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湘教版地理八上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共3课时)单元整体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大单元教学】湘教版地理八上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共3课时)单元整体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23.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9-13 09:29: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地理上册大单元教学设计(湘教版)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一、本章内容分析
本章涉及中国自然环境的3条标准,即“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简要归纳中国地形、 气候、河湖等的特征;简要分析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素。”,“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长江、黄河的特点,举例说明其对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影响”和“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中国主要的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针对某一自然灾害或环境问题提出合理的防治建议;掌握一定的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的安全防护技能”。从总体上看,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要求学生从宏观上认识中国自然环境中地形、气候、水文等自然要素的特征,并了解这些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自然环境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同时,要求学生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中国主要的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针对某一自然灾害或环境问题提出合理的防治建议;掌握一定的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的安全防护技能。较好地体现了核心素养中的人地协调观和综合思维,培养有本领的课程理念。
本章教学设计理念
根据新课标要求,学生学习本主题后,能够运用地图及其他地理工具,从不同媒体及生活体验中获取并运用有关中国地理的信息资料,能够描述中国不同地区的主要地理特征,比较区域差异,从区域的视角说明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初步形成因地制宜的发展观念;能够观察、描述、解释家乡生产生活中的地理事物和现象,表现出主动学习及问题探究的意识和能力,为以后的区域认知奠定基础。
本章是认识中国全貌的一部分,为区域地理学习打基础,区域地理的学习就必须要了解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等方面,中国的地形、气候、河流对人类社会的发展相辅相成,进行生活和生产建设时都是人民必须要考虑的必要因素,地形、气候、河流制约的生产生活的发展,为了学生能够更好的奠定基础,本单元设计主题活动和课堂地理实践力的活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记住主要山脉、重要地形区,运用地图等材料说出地形特点、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以及地形、气候对河流的影响。本章活动主题《家乡的环境调查》,通过调查,利用本章所学知识,分析地形、气候、河流对经济、生活的影响,从而落实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社会实践力的培养。
本章核心素养
人地协调观 :
1.认识到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对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2.举例说明长江、黄河对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影响。
3.针对某一自然灾害或环境问题提出合理的防治建议。
4.通过考查本地的环境进行乡土地理的教育,激发热爱家乡、发展家乡的激情。
综合思维能力 :
1.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简要分析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2.运用有关资料说出长江、黄河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3.运用资料分析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对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区域认知 :
1.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简要归纳中国地形、 气候、河湖等的特征。
2.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中国主要的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
3.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长江、黄河的特点。
4.分析当地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
地理实践力:
1.动手绘制中国轮廓图在上面填写主要地形区和阶梯分界线、温度带以及气候类型。
2.掌握一定的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的安全防护技能。
