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同步精品练习)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2.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能力卷)(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同步精品练习)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2.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能力卷)(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8-26 20:27:23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2.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B)(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为“某沿海地区一日平均气温随高度变化曲线图”。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该地最有可能位于( )
A.赤道地区 B.中纬地区 C.高纬地区 D.高山地带
2.导致A、B两层气温垂直变化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海拔 B.大气成分 C.气象条件 D.纬度
【答案】1.B
2.B
【分析】1.对流层的厚度整体由赤道地区向两极递减,高度范围在7km~17km间变动,根据本题图中表达出来的对流层厚度约为13.75km,推测其最有可能位于中纬度地区,B对,AC错。而对于高山地带,试题没有充分的信息确定其地表地形特征,D错。故选B。
2.A、B两层分别为对流层和平流层,两层因距地表远近的巨大差异而导致大气成分明显不同,尤其是各层所含的温室气体成分的差异导致热源与大气温度结构的不同。对流层中的主要温室气体为二氧化碳等,使得地面成为直接热源,进而导致对流层内温度垂直递减。平流层中因距离地表较远,二氧化碳等含量已经极低,而臭氧含量明显增加,臭氧因主要吸收短波波段辐射,使得太阳辐射成为这一层次大气的主要热源,故而该层大气气温垂直递增。所以主要影响因素为大气成分,B对。故选B。
【点睛】对流层的高度会随地理纬度和季节而变化,它的高度因纬度而不同,在低纬度地区平均高度为17~18千米,在中纬度地区平均为10~12千米,极地平均为8~9千米。 例如:我国北京地区,对流层的高度约为11千米,广州地区对流层的高度增加到约16千米,而在东北地区则下降到10千米。并且夏季高于冬季。甚至同一地区同一天,对流层的高度也会随早、中、晚的变化而变化。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在不同的大气层中,有不同的自然现象。下列叙述与所在大气层对应正确的是( )
A.以晴天为主,适合航空飞行——A层 B.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B层
C.“地球生命的保护伞”——C层 D.存在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C层
4.A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的原因有( )
①该层大气对流上升时,温度降低②水汽和杂质绝大部分集中在此层③大气辐射弱,近地面降温快④二氧化碳和水汽绝大部分集中在此层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3.D
4.A
【分析】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层为对流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B层为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以晴天为主,适合航空飞行;有臭氧层,臭氧能大量吸收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过多紫外线的伤害,被称作“地球生命的保护伞”;C层为高层大气,存在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故选D。
4.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都集中在对流层,大气上部冷下部热,对流运动显著,大气对流上升时,温度降低,易成云致雨,①②正确,A正确。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和大气辐射、二氧化碳无关,③④错误。BCD错误。故选A。
【点睛】大气垂直分层的主要依据是:温度、密度、大气运动状况。大气共分为三层: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高层大气又可细分为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为大气的垂直分层(部分)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5.与图示分层中电离层形成有关的是太阳( )
