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2.2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C)(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0·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下图“北半球某地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状况(热力原因形成)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图示四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气温:甲>乙>丁>丙 B.气压:甲>乙>丙>丁
C.密度:乙>甲>丁>丙 D.海拔:丙>丁>甲>乙
2.此时,图中M地高空的风向是(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风 D.西南风
【答案】1.B
2.C
【解析】1.据图可知,甲地等压面上凸,应为高压;乙地等压面下凹,应为低压;与甲对应的高空丁为低压,与乙对应的高空丙为高压。由此可知,气温:乙>甲>丙>丁,A错误。气压:甲>乙>丙>丁,B正确。密度:甲>乙>丙>丁,C错。海拔:丙=丁>甲=乙,D错误。故选B。
2.据上题分析可知,M地高空的气流由丙流向丁,由于所处为北半球,高空的风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及向右的地转偏向力影响,结合指向标,风向最终变为西风。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地表受热不均,导致同一水平面上产生了气压差异,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叫做气压梯度,水平面上存在的气压梯度,产生了水平气压梯度力,它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从而形成了风,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北半球某区域等压线分布图”,回答下面小题。
3.图中①②③④四个箭头表示四个点所在地的风向,正确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图中①②③④四个点所在地的风力最大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3.C
4.C
【解析】3.根据风向的画法,先做出该点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该地位于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风向向右偏。根据等压线数值,图中①②③④四个箭头表示四个点所在地的风向,正确的是③,C正确。①、②、④都是由低压区吹向高压区,A、B、D错误。故选C。
4.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图中①②③④四个点中,③所在地的等压线最密集,说明风力最大的是③,C正确。其它点的等压线较稀疏,风力较弱,A、B、D错误。故选C。
【点睛】判断某点风向做图的方法:先做出该点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若等压线不规则,呈弯曲状态,则做与该点的切线方向垂直的线即为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然后再根据地转偏向力“南左北右”规律,在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的基础上向右(北半球)或向左(南半球)画出风向(近地面的风向相对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偏转30°—45°角;高空风向相对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偏转90°角),由此确定此点的风向。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做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下图),甲底部放一层土,乙底部不放土,中午同时放在日光下,十五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里的气温,结果发现底部放土的甲箱比没放土的乙箱足足高了3℃。完成下面小题。
5.甲箱气温比乙箱气温高的原因是( )
A.太阳辐射强弱差异 B.地面辐射强弱差异
C.大气削弱作用差异 D.大气辐射强弱差异
6.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演示( )
A.大气的温室效应与地面辐射的关系 B.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
C.大气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D.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
【答案】5.B
6.D
