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练习]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3.雨的四季(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课时练习]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3.雨的四季(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26 15:57: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雨的四季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8小题,共16.0分)
下面一段文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春日踏青,青芜如毯,_____________;夏日听雨,雨声淅沥, ______________;秋日看花,花叶相辉,______________;冬日观雪,雪意阑珊, _______________。好诗如四季,岁岁不相同。
①诗是千缕缤纷下那一丝虚幻的朦胧 ②诗是玉田琼屋上那一份惊艳的洁白
③诗是绿茵遍野时那抹久违的清新 ④诗是红叶清风里那一派无尽的潇洒
A. ③①④② B. ④③①② C. ④②③① D. ③④②①
下列词语中加横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花 苞(bāo) 绿 茵(yīn) B. 粗 犷(kuàng) 斗 笠(lì)
C. 睫毛(jié) 静 谧(mì) D. 高 邈(miǎo) 莅临(lì)
下列加下划线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澄清(chéng) 应 和(hé) 莅临(lì) 绽开(dìng)
B. 济南(jì) 静 谧(mì) 嫩芽(lèn) 秕谷(bǐ)
C. 搓捻(cuō) 分 歧(qí) 窠巢(kē) 觅食(mì)
D. 发 髻(jì) 吝啬(lìn) 棱镜(líng) 荫蔽(yīn)
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一年四季:春天的雨,________,给山野披上美丽的衣裳;夏天的雷,________,为生命敲响热烈的战鼓;秋天的风,________,给大树穿上朴素的秋装;冬天的雪,________,为天空遮上漂亮的幕帘。
A. 细腻而轻柔   迅疾而猛烈  凉爽而惬意  慈祥而温厚
B. 凉爽而惬意 迅疾而猛烈 细腻而轻柔 慈祥而温厚
C. 慈祥而温厚 迅疾而猛烈 凉爽而惬意 细腻而轻柔
D. 细腻而轻柔 凉爽而惬意 迅疾而猛烈 慈祥而温厚
给下列语句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清风拂过,细纱在空中荡开,又滑下来。
②这雨丝,是漓江之畔的苗女刚刚从碧水中拎起的那缕柔柔细细的纱。
③然后悄悄洒向扁舟,洒向村落,洒向群山。
④她伸展开手臂,轻轻地把细纱挂向云端。
⑤春雨如丝。
A. ⑤①②④③ B. ⑤②④③① C. ⑤①④②③ D. ⑤②④①③
下列句子中下划线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 外面忽然锣鼓喧天,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跑出去看热闹。
B. 似乎是受南方温润气候影响,他行事温文尔雅,说起话来咄咄逼人。
C. 漫山遍野的杜鹃花竞相绽放,阵阵清香沁人心脾。
D. 那一天,阳光明媚,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到处传递着幸福的味道。
对下列句子中所使用的修辞方法及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朱自清《春》)“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桃花开过杏花开,杏花开过梨花开,百花相继开放的景象。
B.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朱自清《春》)“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草丛中的片片野花迎着阳光,灿烂绽放的景象。
C. “忽然,在一个夜晚,窗玻璃上发出了响声,那是雨,是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啊!”(刘湛秋《雨的四季》)“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秋雨的特点,让人庄重,让人沉思。
D. 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了一道银边。 (老舍《济南的冬天》)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山尖”是山的最高部位,它和蓝天相接,“银边”写出了山与天相接的色彩。
下列对文章《雨的四季刘湛秋》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通过对雨在四季中的不同特点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雨的爱恋之情,感情真挚而浓烈。
B. 文章从形、声、气等方面写出了雨的趣味、雨的性格,将雨写得可感可触、可亲可爱。
C. 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对“雨”的描写形象生动,语言优美活泼。
D. 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以对雨的爱恋为线索,先总写对雨的感受,再具体描绘不同季节雨的特点,最后抒发对雨的爱恋之情。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8.0分)
指出下列句子的表达方式。
(1)我喜欢雨,无论什么季节的雨,我都喜欢。( )
(2)花朵怒放着,树叶鼓着浆汁,数不清的杂草争先恐后地成长, 暑气被一片绿的海绵吸收着。( )
(3)只有在雨中,我才真正感到世界是活的,是有欢乐和泪水的。( )
(4)啊,总是美丽而使人爱恋的雨啊!( )
选词填空。
(1)春天,树叶开始 (露着 闪出)黄青,花苞 (轻轻 静静)地在风中摆动,似乎还带着一种冬天的昏黄。
(2)一切都毫不掩饰地敞开了。花朵 (开放 怒放)着,树叶 (鼓 透)着浆汁,数不清的杂草 (争先恐后 迫不及待) 地成长,暑气被一片绿的海绵吸收着。
三、综合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
同学们,学习了《雨的四季》,你一定熟悉了雨那灵动的声音、奇异的形体,请你参加“雨的诉说”综合性学习活动,完成相关的练习。
