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2.2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A)(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面甲为山东寿光一个蔬菜大棚的照片;乙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中数字代表某种辐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乙图中( )
A.①能量大部分被大气所吸收 B.②是近地面大气的根本热源
C.③只出现在夜晚起保温作用 D.④表示散失的少量长波辐射
2.冬季温室大棚的主要作用是( )
A.大棚能够阻挡太阳辐射 B.增强了进入棚内的太阳辐射
C.降低作物生长环境的湿度 D.减少大棚内地面热量的散失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一些现象,这些现象很多蕴藏着地理原理,阅读下面场景,完成下列小题。
3.从热力环流的角度看,切大葱或洋葱时点燃蜡烛能缓解眼部不适感的原理是( )
A.空气受热加大风速 B.空气遇冷减小风速 C.空气受热膨胀上升 D.空气遇冷收缩下沉
4.下列热力环流示意图能反映上图中蜡烛附近空气环流的是( )
A. B. C. D.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释放了大量的人为热量,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从而引起城市和郊区之间的局地热力环流,称之为城市风。读城市风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5.市区和郊区相比,市区近地面( )
A.气温高,气压高 B.气温高,气压低 C.气温低,气压低 D.气温低,气压高
6.若在图中规划布局某化工厂,为了减少城市风对市区的污染,应选择在(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图“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7.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8.倡导低碳生活,减少CO2排放可以使( )
A.③增强 B.①增强 C.⑤增强 D.④减弱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甲地为陆地,乙地为海洋,两地纬度相同,距离相近。下图示意两地天气情况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图中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
A.7月1日的甲地 B.7月1日的乙地 C.7月2日的甲地 D.7月2日的乙地
10.下列时间中,两地间海风势力最强的是( )
A.7月1日白天 B.7月1日夜晚 C.7月2日白天 D.7月2日夜晚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在下图中,甲表示的是某滨海地区陆地和海洋表面气温日变化的曲线图,乙表示旗帜主要飘动方向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1.有关甲图描述正确的是( )
A.曲线①表示的是海洋气温曲线
B.曲线②表示的是海洋气温曲线
C.曲线①所示日温差大的主要原因是昼夜长短所致
D.曲线②所示日温差小的主要原因是纬度所致
12.由图甲推断,图乙中风出现时间约为( )
A.18时—次日7时 B.8时—当时16时
C.16时—次日8时 D.6时—次日18时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为“热力环流示意图”,图中①②位于近地面,③④位于高空,箭头表示气流运动方向。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四处气压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④③ B.②①④③ C.①④②③ D.②①③④
14.该图( )
A.若为城市热力环流,则①处为城市
B.若为夜晚沿海地区海陆间热力环流,则①处为陆地
C.若为白天谷地与山顶间的热力环流,则②处为谷地
D.若为白天裸地与草地间的热力环流,则②处为草地
15.(2018·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是形成北半球近地面风的各种力的示意图,据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a是使空气水平运动的水平气压梯度力②b使风向向右偏转的地面摩擦力③c是使风向发生变化的水平气压梯度力④c是使风向向右偏转的地转偏向力
A.②③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二、综合题
16.(2020·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云南香格里拉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海拔约3300米,晴朗的天空非常湛蓝。这里太阳辐射强,但气温较低,当地居民高效利用太阳能,在房屋南侧用玻璃搭建绝热暖棚,暖棚通过通风口与内室形成循环气流,使内室增温。
材料二、下图示意香格里拉房屋模型。
(1)分析香格里拉太阳辐射强,但气温低的原因。
(2)分析暖棚内温度较高的原因。
(3)利用热力环流原理,阐述暖棚是怎样通过1、2两个通风口使内室增温的。
17.(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福尔摩斯是柯南·道尔笔下的大侦探。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福尔摩斯探案
某夏日的夜晚,H城海边度假村发生了一起谋杀案,警局锁定了两个嫌疑人甲和乙,但无法判断,于是把他们带到了福尔摩斯那里分别问话。福尔摩斯让他们说说案发时在干什么?甲说:“那天我整晚失眠,坐在海边,面朝大海听着海浪拍打岩石的声音,感觉阵阵凉风从背后袭来,有一种不祥的预感,坐了一会儿就回屋了,听了一夜的音乐。”乙说:“那天我心情不错,和朋友们一起面朝大海彻夜长谈,享受着海风拂面的舒适感,很是惬意。”听完他们的叙述,福尔摩斯说“我已经知道谁说谎了,说谎的是凶手!”
