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1第一章从宇宙看地球(A)(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中属于天体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宇宙中的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星际物质等物质存在形式称为天体,天体的一部分不能单独称为天体。天空中的白云、返回地面的“神舟十号”返回舱、坠落在地表的陨石,都是地球的一部分,不能称为天体,排除A、B、C。围绕月球飞行的嫦娥四号为月球的卫星,属于人造天体,选项D符合题意。
【点睛】
(2020·全国·高一课时练习)最新研究表明,类似地球最简单、最远古的微生物,可幸存于火星极端稀薄的大气层中。当前火星表面干燥寒冷,但是大量证据显示,数十亿年前河流、湖泊和海洋覆盖在火星表面。由于地球有液态水存在的区域就可能有生命,科学家猜测当火星处于潮湿气候状态下,生命体可以进化形成。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通常情况下火星很难有生命孕育,主要是因为( )
A.常年低大气压环境 B.日温度两极化现象 C.缺乏足够的液态水 D.距日距离较远
3.火星生命体可以形成的条件必须要有( )
①微生物的存在②水资源充足③光照、温度适宜④适宜的大气环境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2.C
3.A
【解析】
【分析】
2.地球最简单、最远古的微生物,可幸存于火星极端稀薄的大气层中,所以A错误。火星存在稀薄的大气,白天到达火星地面较多,且受天气的影响不大,所以日温度很难两极分化,所以B错误。科学家猜测当火星处于潮湿气候状态下,生命体可以进化形成,所以C正确。火星和地球一样,同属于类地行星,所以D错误。故选C。
3.火星存在生命的条件与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相同:适宜的温度、适合呼吸的大气、足够的液态水,所以A正确,故选A。
【点睛】
本题主要考察适合生命存在的条件:适宜的温度、适合呼吸的大气、足够的液态水。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天亮前后,东方地平线上有时会看到一颗特别明亮的“晨星”——金星,人们称它“启明星”。下图是太阳系部分行星绕日公转示意图。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4.图中被称为“启明星”的是( )
A.V B.J C.M D.W
5.小行星带位于( )
A.M与V轨道之间 B.W与J轨道之间
C.地球与W轨道之间 D.V与地球轨道之间
【答案】4.A
5.B
【解析】
4.
按照距太阳远近的顺序,金星位于地球公转轨道内侧,靠近地球,V符合。故选A。
5.
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即图中的W和J轨道之间。故选B。
【点睛】
太阳系八大行星按照距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6.(2020·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如果把地球的历史浓缩为1个小时,至最后15分钟时,多细胞生物方才出现。在还剩下4分钟的时候, 陆地上才开始闪现爬行动物的身影,而当第58分钟到来时,一切大局已定。这段话意在表明( )
A.地球的历史可以浓缩 B.地球生命的历史很长
C.地球生命出现的时间是相当晚的 D.地球的历史如一个小时一样短暂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表达的意思,“把地球的历史浓缩为1个小时,至最后15分钟时,多细胞生物方才出现;在还剩下4分钟的时候, 才出现爬行动物”。由此可以看出地球出现生命的时间是相当晚的。故排除A、B、D,选C。
7.(2019·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所处的地质年代是
A.太古代末期和元古代末期 B.元古代末期和古生代末期
C.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 D.中生代末期和新生代
【答案】C
【解析】
【详解】
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的时期是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ABD错误,故选C。
8.(2019·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列关于动物进化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某些原始的单细胞藻类进化为原始的苔藓和藻类植物
B.原始的单细胞动物进化为原始的有脊椎动物
C.越接近生物进化树的顶端,生物越高等
D.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重要的证据
【答案】B
【解析】
【详解】
A、原始生命由于营养方式不同,一部分进化成为有叶绿体的能自养的原始藻类,另一部分进化成为没有叶绿体的异养的原始单细胞动物.这些原始的单细胞藻类进化为原始的苔藓和藻类植物。A正确。
B、动物的进化历程:原始单细胞动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B错误。
C、如图生命树,越接近生物进化树的顶端,生物越高等。C正确。
D、化石是指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化石是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D正确。
