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张PPT)
第2课时 胶体
第2章
内容索引
01
02
基础落实 必备知识全过关
重难探究 能力素养全提升
03
学以致用 随堂检测全达标
素养目标
1.尝试利用同一类物质的一般性质预测陌生物质的性质,并设计实验验证,形成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化学核心素养。
2.知道胶体是一种分散系,由于分散质颗粒大小与溶液、浊液不同,可以通过渗析法分离溶液和胶体;知道胶体可以产生丁达尔现象,形成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化学核心素养。
3.通过对胶体制备与性质的学习体会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化学核心素养。
基础落实 必备知识全过关
自主梳理
一、分散系 分散系都是混合物
【微思考1】胶体一定是液体状态吗 胶体一定是无色的吗
提示 都不一定。胶体除了液溶胶还有气溶胶和固溶胶;胶体不一定无色,如氢氧化铁胶体是红褐色的。
二、胶体
1.分类
依据分散剂状态分为固溶胶、液溶胶、气溶胶。
2.性质和应用
性质 定义 应用
丁达尔 现象 当可见光束通过胶体时,产生光亮的“通路” 用于鉴别胶体和溶液
电泳 在外电场作用下胶体微粒发生定向移动 工业上用于电泳电镀、电泳除尘等
聚沉 在一定条件下胶体形成沉淀析出 盐卤豆腐、三角洲的形成等
条件:(1)加可溶性酸、碱、盐;(2)加入胶粒带相反电荷的胶体; (3)加热或搅拌
3.胶体的净化
渗析:利用半透膜将胶体与溶液分离的方法。
【微思考2】向Fe(OH)3胶体中加入稀盐酸,先产生红褐色沉淀,继续滴加稀盐酸,红褐色沉淀又溶解,为什么
提示 向Fe(OH)3胶体中加入稀盐酸,胶体先发生聚沉形成Fe(OH)3沉淀,继续滴加稀盐酸,酸碱发生中和反应,Fe(OH)3沉淀又溶解。
自我检测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Fe(OH)3胶体无色透明,能产生丁达尔现象。( )
2.Na2SO4溶液是一种分散系,分散质是Na2SO4。( )
3.胶体是纯净物,浊液是混合物。( )
4.向饱和FeCl3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可制得Fe(OH)3胶体。( )
5.溶液和胶体的本质区别是能否产生丁达尔现象。( )
6.烟、雾都属于胶体,胶体是分散系中的一种。( )
√
×
×
×
×
√
重难探究 能力素养全提升
探究1
胶体的性质
问题探究
清晨,当太阳照射时,在茂密的树林中,常常可以看到从枝叶间透过的一道道光柱,这就是丁达尔现象。这是因为云、雾、烟尘也是胶体,只是这些胶体的分散剂是空气,分散质是微小的尘埃或小液滴。
(1)胶体为什么比较稳定
提示 ①主要原因是同种胶体粒子带同种电荷,胶体粒子相互排斥,胶体粒子间无法聚集成大颗粒形成沉淀从分散剂中析出。②次要原因是胶体粒子小,质量轻,其运动方向时刻在发生变化,不易发生聚集而沉降。
(2)已知鸡蛋清溶液是一种胶体,现有三瓶无色液体:NaCl溶液、Na2SO4溶液、鸡蛋清溶液,根据已学过的知识鉴别它们。
提示 ①用激光笔照射这三瓶无色液体,在与光线垂直的方向进行观察,产生丁达尔现象的是鸡蛋清溶液;②用小试管分别取2 mL另外两种液体,分别向里面滴加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的是Na2SO4溶液,无明显现象的是NaCl溶液。
(3)除去NaCl溶液或Fe(OH)3胶体中的泥沙采用什么方法
提示 溶液、胶体中的分散质微粒均能透过滤纸,浊液中的微粒不能透过,因此除去NaCl溶液或Fe(OH)3胶体中的泥沙可用过滤的方法。
(4)氢氧化铁胶体通电后与电源负极相连的区域颜色加深说明了什么
提示 氢氧化铁胶体粒子带正电荷,通电后向电源负极附近移动。
归纳拓展
1.分散系
(1)定义:把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得到的体系。
(2)分类。
①按照分散质粒子的直径:
②按照分散质和分散剂的状态:
2.三种分散系的比较
分散系 溶液 胶体 浊液
分散质 微粒直径 <1 nm 1~100 nm >100 nm
外观 均一、透明 较均一 不均一、不透明
分散质微粒 小分子、离子 分子集合体或高分子 大量分子或离子的集合体,呈固态或液态
能否透过滤纸 能 能 不能
分散系 溶液 胶体 浊液
能否透过 半透膜 能 不能 不能
稳定性 稳定 较稳定 不稳定
实例 食盐水、碘酒 氢氧化铁胶体、 淀粉溶液 泥水
应用体验
【例1】关于胶体和溶液的区别,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FeCl3溶液与Fe(OH)3胶体的外观都是澄清、透明、均匀的
B.溶液中分散质粒子能通过半透膜,胶体中分散质粒子不能通过半透膜
C.光束通过淀粉溶液,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光束通过蔗糖溶液时,则无此现象
D.溶液最稳定,放置后不会生成沉淀;胶体很不稳定,放置后很快会生成沉淀
答案 D
解析 FeCl3溶液是澄清、透明的稳定分散系,Fe(OH)3胶体也是澄清、透明的较稳定分散系,故A正确;溶液中分散质粒子能通过半透膜,但胶体中分散质粒子不能通过半透膜,故B正确;当光束通过淀粉溶液时,出现一条光亮的“通路”,该现象为丁达尔现象,说明该分散系为胶体,而通过蔗糖溶液时无明显现象,丁达尔现象是鉴别溶液和胶体的常用方法,故C正确;胶体较稳定,放置后不会很快会生成沉淀,溶液是一种非常稳定的分散系,故D错误。
易错警示(1)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胶体粒子的直径介于1~100 nm,而不是产生丁达尔现象。
(2)胶体粒子的直径决定了胶体的性质,因胶体粒子较大不能透过半透膜,可用渗析法提纯胶体。
(3)丁达尔现象是物理变化而不是化学变化。
(4)明矾作净水剂是利用明矾溶于水生成Al(OH)3胶体,胶体具有吸附性;但胶体没有杀菌消毒的作用。
(5)胶体不带电荷,胶体粒子(分散质微粒)可能带电荷,淀粉胶体中的胶体粒子不带电荷。
变式训练1下列事实与胶体性质无关的是( )
A.向豆浆里加入盐卤做豆腐
B.向三氯化铁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出现红褐色沉淀
C.由肾功能衰竭等疾病引起的血液中毒,可利用血液透析进行治疗
D.在河流入海处易形成沙洲
答案 B
解析 向豆浆里加入盐卤做豆腐,属于胶体的聚沉,与胶体性质有关,故A不符合题意;向三氯化铁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出现红褐色沉淀,没有生成胶体,与胶体性质无关,故B符合题意;由肾功能衰竭等疾病引起的血液中毒,可利用血液透析进行治疗,利用了胶体的渗析原理,与胶体性质有关,故C不符合题意;在河流入海处易形成沙洲,属于胶体的聚沉,与胶体性质有关,故D不符合题意。
探究2
胶体的分离、提纯、制备及应用
问题探究
通过下图装置可制备Fe(OH)3胶体。