(1)你认为嫌疑人是_______(甲或乙),请在下图中画出示意图_______并说明你的判断依据。_______
(2)请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你的结论。
实验器材:一盆热水、一盆冰块,顶部有小孔的玻璃容器、一根点燃的香(可从小孔插入)在下图中画出实验示意图(含你观察到的现象)
18.(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北半球某地区热力环流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试比较A,B,C,D的气压值大小____?
(2)若该图所反映的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季节差异,据图判断,此时北半球为____(填“冬”或“夏”)季。
(3)仅考虑热力因素,在图中A、B、C、D间画出海陆间的热力环流。
(4)仅从ABCD四地的热力环流因素考虑,若B位于A地的北面,那么AB之间的风向为____风,CD之间的风向为____风。
19.(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辐射的名称:①____;③____;④____。
(2)①②③④中,低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____(写序号)。
(3)若某日白天云层增多,则图中②会____(增强或减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会____(增强或减弱)。
(4)谚语“十雾九晴”主要是因为晴夜少云,____(写名称)弱,气温____(上升或下降)快,水汽凝结形成大雾。
20.(2019·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下面“实际大气中的风向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箭头表示的含义是:①____,③____,④____。
(2)①与等压线的关系是____,其方向是____。
(3)若无④,只受①③影响,则②与等压线的关系是____。此时①与③的关系是____、____。
(4)实际大气中的②与等压线的关系是____。此图表示的地区在____(南或北)半球,理由是____。
(5)M、N两地风力较大的是____地,理由是____。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2.2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A)(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面甲为山东寿光一个蔬菜大棚的照片;乙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中数字代表某种辐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乙图中( )
A.①能量大部分被大气所吸收 B.②是近地面大气的根本热源
C.③只出现在夜晚起保温作用 D.④表示散失的少量长波辐射
2.冬季温室大棚的主要作用是( )
A.大棚能够阻挡太阳辐射 B.增强了进入棚内的太阳辐射
C.降低作物生长环境的湿度 D.减少大棚内地面热量的散失
【答案】1.D
2.D
【解析】1.据图可知,①表示太阳辐射,大气通过吸收、反射、散射对其进行削弱,其中太阳辐射的一小部分被吸收,A错误;②是地面辐射,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而不是近地面大气的根本热源,B错误;③表示大气逆辐射,弥补地面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白天夜晚都能起到保温作用,C错误;④表示射向宇宙空间的那部分大气辐射,故表示散失的少量长波辐射,D正确。故选:D。
2.温室大棚对太阳辐射阻挡作用弱,也不能增强太阳辐射,AB错。大棚可以减少水分的损失,保持或提高空气湿度,不会降低湿度,C错。北方冬季气候寒冷,气温低,温室大棚的主要作用是提高温度,减少热量损失,D正确。故选:D。
【点睛】大气的受热过程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包括大气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来自太阳的短波辐射,少量被大气吸收,大部分到达地面被地面吸收,近地面吸收短波辐射以后,增温,释放出长波辐射,大部分被近地面大气吸收,所以近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少量热量散失到宇宙中去。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一些现象,这些现象很多蕴藏着地理原理,阅读下面场景,完成下列小题。
3.从热力环流的角度看,切大葱或洋葱时点燃蜡烛能缓解眼部不适感的原理是( )
A.空气受热加大风速 B.空气遇冷减小风速 C.空气受热膨胀上升 D.空气遇冷收缩下沉
4.下列热力环流示意图能反映上图中蜡烛附近空气环流的是( )
