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1.4地球的圈层结构(C)(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1·新疆·拜城县第一中学高一阶段练习)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岩石圈的位置是图中的( )
A.D B.C+D C.D+F D.D+F+B
2.地球A圈层的存在,和下列哪个因素有关( )
A.地球上原始海洋的生成 B.日地的距离适中
C.绿色植物的出现 D.地球质量和体积的适中
3.有关地球圈层结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大气圈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B.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C.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的总称 D.地壳结构的特点是厚度不均
(2021·云南·罗平县第二中学高一期中)读“联合古陆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联合古陆初现的时期( )
A.全球出现数次冷暖交替 B.是重要的金属矿形成时期
C.恐龙繁盛 D.地球上发生了生物灭绝事件
5.联合古陆最终解体的时期( )
①开始出现人类②形成现代地势起伏基本面貌③哺乳动物快速发展④是“远古的生物时代”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6.联合古陆的形成和解体与大陆的漂移密切相关。科学家认为大陆都漂浮在具有流动性的( )
A.地壳软流层之上 B.地核软流层之上 C.岩石圈软流层之上 D.地幔软流层之上
(2022·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二期末)读“我国大陆部分地壳厚度线图”完成下面小题。
7.图示地区地壳厚度变化趋势大体为( )
A.由东向西逐渐增大 B.由北向南逐渐增大 C.由西向东逐渐增大 D.由南向北逐渐增大
8.下列剖面图中,能正确表示a~b沿线地壳厚度变化趋势的是( )
A. B. C. D.
(2021·广东·中山中学高一阶段练习)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一般认为地球内部圈层划分依据是( )
A.温度变化 B.物质组成 C.内部压力变化 D.地震波波速变化
10.古登堡界面是( )
A.地壳和地幔的界线 B.地幔和地核的界线
C.岩石圈和地幔的界线 D.上地幔和下地幔的界线
11.下列四地中,地壳最厚的是( )
A.太平洋 B.华北平原 C.四川盆地 D.青藏高原
(2022·江苏·姜堰中学高二学业考试)下图为云南省元阳梯田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图中包含的地球圈层有( )
A.水圈、生物圈 B.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C.水圈、岩石圈、大气圈 D.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
13.图中各圈层( )
A.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 B.都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C.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 D.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
14.关于图中各圈层特点的正确叙述是( )
A.地壳是厚度最大的地球圈层 B.生物圈属于地球的内部圈层
C.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D.岩石圈由厚度相同的岩石组成
15.联系各圈层,促进各圈层间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能源来源主要是( )
A.太阳辐射 B.岩浆活动 C.热力环流 D.水循环
二、综合题
16.(2021·新疆·拜城县第一中学高一阶段练习)读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速度(千米/秒)。
(1)根据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和通过介质的不同,得以判断①是____波,②是____波。
(2)图中A-F分别表示地球内部构造,E表示____界面,该面以上A代表____,该面以下B代表____。
(3)图中F面表示____界面,此处①波完全____,②波速度____并继续往深处传播。
17.(2021·重庆·万州纯阳中学校高一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中国地震台2020年10月12日晚上11点39分发布地震通告,2020年10月12日23时39分台湾省宜兰县附近发生4.3级地震,震源深度9千米(公里),本次地震经纬度为:北纬24.52度,东经122.01度,距台湾岛约14公里。下图为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示意图。
(1)我们要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物质组成和结构特征,目前主要的研究依据地震波通过不同物质时波速会发生变化,由此确定地球内部结构为(从外向内)____,说出岩石圈的范围____。
(2)据图描述S波波速的变化。
(3)地震时,某轮船在宜兰县附近海域航行,请简要说明地震发生后短时间内,该船上的乘客所受的此次地震波的影响是什么?产生这个影响的原因是什么?