一位同学在实验过程中边滴加FeCl3溶液边用玻璃棒搅拌,没有制得胶体,反而出现了浑浊;另一位同学向烧杯中一次加入大量FeCl3溶液,也没有制得胶体。请你帮他们分析原因。
提示 玻璃棒搅拌和过量电解质都会使氢氧化铁胶体聚沉。
归纳拓展
1.Fe(OH)3胶体的制备
向20 mL煮沸的蒸馏水中滴加几滴 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后立即停止加热。
FeCl3+3H2O Fe(OH)3(胶体)+3HCl
注意:化学方程式不用“ ”和“↓”等符号,不能过度加热,以免Fe(OH)3胶体发生聚沉。
2.胶体的分离和提纯
(1)胶体与悬浊液的分离。
胶体微粒可以透过滤纸而悬浊液中的分散质粒子不能透过滤纸,因此可用过滤的方法分离。
(2)胶体的净化。
胶体微粒不能透过半透膜而小分子、离子能够透过半透膜,因此可用渗析的方法净化胶体。如除去Fe(OH)3胶体中的FeCl3:将混合物盛于半透膜制作的渗析袋中,置于流动(或频繁更换)的蒸馏水里一段时间即可。
3.胶体的应用
(1)将盐卤或石膏加入豆浆,制成豆腐。
(2)一支钢笔使用两种不同型号的蓝黑墨水,易出现堵塞。
(3)工厂常利用高压静电除大量烟尘。
(4)手被割破时,可用FeCl3溶液应急止血。
(5)海河交界处易形成三角洲。
(6)医疗上的血液透析。
(7)明矾常用作净水剂。
应用体验
【例2】现有甲、乙、丙三名同学分别进行Fe(OH)3胶体的制备实验。
Ⅰ.甲同学向1 mol·L-1氯化铁溶液中加入少量的NaOH溶液;
Ⅱ.乙同学直接加热饱和FeCl3溶液;
Ⅲ.丙同学向25 mL沸水中逐滴加入几滴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液体呈透明的红褐色,停止加热。
试回答下列问题:
(1)其中操作正确的同学是 。写出此过程中的化学方程式:
;
(2)证明有Fe(OH)3胶体生成的最简单的实验操作是 ;
(3)丁同学利用所制得的Fe(OH)3胶体进行下列实验:
①将其装入U形管内,用石墨作为电极,接通直流电,通电一段时间后发现阴极附近的颜色逐渐变深,这表明Fe(OH)3胶粒带 电荷。
②向其中加入饱和Na2SO4溶液,产生的现象是 。
③向所得Fe(OH)3胶体中逐滴滴加硫酸溶液,开始产生红褐色沉淀,这是因为 ;继续滴加,沉淀最终消失且得棕黄色溶液,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④欲除去Fe(OH)3胶体中混有的NaCl,所用主要物品是 ;该操作名称是 。
答案 (1)丙 FeCl3+3H2O Fe(OH)3(胶体)+3HCl
(2)用激光笔照射,有一条光亮的“通路”,则有胶体生成
(3)①正 ②生成红褐色的沉淀 ③加电解质胶体聚沉 2Fe(OH)3+3H2SO4==Fe2(SO4)3+6H2O ④半透膜 渗析
解析 (1)实验室制备氢氧化铁胶体是向沸腾的蒸馏水中加入饱和氯化铁溶液,当液体变为红褐色时立即停止加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l3+3H2O
Fe(OH)3(胶体)+3HCl,因此操作正确的同学是丙。
(2)胶体能产生丁达尔现象,当用激光笔照射时,会有一条光亮的“通路”。因此要证明制得的红褐色液体属于胶体,最简单的实验操作是用激光笔照射,有一条光亮的“通路”,则有胶体生成。
(3)①Fe(OH)3胶粒带正电,通电时带正电荷的粒子向阴极移动,因此阴极附近的颜色逐渐变深;②胶体遇电解质溶液会发生聚沉,因此向其中加入饱和Na2SO4溶液,现象是有红褐色沉淀生成;③向氢氧化铁胶体中逐滴加入过量硫酸溶液,硫酸解离出的阴离子使Fe(OH)3胶体发生聚沉,而解离出的氢离子使Fe(OH)3沉淀溶解,会观察到先出现红褐色沉淀、而后沉淀消失的现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Fe(OH)3+3H2SO4==Fe2(SO4)3+6H2O。④由于胶体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溶液中溶质粒子可以透过半透膜,因此欲除去Fe(OH)3胶体中混有的NaCl,所用主要物品是半透膜,该操作名称是渗析。
易错警示(1)胶体微粒带电并非胶体带电,胶体仍呈电中性。
(2)不是所有胶体的胶粒均带电,如淀粉、蛋白质胶体的胶粒不带电荷。
(3)“根据是否具有丁达尔现象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分散系的分类依据是分散质直径大小,而不是能否产生丁达尔现象。
变式训练2淀粉溶液是一种胶体,已知淀粉遇碘变蓝色。现将淀粉溶液和稀Na2SO4溶液混合装在半透膜袋中,并将该半透膜袋浸泡在盛有蒸馏水的烧杯中。一段时间后,取适量烧杯中的液体进行实验,下列操作和现象能证明半透膜完好无损的是( )
A.加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B.加入碘水不变蓝
C.用一束平行光照射烧杯中的液体,可观察到一条光亮的“通路”
D.加入碘水变蓝色
答案 B
解析 加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烧杯内的溶液中含有S ,离子能透过半透膜的空隙,但没有检测淀粉是否存在,A项不能证明半透膜是否破损;加入碘水不变蓝,说明烧杯内的溶液中不含淀粉,半透膜完好无损;用一束平行光照射烧杯中的液体,观察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说明烧杯内的液体中含有淀粉,半透膜破损;加入碘水变蓝色说明烧杯内的溶液中含有淀粉,半透膜破损。
学以致用 随堂检测全达标
1.(2021山东肥城高一期中)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写道:“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月光穿过薄雾形成的种种美景的本质原因是( )
A.光是一种胶体
B.雾是一种胶体
C.发生丁达尔现象
D.空气中的小水滴直径大小约为1~100 nm
答案 D
解析 光不是胶体,故A错误;雾是一种胶体,但这不是月光穿过薄雾所形成的种种美景的本质原因,故B错误;雾作为一种胶体,能产生丁达尔现象,但这也不是月光穿过薄雾所形成的种种美景的本质原因,故C错误;题干中所提及的雾是一种胶体,本质特征是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在1~100 nm,D正确。
2. 下列分散系中的分散质能透过滤纸,但不能透过半透膜的是( )
A.生理盐水 B.Fe(OH)3胶体
C.CuSO4溶液 D.AgI悬浊液
答案 B
解析 盐水是溶液,A不符合题意;氢氧化铁胶体中的分散质粒子能透过滤纸,不能透过半透膜,B符合题意;硫酸铜溶液属于溶液,C不符合题意;碘化银悬浊液属于浊液,D不符合题意。
3. “纳米材料”是粒子直径为1~100 nm(1 nm=10-9m)的材料,纳米碳就是其中一种。若将纳米碳均匀地分散到蒸馏水中,所形成的物质具有的性质的正确组合是( )
①是溶液 ②是胶体 ③能产生丁达尔现象 ④能透过滤纸 ⑤不能透过滤纸 ⑥静置后会析出黑色沉淀
