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高中生物学北师大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同步练习2.1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一、单选题
1.(2022高二下·嫩江月考)你拿第一枝玫瑰时,被刺扎了一下,你会快速缩回手。于是你拿第二枝玫瑰时会很小心,不被扎到。分析第一次和第二次拿玫瑰时的现象,依次属于哪种反射( )
A.非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 B.条件反射、条件反射
C.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 D.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
2.(2022高二下·长春月考)给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但铃声刺激不会。若每次在铃声后即给狗喂食,这样多次结合后,狗一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食物引起味觉属于非条件反射,铃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条件反射
B.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形成非条件反射
C.大脑皮层参加了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过程,但该过程的消退与大脑皮层无关
D.条件反射是通过学习和训练建立的,使生物机体具有更强的预见性、灵活性、适应性
3.(2022·兴城模拟)某饲养员长期给海狮喂食,海狮听到该饲养员的脚步声就分泌唾液。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这一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
B.这是一种反射活动,其效应器仅是唾液腺
C.这一过程需要高级中枢和低级中枢共同参与
D.食物引起味觉和脚步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不同反射
4.(2022高二下·云县月考)下列关于反射弧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
B.刺激某反射弧的感受器或传出神经,可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
C.效应器是由传出神经末梢所组成
D.任何反射弧的神经中枢都位于脊髓
5.(2022高二下·云县月考)在牛蛙的脊髓反射实验中,将牛蛙皮肤完整的左后脚趾浸入0.5%HCl 溶液时有屈腿反射,而破坏其脊髓后重复上述实验无屈腿反射,最可能的原因是破坏了反射弧中的( )
A.感受器 B.效应器 C.神经中枢 D.传出神经
6.(2021高二上·哈尔滨期末)为研究动物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研究人员利用脊蛙(剪除脑、保留脊髓的蛙)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一:用体积分数为1%的硫酸溶液刺激左侧后肢趾部皮肤,蛙左侧后肢出现屈腿反射。
实验二:去除左侧后肢趾部皮肤,重复实验一,蛙左侧后肢不出现屈腿反射。
实验三:破坏脊蛙的脊髓,重复实验一,蛙左侧后肢不出现屈腿反射。
下列关于本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实验一中反射活动的完成需要有完整的反射弧
B.实验二中蛙不出现屈腿反射的原因是感受器被破坏
C.实验三中蛙不出现屈腿反射的原因是神经中枢被破坏
D.若实验前不剪除脑,将观察不到蛙的屈腿反射
7.(2021高三上·黑龙江期末)“杯弓蛇影”是指将映在杯中的弓影误认为蛇而感到恐惧,此时人体的肌肉收缩,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使人出汗。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接受“弓影”刺激的感受器位于视网膜上
B.该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C.神经元与肌肉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不依赖于神经递质
D.该过程的效应器包括肌肉和腺体
8.(2022高二上·辽阳期末)下列有关反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B.刺激传出神经引起效应器发生反应,该反应属于反射
C.狗的唾液分泌实验中,食物条件不满足会导致条件反射消退的过程与大脑皮层无关
D.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数量都是有限的
9.(2022高二上·长春期末)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B.缩手反射不是与生俱来的
C.非条件反射的中枢往往受大脑皮层的调控
D.条件反射如果得不到强化,会逐渐减弱,甚至消退
10.(2022高二上·长春期末)下图是与人体内尿液形成与排出相关的部分调节简图。图中①②表示大脑与脊髓之间的神经通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没有大脑皮层的调控,排尿反射依然可以进行
B.若损伤①②,则不能产生尿意,但能完成排尿反射
C.若损伤②③,则不能产生尿意,不能完成排尿反射
D.若损伤③④,则不能产生尿意,不能完成排尿反射
11.(2022高二上·集贤期末)反射有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之分,下列有关它们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两者都有助于动物适应环境,而条件反射使机体具有更强的预见性、灵活性和适应性
B.条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的
C.条件反射是可以消退的,且消退是一个新的学习过程,而非条件反射一般是永久的、数量有限的
D.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形成都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12.(2021高二上·农安期末)反射弧是反射的结构基础。如果支配左腿的传入神经及神经中枢完整,而传出神经受损,那么该左腿( )
A.能运动,针刺有感觉 B.能运动,针刺无感觉
C.不能运动,针刺无感觉 D.不能运动,针刺有感觉
13.(2021高二上·辽宁期中)给狗喂食,狗会分泌唾液,这是非条件反射,食物是非条件刺激。给狗听铃声而不喂食,狗不会分泌唾液。如果每次给狗喂食前先让狗听到铃声,然后再立即喂食,重复此方式若干次,一段时间后,当铃声单独出现,狗也会分泌唾液,这是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条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
B.狗听到铃声会分泌唾液条件需要食物的强化
C.给狗喂食,狗会分泌唾液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D.铃声反复单独出现而没有喂食,则唾液分泌量会逐渐减少
14.(2021高二上·辽宁期中)下表各选项中,不符合“M能推理得出N”的是( )
选项 M N
A 长期营养不良 组织水肿
B 完成反射 效应器完成效应活动
C 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增加 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增加
D 胰岛A细胞受损 患者血糖浓度过高
A.A B.B C.C D.D
15.(2021高二上·辉南月考)小明的手指不小心碰到一个尖锐的物品立刻将手收回,而对手指进行采血化验时手却不收回,这两种情况的调节的区别是( )
A.两者的神经中枢都在脊髓
B.前者的神经中枢在脊髓,后者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
C.前者的神经中枢在脊髓,后者的低级中枢在脊髓,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
D.前者不能形成痛觉,后者能够形成痛觉
二、实验探究题
16.(2021高二上·疏附期中)完整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某科研小组电刺激若干脊蛙(去除脑但保留脊髓)后肢末端的皮肤,均会出现屈肌反射。将这些脊蛙分为甲、乙两组,并继续如下表所示的实验。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步骤 组别 步骤一 步骤二 实验现象
甲组 去除后肢皮肤 电刺激后肢末端 ?