(1)【导入“雨诉说”】假如你是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主持人,请你写一段生动的话语,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以“雨”的身份导入“雨的诉说”这一话题。
(2)【收集“雨词汇”】自古以来,因为雨常见,所以在文字中总能见到它的身影。请摘录连续的两句含“雨”字的诗句,两个含“雨”字的成语、俗语,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a.诗句:
b.成语:
c.俗语:
(3)【说说“雨功过”】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利与弊总是密切关联的。自然界的雨也是如此,它有时温柔多情,有时狂暴肆虐;有时文静如女孩,有时剽悍如野马。有了雨,我们的世界才变得瑰丽多彩;有了雨,我们的生活才变得滋润甘甜。班级同学针对雨的利与弊展开辩论,你赞成哪一方观点 请写出理由。
正方观点:雨的利大于弊。
反方观点:雨的弊大于利。
选___方,理由:
四、语言表达(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指出下列比喻句中的本体和喻体。
(1)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
本体:______。喻体:______。
(2)暑气被一层绿的海绵吸收着。
本体:______。喻体:______。
(3)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本体:______。喻体: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句子的排序能力。做这类题要注意把握中心意思,找出关键性词语,语句要通顺,语意要连贯。考查学生正确地理解语段内容,在语段中正确地衔接上下文,及运用句子组段的能力。解答句子排序试题,要注意语段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句子前后之间的衔接。
【解答】
做题时抓住“春日踏青”“夏日听雨”“秋日看花”“冬日观雪”的关键语句,选择与之相对应的选项即可。应依次为:诗是绿茵遍野时那抹久违的清新;诗是千缕缤纷下那一丝虚幻的朦胧;诗是红叶清风里那一派无尽的潇洒;诗是玉田琼屋上那一份惊艳的洁白。
故选A。
2.【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此类题型,要求考生能识记辨析普通话常用字字音字形。识记辨析时要特别注意形近字、形似字、音同字的拼读与书写形式。平时注意多记忆,多查字典。
【解答】
本题B项,“犷”应读“guǎng”。
故选B。
3.【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对字音的辨析能力。字音题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对于课本上出现的常用字的字音一定要读准,要注意形近字的读音和多音字的读音。平时要读准字音,标准调号。
【解答】
A项“应和”的“和”应读作“hè”,“绽开”的“绽”应读作“zhàn”。故A不正确。
B项“济南”的“济”应读作“jǐ”,“嫩芽”的“嫩”应读作“ nèn”。故B不正确。
C项加下划线字读音完全正确。
D项“棱镜”的“棱”应读作“léng”。故D不正确。
故选C。
4.【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解答此题先要正确理解词意,分析词语在具体语言情境的意思,再综合考虑语句中包括所指对象、使用范围在内的各种情境因素,选择正确的词语。 解答此题,先要分析词本身的意思,根据语境判断选用,要分析修饰语与中心语的关系。
【解答】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结合景物的特点,及具体情境选择词语。春雨润无声的特点,故“细腻而轻柔 ”,夏天的雷如战鼓,故填“迅疾而猛烈 ”;秋风飒爽,应为“凉爽而惬意”;冬雪为天空遮上漂亮的幕帘,故填“慈祥而温厚”。故A正确。
BCD三项都是错误的。
故选A。
5.【答案】D
【解析】
【试题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衔接与排序的能力。需要在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可以用排除法。
【解答】
这个文段写春雨。先写春雨的特点,然后说这雨丝像什么,把雨丝比作苗女,写雨丝的动作,写雨丝洒下扁舟。因此其排序为:⑤②④①③。故D排序正确。
ABC排序错误。
故选D。
6.【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及运用的能力。先要分析成语本身的意思,注意成语的感彩,根据语境判断,可使用排除法,先总观各项,把明显有错的先排除,缩小判断的范围,减轻判断的难度。
【解答】
A.争先恐后:争着向前,唯恐落后。符合语境,故A成语运用正确。
B.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咄咄逼人”与“温文尔雅”矛盾,用词不当。
C.沁人心脾:指呼吸到新鲜空气或喝了清凉饮料使人感到舒适。现也用来形容欣赏了美好的诗文、乐曲等给人以清新、爽朗的感觉。符合语境,故C成语运用正确。
D.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符合语境,故D成语运用正确。
故选B。
7.【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判断能力。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对偶、对比等,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掌握常见修辞的定义及其标志,做题时注意仔细区分。
【分析】
D.有误,这一句应该是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
ABC正确。
故选D。
8.【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本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先通读全文,理清文意;然后细读相关词句,品味分析文本的内容、主题、情感、写法等;最后根据题目要求,与题中的各个选项逐一地对照、分析、甄别、判断、选择即可。
【解答】
C项中“托物言志”不妥,应为“写景抒情”。
故选C。