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②③⑥ D.①③④⑥
答案 B
解析 将纳米碳分散到蒸馏水中形成的分散系为胶体,能产生丁达尔现象,能透过滤纸但不能透过半透膜,胶体属于介稳体系,静置不会出现沉淀,故②③④正确。
4.关于胶体的以下几种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A.判断一种分散系,只需观察其外观即可
B.Fe(OH)3胶体能发生电泳,故Fe(OH)3胶体带电
C.制豆腐、黄河三角洲的形成均与胶体性质无关
D.分离溶液和胶体可用渗析的方法
答案 D
解析 不同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微粒直径的大小不同,不是观察其外观即可判断的,故A说法错误;胶体不带电,胶体粒子带电,故B说法错误;制豆腐和黄河三角洲的形成均应用了胶体聚沉的性质,故C说法错误;溶液和胶体的分散质微粒均能透过滤纸,应用渗析的方法分离,故D说法正确。第2课时 胶体
必备知识基础练
1.(2021新疆7月学考)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 )
A.在一定条件下能稳定存在
B.分散质微粒直径介于1~100 nm
C.产生丁达尔效应
D.胶体的分散质能通过滤纸,而浊液的分散质不能
2.(双选)关于胶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溶液显电中性,胶体是带电的
B.胶体能透过半透膜,也能透过滤纸
C.可用丁达尔现象区分溶液和胶体
D.电泳实验说明了胶体微粒带有电荷
3.下列实验装置或操作与粒子的大小无直接关系的是( )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分散系中分散质粒子的直径:Fe(OH)3悬浊液>Fe(OH)3胶体>FeCl3溶液
B.依据丁达尔现象可区分氯化钠溶液和蛋白质溶液
C.有色玻璃、淀粉溶液都属于胶体
D.PM2.5(2.5微米以下的颗粒物)的存在一定能够形成丁达尔现象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将饱和FeCl3溶液滴加到冷水中直接就能制得Fe(OH)3胶体
B.碘酒属于溶液
C.用过滤的方法可以分离和提纯胶体
D.煮鸡蛋的过程中发生了胶体的电泳现象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不能产生丁达尔现象的分散系有氯化钠溶液、水等
B.将1 L 2 mol·L-1的FeCl3溶液制成胶体后,其中含有氢氧化铁胶粒数为2NA
C.黄河入海口处三角洲的形成与胶体的性质有关
D.电泳现象说明胶体带电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将氯化铁浓溶液和氢氧化钠浓溶液混合,能得到氢氧化铁胶体
B.胶体粒子直径在1~100 nm,能透过滤纸
C.利用丁达尔现象可以区分溶液和胶体
D.碳酸钙悬浊液中加氢氧化铁胶体,有利于沉淀的沉降
8.(2021江苏盐城高一调研)有两种分散系:①FeCl3溶液;②将饱和的FeCl3溶液加入沸水中,得到的红褐色液体。下面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分散质微粒直径:①>②
B.用光束照射②时,在垂直光源的方向能看到光亮的“通路”
C.稳定性:①<②
D.①属于混合物,②属于纯净物
9.某校课外小组同学制备Fe(OH)3胶体,并研究该胶体的性质。
(1)该小组同学采用了以下操作制备胶体,请将空白处填写完整。取一个烧杯,加入20 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然后向烧杯中滴加1~2 mL饱和 溶液,继续煮沸,待 时,停止加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将制得的胶体放入半透膜制成的袋内,如图所示,放置2 min后,取少量半透膜外的液体置于试管中,置于暗处,用一束强光从侧面照射,观察 (填“有”或“无”)丁达尔现象;再向试管中加入用稀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可观察到的现象为 。
(3)将半透膜内的液体倒入U形管中,如图所示,在液体上方加入少量电解质溶液以保护胶体,接通直流电后,观察到的现象是 (填“阴”或“阳”)极附近颜色逐渐变深,其原因是 。
关键能力提升练
10.(2021广西南宁高一期末)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FeCl3溶液、Fe(OH)3胶体与Fe(OH)3浊液的本质区别是有没有丁达尔现象
B.根据分散系的稳定性大小将混合物分为胶体、溶液和浊液
C.胶体中的分散质能通过滤纸空隙
D.向NaOH溶液中逐滴加入FeCl3饱和溶液,可制得Fe(OH)3胶体
11.关于胶体和溶液的区别,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FeCl3溶液与Fe(OH)3胶体的外观都是透明、均匀的
B.溶液中溶质粒子能透过半透膜,胶体中分散质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
C.光束通过淀粉溶液时,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光束通过蔗糖溶液时,则无此现象
D.溶液最稳定,放置后不会生成沉淀;胶体很不稳定,放置后很快会生成沉淀
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由肾功能衰竭等疾病引起的血液中毒,可利用血液透析法进行治疗
B.在实验中手不慎被玻璃划破,可用FeCl3溶液应急止血
C.“霾尘积聚难见路人”,雾霾所形成的气溶胶有丁达尔现象
D.氯化钠溶于水也能形成胶体
13.(2021云南昆明高一期中)下列事实与胶体知识有关的是( )
①用盐卤制豆腐 ②向水中加入能形成胶体的无害物质净水 ③一支钢笔使用不同牌号的蓝黑墨水易堵塞 ④工厂静电除尘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都无关
14.(双选)科学家在世界上第一次为一种名为“钴酞菁”的分子(直径为1.3×10-9m)恢复了磁性,其结构和性质与人体内的血红素及植物内的叶绿素非常相似。下列关于“钴酞菁”分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钴酞菁”分子在水中所形成的分散系属于悬浊液
B.“钴酞菁”分子能透过滤纸,不能透过半透膜
C.“钴酞菁”分子在水中形成的分散系能产生丁达尔现象
D.在分散系中,“钴酞菁”分子直径比Na+的直径小
15.热水法制Fe3O4纳米颗粒的反应为3Fe2++2S2+O2+xOH-Fe3O4+S4+2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将纳米Fe3O4分散在水中没有丁达尔现象
B.将纳米Fe3O4分散在水中Fe3O4粒子不能透过滤纸