乙组 破坏脊髓 电刺激后肢末端 ?
(1)甲组脊蛙 (填“会”或“不会”)出现屈肌反射,原因是 。
(2)乙组脊蛙 (填“会”或“不会”)出现屈肌反射,原因是 。
(3)综合以上信息分析,可得出的结论是 。
三、综合题
17.(2017高二上·长春期中)如图为脊髓反射的模式图,请回答
(1)对反射弧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A ①代表传出神经
B ③代表神经中枢的突触
C M代表效应器
D S代表感受器
(2)在反射弧中,决定神经冲动单向传导的原因是
A 冲动在S中单向传导
B 冲动在②中单向传导
C 冲动在③中单向传导
D 冲动在①中单向传导
(3)假设M是一块肌肉,现切断a 处,分别用阈值以上的电流刺激Ⅱ、Ⅲ两处,则发生的情况是:刺激Ⅱ处,肌肉 ,刺激Ⅲ处,肌肉 。
18.(2021高一下·洛阳月考)科研人员用去除脑但保留脊髓的蛙(称为脊蛙)为材料进行反射活动实验,请回答与此有关的问题。
(1)轻轻刺激脊蛙左后肢的趾部,可观察到该后肢出现屈腿反射。该反射的反射弧组成依次是 、 、 、 、 。
(2)用针破坏脊髓后,刺激脊蛙左后肢的趾部,该后肢 发生屈腿反射;如果刺激的是传出神经,该后肢 发生屈腿反射(填“能”或“不能”)。
(3)从该实验你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4)从以上实验结果 得出“蛙后肢的屈腿反射不受大脑控制”的结论(填“能”或“不能”)。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
【解析】【解答】第一拿玫瑰被刺并迅速的缩水,这种保护性的反应是与生俱来的,属于非条件反射;第二次拿玫瑰就会根据第一次拿玫瑰的经验来指导行为,这种现象后天学习到,属于条件反射。A、B、D错误;C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对比:
比较项目 非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
区别 概念 出生后无须训练就具有的反射 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反射
形成过程 通过遗传获得,与生俱来 通过后天学习和训练而形成
数量 有限的 几乎是无须的
意义 使机体初步适应环境 使机体适应复杂多变的生存环境
神经联系 永久性(固定的) 暂时性的(可变的)
联系 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建立的。
2.【答案】D
【知识点】反射的过程
【解析】【解答】A、食物引起味觉A错误,A错误;
B、 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 ,是后天形成的,属于条件反射,B错误;
C、条件反射的建立和消退,都有大脑皮层有有关,C错误;
D、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通过学习和训练建立的, 使生物机体具有更强的预见性、灵活性、适应性,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反射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非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
形成时间 生来就有 后天形成
刺激 非条件刺激(直接刺激) 条件刺激(信号刺激)
神经中枢 大脑皮层以下的中枢 大脑皮层
非条件反射的完成可以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但条件反射的完成却必须有大脑皮层的参与。
3.【答案】C
【知识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反射的过程
【解析】【解答】A、由分析可知,这一反射属于条件反射,A错误;
B、海狮听到饲养员的脚步声分泌唾液是一种反射活动,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唾液腺,B错误;
C、某饲养员长期给海狮喂食,海狮听到饲养员的脚步声就分泌唾液,这属于条件反射,需要高级中枢和低级中枢共同参与,C正确;
D、食物引起味觉到神经中枢(大脑皮层)已经完成,没有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不属于反射,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它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五个部位︰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反射弧的结构必须保持完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反射活动就无法进行。但是反射弧是完整的,如果没有外界刺激也不会出现反射活动。
2、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比较:
非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
概念 通过遗传获得,与生俱来 在后天生活过程中逐渐训练形成
特点 不经过大脑皮层,先天性;终生性;数量有限 经过大脑皮层;后天性;可以建立,也能消退;数量可以不断增加
意义 使机体初步适应环境 使机体具有更强的预见性、灵活性和适应性,大大提高了动物应对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
实例 眨眼、啼哭、膝跳反射、吃东西时分泌唾液等 “望梅止渴”“画饼充饥”等
4.【答案】B
【知识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
【解析】【解答】A、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构成,A错误;
B、刺激某反射弧的感受器或传出神经,可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但刺激传出神经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不能称为反射,反射必须依赖于反射弧的结构完整性,B正确;
C、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C错误;
D、低级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高级反射的中枢位于大脑皮层,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它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五个部位︰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反射弧的结构必须保持完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反射活动就无法进行。但是反射弧是完整的,如果没有外界刺激也不会出现反射活动。
5.【答案】C
【知识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反射的过程
【解析】【解答】脊髓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将脊蛙皮肤完整的左后肢脚趾浸入0.5%HCl溶液时有屈腿反射,说明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结构、功能完整;如果破坏其脊髓后重复上述实验无屈腿反射,说明破坏了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ABD错误,C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它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五个部位︰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反射弧的结构必须保持完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反射活动就无法进行。但是反射弧是完整的,如果没有外界刺激也不会出现反射活动。
6.【答案】D
【知识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
【解析】【解答】A、反射弧完整是出现反射活动的必要条件, A正确;
B、皮肤中有感受外界刺激的感受器,实验二去除皮肤后,不出现屈腿反射的原因是感受器被破坏,B正确;
C、实验三破坏脊蛙的脊髓,重复实验一,蛙不出现屈腿反射,说明屈腿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C正确;
D、屈腿反射中枢在脊髓,实验前不剪除脑也能观察到蛙的屈腿反射,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它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包括五个部位︰感受器(感觉神经组织末梢的特殊结构)、传入神经(感觉神经元)、神经中枢(调节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素)、传出神经(运动神经元)、效应器(传出的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