18.(2022·广东广州·高二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冰冻圈是地球系统中水体处于冻结状态的负温圈层,主要分布在地球两极和部分高山地区,是体现气候变化最为敏感和明显的证据。它为人类提供淡水资源供给、水文和生态调节等各种惠益,也带来雪崩、泥石流等严峻挑战。随着全球变暖和温室效应现象的出现,冰冻圈范围正在发生变化,这不仅影响自然系统,也将对全球的人文、经济、社会产生深刻影响。下图是1979—2019年北极海冰和南极海冰范围的变化图。
(1)地球各圈层间存在密切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关系。说出与冰冻圈联系密切的圈层名称。
(2)分析地球北极、南极海冰范围变化的特点。
(3)冰冻圈范围变化是温室效应导致气候变暖而造成的。分析其形成机制。
(4)为保障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倡议实施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经济模式。简述可采取的措施。
19.(2021·浙江温州·高一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当月球经过一颗恒星或行星前时,常常将其遮挡起来,这种现象称为“月掩星”。2021年4月17日发生“月掩火星”现象,左图为当日我国某摄影师面朝西南方拍摄到的照片,照片中火星将要被月球遮住。右图为太阳系部分天体轨道示意图。
材料二:下表为地球、火星的基本数据。
名称 距日距离/(10*106km) 质量1 体积1 自转周期/天 大气压强1 表面温度范围/℃ 主要大气成分
地球 149.60 1.00 1.00 1.00 1 89~58 氮78.1%、氧21.6%、氩0.9%
火星 227.90 0.11 0.15 1.03 0.006 -133~27 二氧化碳95.3%、氮2.7%、氩1.6%
注1:地球质量、体积、大气压强设为1。
(1)4月17日发生“月掩火星”时,为农历____(填“上”或“下”)半月,月球应位于____(填“甲”或“乙”)位置,火星应该位于____(填“丙”或“丁”)位置;当日,摄像师是在____(填“日出前”或“日落后”)可以拍摄到图1照片类型。
(2)火星几乎没有磁场,使得____(填太阳活动类型)可以缓慢侵袭、“吹走”火星大气;地球磁场可能是呈____(填“液态”或“固态”)的____(填地球内部圈层名称)相对于地壳的“流动”所形成。
(3)简述地球大气对生命起源和发展的作用。
20.(2021·海南·北京师范大学万宁附属中学高一阶段练习)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京时间2018年10月31日16时29分,在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27.7°N,102.08°E)发生5.1级地震,震源深度19km。
材料二甲图为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乙图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图及地球内部圈层图。
(1)为探测莫霍界面的情况,在下列四地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最迟从莫霍界面传来地震波的是( )
A.拉萨 B.乌鲁木齐 C.上海 D.北京
(2)掌握地震发生规律可有效减少危害,要了解地球各圈层组成物质和结构特征,目前主要的研究依据是____,材料二乙图中A为____,B为____,并写出其判断依据____。
(3)在地壳等厚度线图中,0km表示____(界面)。说出甲图所示区域地壳厚度大致分布规律____。根据材料可以推断出,西昌市地震的震源位于____。(填“地壳”“地幔”或“地核”)
(4)岩浆的发源地是____,在图乙中画出这一圈层并判断其物质状态。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1.4地球的圈层结构(C)(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1·新疆·拜城县第一中学高一阶段练习)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岩石圈的位置是图中的( )
A.D B.C+D C.D+F D.D+F+B
2.地球A圈层的存在,和下列哪个因素有关( )
A.地球上原始海洋的生成 B.日地的距离适中
C.绿色植物的出现 D.地球质量和体积的适中
3.有关地球圈层结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大气圈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B.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C.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的总称 D.地壳结构的特点是厚度不均
【答案】1.C
2.D
3.C
【解析】1.据图可知,A是大气圈,B是地幔,C是水圈,D是地壳,E是地核,F是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的顶部。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的顶部,共同构成岩石圈,即图示D+F。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A是大气圈,其存在是受地球质量和体积适中、吸引力适中影响形成的。地球上原始海洋的生产是由于地球降温,气态水汽液化形成;日地距离适中,决定了地球表面温度适中,这两方面都与大气圈无关;绿色植物出现以前,大气就已经存在。D正确,ABC错误,故选D。