9.【答案】(1)叙述 (2)描写 (3)议论 (4)抒情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常用的表达方式的认识和把握,需要学生明确我们常说的“表达方式”主要是指文章的写作方法,以及这种方法所表现出来的语言形式特点。据此即可进行选择。记叙(叙述)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在写事文章中应用较为广泛,主要是把人物的经历和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表达出来的一种表达方式;(1)句属于叙述这种表达方式。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包括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等),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2)句属于描写这种表达方式。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常可通过句中的一些感叹词加以判断,(3)句属于议论这种表达方式。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4)句属于抒情这种表达方式。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其次,根据题干要求作答即可。
10.【答案】(1)闪出 轻轻
(2)怒放 鼓 争先恐后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辨析运用词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需结合语境,从对象、范围、色彩等方面加以比较辨别,仔细分析几个词语间的区别,可用排除法。
(1)句“露着”的意思是:处于没有遮拦的状态。“闪出”的意思是:突然出现,呈现。根据句意,应填“闪出”。“轻轻”的意思是:①用很少力量或压力;②温和地;温柔地。“静静”的意思是:①很安静;很清净;②犹言安静一下,不受外界干扰。根据语境,应该选用词语“轻轻”。(2)句,“开放”:①花蕾张开;②解除封锁、禁令、限制等、允许进入。“怒放”:盛开;有时也用来形容心情非常高兴或愉快。根据句意,此处应选用词语“怒放”。“鼓”:①打击乐器,圆柱形,中空,两头蒙皮;②形状、声音、作用像鼓的;③敲击或拍打使发出声音;④发动,使振作起来;⑤高起,凸出。“透”:①通过,穿通;②通达;③泄露;④极度;⑤显露;⑥达到饱满、充分的程度。根据句意,此处应选用“鼓”。“争先恐后”:抢着向前,唯恐落后。“迫不及待”:迫:紧急。急迫得不能等待。形容心情急切。根据句意,此处应选用“争先恐后”。
11.【答案】示例:
(1)我是快乐而沉静的雨。我从天空中飘落,伴着我快乐的足音,花草荡漾出陶醉的笑意。我和着自然清新的空气,将温柔的脸轻轻地贴近土地,在泥土中消融。我用灵动的声音、奇异的形体和清透的心灵向你诉说,不知你是否读懂了我?
(2)a诗句:①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唐·杜甫《春夜喜雨》)②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唐·韦应物《滁州西涧》)
b成语:风调雨顺、风雨交加、血雨腥风、未雨绸缪。
c俗语:①雷声大,雨点小。②听风就是雨。(3)正 世上万物的生长离不开水,人的生存更离不开水。尽管雨有时会给人们带来灾难,但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类会把雨造成的灾难降到最低限度。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拟写能力。拟写是一种提供语言环境及要求,展开充分联想和想象,关注现实和人生的语言运用题。这类题的特点是题型灵活、设计精巧、综合性强,重在考查理解、分析、表达等能力。本题题目是:假如你是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主持人,请你写一段生动的话语,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以“雨”的身份导入“雨的诉说”这一话题。所给的语言环境是“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主持人,写一段生动的话语,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以‘雨’的身份导入‘雨的诉说’这一话题”。根据语言环境展开联想和想象,写一段“以‘雨’的身份导入‘雨的诉说’这一话题”导入词。注意运用拟人修辞手法。答案示例:我是快乐而沉静的雨。我从天空中飘落,伴着我快乐的足音,花草荡漾出陶醉的笑意。我和着自然清新的空气,将温柔的脸轻轻地贴近土地,在泥土中消融。我用灵动的声音、奇异的形体和清透的心灵向你诉说,不知你是否读懂了我?(2)本题考查学生书写与“雨”诗句、成语、俗语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学习时,做个有心人,注意各类诗句、名言、成语、俗语等方面知识的积累。答题时,根据平时积累,按照题目要求,从记忆中提取即可。本题要求摘录连续的两句含“雨”字的诗句,两个含“雨”字的成语、俗语。答案示例:a诗句①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唐·杜甫《春夜喜雨》)②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唐·韦应物《滁州西涧》)。b成语:风调雨顺、风雨交加、血雨腥风、未雨绸缪。c俗语:①雷声大,雨点小。②听风就是雨。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选择自己的观点,并为自己观点拟写理由能力。此类题一般是一道开放题。无论赞成哪个观点,只要写出充足的理由即可。本题要求从“正方观点:雨的利大于弊”和“反方观点:雨的弊大于利”中选择一方,并陈述自己选择该观点的理由。选择赞成哪一方的观点都可以。关键是陈述自己的理由,所陈述的理由要围绕自己选择的观点陈述,且能证明自己观点是正确,言之成理,能自圆其说。比如:选择正方,理由:世上万物的生长离不开水,人的生存更离不开水。尽管雨有时会给人们带来灾难,但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类会把雨造成的灾难降到最低限度。
12.【答案】(1)叶子 波浪
(2)杂草 海绵
(3)蓝天和大地 蓝水晶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本体和喻体的分析能力。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应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不能成立。本体 :被比喻的事物或情境;喻词 :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喻体 :打比方的事物或情境。做题时据此分析即可。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