7.【答案】C
【知识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反射的过程
【解析】【解答】A. “杯弓蛇影”需要视网膜感光细胞接受“弓影”刺激,A正确;
B. 人们在紧张恐惧时,会大汗淋漓,感知紧张恐惧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B正确;
C. 神经细胞释放递质,作用于效应器,效应器包括肌肉,神经元与肌肉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依赖于神经递质,C错误;
D. 人体的肌肉收缩,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使人出汗,该过程的效应器包括肌肉和腺体,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反射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1)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跪)参与即可完成,如:婴儿吮乳、吃梅分泌唾液、呼吸、眨眼、吃奶等。
(2)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如:望梅止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等。
2、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包括五个部位︰感受器(感觉神经组织末梢的特殊结构)、传入神经(感觉神经元)、神经中枢(调节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素)、传出神经(运动神经元)、效应器(传出的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
8.【答案】A
【知识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反射的过程
【解析】【解答】A、“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属于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A正确;
B、刺激传出神经引起效应器发生反应,未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B错误;
C、狗的唾液分泌实验中,食物条件不满足会导致条件反射消退的过程与大脑皮层有关,C错误;
D、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数量是无限的,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它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五个部位︰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反射弧的结构必须保持完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反射活动就无法进行。但是反射弧是完整的,如果没有外界刺激也不会出现反射活动。
2、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比较:
非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
概念 通过遗传获得,与生俱来 在后天生活过程中逐渐训练形成
特点 不经过大脑皮层,先天性;终生性;数量有限 经过大脑皮层;后天性;可以建立,也能消退;数量可以不断增加
意义 使机体初步适应环境 使机体具有更强的预见性、灵活性和适应性,大大提高了动物应对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
实例 眨眼、啼哭、膝跳反射、吃东西时分泌唾液等 “望梅止渴”“画饼充饥”等
9.【答案】B
【知识点】反射的过程
【解析】【解答】A、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的五个部分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A正确;
B、缩手反射是天生就有的,是非条件反射,不需要后天学习,B错误;
C、非条件反射的中枢一般是脊髓等低级中枢,C正确;
D、条件反射是后天学习的,需要重复来加以强化,如果得不到强化,会逐渐减弱,甚至消退,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它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2、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比较:
非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
概念 通过遗传获得,与生俱来 在后天生活过程中逐渐训练形成
特点 不经过大脑皮层,先天性;终生性;数量有限 经过大脑皮层;后天性;可以建立,也能消退;数量可以不断增加
意义 使机体初步适应环境 使机体具有更强的预见性、灵活性和适应性,大大提高了动物应对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
实例 眨眼、啼哭、膝跳反射、吃东西时分泌唾液等 “望梅止渴”“画饼充饥”等
10.【答案】C
【知识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反射的过程
【解析】【解答】A、没有大脑皮层的调控,只要排尿反射的反射弧是完整的,则排尿反射依然可以进行,A正确;
B、若损伤①②,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不能将兴奋传递到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则不能产生尿意,且大脑皮层不能对脊髓中的排尿中枢控制,因此能完成排尿反射,但不能受意识支配,B正确;
C、若损伤②就意味着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失去了大脑皮层高级中枢的控制,但可以产生尿意,若损伤③,反射弧不完整,不能完成排尿反射,即损伤②③,能产生尿意,但不能完成排尿反射,C错误;
D、若损伤④(传入神经),兴奋不能到达脊髓的低级中枢,更无法到达大脑皮层高级中枢,则不能产生尿意,不能完成排尿反射,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反射弧的组成和各部分的功能
兴奋传导 反射弧 结构 结构特点 功能 结构破坏对功能的影响
感受器 ↓ 传入神经
↓ 神经中枢
↓
传出神经 ↓ 效应器 感受器 感觉神经组织末梢的特殊结构 由外界刺激的信息转变为神经的兴奋 既无感觉也无效应
传入 神经 感觉神经元 将兴奋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 既无感觉也无效应
神经 中枢 调节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素 对传入的兴奋进行分析和综合 既无感觉也无效应
传出 神经 运动神经元 将兴奋由神经中枢传至效应器 只有感觉无效应
效应器 传出的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 对内外刺激发生相应的活动 只有感觉无效应
相互联系 反射弧中任何一个环节中断,反射即不能发生,必须保证反射弧结构的完整性
11.【答案】D
【知识点】反射的过程
【解析】【解答】A、反射包括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者都有助于动物适应环境,其中条件反射使机体具有更强的预见性、灵活性和适应性,大大提高了动物适应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A正确;
B、条件反射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没有非条件反射就没有条件反射,B正确;
C、条件反射是暂时的,可以消退的,且消退是一个新的学习过程,而非条件反射是永久的,且数量有限,C正确;
D、非条件反射的形成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反射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1)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跪)参与即可完成,如:婴儿吮乳、吃梅分泌唾液、呼吸、眨眼、吃奶等。
(2)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如:望梅止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等。
12.【答案】D
【知识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
