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 第一单元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 的科学 课堂训练
一、单选题
1.(2021九上·本溪期中)人体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空气相比,发生的变化是:①温度升高②水蒸气增多③氧气含量升高④二氧化碳含量升高(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2021九上·铁东期中)某化学小组按照如图探究蜡烛及其燃烧实验,有下列实验现象或说法:
①实验Ⅰ中外焰接触的a处最先变黑
②实验Ⅱ中若用干冷烧杯罩着时,可以观察到烧杯内壁有水雾
③实验Ⅱ中可能会观察到烧杯内壁熏黑
④实验Ⅲ中若用燃着火柴点导管另外一端,观察到有燃烧现象,说明石蜡熔点低
⑤实验Ⅳ中,蜡烛又被点燃是因为火柴直接将烛芯点燃的缘故
⑥蜡烛熄灭时的白烟是固体石蜡小颗粒
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
A.二个 B.三个 C.四个 D.五个
3.(2021九上·莒县期中)研究小组同学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探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实验1位于C层火焰的火柴梗最先碳化
B. 实验2的干冷烧杯内壁出现水珠
C. 实验3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
D. 实验4导管越长越容易产生子火焰
4.(2021九上·龙岗月考)通过点燃蜡烛的下列操作和现象,得出的结论可靠的是( )
A.测量蜡烛燃烧后的长度,发现明显短于燃烧前,说明蜡烛发生了化学变化
B.用湿润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到烧杯壁上有液滴,说明蜡烛燃烧时有水产生
C.用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白烟,发现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白烟是二氧化碳
D.点燃两支相同的蜡烛,用烧杯将其中一支罩在桌面上,一段时间后烧杯中的蜡烛熄灭,另一支继续燃烧,说明空气中有物质参与了燃烧
5.(2021九上·宁德月考)下列实验方案与实验结论相对应的是( )
选项 A. B. C. D.
方案
结论 说明酒精灯火焰分三层,焰心温度最高 说明蜡烛熄灭时,产生白烟是化学变化 比较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较空气中的多 说明液态水与气态水可以相互转化
A.A B.B C.C D.D
6.(2020九上·海淀期中)用下图实验探究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不同。实验2中观察到燃着的木条在呼出气体中先熄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1中现象可说明呼出气体中是否全部为CO2
B.由实验1可推测出呼出气体与吸入空气中O2含量的高低
C.实验2中现象可证明呼出气体中一定含有CO2
D.由实验2可得出结论: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比呼出气体中的高
7.(2020九上·高邑期中)在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中,下列实验操作与实验目的不一致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收集呼出气体样品(不考虑其中的水蒸气) 用吸管向倒扣在水槽中盛满水的集气瓶中缓缓吹气
B 比较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 将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空气样品和呼出气体样品中
C 比较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气体的含量 向呼出气体样品中加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
D 比较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 取两片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一块哈气
A.A B.B C.C D.D
8.(2020九上·滨海区月考)我们曾对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进行过探究,下列关于“用排水法收集人呼出的气体”的实验操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将集满呼出气体的集气瓶倒放在桌面上
B.气体集满后,先盖上玻璃片,再将集气瓶拿出水面
C.将集气瓶盛半瓶水后,用手堵住瓶口再将集气瓶倒放到水里
D.可将集满气体的集气瓶临时放在水中,等用时再从水中取出
9.(2020九上·烈山月考)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多少时,不需要控制的变量是( )
A.集气瓶的大小(两种气体的体积)
B.加入石灰水的体积
C.加入石灰水的浓度
D.收集两种气体的时间
10.(2018九上·南山期中)在蜡烛燃烧实验过程中,我们可以观察到的现象( )
A.火柴梗接触外焰的部分首先炭化变黑
B.蜡烛燃烧时火焰分成三层,焰心主要是蜡烛蒸气,温度最低,内焰火焰最明亮
C.燃烧后只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D.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二、填空题
11.(2021九上·洛宁月考)某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探究。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的密度 (选填“大”或“小”)。点燃蜡烛,将一只冷而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 。熄灭蜡烛,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发现蜡烛 。
12.(2020九上·凤县期末)某同学为研究动物的呼吸作用,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 实验过程中将观察到:澄清石灰水 ,细玻璃管中的红墨 水 。这说明动物呼吸消耗
,呼出 气体。
13.(2019九上·鹿邑期中)蜡烛是由石蜡和棉线组成的。
(1)石蜡放入水中,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的密度 (填“大”或“小”)。
(2)点燃蜡烛在其燃烧过程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3)取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约1秒后取出,可观察到两端变黑,说明火焰的 部分温度最高。
14.(2016九上·洪江期中)某小组同学进行了有关蜡烛成分测定的实验,请你帮他们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现象 结论
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 烧杯内壁有小液滴 产物中有
将内壁涂有 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产物中有二氧化碳
由此可知:蜡烛的成分中一定含有 ,可能还含有 元素.
15.(2016九上·北京期中)小明用蜡烛进行了下列活动.
活动1 小明为了验证烛火的外焰温度最高,用一个小木条横插入火焰中,一段时间后观察,结果发现接触火焰的部分全部变黑,实验失败,他进行了以下反思,其中你认为正确的是 .
A木条只插入了外焰部分.
B虽然木条横插贯穿了外焰、内焰、焰心部分,但停留在火焰中的时间过长.
C 运气不好,碰巧全烧黑了.
活动2:用玻璃杯迅速扣住燃烧的蜡烛,并使杯口始终浸没在水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序号).