3.通过各种途径调查家长环境情况,分析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与制约并与同学分享。
四、学生分析
1.需求分析:本章依然是认识中国全貌的一部分,上一章了解了中国的疆域,伟大祖国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的各个要素,地形、气候、河流,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制约,各要素对自然灾害的发生有着关键性的影响作用,掌握各要素的协调关系对自然灾害的防治起到重要作用。自然环境也是我国主要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第四章的中国主要产业学习做好铺垫。
2.学情分析:对中国轮廓有了一定的空间概念,但仍需要加强空间概念的记忆,本章作为地形区分界的山脉、地形区以及干湿地区、温度带、气候类型,自然灾害等名称比较多。课堂通过多次画图,学生容易记住这些名称。教学中老师需要采取多种形式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否则课堂枯燥,学生难以掌握课标的要求,对之后的主要产业学习也不太会分析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
五、单元教学目标
(一)内容目标
1.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简要归纳中国地形、 气候、河湖等的特征
2.简要分析影响中国气 候的主要因素。
3.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长江、黄河的特点,举例说明其对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影响。
4.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中国主要的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
5.针对某一自然灾害或环境问题提出合理的防治建议。
6.掌握一定的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的安全防护技能。
(二)学业目标
学习本主题后,学生能够运用地图及其他地理工具,从不同媒体及生活体验中获取并运用有关中国地理的信息资料,描述和说明中国基本的地理面貌,表达热爱祖国的情感; 从区域的视角说明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初步形成因地制宜发展的观念;能够观察、描述、解释家乡生产生活中的地理事物和现象,表现出主动学习及问题探究的意识和能力;能够在生活、学习中积极参与相关的公益活动,具有社会责任感。
六、教学重点:
1.中国的地形特点
中国的气候特点
举例说明长江、黄河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以及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举例说出某种自然灾害的安全防护方法。
七、教学难点
1.本章涉及到的主要山脉、主要地形区的名称较多,在祖国中的地理空间观念的建立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自然地理地形、气候、河流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对生产的发展和生活的影响。
掌握中国主要山脉、主要地形区的名称和空间概念,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强化。
说出某种自然灾害的防治措施。
八、教学方法:多媒体、课堂活动、小组竞赛、学生互评以及小组合作等。
九、本章活动主题:“家乡的环境调查”
课题目标: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本章主要学习中国的地形、气候、河流、湖泊等自然要素,将书本知识应用于认识家乡的实践活动中,学以致用,发展知行合一的品格。深入了解家乡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激发对爱乡的情感,增强建设家乡的责任感。学习乡土实践的方法,提升社会调查、人际交往和跨学科学习的能力。
课题活动的设计:活动内容与学科知识以及社会资源的整合。本主题活动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学生运用从书本中学到的学科知识和方法,通过观察,思考、交流和实践,在追寻自己家乡的变化中,不断形成问题,自主建构学习框架,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
课题准备:要完成这一课题,需要做以下准备:
把全班分成8个小组。供参考的项目有地形组、气候组、河流或湖泊组、自然灾害组,历史沿革(分3小组完成不同时间轴)和民居组,每个项目由一个小组承担任务,每个小组选择一位组长负责。
为了全面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学生的思路需要与课文保持一致,即在学习我国自然环境某一自然要素的同时,考察家乡自然环境中对应的这一自然要素的情况。并结合所学分析家乡变化与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变化的相互关系。
本主题学习活动的形式以社会调查实践活动为主,同时结合网络历史资料等,完成本主题活动需要做好以下考察内容:
家乡的环境调查表
地形组 地势起伏状况
主要地形类型
主要山脉或地形区名称
气候组 温度带
干湿地区
2020年降水量
2021年降水量
2021年季节变化特征
2022年上半年降水量
2022年季节变化特征
气候类型及特点
河流组 主要河流名称
河流水文特征
河流流量 含沙量 流速 水位 汛期 结冰期 河水补给
河流或湖泊对家乡发展的作用
自然灾害组 有何自然灾害(至少两种)
采取防治措施
灾害的应对方法
历史沿革组(3组,每小组完成一个阶段) 解放前状况及分析 改革开放前状况及分析 近五年的变化情况及分析
典型真实故事 典型案例 典型案例
民居组 民居特色
民居与自然的关系
居民房子变化原因及分析
检查进度:为了完成这一课题,你需要在以下阶段检查进度:
第一节第31页考察家乡地势的高低起伏状况,了解家乡有哪些主要山脉或地形类型。
第二节第42页了解家乡的气温和降水有什么变化规律,处于什么温度带、干湿区和气候类型及其特征。
第二节第45页了解家乡自然灾害有哪些?如何防治?面对某种自然灾害的安全防护技能?
第三节第49页了解家乡河流或湖泊,考察它们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第59页探讨河流对家乡的作用及生产、生活的影响?