【解析】【解答】支配左腿的传入神经及神经中枢完整,则针刺有感觉,但传出神经受损,不能运动,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兴奋传导 反射弧特点 结构特点 功能 结构破坏后对功能的影响
感受器
↓
传入神经
↓
神经中枢
↓
传出神经
↓
效应器 感受器 感觉神经末梢的特殊结构 将适宜的内外界刺激的信息转变为兴奋(即神经冲动) 既无感觉又无效应
传入神经 感觉神经元的一部分 将兴奋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 既无感觉又无效应
神经中枢 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 对传入的兴奋进行分析与综合 既无感觉又无效应
传出神经 运动神经元的一部分 将兴奋由神经中枢传至效应器 只有感觉无效应
效应器 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对内外界刺激产生相应的规律性活动 只有感觉无效应
相互联系 反射弧中任何一个环节中断,反射都不能发生,必须保证反射弧结构的完整性
13.【答案】C
【知识点】反射的过程
【解析】【解答】A、条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需要非条件刺激的不断强化才能形成,A正确;
B、铃声能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是复杂的条件反射,必须经过一定的训练才能形成,狗听到铃声会分泌唾液条件需要食物的强化,B正确;
C、由食物引起的唾液分泌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不需要经过大脑皮层的味觉中枢,C错误;
D、条件反射建立后,必须用非条件刺激物强化条件刺激物,才能巩固已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否则,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就会消退,故铃声反复单独出现而没有喂食,则唾液分泌量会逐渐减少,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反射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1)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跪)参与即可完成,如:婴儿吮乳、吃梅分泌唾液、呼吸、眨眼、吃奶等。
(2)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如:望梅止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等。
14.【答案】D
【知识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内环境的理化特性;水盐平衡调节
【解析】【解答】A、长期营养不良会导致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将下降,血浆通过毛细血管渗透到细胞间隙会增多,且组织液回流会减弱,使得组织液增多,出现组织水肿现象,A不符合题意;
B、反射的过程是感受器产生的兴奋沿传入神经传至神经中枢,神经中枢随之产生兴奋并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神经中枢的兴奋经过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效应器对刺激作出应答,B不符合题意;
C、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其对肾小管和集合管的作用会增强,会引起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增加,从而导致尿量减少,C不符合题意;
D、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胰岛A细胞受损,则其分泌的胰高血糖素的量会减少,因此患者血糖浓度不会过高,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1、组织水肿的原因:(1) 严重营养不良:严重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漆透压下降,组织液增多。(2)淋巴管道阻塞:淋巴液回流的最重要意义是回收蛋白质,若淋巴管道被堵塞,则组织液中蛋白质将积聚增多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组织液增多。(3)组织代谢加强:当人体局部组织代谢活动加强时,代谢产物增加,进入组织液,使组织液渗透压增大,组织液增多。(4)过敏、肾小球肾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强,使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漆透压下降,吸水能力降低。
2、反射的完成需要两个条件:适当的刺激和完整地反射弧。
3、人体内水盐平衡的调节过程是∶下丘脑是水盐平衡调节的中枢,水盐平衡的调节是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共同作用完成的。内环境中的无机盐含量决定了机体渗透压的大小。
(1)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2)体内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4、胰高血糖素是由胰岛A细胞分泌,作用:①促进肝糖原分解;②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15.【答案】C
【知识点】反射的过程
【解析】【解答】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是低级神经中枢;采血化验时手不收回是在大脑皮层的控制下通过脊髓中的神经中枢完成的;缩手反射和采血化验时都会产生痛觉,痛觉是由大脑皮层产生的。
故答案为:C。
【分析】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的区别与联系:
类 型 非 条 件 反 射 条 件 反 射
形成过程 在长期种族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先天性反射 在个体生活或学习过程中建立的后天性反射
参与反射的中枢 大脑皮层以下的低级中枢
(如脑干、脊髓) 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
外界刺激 直接刺激(如:食物等) 抽象刺激(如:铃声等)
神经联系 永久固定,不会消退 暂时的,既可建立又可消退,需强化
适应范围 适应范围小,只适应不变的环境 适应范围广,可适应多变的环境
联 系 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16.【答案】(1)不会;剥去后肢皮肤导致反射弧的感受器缺失
(2)不会;破坏脊髓导致反射弧的神经中枢受损
(3)反射弧的完整性是完成反射活动的基础
【知识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反射的过程
【解析】【解答】(1)甲组脊蛙去除后肢皮肤,导致反射弧的感受器缺失,不会出现屈肌反射。
(2)乙组脊蛙的脊髓破坏,导致反射弧的神经中枢受损,也不会出现屈肌反射。
(3)综合以上信息分析,可得出的结论是反射弧的完整性是完成反射活动的基础。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它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五个部位︰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反射弧的结构必须保持完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反射活动就无法进行。但是反射弧是完整的,如果没有外界刺激也不会出现反射活动。
17.【答案】(1)A
(2)C
(3)收缩;不收缩
【知识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
【解析】【解答】解:(1)从图可以看出:①上有神经节,因而是传入神经;则S是感受器;③位于脊髓灰质中,是神经中枢;②是传出神经,M是效应器,因此错误的是A项。(2)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是单向的,这是由反射弧中的突触结构决定的,兴奋只能由突触前膜经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故选C。(3)图中a是传出神经,切断a处,刺激Ⅱ处,兴奋能够传递至肌肉M引起收缩,刺激Ⅲ处,兴奋不能传递至M,肌肉不收缩。
【分析】本题以图形为载体,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分析题图:图示为脊髓反射模式图,根据③突触可以判断S是感受器,能感受刺激,产生兴奋;①为传入神经,能传导兴奋;②为传出神经,也能传导兴奋;M是效应器,能作出一定反应.