C.向纳米Fe3O4分散在水中形成的分散系中逐滴加入稀硫酸,先出现浑浊,最后浑浊又消失
D.纳米Fe3O4颗粒是一种分散系
学科情境创新练
16.鸡蛋的内膜是一种半透膜,某同学拟用这种半透膜进行除去淀粉溶液中所含食盐的实验。设计步骤如下:
①把鸡蛋的一头敲破,倒出蛋清、蛋黄,洗净蛋膜内部,将另一头浸泡在稀酸中反应除去部分蛋壳(中间的蛋壳留着,起固定作用);
②在一只小烧杯中加入适量蒸馏水,将洗净了蛋膜外部的蛋壳架在小烧杯上,蛋膜浸入蒸馏水中(如图);
③向蛋膜内加入淀粉和食盐的混合溶液,静置一段时间;
④拿走蛋膜,检验烧杯中有无淀粉和食盐。
根据以上叙述,填写下列空白:
(1)步骤①中反应除去部分蛋壳(主要成分为CaCO3)的酸最好是 (填“盐酸”“硫酸”或“醋酸”)。
(2)检验烧杯中有无淀粉,操作是 。
(3)检验烧杯中有无NaCl,操作是 。
(4)为尽可能全部除去淀粉溶液里的食盐,可采取的措施是 (填入正确选项前的字母)。
A.换大烧杯,用大量水进行渗析
B.多次渗析,每次用水量不要太多
C.将蛋膜放在有流水的水槽中进行渗析
(5)如何证明淀粉溶液中的食盐已被全部除去 简述实验过程: 。
参考答案
第2课时 胶体
1.B
2.AB 溶液和胶体都是电中性的,A错误;胶体不能透过半透膜,B错误;胶体具有丁达尔现象,可用丁达尔现象区分溶液和胶体,C正确;电泳实验可说明胶体微粒带有电荷,D正确。
3.C 直径大于1 nm而小于100 nm的胶体粒子能透过滤纸,但不能透过半透膜,溶液中的粒子直径小于1 nm,可透过半透膜和滤纸,而浊液的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 nm,不能透过滤纸和半透膜;丁达尔现象是胶体粒子对光线的散射作用形成的,而溶液中的小分子或粒子对光线的散射作用非常微弱,故无此现象;萃取是利用了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性的不同,与分散质粒子大小无关,综合分析可知选C。
4.D A项,根据分散系分类的依据可知,分散质粒子的直径:Fe(OH)3悬浊液>Fe(OH)3胶体>FeCl3溶液,A正确;B项,胶体与溶液的区分可以利用丁达尔现象,B正确;C项,有色玻璃是固溶胶,淀粉溶液是淀粉分子(直径在1~100 nm)分散在水中所形成的胶体,正确;D项,PM2.5指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颗粒物的直径可能大于100 nm,因此由PM2.5所引起的雾霾不一定是胶体,错误。
5.B 将饱和FeCl3溶液滴加到沸水中可制得Fe(OH)3胶体,故A错误;碘酒属于溶液,故B正确;胶体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滤纸孔径,大于半透膜孔径,不能用过滤法提纯胶体,应用渗析法提纯,故C错误;煮鸡蛋的过程未发生胶体的电泳现象,故D错误。
6.C 氯化钠溶液和水都不能产生丁达尔现象,但水属于纯净物,不属于分散系,故A错误;Fe(OH)3胶体的粒子是很多“Fe(OH)3分子”的集合体,故B错误;黄河入海口处三角洲的形成与胶体的聚沉有关,故C正确;电泳现象说明胶体粒子带电荷,故D错误。
7.A 将氯化铁浓溶液和氢氧化钠浓溶液混合,能得到的是氢氧化铁沉淀,不是胶体,故A错误;胶粒直径在1~100 nm,能通过滤纸,故B正确;溶液不能产生丁达尔现象,胶体能产生丁达尔现象,所以利用丁达尔现象可以区分溶液和胶体,故C正确;氢氧化铁胶体粒子带电,遇到盐溶液会发生聚沉,所以向碳酸钙悬浊液中加氢氧化铁胶体,有利于沉淀的沉降,故D正确。
8.B ②中红褐色液体是Fe(OH)3胶体,FeCl3溶液中分散质微粒直径小于Fe(OH)3胶体中分散质微粒的直径,A错误;②是胶体,光束照射时,可产生丁达尔效应,在垂直于光源的方向能看到光亮的“通路”,B正确;FeCl3溶液的稳定性强于Fe(OH)3胶体,C错误;①和②都是分散系,都是混合物,D错误。
9.答案 (1)氯化铁(或FeCl3) 液体呈红褐色 FeCl3+3H2OFe(OH)3(胶体)+3HCl
(2)无 有白色沉淀生成
(3)阴 Fe(OH)3胶体粒子带正电荷,在电场作用下向阴极移动
解析 (1)实验室制备Fe(OH)3胶体的操作要点:将蒸馏水先煮沸,然后向其中加入饱和的FeCl3溶液,再继续煮沸至红褐色,停止加热。
(2)胶体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因此半透膜外的液体为溶液,所以无丁达尔现象;因溶液中含有Cl-,所以加入用稀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会出现白色沉淀。
(3)Fe(OH)3胶体粒子带正电荷,在电场作用下发生电泳现象。带正电荷的胶粒向阴极移动,故阴极附近颜色逐渐加深。
10.C 溶液、胶体和浊液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微粒直径的大小,A、B错误;胶体分散质粒子可通过滤纸空隙,C正确;向NaOH溶液中逐滴加入FeCl3饱和溶液,会生成
Fe(OH)3沉淀,D错误。
11.D A项,FeCl3溶液与Fe(OH)3胶体均为透明、均匀的分散系;B项,半透膜允许溶液中溶质粒子透过,不允许胶体中分散质粒子透过;C项,蔗糖溶液不具有丁达尔现象,而淀粉溶液具有丁达尔现象;D项,溶液最稳定,胶体属于介稳体系,在一定条件下能长时间稳定存在。
12.D 血液透析的原理类似于渗析原理,透析膜相当于半透膜的作用,肾功能衰竭等疾病引起的血液中毒,可利用血液透析进行治疗,故A正确;氯化铁溶液可以使血液发生聚沉,在实验中手不慎被玻璃划破,可用FeCl3溶液应急止血,故B正确;雾霾所形成的是气溶胶,则雾霾能产生丁达尔现象,故C正确;氯化钠溶于水形成的是溶液,故D错误。
13.C 用盐卤制豆腐就是设法使蛋白质发生凝聚,故①正确;②向水中加入无害物质形成胶体,胶体的吸附能力很强,可以吸附水里悬浮的杂质,并形成沉淀,使水澄清,故②正确;③墨水是一种胶体,不同墨水的胶粒所带电荷可能不同,不同品牌墨水相遇时出现聚沉现象,生成沉淀使笔堵塞,故③正确;④静电除尘是胶体电泳性质的应用,与胶体性质有关,故④正确。所以①②③④均与胶体知识有关。
14.BC “钴酞菁”的分子直径为1.3 nm,形成的分散系属于胶体,A错误;“钴酞菁”分子能透过滤纸,但不能透过半透膜,B正确;“钴酞菁”分子在水中形成的分散系属于胶体,具有胶体的性质,如产生丁达尔现象等,C正确;“钴酞菁”分子的直径比Na+直径大,所以D错误。
15.C 纳米颗粒直径大小与胶粒直径大小均在同一范围中,Fe3O4纳米颗粒分散于水中形成的分散系为胶体,应具有胶体的一些性质(丁达尔现象,能透过滤纸,加盐溶液发生聚沉等),A、B项错误;对于C项,Fe3O4最后与H2SO4反应而溶解形成溶液,C项正确;纳米Fe3O4颗粒属于纯净物,D项错误。
16.答案 (1)醋酸
(2)取少量烧杯中液体,加入碘水看是否变为蓝色
(3)另取少量烧杯中液体,加入几滴硝酸银溶液,看是否有白色沉淀生成
(4)BC
(5)取蛋膜中液体,加入几滴硝酸银溶液,看是否有白色沉淀生成
解析 溶液和胶体的本质区别就是分散质微粒直径的大小,利用其大小的差别可以用半透膜将溶质粒子(Na+、Cl-)和胶体粒子(淀粉分子)分离。检验NaCl就是检验Na+或Cl-,据此要注意不能用盐酸溶解蛋壳,然后设计相应的方案检验Cl-。(共41张PPT)