历史沿革组从第一节就开始走访调查或查询资料了解当时的典型事迹并随着课程的不断深入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发展状况的原因。
总结学完本章之后(第59页),总结构成家乡自然环境的自然要素,认真思考这些自然要素是如何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最后各小组进行汇报。
调查表收藏好,在认识我国自然资源和主要产业后根据调查情况思考、探究为发展家乡的经济出谋划策。
搜集资料的渠道:社会调查、走访家乡有威望的年纪较大老人、参观、网络查询等
呈现结果方式:将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根据各组情况:①形成调查报告(告诉学生调查报告的写法);②做成PPT进行讲解展示汇报;③展示图,指图讲解。
课题收获:在此过程中,家乡的地理、历史、文化等知识综合呈现,与课程内容和学生学习的过程形成自然融合的整体。通过一系列活动,学生能够获得最为真实的感受,强化对家乡的认知,提高收集、分析、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提高合作、交流和分享的意识。
调查结果评价细目表如下:
评价结果 地形组 气候组 河流组 历史组(3个小组) 自然灾害组
优秀 能够图文结合,流利介绍家长的地形地势特点以及详细介绍对家乡发展的影响 能够图文结合,详细数据流利说出家乡气候特征以及对家乡发展的影响 能够图文结合,详细流利说出家乡河流特征以及对家乡发展的影响 能够图文结合,详细流利生动说出不同历史时期的典型案例,并全面分析原因 能够说出至少两种及以上自然灾害的名称,较为详细的防治措施和安全防护技能。
良好 能够较为流利介绍家长的地形地势特点以及相对详细对家乡发展的影响 能够文字较详细流利说出家乡气候特征以及对家乡发展的影响 能够文字,较流利说出家乡河流特征以及对家乡发展的影响 能够文字较流利说出不同历史时期的典型案例,并比较全面分析原因 能够说出两种自然灾害的名称,防治措施和安全防护技能。
合格 能够介绍家长的地形地势特点简单说出对家乡发展的影响 在小组成员的合作下说出气候特征及对家乡发展的影响 在小组成员的合作下能够说出河流特征及对家乡发展的影响 能够文字在小组成员合作下说出不同历史时期的典型案例,并简单分析原因 能够说出两种自然灾害的名称,在小组成员合作下防治措施和安全防护技能。
十、教学流程图
教学思路:中国的地形——学生画图填写主要地形图——中国的气候——中国河流——滚滚长江——滔滔黄河——展示学生社会调查报告——激发热爱家乡热情
十一、教学过程
第一节:中国的地形(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通过地图对中国山脉分布基本格局的认知,了解纵横交织在祖国大地。
教学难点:
中国主要山脉名称的认识和空间地理位置的形成。
3.教学目标:
通过对中国壮丽山河的认识,激发爱国爱乡情感。
4.教学方法:多媒体、识图、比较、讨论和绘图、填图活动等
5.导学过程设计
环节 内容 活动 方法指导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播放《航拍中国——西藏》山脉部分。看后问学生的感受? 山多、高大、多雪山等 观看前提出问题 感受祖国大好河水,欣赏高大山脉的奇美,激发热爱之情
转承 刚才看到有横着,斜着等的高大山脉,这些不同走向的山脉方向称为——走向。 转承到山脉走向的名词
新内容导学 山脉纵横交织(板书) 简单回忆方向的八个方位 找地理图册我国主要山脉,说出不同山脉的走向 提出要求上黑板在图上指出山脉名称和走向 找图册,看看谁找得多,找的对(合作、讨论) 学生上台指图至少两列山脉名称和走向 适时指导方位和某些山脉的完整名称 通过学生自己认识山脉及走向加深对区域的认知
转承 我国陆上邻国很多,有哪些山脉延伸到国外? (主要是阿尔泰山脉、天山山脉、昆仑山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学生七嘴八舌,认真的寻找 主要在西部地区 增加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学习习惯的培养
新内容导学 喜马拉雅山脉上的珠穆朗玛峰与哪国共有?(尼泊尔) 2.读课本图2-1,完成下列任务。 找出祁连山、太行山、武夷山和南岭,说一说它们分别位于哪些省级行政区域单位的交界处。 3.找出东西走向、南北走向、东北-西南走 向和西北-东南走向的主要山脉,将这 些不同走向的山脉用不同颜色的线条连接起来,看一看中国山脉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齐答。 认真查阅 积极画出山脉走向 第二题对照中国政区图 熟悉中国的山脉
