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2.2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B)(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0·全国·高一课时练习)某剧组12月5日来到甘肃月牙泉(周围为沙丘)拍摄节目。图左为大气热力作用示意图,图右为月牙泉地区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节目拍摄过程中,队员感觉当地昼夜温差明显较大,其合理的解释是( )
A.②弱、③强 B.①强、③弱 C.②强、④强 D.②强、④弱
2.剧组人员还了解到这里深秋容易出现霜冻,主要是因为( )
A.①的减弱 B.③的增强 C.④的减弱 D.①的增强
下垂纸片甲和一张竖立的纸片乙,电炉通电后,观察纸片的偏动情况。完成下面小题。
3.电炉通电后,玻璃柜内纸片甲、乙的偏动方向为( )
A.纸片甲向右偏,纸片乙向左偏 B.纸片甲向左偏,纸片乙向右偏
C.纸片甲向左偏,纸片乙向左偏 D.纸片甲向右偏,纸片乙向右偏
4.依据以上实验原理推断,正确的是( )
A.模拟夜晚的山谷风时,电炉对应山坡
B.模拟白天的海陆风时,冰块对应陆地
C.模拟夜晚的城郊风时,冰块对应城市
D.模拟冬季的海陆风时,电炉对应海洋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地膜覆盖栽培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效应体现在增温、保温、保水、保持养分、增加光效和防除病虫害等几个方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 )
A.减弱了地面热量的损失 B.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C.增强了太阳辐射的总量 D.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6.山东胶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的作用是( )
A.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 B.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
C.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 D.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温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北半球某地近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等压面变化状况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7.下列四图中能够正确表示上图热力环流的是( )
A. B.
C. D.
8.若此图表示局地热力环流,则A表示( )
A.夜晚的山顶 B.郊区 C.白天的陆地 D.白天的海洋
9.下图箭头能正确表示BD之间风向的是( )
A. B.
C. D.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示意某热力环流中的两地在垂直方向上四点的气压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该热力环流中,空气流动方向正确的是( )
A.甲丁丙乙甲 B.甲丙丁乙甲
C.甲乙丁丙甲 D.甲乙丙丁甲
11.关于甲、乙、丙、丁四点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点附近的等压面向高处凸出 B.乙点位于丁点正上方
C.丙点附近以晴天为主 D.丁点的气温日较差比丙点大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为北半球某地近地面气压(单位:百帕)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四地中风力最大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3.④处的风向为( )
A.西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东南风
(2020·全国·高一课时练习)2018年5月9日,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高分五号”卫星。卫星入轨后,运行在高度为705千米的太阳同步轨道上。下图示意大气的垂直分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高分五号”卫星升空过程中( )
A.气温越来越高 B.依次经过臭氧层、平流层和对流层
C.气温先降—再升—再降—再升 D.气温先升—再降—再升—再降
15.下列对对流层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气流水平运动明显 B.有极光现象发生 C.大气层比较稳定 D.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二、综合题
16.(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某区域等高面与等压面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至⑤点,气压最高的是____。A地和B地气温高的是____
(2)图中同一等高面上②、④、⑤产生气压差异的直接原因是____。
(3)在图中画出近地面的等压面以及热力环流圈。
(4)若该地位于北半球,A地位于B地的正西方,则A、B两地之间的风向为____。
(5)图中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____。
(6)图示区域表示白天海陆间热力环流,则当地吹____风;若图示区域表示市区与郊区间热力环流,则一般而言,A、B两地中更多云、雾的是____地,其成因主要是____。
17.(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下面的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星2D卫星于2019年1月11日1时11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材料二: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
(1)A________层,简述该层大气上界高度随地理纬度和季节而变化的规律。
(2)A层大气天气多变的原因是什么?