题目要求选择错误的。
故选B
9.(2019·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被子植物在( )时代最为繁盛
A.早古生代 B.新生代 C.中生代 D.晚古生代
【答案】B
【解析】
【详解】
新生代被称为“被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在此时最为繁盛,故B正确。
故选B
10.(2019·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地球上首次出现大规模出现森林的时代为( )
A.白垩纪 B.古生代 C.新生代 D.元古代
【答案】B
【解析】
【详解】
晚古生代时期,陆地上的蕨类植物繁茂,形成广阔森林,故B正确。
故选B
11.(2019·全国·高一课时练习)水圈的特点是( )
A.连续、规则 B.不连续、不规则
C.不连续、规则 D.连续、不规则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涉及到的知识点主要是水圈的特点,需要结合到基础知识分析答题。
【详解】
水圈的特点是连续但不规则,D正确,其余选项错误。
12.(2018·广西钦州·高一课时练习)如图是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纵波传播到距地表2900千米左右深度时完全消失
B.纵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C.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在距地表17千米左右深度时同时减慢
D.纵波传播速度较横波的快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震波的特点,试题较为简单。
【详解】
横波传播到距地表2900千米左右的深度时完全消失,A错误;横波只能在固态中传播,纵波可以穿过固液气三态,故B错;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在距地表17千米左右时同时加快,故C错。纵波的传播速度较横波快,D正确。故选D。
13.(2018·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地球上的水圈是一个( )
A.不连续、有规则的圈层 B.连续的、不规则的圈层
C.连续的、有规则的圈层 D.不连续的、不规则的圈层
【答案】B
【解析】
【详解】
地球上的水圈是一个连续的、不规则的圈层,故B正确。
14.(2018·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列地区地壳厚度最薄的是 ( )
A.青藏高原 B.死海
C.马里亚那海沟 D.贝加尔湖
【答案】C
【解析】
【详解】
地壳平均厚度是17千米,陆壳平均厚度33千米,洋壳平均厚度6千米,陆壳厚度远大于洋壳厚度,A错。死海、贝加尔湖位于大陆上,地壳厚度较大,B、D错。马里亚纳海沟位于板块消亡边界,位于太平洋,属于洋壳,厚度最薄,C对。
15.(2018·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 )
A.通过打深井而获得的信息
B.地震发生时的地面变化
C.由地震波的速度变化而形成的不连续界面
D.通过卫星遥感技术获得的信息
【答案】C
【解析】
【分析】
考查地球内部圈层。本题考查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试题难度较小,解题关键是掌握地震波的传播特点。
【详解】
地震波就是地震时发出的震波,它有横波和纵波两种,横波只能穿过固体物质,纵波却能在固体、液体和气体。通过的物质密度大,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就快,物质密度小,传播速度就慢。所以我们由地震波的速度变化而形成的不连续界面来划分地球的内部圈层,C正确,ABD错误。故选C。
二、综合题
16.(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根据下图“八大行星绕日公转剖面示意图”,回答问题。
(1)图中所示的天体系统是___,中心天体是_____。
(2)填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行星名称:小行星带是处在D___与E___两行星轨道之间;G___与H___两行星因距日较远,属远日行星。
(3)八大行星绕日公转共同的运动特征:方向的___性,轨道的____性和___性。
(4)地球因其生命产生发展而成为太阳系中一颗特殊行星。完成地球生命产生发展条件的思维导图(填写选项)①___;②___;③___;④____;⑤____。
A.宇宙环境安全B.稳定的太阳光照C.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D.液态水的存在 E.地表温度适宜
【答案】 太阳系 太阳 火星 木星 天王星 海王星 同向 共面 近圆 E D C B A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太阳系结构示意图为载体,考查太阳系结构和组成、行星的分类、行星运动特征、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等;旨在考查学生简单的读图能力和主干知识的掌握情况。
【详解】
(1)题图为八大行星绕日公转剖面示意图,图示天体系统为太阳系,中心天体是太阳。
(2)根据所学知识,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天王星和海王星为远日行星。读图,太阳系由内往外数,行星D为第四颗行星,应为火星;行星E为第五颗行星,应为木星;行星G为第七颗行星,应为天王星;行星H为第八颗行星,应为海王星。
(3)八大行星均自西向绕太阳公转,方向具有同向性。八大行星各自的轨道近似在同一个平面上,故轨道具有共面性;且其形状均近似圆形,故轨道具有近圆性。