A.可观察到蜡烛熄灭
B.最终杯中液面高于碗中液面
C.该方法能准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三、简答题
16.(2020九上·海林月考)如何用实验的方法证明蜡烛燃烧产物为水和二氧化碳?(写出操作过程、现象、结论)
17.(2018九上·唐河期中)小明在观察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的实验后,说石蜡燃烧和石蜡受热融化都是化学变化.你认为小明的说法正确吗?请简述理由.
四、综合题
18.(2021九上·船营月考)某兴趣小组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进行探究。
(1)小明进行了实验并得出结论:
①首先用排水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以下操作正确的顺序是 ;
a 将集气瓶充满水;
b 把集气瓶连同玻璃片一起倒立在水槽内;
c 向集气瓶内缓缓吹气;
d 在水下立即用玻璃片将集气瓶的瓶口盖好;
e 取出集气瓶放在实验桌上;
②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解释与结论
① 将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空气样品和呼出气体的样品中 空气中木条 ; 呼出气体中木条 ; 呼出气体比吸入空气 ;
② 向空气样品和呼出气体的样品中滴入相同滴数的澄清石灰水 空气中 ; 呼出气体中 ; 呼出气体比吸入空气 ;
③ 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一块哈气 哈气的玻璃片 ; 呼出气体比吸入空气 水蒸气含量多
(2)经测定,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大约是
气体成分 氮气 氧气 二氧化碳 水蒸气 其他气体
吸入的空气(%) 78 21 0.03 0.07 0.9
呼出的气体(%) 78 16 4 1.1 0.9
由图表可知呼出气体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是 (填气体的化学符号)。
五、实验探究题
19.(2021九上·兰陵期中)根据下列实验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 A 是“探究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成分有什么不同”时的一组实验,根据伸入呼出气体中的小木条先熄灭的现象,得出的结论是 ;
(2)实验 B 中,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更剧烈,说明木炭燃烧的剧烈程度与 有关;
(3)实验 C 所示装置取用固体时,可能造成的后果是 ;
(4)实验 D 要证明质量守恒定律,需改进的措施是 。
20.(2021九上·冠县期中)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
(1)李丽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 (填“大”或“小”)。
(2)周婷在探究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你认为她的下列做法中错误的是_______(填字母)。
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B.查找资料,探究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
C.认为与本次实验目的无关,不予理睬
D.询间老师或同学,讨论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
(3)刘芳在探究的过程中,蜡烛刚熄灭时总会有一缕白烟冒出。
(提出问题)这缕白烟的成分是什么呢?
(猜想假设)大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猜想一: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
猜想二: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水蒸气;
猜想三:白烟是石蜡蒸气冷凝成的石蜡固体。
(实验验证)
①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其目的是为了验证猜想 (填“一”、“二”或“三”)是否正确。
②吹灭蜡烛,立即用一块干而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出现水雾,说明白烟不是 。
③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燃白烟(注意不要接触烛芯),发现蜡烛被重新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这为猜想三提供了证据,同时排除了猜想 (填 “一”“二”或“三”,下同),因为水蒸气和二氧化碳都不能燃烧。
(实验结论)蜡烛刚熄灭时冒出的白烟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解析】【解答】呼吸作用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人体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气体相比温度升高,水分增多,二氧化碳含量升高,氧气含量降低。
故答案为:B。
【分析】人体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气体相比温度升高,水分增多,二氧化碳含量升高,氧气含量降低。
2.【答案】C
【知识点】蜡烛燃烧实验
【解析】【解答】① 蜡烛的三层火焰中温度最高的是外焰,实验Ⅰ中a处最先变黑,故符合题意;
② 蜡烛燃烧生成水,所以观察到干燥烧杯内壁有水雾产生,故符合题意;
③ 蜡烛不完全燃烧会产生黑色物质碳,故符合题意;
④ 用燃着火柴点导管另外一端,有燃烧现象,因为石蜡在温度不高的条件下能变为石蜡蒸气,说明石蜡的沸点很低,故不符合题意;
⑤ 蜡烛又被点燃是因为火柴将石蜡的小颗粒点燃,从而蜡烛又被点燃,故不符合题意;
⑥ 白烟是石蜡的小颗粒,石蜡具有可燃性,故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蜡烛燃烧生成的白烟是石蜡的小颗粒。
3.【答案】D
【知识点】蜡烛燃烧实验
【解析】【解答】A、实验1位于C层火焰是外焰,温度最高,则火柴梗最先碳化,故A不符合题意;
B、实验2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则干冷烧杯内壁出现水珠,故B不符合题意;
C、实验3说明蜡烛燃烧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故C不符合题意;
D、导管太长,温度降低,石蜡蒸气会在导管中冷凝,不能从导管的末端导出,则导管不宜过长,否则不能产生子火焰,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蜡烛燃烧的现象及产物进行分析
4.【答案】D
【知识点】蜡烛燃烧实验
【解析】【解答】A、测量蜡烛燃烧后的长度,发现明显短于燃烧前,不能说明生成了新物质,不能说明蜡烛发生了化学变化,故A不符合题意;
B、用湿润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到烧杯壁上有液滴,不能蜡烛燃烧时有水产生,应使用干燥的烧杯,故B不符合题意;
C、用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白烟,发现石灰水变浑浊,不能说明白烟是二氧化碳,可能是石蜡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使石灰水变浑浊,故C不符合题意。
D、点燃两支相同的蜡烛,用烧杯将其中一支罩在桌面上,一段时间后烧杯中的蜡烛熄灭,另一支继续燃烧,烧杯中空气的量是有限的,说明空气中有物质参与了燃烧,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判断化学变化看有没有新物质生成分析;
B、根据验证蜡烛燃烧有水生成需用干冷烧杯分析;
C、根据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分析;
D、根据蜡烛燃烧需氧气分析。
5.【答案】D
【知识点】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蜡烛燃烧实验
【解析】【解答】A、根据火柴梗的碳化程度:两端变黑,中间无明显变化,可知外焰温度最高,选项A不符合题意;
B、白烟可以再被点燃,说明是石蜡形成的小颗粒,属于物理变化,选项B不符合题意;