18.【答案】(1)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位于脊髓);传出神经;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后肢肌肉)
(2)不能;不能
(3)反射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缺少神经中枢,反射就不能完成
(4)不能
【知识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反射的过程
【解析】【解答】(1)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结合屈腿反射的情境,屈腿反射的反射弧组成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位于脊髓)、传出神经、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后肢肌肉)。
(2)用针破坏脊髓后,刺激脊蛙左后肢的趾部,该后肢不能发生屈腿反射,反射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缺少神经中枢,反射就不能完成。如果刺激的是传出神经,能完成屈腿反应,但缺少反射的完整环节,没有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不构成反射,该后肢不能发生屈腿反射。
(3)从该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反射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缺少神经中枢,反射就不能完成。
(4)从以上实验结果不能得出“蛙后肢的屈腿反射不受大脑控制”的结论。实验并没有反映大脑对屈腿反射的控制,只是说明了在没有大脑的情况下屈腿反射依旧可以完成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五部分组成:感受器一传入神经一神经中枢一传出神经一效应。根据题意,“用去除脑但保留脊椎的蛙(称脊蛙)为材料,进行反射活动实验”,“出现收缩活动“说明能够完成反射,反射弧完整,其中感受器是受刺激的左后肢趾部的皮肤,因为无脑,所以神经中枢是脊髓。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高中生物学北师大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同步练习2.1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一、单选题
1.(2022高二下·嫩江月考)你拿第一枝玫瑰时,被刺扎了一下,你会快速缩回手。于是你拿第二枝玫瑰时会很小心,不被扎到。分析第一次和第二次拿玫瑰时的现象,依次属于哪种反射( )
A.非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 B.条件反射、条件反射
C.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 D.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
【答案】C
【知识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
【解析】【解答】第一拿玫瑰被刺并迅速的缩水,这种保护性的反应是与生俱来的,属于非条件反射;第二次拿玫瑰就会根据第一次拿玫瑰的经验来指导行为,这种现象后天学习到,属于条件反射。A、B、D错误;C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对比:
比较项目 非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
区别 概念 出生后无须训练就具有的反射 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反射
形成过程 通过遗传获得,与生俱来 通过后天学习和训练而形成
数量 有限的 几乎是无须的
意义 使机体初步适应环境 使机体适应复杂多变的生存环境
神经联系 永久性(固定的) 暂时性的(可变的)
联系 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建立的。
2.(2022高二下·长春月考)给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但铃声刺激不会。若每次在铃声后即给狗喂食,这样多次结合后,狗一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食物引起味觉属于非条件反射,铃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条件反射
B.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形成非条件反射
C.大脑皮层参加了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过程,但该过程的消退与大脑皮层无关
D.条件反射是通过学习和训练建立的,使生物机体具有更强的预见性、灵活性、适应性
【答案】D
【知识点】反射的过程
【解析】【解答】A、食物引起味觉A错误,A错误;
B、 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 ,是后天形成的,属于条件反射,B错误;
C、条件反射的建立和消退,都有大脑皮层有有关,C错误;
D、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通过学习和训练建立的, 使生物机体具有更强的预见性、灵活性、适应性,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反射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非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
形成时间 生来就有 后天形成
刺激 非条件刺激(直接刺激) 条件刺激(信号刺激)
神经中枢 大脑皮层以下的中枢 大脑皮层
非条件反射的完成可以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但条件反射的完成却必须有大脑皮层的参与。
3.(2022·兴城模拟)某饲养员长期给海狮喂食,海狮听到该饲养员的脚步声就分泌唾液。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这一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
B.这是一种反射活动,其效应器仅是唾液腺
C.这一过程需要高级中枢和低级中枢共同参与
D.食物引起味觉和脚步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不同反射
【答案】C
【知识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反射的过程
【解析】【解答】A、由分析可知,这一反射属于条件反射,A错误;
B、海狮听到饲养员的脚步声分泌唾液是一种反射活动,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唾液腺,B错误;
C、某饲养员长期给海狮喂食,海狮听到饲养员的脚步声就分泌唾液,这属于条件反射,需要高级中枢和低级中枢共同参与,C正确;
D、食物引起味觉到神经中枢(大脑皮层)已经完成,没有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不属于反射,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它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五个部位︰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反射弧的结构必须保持完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反射活动就无法进行。但是反射弧是完整的,如果没有外界刺激也不会出现反射活动。
2、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比较:
非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
概念 通过遗传获得,与生俱来 在后天生活过程中逐渐训练形成
特点 不经过大脑皮层,先天性;终生性;数量有限 经过大脑皮层;后天性;可以建立,也能消退;数量可以不断增加
意义 使机体初步适应环境 使机体具有更强的预见性、灵活性和适应性,大大提高了动物应对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
实例 眨眼、啼哭、膝跳反射、吃东西时分泌唾液等 “望梅止渴”“画饼充饥”等
4.(2022高二下·云县月考)下列关于反射弧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
B.刺激某反射弧的感受器或传出神经,可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
C.效应器是由传出神经末梢所组成
D.任何反射弧的神经中枢都位于脊髓
【答案】B
【知识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
【解析】【解答】A、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构成,A错误;
B、刺激某反射弧的感受器或传出神经,可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但刺激传出神经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不能称为反射,反射必须依赖于反射弧的结构完整性,B正确;
C、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C错误;
D、低级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高级反射的中枢位于大脑皮层,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它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五个部位︰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反射弧的结构必须保持完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反射活动就无法进行。但是反射弧是完整的,如果没有外界刺激也不会出现反射活动。
5.(2022高二下·云县月考)在牛蛙的脊髓反射实验中,将牛蛙皮肤完整的左后脚趾浸入0.5%HCl 溶液时有屈腿反射,而破坏其脊髓后重复上述实验无屈腿反射,最可能的原因是破坏了反射弧中的( )
A.感受器 B.效应器 C.神经中枢 D.传出神经
【答案】C
【知识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反射的过程
【解析】【解答】脊髓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将脊蛙皮肤完整的左后肢脚趾浸入0.5%HCl溶液时有屈腿反射,说明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结构、功能完整;如果破坏其脊髓后重复上述实验无屈腿反射,说明破坏了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ABD错误,C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它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五个部位︰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反射弧的结构必须保持完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反射活动就无法进行。但是反射弧是完整的,如果没有外界刺激也不会出现反射活动。
