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秋天的怀念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8小题,共16.0分)
下列下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整宿(sù) 淡雅(yǎ) 踩扁(cǎi)
B. 沉寂(jì) 豌豆(wān) 捶打(cuí)
C. 仿膳(shàn) 侍弄(dài) 鲜血(xuě)
D. 絮叨(xù) 烂漫(màn) 深沉(chén)
下列词语中加横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淡 雅(yǎ) 烂 漫(màn) 瘫 痪(huàn)
B. 侍弄(sì) 絮叨(xù) 翻来 覆去(fù)
C. 砸碎(zá) 捶打(chuí) 整 宿(sù)
D. 憔悴(jiāo) 仿 膳(shàn) 诀别(jué)
下列加下划线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类对环境的不断破坏,让地球母亲变得暴怒无常:河水泛滥、大海怒吼、群山崩塌、冰川融化……环境已开始对人类进行疯狂的报复。
B. 我的作业本找不到了,我在书包里翻来覆去也没有找到。
C. 今年春天,受强冷空气影响,很多景点出现了罕见的雾凇现象,让游客喜出望外。
D. 雪花泼泼洒洒地在空中飞舞着,爱雪的人都喜上眉梢。
下列句中下划线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家的户口本不见了,妈妈在抽屉里翻来覆去,最终还是没找到。
B. 双腿瘫痪后,史铁生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
C. 试卷刚发下来,我一看竟得了满分。这真让人喜出望外。
D. 万千雪絮,泼泼洒洒,在空中交织成唯美的乐章,这个冬天的第一场雪就这样悄悄地来了。
下面词语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 侍弄 沉寂 瘫痪 翻来复去 B. 豌豆 仿膳 昏迷 喜出忘外
C. 诀别 憔悴 淡雅 絮絮叨叨 D. 整宿 垂打 央求 泼泼洒洒
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北京宽阔的马路上,____________。要没有这些小色块点缀,北京的深秋或许就索然无味了。
①气氛显得安谧而有生气 ②有由各种树木组成的行道树 ③街道就被美丽的各种形状的小色块点缀着 ④每到秋天,落叶飘摇而下 ⑤首都浓浓的秋意就蓦然显现出来
A. ⑤②④③① B. ②④③⑤① C. ②④③①⑤ D. ⑤①②④③
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史铁生先生的代表作《我与地坛》,曾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杰出作品以及中国当代50本经典著作。
B. 读《秋天的怀念》,我们无不被母爱的无私与伟大感动。
C. 史铁生的作品《合欢树》大约有2000字左右,被收录在高二语文教材中。
D. 这种方案可不可行,在人民群众中广泛地引起了讨论。
对文章标题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秋天”是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
B. “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
C. “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
D.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点明了本文的感情基调,是乐观向上的。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2.0分)
重点字音、字形
瘫痪( ) 仿膳( ) 憔悴( )
捶打( ) 诀别( ) 沉jì( ) 淡yǎ( )
làn( )漫 翻来fù( )去 xù xù( )叨叨
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作者是 , 代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 》,短篇小说《 》,散文集《 》等。
给下列加下划线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瘫痪( ) 侍弄( )
鲜血( ) 整宿( )
(zá) 碎 (bào) 怒
(chuí) 打 沉(jì)
淡(yǎ) 翻来(fù) 去
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60.0分)
根据括号内的提示,体会下列两个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含义。
(1)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母亲忍受的是什么 )
答:
(2)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怎样理解母亲挡住落叶的行为 )
答:
秋天的怀念(节选)
①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母亲进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②她出去后,就再也没回。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竟是永远永远的诀别。
③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未成年的女儿”
④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那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在秋风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 第①段画线句,“我”的回答为何让母亲喜出望外?
(2) 本文语言富有表现力。请参照示例,结合语境,赏析下面两个句子的加下划线的字。
示例:母亲进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赏析:“挡”这个动作体现母亲怕儿子看到落叶凋零萧条景象会让我触景生情,产生痛苦,更失去生活的信心,体现母亲爱我,细地照顾我,希望我好好地活下去。
(1)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2)那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在秋风正开得烂漫。
(3) 母亲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未成年的女儿”。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写出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4) 对《秋天的怀念》这个题目的理解,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秋天是故事发生的特定时间,有意境。
B.母亲是在秋天去世的,更易引发怀念之情。
C.“我”是在秋天懂得了母爱,同时收获了生存的勇气。
D.秋天萧条景象衬托“我”遭遇不幸后的绝望心情,反映“我”的人生一直是“秋天”。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辨析能力。教师必须在平时多强调,并注意收集学生容易读错、写错的字。同时注意一些形似字、多音字、变声字的读音。这类题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养成熟练的语感,多读课下注释,多查字典等工具书。
【解答】
A项,“宿”应读“xiǔ;
B项,“捶”应读“chuí”;