【解析】5.玻璃箱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少,大部分太阳短波辐射能够透过玻璃箱到达地面,且两个玻璃箱的规格相同使得大气削弱作用差异不明显,接受太阳光照的时间相同使得太阳辐射无差异,AC错误;甲箱内有土层能吸收太阳短波辐射而增温,且以地面长波辐射形式放出的热量,大部分又被玻璃箱截留下来,所以甲箱温度高;乙箱内没有土层,大部分短波辐射能够透过乙箱,所以乙箱内保存的热量少,温度低;地面辐射强弱差异导致了温度的不同,B正确;箱体外侧的大气相同,大气辐射相同,箱体内部的气温影响箱体内大气辐射,而不是箱体内大气辐射影响气温,D错误;故选B。
6.实验的结论是底部放土的比没有放土的气温足足高了3℃,主要原因是土对气温升高起了决定性作用,验证了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D正确;该实验控制的变量只有地面情况的不同,玻璃箱和空气成分是设计的没有差异的,因此不能验证大气的温室效应和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AC错误;该实验没有分析研究大气的组成和垂直方向上的分层,B错误;故选D。
【点睛】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大气吸收的热量主要为长波辐射,对短波辐射吸收很少。因此,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热量的主要、直接来源。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目前全球最大的水面漂浮光伏电站项目在安徽省淮南市潘集区并网发电。该项目利用采煤沉陷区闲置水面建设。同时是三峡集团首个水上漂浮式光伏项目,是水面光伏的“领跑者”。太阳能电池板具有高温时发电损失增大、转换效率降低的特性。图1为水面漂浮光伏电站景观图,图2为大气受热过程图。完成下面小题。
7.与陆上固定式光伏电站相比,漂浮式光伏电站( )
①受天气影响小
②提高发电效率
③节约投资成本
④节约耕地资源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8.就局部大气受热过程而言,漂浮式光伏电站的建设使( )
A.①增强 B.②增强 C.③减弱 D.④增强
【答案】7.C
8.C
【解析】7.根据材料可知,该地区为采煤沉陷区的闲置水面,在该处建设水面漂浮光伏电站有利于合理配置资源,从而节约有限的耕地资源,④正确;由于“太阳能电池板具有高温时发电损失增大、转换效率降低的特性”,漂浮的太阳能电池板下面的水体对发电组件有冷却作用,可以提高光电转换效率,②正确;太阳能发电受天气影响较大,①错;与陆上固定式光伏电站相比,漂浮式光伏电站在水上安装,对发电组件及配件的要求较高,投资成本高,③错。由上述可知,②④组合正确,故本题选C。
8.图2中,①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②为被大气反射回宇宙空间的太阳辐射,③为地面辐射,④为大气逆辐射。水面漂浮光伏电站的工作原理是太阳能电池板充分吸收太阳辐射,然后将太阳辐射转化为电能。大量太阳辐射被转化为电能,导致地面辐射减弱,C正确;漂浮式光伏电站对于图2中①、②、④影响不大,ABD错。故选C。
【点睛】光伏电站,是指一种利用太阳光能、采用特殊材料诸如晶硅板、逆变器等电子元件组成的发电体系,与电网相连并向电网输送电力的光伏发电系统。光伏电站是目前属于国家鼓励力度最大的绿色电力开发能源项目。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热岛强度是指城市中心区平均气温与周围郊区平均气温的差值,用来表明城市热岛效应的强度。下图示意西安7月份热岛效应的日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观测时段内,城市热岛强度( )
A.夜强于昼 B.夜向昼加强 C.中午最强 D.日出最弱
10.夜间西安城区温度高于郊区的主要原因是( )
A.郊区夜间储存热量多 B.城区白天储存热量多
C.城区风速大,散热快 D.郊区风速小,散热慢
11.缓解西安市城市热岛效应强度的合理措施有( )
①实现郊区城市化
②改善城区能源消费结构
③减少机动车数量
④增大城区建筑物的高度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答案】9.A
10.B
11.C
【解析】9.据图形可知:白天城市热岛强度小,夜间热岛大,A正确;夜间向白天过渡,热岛减弱,B错误;热岛强度中午最弱,日出前后最强,CD错误。所以选A。
10.在白天,由于人类活动排放的大量热量城市比郊区多,储存的热量也多,夜间由于建筑密集,风力小,散热慢,降温慢,所以城区夜间温度高于郊区,B正确;郊区人口少,白天人类活动排放热量少,导致夜间储存热量少,气温较低,A错误;城区密集的建筑群、纵横的道路桥梁,风速减低,热量不易散失,C错误;郊区风速大,散热快,D错误。所以选B。
11.导致西安城市热岛效应强,主要是市区人口密集大,人为排放废热多,因此实现郊区城市化,可以有效地减少城区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减缓城市热岛效应,①正确;改善城市能源消费结构,增加清洁能源的使用,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减轻对地面辐射的吸收,降低城区气温,②正确;随着人口增加,需求增加,减少机车数量不现实,为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可推广新能源汽车,减少交通工具废热排放,③错误;增大城区建筑物高度,会导致城区风力减弱,气温升高,加大城市热岛强度,④错误。所以选C。