6.(2021高二上·哈尔滨期末)为研究动物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研究人员利用脊蛙(剪除脑、保留脊髓的蛙)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一:用体积分数为1%的硫酸溶液刺激左侧后肢趾部皮肤,蛙左侧后肢出现屈腿反射。
实验二:去除左侧后肢趾部皮肤,重复实验一,蛙左侧后肢不出现屈腿反射。
实验三:破坏脊蛙的脊髓,重复实验一,蛙左侧后肢不出现屈腿反射。
下列关于本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实验一中反射活动的完成需要有完整的反射弧
B.实验二中蛙不出现屈腿反射的原因是感受器被破坏
C.实验三中蛙不出现屈腿反射的原因是神经中枢被破坏
D.若实验前不剪除脑,将观察不到蛙的屈腿反射
【答案】D
【知识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
【解析】【解答】A、反射弧完整是出现反射活动的必要条件, A正确;
B、皮肤中有感受外界刺激的感受器,实验二去除皮肤后,不出现屈腿反射的原因是感受器被破坏,B正确;
C、实验三破坏脊蛙的脊髓,重复实验一,蛙不出现屈腿反射,说明屈腿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C正确;
D、屈腿反射中枢在脊髓,实验前不剪除脑也能观察到蛙的屈腿反射,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它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包括五个部位︰感受器(感觉神经组织末梢的特殊结构)、传入神经(感觉神经元)、神经中枢(调节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素)、传出神经(运动神经元)、效应器(传出的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
7.(2021高三上·黑龙江期末)“杯弓蛇影”是指将映在杯中的弓影误认为蛇而感到恐惧,此时人体的肌肉收缩,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使人出汗。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接受“弓影”刺激的感受器位于视网膜上
B.该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C.神经元与肌肉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不依赖于神经递质
D.该过程的效应器包括肌肉和腺体
【答案】C
【知识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反射的过程
【解析】【解答】A. “杯弓蛇影”需要视网膜感光细胞接受“弓影”刺激,A正确;
B. 人们在紧张恐惧时,会大汗淋漓,感知紧张恐惧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B正确;
C. 神经细胞释放递质,作用于效应器,效应器包括肌肉,神经元与肌肉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依赖于神经递质,C错误;
D. 人体的肌肉收缩,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使人出汗,该过程的效应器包括肌肉和腺体,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反射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1)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跪)参与即可完成,如:婴儿吮乳、吃梅分泌唾液、呼吸、眨眼、吃奶等。
(2)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如:望梅止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等。
2、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包括五个部位︰感受器(感觉神经组织末梢的特殊结构)、传入神经(感觉神经元)、神经中枢(调节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素)、传出神经(运动神经元)、效应器(传出的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
8.(2022高二上·辽阳期末)下列有关反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B.刺激传出神经引起效应器发生反应,该反应属于反射
C.狗的唾液分泌实验中,食物条件不满足会导致条件反射消退的过程与大脑皮层无关
D.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数量都是有限的
【答案】A
【知识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反射的过程
【解析】【解答】A、“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属于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A正确;
B、刺激传出神经引起效应器发生反应,未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B错误;
C、狗的唾液分泌实验中,食物条件不满足会导致条件反射消退的过程与大脑皮层有关,C错误;
D、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数量是无限的,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它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五个部位︰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反射弧的结构必须保持完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反射活动就无法进行。但是反射弧是完整的,如果没有外界刺激也不会出现反射活动。
2、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比较:
非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
概念 通过遗传获得,与生俱来 在后天生活过程中逐渐训练形成
特点 不经过大脑皮层,先天性;终生性;数量有限 经过大脑皮层;后天性;可以建立,也能消退;数量可以不断增加
意义 使机体初步适应环境 使机体具有更强的预见性、灵活性和适应性,大大提高了动物应对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
实例 眨眼、啼哭、膝跳反射、吃东西时分泌唾液等 “望梅止渴”“画饼充饥”等
9.(2022高二上·长春期末)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B.缩手反射不是与生俱来的
C.非条件反射的中枢往往受大脑皮层的调控
D.条件反射如果得不到强化,会逐渐减弱,甚至消退
【答案】B
【知识点】反射的过程
【解析】【解答】A、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的五个部分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A正确;
B、缩手反射是天生就有的,是非条件反射,不需要后天学习,B错误;
C、非条件反射的中枢一般是脊髓等低级中枢,C正确;
D、条件反射是后天学习的,需要重复来加以强化,如果得不到强化,会逐渐减弱,甚至消退,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它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2、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比较:
非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
概念 通过遗传获得,与生俱来 在后天生活过程中逐渐训练形成
特点 不经过大脑皮层,先天性;终生性;数量有限 经过大脑皮层;后天性;可以建立,也能消退;数量可以不断增加
意义 使机体初步适应环境 使机体具有更强的预见性、灵活性和适应性,大大提高了动物应对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
实例 眨眼、啼哭、膝跳反射、吃东西时分泌唾液等 “望梅止渴”“画饼充饥”等
10.(2022高二上·长春期末)下图是与人体内尿液形成与排出相关的部分调节简图。图中①②表示大脑与脊髓之间的神经通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没有大脑皮层的调控,排尿反射依然可以进行
B.若损伤①②,则不能产生尿意,但能完成排尿反射
C.若损伤②③,则不能产生尿意,不能完成排尿反射
D.若损伤③④,则不能产生尿意,不能完成排尿反射
【答案】C
【知识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反射的过程
【解析】【解答】A、没有大脑皮层的调控,只要排尿反射的反射弧是完整的,则排尿反射依然可以进行,A正确;
B、若损伤①②,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不能将兴奋传递到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则不能产生尿意,且大脑皮层不能对脊髓中的排尿中枢控制,因此能完成排尿反射,但不能受意识支配,B正确;
C、若损伤②就意味着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失去了大脑皮层高级中枢的控制,但可以产生尿意,若损伤③,反射弧不完整,不能完成排尿反射,即损伤②③,能产生尿意,但不能完成排尿反射,C错误;
D、若损伤④(传入神经),兴奋不能到达脊髓的低级中枢,更无法到达大脑皮层高级中枢,则不能产生尿意,不能完成排尿反射,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反射弧的组成和各部分的功能
兴奋传导 反射弧 结构 结构特点 功能 结构破坏对功能的影响
感受器 ↓ 传入神经
↓ 神经中枢
↓
传出神经 ↓ 效应器 感受器 感觉神经组织末梢的特殊结构 由外界刺激的信息转变为神经的兴奋 既无感觉也无效应
传入 神经 感觉神经元 将兴奋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 既无感觉也无效应
神经 中枢 调节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素 对传入的兴奋进行分析和综合 既无感觉也无效应
传出 神经 运动神经元 将兴奋由神经中枢传至效应器 只有感觉无效应
效应器 传出的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 对内外刺激发生相应的活动 只有感觉无效应
相互联系 反射弧中任何一个环节中断,反射即不能发生,必须保证反射弧结构的完整性
