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加 连减/加减混合 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的第四课时。
2、作用和地位
本课是小学数学第一学数与代数学习内容。本课教学之前,学生已经比较熟练地进行1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并且通过一图四式的练习,初步认识了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而连加则是对加法含义的一个拓展,这也是本单元的一个难点,因此教材在出示问题时注重从学生熟悉的情境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的学习兴趣,注重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教材这样的编排体现了新课标的两大理念: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和知识形成过程。
3、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初步理解连加的含义,掌握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过程与方法: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能有条理的表述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连加的运算顺序。
难点:理解连加的含义。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活动好动,但他们爱玩、敢想、敢说,易于接受新的事物,对小动物尤为感兴趣,喜欢动手操作,数学思维能力较弱,他们更多的是从感性的、直观的事物中去感知,再从感知中抽象出数学模型。
三、教具和学具:
多媒体课件10 根小棒设计理念
四、教法与学法:
教法:激趣导入法、问题引导法、合作探究法
学法:让学生在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等活动中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法。
五、设计理念
1.注重创设问题情境,力求使课堂体现生活化、儿童化、情感化和趣味化。
2.以学生感兴趣的小动物为线索贯穿始终,使整个一堂课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亢奋状态。
3. 注重算法的多样化与思维的灵活性,教学中能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让学生在探索、体验中学习,在独立思考、相互交流中发展。
4.注重课后延伸与拓展,课末布置提高题,让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能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体现因材施教的思想。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孩子们,你们知道今天时什么日子吗 今天呀!可是个特殊的日子,据说动物园今天又要开运动会啦,这不连鸟儿们也都早早的赶来了,你看! (课件)谁能告诉我“一共来了多少只小鸟呢?”
生: 10只。
师: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 学生自由回答)
师:说的真完整,地上有4只,树上有2只,空中还有3只。一共就是9只。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此我创设了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利用课间的直观呈现,教育学生养成按顺序观察的习惯,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引导发现,活动探究。
1.看图列式,引出课题
师:小鸟们这么早就来观看比赛,那第一个上场的运动员时谁呢?请看它们来了(课件)原来是小鸟队的呀!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 你能把刚才看到的情境完整的说一说吗?(制定几名学生说清图意)
师: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呢 引导学生提出一共有多少只小鸟?你能列出算式吗?学生自主列出的算式并汇报,可能会列出4+3=7,7+2=9;也可能会3+2=5,5+4=9还可能会说我是这样做的4+3+2=9,通过一幅图列出了这么多算式,孩子们真聪明,大家把掌声送给自己。我再对列出4+3+2=9算式的同学我对他竖起大拇指说:你真会学习。你能把你的想法说给我们听一听吗 为什么这样列式?这里的4、3、2分别表示什么 为什么用上两个“+”。下面们重点来看看这一个连加算式4+3+2,(板书课题),谁来读一读,抽生读,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问题,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小组合作,探究算法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来探究计算方法,我又问谁愿意来说说4+3+2等于多少呢 学生争相发言,说出自己的计算过程,我再因势利导,总结出计算连加算式.最常用的方法:通常是按从左到右的顺序,先把前两个数相加,算出的得数再与第三个数相加,体现了算法的多样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设计理念:通过分组活动,培养学生的看图说图意的表达能力,学会与人合作,学习倾听别人的意见,从而培养其互助合作交流的意识。
三、闯关游戏,巩固新知
第一关小狗赛跑(看图列式,并计算,理解连加的含义)
第二关小鸭来游泳(巩固连加算式的计算顺序)
第三关我来考考你
第四关小老虎躲猫猫
四、误堂小结
说一说,这节课中你最喜欢什么?你从中学会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