【点睛】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因大量的人工发热、建筑物和道路等高蓄热体及绿地减少等因素,造成城市“高温化”。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在近地面温度图上,郊区气温变化很小,而城区则是一个高温区,就象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浙江省山地丘陵广布,适宜茶树的生长,但春季易受霜冻天气影响。为此,当地茶园引进了“防霜冻风扇”(如图甲)。当夜晚温度降到4℃时,风扇会自动打开,从而减轻霜冻对茶树的伤害。图乙示意茶园春季夜晚某时气温垂直分布。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防霜冻风扇”最适宜的安装高度为( )
A.9~10m B.7~8m C.6~7m D.4m以下
13.关于风扇的作用原理,正确的是( )
①风扇可以把高处的暖空气往下吹到茶树上
②风扇吹出的热风可以使茶树免受霜冻影响
③风扇的转动可以增强近地面空气对流运动程度
④风扇转动可带动空气流动,阻止上层冷空气向下流动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12.B
13.D
【分析】12.读右图,在8米高度附近,气温最高,“防霜冻风扇” 安装高度为7—8米时,风扇启动后,可把该处暖空气吹到茶树上,从而减轻霜冻对茶树的伤害,B正确;9~10m、6~7m、4m以下气温较低,ACD错误。所以选B。
13.结合前面分析,风扇启动后,可把高处的暖空气吹到茶树上,①对;风扇吹出的并不是热风,②错;近地面存在空气对流运动,但风扇吹下来的暖空气会削弱近地面的对流运动,③错;风扇的转动使下层空气的循环阻止了上层冷空气下压,④对。所以选D。
【点睛】风扇安装目的是防霜冻,所以要分析材料中怎样运用风扇来防冻。将气温最高的空气层吹向茶树,可以提高茶树附近的气温。同时风扇吹动形成的小的循环气流,既阻挡上层冷空气下沉。也减小了茶树与地面的温差,近地面对流运动程度减弱,有利于提高保温效应,减少地面辐射的热量损失,减少冻害。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新疆的博斯腾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湖区内湖陆风(在较大水域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天气)现象较显著。图1为博斯腾湖区域图,图2为博斯腾湖区风速月变化统计图及湖陆风出现时间随月份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4.关于博斯腾湖湖陆风强弱及原因说法正确的是( )
A.4月最强,春季气温回升,湖陆温差最小
B.4月最弱,夏季风最强劲,掩盖了湖陆风
C.12月最强,冬季湖面冰层厚,湖陆温差最小
D.12月最弱,冬季湖水量少,湖陆热力性质差异最小
15.关于湖陆风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湖风在夏季出现的时刻最早 B.夏季湖风持续时间比陆风长
C.陆风在冬季出现的时刻最晚 D.湖风的持续时间冬季最长
【答案】14.D
15.A
【分析】14.湖陆风主要是由于湖与陆间的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由图示可以看出,博斯腾湖湖陆风风速差异最大是在4-5月是春季,春季气温回升,湖陆温差较大,所以湖陆风风力大,A、B错误;据图可看出,博斯腾湖湖陆风12月最弱,原因是冬季博斯腾湖水量最小,湖陆热力性质差异最小,冬季湖面结冰,湖陆温差小,C错误,D正确。故选D。
15.根据博斯腾湖区湖陆风出现时间随月份变化示意图,图中横坐标代表月份,纵坐标代表地方时,根据湖风出现的时间曲线的变化可以判断,湖风在夏季出现的时刻最早,A正确;据图可看出,夏季时湖风持续的时间小于12小时,说明夏季湖风持续时间比陆风短,B错误;陆风在春季和秋季出现的时间较晚,冬季出现时间早,C错误;湖风持续的时间为陆风出现的时间减去湖风出现的时间,据图可看出,湖风的持续时间冬季最短,D错误。故选A。
【点睛】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先有空气垂直运动,再有水平运动 ;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水平方向上,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
热力环流的实质是同一水平面的两个区域冷热不均引起气压差异和空气运动,所以只要是冷热不均或存在热力差异的两地,就可以形成热力环流。常见的热力环流有: 海陆风、城市风和山谷风。
二、综合题
16.(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德克塔火洞是由美洲原住民发明的一种燃烧效率高、热量集中、隐蔽性好的火灶,洞口朝向来风的方向,深受户外生存者和野外单兵的喜爱。下图示意德克塔火洞剖面。
(1)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德克塔火洞燃烧效率高的原因。
(2)分析德克塔火洞隐蔽性好的原因。