课堂活动 学生拿出纸笔 2.画轮廓框架图 3.把特殊点找出来,再连线 4.根据地理图册上中国疆域图勾画轮廓 5.画出南海诸岛和九段线 6.在图上标出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大兴安岭、太行山脉、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脉、台湾山脉等大致位置。 学生画中国轮廓图 按照提示步骤指导学生画图 第一步大致轮廓图画好后,特别强调画出参照地理图册的图画南海诸岛并放在大图的右下角。 大图画好后,特别注意九段线的制作。 核心素养的培养:1.中国疆域空间概念逐步形成。2.强调南海诸岛和九段线,培养祖国领土完整性的意识。 3.熟悉中国的山脉空间位置。
活动评价 抽出5名学生制作的轮廓图及山脉的标注,上台有投影展示 评价细则附1在表格最后 如有哪个同学去过中华五岳之一向同学们介绍一下。(自己阅读P23“中华五岳”) 有谁发现山脉的走向与中国汉字的笔顺有相似之处吗? (横、竖、撇、捺) 学生七嘴八舌点评并给出打分,优秀+3、良好+2、合格+1、不及格。 指导学生注意大致轮廓凸凹处的差异 南海诸岛、九段线注意不能少 山脉大体走向及位置 让学生进一步加深中国地理空间概念的形成 强调领土的完整性 对高大山脉的名称及分布的熟悉
课堂总结 抽查3名同学说说本节课的收获(可以看图说) 2.三位同学没有说到的,班级大家补充 (评价细则附2在表格最后) 3.说说自己去过的山脉。 回忆山脉名称8个以上并能说出5列山脉以上的走向的个人操行分数+3 回忆知识点5个以上,能说出3列山脉以上的走向的个人操行分数+2 在同学的帮助下能回忆知识点3个以上并能说出1列山脉以上的走向的个人操行分数+1 巩固学生在课堂的所得 2.培养学生自我赏析的能力,增强自信心
课后作业 所有同学的图需要保存好留着第二节课题使用。 2.填写《地理填充图册》中国主要山脉填图。 教学第二课时“地形复杂多样”填写主要地形图
附:画图填图课堂活动评价表1
优秀+3 良好+2 合格+1
轮廓比较接近图册的,南海诸岛和九段线一样不缺。能按照要求全部标出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大兴安岭、太行山脉、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脉、台湾山脉名称。 轮廓大体接近图册的,南海诸岛和九段线一样不少。能按照要求标出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大兴安岭、太行山脉、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脉、台湾山脉名称中的8列山脉。 轮廓有点像近图册的,南海诸岛和九段线一样不少。能按照要求标出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大兴安岭、太行山脉、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脉、台湾山脉名称中的5列山脉。
附:课堂评价表2
评价结果 说出中国主要山脉及走向
优秀 能按照走向说出中国的主要山脉10列名称
良好 能按照走向说出中国的主要山脉5列名称
合格 能按照走向说出中国的主要山脉3列名称
6.板书设计
第一节 中国的地形(第一课时)
7、作业设计
1.完成《地理填充图册》中国主要山脉填图。
2.每个学生收集资料介绍你感兴趣的一列中国山脉,说出所在的主要省区和山脉的特点以及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影响(种植业、旅游业等)。(下一课时新课前进行汇报。)
3.主题活动地形组的同学开始收集家乡地形的资料。民居组、历史沿革组各小组走访调查整理好资料。
8、教学反思与改进:本节课重点突出,利用多媒体播放祖国高大山脉的视频,激发学生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填图了解主要山脉名称及位置。通过学生自己找图、画图、填图突破难点,即对中国轮廓的形成进行巩固又对中国主要山脉有了大致认识,为下一课时主要地形区的学习奠定基础。画图让学生对中国地理轮廓空间基本形成逐渐加深,更好的掌握第一章中国疆域区域认知,并且强调南海诸岛和九段线,培养学生国土完整性的重要性和爱国热情。不足之处:时间紧张,绘图时间不充裕。
中国的地形(第二课时)
1、教学重点
(1)运用资料,说出中国主要地形区的特点以及对生产的建设和对生活的影响(2)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中国主要的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
(3)针对某一自然灾害或环境问题提出合理的防治建议。
2.教学难点
(1)运用资料,说出中国主要地形区对生产的建设和对生活的影响
(3)针对某一自然灾害或环境问题提出合理的防治建议。
3.教学目标
(1)加强区域认知和人地协调观的意识
(2)认知我国的地质灾害,了解其应对措施和安全防范技能。
4.教学手段:多媒体、活动、讨论、合作等
5.教学设计
环节 内容 活动 方法指导 设计意图