A. B. C. D.
【答案】3.C
4.A
【分析】3.从热力环流的角度看,点燃蜡烛后,蜡烛加热,气温上升,蜡烛处气流上升,切大葱或洋葱处气流下沉,可以减少切葱产生的气体的上升,从而能缓解眼部不适感,C项正确,ABD错误。故选C。
4.点燃蜡烛后,蜡烛加热,气温上升,蜡烛处气流上升,蜡烛处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两侧空气温度低,空气遇冷下沉,形成高压,底层气流由两侧流向蜡烛,高空由蜡烛上空流向两侧,A项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空气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产生气压差异→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空气水平运动,形成风。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释放了大量的人为热量,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从而引起城市和郊区之间的局地热力环流,称之为城市风。读城市风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5.市区和郊区相比,市区近地面( )
A.气温高,气压高 B.气温高,气压低 C.气温低,气压低 D.气温低,气压高
6.若在图中规划布局某化工厂,为了减少城市风对市区的污染,应选择在(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答案】5.B
6.C
【分析】5.由材料可知,市区气温高于郊区。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郊区气温较低,气压较高,近地面形成高压,所以市区和郊区相比,近地面气温高,气压低,ACD错误,选项B正确。故选B。
6.城市和郊区之间形成小型热力环流,风向由郊区吹向城市,甲、乙、丁三地在热力环流内,丙在环流圈外;化工厂大气污染严重,如果布局在图中甲、乙、丁处,大气污染物会随风吹向市区,对市区造成污染,ABD错误;而丙地可以减少城市风对市区的污染,C正确。故选C。
【点睛】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因大量的人工发热、建筑物和道路等高蓄热体及绿地减少等因素,造成城市“高温化”。在近地面温度图上,郊区气温变化很小,而城区则是一个高温区,就象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形成城市热岛效应的主要因素有城市下垫面、人工热源、水气影响、空气污染、绿地减少、人口迁徙等多方面的因素。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图“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7.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8.倡导低碳生活,减少CO2排放可以使( )
A.③增强 B.①增强 C.⑤增强 D.④减弱
【答案】7.C
8.D
【分析】7.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①代表太阳辐射,②代表被大气削弱的太阳辐射,A、B错;③代表地面辐射,C对;④代表大气逆辐射,D错。故选C。
8.减少CO2排放,大气对③代表地面辐射吸收减弱,A错;对大气上界的①代表太阳辐射无影响,B错;对⑤代表的云层反射影响较小,C错;因CO2减少,吸收地面辐射减弱,④代表的大气逆辐射也减弱,D对。故选D。
【点睛】影响大气逆辐射的因素主要有:空中的云量多少,大气的洁净度、干燥度。一般情况下,云量越多、空气越浑浊、湿度越大,大气逆辐射越强。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甲地为陆地,乙地为海洋,两地纬度相同,距离相近。下图示意两地天气情况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图中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
A.7月1日的甲地 B.7月1日的乙地 C.7月2日的甲地 D.7月2日的乙地
10.下列时间中,两地间海风势力最强的是( )
A.7月1日白天 B.7月1日夜晚 C.7月2日白天 D.7月2日夜晚
【答案】9.B
10.C
【分析】9.结合图示可知7月1日白昼和夜晚都有云,白昼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白天气温较低;夜晚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强,夜晚气温较高,因此此日昼夜温差最小;甲地是陆地,乙是海洋,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陆地昼夜温差变化较海洋大,因此7月1日乙地小于甲地,B正确A错误。7月2日白昼为晴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气温较高,夜晚为晴天,大气保温作用差,气温较低,昼夜温差大,CD错误。故选:B。