【答案】(1)乙处为燃烧室,空气遇热上升,气压下降,形成低压;甲处气温相对较低,气流下沉,形成高压;气流从甲处流向乙处,空气循环流动,外部新鲜空气补充及时,燃烧充分,效率高。
(2)德克塔火洞洞口朝向来风的方向,有利于外部新鲜空气进入洞穴,燃烧充分,燃烧时烟少,不易被发现,隐蔽性好;燃烧室位于地下,能较好地隐藏火光不被发现;控火、灭火方便,不易留下燃烧痕迹。
【分析】本题以“德克塔火洞”为材料,涉及热流环流原理及应用知识,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地理实践能力的学科素养。
(1)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近地面空气受热后膨胀上升,在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受冷后收缩下沉,在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在高空和近地面空气分别由高气压水平运动到低气压,出现热力环流。根据图片,燃烧室所在地区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地下形成低压,地下气流由甲处流到乙处,补充火洞燃烧过程中消耗的氧气,使得柴火燃烧充分,燃烧效率高。
(2)
火洞隐蔽性好的原因主要从火光、烟尘及燃烧后的痕迹等方面考虑。由图可知,乙处为燃烧室,空气遇热上升,乙处气压下降,内部甲处空气下沉,从甲处流向乙处,空气循环流动,新鲜空气补充及时,燃烧充分、燃烧时烟少、不易被发理,隐蔽性好。燃烧室位于地下,燃烧时火光隐蔽,不易被发现;在地下燃烧,火势容易控制,同时灭火方便,不易留下燃烧痕迹。
17.(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0年7月8日18时卫星监测显示,鄱阳湖主体及附近水域面积达到4206平方千米,为近10年来最大。2020年8月,江西省某中学地理研学实践小组到鄱阳市地区鄱阳湖畔进行观察“湖陆风”的研学,此时当地正值伏旱。研学地点如下图所示。
(1)在下面两图中添加箭头,帮助研学小组完成湖陆风示意图的绘制。
(2)简析湖陆风的形成原因,并说明观察湖陆风的研学活动时间多选择在7、8月的理由。
(3)简析湖风对鄱阳市大气环境的有利影响。
【答案】(1)如下图:
(2)7-8月鄱阳湖湖面宽广,湖泊和陆地热力性质差异显著;7-8月鄱阳湖地区为“伏旱”,晴天多,观察效果明显。
(3)湖风从湖上吹来,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增加空气湿度,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
【分析】本题考查热力环流的应用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分析作答即可。
(1)
由于湖陆热力性质差异,夜间陆地降温快,温度低,空气下沉,近地面气压高。湖泊降温慢,温度高,空气上升,近地面气压低。近地面大气从陆地吹向湖面,形成陆风。在左图中,时间是夜晚,结合前面分析可知,箭头方向是逆时针方向(如下左图)。同理,湖风如下右图(呈顺时针):
(2)
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对“湖陆风”一是要求湖陆风显著的季节,二是要在天气状况好的季节方便观察和记录,鄱阳湖位于亚热带季风区气候区,夏季降水多,7-8月鄱阳湖湖面宽广,湖泊和陆地热力性质差异显著;7-8月鄱阳湖地区受副热带高压带的控制,为“伏旱”天气,晴天多,观察效果明显。
(3)
考查湖风的效益,湖风从湖上吹来,为城市带来部分水汽,可以增加空气湿度,城区温度高,白天风从湖泊吹来,还可以降低城市气温,减缓热岛效应;湖风从湖面吹来,有利于城污染物的扩散,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
18.(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了“城市热岛环流”的课题研究。图1为城市热岛环流局部示意图,图2为不同高度等压面的变化示意图。
(1)在图1中的四条短线上用箭头示意大气的运动方向________。依据热力环流原理,该市的火电厂应布局在①、②两地中的________地(填图中数字序号)。
(2)若图2中A、B两地表示城市和郊区,那么表示城市的是________(填A或B),ABCD四地的气压值由高到低排列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
(3)通常情况下,空气下沉,天气晴朗。图2中A、B两地天气晴朗的是________(填A或B),该地此时与阴雨天时相比昼夜温差偏________(填写大或小)。
(4)若图2所在区域位于北半球,则A、B之间的风向为________,C、D之间的风向为________。
【答案】(1) 如下图所示:
②
(2) A B>A>C>D
(3) B 大
(4) 东北风 西风
【分析】本题以城市热岛环流局部示意图和不同高度等压面的变化示意图为材料,涉及热力环流及其应用,大气的受热过程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1)
城区气温高,盛行上升气流,郊区气温低,盛行下沉气流,近地面气流由郊区流向城市,高空气流由城市流向郊区,绘制即可,如下图:
火电厂对大气有一定污染,应布局在城郊热力环流之外,所以应布局在图中的②地。
(2)