第1课时 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物质的分类
第2章
内容索引
01
02
基础落实 必备知识全过关
重难探究 能力素养全提升
03
学以致用 随堂检测全达标
素养目标
1.进一步感知各种元素及其化合物,知道元素有游离态和化合态两种形态,培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化学核心素养。
2.知道分类法是研究物质性质的重要方法,根据元素组成可以将纯净物分为单质、化合物,化合物又可以分为氧化物、酸、碱、盐等。
3.以碳元素为例,根据物质类别和元素价态构建元素的物质家族,建立起元素与物质家族的关系,形成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化学核心素养。
4.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并体验研究一类物质性质的方法,掌握各类别物质的一般性质,形成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化学核心素养。
基础落实 必备知识全过关
自主梳理
一、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1.元素组成物质
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根据物质的元素组成,可对物质进行分类。仅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称为单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称为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又可以分为氧化物、酸、碱、盐等。
表示物质的宏观组成
2.元素的存在形态
3.元素的化合价
(1)元素的化合价:在单质中元素化合价为0价,在化合物中,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
(2)如图所示是碳及其化合物“价—类”二维图。
【微思考1】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吗
提示 不一定。如O2和O3、白磷和红磷、金刚石和石墨等组成的物质都只含一种元素,但都属于混合物。
二、物质的分类与物质的性质
1.根据物质的组成,将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由同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纯净物,由不同物质组成的物质叫混合物。
酸性氧化物:能与碱反应只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能与酸反应只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2.其他分类方法
【微思考2】Na2O2是碱性氧化物吗 说明理由。
提示 不是。Na2O2与酸反应时,不仅生成盐和水,同时生成氧气,不符合碱性氧化物的定义。
【微思考3】金属氧化物都是碱性氧化物吗 碱性氧化物都是金属氧化物吗
提示 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Mn2O7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都是金属氧化物。
【微思考4】非金属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吗 酸性氧化物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吗
提示 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都不是酸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是酸性氧化物。
自我检测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 )
2.只由一种分子组成的物质一定为纯净物。( )
3.含氧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氧化物。( )
4.纯净物只由一种原子构成,而混合物由多种原子构成。( )
5.胆矾(CuSO4·5H2O)、明矾[KAl(SO4)2·12H2O]都属于混合物。( )
√
√
×
×
×
重难探究 能力素养全提升
探究1
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及物质的分类方法
问题探究
分类是一种研究和学习物质性质的重要方法,对一种物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研究物质的性质可以从物质所属的类别入手。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H2SO4可以属于哪些不同的类别
提示
归纳拓展
1.元素、物质及微粒间的关系
(1)物质的组成。
宏观上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微观上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的。
元素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元素在自然界的存在形式有游离态和化合态
分子 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原子 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其中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个别原子除外)构成的
离子 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离子有阳离子和阴离子之分
(2)元素、物质及微粒间的关系图。
2.物质的分类
分类法一般分为交叉分类法(对物质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和树状分类法(对同类事物进行再分类)。
(1)交叉分类法——从不同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如:
(2)树状分类法——按不同层次对物质进行逐级分类,如:
应用体验
【例1】图表归纳是学习化学的常用方法,某同学归纳的下表物质与图中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X Y Z
A 含氧酸 一元强酸 HClO4 B 易溶碱 强碱 NaOH C 盐 碳酸盐 NaHCO3 D 金属氧化物 氧化物 CO2 答案 C