3.大气圈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构成,其中,干洁空气主要成分是氮和氧,占干洁空气99%,A不合题意。由于水具有流动性,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B不合题意。生物圈是地表有机体包括微生物及其环境的总称,C符合题意。地壳是一个连续的圈层,厚薄不一,平均厚度约17千米,大陆地壳平均约为39- 41千米,洋壳平均厚度为5-10千米,D不合题意。根据题意,故选C。
【点睛】科学家用地震波来探测地球,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速度较慢,纵波速度较快,横波可以在固体中传播,纵波可以在固液气三种状态的物质中传播。
(2021·云南·罗平县第二中学高一期中)读“联合古陆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联合古陆初现的时期( )
A.全球出现数次冷暖交替 B.是重要的金属矿形成时期
C.恐龙繁盛 D.地球上发生了生物灭绝事件
5.联合古陆最终解体的时期( )
①开始出现人类②形成现代地势起伏基本面貌③哺乳动物快速发展④是“远古的生物时代”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6.联合古陆的形成和解体与大陆的漂移密切相关。科学家认为大陆都漂浮在具有流动性的( )
A.地壳软流层之上 B.地核软流层之上 C.岩石圈软流层之上 D.地幔软流层之上
【答案】4.D
5.A
6.D
【解析】4.根据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各大陆在古生代晚期曾为统一的大陆,即联合古陆,生物由海洋发展到陆地,地球上发生了生物灭绝事件,D项正确;全球出现数次冷暖交替出现在新生代,A项错误;此时是重要的成煤时期, B项错误;恐龙繁盛在中生代。C项错误。故选D。
5.大陆漂移说认为,晚古生代时期全球所有大陆连成一体的超级大陆,中生代以来逐步解体,到新生代,联合古陆最终解体,现代海陆分布格局形成,现代地势起伏的基本面貌形成,被子植物高度繁盛,哺乳动物快速发展,第四纪时出现了人类,①②③正确,远古的生物时代指的是古生代,④错误,A项正确。故选A。
6.软流层具有流动性,它位于上地慢的上部,软流层之上,科学家认为大陆都漂浮在具有流动性的软流层之上,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关键在于识记地质年代表及各地质年代地球环境与生物演变特征。联合古陆形成时期是在石炭纪时期,距今约2.2亿~2.7亿年前。联合古陆,又称泛大陆,地质学概念,是推测的曾在地史时期存在的超级古大陆,也称泛大陆。是德国气象学家A.L.魏格纳于1912年首先命名的;软流层具有流动性,它位于上地慢的上部,软流层之上。
(2022·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二期末)读“我国大陆部分地壳厚度线图”完成下面小题。
7.图示地区地壳厚度变化趋势大体为( )
A.由东向西逐渐增大 B.由北向南逐渐增大 C.由西向东逐渐增大 D.由南向北逐渐增大
8.下列剖面图中,能正确表示a~b沿线地壳厚度变化趋势的是( )
A. B. C. D.
【答案】7.A
8.A
【解析】7.从图中的等值线的分布特点,可以得出图示区域内的地壳厚度有由东向西逐渐增大的趋势,A正确。故选A。
8.根据处在两条等值线之间的闭合曲线遵循“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原则,可以肯定图中40<a<42,38<b<40,所以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变化是由a向b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再结合a一b沿线地壳厚度变化可知,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地壳厚度变化的规律是: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2021·广东·中山中学高一阶段练习)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一般认为地球内部圈层划分依据是( )
A.温度变化 B.物质组成 C.内部压力变化 D.地震波波速变化
10.古登堡界面是( )
A.地壳和地幔的界线 B.地幔和地核的界线
C.岩石圈和地幔的界线 D.上地幔和下地幔的界线
11.下列四地中,地壳最厚的是( )
A.太平洋 B.华北平原 C.四川盆地 D.青藏高原
【答案】9.D
10.B
11.D
【解析】9.人们无法进入地球内部观察,只能依靠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来推测,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D正确、ABC错。故选D。
10.古登堡界面是地幔和地核的界线,地壳和地幔的界线是莫霍界面,B正确、ACD错。故选B。
11.地壳厚薄不一,海洋地壳薄,一般为5—10千米;大陆地壳厚,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有高大山脉的地方地壳会更厚,最厚达70千米。四地相比,青藏高原海拔最高,地壳最厚,D正确、ABC错。故选D。
【点睛】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和横波之分。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2022·江苏·姜堰中学高二学业考试)下图为云南省元阳梯田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图中包含的地球圈层有( )
A.水圈、生物圈 B.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C.水圈、岩石圈、大气圈 D.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
13.图中各圈层( )