(3)B是________层,该层气流平稳,适合________飞行。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在图中______层,对无线电短波通信有影响的是______层,发射的人造卫星在_______层中运行。
(4)300千米以上的大气层气温在1000℃以上,但在其中运行的人造卫星不会被烧毁,主要原因是______。
A.卫星与大气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B.卫星在大气中高速运行,能很好地散热
C.该层大气稀薄,卫星从中吸收的和与之摩擦产生的热量都有限
D.该层大气密度很大,有利于卫星散热
(5)我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所在地区的对流层厚度相对于我国东部地区来说是较厚还是较薄?试分析原因。
18.(2020·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为近地面(A、B)及对应的高空(C、D)等压面分布图。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1)判断A、B、C、D四地的气压高低。
(2)判断A、B两处下垫面的性质。
(3)判断A、B两处的天气状况和气温日较差的大小。
19.(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北京市近地面多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单位:℃)”(图Ⅰ)和“北京城市环流模式示意图”(图Ⅱ)。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Ⅰ,描述北京市近地面多年平均气温的分布特点。
(2)在图Ⅱ中画出北京市区与郊区间的大气热力环流。
(3)根据北京市区与郊区间大气热力环流情况,你认为北京市规划的造林重点应选在图Ⅱ中①②③三地中的________地,其对北京市环境保护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选择填空)。
A.美化环境 B.净化空气 C.涵养水源 D.防风固沙
20.(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M”和“大气受热过程简图N”,“某地的气压状况图P”,图P是图M中A层的某地,该地位于北半球,完成下面小题。
(1)图M中表示对流层的字母是____,该层气温变化特点____,原因是____。
(2)B层空气以____运动为主。利于高空飞行的是____层(填字母),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的是____层(填字母)。。
(3)在图N中,如果A层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会使____(填数字)增强,由此产生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是____。
(4)图P中甲、乙两处气温较高的是____处;若图P表示海滨地区晴热白天的热力环流图,则甲地为____(海洋或陆地);若图P表示城市和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则乙地为____(城市或郊区);若图P表示中纬度某平原地区,则甲、乙两地之间的风向为____。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2.2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B)(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0·全国·高一课时练习)某剧组12月5日来到甘肃月牙泉(周围为沙丘)拍摄节目。图左为大气热力作用示意图,图右为月牙泉地区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节目拍摄过程中,队员感觉当地昼夜温差明显较大,其合理的解释是( )
A.②弱、③强 B.①强、③弱 C.②强、④强 D.②强、④弱
2.剧组人员还了解到这里深秋容易出现霜冻,主要是因为( )
A.①的减弱 B.③的增强 C.④的减弱 D.①的增强
【答案】1.D
2.C
【解析】1.分析图形信息可知:①为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为被大气削弱后射向地面的太阳辐射,③为地面辐射,④为大气逆辐射。甘肃月牙泉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燥,空气能见度高,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即②强,白天气温高;夜间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大气逆辐射弱,即④弱,夜间气温低,昼夜温差大,故选D。
2.分析图形信息可知:①为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为被大气削弱后射向地面的太阳辐射,③为地面辐射,④为大气逆辐射。霜冻是指空气温度突然下降,地表温度骤降到0℃以下,使农作物受到损害,甚至死亡。该地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深秋冷高压势力越来越强,天气晴朗,白天气温高,夜晚气温低,大气逆辐射越来越弱,即④不断减弱,容易发生霜冻。与①③关系不大,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大气受热过程可简单概括为:太阳热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大气通过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削弱了一部分太阳辐射,大部分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使地面温度升高;地面又会向外辐射能量,大气吸收大部分地面长波辐射,大气由于吸收太阳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使温度升高;晚上大气又会向地面辐射能量,称为大气逆辐射;通过大气逆辐射将地面损失的一部分能量还给地面,从而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浙江某中学老师用如下实验帮助同学理解热力环流原理:封闭透明的玻璃柜内,在底部两侧分别放置一个电炉和一盆冰块,在柜顶中部的内壁贴一张下垂纸片甲和一张竖立的纸片乙,电炉通电后,观察纸片的偏动情况。完成下面小题。
3.电炉通电后,玻璃柜内纸片甲、乙的偏动方向为( )
A.纸片甲向右偏,纸片乙向左偏 B.纸片甲向左偏,纸片乙向右偏
C.纸片甲向左偏,纸片乙向左偏 D.纸片甲向右偏,纸片乙向右偏
4.依据以上实验原理推断,正确的是( )
A.模拟夜晚的山谷风时,电炉对应山坡
B.模拟白天的海陆风时,冰块对应陆地
C.模拟夜晚的城郊风时,冰块对应城市
D.模拟冬季的海陆风时,电炉对应海洋