C项,“侍”应读“shì”,“血”应读“xuè”;
D项,读音没有错误。
故选D。
2.【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辨识字音的能力。辨识字音,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并且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B项,“侍”读音应为“shì”;C项,“宿”读音应为“xiǔ”;D项,“憔”读音应为“qiáo”。故选A。
3.【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注意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重复累赘、褒贬不当、用错对象、前后矛盾、不合语境。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一般三个错误的类型不会一样,所以可以用排除法确定成语的错误类型,错误选项,同时,注意多义词语的积累记忆。
【解答】
A.暴怒无常:脾气非常恶劣,时常极端愤怒,变化不定。形容人很容易发怒。而且很没有规律。使用正确,故A不合题意。
B翻来覆去:形容一次又一次来回的翻动身体。使用正确。故B不合题意。
C.喜出望外:遇到意想不到的喜事而感到非常高兴。合语境。故C不符合题意。
D.泼泼洒洒: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使用不正确。故D合题意。
故选D。
4.【答案】A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词语)的能力。判断成语(词语)的使用是否正确,先要理解成语(词语)含义,然后结合语境考虑成语(词语)的感彩、语体色彩、适用对象等。
【解答】
A.翻来覆去:意思是形容一次又一次,也形容来回翻动身体。本题中指的是妈妈在翻找东西,所以用本词语使用不准确。
B.暴怒无常:脾气非常恶劣,时常极端愤怒,变化不定。形容人很容易发怒。而且很没有规律。用在此处正确。
C.喜出望外:遇到意想不到的喜事而感到非常高兴。用在此处正确。
D.泼泼洒洒:形容水从容器中散洒出来的样子,将液体或其他细小东西向外倒洒,使散开。引申为写文章,做事气势很大。也做花开得旺盛的样子。用在此处正确。
5.【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字形的能力。错别字,主要是因音同或形似而错,掌握这个易错点,平时要多加注意,仔细辨识,加强记忆,注重积累。同时接近考试时要适当做一些强化训练,以及时查漏补缺。
【解答】
A.“翻来复去 ””应写作“翻来覆去”。故A项有误。
B.“喜出忘外””应写作“喜出望外”。故B项有误。
C.字形完全正确。
D.“垂打”应写作“捶打”。故D项有误。
故选C。
6.【答案】C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语言表达与运用中句子的排序。句子的排序,实际上是语言表达连贯性的体现。解答这类题型,要看语境是否相符,结构是否相应,主语是否相同,事理是否相承。
【解答】
本题主要介绍北京马路上的树木的落叶,所以先由马路写到行道树,故②为第一句,排除AD项。再由行道树写到落叶,故④排在②后。再谈及树叶点缀的美丽,故排列③。再谈及秋天的氛围,故排列①,⑤句与结尾句北京的深秋的索然无味对应,排列在最后。按照这样的顺序就能得出答案。
故选C。
7.【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能力。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先通读全文,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解答】
A.句式杂糅,可删掉“以及中国当代50本经典著作”,故A不正确。
B.正确;
C.语意重复,“大约”“左右”删掉其一,故C不正确。
D.语序不当,“广泛地引起了讨论”应改为“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故D不正确。
故选B。
8.【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标题的理解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结合文章的内容和主题把握标题的含义和作用。解答此类问题,注意在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语理解标题含义和作用。另外还要注意文章标题的基本意思和内涵。
【解答】
《秋天的怀念》描述了史铁生对已故母亲的回忆,表现了史铁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对母亲无尽的爱,对母爱的赞美,以及史铁生对“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恨之情,及对先年对母亲不解的懊悔,令人十分感动。
ABC正确;
D有误,文章的感情基调是怀念、伤感和悔恨,不是乐观的。故D不正确。
故选D。
9.【答案】tān huàn shàn qiáo cuì chuí jué 寂 雅 烂 覆 絮絮
【解析】【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字音拼读与汉字书写能力。字音题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对于课本上出现的常用字的字音一定要读准,要注意形近字的读音和多音字的读音。平时要注意积累,读准字音,标准调号。根据拼音写汉字,要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区别,避免混淆。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勤于积累,加强记忆。注意“憔悴”的读音和“覆”的书写。
10.【答案】史铁生 当 务虚笔记 命若琴弦 我与地坛
【解析】略
11.【答案】tān huàn shì xiān xuè xiǔ
砸 暴 捶 寂 雅 覆
【解析】略
12.【答案】(1)母亲忍受着自己病体和儿子不幸遭遇的双重折磨。
(2)她怕儿子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景象而触景伤情,伤感痛苦, 对生活逃避, 丧失信心。
【解析】略
13.【答案】【小题1】
①“我”同意去“看花”,说明“我”消沉的情绪有所好转。②让“我”能够重新感受生活的美好,是母亲的心愿,这一愿望终于要实现了,所以母亲兴。(或“我”同意去看花点燃了母亲心的希望火花,看到了儿子坚强活下去的希望)一点一分。
【小题2】
“悄悄”说明母亲怕自己的情绪或者言语刺激到“我”,变得比“我”还敏感、沉重。她知道“我”因病而烦躁,因此小心翼翼,细致入微照顾“我”,体现母亲心疼“我”,很爱“我”。
“泼泼洒洒”、“烂漫”这两个词写出菊花开得旺盛,说明我在看花感受生活的美好,走出了阴影,要坚强地活下去,就像菊花一样傲霜斗寒,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也是用菊花的美丽衬托“我”对母亲的怀念。
【小题3】
写出“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意思即可,如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重新扬起生活的希望,坚强的活下去——这是母亲最后的,也是最大的心愿。
【小题4】
D
【解析】(1)“母亲喜出望外”是高兴,母亲的高兴来自于儿子,理解句子的意思不要离开句子所在的段,本着句不离段的原则。
(2)本题考查散文的语言特色,语言(可以包括修辞、表现手法、词语等方面)+抒发的情感。本题就是运用叠词如“悄悄”“泼泼洒洒”,增强了表现力。
(3) 此题是揣摩母亲这句话的含义。母亲最放不下的是两个孩子,特别是有病的儿子,希望他们在一起好好活着。
(4)此题考查题目的含义。明显D项有误,应是在秋天母亲去世,也表明作者经过人生的秋天,成长起来,懂得面对生活的困境。
第8页,共9页
第9页,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