍正
(3)影响:
①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 发展到顶峰。
②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加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也得到巩固和发展。
君主专制  清朝军机处的特点。
(1)临时性:军机大臣的任命、职务没有制度上的规定,完全出于皇帝自己。
(2)兼职性:军机处无专门官员,全为兼职。
(3)机构简单:只设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二职。
(4)始终不算正式衙门,只是皇帝辖下的秘书班子。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
1.明朝
(1)与蒙古地区关系加强。 时,蒙古地区部落接受明朝的封号。
(2)与东北地区关系加强。明朝在黑龙江入海口附近设奴儿干都司,管辖东北。
(3)与西藏地区关系加强。明朝制定在西藏的 制度,加强了内地与西藏地区的联系。明成祖僧官
2.清朝
(1)与西藏地区经济文化联系密切。
①顺治帝赐予五世达赖“ ”的封号。
②康熙帝赐予另一位藏传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
③雍正时,在西藏设 与达赖、班禅共治西藏。达赖喇嘛驻藏大臣
(2)与新疆地区关系加强:乾隆帝平定回部贵族的叛乱,设置 ,管辖新疆地区。
(3)清朝的疆域:清初,中国疆域西跨葱岭,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 及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包括南沙诸岛。
伊犁将军台湾丞相与内阁的比较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的时期,其君主专制制度具有突出的特点和巨大的影响。
1.特点
(1)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如监察制度、选官制度、行省制度等都体现了继承性的特点。内阁、军机处的设置则是一种新举措。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2)内容详尽而全面。其制度和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监察、司法、思想文化和暴力手段等方面。
(3)程度空前强化。主要体现在《大明律》的制定、特务统治的加强、八股取士的推行、军机处的设置和文字狱的严酷等方面。
(4)体现了时代特征。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
2.影响
(1)积极影响:明清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对于稳定和重建封建统治秩序,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粉碎内部分裂叛乱,抵御外来入侵,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消极影响:
①从目的看,它是为了维护渐趋衰落的封建制度和“家天下”的皇族统治,具有历史的反动性。
②从措施看,它是以强化封建专制为核心,最大限度地把对全国的统治置于皇帝一人之下,这就违背了时代潮流,阻碍了历史进步,在根本上潜伏了更大、更强烈的统治危机。[例] 明朝的内阁距离皇帝寝宫1 000米,清朝的军机处距离皇帝寝宫只有50米。政务中心逐步靠近皇帝寝宫的这一过程,从本质上体现了(  )
A.皇宫建筑布局愈益合理
B.政府行政效能不断提高
C.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D.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命题分析]本题是一道透过历史现象分析问题本质的题目。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区分现象和本质。政务中心靠近皇帝寝宫,有利于及时给皇帝传达信息,处理政务只是表面现象,政务中心距离皇帝寝宫的距离,从本质上反映了皇帝对政权控制的能力。
答案:D
[跟踪训练] 《百家姓》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排序。宋代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明代为:朱奉天运、富有万方……这种排列主要体现了(  )
A.皇权的独尊    B.中央集权的强化
C.等级制度的森严 D.文化专制的扩展
解析:宋朝的建立者是赵匡胤,明朝的建立者是朱元璋,因此不同朝代《百家姓》的第一位分别以皇帝的姓作为开端,体现了皇权的独尊。
答案:A材料一 当代史学家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了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政机构,当这些辅政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为亲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一些人来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员,剥夺其实权,仅保留虚衔或使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进行下一轮的循环……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这种不断地转移与分散,是君主专制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材料二 废除丞相以后相当于丞相官职所享有权力范围的变化 [探究讨论]
(1)材料一中所述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反映的是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哪一对基本矛盾?
(2)阅读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明清时期中枢机构的大循环,说明其反映的本质问题。
[思路点拨]
君主专制的加强是中国古代政治的重要特征。其发展的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注意透过现象看实质。
[探究结论]
(1)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2)明朝废除宰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事,并设立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清朝增设军机处,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跪受笔录、上传下达。其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专制皇权逐步加强,发展到了顶峰。谢谢观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