课前活动 抽3位同学,介绍自己感兴趣的一列中国山脉,说出所在的主要省区和山脉的特点以及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影响。(种植、旅游等)(5分钟) (评价细则附在后面) 学生上讲台介绍,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显现。(如口头、PPT、视频等)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培养大胆表达能力 所有完成的同学加2分,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
新导课 内容 1.中国主要地形区的视频欣赏,同时提出要求: 注意视频中地形的地表特点? 注意视频中不同地形农业发展的不同? (3)学生归纳和合作记录(3分钟) 2.学生在地理图册的地形图上找出我国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及三大丘陵的位置。 3.我国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及三大丘陵结合课本P24——P27找出各地形区的特点 4.学生拿出上节课画好的山脉地图,在上面填写各大地形区所在位置。 5.学生完成课本活动P27页活动1 5.我国山区面积广大。(山地、丘陵连同比较崎岖的高原合称为山区。) 思考:山区对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劣势? 6.说出我国常见的地质灾害?并说出减少地质灾害的应对措施和安全防范技能 学生认真观测活动3分钟 抽查两位同学说地表的特点和农业情况(2分钟) 抽查4位同学上大屏幕大题划出各大地形区所在位置(名称口头说不用写) 学生互相查看填写位置是否正确 结合生活中的实际现象讨论山区对经济发展的优劣势 学生讨论并请学生发言 提醒学生边看边简单记录 提醒学生注意各大地形区的位置 提醒学生注意地形区所在的位置 从农业、基础建设(修路、修水库、电站等)、旅游、矿产、放牧等方面阐述 通过观察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初步让学生认识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训练学生识图、忆图、想图能力,逐渐形成脑图 熟悉课本,再一次加深对我国主要地形区的认知 再次让学生拿出自己画的图:1.欣赏自己的作品有一种成就感,或许有同学感觉不满意,下次画图会更加认真。2.再次熟悉中国轮廓空间概念和我国各大地形区的地理位置 培养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能力 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身边的地理,培养地理实践力
课堂回顾 我国有哪些主要的地形区和各有什么特点 山区对经济发展的优劣势? (优:丰富的森立(木材)资源可开发;药材资源的采集与种植;多样的土地资源可发展立体农业;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可发展生旅游业。劣:交通不便;基础建设难度大,成本高;山区上台环境相对脆弱,常有地质灾害的发生。) 我国地质灾害有哪些?有什么应对措施和安全防范技能? 在位置主动或者抽查回答(每个问题一位同学,给与适当的加分,由老师评判) 适当提醒 1.抓住学生的注意力2.巩固本课所学内容3.加强人地协调观和区域认知
课堂活动 小组讨论:完成课本P29活动第3题(3分钟) (活动评价细目表2附在后面) 学生前后四人讨论两种方案的优劣势,请小组派代表发言,给与加分。 培养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的核心素养。
附:介绍自己感兴趣的山脉评价细目表1
优秀+5 良好+3 合格+1
能流利说出山脉的名称、所在的主要省区和山脉的特点以及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影响。(种植、旅游等) 能较流利说出山脉的名称、所在的主要省区,能够介绍山脉的一点特点以及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影响。(种植、旅游等其中一种) 能说出山脉的名称、所在的主要省区还能略为介绍一点山脉的特点和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影响。(种植、旅游等其中一种)
(被抽查到的学生在原来完成作业加分基础上再加分)
附:两种方案的探讨活动评价细目表2
优秀+5 良好+3 合格+1
能够说出第二种方案比较合理。流利说出三处优点(既有利于增加收入,改善民生;又有利于保护山区的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或流利说出第一种方案资金投入太大,会增加农民负担,修建道路和山区生产会破坏生态环境等其中三点。 能够说出第二种方案比较合理。较为流利说出两处优点(既有利于增加收入,改善民生;又有利于保护山区的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或较为流利说出第一种方案资金投入太大,会增加农民负担,修建道路和山区生产会破坏生态环境等其中两点。 能够在小组成员的帮助下说出其中一种方案选择的理由两点。