A.紫外线 B.红外线 C.可见光 D.蓝色光
6.图中属于天体的有( )
①火箭②流星③人造卫星④极光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5.A
6.B
【分析】5.大气的电离主要是太阳辐射中紫外线和X射线所致,与红外线、可见光、蓝色光无关,A正确,B、C、D错误。故选A。
6.天体是宇宙间的物质存在形式,分为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火箭和人造卫星是人类发射到宇宙空间围绕某一天体运行的人造天体,①③正确。流星是指运行在星际空间的流星体(通常包括宇宙尘埃和固体块等空间物质)接近地球时被地球引力吸引,在高速穿越地球大气层时发生电子跃迁所产生的光迹,不属于天体,②错误。极光是一种绚丽多彩的等离子体现象,其发生是由于太阳带电粒子流(太阳风)进入地球磁场,在地球南北两极附近地区的高空,夜间出现的灿烂美丽的光辉,不属于天体,④错误。故选B。
【点睛】由于受地球以外射线(主要是太阳辐射)对中性,原子和空气分子的电离作用,距地表60千米以上的整个地球大气层都处于部分电离或完全电离的状态,电离层是部分电离的大气区域,完全电离的大气区域称磁层。也有人把整个电离的大气称为电离层,这样就把磁层看作电离层的一部分。除地球外,金星、火星和木星也有电离层。大气的电离主要是太阳辐射中紫外线和X射线所致。此外,太阳高能带电粒子和银河宇宙射线也起相当重要的作用。地球高层大气的分子和原子,在太阳紫外线、Χ射线和高能粒子的作用下电离,产生自由电子和正、负离子,形成等离子体区域即电离层。电离层从宏观上呈现中性。电离层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电子密度随时间的变化。而电子密度达到平衡的条件,主要取决于电子生成率和电子消失率。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2020年11月24日,“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发射升空。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号”携带月壤返回地球并安全着陆。下图为“嫦娥五号”返回路线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7.“嫦娥五号”升空过程中依次经过的大气层是( )
A.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B.高层大气、平流层、对流层
C.平流层、对流层、高层大气 D.对流层、高层大气、平流层
8.“嫦娥五号”返回途中,可能发生的现象是( )
A.甲-乙段出现雷雨天气 B.乙-丙段出现了臭氧层
C.丙-丁段空气对流显著 D.丁-戊段空气密度增大
【答案】7.A
8.D
【分析】7.“嫦娥五号”升空最后到达月球,因此此过程中生穿越了地球大气层,地球大气层自下而上依次是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嫦娥五号”升空过程中依次经过的大气层是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A正确。故选A。
8.“嫦娥五号”返回途中,甲-乙段位于120km----60km,平流层顶部是50km处,因此甲-乙段不是对流层,没有雷雨天气,A错误。乙-丙位于60km----100km,平流层顶部是50km处,乙-丙位于高层大气,臭氧层位于平流层,B错误。丙-丁段位于100km----10km,平流层顶部是50km处,对流层平均厚度约为12公里,丙-丁段空气对流不显著,C错误。丁-戊段位于10km----地表,应该是对流层中,对流层往下空气密度增大,D正确。故选D。
【点睛】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2020年11月24日4时30分,中国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 在我国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顺利升空,火箭飞行约2 200秒后顺 利将探测器送入轨道,开启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结合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9.嫦娥五号探测器返回时进入图示②层至地面所经历的大气温度 变化情况是( )
A.不断升高 B.不断下降 C.先下降后升高 D.先升高后下降
10.图示大气圈层中( )
A.①层大气层内有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 B.②层大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
C.③层大气能见度好,适合航空飞行 D.④层中存在臭氧层
【答案】9.C
10.A