图2中,根据等压面的弯曲可知,高空中的C、D两地相比而言,C为高压,D为低压。近地面气压分布与高空气压分布相反,所以近地面A为低压,B为高压。 A地盛行上升气流,B地盛行下沉气流,A地气温更高,B地气温更低,所以表示城市的是A地。近地面气压高于高空气压,所以气压A>C,B>D。高空水平方向上气压C>D,近地面水平方向上气压 B>A,所以四地的气压从高到低的排序是B>A>C>D。
(3)
结合前面分析可知,图2中AB两地,B地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天气晴朗,白天,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较少,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弱,保温作用较弱,所以昼夜温差更大。
(4)
结合前面分析可知,近地面风向由B地吹向A地,近地面风向向右偏转,最终与等压线斜交,结合图中方向信息可知,AB之间的风向应为东北风。在高空,水平气流由C地吹向D地,高空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最终风向与等压线平行,结合图中方向信息可知,高空CD之间的风向为西风。
19.(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某同学在研究“小区宜居环境”问题时了解到:门、窗都敞开一般会有“穿堂风”流经房屋内。“穿堂风”是气象学中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是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我国许多地区民居设计都充分考虑了“穿堂风”。图一为我国某地区的传统民居景观图,图二为该民居穿堂风示意图。
(1)说明屋前铺装石质地面对“穿堂风”的影响。
(2)请分析图二中所示地区冬季人们紧闭屋后窗户的主要目的。
(3)与空调冷风相比,大多数人更喜欢“穿堂风”,试分析其原因。
(4)该同学研究发现,白天晴天时“穿堂风”的风力比阴天大得多,简析其原因。
(5)该地区房屋后的山林夏遮荫、冬挡风,试推测该山林的植被类型。
【答案】(1)增加房屋前后温差,从而增强了房屋前后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增强了“穿堂风”。
(2)冬季紧闭屋后窗户,可以阻挡北方冷空气,同时切断“穿堂风”。
(3)空调风不是自然风,长期吹空调风很容易导致人体出现不适,而穿堂风是自然风,因此人们更喜欢穿堂风。
(4)屋前石质地面晴天比阴天增温更快,气温更高,和屋后山林的温差更大,水平气压梯度力也更大,故风力更大(或者屋前石质地面阴天比晴天增温慢,气温较晴天偏低,和屋后山林的温差较小,水平气压梯度力也较小,故风力较小)。
(5)“夏遮阴、冬挡风”,说明植被枝叶常年茂密,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分析】本题考查了热力环流的原理及其应用,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渗透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由图二可知,穿堂风由屋后的山林吹向屋前的石质路面,我国的房屋大都朝南,可知穿堂风的风向为由北向南。穿堂风的形成利用了热力环流的原理,屋前石质路面增强了与屋后山林的温差,从而增强了房屋前后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增强了穿堂风的风力。
(2)该地冬季盛行偏北风,低温干燥,后窗朝北,冬季紧闭屋后窗户,有助于阻挡冬季冷空气,切断穿堂风,从而起到防寒的作用。
(3)空调风不是自然风,夏季长时间吹空调不利于人体健康;穿堂风是自然风,对人体危害小,体感舒适。
(4)穿堂风的形成利用了热力环流的原理,屋前石质路面白天晴天时比阴天时增温更快,和屋后的山林温差更大,因此水平气压梯度力更大,穿堂风风力更大;阴天时石质路面增温慢,和屋后山林温差小,水平气压梯度力小,穿堂风风力小。
(5)由题干“夏遮荫、冬挡风”可知,该地植被枝叶常年茂密,因此地带性植被应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枝叶常年茂密,夏季可以遮阴消暑,冬季可以挡风防寒。
20.(2020·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热岛强度指中心城区比郊区气温高出的数值大小,单位为摄氏度(℃)。兰州市区位于黄河河谷之中,周围群山环抱,其城市建设速度和扩展速度迅猛,1978年城市化水平为45.6%,2010年时已经达到62.7%,热岛效应逐渐增强。下图为兰州市某日热岛强度变化统计图。
(1)描述兰州该日热岛强度的变化规律。
(2)分析形成兰州该日正午前后热岛强度状况的原因。
(3)推测兰州热岛效应最强的季节,并说明理由。
【答案】(1)夜晚强,白天弱;子夜前后最强,正午前后最弱。
(2)正午前后,太阳辐射最强烈,城市中心地表和建筑物大量吸收太阳热量,大气对流作用增强,利于散热,城市与郊区热力环流加强,城郊温差减小;城市上空盛行上升气流利于散热,郊区盛行下沉气流增温且不利于散热。
(3)冬季。理由:冬季受冷气团控制,天气稳定,有利于热岛的形成与发展;受山谷地形影响,冬季逆温层加厚,不利于城市散热;冬季正值供暖期,排放热量多;冬季取暖燃煤污染物排放量大,使得城区大气逆辐射增强,吸收热量多等。
【分析】题目通过兰州热岛强度的昼夜变化,考查太阳辐射及大气热力作用变化的分析能力和热岛效应产生原因的分析能力。
【详解】(1)描述兰州该日热岛强度的变化规律,根据图像的波动变化,先从昼夜分析,再从极值分析,数值越高热岛效应越强。兰州该日热岛效应夜间数值较高,热岛效应强,白昼弱。极值分析:子夜前后最强,正午前后最弱。