C、呼出气体中也含有氧气,此时燃着的木条放入两个集气瓶后,木条都继续燃烧,无法判断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高,选项C不符合题意;
D、液态水可以加热变为气态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又变为液体水,所以可以通过该实验证明液态水与气态水实现相互转化,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火焰的分层分析
B、根据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分析
C、根据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分析
D、根据水的三态变化分析
6.【答案】D
【知识点】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解析】【解答】A.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实验1中现象可说明呼出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不能说明是否全部为CO2,选项A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由实验1可推测出呼出气体与吸入空气中CO2含量的高低,不能推测出呼出气体与吸入空气中O2含量的高低,选项B不符合题意;
C.氧气能支持燃烧,氧气含量越高,燃烧越旺,燃烧时间越长,实验2中观察到燃着的木条在呼出气体中先熄灭,只能说明呼出气体中的氧气含量比空气中的低,不能证明呼出气体中一定含有CO2,选项C不符合题意;
D.因为氧气能支持燃烧,实验2中观察到燃着的木条在呼出气体中先熄灭,所以实验2可以得出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比呼出气体中高的结论,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呼出气体中水和二氧化碳含量高于空气,氧气含量低于空气及二氧化碳、氧气的验证方法分析。
7.【答案】C
【知识点】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解析】【解答】A. 收集呼出气体样品(不考虑其中的水蒸气),用吸管向倒扣在水槽中盛满水的集气瓶中缓缓吹气, 不符合题意;
B. 比较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将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空气样品和呼出气体样品中,不符合题意;
C. 比较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气体的含量,向呼出气体和空气中分别加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符合题意;
D. 比较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取两片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一块哈气,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吸入的空气比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多,水分、二氧化碳含量少。
8.【答案】B
【知识点】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解析】【解答】A、人体呼出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比空气密度大,集气瓶应该正放在桌面上,故A不符合题意;
B、气体集满后,应先盖上玻璃片,再将集气瓶拿出水面,故B符合题意;
C、收集时应将集气瓶内装满水,故C不符合题意;
D、制取气体的规范操作应该将气体收集好之后直接进行贴签保存,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本题考查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的实验探究。
9.【答案】D
【知识点】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解析】【解答】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多少时,需要控制的变量有集气瓶的大小(两种气体的体积) ;加入石灰水的体积 ;加入石灰水的浓度 ,但是无法控制收集两种气体的时间。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实验研究的目的,以及控制变量法,进行分析。
10.【答案】A
【知识点】蜡烛燃烧实验
【解析】【解答】A、外焰温度最高,火柴梗接触外焰部分首先炭化变黑,故符合题意;
B、蜡烛燃烧时火焰分为三层,焰心主要是蜡烛蒸汽,不是实验现象,而是实验结论,故不符合题意;
C、燃烧除了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外,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上有水珠生成,生成燃烧后生成了水,故不符合题意;
D、燃烧后只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蜡烛燃烧实验:蜡烛在燃烧前、燃烧中、燃烧后的现象和结论来分析和回答。
11.【答案】小;变浑浊;重新被点燃
【知识点】蜡烛燃烧实验
【解析】【解答】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
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故点燃蜡烛,将一只冷而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熄灭蜡烛,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因为白烟是石蜡蒸汽凝结成的固体颗粒。
【分析】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石蜡蒸汽凝结成的固体颗粒。
12.【答案】变浑浊;左移;氧气;二氧化碳
【知识点】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解析】【解答】青蛙吸入了氧气,放出了二氧化碳,故瓶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反应后瓶内气体的体积减小,内压降低,故细玻璃管中的红墨水左移。该实验说明动物呼吸消耗氧气,放出二氧化碳。
【分析】根据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进行 分析
13.【答案】(1)小
(2)蜡烛熔化
(3)外焰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蜡烛燃烧实验
【解析】【解答】(1)石蜡放入水中,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
(2)点燃蜡烛在其燃烧过程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蜡烛熔化;
(3)取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约1秒后取出,可观察到两端变黑,说明火焰的外焰部分温度最高。
【分析】(1)根据石蜡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进行分析。
(2)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3)根据实验现象可知,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
14.【答案】水;澄清石灰水;烧杯内壁出现白色浑浊现象;碳元素和氢元素;氧
【知识点】蜡烛燃烧实验
【解析】【解答】解:燃烧后烧杯内壁有小液滴,说明产物中有水生成.
要想检验二氧化碳,一般用澄清石灰水,故将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有二氧化碳生成,故现象应为烧杯内壁出现白色浑浊现象.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可知蜡烛的成分主要由碳、氢元素组成,可能还含有氧元素;
故答案为:水;澄清石灰水;烧杯内壁出现白色浑浊现象;碳元素和氢元素;氧.
【分析】检验水的产生一般观察水雾的产生,二氧化碳一般使用澄清石灰水,根据产物可判断反应物的元素组成.