解析 由图可知,X包含Y,Y包含Z。一元强酸不一定是含氧酸,如HCl,A项错误;强碱不一定是易溶的,如氢氧化钙是强碱,但是微溶,B项错误;碳酸氢钠属于碳酸盐,碳酸盐属于盐的范畴,C项正确;二氧化碳属于氧化物,氧化物也包含了非金属氧化物,D项错误。
变式训练1
(2021广东中山大学附中高一期中)分类是认识和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下列分类不合理的是( )
A.H2SO4属于酸
B.Ca(OH)2属于碱
C.NaHCO3属于盐
D.KMnO4属于氧化物
答案 D
解析 氧化物只含两种元素,其中一种是氧元素,KMnO4含有K、Mn、O三种元素,故不属于氧化物。
探究2
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规律
问题探究
(1)在物质的分类中,镁属于哪类物质
提示 镁属于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前面的活泼金属单质。
(2)在上图表示的一组实验中,镁与哪些物质的反应有明显现象
提示 镁与稀盐酸反应会有气泡产生,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会在镁片表面析出红色的金属。
(3)通过这组实验总结这类金属的通性。
提示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氢前面的金属能与盐酸、稀硫酸等反应生成氢气,能将不活泼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归纳拓展
1.单质、氧化物、酸、碱和盐之间的转化关系图
注意物质的特性。如:酸与金属反应可以生成氢气和盐,这是一般规律,但并不是所有的酸都能与金属反应生成氢气。
2.具体转化示例
(1)金属的化学通性。
(2)氧化物的化学通性。
氧化物
(3)酸的化学通性。
酸
(4)碱的化学通性。
碱
(5)盐的化学通性。
盐
应用体验
【例2】单质、氧化物、酸、碱、盐,这些不同类别的物质之间反应时可以生成盐,某同学构建了如图所示的知识网络图。
(1)请任写一种符合图中组合⑥关系的化学方程式(要求组合⑥不能与图中已有组合重复): 。
(2)用面粉制作馒头的发酵过程中会产生有机酸,设其化学式为HR,R表示有机酸根成分,若在蒸馒头前加入小苏打,则蒸好的馒头有很多小孔,吃起来松软可口且无酸味。请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该反应所对应的是图中的哪种组合 (从①~⑩中选序号填入)。
(3)Fe3O4可看作FeO·Fe2O3。请写出Fe3O4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答案 (1)Fe+CuSO4==FeSO4+Cu(合理即可)
(2)HR+NaHCO3==CO2↑+H2O+NaR ①
(3)Fe3O4+8HCl==2FeCl3+FeCl2+4H2O
(或FeO·Fe2O3+8HCl==2FeCl3+FeCl2+4H2O)
解析 (1)组合⑥可以是盐+金属,也可以是盐+非金属等其他合理组合,只要化学方程式合理且正确都可。
(2)碳酸氢钠与HR反应时会生成水、二氧化碳和NaR(R的化合价是-1价),属于盐与酸发生的复分解反应。
(3)Fe3O4的化学式也可以写成FeO·Fe2O3,所以Fe3O4可以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氯化亚铁和水,化学方程式为Fe3O4+8HCl==2FeCl3+FeCl2+4H2O或FeO·Fe2O3+8HCl==2FeCl3+FeCl2+4H2O。
方法点拨根据物质类别预测陌生物质的性质
首先判断陌生物质的物质类别,根据该类别物质的一般性质及相关反应规律预测陌生物质可能会与哪些类别的物质发生反应,然后选择可能与该物质反应的各类物质的代表物,推断可能发生的具体反应和反应产物。
变式训练2
(2021广东中山一中第二次统考)在如下一系列物质的转化过程中,没有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
Cu→CuO→CuSO4→Cu(OH)2→CuO→CuCl2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答案 C
解析 Cu和O2发生化合反应生成CuO,CuSO4和NaOH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Cu(OH)2,Cu(OH)2发生分解反应生成CuO,不涉及置换反应。
学以致用 随堂检测全达标
1.(2021湖南张家界高一期末)以下表示的是碳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关系。
其中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依次是( )
A.化合、置换、分解、复分解
B.置换、复分解、化合、分解
C.置换、化合、分解、复分解
D.置换、化合、复分解、分解
答案 D
2.某同学要在奥运五连环中填入物质,使相连物质间能发生反应,不相连物质间不能发生反应。你认为“五连环”中有空缺的一环应填入的物质是( )
A.硫酸
B.氧气
C.二氧化碳
D.氧化钙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应填入的物质既能与NaOH溶液反应,又能与C反应,但不能与Fe、稀盐酸反应。硫酸与铁、氢氧化钠均能反应,A错误;氧气与铁、碳均反应,与NaOH溶液、稀盐酸不反应,B错误;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碳均能反应,与铁和稀盐酸均不反应,C正确;氧化钙与碳不反应,与稀盐酸反应,D错误。
3.(2021广西来宾高一检测)物质的分类是指根据物质的性质、特征等对其进行分类。下列物质分类正确的是( )
A.混合物:烧碱、碘酒、氯水
B.化合物:澄清石灰水、冰水混合物、氯化氢
C.单质:氮气、氢气、空气
D.盐:纯碱、氯化钠、硫酸铜
答案 D
解析 烧碱的成分是NaOH,属于纯净物,A错误;澄清石灰水是混合物,B错误;空气是混合物,C错误;D正确。
4.下列有关氧化物的判断正确的是( )
A.凡是含氧元素的化合物均可称为氧化物
B.依据性质不同,氧化物只能分为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
C.酸性氧化物都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D.金属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答案 C