(2)分析形成兰州该日正午前后热岛强度较弱甚至城区温度低于郊区的原因,可以从热岛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分析,热岛效应主要是城市生产生活产生的热量释放,造成气温较郊区高。热量堆积和扩散直接影响热岛强度。正午前后,太阳高度角大,辐射最强,城市中心地表和建筑物大量吸收太阳热量,大气对流、湍流作用增强,对流旺盛,热空气上升,郊区凉爽空气流入,城区和郊区大气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混合作用增强,城郊温差减少。城市上空盛行上升气流利于散热,而郊区盛行下沉气流增温且不利于散热。因而引起城区气温低于郊区气温的现象。
(3)推测兰州热岛效应最强的季节,并说明理由,可以从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分析。自然原因:冬季受冷气团控制,地面温度低,对流不旺盛,天气稳定,有利于热岛的形成与发展。受山谷地形和晴天天气影响,冬季逆温层加厚,不利于城市散热,热量易在近地面堆积。人为原因:冬季正值供暖期,排放热量多。冬季取暖燃煤污染物排放量大,使得城区大气逆辐射增强,收入热量多。所以冬季最强。夏季弱的原因与正午时形成的热岛效应弱类似,热岛效应最弱。
【点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2.2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C)(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0·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下图“北半球某地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状况(热力原因形成)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图示四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气温:甲>乙>丁>丙 B.气压:甲>乙>丙>丁
C.密度:乙>甲>丁>丙 D.海拔:丙>丁>甲>乙
2.此时,图中M地高空的风向是(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风 D.西南风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北半球某区域等压线分布图”,回答下面小题。
3.图中①②③④四个箭头表示四个点所在地的风向,正确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图中①②③④四个点所在地的风力最大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做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下图),甲底部放一层土,乙底部不放土,中午同时放在日光下,十五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里的气温,结果发现底部放土的甲箱比没放土的乙箱足足高了3℃。完成下面小题。
5.甲箱气温比乙箱气温高的原因是( )
A.太阳辐射强弱差异 B.地面辐射强弱差异
C.大气削弱作用差异 D.大气辐射强弱差异
6.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演示( )
A.大气的温室效应与地面辐射的关系 B.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
C.大气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D.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目前全球最大的水面漂浮光伏电站项目在安徽省淮南市潘集区并网发电。该项目利用采煤沉陷区闲置水面建设。同时是三峡集团首个水上漂浮式光伏项目,是水面光伏的“领跑者”。太阳能电池板具有高温时发电损失增大、转换效率降低的特性。图1为水面漂浮光伏电站景观图,图2为大气受热过程图。完成下面小题。
7.与陆上固定式光伏电站相比,漂浮式光伏电站( )
①受天气影响小
②提高发电效率
③节约投资成本
④节约耕地资源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8.就局部大气受热过程而言,漂浮式光伏电站的建设使( )
A.①增强 B.②增强 C.③减弱 D.④增强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热岛强度是指城市中心区平均气温与周围郊区平均气温的差值,用来表明城市热岛效应的强度。下图示意西安7月份热岛效应的日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观测时段内,城市热岛强度( )
A.夜强于昼 B.夜向昼加强 C.中午最强 D.日出最弱
10.夜间西安城区温度高于郊区的主要原因是( )
A.郊区夜间储存热量多 B.城区白天储存热量多
C.城区风速大,散热快 D.郊区风速小,散热慢
11.缓解西安市城市热岛效应强度的合理措施有( )
①实现郊区城市化
②改善城区能源消费结构
③减少机动车数量