15.【答案】B;AB
【知识点】蜡烛燃烧实验
【解析】【解答】解:(1)石蜡能燃烧,且火焰分层,外焰的石蜡与氧气接触充分,放热多,所以外焰温度最高;用一个小木条横插入火焰中,一段时间后观察,结果发现接触火焰的部分全部变黑,可能是虽然木条横插贯穿了外焰、内焰、焰心部分,但停留在火焰中的时间过长.(2)A、蜡烛在杯内燃烧时,消耗杯中的氧气,可观察到蜡烛熄灭;故正确;
B、蜡烛在杯内燃烧时,消耗杯中的氧气,使杯中的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盘中的水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被压入杯中,杯中水的高度增加,故正确;
C、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瓶内气压变化不大,该方法不能准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故错误.答案:(1)B;(2)AB.
【分析】活动1:根据火焰各处的温度是不一样的,先变黑说明温度高蜡烛的燃烧解答;
活动2:根据蜡烛燃烧会消耗掉杯内上方的氧气,使其内部压强减小;当玻璃杯内压强较小时,杯内水面上升,杯内压强较大时,杯内水面下降解答.
16.【答案】用冷烧杯罩住烛火,烧杯内壁有水雾生成,说明蜡烛燃烧产物中有水。把这个烧杯迅速正过来,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证明蜡烛燃烧产物中有二氧化碳。
【知识点】蜡烛燃烧实验
【解析】【解答】点燃蜡烛,在蜡烛火焰的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将烧杯迅速倒转过来,向其中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故填: 用冷烧杯罩住烛火,烧杯内壁有水雾生成,说明蜡烛燃烧产物中有水。把这个烧杯迅速正过来,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证明蜡烛燃烧产物中有二氧化碳。
【分析】水蒸气遇冷会冷凝成小水珠,形成水雾;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7.【答案】错误;石蜡燃烧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是化学变化,而石蜡融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知识点】蜡烛燃烧实验
【解析】【解答】小明的说法错误,石蜡燃烧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是化学变化,而石蜡融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分析】变化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如水变成水蒸气,石块粉碎、铁做成铁钉等等都是物理变化。
变化时都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看变化时是否生成了新物质,这也是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
18.【答案】(1)abcde;正常燃烧;熄灭;氧气含量少;无变化;变浑浊;二氧化碳含量多;出现水雾
(2)N2
【知识点】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解析】【解答】(1)排水法收集吹出气体步骤为:先将集气瓶装满水,然后放入水槽内,再向瓶内缓慢吹气,再水下用玻璃片盖住集气瓶,取出集气瓶放在桌面上,所以正确顺序为abcde;
①将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空气样品和呼出气体的样品中,空气中正常燃烧,在呼出气体中熄灭,可得出结论呼出气体氧气含量比吸入气体的低;
②向空气样品和呼出气体的样品中滴入相同滴数的澄清石灰水,空气中无明显变化,呼出气体中变浑浊,即可证明呼出气体二氧化碳含量比空气多;
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一块哈气,哈气的玻璃片出现水雾,可证明呼出气体比吸入空气水蒸气含量多。
(2)由表格数据可知出气体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是氮气,化学式为N2。
【分析】(1)根据排水法收集气体的注意事项分析,根据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进行分析
(2)根据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分析
19.【答案】(1)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比吸入空气的低
(2)氧气的浓度
(3)试管破裂
(4)在密闭容器中进行
【知识点】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解析】【解答】(1)实验 A 是“探究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成分有什么不同”时的一组实验,根据伸入呼出气体中的小木条先熄灭的现象,得出的结论是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比吸入空气的低;
(2)实验 B 中,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更剧烈,说明木炭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3)向试管中装块状固体药品时,先将试管横放,用镊子把块状固体放在试管口,再慢慢将试管竖立起来,直接竖起试管装药品,可能会使试管破裂;
(4)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会逸出烧杯,要证明质量守恒定律,实验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
【分析】(1)根据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低于空气分析;
(2)根据物质燃烧剧烈程度与氧气浓度有关分析;
(3)根据块状药品取用按“一横、二放、三直立”的操作分析;
(4)根据有气体生成的化学反应验证质量定律需在密闭装置中进行分析。
20.【答案】(1)小
(2)C
(3)一;水蒸气;一和二;石蜡固体
【知识点】蜡烛燃烧实验
【解析】【解答】(1)蜡烛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小;
(2)A、通过实验继续探探究,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的实验现象,就是进行对比实验,做法正确。不正确;
B、查找蜡烛成分资料,探究黑色物质成分,符合科学探究的过程,做法正确,不正确;
C、置之不理,就是没有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做法不可取,正确;
D、向老师请教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就是咨询老师,做法正确,不正确;
故答案为:C;