解析 氧化物是只含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如CO2、Na2O等,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如H2SO4、KMnO4等,故A项错误;能与碱反应只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称为酸性氧化物,能与酸反应只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称为碱性氧化物,而NO、CO等既不是酸性氧化物也不是碱性氧化物,故B项错误,C项正确;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Mn2O7是酸性氧化物,故D项错误。第1课时 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物质的分类
必备知识基础练
1.(2021福建6月合格考)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
A.空气 B.海水 C.硫酸铜 D.稀硝酸
2.下列各物质的分类、名称(或俗名)、化学式不能完全对应的是( )
A.碱性氧化物、生石灰、CaO
B.酸性氧化物、一氧化碳、CO
C.含氧酸、次氯酸、HClO
D.正盐、纯碱、Na2CO3
3.下列关于物质的元素组成或分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碱都含氢元素
B.酸都含氧元素
C.盐都含金属元素
D.漂粉精、液氯、干冰均为混合物
4.(2021福建6月合格考)下列分散系中,具有丁达尔效应的是( )
A.碳酸钠溶液 B.硝酸钾溶液
C.蔗糖溶液 D.Fe(OH)3胶体
5.将下列各组物质按单质、氧化物、酸、碱、盐分类顺序排列,其中正确的是( )
A.银、干冰、硫酸、纯碱、食盐
B.碘酒、冰、盐酸、烧碱、食盐
C.铜、氧化铜、醋酸、石灰水、氯化铜
D.氢气、二氧化硫、硝酸、烧碱、硝酸钾
6.小美在奥运五连环中填入了5种物质(如图所示),相连环的物质间所发生的反应中,没有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
A.分解反应 B.复分解反应
C.化合反应 D.置换反应
7.物质分类摆放,实验时才更方便取用。现实验室里有4个药品橱,已经存放下列试剂:
药品橱 甲橱 乙橱 丙橱 丁橱
药品 醋酸、盐酸 氢氧化钠、氢氧化钾 CuSO4、MgCl2 白磷、硫黄
实验室新购进一些碘化钾,应该将这些碘化钾放在( )
A.甲橱 B.乙橱 C.丙橱 D.丁橱
8.(2021山东日照高一校际联考)下列物质中,能与NaOH溶液反应的是( )
A.CO B.CaCO3 C.MgO D.稀硫酸
9.食品包装袋中有一个小纸袋,上面写着“石灰干燥剂”。
(1)“石灰干燥剂”的主要成分生石灰的化学式是 ,生石灰所属的物质类型是 (填序号)。
①金属氧化物 ②碱性氧化物 ③碱
④碱性干燥剂 ⑤化合物 ⑥盐
(2)生石灰可做干燥剂的理由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你认为下列内容还必须在这种小纸袋上注明的是 (填序号)。
①禁止食用 ②可以食用 ③禁止未成年人用手拿 ④生产日期
(4)小纸袋中的物质 (填“能”或“不能”)长期做干燥剂,原因是 。
(5)某同学将浓硫酸、氢氧化钠固体、生石灰等物质划分为一类。该同学的分类依据为 (填字母)。
A.酸类 B.碱类
C.氧化物 D.干燥剂
(6)生石灰还可以与哪些类别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请举一例: 。
关键能力提升练
10.(2021北京育才学校高一期中)下列关于物质分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HNO3属于酸
B.Mg(OH)2属于碱
C.SO2属于氧化物
D.液氯属于混合物
11.如图为某加碘食盐包装袋上的部分内容,从其信息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配料表:氯化钠、碘酸钾、抗结剂
氯化钠≥98.5%
碘酸钾(35±15) mg·kg-1(以I计)
·菜未煮熟不宜加入碘盐
·菜烧熟后加入碘盐最适宜
A.此食盐是纯净物
B.食盐中加入了碘单质
C.所加含碘物质受热易分解
D.加碘食盐难溶于水
12.(2021山东聊城高一期末)在一定条件下,与酸、碱、盐都能反应的物质是( )
A.CaO B.Na2CO3
C.CaCO3 D.CO2
13.(双选)归纳法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图示正确的是( )
基本反应类型
A.化学反应分类 B.物质分类
C.地壳中元素含量 D.金属的化学性质
14.以下表示的是碳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关系,其中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依次是( )
CCO2H2CO3CaCO3CO2
A.化合、置换、分解、复分解
B.置换、复分解、化合、分解
C.置换、化合、分解、复分解
D.置换、化合、复分解、分解
15.对于化学反应A+BC+D,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若生成物C、D中有一种为单质,则该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
B.若生成物C、D是盐和水,则A、B一定是酸和碱
C.若生成物C和D分别为两种沉淀,A、B有可能为盐和碱
D.若C、D是两种化合物,则A、B一定都是化合物
16.无机化合物可根据其组成和性质进行分类:
(1)以K、Na、H、O、S、N中的两种或三种元素组成一种合适的物质,分别填在表中②④⑥⑧⑩后面。
物质类别 酸 碱 盐 氧化物 氢化物
化学式 ①H2SO4② ③NaOH④ ⑤Na2SO4⑥ ⑦SO2⑧ ⑨NH3⑩
(2)SO2和CO2都属于酸性氧化物,在化学性质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请写出少量的⑦与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磷的一种化合物叫亚磷酸(H3PO3),从分类的角度看,它属于二元弱酸,则Na2HPO3属于 (填“正盐”“酸式盐”或“碱式盐”)。
学科情境创新练
17.“探险队员”——盐酸,不小心走进了化学迷宫,不知怎样走出来,因为迷宫有许多“吃人的野兽”(即能与盐酸反应的物质或者其水溶液),盐酸必须避开它们,否则就无法通过。
(1)请你帮助它走出迷宫(请用图中物质前的序号连接起来表示所走的路线) 。
(2)在能“吃掉”盐酸的化学反应中,属于酸碱中和反应的有 个,其中能“吃掉”盐酸的盐是 (填化学式),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在不能与盐酸反应的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填写物质序号,下同),属于单质的是 。
(4)如果将盐酸换成氧气,它能沿着盐酸走出的路线“走出”这个迷宫吗 为什么 。
参考答案
1.C 空气是由N2、O2、CO2等组成的混合物,海水中含水、NaCl等;稀硝酸是HNO3和H2O组成的混合物。