【答案】3.A
4.D
【解析】3.根据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分析,通电后电炉处温度高,气流上升,电炉所对应的顶部形成高压。冰块处气温低,气流下沉,冰块所对应的顶部形成低压,冰块与通电电炉之间存在热力环流,顶部气流由电炉顶(高压)流向冰块顶(低压),故纸片甲向右偏,底部气流流向与顶部刚好相反,故纸片乙向左偏。故选A。
4.若此实验模拟夜晩的山谷风环流,电炉处为上升气流,对应为山谷(夜晚降温慢,气温高),A错;若此实验模拟白天的海陆风环流,冰块处为下沉气流,对应为海洋(白天升温慢,气温低),B错;若此实验模拟夜晚的城郊风环流,冰块处为下沉气流,对应为郊区(郊区昼夜气温都比城区低),C错;若此实验模拟冬季的海陆风环流,电炉处为上升气流,对应为海洋(冬季海洋降温慢,气温比陆地高),D对。故选D。
【点睛】热力环流的规律:规律1:先垂直运动,后水平运动。 规律2:近地面与高空的气压相反。 规律3:在同一水平面上,由高压流向低压。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地膜覆盖栽培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效应体现在增温、保温、保水、保持养分、增加光效和防除病虫害等几个方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 )
A.减弱了地面热量的损失 B.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C.增强了太阳辐射的总量 D.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6.山东胶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的作用是( )
A.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 B.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
C.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 D.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温
【答案】5.A
6.C
【解析】5.我国北方春播时地温较低,进行地膜覆盖可抑制地面热量与外界的交换,有效地减弱地面热量的损失,起到保温作用,而不是增强对太阳辐射的吸收,A正确,D错。地膜直接覆盖于地面,无法增强大气逆辐射,B错。地膜无法增加太阳辐射的总量,C错。故选A。
6.果树下进行地膜覆盖可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提高光合效率,可使苹果着色均匀,提高产品质量,C正确。夏季地温较高,不需要通过地膜来保持地温,更不需要增加太阳辐射的吸收来进一步增加地温,AD错。反射太阳辐射以降低地温不是其主要目的,B错。故选C。
【点睛】地膜覆盖,是指以农用塑料薄膜覆盖地表的一种措施。具有减轻雨滴打击、防止冲刷与结皮形成的作用;可有效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天旱保墒、雨后提墒,促进作物对水分的吸收和生长发育,提高土壤水分的利用效率;能使土壤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使地温下降慢、持续时间长,利于肥料的腐熟和分解,提高土地肥力。地膜覆盖成本低、使用方便、增产幅度大,是一项既能防止水土流失,又能提高作物产量的常用措施。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北半球某地近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等压面变化状况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7.下列四图中能够正确表示上图热力环流的是( )
A. B.
C. D.
8.若此图表示局地热力环流,则A表示( )
A.夜晚的山顶 B.郊区 C.白天的陆地 D.白天的海洋
9.下图箭头能正确表示BD之间风向的是( )
A. B.
C. D.
【答案】7.D
8.C
9.C
【解析】7.由图可知,高空B处等压面向高空突出,表明B处为高压,这是由于A处近地面较热,气流上升所致。高空D处等压面下凹,表明D处为低压,这是由于近地面C处较冷,高空气流下沉所致。故近地面C处形成高压,A处形成低压,气流由C处流向A处,高空由B处流向D处。综上所述,该热力环流呈顺时针方向,D正确。排除A、B、C选项。故选D。
8.根据上题结论,该热力环流呈顺时针方向。若此图表示局地热力环流,A地气流上升表示,表明A地较热,为夜晚的山谷或白天的陆地,或市区,C正确,排除A、B、D选项。故选C。
9.图中B、D位于高空,根据所学知识,高空的风向受地砖偏向力和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共同作用,风向与等压线平行,排除A、B选项。B处形成高压,D处形成低压,可作出水平气压梯度力,由于在北半球,可知风向向右偏转形成西风,C正确,排除D选项。故选C。
【点睛】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地面冷热不均,导致气流上升或者下沉,形成垂直运动,进而导致同一水平面存在气压差,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大气的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构成了热力环流。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示意某热力环流中的两地在垂直方向上四点的气压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该热力环流中,空气流动方向正确的是( )
A.甲丁丙乙甲 B.甲丙丁乙甲
C.甲乙丁丙甲 D.甲乙丙丁甲
11.关于甲、乙、丙、丁四点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点附近的等压面向高处凸出 B.乙点位于丁点正上方
C.丙点附近以晴天为主 D.丁点的气温日较差比丙点大
【答案】10.A
11.D
【解析】10.读图可知:甲为高空低压、乙为高空高压、丙为近地面低压、丁为近地面高压。所以空气流动方向为:乙→甲、丁→丙,B、C、D排除;结合热力环流原理图可知空气流动方向为甲→丁→丙→乙→甲,A正确。故选A。
11.根据高凸低凹的原则,甲点附近的等压面向低处凹陷,A错误;根据上题判断乙点位于丙点正上方,B错误;丙点由于盛行上升气流,所以附近以阴雨天为主,C错误;丁点由于盛行下沉气流,以晴朗天气为主,气温的日较差比丙点大,D正确。故选D。
【点睛】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在现实生活中存在较为广泛,如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等。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为北半球某地近地面气压(单位:百帕)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四地中风力最大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3.④处的风向为( )