10.要形成海风,必须是海洋气温低于陆地气温,海洋表面上空形成高压,陆地表面上空形成低压,近地面风由海洋吹向陆地,海风才能形成,也就是必须在白天才能形成海风,BD错误。由图可知,7月1日多云会削弱太阳辐射,陆地气温会低于7月2日天气晴朗时的时候,所以C正确A错误。故选:C。
【点睛】所谓海风是指风从海面吹向陆地,一般是在白天;陆风是指风从陆地吹向海面,一般是在晚上。海风形成原因是,水的比热容比沙石泥土的比热容大得多,在白天相同的日照条件下,水升高的温度比沙石泥土的少,所以海面的空气温度比陆地上空的空气温度低,密度大,形成高压,所以风会从海洋吹向陆地。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在下图中,甲表示的是某滨海地区陆地和海洋表面气温日变化的曲线图,乙表示旗帜主要飘动方向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1.有关甲图描述正确的是( )
A.曲线①表示的是海洋气温曲线
B.曲线②表示的是海洋气温曲线
C.曲线①所示日温差大的主要原因是昼夜长短所致
D.曲线②所示日温差小的主要原因是纬度所致
12.由图甲推断,图乙中风出现时间约为( )
A.18时—次日7时 B.8时—当时16时
C.16时—次日8时 D.6时—次日18时
【答案】11.B
12.A
【分析】11.海洋的比热容大于陆地,海洋吸热慢,放热也慢。故海洋表面气温日较差小于陆地表面,曲线①表示陆地气温曲线、曲线②表示的是海洋气温曲线,A错、B对;二者日较差出现差异的原因是下垫面的性质不同,C、D错。故选B。
12.图乙显示近地面风由陆地吹向海洋,可以判断出近地面陆地为高压、海洋为低压,陆地表面气温低于海洋表面气温,由图甲可知,大致在18:00-次日7:00这段时间间内陆地表面气温低于海洋表面气温。故选A。
【点睛】海陆风的形成:白天,陆地比海洋增温快,近地面陆地气压低于海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夜晚,陆地降温快于海洋,近地面陆地气压高于海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为“热力环流示意图”,图中①②位于近地面,③④位于高空,箭头表示气流运动方向。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四处气压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④③ B.②①④③ C.①④②③ D.②①③④
14.该图( )
A.若为城市热力环流,则①处为城市
B.若为夜晚沿海地区海陆间热力环流,则①处为陆地
C.若为白天谷地与山顶间的热力环流,则②处为谷地
D.若为白天裸地与草地间的热力环流,则②处为草地
【答案】13.A
14.B
【分析】13.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故位于近地面的①②两地气压要高于位于高空的③④两地,而根据水平气流运动方向是由高压向低压运动,可判断近地面①处气压高于②处,高空④处气压高于③处,B、C、D与题不符排除。故选A。
14.根据垂直气流运动状况,可判断近地面①处气温较低,②处气温较高。若为城市热力环流,则①处为郊区,排除A;若为夜晚沿海地区海陆间热力环流,则①处为陆地,B正确;若为白天谷地与山顶间的热力环流,则②处为山顶,排除C;若为白天裸地与草地间的热力环流,则②处为裸地,排除D。故选B。
【点睛】热力环流的规律:高空与近地面气压相反;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气温越低。在同一水平面上,气压高的地方等压面上凸,气压低的地方等压面下凹。同一地点高空与近点面气压相反,近地面为低压,则在垂直方向上为上升气流,多形成阴雨天气。高压相反。
15.(2018·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是形成北半球近地面风的各种力的示意图,据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a是使空气水平运动的水平气压梯度力②b使风向向右偏转的地面摩擦力③c是使风向发生变化的水平气压梯度力④c是使风向向右偏转的地转偏向力
A.②③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C
【详解】近地面风受三个力作用,即地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从图上看,a为水平气压力,b为摩擦力,c为地转偏向力,故①④正确,故选C。
【点睛】
二、综合题
16.(2020·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云南香格里拉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海拔约3300米,晴朗的天空非常湛蓝。这里太阳辐射强,但气温较低,当地居民高效利用太阳能,在房屋南侧用玻璃搭建绝热暖棚,暖棚通过通风口与内室形成循环气流,使内室增温。
材料二、下图示意香格里拉房屋模型。
(1)分析香格里拉太阳辐射强,但气温低的原因。
(2)分析暖棚内温度较高的原因。
(3)利用热力环流原理,阐述暖棚是怎样通过1、2两个通风口使内室增温的。