(3)①用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目的是检验白烟是否是二氧化碳。但蜡烛燃烧时,能产生二氧化碳,影响白烟的检验。所以,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其目的是为了验证猜想一是否正确;
②在白烟的上方罩一干冷的玻璃片,若出现水珠,说明白烟是水蒸气,而没有水珠,说明白烟不是水蒸气。所以,由题意可知,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干而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水雾出现,说明白烟不是水蒸气;
③由题意可知,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白烟,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这是为猜想三提供了证据,同时可排除猜想一和二,因为水蒸气和二氧化碳都不能燃烧;
实验结论:由上述分析可以得出: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石蜡固体。
【分析】(1)根据浮在水面上的物质密度比水小分析;
(2)根据化学实验的严谨性分析;
(3)根据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水蒸气遇冷液化及石蜡的可燃性分析。
1 / 12022-202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 第一单元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 的科学 课堂训练
一、单选题
1.(2021九上·本溪期中)人体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空气相比,发生的变化是:①温度升高②水蒸气增多③氧气含量升高④二氧化碳含量升高(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B
【知识点】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解析】【解答】呼吸作用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人体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气体相比温度升高,水分增多,二氧化碳含量升高,氧气含量降低。
故答案为:B。
【分析】人体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气体相比温度升高,水分增多,二氧化碳含量升高,氧气含量降低。
2.(2021九上·铁东期中)某化学小组按照如图探究蜡烛及其燃烧实验,有下列实验现象或说法:
①实验Ⅰ中外焰接触的a处最先变黑
②实验Ⅱ中若用干冷烧杯罩着时,可以观察到烧杯内壁有水雾
③实验Ⅱ中可能会观察到烧杯内壁熏黑
④实验Ⅲ中若用燃着火柴点导管另外一端,观察到有燃烧现象,说明石蜡熔点低
⑤实验Ⅳ中,蜡烛又被点燃是因为火柴直接将烛芯点燃的缘故
⑥蜡烛熄灭时的白烟是固体石蜡小颗粒
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
A.二个 B.三个 C.四个 D.五个
【答案】C
【知识点】蜡烛燃烧实验
【解析】【解答】① 蜡烛的三层火焰中温度最高的是外焰,实验Ⅰ中a处最先变黑,故符合题意;
② 蜡烛燃烧生成水,所以观察到干燥烧杯内壁有水雾产生,故符合题意;
③ 蜡烛不完全燃烧会产生黑色物质碳,故符合题意;
④ 用燃着火柴点导管另外一端,有燃烧现象,因为石蜡在温度不高的条件下能变为石蜡蒸气,说明石蜡的沸点很低,故不符合题意;
⑤ 蜡烛又被点燃是因为火柴将石蜡的小颗粒点燃,从而蜡烛又被点燃,故不符合题意;
⑥ 白烟是石蜡的小颗粒,石蜡具有可燃性,故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蜡烛燃烧生成的白烟是石蜡的小颗粒。
3.(2021九上·莒县期中)研究小组同学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探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实验1位于C层火焰的火柴梗最先碳化
B. 实验2的干冷烧杯内壁出现水珠
C. 实验3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
D. 实验4导管越长越容易产生子火焰
【答案】D
【知识点】蜡烛燃烧实验
【解析】【解答】A、实验1位于C层火焰是外焰,温度最高,则火柴梗最先碳化,故A不符合题意;
B、实验2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则干冷烧杯内壁出现水珠,故B不符合题意;
C、实验3说明蜡烛燃烧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故C不符合题意;
D、导管太长,温度降低,石蜡蒸气会在导管中冷凝,不能从导管的末端导出,则导管不宜过长,否则不能产生子火焰,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蜡烛燃烧的现象及产物进行分析
4.(2021九上·龙岗月考)通过点燃蜡烛的下列操作和现象,得出的结论可靠的是( )
A.测量蜡烛燃烧后的长度,发现明显短于燃烧前,说明蜡烛发生了化学变化
B.用湿润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到烧杯壁上有液滴,说明蜡烛燃烧时有水产生
C.用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白烟,发现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白烟是二氧化碳
D.点燃两支相同的蜡烛,用烧杯将其中一支罩在桌面上,一段时间后烧杯中的蜡烛熄灭,另一支继续燃烧,说明空气中有物质参与了燃烧
【答案】D
【知识点】蜡烛燃烧实验
【解析】【解答】A、测量蜡烛燃烧后的长度,发现明显短于燃烧前,不能说明生成了新物质,不能说明蜡烛发生了化学变化,故A不符合题意;
B、用湿润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到烧杯壁上有液滴,不能蜡烛燃烧时有水产生,应使用干燥的烧杯,故B不符合题意;
C、用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白烟,发现石灰水变浑浊,不能说明白烟是二氧化碳,可能是石蜡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使石灰水变浑浊,故C不符合题意。
D、点燃两支相同的蜡烛,用烧杯将其中一支罩在桌面上,一段时间后烧杯中的蜡烛熄灭,另一支继续燃烧,烧杯中空气的量是有限的,说明空气中有物质参与了燃烧,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判断化学变化看有没有新物质生成分析;
B、根据验证蜡烛燃烧有水生成需用干冷烧杯分析;
C、根据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分析;
D、根据蜡烛燃烧需氧气分析。
5.(2021九上·宁德月考)下列实验方案与实验结论相对应的是( )
选项 A. B. C. D.