④增大城区建筑物的高度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浙江省山地丘陵广布,适宜茶树的生长,但春季易受霜冻天气影响。为此,当地茶园引进了“防霜冻风扇”(如图甲)。当夜晚温度降到4℃时,风扇会自动打开,从而减轻霜冻对茶树的伤害。图乙示意茶园春季夜晚某时气温垂直分布。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防霜冻风扇”最适宜的安装高度为( )
A.9~10m B.7~8m C.6~7m D.4m以下
13.关于风扇的作用原理,正确的是( )
①风扇可以把高处的暖空气往下吹到茶树上
②风扇吹出的热风可以使茶树免受霜冻影响
③风扇的转动可以增强近地面空气对流运动程度
④风扇转动可带动空气流动,阻止上层冷空气向下流动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新疆的博斯腾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湖区内湖陆风(在较大水域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天气)现象较显著。图1为博斯腾湖区域图,图2为博斯腾湖区风速月变化统计图及湖陆风出现时间随月份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4.关于博斯腾湖湖陆风强弱及原因说法正确的是( )
A.4月最强,春季气温回升,湖陆温差最小
B.4月最弱,夏季风最强劲,掩盖了湖陆风
C.12月最强,冬季湖面冰层厚,湖陆温差最小
D.12月最弱,冬季湖水量少,湖陆热力性质差异最小
15.关于湖陆风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湖风在夏季出现的时刻最早 B.夏季湖风持续时间比陆风长
C.陆风在冬季出现的时刻最晚 D.湖风的持续时间冬季最长
二、综合题
16.(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德克塔火洞是由美洲原住民发明的一种燃烧效率高、热量集中、隐蔽性好的火灶,洞口朝向来风的方向,深受户外生存者和野外单兵的喜爱。下图示意德克塔火洞剖面。
(1)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德克塔火洞燃烧效率高的原因。
(2)分析德克塔火洞隐蔽性好的原因。
17.(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0年7月8日18时卫星监测显示,鄱阳湖主体及附近水域面积达到4206平方千米,为近10年来最大。2020年8月,江西省某中学地理研学实践小组到鄱阳市地区鄱阳湖畔进行观察“湖陆风”的研学,此时当地正值伏旱。研学地点如下图所示。
(1)在下面两图中添加箭头,帮助研学小组完成湖陆风示意图的绘制。
(2)简析湖陆风的形成原因,并说明观察湖陆风的研学活动时间多选择在7、8月的理由。
(3)简析湖风对鄱阳市大气环境的有利影响。
18.(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了“城市热岛环流”的课题研究。图1为城市热岛环流局部示意图,图2为不同高度等压面的变化示意图。
(1)在图1中的四条短线上用箭头示意大气的运动方向________。依据热力环流原理,该市的火电厂应布局在①、②两地中的________地(填图中数字序号)。
(2)若图2中A、B两地表示城市和郊区,那么表示城市的是________(填A或B),ABCD四地的气压值由高到低排列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
(3)通常情况下,空气下沉,天气晴朗。图2中A、B两地天气晴朗的是________(填A或B),该地此时与阴雨天时相比昼夜温差偏________(填写大或小)。
(4)若图2所在区域位于北半球,则A、B之间的风向为________,C、D之间的风向为________。
19.(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某同学在研究“小区宜居环境”问题时了解到:门、窗都敞开一般会有“穿堂风”流经房屋内。“穿堂风”是气象学中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是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我国许多地区民居设计都充分考虑了“穿堂风”。图一为我国某地区的传统民居景观图,图二为该民居穿堂风示意图。
(1)说明屋前铺装石质地面对“穿堂风”的影响。
(2)请分析图二中所示地区冬季人们紧闭屋后窗户的主要目的。
(3)与空调冷风相比,大多数人更喜欢“穿堂风”,试分析其原因。
(4)该同学研究发现,白天晴天时“穿堂风”的风力比阴天大得多,简析其原因。
(5)该地区房屋后的山林夏遮荫、冬挡风,试推测该山林的植被类型。
20.(2020·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热岛强度指中心城区比郊区气温高出的数值大小,单位为摄氏度(℃)。兰州市区位于黄河河谷之中,周围群山环抱,其城市建设速度和扩展速度迅猛,1978年城市化水平为45.6%,2010年时已经达到62.7%,热岛效应逐渐增强。下图为兰州市某日热岛强度变化统计图。
(1)描述兰州该日热岛强度的变化规律。
(2)分析形成兰州该日正午前后热岛强度状况的原因。
(3)推测兰州热岛效应最强的季节,并说明理由。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