11.(2022高二上·集贤期末)反射有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之分,下列有关它们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两者都有助于动物适应环境,而条件反射使机体具有更强的预见性、灵活性和适应性
B.条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的
C.条件反射是可以消退的,且消退是一个新的学习过程,而非条件反射一般是永久的、数量有限的
D.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形成都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答案】D
【知识点】反射的过程
【解析】【解答】A、反射包括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者都有助于动物适应环境,其中条件反射使机体具有更强的预见性、灵活性和适应性,大大提高了动物适应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A正确;
B、条件反射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没有非条件反射就没有条件反射,B正确;
C、条件反射是暂时的,可以消退的,且消退是一个新的学习过程,而非条件反射是永久的,且数量有限,C正确;
D、非条件反射的形成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反射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1)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跪)参与即可完成,如:婴儿吮乳、吃梅分泌唾液、呼吸、眨眼、吃奶等。
(2)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如:望梅止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等。
12.(2021高二上·农安期末)反射弧是反射的结构基础。如果支配左腿的传入神经及神经中枢完整,而传出神经受损,那么该左腿( )
A.能运动,针刺有感觉 B.能运动,针刺无感觉
C.不能运动,针刺无感觉 D.不能运动,针刺有感觉
【答案】D
【知识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
【解析】【解答】支配左腿的传入神经及神经中枢完整,则针刺有感觉,但传出神经受损,不能运动,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兴奋传导 反射弧特点 结构特点 功能 结构破坏后对功能的影响
感受器
↓
传入神经
↓
神经中枢
↓
传出神经
↓
效应器 感受器 感觉神经末梢的特殊结构 将适宜的内外界刺激的信息转变为兴奋(即神经冲动) 既无感觉又无效应
传入神经 感觉神经元的一部分 将兴奋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 既无感觉又无效应
神经中枢 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 对传入的兴奋进行分析与综合 既无感觉又无效应
传出神经 运动神经元的一部分 将兴奋由神经中枢传至效应器 只有感觉无效应
效应器 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对内外界刺激产生相应的规律性活动 只有感觉无效应
相互联系 反射弧中任何一个环节中断,反射都不能发生,必须保证反射弧结构的完整性
13.(2021高二上·辽宁期中)给狗喂食,狗会分泌唾液,这是非条件反射,食物是非条件刺激。给狗听铃声而不喂食,狗不会分泌唾液。如果每次给狗喂食前先让狗听到铃声,然后再立即喂食,重复此方式若干次,一段时间后,当铃声单独出现,狗也会分泌唾液,这是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条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
B.狗听到铃声会分泌唾液条件需要食物的强化
C.给狗喂食,狗会分泌唾液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D.铃声反复单独出现而没有喂食,则唾液分泌量会逐渐减少
【答案】C
【知识点】反射的过程
【解析】【解答】A、条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需要非条件刺激的不断强化才能形成,A正确;
B、铃声能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是复杂的条件反射,必须经过一定的训练才能形成,狗听到铃声会分泌唾液条件需要食物的强化,B正确;
C、由食物引起的唾液分泌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不需要经过大脑皮层的味觉中枢,C错误;
D、条件反射建立后,必须用非条件刺激物强化条件刺激物,才能巩固已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否则,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就会消退,故铃声反复单独出现而没有喂食,则唾液分泌量会逐渐减少,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反射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1)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跪)参与即可完成,如:婴儿吮乳、吃梅分泌唾液、呼吸、眨眼、吃奶等。
(2)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如:望梅止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等。
14.(2021高二上·辽宁期中)下表各选项中,不符合“M能推理得出N”的是( )
选项 M N
A 长期营养不良 组织水肿
B 完成反射 效应器完成效应活动
C 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增加 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增加
D 胰岛A细胞受损 患者血糖浓度过高
A.A B.B C.C D.D
【答案】D
【知识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内环境的理化特性;水盐平衡调节
【解析】【解答】A、长期营养不良会导致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将下降,血浆通过毛细血管渗透到细胞间隙会增多,且组织液回流会减弱,使得组织液增多,出现组织水肿现象,A不符合题意;
B、反射的过程是感受器产生的兴奋沿传入神经传至神经中枢,神经中枢随之产生兴奋并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神经中枢的兴奋经过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效应器对刺激作出应答,B不符合题意;
C、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其对肾小管和集合管的作用会增强,会引起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增加,从而导致尿量减少,C不符合题意;
D、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胰岛A细胞受损,则其分泌的胰高血糖素的量会减少,因此患者血糖浓度不会过高,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1、组织水肿的原因:(1) 严重营养不良:严重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漆透压下降,组织液增多。(2)淋巴管道阻塞:淋巴液回流的最重要意义是回收蛋白质,若淋巴管道被堵塞,则组织液中蛋白质将积聚增多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组织液增多。(3)组织代谢加强:当人体局部组织代谢活动加强时,代谢产物增加,进入组织液,使组织液渗透压增大,组织液增多。(4)过敏、肾小球肾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强,使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漆透压下降,吸水能力降低。
2、反射的完成需要两个条件:适当的刺激和完整地反射弧。
3、人体内水盐平衡的调节过程是∶下丘脑是水盐平衡调节的中枢,水盐平衡的调节是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共同作用完成的。内环境中的无机盐含量决定了机体渗透压的大小。
(1)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2)体内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4、胰高血糖素是由胰岛A细胞分泌,作用:①促进肝糖原分解;②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15.(2021高二上·辉南月考)小明的手指不小心碰到一个尖锐的物品立刻将手收回,而对手指进行采血化验时手却不收回,这两种情况的调节的区别是( )
A.两者的神经中枢都在脊髓
B.前者的神经中枢在脊髓,后者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
C.前者的神经中枢在脊髓,后者的低级中枢在脊髓,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
D.前者不能形成痛觉,后者能够形成痛觉
【答案】C
【知识点】反射的过程
【解析】【解答】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是低级神经中枢;采血化验时手不收回是在大脑皮层的控制下通过脊髓中的神经中枢完成的;缩手反射和采血化验时都会产生痛觉,痛觉是由大脑皮层产生的。
故答案为:C。
【分析】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的区别与联系:
类 型 非 条 件 反 射 条 件 反 射
形成过程 在长期种族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先天性反射 在个体生活或学习过程中建立的后天性反射
参与反射的中枢 大脑皮层以下的低级中枢
(如脑干、脊髓) 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
外界刺激 直接刺激(如:食物等) 抽象刺激(如:铃声等)
神经联系 永久固定,不会消退 暂时的,既可建立又可消退,需强化
适应范围 适应范围小,只适应不变的环境 适应范围广,可适应多变的环境
联 系 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二、实验探究题
16.(2021高二上·疏附期中)完整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某科研小组电刺激若干脊蛙(去除脑但保留脊髓)后肢末端的皮肤,均会出现屈肌反射。将这些脊蛙分为甲、乙两组,并继续如下表所示的实验。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步骤 组别 步骤一 步骤二 实验现象
甲组 去除后肢皮肤 电刺激后肢末端 ?