方案
结论 说明酒精灯火焰分三层,焰心温度最高 说明蜡烛熄灭时,产生白烟是化学变化 比较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较空气中的多 说明液态水与气态水可以相互转化
A.A B.B C.C D.D
【答案】D
【知识点】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蜡烛燃烧实验
【解析】【解答】A、根据火柴梗的碳化程度:两端变黑,中间无明显变化,可知外焰温度最高,选项A不符合题意;
B、白烟可以再被点燃,说明是石蜡形成的小颗粒,属于物理变化,选项B不符合题意;
C、呼出气体中也含有氧气,此时燃着的木条放入两个集气瓶后,木条都继续燃烧,无法判断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高,选项C不符合题意;
D、液态水可以加热变为气态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又变为液体水,所以可以通过该实验证明液态水与气态水实现相互转化,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火焰的分层分析
B、根据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分析
C、根据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分析
D、根据水的三态变化分析
6.(2020九上·海淀期中)用下图实验探究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不同。实验2中观察到燃着的木条在呼出气体中先熄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1中现象可说明呼出气体中是否全部为CO2
B.由实验1可推测出呼出气体与吸入空气中O2含量的高低
C.实验2中现象可证明呼出气体中一定含有CO2
D.由实验2可得出结论: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比呼出气体中的高
【答案】D
【知识点】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解析】【解答】A.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实验1中现象可说明呼出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不能说明是否全部为CO2,选项A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由实验1可推测出呼出气体与吸入空气中CO2含量的高低,不能推测出呼出气体与吸入空气中O2含量的高低,选项B不符合题意;
C.氧气能支持燃烧,氧气含量越高,燃烧越旺,燃烧时间越长,实验2中观察到燃着的木条在呼出气体中先熄灭,只能说明呼出气体中的氧气含量比空气中的低,不能证明呼出气体中一定含有CO2,选项C不符合题意;
D.因为氧气能支持燃烧,实验2中观察到燃着的木条在呼出气体中先熄灭,所以实验2可以得出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比呼出气体中高的结论,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呼出气体中水和二氧化碳含量高于空气,氧气含量低于空气及二氧化碳、氧气的验证方法分析。
7.(2020九上·高邑期中)在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中,下列实验操作与实验目的不一致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收集呼出气体样品(不考虑其中的水蒸气) 用吸管向倒扣在水槽中盛满水的集气瓶中缓缓吹气
B 比较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 将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空气样品和呼出气体样品中
C 比较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气体的含量 向呼出气体样品中加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
D 比较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 取两片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一块哈气
A.A B.B C.C D.D
【答案】C
【知识点】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解析】【解答】A. 收集呼出气体样品(不考虑其中的水蒸气),用吸管向倒扣在水槽中盛满水的集气瓶中缓缓吹气, 不符合题意;
B. 比较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将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空气样品和呼出气体样品中,不符合题意;
C. 比较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气体的含量,向呼出气体和空气中分别加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符合题意;
D. 比较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取两片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一块哈气,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吸入的空气比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多,水分、二氧化碳含量少。
8.(2020九上·滨海区月考)我们曾对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进行过探究,下列关于“用排水法收集人呼出的气体”的实验操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将集满呼出气体的集气瓶倒放在桌面上
B.气体集满后,先盖上玻璃片,再将集气瓶拿出水面
C.将集气瓶盛半瓶水后,用手堵住瓶口再将集气瓶倒放到水里
D.可将集满气体的集气瓶临时放在水中,等用时再从水中取出
【答案】B
【知识点】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解析】【解答】A、人体呼出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比空气密度大,集气瓶应该正放在桌面上,故A不符合题意;
B、气体集满后,应先盖上玻璃片,再将集气瓶拿出水面,故B符合题意;
C、收集时应将集气瓶内装满水,故C不符合题意;
D、制取气体的规范操作应该将气体收集好之后直接进行贴签保存,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本题考查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的实验探究。
9.(2020九上·烈山月考)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多少时,不需要控制的变量是( )
A.集气瓶的大小(两种气体的体积)
B.加入石灰水的体积
C.加入石灰水的浓度
D.收集两种气体的时间
【答案】D
【知识点】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解析】【解答】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多少时,需要控制的变量有集气瓶的大小(两种气体的体积) ;加入石灰水的体积 ;加入石灰水的浓度 ,但是无法控制收集两种气体的时间。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实验研究的目的,以及控制变量法,进行分析。
10.(2018九上·南山期中)在蜡烛燃烧实验过程中,我们可以观察到的现象( )
A.火柴梗接触外焰的部分首先炭化变黑
B.蜡烛燃烧时火焰分成三层,焰心主要是蜡烛蒸气,温度最低,内焰火焰最明亮
C.燃烧后只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D.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答案】A
【知识点】蜡烛燃烧实验
【解析】【解答】A、外焰温度最高,火柴梗接触外焰部分首先炭化变黑,故符合题意;
B、蜡烛燃烧时火焰分为三层,焰心主要是蜡烛蒸汽,不是实验现象,而是实验结论,故不符合题意;
C、燃烧除了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外,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上有水珠生成,生成燃烧后生成了水,故不符合题意;
D、燃烧后只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蜡烛燃烧实验:蜡烛在燃烧前、燃烧中、燃烧后的现象和结论来分析和回答。
二、填空题
11.(2021九上·洛宁月考)某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探究。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的密度 (选填“大”或“小”)。点燃蜡烛,将一只冷而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 。熄灭蜡烛,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发现蜡烛 。
【答案】小;变浑浊;重新被点燃
【知识点】蜡烛燃烧实验
【解析】【解答】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
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故点燃蜡烛,将一只冷而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熄灭蜡烛,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因为白烟是石蜡蒸汽凝结成的固体颗粒。
【分析】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石蜡蒸汽凝结成的固体颗粒。
12.(2020九上·凤县期末)某同学为研究动物的呼吸作用,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 实验过程中将观察到:澄清石灰水 ,细玻璃管中的红墨 水 。这说明动物呼吸消耗
,呼出 气体。
【答案】变浑浊;左移;氧气;二氧化碳
【知识点】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解析】【解答】青蛙吸入了氧气,放出了二氧化碳,故瓶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反应后瓶内气体的体积减小,内压降低,故细玻璃管中的红墨水左移。该实验说明动物呼吸消耗氧气,放出二氧化碳。
【分析】根据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进行 分析
13.(2019九上·鹿邑期中)蜡烛是由石蜡和棉线组成的。
(1)石蜡放入水中,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的密度 (填“大”或“小”)。
(2)点燃蜡烛在其燃烧过程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3)取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约1秒后取出,可观察到两端变黑,说明火焰的 部分温度最高。
【答案】(1)小
(2)蜡烛熔化
(3)外焰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蜡烛燃烧实验
【解析】【解答】(1)石蜡放入水中,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
(2)点燃蜡烛在其燃烧过程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蜡烛熔化;
(3)取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约1秒后取出,可观察到两端变黑,说明火焰的外焰部分温度最高。
【分析】(1)根据石蜡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进行分析。
(2)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3)根据实验现象可知,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
14.(2016九上·洪江期中)某小组同学进行了有关蜡烛成分测定的实验,请你帮他们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现象 结论
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 烧杯内壁有小液滴 产物中有
将内壁涂有 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产物中有二氧化碳
由此可知:蜡烛的成分中一定含有 ,可能还含有 元素.