【答案】(1)香格里拉纬度低,太阳高度大;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弱,故白天太阳辐射强。但空气稀薄,大气逆辐射弱,大气的保温作用差,不利于热量储存,所以常年气温较低。
(2)太阳短波辐射可透过玻璃到达棚内,使温度升高;而棚内的地面长波辐射却很少能透射出去,从而使热量保存在暖棚内,所以暖棚内温度较高。
(3)暖棚受热多,空气膨胀上升,内室受热少,空气冷却下沉;上层空气由气压高的暖棚通过1通风口向气压低的内室流动,下层空气由气压高的内室通过2通风口向气压低的暖棚流动;暖棚通过通风口与内室形成循环气流,使内室增温。
【分析】本题以香格里拉暖棚搭建为背景,考查影响太阳辐射强弱的因素和热力环流原理等问题,体现了地理实践力、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的考查。
(1)
香格里拉太阳辐射强,但气温低的原因应从大气受热过程角度分析。据材料可知,香格里拉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海拔高,空气稀薄,多晴天,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弱,再加上香格里拉纬度较低,太阳高度大,因此白天太阳辐射强。但因海拔高,空气稀薄,晚上大气逆辐射弱,大气的保温作用较弱,因此气温较低。
(2)
当地居民高效利用太阳能,在房屋南侧用玻璃搭建绝热暖棚,太阳短波辐射能绝大部分可透过玻璃到达棚内,使温度升高。棚内的地面长波辐射却很少能从棚内透射出去,从而使热量保存在暖棚内,起到保温作用。所以棚内的温度高。
(3)
热力环流原理是近地面大气受热上升形成低气压,冷却下沉形成高气压,高空和近地面高低气压相反,同一水平高度处空气从高压流向低压。据图可知,通风口1在上,通风口2在下。暖棚受热之后空气膨胀上升,上方形成高压,下方气压降低。而内室受热相对较少,空气收缩下沉,上方形成低压,下方气压升高。由于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因此上层空气由暖棚通过1通风口向内室流动;下层空气由内室通过2通风口向暖棚流动,从而形成热力环流,使内室增温。
17.(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福尔摩斯是柯南·道尔笔下的大侦探。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福尔摩斯探案
某夏日的夜晚,H城海边度假村发生了一起谋杀案,警局锁定了两个嫌疑人甲和乙,但无法判断,于是把他们带到了福尔摩斯那里分别问话。福尔摩斯让他们说说案发时在干什么?甲说:“那天我整晚失眠,坐在海边,面朝大海听着海浪拍打岩石的声音,感觉阵阵凉风从背后袭来,有一种不祥的预感,坐了一会儿就回屋了,听了一夜的音乐。”乙说:“那天我心情不错,和朋友们一起面朝大海彻夜长谈,享受着海风拂面的舒适感,很是惬意。”听完他们的叙述,福尔摩斯说“我已经知道谁说谎了,说谎的是凶手!”
(1)你认为嫌疑人是_______(甲或乙),请在下图中画出示意图_______并说明你的判断依据。_______
(2)请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你的结论。
实验器材:一盆热水、一盆冰块,顶部有小孔的玻璃容器、一根点燃的香(可从小孔插入)在下图中画出实验示意图(含你观察到的现象)
【答案】(1) 乙 判断依据:夜晚陆地冷海洋热,风应该从陆地吹响海洋
(2)
【分析】本大题以福尔摩斯探案及热力环流试验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热力环流原理及形成过程,热力环流应用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基本技能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和规律能力。考查学生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素养。
(1)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洋与陆地存在热力环流,夜晚海洋气温高,海面形成低压,陆地气温低形成高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吹陆风。根据材料信息,甲、乙都在海边,乙描述的“享受着海风拂面”是白天吹海风的情形,案发是在夜晚,吹陆风,因此乙说谎是嫌疑人;如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2)
一盆热水(右边)、一盆冰块(左边)放在顶部有小孔的玻璃容器内,一根点燃的香产生的烟通过小孔进入玻璃容器内,由于玻璃容器内大气存在热力环流,冰块气温低,气流收缩下沉,冰块底部形成高压,热水气温高,气流膨胀上升形成低压,容器底部的气流从冰块流向热水,容器顶部气流流向与底部相反,因此可以看到点燃的香产生的烟在容器内逆时针环流。如图所示:
【点睛】
18.(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北半球某地区热力环流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试比较A,B,C,D的气压值大小____?