【分析】9.读图分析,嫦娥五号探测器返回时进人图示②层平流层后,随高度下降温度下降;进入①层对流层后,随高度下降温度升高,C正确。
10.①层为对流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常见云雨等现象,A正确;③层和④层大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B错误;平流层大气稳定,能见度适合航空飞行,②层为平流层,③层为高层大气,C错误;臭氧层分布在平流层,②层为平流层,④层为高层大气,D错误。故选A。
【点睛】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的特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游客的旅行日记中写道:“北京—巴黎国际航班,飞机正平稳地飞行在1万米的高空,透过窗外看到纯净湛蓝的天空,而在飞机下方则是翻腾的云海……”。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此刻,该旅客乘坐的飞机正飞行在( )
A.对流层底部 B.平流层底部 C.高层大气 D.对流层顶部
12.在飞机上看到的“翻腾的云海”所在大气层的大气运动的显著特点是( )
A.对流运动显著 B.水平运动显著 C.上升运动显著 D.下沉运动显著
【答案】11.B
12.A
【分析】11.由所学知识可知,北京—巴黎在中纬度地区,对流层平均高度为10~12千米,“飞机正平稳地飞行在1万米的高空”,即平流层底部,平流层里的空气比对流层稀薄得多了,水汽和尘埃的含量非常少,气流平稳,适合飞机飞行,B正确。对流层大气对流运动显著,不适合飞机飞行,AD错误。电离层存在于高层大气中,50千米以上,不适合飞机飞行,C错误。故选B。
12.由1题分析可知,“翻腾的云海出现在对流层,这一层,由于近地面气温高,高空气温低,对流运动显著,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对流层大气对流运动显著,平流层水汽和尘埃的含量非常少,气流平稳,适合飞机飞行,高层大气中存在电离层。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北京时间10月29日14时13分,太阳风暴袭击地球,太阳日冕抛射出的大量带电粒子流击中地球磁场,产生了强磁暴。当时,不少地方出现了绚丽多彩的极光,美国北部一些电网出现了电流急冲现象,据此和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3.读“太阳外部结构示意”图可知,这次到达地球的带电粒子流来自图中的(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14.除美国外,下列国家中最有可能欣赏到极光的一组是( )
A.英国、墨西哥 B.加拿大、挪威 C.意大利、西班牙 D.印度、巴基斯坦
15.太阳风暴袭击地球时,不仅会影响通信,威胁卫星,而且会破坏臭氧层。臭氧层作为地球的保护伞,是因为臭氧能吸收太阳辐射中( )
A.波长较短的可见光 B.波长较长的可见光 C.波长较短的紫外线 D.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答案】13.D
14.B
15.C
【解析】13.太阳的外部大气层从里向外可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图中甲表示光球层,乙表示色球层,丁是日冕层。从材料可知这次到达地球的带电粒子流来自日冕层。即图中丁处。甲处是光球层,A错误。乙处是色球层,B错误。丙处是日珥,C错误。丁处是日冕层,D正确。故选D。
14.由所学知识可知,能看到极光需要满足该地位于北极圈或南极圈内,必须是夜晚或极夜。英国、墨西哥在极圈外,不能看到极光,A错误。加拿大、挪威均北北极圈穿过,能看到极光,B正确。意大利、西班牙在极圈外,不能看到极光,C错误。印度、巴基斯坦在极圈外,不能看到极光,D错误。故选B。
15.由所学知识可知,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就是太阳辐射。因此,太阳辐射是电磁波,根据波长不同,太阳辐射可划分为:紫外光线、可见光线和红外光线三部分,其中臭氧层主要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光线。臭氧能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太阳的外部大气层从里向外可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
二、综合题
16.(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电影《中国机长》改编自真实事件。2018年5月14日7:06四川航空3U8633航班以800km/h的速度飞行至青藏高原东南边缘9800米高空时,驾驶舱挡风玻璃突然爆裂,飞机剧烈抖动。机长临危不乱,用冻得发紫的双手迅速手动操作迫降,34分钟后飞机安全降落成都机场,119名乘客无一伤亡,创造了民航史上的一次史诗级壮举。
(1)描述飞机发生事故时所在的大气层的特征。
(2)某飞机起飞时,机场风雨交加,飞机起飞后,迅速作爬升运动。结合所学知识,解释这是为什么?