A.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 B.都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C.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 D.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
14.关于图中各圈层特点的正确叙述是( )
A.地壳是厚度最大的地球圈层 B.生物圈属于地球的内部圈层
C.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D.岩石圈由厚度相同的岩石组成
15.联系各圈层,促进各圈层间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能源来源主要是( )
A.太阳辐射 B.岩浆活动 C.热力环流 D.水循环
【答案】12.D
13.C
14.C
15.A
【分析】12.图中包括的事物有岩石、水、生物、大气,包括地球圏层有水圈、岩石圈、生物圏、大气圈,D对,其它选项不全面,ABC错,故选D。
13.图中各圏层,只有水圈是连续而不规则的,A错。各圈层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发展变化的,B错。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C对。物质运动的能量除来自太阳辐射外还有重力和地球内能等,D错。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4.地壳是地球内部圈层中最薄的层,平均厚度只有17千米;生物圈属于地球的外部圈层;岩石圈是由岩石组成的但其厚薄相差很大;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5.太阳辐射是地表四大圈层间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主要能源来源,太阳辐射将各种能量进行转换,产生水能、太阳能、生物能、矿物能等,而且在太阳辐射的照射下,通过水循环、大气运动等,将物质等进行迁移,A正确,岩浆活动、热力环流、水循环不是能源来源,BC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组主要考查地球的圈层结构的有关知识。地球圈层结构分为地球外部圈层和地球内部圈层两大部分。地球外部圈层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
二、综合题
16.(2021·新疆·拜城县第一中学高一阶段练习)读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速度(千米/秒)。
(1)根据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和通过介质的不同,得以判断①是____波,②是____波。
(2)图中A-F分别表示地球内部构造,E表示____界面,该面以上A代表____,该面以下B代表____。
(3)图中F面表示____界面,此处①波完全____,②波速度____并继续往深处传播。
【答案】(1) 横 纵
(2) 莫霍 地壳 地幔
(3) 古登堡 消失 急剧减低
【分析】本题以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示意图为材料,设置了3个小题,涉及到地震波、地球内部构造等知识,考查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1)
根据所学可知,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速度较慢,纵波速度较快,横波可以在固体中传播,纵波可以在固液气三种状态的物质中传播,图中①的速度较慢,②的速度较快,因此,①是横波,②是纵波。
(2)
E界面是地壳与地幔的交界面------莫霍面,故E表示莫霍界面,该面以上A代表地壳,该面以下B代表地幔。
(3)
大约位于地下2900千米处,地震波中横波突然消失,纵波速度也迅速降低,这个界面叫古登堡界面。图中F面表示古登堡界面,此处①波完全消失,②波速度急剧减低并继续往深处传播。
17.(2021·重庆·万州纯阳中学校高一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中国地震台2020年10月12日晚上11点39分发布地震通告,2020年10月12日23时39分台湾省宜兰县附近发生4.3级地震,震源深度9千米(公里),本次地震经纬度为:北纬24.52度,东经122.01度,距台湾岛约14公里。下图为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示意图。
(1)我们要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物质组成和结构特征,目前主要的研究依据地震波通过不同物质时波速会发生变化,由此确定地球内部结构为(从外向内)____,说出岩石圈的范围____。
(2)据图描述S波波速的变化。
(3)地震时,某轮船在宜兰县附近海域航行,请简要说明地震发生后短时间内,该船上的乘客所受的此次地震波的影响是什么?产生这个影响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 地壳、地幔、地核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或软流层向上到地表)
(2)到莫霍面附近,S波速度增快;到达古登堡面附近,S波消失。
(3)影响:该乘客只感觉上下颠簸。原因:纵波能在固、液、气三态下进行传播(或横波只能在固态下传导,不能在液态或气态下传播),纵波的质点震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同轴,故乘客感受到上下颠簸。
【分析】本题考查了地震波及地球的内部圈层,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1)
读图分析,依据地震波通过不同物质时波速会发生变化,地球内部由外向内可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岩石圈由地壳和软流层之上的地幔部分组成。
(2)