【答案】水;澄清石灰水;烧杯内壁出现白色浑浊现象;碳元素和氢元素;氧
【知识点】蜡烛燃烧实验
【解析】【解答】解:燃烧后烧杯内壁有小液滴,说明产物中有水生成.
要想检验二氧化碳,一般用澄清石灰水,故将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有二氧化碳生成,故现象应为烧杯内壁出现白色浑浊现象.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可知蜡烛的成分主要由碳、氢元素组成,可能还含有氧元素;
故答案为:水;澄清石灰水;烧杯内壁出现白色浑浊现象;碳元素和氢元素;氧.
【分析】检验水的产生一般观察水雾的产生,二氧化碳一般使用澄清石灰水,根据产物可判断反应物的元素组成.
15.(2016九上·北京期中)小明用蜡烛进行了下列活动.
活动1 小明为了验证烛火的外焰温度最高,用一个小木条横插入火焰中,一段时间后观察,结果发现接触火焰的部分全部变黑,实验失败,他进行了以下反思,其中你认为正确的是 .
A木条只插入了外焰部分.
B虽然木条横插贯穿了外焰、内焰、焰心部分,但停留在火焰中的时间过长.
C 运气不好,碰巧全烧黑了.
活动2:用玻璃杯迅速扣住燃烧的蜡烛,并使杯口始终浸没在水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序号).
A.可观察到蜡烛熄灭
B.最终杯中液面高于碗中液面
C.该方法能准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答案】B;AB
【知识点】蜡烛燃烧实验
【解析】【解答】解:(1)石蜡能燃烧,且火焰分层,外焰的石蜡与氧气接触充分,放热多,所以外焰温度最高;用一个小木条横插入火焰中,一段时间后观察,结果发现接触火焰的部分全部变黑,可能是虽然木条横插贯穿了外焰、内焰、焰心部分,但停留在火焰中的时间过长.(2)A、蜡烛在杯内燃烧时,消耗杯中的氧气,可观察到蜡烛熄灭;故正确;
B、蜡烛在杯内燃烧时,消耗杯中的氧气,使杯中的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盘中的水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被压入杯中,杯中水的高度增加,故正确;
C、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瓶内气压变化不大,该方法不能准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故错误.答案:(1)B;(2)AB.
【分析】活动1:根据火焰各处的温度是不一样的,先变黑说明温度高蜡烛的燃烧解答;
活动2:根据蜡烛燃烧会消耗掉杯内上方的氧气,使其内部压强减小;当玻璃杯内压强较小时,杯内水面上升,杯内压强较大时,杯内水面下降解答.
三、简答题
16.(2020九上·海林月考)如何用实验的方法证明蜡烛燃烧产物为水和二氧化碳?(写出操作过程、现象、结论)
【答案】用冷烧杯罩住烛火,烧杯内壁有水雾生成,说明蜡烛燃烧产物中有水。把这个烧杯迅速正过来,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证明蜡烛燃烧产物中有二氧化碳。
【知识点】蜡烛燃烧实验
【解析】【解答】点燃蜡烛,在蜡烛火焰的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将烧杯迅速倒转过来,向其中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故填: 用冷烧杯罩住烛火,烧杯内壁有水雾生成,说明蜡烛燃烧产物中有水。把这个烧杯迅速正过来,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证明蜡烛燃烧产物中有二氧化碳。
【分析】水蒸气遇冷会冷凝成小水珠,形成水雾;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7.(2018九上·唐河期中)小明在观察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的实验后,说石蜡燃烧和石蜡受热融化都是化学变化.你认为小明的说法正确吗?请简述理由.