2.B CaO俗称生石灰,CaO属于碱性氧化物,A不符合题意;一氧化碳的化学式是CO,该物质不属于酸性氧化物,B符合题意;次氯酸的化学式是HClO,HClO属于含氧酸,C不符合题意;Na2CO3俗称纯碱,属于正盐,D不符合题意。
3.A 碱是解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碱中含有H元素,故A正确;酸是解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酸的组成元素都含有H元素,但酸的种类有含氧酸和无氧酸两种类型,故不一定都含有氧元素,B错误;NH4Cl、(NH4)2SO4等属于盐,但无金属元素,C错误;漂粉精的主要成分为Ca(ClO)2,属于混合物,液氯是液态的氯单质,属于纯净物,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属于纯净物,D错误。
4.D 丁达尔效应是胶体所特有的性质,溶液不具有该性质。
5.D 纯碱的成分是碳酸钠,属于盐,故A错误;碘酒是混合物,不是单质,故B错误;石灰水是氢氧化钙的水溶液,是混合物,不是碱,故C错误;氢气是非金属单质,二氧化硫是氧化物,硝酸是酸,烧碱是氢氧化钠,属于碱,硝酸钾是盐,故D正确。
6.A 钠与稀盐酸发生置换反应,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发生复分解反应,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发生化合反应。
7.C 甲橱中醋酸、盐酸属于酸溶液,乙橱中氢氧化钠、氢氧化钾属于碱,丙橱中CuSO4、MgCl2属于盐,丁橱中白磷、硫黄属于非金属单质。碘化钾从组成上分类属于盐,应放在丙橱中。
8.D NaOH溶液能与稀硫酸发生中和反应,能与酸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但不能与碱性氧化物反应,也不能与CaCO3、CO反应。
9.答案 (1)CaO ①②④⑤
(2)CaO+H2OCa(OH)2
(3)①④
(4)不能 CaO吸水后的生成物Ca(OH)2不再具有干燥作用
(5)D
(6)酸
解析 (1)生石灰的化学式是CaO。CaO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另一种元素是金属元素,所以CaO属于金属氧化物。氧化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CaO属于碱性氧化物。氧化钙能吸收水蒸气,是碱性干燥剂,CaO是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
(2)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aO+H2OCa(OH)2。
(3)氧化钙具有腐蚀性,产品具有保质期,所以需标注禁止食用和生产日期,选①④。
(4)CaO吸水后的生成物Ca(OH)2不再具有干燥作用,所以氧化钙不能长期做干燥剂。
(5)浓硫酸、氢氧化钠固体、生石灰都具有吸水性,所以将浓硫酸、氢氧化钠固体、生石灰等物质划分为一类的依据为都可做干燥剂。
(6)氧化钙是碱性氧化物,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10.D 液氯是液态单质氯,属于纯净物。
11.C 根据食盐的配料表可知食盐是混合物,不是纯净物;加碘食盐中的“碘”不是指碘单质,应为碘酸钾;碘酸钾性质与氯酸钾相似,易溶于水,受热易分解,因此菜未煮熟不宜加碘盐。
12.B CaO是碱性氧化物,能与酸反应,不能与碱、盐发生反应,A错误;Na2CO3与盐酸反应生成NaCl、CO2和H2O,与Ca(OH)2反应生成CaCO3和NaOH,与BaCl2反应生成BaCO3和NaCl,B正确;CaCO3是难溶性盐,能与酸反应,不能与碱、盐发生反应,C错误;CO2是酸性氧化物,不能与酸反应,D错误。
13.AB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有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选项A正确;纯净物和混合物是并列关系,不是包含关系,纯净物与化合物是包含关系,选项B正确;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铝排第三位,选项C错误;金属与氧气反应生成的是金属氧化物,不是盐,选项D错误。
14.D 题给转化关系中涉及的化学反应及反应类型:C+2CuO2Cu+CO2↑,置换反应;CO2+H2OH2CO3,化合反应;H2CO3+Ca(OH)2CaCO3↓+2H2O,复分解反应;CaCO3CaO+CO2↑,分解反应。
15.C 若生成物C、D中有一种为单质,则该反应不一定是置换反应,如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不属于置换反应,A项错误;若生成物C、D是盐和水,A、B不一定是酸和碱,如硫酸氢钠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B项错误;若生成物C和D分别为两种沉淀,A、B有可能为盐和碱,如氢氧化钡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铜沉淀,C项正确;若C、D是两种化合物,则A、B不一定都是化合物,如氯气与水反应生成HCl和次氯酸,D项错误。
16.答案 (1)HNO3(或H2SO3等) KOH(或NH3·H2O) K2SO4(或K2SO3等) SO3(或NO2等) H2S(或H2O等)
(2)SO2+2NaOHNa2SO3+H2O
(3)正盐
解析 (1)H、O、N组成的硝酸或H、O、S组成的亚硫酸属于酸;K、H、O组成的KOH或H、O、N组成的一水合氨属于碱;K、O、S组成的硫酸钾、亚硫酸钾或Na、O、N组成的硝酸钠等属于盐;K、Na、H、S、N分别与O可组成氧化物;K、Na、O、S、N分别与H可组成氢化物。
(2)少量的SO2与NaOH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O2+2NaOHNa2SO3+H2O。
(3)亚磷酸(H3PO3)属于二元弱酸,则Na2HPO3属于正盐。
17.答案 (1)③→⑥→⑩→⑦→→
(2)2 Na2CO3 Na2CO3+2HCl2NaCl+H2O+CO2↑
(3)③⑩ ⑦
(4)不能。因为CO、Cu、Ag都会与氧气反应
解析 (1)题给物质中不能与盐酸反应的物质分别为:③CO2、⑥NaCl、⑦Cu、⑩CO、H2SO4、Ag,故盐酸走出迷宫的路线为:③→⑥→⑩→⑦→→。
(2)①→属于碱的有④和⑧,所以中和反应只有2个;能与盐酸反应的盐只有②Na2CO3,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H2O+CO2↑。
(3)不与盐酸反应的氧化物有③CO2和⑩CO,不与盐酸反应的单质有⑦Cu和Ag。
(4)若将盐酸换成氧气,它会与上述路线中的⑩CO、⑦Cu、Ag发生化学反应,所以O2按盐酸的路线走不出迷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