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课件(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课件(共2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8-26 15:05: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新课导入
乡村与城市
课文梳理
世界各地的人们,有的居住在乡村,有的居住在城市。
我们把人类聚居的场所称为聚落。
乡村和城市是聚落的两种基本类型
聚落的分类
乡村聚落
城市聚落
(根据生产方式不同)
农村
牧村
渔村
林场
(按照规模大小不同)
大城市
小城市
中等城市
乡村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城市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非农业生产活动。
聚落 房屋高矮和多少 道路多少和宽窄 商店/学校/医院等生活设施 人口密度大小 自然景观改变多少情况
乡村
城市
高而多
矮且少
少而窄
多而宽




改变少
改变多
聚落与自然环境
如果让你选择居住地,你认为具备怎样的自然条件地方才够理想?
①②③三个乡村聚落中,哪个更有可能演变为城市?为什么?
1
2
3
想一想:如果让你选择居住地,你认为具备怎样自然条件的地方才够理想?
聚落的形成
利于聚落形成与发展的环境因素:
土壤肥沃,适于耕作
地形平坦
自然资源丰富
交通便利
水源充足
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
自然环境影响聚落的形态、规模、密度等。
平原地区:团块状,规模较大,密度大
山地、丘陵:位于山谷地带,呈条带状
河流、湖泊附近:
沿河流两岸和湖泊四周分布,条带状或环状。
沙漠地区:分布在绿洲上,呈点状或带状。
聚落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其房屋的建筑材料、建筑结构等无不深深打上自然环境的烙印。
黄土高原——窑洞
天然黄土 就地取材
深藏土中 冬暖夏凉
西双版纳——傣族竹楼
竹木双层结构 上层住人 通风避湿
就地取材 下层养畜、堆物
上层风大凉爽,还可以避免潮湿。
草原地区——蒙古包
蒙古包
选材轻便,便于搭建及拆卸。
因纽特人——雪屋
雪块为砖 就地取材
圆形屋顶 避开强风
雪下通道 聚暖防寒
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同样对自然环境产生较大的影响。例如: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绿树掩映的乡村被高楼大厦所取代,景色迷人的田园被沥青、水泥所覆盖。
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传统聚落是长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从不同侧面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是人类文明的具体体现。这些聚落文化遗产现在成为国内外著名的旅游胜地。
云南的丽江古城
意大利水城威尼斯
西藏拉萨的布达拉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