【答案】错误;石蜡燃烧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是化学变化,而石蜡融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知识点】蜡烛燃烧实验
【解析】【解答】小明的说法错误,石蜡燃烧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是化学变化,而石蜡融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分析】变化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如水变成水蒸气,石块粉碎、铁做成铁钉等等都是物理变化。
变化时都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看变化时是否生成了新物质,这也是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
四、综合题
18.(2021九上·船营月考)某兴趣小组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进行探究。
(1)小明进行了实验并得出结论:
①首先用排水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以下操作正确的顺序是 ;
a 将集气瓶充满水;
b 把集气瓶连同玻璃片一起倒立在水槽内;
c 向集气瓶内缓缓吹气;
d 在水下立即用玻璃片将集气瓶的瓶口盖好;
e 取出集气瓶放在实验桌上;
②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解释与结论
① 将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空气样品和呼出气体的样品中 空气中木条 ; 呼出气体中木条 ; 呼出气体比吸入空气 ;
② 向空气样品和呼出气体的样品中滴入相同滴数的澄清石灰水 空气中 ; 呼出气体中 ; 呼出气体比吸入空气 ;
③ 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一块哈气 哈气的玻璃片 ; 呼出气体比吸入空气 水蒸气含量多
(2)经测定,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大约是
气体成分 氮气 氧气 二氧化碳 水蒸气 其他气体
吸入的空气(%) 78 21 0.03 0.07 0.9
呼出的气体(%) 78 16 4 1.1 0.9
由图表可知呼出气体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是 (填气体的化学符号)。
【答案】(1)abcde;正常燃烧;熄灭;氧气含量少;无变化;变浑浊;二氧化碳含量多;出现水雾
(2)N2
【知识点】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解析】【解答】(1)排水法收集吹出气体步骤为:先将集气瓶装满水,然后放入水槽内,再向瓶内缓慢吹气,再水下用玻璃片盖住集气瓶,取出集气瓶放在桌面上,所以正确顺序为abcde;
①将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空气样品和呼出气体的样品中,空气中正常燃烧,在呼出气体中熄灭,可得出结论呼出气体氧气含量比吸入气体的低;
②向空气样品和呼出气体的样品中滴入相同滴数的澄清石灰水,空气中无明显变化,呼出气体中变浑浊,即可证明呼出气体二氧化碳含量比空气多;
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一块哈气,哈气的玻璃片出现水雾,可证明呼出气体比吸入空气水蒸气含量多。
(2)由表格数据可知出气体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是氮气,化学式为N2。
【分析】(1)根据排水法收集气体的注意事项分析,根据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进行分析
(2)根据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分析
五、实验探究题
19.(2021九上·兰陵期中)根据下列实验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 A 是“探究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成分有什么不同”时的一组实验,根据伸入呼出气体中的小木条先熄灭的现象,得出的结论是 ;
(2)实验 B 中,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更剧烈,说明木炭燃烧的剧烈程度与 有关;
(3)实验 C 所示装置取用固体时,可能造成的后果是 ;
(4)实验 D 要证明质量守恒定律,需改进的措施是 。
【答案】(1)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比吸入空气的低
(2)氧气的浓度
(3)试管破裂
(4)在密闭容器中进行
【知识点】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解析】【解答】(1)实验 A 是“探究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成分有什么不同”时的一组实验,根据伸入呼出气体中的小木条先熄灭的现象,得出的结论是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比吸入空气的低;
(2)实验 B 中,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更剧烈,说明木炭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3)向试管中装块状固体药品时,先将试管横放,用镊子把块状固体放在试管口,再慢慢将试管竖立起来,直接竖起试管装药品,可能会使试管破裂;
(4)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会逸出烧杯,要证明质量守恒定律,实验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
【分析】(1)根据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低于空气分析;
(2)根据物质燃烧剧烈程度与氧气浓度有关分析;
(3)根据块状药品取用按“一横、二放、三直立”的操作分析;
(4)根据有气体生成的化学反应验证质量定律需在密闭装置中进行分析。
20.(2021九上·冠县期中)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
(1)李丽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 (填“大”或“小”)。
(2)周婷在探究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你认为她的下列做法中错误的是_______(填字母)。
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B.查找资料,探究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
C.认为与本次实验目的无关,不予理睬
D.询间老师或同学,讨论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
(3)刘芳在探究的过程中,蜡烛刚熄灭时总会有一缕白烟冒出。
(提出问题)这缕白烟的成分是什么呢?
(猜想假设)大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猜想一: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
猜想二: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水蒸气;
猜想三:白烟是石蜡蒸气冷凝成的石蜡固体。
(实验验证)
①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其目的是为了验证猜想 (填“一”、“二”或“三”)是否正确。
②吹灭蜡烛,立即用一块干而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出现水雾,说明白烟不是 。
③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燃白烟(注意不要接触烛芯),发现蜡烛被重新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这为猜想三提供了证据,同时排除了猜想 (填 “一”“二”或“三”,下同),因为水蒸气和二氧化碳都不能燃烧。
(实验结论)蜡烛刚熄灭时冒出的白烟是 。
【答案】(1)小
(2)C
(3)一;水蒸气;一和二;石蜡固体
【知识点】蜡烛燃烧实验
【解析】【解答】(1)蜡烛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小;
(2)A、通过实验继续探探究,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的实验现象,就是进行对比实验,做法正确。不正确;
B、查找蜡烛成分资料,探究黑色物质成分,符合科学探究的过程,做法正确,不正确;
C、置之不理,就是没有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做法不可取,正确;
D、向老师请教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就是咨询老师,做法正确,不正确;
故答案为:C;
(3)①用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目的是检验白烟是否是二氧化碳。但蜡烛燃烧时,能产生二氧化碳,影响白烟的检验。所以,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其目的是为了验证猜想一是否正确;
②在白烟的上方罩一干冷的玻璃片,若出现水珠,说明白烟是水蒸气,而没有水珠,说明白烟不是水蒸气。所以,由题意可知,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干而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水雾出现,说明白烟不是水蒸气;
③由题意可知,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白烟,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这是为猜想三提供了证据,同时可排除猜想一和二,因为水蒸气和二氧化碳都不能燃烧;
实验结论:由上述分析可以得出: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石蜡固体。
【分析】(1)根据浮在水面上的物质密度比水小分析;
(2)根据化学实验的严谨性分析;
(3)根据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水蒸气遇冷液化及石蜡的可燃性分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