(4)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公转周期适当,地球表面均匀的吸收太阳辐射,地表温度适宜,有利于液态水的存在和生命过程的发生、发展,故①处填E,②处填D。地球体积和质量适当,其引力条件可以形成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层,故③处填C。地球所处太阳光照条件稳定,使地球有稳定的太阳光照,故④处填B。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很安全,故⑤处填A。
17.(2019·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早的太阳黑子记录,但人类系统观测太阳黑子的历史不足300年。太阳黑子数量高峰年称为太阳活动高峰年,人类系统记录的第23个太阳活动周期于1996年开始。
材料二 第23个太阳活动周期图。
(1)太阳黑子发生在太阳大气层的__________层,其活动周期约为________年,它的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图中信息可以看出,_________年是第23周期太阳活动高峰年。
(3)太阳活动是太阳风暴的诱发因素。请举例说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答案】(1)光球;11;太阳黑子的温度比周围低而显得较暗。
(2)2000
(3)耀斑爆发会发出强烈的电磁波,强烈干扰地球高空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电磁遥感测量在磁暴期间常常发生错误;电波路径发生异常,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定位、导航产生误差。(其他答案合理亦可)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太阳活动及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详解】
第(1)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阳黑子发生在太阳大气层的光球层,由于太阳黑子的温度比周围低而显得较暗。
第(2)题,读图可知,人类对太阳活动周期内太阳黑子数量的预估值和实际值既有一致性,又有差异性。其中,2000年左右,太阳黑子数的预估值和实际值皆为高峰值。
第(3)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太阳活动周期与全球气候变化(尤其是降水量)周期具有相关性;耀斑爆发时释放出的电磁波能干扰地球电离层,易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中断;太阳活动释放出的高能带电粒子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当高能带电粒子流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层时,会产生极光现象。等
18.(2019·福建南平·高一阶段练习)读“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中数码①②③④所示地层中,有可能找到大量三叶虫化石的地层数码是_____。
(2)在图中数码①②③④所示地层中,蕨类植物繁盛,形成茂密森林的地层数码是_____。
(3)在图中数码①②③④所示地层中,有可能找到恐龙蛋化石的地层数码是__________,距今约________年,植物界正是_______植物的时代。
(4)早期人类遗迹应该到数码__________代表的地层中去寻找。
(5)地球演化过程中,灭绝的恐龙等生物种属不可复生,这说明了地理环境的演化具有_________性。
(6)在新生代第四纪时期,全球出现了数次_____交替变化。目前地球正处在一个_____期。
【答案】 ④ ③ ② 2.52亿年-6600万年 裸子 ① 不可逆 冷暖 温暖
【解析】
该题考查地球的演化相关知识,要求具备一定的区域认知学科素养,能够熟练掌握地球演化历史的相关知识。
【详解】
(1)由所学知识可知,三叶虫属于古生代早期生物,故④地层有可能找到大量三叶虫化石。
(2)由所学知识可知,蕨类植物繁盛于古生代晚期,故地层③形成茂密森林。
(3)由所学知识可知,距今2.52亿年-6600万年前为中生代,当时地球上的植物演化出了裸子植物,恐龙统治地球,②地层有可能找到恐龙蛋化石。
(4)由所学知识可知,人类的出现,最早不早于新生代。
(5)灭绝的恐龙不可复生,说明地理环境的演化只能是单向发展,不可能逆转。
(6)由所学知识可知,新生代第四纪时期,全球出现了数次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即冷暖交替,目前地球正处在温暖的间冰期。
【点睛】
19.(2019·福建南平·高一阶段练习)读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表示_____波,B表示_____波,圈层C的名称为______。
(2)判断两个不连续面:M为_____界面,N为_____界面,地震波通过N界面时,传播速度变化有何特征:_____。
(3)圈层D物质状态为_____态;圈层C厚度不均,大洋部分厚度较_____。
(4)地球的岩石圈是指_____和_____。
【答案】 横 纵 地壳 莫霍 古登堡 A(横)波突然消失,B(纵)波传播速度减慢 固 薄 地壳 上地幔顶部
【解析】
该题考查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相关知识,需要具备一定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学科素养。
【详解】