(3)下列图示是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下列有关Ⅰ、Ⅱ层可能出现的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
A.飞机在Ⅰ层飞行,有时会出现颠簸现象B.飞机在Ⅱ层飞行时,飞行员常感觉万里无云
C.在Ⅰ层中有时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升高而上升的现象D.在Ⅱ层中沐浴阳光时不会损伤皮肤
【答案】(1)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递减;大气在垂直方向上对流运动显著;水汽和固体杂质多,天气复杂多变;贴近地面,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2)平流层水汽和固体杂质少,天气晴朗,大气平稳,有利于航空飞行,飞机升至平流层比较安全。
(3)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的主要特点。考查对图表和分析和知识的调用能力。
【详解】(1)根据所学可知,9800米高空属于对流层。根据所学可知对流层的特征为: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递减;对流运动显著;水汽和固体杂质多,天气现象复杂多变;贴近地面,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2)A层为对流层,其高度因纬度而异,在中纬度地区为10~12km。对流层集中了大气圈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大气上部冷、下部热,对流运动旺盛,易成云致雨,天气现象复杂多变。B层为平流层,因臭氧的存在,大量吸收紫外线,一方面使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另一方面使射向地面的紫外线大大减少,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
(3)Ⅰ层为对流层,飞机飞行有时会出现颠簸现象;Ⅱ层为平流层,适合飞行;在Ⅰ层中有时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升高而上升的现象,称作逆温现象;Ⅱ层臭氧层以上紫外线强烈,会对皮肤造成损伤,故D项错误。
【点睛】
17.(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为大气的垂直分层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说出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气温、气流状况、与人类关系的角度,简述A层大气的特点。
(3)适合航空飞行的是________(填字母),说明其原因。
【答案】(1)温度、运动状况和密度
(2)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3)B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无云雨现象,能见度好。
【分析】本题以大气的垂直分层图为载体,考查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对流层大气的特点、平流层适宜航空飞行的原因。意在考查学生的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素养。
【详解】(1)根据温度、运动状况和密度,大气自下而上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2)读图可知,A层是对流层。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有利于大气的对流运动;近地面的水汽和杂质通过对流运动向上输送,随着气温降低,容易成云致雨;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部,所以该层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3)平流层大气上热下冷,不易形成对流,主要以平流运动为主;该层大气中水汽和杂质含量很少,无云雨现象,能见度好,适合航空飞行。
18.(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图和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由此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东方红一号”卫星重173千克,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送入近地点441千米、远地点2368千米的椭圆轨道。
(1)卫星是环绕________运行的天体;“东方红一号”卫星环绕________运行。
(2)“东方红一号”卫星的运行轨道位于地球大气的________________,说明判断依据________。
(3)“东方红一号”卫星向地球发射信号,利用了电离层的特点,即大气处于高度________状态,能反射无线电波。从大气垂直分层的角度,电离层属于________。
【答案】 行星 地球 高层大气 “东方红一号”卫星在近地点441千米、远地点2368千米的椭圆轨道上运行。在2000-3000千米的高空,这个高度可以看作是地球大气的上界,而“东方红一号”卫星最远在3000千米高空之内,依然属于高层大气。 电离 高层大气
【分析】本题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相关资料为背景,考查天体系统及大气的垂直分层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及综合思维素养。
【详解】(1)运动中的天体由于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卫星是绕行星运行的天体;“东方红一号”属于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运行。
(2)由相关地理知识可知,地球大气的上界,在2000-3000千米的高度。资料信息显示,“东方红一号”卫星在近地点441千米、远地点2368千米的椭圆轨道上运行,远地点高度远小于3000千米,所以这一高度应属于地球的高层大气。
(3)由相关的地理基础知识可知,电离层主要是在80-500千米的高空,其大气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作用下,处于高度电离状态。从大气垂直分层的角度,高度50-55千米以上的高空,就属于高层大气,故电离层位于高层大气中。
【点睛】