A.西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东南风
【答案】12.C
13.B
【解析】12.同一等压线图中,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四地中③地等压线最密集,风力最大,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
13.根据图中信息,④处北侧气压高,水平气压梯度力由④指向③,北半球向右偏转,偏转为东北风,B正确,ACD错误,所以选B。
【点睛】近地面大气水平运动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共同作用,风向与等压线有一夹角;高空大气水平运动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作用,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2020·全国·高一课时练习)2018年5月9日,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高分五号”卫星。卫星入轨后,运行在高度为705千米的太阳同步轨道上。下图示意大气的垂直分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高分五号”卫星升空过程中( )
A.气温越来越高 B.依次经过臭氧层、平流层和对流层
C.气温先降—再升—再降—再升 D.气温先升—再降—再升—再降
15.下列对对流层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气流水平运动明显 B.有极光现象发生 C.大气层比较稳定 D.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答案】14.C
15.D
【分析】14.据图可知,太阳同步轨道高度为705千米,应位于高层大气。“高分五号”卫星升空过程中依次经过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高层大气气温随高度先降低后升高,因此“高分五号”卫星升空过程中气温先降—再升—再降—再升,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5.对流层对流运动显著,水平运动是平流层的特点,A错误。极光现象是太阳带电粒子轰击极地地区的高层大气,使大气电离,产生的发光现象,因此极光发生在高层大气,B错误。对流层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C错误,D正确。故选D。
【点睛】对流层的特点:1、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2、对流运动显著;3、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平流层的特点:1、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2、以水平运动为主;3、有利于飞机的高空飞行。
二、综合题
16.(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某区域等高面与等压面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至⑤点,气压最高的是____。A地和B地气温高的是____
(2)图中同一等高面上②、④、⑤产生气压差异的直接原因是____。
(3)在图中画出近地面的等压面以及热力环流圈。
(4)若该地位于北半球,A地位于B地的正西方,则A、B两地之间的风向为____。
(5)图中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____。
(6)图示区域表示白天海陆间热力环流,则当地吹____风;若图示区域表示市区与郊区间热力环流,则一般而言,A、B两地中更多云、雾的是____地,其成因主要是____。
【答案】(1) ④ B
(2)空气的垂直(升降)运动
(3)绘图如下:
(4)西北
(5)地区间的冷热不均
(6) 海 B B地(或市区)空气作上升运动,气温降低;且凝结核多,水汽容易凝结
【分析】本题以某区域等高面与等压面关系示意图为试题背景,涉及了等压面的判读,热力环流的形成与原理,热力环流的运用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
(1)
结合图示信息以及所学知识可知,①②③位于同一等压面上,所以气压①=②=③;随着海拔升高,空气密度减小,气压降低,所以气压⑤<①,③<④。所以①至⑤点,气压最高的为④;由近地面气压与高压气压相反可知,因为⑤处是低压,所以A对应高压;④是高压,所以B对应低压;由近地面受热形成低压,受冷形成高压可知,B地气温高。
(2)
由所学知识可知,近地面由于受热不均导致空气的垂直运动,空气垂直运动导致高空同一水平面气压出现差异,所以空气的垂直运动是图中同一等高面②④⑤产生气压差异的直接原因。
(3)
近地面气压分布与高空气压分布相反,所以A为高压,B为低压。在垂直方向上,A地受冷空气下沉,B地受热空气上升。在水平方向上,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沿逆时针方向绘制出热力环流即可,如下图:
(4)
结合前面分析可知,近地面气流由A地吹向B地, A位于B的正西方,在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向右偏转的影响,AB之间的风向为西北风。
(5)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近地面地区间的冷热不均。
(6)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白天陆地升温更快,近地面为低压,海洋升温慢,近地面为高压;在近地面,空气由海洋吹向陆地,当地吹海风。城郊之间由于城市里人为产生大量废热等因素的影响,城市气温更高,盛行上升气流,郊区盛行下沉气流,B表示城区,A表示郊区。在城区盛行上升气流,且随高度升高气温降低;由于城区上空的凝结核较多,水汽容易凝结,所以城区多云和雾。
【点睛】
17.(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下面的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星2D卫星于2019年1月11日1时11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材料二: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
(1)A________层,简述该层大气上界高度随地理纬度和季节而变化的规律。
(2)A层大气天气多变的原因是什么?