(1)纵波传播速度大于横波,且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所以A表示横波,B表示纵波。地球内部由外向内依次为地壳、地幔、地核,圈层C的名称为地壳。
(2)地球内部有两个明显的不连续面:在大陆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的为莫霍界面(M),在地下约2900千米处的为古登堡界面(N),地震波通过古登堡界面(N)时,横波消失,纵波传播速度减慢,
(3)古登堡界面以上的圈层D物质为固态;地壳(C)厚度不均,大洋地壳较薄,大陆地壳较厚。
(4)由所学知识可知,岩石圈包含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由岩石组成。
【点睛】
20.(2021·黑龙江·龙江县第一中学高一阶段练习)读“地壳、地幔、岩石圈及软流层示意图”,下图中G处为陆地,F处为海洋,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表示________,其在G处的平均厚度约为________千米,F处的厚度一般为________千米,其在整个地球的平均厚度约为________千米。
(2)图中B表示_______,A、B间的分界面的名称是____________。简述从A到B地震波速度的变化状况________。
(3)图中C表示________,由图可知C大于A的原因是________。
(4)图中D表示________层,一般认为这里是________的发源地。
【答案】 地壳 33千米 6千米 17千米 地幔 莫霍面 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加快 岩石圈 不仅包含地壳,还包括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软流 岩浆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地震波的特点等相关知识,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图文分析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
【详解】
(1)通过图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为地壳,B为地幔,C为岩石圈,D为软流层。G处为大陆地壳,平均厚度约为33千米;F处为海洋地壳,平均厚度为6千米,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千米。
(2)由上题分析可知,B表示地幔;地壳和地幔的分界线为莫霍面,莫霍面以下,介质密度增加,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加快。
(3)由(1)分析可知,C表示岩石圈,岩石圈的厚度之所以大于地壳,是因为岩石圈不仅包括地壳,还包括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之上的部分。
(4)由(1)分析可知,D表示软流层,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
【点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1第一章从宇宙看地球(A)(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中属于天体的是( )
A. B.
C. D.
(2020·全国·高一课时练习)最新研究表明,类似地球最简单、最远古的微生物,可幸存于火星极端稀薄的大气层中。当前火星表面干燥寒冷,但是大量证据显示,数十亿年前河流、湖泊和海洋覆盖在火星表面。由于地球有液态水存在的区域就可能有生命,科学家猜测当火星处于潮湿气候状态下,生命体可以进化形成。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通常情况下火星很难有生命孕育,主要是因为( )
A.常年低大气压环境 B.日温度两极化现象 C.缺乏足够的液态水 D.距日距离较远
3.火星生命体可以形成的条件必须要有( )
①微生物的存在②水资源充足③光照、温度适宜④适宜的大气环境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天亮前后,东方地平线上有时会看到一颗特别明亮的“晨星”——金星,人们称它“启明星”。下图是太阳系部分行星绕日公转示意图。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4.图中被称为“启明星”的是( )
A.V B.J C.M D.W
5.小行星带位于( )
A.M与V轨道之间 B.W与J轨道之间
C.地球与W轨道之间 D.V与地球轨道之间
6.(2020·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如果把地球的历史浓缩为1个小时,至最后15分钟时,多细胞生物方才出现。在还剩下4分钟的时候, 陆地上才开始闪现爬行动物的身影,而当第58分钟到来时,一切大局已定。这段话意在表明( )
A.地球的历史可以浓缩 B.地球生命的历史很长
C.地球生命出现的时间是相当晚的 D.地球的历史如一个小时一样短暂
7.(2019·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所处的地质年代是
A.太古代末期和元古代末期 B.元古代末期和古生代末期
C.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 D.中生代末期和新生代
8.(2019·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列关于动物进化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某些原始的单细胞藻类进化为原始的苔藓和藻类植物
B.原始的单细胞动物进化为原始的有脊椎动物
C.越接近生物进化树的顶端,生物越高等