19.(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A、B、C分别是大气的____层、____层、____层。
(2)A层中水汽、杂质集中,对流运动显著,所以____复杂多变。
(3)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利于人类通信。电离层存在于A、B、C中的____层。耀斑爆发时,会引起该层的扰动,此时传播的____信号被部分或全部吸收。
(4)B层有利于飞机飞行,主要原因是天气____和大气层稳定。
(5)目前人类活动主要使对流层和平流层的大气成分比例发生变化,例如对流层的____比例增加、平流层中____层被破坏。
(6)A→B→C大气密度变化趋势是____。
【答案】 对流 平流 高层大气 天气 C 无线电短波 晴朗 二氧化碳 臭氧 密度逐渐变小
【分析】本题考查了大气的垂直分层相关知识,要求考生准确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难度较小。
【详解】(1)地球的大气层由近地面向高空依次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2)对流层中水汽、杂质集中,对流运动显著,水汽易凝结成云致雨,所以对流层天气多变。
(3)大气中的电离层位于高层大气中,能反射无线电波,利于人类通信。耀斑爆发时,会引起高层大气电离层的扰动,传播的无线电短波信号被部分或全部吸收。
(4)平流层随高度升高气温升高,导致大气状态稳定,多晴朗天气,利于飞机飞行。
(5)人类活动向大气中排放各种气体,使对流层和平流层中的大气成分比例发生变化,气候发生变化。例如对流层的二氧化碳比例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氯氟烃气体增加导致平流层中臭氧层被破坏。
(6)大气的密度由近地面向高空变小,如图所示,A→B→C大气密度变化趋势是逐渐变小。
20.(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表示干洁空气的组成和比例。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A、B所表示的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2)其中对生物具有保护作用的是________,促进绿色植物生长的是________。
(3)大气中除干洁空气外,还有水汽和杂质,它们是________的必要条件。
【答案】 氮气 氧气 臭氧 二氧化碳 成云致雨
【分析】本题考查大气的组成以及读图分析能力。
【详解】(1)干洁空气是指大气中除去水汽、液体和固体微粒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按照所占比例由大到小依次是氮、氧、二氧化碳臭氧。据图可知,A比例最大,为氮气,B比例第二大,为氧气。
(2)臭氧能够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使得地球表面生物免遭紫外线的灼伤,因此对生物具有保护作用,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呼出氧气,因此促进绿色植被生长的是二氧化碳。
(3)大气中除干洁空气外,还有水汽和杂质,它们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杂质充当凝结核。
【点睛】干洁空气是指大气中除去水汽、液体和固体微粒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简称干空气。它的主要成分是氮、氧、氩、二氧化碳等,其容积含量占全部干洁空气的99.99%以上。其余还有少量的氢、氖、氪、氙、臭氧等。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2.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B)(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为“某沿海地区一日平均气温随高度变化曲线图”。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该地最有可能位于( )
A.赤道地区 B.中纬地区 C.高纬地区 D.高山地带
2.导致A、B两层气温垂直变化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海拔 B.大气成分 C.气象条件 D.纬度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在不同的大气层中,有不同的自然现象。下列叙述与所在大气层对应正确的是( )
A.以晴天为主,适合航空飞行——A层 B.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B层
C.“地球生命的保护伞”——C层 D.存在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C层
4.A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的原因有( )
①该层大气对流上升时,温度降低②水汽和杂质绝大部分集中在此层③大气辐射弱,近地面降温快④二氧化碳和水汽绝大部分集中在此层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为大气的垂直分层(部分)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5.与图示分层中电离层形成有关的是太阳( )
A.紫外线 B.红外线 C.可见光 D.蓝色光
6.图中属于天体的有( )
①火箭②流星③人造卫星④极光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2020年11月24日,“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发射升空。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号”携带月壤返回地球并安全着陆。下图为“嫦娥五号”返回路线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7.“嫦娥五号”升空过程中依次经过的大气层是( )
A.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B.高层大气、平流层、对流层
C.平流层、对流层、高层大气 D.对流层、高层大气、平流层
8.“嫦娥五号”返回途中,可能发生的现象是( )
A.甲-乙段出现雷雨天气 B.乙-丙段出现了臭氧层