乙组 破坏脊髓 电刺激后肢末端 ?
(1)甲组脊蛙 (填“会”或“不会”)出现屈肌反射,原因是 。
(2)乙组脊蛙 (填“会”或“不会”)出现屈肌反射,原因是 。
(3)综合以上信息分析,可得出的结论是 。
【答案】(1)不会;剥去后肢皮肤导致反射弧的感受器缺失
(2)不会;破坏脊髓导致反射弧的神经中枢受损
(3)反射弧的完整性是完成反射活动的基础
【知识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反射的过程
【解析】【解答】(1)甲组脊蛙去除后肢皮肤,导致反射弧的感受器缺失,不会出现屈肌反射。
(2)乙组脊蛙的脊髓破坏,导致反射弧的神经中枢受损,也不会出现屈肌反射。
(3)综合以上信息分析,可得出的结论是反射弧的完整性是完成反射活动的基础。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它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五个部位︰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反射弧的结构必须保持完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反射活动就无法进行。但是反射弧是完整的,如果没有外界刺激也不会出现反射活动。
三、综合题
17.(2017高二上·长春期中)如图为脊髓反射的模式图,请回答
(1)对反射弧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A ①代表传出神经
B ③代表神经中枢的突触
C M代表效应器
D S代表感受器
(2)在反射弧中,决定神经冲动单向传导的原因是
A 冲动在S中单向传导
B 冲动在②中单向传导
C 冲动在③中单向传导
D 冲动在①中单向传导
(3)假设M是一块肌肉,现切断a 处,分别用阈值以上的电流刺激Ⅱ、Ⅲ两处,则发生的情况是:刺激Ⅱ处,肌肉 ,刺激Ⅲ处,肌肉 。
【答案】(1)A
(2)C
(3)收缩;不收缩
【知识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
【解析】【解答】解:(1)从图可以看出:①上有神经节,因而是传入神经;则S是感受器;③位于脊髓灰质中,是神经中枢;②是传出神经,M是效应器,因此错误的是A项。(2)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是单向的,这是由反射弧中的突触结构决定的,兴奋只能由突触前膜经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故选C。(3)图中a是传出神经,切断a处,刺激Ⅱ处,兴奋能够传递至肌肉M引起收缩,刺激Ⅲ处,兴奋不能传递至M,肌肉不收缩。
【分析】本题以图形为载体,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分析题图:图示为脊髓反射模式图,根据③突触可以判断S是感受器,能感受刺激,产生兴奋;①为传入神经,能传导兴奋;②为传出神经,也能传导兴奋;M是效应器,能作出一定反应.
18.(2021高一下·洛阳月考)科研人员用去除脑但保留脊髓的蛙(称为脊蛙)为材料进行反射活动实验,请回答与此有关的问题。
(1)轻轻刺激脊蛙左后肢的趾部,可观察到该后肢出现屈腿反射。该反射的反射弧组成依次是 、 、 、 、 。
(2)用针破坏脊髓后,刺激脊蛙左后肢的趾部,该后肢 发生屈腿反射;如果刺激的是传出神经,该后肢 发生屈腿反射(填“能”或“不能”)。
(3)从该实验你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4)从以上实验结果 得出“蛙后肢的屈腿反射不受大脑控制”的结论(填“能”或“不能”)。
【答案】(1)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位于脊髓);传出神经;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后肢肌肉)
(2)不能;不能
(3)反射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缺少神经中枢,反射就不能完成
(4)不能
【知识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反射的过程
【解析】【解答】(1)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结合屈腿反射的情境,屈腿反射的反射弧组成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位于脊髓)、传出神经、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后肢肌肉)。
(2)用针破坏脊髓后,刺激脊蛙左后肢的趾部,该后肢不能发生屈腿反射,反射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缺少神经中枢,反射就不能完成。如果刺激的是传出神经,能完成屈腿反应,但缺少反射的完整环节,没有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不构成反射,该后肢不能发生屈腿反射。
(3)从该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反射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缺少神经中枢,反射就不能完成。
(4)从以上实验结果不能得出“蛙后肢的屈腿反射不受大脑控制”的结论。实验并没有反映大脑对屈腿反射的控制,只是说明了在没有大脑的情况下屈腿反射依旧可以完成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五部分组成:感受器一传入神经一神经中枢一传出神经一效应。根据题意,“用去除脑但保留脊椎的蛙(称脊蛙)为材料,进行反射活动实验”,“出现收缩活动“说明能够完成反射,反射弧完整,其中感受器是受刺激的左后肢趾部的皮肤,因为无脑,所以神经中枢是脊髓。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