(3)B是________层,该层气流平稳,适合________飞行。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在图中______层,对无线电短波通信有影响的是______层,发射的人造卫星在_______层中运行。
(4)300千米以上的大气层气温在1000℃以上,但在其中运行的人造卫星不会被烧毁,主要原因是______。
A.卫星与大气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B.卫星在大气中高速运行,能很好地散热
C.该层大气稀薄,卫星从中吸收的和与之摩擦产生的热量都有限
D.该层大气密度很大,有利于卫星散热
(5)我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所在地区的对流层厚度相对于我国东部地区来说是较厚还是较薄?试分析原因。
【答案】(1)对流。
对流层上界高度低纬度高,高纬度低。(同一地区)对流层上界高度,夏季高,冬季低。
(2)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加上地面受热不均引起冷热差异,故对流运动显著;充足的水汽(和杂质),使对流层的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3)平流;飞机,BCC
(4)C
(5)较薄;因为西昌位于我国川西高原地区,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对流运动不显著。
【分析】本题考查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的特点,侧重于知识的调用和运用能力的考查。
【详解】(1)A层为对流层,据图可知,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所以该层的特点是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对流层顶的高度主要取决于地表温度,地表温度越高,对流运动越强烈,对流层顶的高度就越高,所以本题实际上就是问地表温度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地表温度随纬度变化的大致规律是从赤道向两极地区降低,所以对流层顶的高度是低纬度地区高,高纬度地区低,季节方面是(同一地区)夏季地表温度高,冬季地表温度低,所以对流层顶的高度是夏季高,冬季低。
(2)对流层温度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因为下热上冷的结构,加上受下垫面不均匀性质引起的冷热不均影响,对流运动强烈,加上对流层集中了约75%的大气的质量和90%以上的水汽质量,加上杂质多(凝结核多)成云致雨的条件丰富,容易产生多变的天气。
(3)B是平流层,该层气流平稳,天气晴朗,适合飞机的高空飞行。平流层中的臭氧可大量吸收紫外线,使得地球生物免受紫外线的影响,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高层大气中的电离层可反射无线电波,影响地面无线电短波通讯;人造卫星一般位于高层大气中。
(4)卫星在高层大气中仍在不停的运动,故A错误。高层大气的空气密度很小,气压很低,卫星在大气中高速运行,与人造卫星摩擦会产生热量,而不是促进散热,故B错误。卫星从大气中会吸收热量,与大气摩擦也会产生热量,但是这些热量是有限的,所以人造卫星未被烧毁,故C正确。高层大气密度小,故D错误。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
(5)对流层的厚度主要取决于气温的高低,西昌位于我国川西高原地区,这里海拔较高,所以气温较低,对流运动不显著,因此对流层厚度较薄。
【点睛】
18.(2020·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为近地面(A、B)及对应的高空(C、D)等压面分布图。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1)判断A、B、C、D四地的气压高低。
(2)判断A、B两处下垫面的性质。
(3)判断A、B两处的天气状况和气温日较差的大小。
【答案】(1)PB>PA>PC>PD。
(2)①若A、B为陆地或海洋;夏季:A为陆地,B为海洋;冬季:A为海洋,B为陆地。②若A、B为裸地或绿地:夏季:A为裸地,B为绿地;冬季:A为绿地,B为裸地。③若A、B为城区或郊区:A为城区,B为郊区。
(3)A处多阴雨天气,气温日较差小;B处多晴朗天气,气温日较差大。
【分析】本题考查等压面(线)图的判读,分别考查气压高低、下垫面、天气状况的判读能力,考查对知识的运用和调用能力。
【详解】(1)①由于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不同高度的大气所承担的空气柱高度不同,导致在垂直方向上随着高度增加气压降低。即PA>PC,PB>PD。②因地面冷热不均,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异,进而造成等压面发生弯曲,同一水平面上,等压面上凸处气压高,下凹处气压低,即PC>PD,PB>PA。③同一垂直方向上,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状况相反,若近地面为高压,则高空为低压。故A、B、C、D四地的气压高低为:PB>PA>PC>PD。
(2)判断下垫面的性质:①判断陆地与海洋(湖泊):夏季,等压面下凹者为陆地、上凸者为海洋(湖泊)。冬季,等压面下凹者为海洋(湖泊)、上凸者为陆地。②判断裸地与绿地:裸地同陆地,绿地同海洋。③判断城区与郊区:等压面下凹者为城区、上凸者为郊区。
(3)判断近地面天气状况和气温日较差:等压面下凹处,多阴雨天气,日较差较小,如图中A地;等压面上凸处,多晴朗天气,日较差较大,如图中B地。
【点睛】
19.(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北京市近地面多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单位:℃)”(图Ⅰ)和“北京城市环流模式示意图”(图Ⅱ)。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Ⅰ,描述北京市近地面多年平均气温的分布特点。