C.丙-丁段空气对流显著 D.丁-戊段空气密度增大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2020年11月24日4时30分,中国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 在我国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顺利升空,火箭飞行约2 200秒后顺 利将探测器送入轨道,开启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结合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9.嫦娥五号探测器返回时进入图示②层至地面所经历的大气温度 变化情况是( )
A.不断升高 B.不断下降 C.先下降后升高 D.先升高后下降
10.图示大气圈层中( )
A.①层大气层内有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 B.②层大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
C.③层大气能见度好,适合航空飞行 D.④层中存在臭氧层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游客的旅行日记中写道:“北京—巴黎国际航班,飞机正平稳地飞行在1万米的高空,透过窗外看到纯净湛蓝的天空,而在飞机下方则是翻腾的云海……”。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此刻,该旅客乘坐的飞机正飞行在( )
A.对流层底部 B.平流层底部 C.高层大气 D.对流层顶部
12.在飞机上看到的“翻腾的云海”所在大气层的大气运动的显著特点是( )
A.对流运动显著 B.水平运动显著 C.上升运动显著 D.下沉运动显著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北京时间10月29日14时13分,太阳风暴袭击地球,太阳日冕抛射出的大量带电粒子流击中地球磁场,产生了强磁暴。当时,不少地方出现了绚丽多彩的极光,美国北部一些电网出现了电流急冲现象,据此和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3.读“太阳外部结构示意”图可知,这次到达地球的带电粒子流来自图中的(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14.除美国外,下列国家中最有可能欣赏到极光的一组是( )
A.英国、墨西哥 B.加拿大、挪威 C.意大利、西班牙 D.印度、巴基斯坦
15.太阳风暴袭击地球时,不仅会影响通信,威胁卫星,而且会破坏臭氧层。臭氧层作为地球的保护伞,是因为臭氧能吸收太阳辐射中( )
A.波长较短的可见光 B.波长较长的可见光 C.波长较短的紫外线 D.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二、综合题
16.(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电影《中国机长》改编自真实事件。2018年5月14日7:06四川航空3U8633航班以800km/h的速度飞行至青藏高原东南边缘9800米高空时,驾驶舱挡风玻璃突然爆裂,飞机剧烈抖动。机长临危不乱,用冻得发紫的双手迅速手动操作迫降,34分钟后飞机安全降落成都机场,119名乘客无一伤亡,创造了民航史上的一次史诗级壮举。
(1)描述飞机发生事故时所在的大气层的特征。
(2)某飞机起飞时,机场风雨交加,飞机起飞后,迅速作爬升运动。结合所学知识,解释这是为什么?
(3)下列图示是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下列有关Ⅰ、Ⅱ层可能出现的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
A.飞机在Ⅰ层飞行,有时会出现颠簸现象B.飞机在Ⅱ层飞行时,飞行员常感觉万里无云
C.在Ⅰ层中有时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升高而上升的现象D.在Ⅱ层中沐浴阳光时不会损伤皮肤
17.(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为大气的垂直分层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说出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气温、气流状况、与人类关系的角度,简述A层大气的特点。
(3)适合航空飞行的是________(填字母),说明其原因。
18.(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图和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由此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东方红一号”卫星重173千克,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送入近地点441千米、远地点2368千米的椭圆轨道。
(1)卫星是环绕________运行的天体;“东方红一号”卫星环绕________运行。
(2)“东方红一号”卫星的运行轨道位于地球大气的________________,说明判断依据________。
(3)“东方红一号”卫星向地球发射信号,利用了电离层的特点,即大气处于高度________状态,能反射无线电波。从大气垂直分层的角度,电离层属于________。
19.(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A、B、C分别是大气的____层、____层、____层。
(2)A层中水汽、杂质集中,对流运动显著,所以____复杂多变。
(3)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利于人类通信。电离层存在于A、B、C中的____层。耀斑爆发时,会引起该层的扰动,此时传播的____信号被部分或全部吸收。
(4)B层有利于飞机飞行,主要原因是天气____和大气层稳定。
(5)目前人类活动主要使对流层和平流层的大气成分比例发生变化,例如对流层的____比例增加、平流层中____层被破坏。
(6)A→B→C大气密度变化趋势是____。
20.(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表示干洁空气的组成和比例。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A、B所表示的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2)其中对生物具有保护作用的是________,促进绿色植物生长的是________。
(3)大气中除干洁空气外,还有水汽和杂质,它们是________的必要条件。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