(2)若该图所反映的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季节差异,据图判断,此时北半球为____(填“冬”或“夏”)季。
(3)仅考虑热力因素,在图中A、B、C、D间画出海陆间的热力环流。
(4)仅从ABCD四地的热力环流因素考虑,若B位于A地的北面,那么AB之间的风向为____风,CD之间的风向为____风。
【答案】(1)B>A>C>D
(2)夏
(3)
(4) 东北风 西风
【分析】本大题以北半球某地区热力环流示意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比较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大小、季节判断、热力环流原理和风向判断等知识,考查学生原理规律的识记和理解,综合思维等能力素养。
(1)
结合图示可知,AB位于近地面,A地等压面凸向低空,为低压;B地等压面凸向高空,B为高压,也就是气压B>A;CD位于高空,根据等压面凸向变化规律,气压C>D;近地面气压始终大于高空气压,所以A,B,C,D四地的气压值大小排列顺序为B>A>C>D。
(2)
据图判断,该地近地面海洋等压线凸向高空,表明其气温较低气压升高;陆地等压面凸向低空,表明其气温较高,气压降低。也就是此季节是陆地近地面气温高于海洋表明上空,应是北半球的夏季。
(3)
结合图示等压线分布情况,仅考虑热力因素,A地近地面热,形成低气压,气流上升;B地近地面冷,形成高气压,气流下沉。近地面水平方向上,气流从高气压B地流向低气压A地;高空气流从高气压C处流向低气压D处。A、B、C、D之间的热力环流成顺时针运动,如下图所示。
(4)
若B位于A地的北面,结合该图等压线分布情况可知,仅考虑热力因素,近地面大气由B地流向A地,且近地面受水平气压梯度、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三力的合力,最终大气向右偏斜穿等压线转形成东北风。高空CD之间的风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最终大气向右偏转和风向平行形成西风。
【点睛】
19.(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辐射的名称:①____;③____;④____。
(2)①②③④中,低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____(写序号)。
(3)若某日白天云层增多,则图中②会____(增强或减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会____(增强或减弱)。
(4)谚语“十雾九晴”主要是因为晴夜少云,____(写名称)弱,气温____(上升或下降)快,水汽凝结形成大雾。
【答案】(1) ①太阳辐射 ③地面辐射 ④大气逆辐射
(2)③
(3) 增加 减弱
(4) 大气逆辐射 下降
【分析】本题考查了大气的受热过程,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1)根据大气的受热过程判断可知,①表示太阳辐射,②表示大气的反射作用,③表示地面辐射,④表示大气逆辐射。
(2)大气中的水汽、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使温度升高,因此低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③地面辐射。
(3)若白天云层增多,②大气的反射作用会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会减弱。
(4)谚语“十雾九晴”主要是因为晴夜少云,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下降快,水汽凝结形成大雾。
【点睛】
20.(2019·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下面“实际大气中的风向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箭头表示的含义是:①____,③____,④____。
(2)①与等压线的关系是____,其方向是____。
(3)若无④,只受①③影响,则②与等压线的关系是____。此时①与③的关系是____、____。
(4)实际大气中的②与等压线的关系是____。此图表示的地区在____(南或北)半球,理由是____。
(5)M、N两地风力较大的是____地,理由是____。
【答案】(1) 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
(2) 垂直 由高压指向低压
(3) 平行 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
(4) 成一夹角(斜交) 北 风向向右偏
(5) N N地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
【分析】本大题以实际大气中的风向图为背景材料,涉及高空和近地面的风所受的力、等压线图中风力大小的判断、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1)
近地面的风会同时受到三个力的影响,一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且从高压指向低压,即为图中的①;二是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即为图中的③;三是摩擦力,即为图中的④;这三者综合起来进行力的合成就形成了近地面的风即为②,最终与等压线斜交。
(2)
由上题分析可知,①为水平气压梯度力,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
(3)
若无④只受①、③影响即为高空风向,高空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高空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风向相反,大小相等。故①与③的关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4)
实际大气中近地面的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或斜交,此时风向相对于水平气压梯度力为向右偏,故为北半球。
(5)
等压线图中,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越快。故此时N地风速快。
【点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