读图横坐标代表速度,纵坐标代表深度,由次可看出,由地表向内部,横波在经过莫霍界面后波速明显加快,在古登堡界面附近波速达到最快,穿过古登堡界面后,横波消失。
(3)
地震通过地震波向外释放能量,地震波包括纵波和横波,其中纵波传播速度较快,能够在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中传播,引起物体上下震动;横波传播速度较慢,只能在固态物质中传播,引起物体左右摇晃;因此地震发生后,海上的船只只能受到纵波影响,乘客只感觉到上下颠簸。
18.(2022·广东广州·高二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冰冻圈是地球系统中水体处于冻结状态的负温圈层,主要分布在地球两极和部分高山地区,是体现气候变化最为敏感和明显的证据。它为人类提供淡水资源供给、水文和生态调节等各种惠益,也带来雪崩、泥石流等严峻挑战。随着全球变暖和温室效应现象的出现,冰冻圈范围正在发生变化,这不仅影响自然系统,也将对全球的人文、经济、社会产生深刻影响。下图是1979—2019年北极海冰和南极海冰范围的变化图。
(1)地球各圈层间存在密切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关系。说出与冰冻圈联系密切的圈层名称。
(2)分析地球北极、南极海冰范围变化的特点。
(3)冰冻圈范围变化是温室效应导致气候变暖而造成的。分析其形成机制。
(4)为保障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倡议实施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经济模式。简述可采取的措施。
【答案】(1)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
(2)全球(北、南极)海冰整体规模缩减;北冰洋海冰(北极海冰)自1980年以来海冰整体范围呈减少趋势;南大洋海冰(南极海冰)海冰范围较稳定;2015年后两地区的海冰范围均为减少趋势;20世纪最后几年到2015年间还略有增长。
(3)(大气受热过程角度):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对可见光(太阳短波辐射)有高度透过性,对地面长波红外线辐射有高度吸收性,通过大气长波辐射将大部分能量返还地面,补充地面能量损失,产生对地面保温作用;(人类活动影响角度):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和破坏自然界植被,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浓度)升高;加快全球大气温度的上升,产生和加剧温室效应和气候变暖,造成全球冰冻圈范围的不断缩减。
(4)减少使用化石燃料,减少C02排放:发展煤炭气化(液化技术),提高石化能源的利用率(节能减排;减少能耗);大力发展清洁(可再生)新能源(积极推进核电建设;使用清洁能源),调整和改善能源利用结构:植树造林(增加植被覆盖率),改善和提升植被对二氧化碳的吸收消化能力;提高公众的节能环保意识(减少能源废弃物排放;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等);国际合作,实施减缓措施等。
【分析】本题以全球变暖和1979—2019年北极海冰和南极海冰范围的变化图为试题背景,涉及了全球变暖的影响和应对措施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
(1)
结合所学,根据材料“冰冻圈是地球系统中水体处于冻结状态的负温圈层,主要分布在地球两极和部分高山地区”可知,冰冻圈是水体冻结,属于水圈;冰冻圈冻结或融化受气温影响,涉及大气圈。冰冻圈融化可以为生物提供水源,涉及生物圈。冰冻圈部分分布于部分高山地区,涉及岩石圈。
(2)
读图可知,地球北极、南极海冰范围变化2020年比1980年都少,即北、南极海冰整体规模缩减。北极海冰自1980年以来,海冰在绝大部分年份都在减少,且整体减少幅度大,即整体范围呈减少趋势。南极海冰范围也在减少,但较稳定,且变化幅度小。2015年两地海冰有明显增加,20世纪最后几年到2015年间两地海冰略有增长趋势,2015年后两地区的海冰范围波动减少,均呈减少趋势。
(3)
从大气受热过程角度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能大量吸收长波辐射,二氧化碳对可见光有高度透过性,对地面长波红外线辐射有高度吸收性,并通过大气长波辐射将大部分能量返还地面,补充地面能量损失,产生对地面保温作用。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加,产生的大气逆辐射增加,保温作用增强。从人类活动影响角度分析,人类生产生活中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产生大量二氧化碳;破坏自然界植被,光合作用减弱,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升高。二氧化碳增加,温室效应增强,加快全球大气温度的上升,产生和加剧气候变暖,气温升高,导致冰雪融化,造成全球冰冻圈范围的不断缩减。
(4)
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清洁(可再生)新能源,如积极推进核电建设、使用太阳能、水能、潮汐能等清洁能源,减少使用化石燃料,减少C02排放。利用科学技术,发展煤炭气化、液化技术,提高石化能源的利用率,节约能源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植树造林,增加植被覆盖率,充分发挥光合作用,改善和提升植被对二氧化碳的吸收消化能力。加强环保宣传,提高公众的节能环保意识,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减少能源废弃物排放,出行时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等,降低个人能源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加强国际合作,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发挥优势互补,加强技术、资金等方面的合作,有效实施减缓全球变暖的措施等。