(2)在图Ⅱ中画出北京市区与郊区间的大气热力环流。
(3)根据北京市区与郊区间大气热力环流情况,你认为北京市规划的造林重点应选在图Ⅱ中①②③三地中的________地,其对北京市环境保护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选择填空)。
A.美化环境 B.净化空气 C.涵养水源 D.防风固沙
【答案】(1)北京市近地面多年平均气温由市区向郊区递减;气温范围主要在11.5~13.5℃之间。
(2)市区气流上升,高空风由市区吹向郊区,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市区。
(3)①;B
【分析】本题以北京市近地面多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和北京城市环流模式示意图为情境,多角度设问,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增长见识,开阔视野。
【详解】(1)读图可以直接得出结论,平均气温分布特点可从气温变化特点和气温数值范围两个方面作答;读图北京近地面气温由郊区向市区递增,大部分温度在11.5℃-13.5℃之间,市中心超过13.5℃。
(2)北京市区温度高,气流上升,郊区温度低,气流下沉,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城市,如下图:
(3)林地处在城市热岛环流之中,清新空气可以通过近地面流向北京城区,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读图分析可知,①处位于城市的热力环流圈内,在此处造林能净化空气,改善城市的大气质量。故答案选B项。
【点睛】
20.(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M”和“大气受热过程简图N”,“某地的气压状况图P”,图P是图M中A层的某地,该地位于北半球,完成下面小题。
(1)图M中表示对流层的字母是____,该层气温变化特点____,原因是____。
(2)B层空气以____运动为主。利于高空飞行的是____层(填字母),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的是____层(填字母)。。
(3)在图N中,如果A层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会使____(填数字)增强,由此产生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是____。
(4)图P中甲、乙两处气温较高的是____处;若图P表示海滨地区晴热白天的热力环流图,则甲地为____(海洋或陆地);若图P表示城市和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则乙地为____(城市或郊区);若图P表示中纬度某平原地区,则甲、乙两地之间的风向为____。
【答案】(1) A 随海拔升高温度降低 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长波辐射。
(2) 平流 B A
(3) ③ 全球气候变暖(或温室效应)
(4) 乙 海洋 城市 西北风
【分析】本大题以“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M”和“大气受热过程简图N”、“某地的气压状况图P”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大气的垂直分层及特点、全球变暖的成因、热力环流图的判断等知识点,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学科素养。
(1)
由图M可知,A层位于地表以上,12km以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是对流层,据图可知,该层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主要原因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长波辐射,离地面近,得到的地面辐射多,气温高,离地面高,得到的地面辐射少,气温低。
(2)
根据所学知识,B层为对流层顶以上部分,为平流层,平流层的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且天气晴朗,适宜高空飞行,对应图中的B。对流层因大气中有大量的水汽和杂质,且对流运动显著,常出现复杂多变的天气现象,对应图中的A。
(3)
根据图示,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则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图中的③代表大气逆辐射,故③增强。温室气体增多,导致温室效应增强,全球气候变暖。
(4)
由图可知,甲地高空等压面向下弯曲,表明甲地高空形成低压,甲地垂直方向上气流下沉,甲地近地面形成高压。乙地高空等压面上凸,表明乙地高空形成高压,乙地近地面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据此可知乙地近地面气温高,气流上升,该环流呈逆时针方向。若图P表示海滨地区晴热白天的热力环流图,由于白天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相对较低,结合图示乙地气温高,可知乙地为陆地,甲地为海洋。若图P表示城市和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由于城市人口、交通工业和生活排放废热导致城市温度较高,结合图示乙地温度较高,可知乙地为城市。若图P表示中纬度某平原地区,又处于北半球,结合该环流呈现逆时针可知,近地面气流由甲流向乙地时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向右偏转形成西北风。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