6.板书设计
第一节 中国的地形(第二课时)
7.作业设计
(1)地形组的同学继续调查,灾害组的开始继续地质灾害的调查并思考应对措施和针对某一项灾害的安全技能,民居组、历史沿革组继续各小组走访调查整理好资料。
(2)完成课本P27活动第2题,下一次上课评比。
(3)保留好自己填好的地形图,以便下次课使用。
8.课后反思:本节课主要是采取学生为主自学、合作学习,老师适当指导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课堂较为活跃轻松。通过自学、合作学习、教师导学和学习反馈等重难点得以巩固和突破。
第一节 中国的地形(第三课时)
1.教学重点:运用资料,简要分析中国地形地势的特点和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教学难点:运用资料,简要分析中国地形地势的特点和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3.教学目标:中国地形地势好对生产、生活产生的影响(人地协调观核心素养培养)
4.教学方法:多媒体、识图、动手、活动等
5.导学过程设计
环节 内容 活动 方法指导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课前:学生互评课本P27页,对地形区进行定位的作图。 (评分细则:此题满分 每一步骤满分5分,每一步骤少一个要素或内容扣0.5分,扣完为止。) 2.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地表起伏状况如何?地势分布有何特点?本节课就来探讨。 学生认真对照活动每一步骤中的每一要素, 注意:1.位置、走向偏离程度。2.检查经纬线是否画出。 对布置作业的检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2.增强学生的成就感,看到自己的作品,尤其是加分搞得同学。
新授课 教师整理好航拍中国西藏(高大山脉部分)、山西(黄土高原部分)和长江中下游平原(良田生产部分)各截取10~20秒的视频然后并合集播放给学生(要求在西藏部分视频上写上西部,黄土高原部分写上中部,平原部分写上东部)。(边观看边思考,我国地形地势有何特点) 通过学生讨论得出: 地势西高东低 大屏幕给出沿32°N线中国地形剖面图资料继续归纳地势特点?(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学生自学每一级阶梯的特点并在“中国地形三级阶梯示意图”上感受中国地势阶梯的高低程度 学生说出每一级阶梯的平均海拔高度和每一阶梯分布的主要地形区 学生拿出前两节课已经画好的山脉和地形区图,在图上描出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并在每一级阶梯涂上不同的颜色(注意第一级阶梯颜色用棕色、第二级用黄色、第三级用绿色)。 看完后,讨论并得出答案 学生不易说出三级阶梯 感受不同地形区海拔高度 老师提示:台阶的形状(联想)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问题能力 学习利用地形剖面图对地势的高低的分析 进一步认识我国地形地势的大致分布特点和空间地理位置 培养学生画图的能力(跨学科教育——美术)
课堂总结 说说本节课的收获(每说一点加1分) 学生围绕中国地形图设问,抽学生回答 学生提问 抽同学回答 课堂教师导学,学生主学
课堂作业 学生小组谈论:前后桌4人一组。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会对气候、河流、交通、水能资源分布和人类活动产生哪些影响 (中国大陆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①方面有利于海洋上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②使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③沟通了东西交通,促进沿海和内地的经济联系④在阶梯交界处形成巨大落差,产生巨大的水能⑤利用水流落差等资源开发旅游业等) 2.假设中国地势是东高西抵,我国又是怎样的情形呢? 每小组说出一点加一分 学生七嘴八舌讨论热烈 培养学生合作、探讨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是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培养 培养学生逆向思维,我们多数人就是缺乏逆向思维能力
6.板书设计
第一节 中国的地形(第三课时)
作业设计
地形组继续整理好考查、收集资料;灾害组的收集资料,整理资料。
民居组、历史沿革组继续进行各自阶段的走访、查询等,收集好资料并整理。
填图,完成地理图册的三级阶梯分界线填写。
保留好自画图
试卷第23页,共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