19.(2021·浙江温州·高一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当月球经过一颗恒星或行星前时,常常将其遮挡起来,这种现象称为“月掩星”。2021年4月17日发生“月掩火星”现象,左图为当日我国某摄影师面朝西南方拍摄到的照片,照片中火星将要被月球遮住。右图为太阳系部分天体轨道示意图。
材料二:下表为地球、火星的基本数据。
名称 距日距离/(10*106km) 质量1 体积1 自转周期/天 大气压强1 表面温度范围/℃ 主要大气成分
地球 149.60 1.00 1.00 1.00 1 89~58 氮78.1%、氧21.6%、氩0.9%
火星 227.90 0.11 0.15 1.03 0.006 -133~27 二氧化碳95.3%、氮2.7%、氩1.6%
注1:地球质量、体积、大气压强设为1。
(1)4月17日发生“月掩火星”时,为农历____(填“上”或“下”)半月,月球应位于____(填“甲”或“乙”)位置,火星应该位于____(填“丙”或“丁”)位置;当日,摄像师是在____(填“日出前”或“日落后”)可以拍摄到图1照片类型。
(2)火星几乎没有磁场,使得____(填太阳活动类型)可以缓慢侵袭、“吹走”火星大气;地球磁场可能是呈____(填“液态”或“固态”)的____(填地球内部圈层名称)相对于地壳的“流动”所形成。
(3)简述地球大气对生命起源和发展的作用。
【答案】(1) 上 甲 丙 日落后
(2) 太阳风 液态 外核
(3)大气具有保温作用,维持适宜温度;提供氧气维持好氧生物生命活动;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二氧化碳;臭氧削弱紫外线;减少小天体的撞击。
【分析】本题以“月掩星”为背景,涉及“月掩星”成因、月相、地球圈层、大气的作用等相关知识,考查知识的调用和运用能力。
(1)
由图可知,此时的月相为上弦月,为农历的上半月,由图和材料可知,形成“月掩火星”时火星、月球、地球成一直线,故可知月球位于甲位置,火星为丙位置,上弦月出现在太阳落下之后。拍摄的时间为日落后。
(2)
由于火星没有磁场,使得太阳风中的高速带电粒子偏向火星的速度较慢,对火星缓慢侵袭、“吹走”火星大气;地球磁场是由地核的外核呈液体的物质向地壳流动,形成两股方向相反的电流,同时激发出两个极性相反的磁场所形成的。
(3)
大气对太阳辐射和削弱和保温作用,使地表保持适宜温度;提供氧气,维持地表生物的生命活动;为生物提供二氧化碳,保证生物的光合作用;平流层的臭氧削弱紫外线对人类的影响;由于大气层的摩擦作用,减少小天体的撞击。
【点睛】
20.(2021·海南·北京师范大学万宁附属中学高一阶段练习)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京时间2018年10月31日16时29分,在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27.7°N,102.08°E)发生5.1级地震,震源深度19km。
材料二甲图为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乙图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图及地球内部圈层图。
(1)为探测莫霍界面的情况,在下列四地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最迟从莫霍界面传来地震波的是( )
A.拉萨 B.乌鲁木齐 C.上海 D.北京
(2)掌握地震发生规律可有效减少危害,要了解地球各圈层组成物质和结构特征,目前主要的研究依据是____,材料二乙图中A为____,B为____,并写出其判断依据____。
(3)在地壳等厚度线图中,0km表示____(界面)。说出甲图所示区域地壳厚度大致分布规律____。根据材料可以推断出,西昌市地震的震源位于____。(填“地壳”“地幔”或“地核”)
(4)岩浆的发源地是____,在图乙中画出这一圈层并判断其物质状态。
【答案】(1)A
(2)地震波;横波;纵波;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随所通过的介质不同而变化;纵波能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且速度快,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3)莫霍界面;从西北向东南递减;地壳
(4)软流层;软流圈中的物质是熔融的,接近固态,并且有一点流动性。
【分析】本题组主要考查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的有关知识。
【详解】(1)从地壳到莫霍界面的距离,取决了地壳的厚度,地壳的厚度取决了四地的海拔高度,海拔越高,地壳越厚,从地壳到莫霍界面的距离距离越远,越慢收到信息。所以,最迟从莫霍界面传来地震波的是海拔最高的拉萨。A正确,BCD错,故选A。
(2)现在的人们只能依靠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速度的不同,来掌握地震发生规律,了解地球各圈层组成物质和结构特征,有效减少危害。材料二乙图中A为横波,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传播速度比较慢;B为纵波,纵波能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且速度快。
(3)在地壳等厚度线图中,0km表示莫霍界面,距离莫霍界面多高,就代表地壳多厚。甲图所示区域地壳厚度大致分布规律:西北高东南低,从西北向东南递减。根据材料可以推断出,西昌市地震的震源深度19km,而根据甲图中的地壳等厚度线,西昌市(27.7°N,102.08°E)的地壳厚度远远超过19km,故西昌市地震的震源位于地壳。
(4)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软流圈中的物质是熔融的,接近固态,并且有一点流动性。软流层一般被认为是地下岩浆的发源地。画图如下:
【点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