D.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重要的证据
9.(2019·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被子植物在( )时代最为繁盛
A.早古生代 B.新生代 C.中生代 D.晚古生代
10.(2019·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地球上首次出现大规模出现森林的时代为( )
A.白垩纪 B.古生代 C.新生代 D.元古代
11.(2019·全国·高一课时练习)水圈的特点是( )
A.连续、规则 B.不连续、不规则
C.不连续、规则 D.连续、不规则
12.(2018·广西钦州·高一课时练习)如图是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纵波传播到距地表2900千米左右深度时完全消失
B.纵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C.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在距地表17千米左右深度时同时减慢
D.纵波传播速度较横波的快
13.(2018·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地球上的水圈是一个( )
A.不连续、有规则的圈层 B.连续的、不规则的圈层
C.连续的、有规则的圈层 D.不连续的、不规则的圈层
14.(2018·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列地区地壳厚度最薄的是 ( )
A.青藏高原 B.死海
C.马里亚那海沟 D.贝加尔湖
15.(2018·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 )
A.通过打深井而获得的信息
B.地震发生时的地面变化
C.由地震波的速度变化而形成的不连续界面
D.通过卫星遥感技术获得的信息
二、综合题
16.(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根据下图“八大行星绕日公转剖面示意图”,回答问题。
(1)图中所示的天体系统是___,中心天体是_____。
(2)填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行星名称:小行星带是处在D___与E___两行星轨道之间;G___与H___两行星因距日较远,属远日行星。
(3)八大行星绕日公转共同的运动特征:方向的___性,轨道的____性和___性。
(4)地球因其生命产生发展而成为太阳系中一颗特殊行星。完成地球生命产生发展条件的思维导图(填写选项)①___;②___;③___;④____;⑤____。
A.宇宙环境安全B.稳定的太阳光照C.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D.液态水的存在 E.地表温度适宜
17.(2019·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早的太阳黑子记录,但人类系统观测太阳黑子的历史不足300年。太阳黑子数量高峰年称为太阳活动高峰年,人类系统记录的第23个太阳活动周期于1996年开始。
材料二 第23个太阳活动周期图。
(1)太阳黑子发生在太阳大气层的__________层,其活动周期约为________年,它的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图中信息可以看出,_________年是第23周期太阳活动高峰年。
(3)太阳活动是太阳风暴的诱发因素。请举例说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8.(2019·福建南平·高一阶段练习)读“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中数码①②③④所示地层中,有可能找到大量三叶虫化石的地层数码是_____。
(2)在图中数码①②③④所示地层中,蕨类植物繁盛,形成茂密森林的地层数码是_____。
(3)在图中数码①②③④所示地层中,有可能找到恐龙蛋化石的地层数码是__________,距今约________年,植物界正是_______植物的时代。
(4)早期人类遗迹应该到数码__________代表的地层中去寻找。
(5)地球演化过程中,灭绝的恐龙等生物种属不可复生,这说明了地理环境的演化具有_________性。
(6)在新生代第四纪时期,全球出现了数次_____交替变化。目前地球正处在一个_____期。
19.(2019·福建南平·高一阶段练习)读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表示_____波,B表示_____波,圈层C的名称为______。
(2)判断两个不连续面:M为_____界面,N为_____界面,地震波通过N界面时,传播速度变化有何特征:_____。
(3)圈层D物质状态为_____态;圈层C厚度不均,大洋部分厚度较_____。
(4)地球的岩石圈是指_____和_____。
20.(2021·黑龙江·龙江县第一中学高一阶段练习)读“地壳、地幔、岩石圈及软流层示意图”,下图中G处为陆地,F处为海洋,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表示________,其在G处的平均厚度约为________千米,F处的厚度一般为________千米,其在整个地球的平均厚度约为________千米。
(2)图中B表示_______,A、B间的分界面的名称是____________。简述从A到B地震波速度的变化状况________。
(3)图中C表示________,由图可知C大于A的原因是________。
(4)图中D表示________层,一般认为这里是________的发源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