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26 20:33: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1《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瑰宝,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强调“古诗词教学应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中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引领学生走进这民族独特的文化,从而热爱古诗”。为体现新课标“以读为本”的理念,本节课让读始终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在读中感受古诗词的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获的思想的启迪。对于五六年级的诗歌教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强调“大体上把握诗意”,因此我通过 4 人小组合作方式让学生借助注释等方法自学理解。诗歌要细细品读的是什么?是诗眼,是佳句,是精妙之处。通过品,品出诗的意韵来。第一、二句诗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写了农民劳动的繁忙景象。昼和夜说明农民日夜辛劳,各当家是指农家人各自忙自己的事情,各表现出自承担家庭一定的工作,各有个的拿手本事。表现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敬重之情。而第三、四句诗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和学二字使用的简洁传神。特别是一个“学”字,天真、好学、可爱热爱劳动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这些地方我让学生细细的品,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不但让学生领悟它的表层意思,还要领悟它的深层意思,体会语言的感彩,体会丰富的思想和情感内涵。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材分析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是由南宋诗人范成大所作的一首田园诗,是其所创组诗《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中的一首,诗人抓住村庄男女的劳动局面描写,男的外出劳作,女的在家忙碌,就连那小孩也深受家长勤劳品质的影响,学着做一些力所能和的事,真实地再现夏日乡村农忙时的质朴生活,那生活充溢辛劳,也充溢恬适,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以和对劳动人民的赞扬。全诗语言平白、朴实、自然,具有浓浓的乡村生活气息,是陶冶情操的好教材。要让现在的小朋友体会乡村田间劳动的局面,有着生活经验匮乏的艰难。
学情分析
对于古诗,学生通过几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方法。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语言浅显的诗词。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到一些不同题材的古诗,可以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诗歌题材的渗透,了解田园诗的主要内容。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有所提高,但还不能深入理解古诗内容,不能用丰富的语言来描绘诗歌描绘的画面,如何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画面美、情感美需要教师的悉心点拨引导。教学中可以通过抓关键字词理解内容想象画面、反复诵读体会情感、拓展丰富课堂内容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情感,领会古诗表达技巧之妙,提升学生欣赏、审美鉴赏诗词的水平。
【教学目标】
1.认识“昼、耘”等 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供”,会写“昼、耘”等 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想象并说出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其中的童真童趣。
教学重难点:
疏通大意的基础上,通过诗文的朗读,看插图补画面,展开想象展现意境,使同学对乡村生活的印象更为丰满、更为灵动、更为深刻,让同学发生热爱和向往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首诗,齐读课题。
2.一读这个题目我们觉得很熟悉,因为我们在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学过《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还记得这首诗吗?我们来齐背一遍。在我们上册书的第四单元学习古诗时,我们知道“读懂诗歌的题目有助于我们理解诗歌的内容。”现在我要来考考你们。“四时”“杂兴”
3.这首诗的作者是范成大,谁来说说自己对范成大的了解。
二、一读古诗
1.请大家先把这首古诗自由读一读,注意要读准字音,会读以后用端正的坐姿示意老师。生读。
2.谁来给大家展示一下?(李若然)近水楼台先得月,机会给你。读的准确无误。
3.这里有个多音字“供”,在表达准备东西给需要的人用时读一声供,如供给、供需、提供、供不应求;在表达奉献或祭祀用的东西时读四声,如供养、供职、供品。你记住了吗?
4.谁再来读一读?(任宇泽)你读出了诗的韵律美。让我们都像任宇泽这样把这首诗齐读一遍。
三、二读古诗
1.同学们,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我们读诗就是要这样读的准确、富有节奏。要想搞清楚古诗讲了什么意思,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
2.先自由读古诗(借助注释、插图)运用这些方法,在小组内交流出古诗的大概意思并推选出分享人。老师这儿还有一个问题,带着这个问题能帮助你理解诗意。
3.诗中写了哪些人物?诗中的他们分别在干什么、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默读古诗,圈画出来。儿女(指的是谁?)——耘田绩麻童孙——学种瓜老师有个疑问,童孙在学种瓜,他是在跟谁学种瓜?所以这首诗里一共有几代人?这也是范成大为何不说村庄男女而说村庄儿女,不说童子而说童孙。所以古诗里看似平平常常的一个字却是作者锤炼而得,让我们把这首诗再来读一读吧!小组交流。全班分享。
4. 有一个节目叫《中国诗词大会》,有一次里面就出现了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诗,我们一起来看看。借助这类影视剧节目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古诗的意思。让我们带着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再来读一读这首诗吧,《四时田园杂兴(其 31)》起!
四、三读古诗
我们这一单元的学习重点是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就是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那么古诗离我们那么遥远,我们怎样才能透过文字去体会到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呢?除了我们刚才做的了解作者,了解他生活的背景,我们还要为自己插上一对想象的翅膀!你认为:
1.农村的生活是怎样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2.这首诗中的主角是谁?为什么?
未解,他是怎样学种瓜的?
(既有辛勤劳动又有轻松愉快)
接下来,就请大家根据古诗内容,展开想象,把古诗改写成一篇短文吧!
五、拓展阅读
冰心奶奶说:“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童年往事,快乐也好,辛酸也好,对于他都是心动神移的最深刻的记忆。”
在四十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这首诗里,我们仿佛看到了天真可爱的儿童也许笨拙也许调皮也许有模有样的学着种瓜的样子。古人的童年还有哪些有趣的事情呢?我们去《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二)》中看一看吧,结合注释和译文找到有趣的地方。
六、写字
我们这首诗中,耕耘这个字很重要,也有文化味道,耕耘这两个字在这首诗中都出现了,它们有个共同的偏旁,念耒。
我们来看这张图,你发现了什么?
(耒是古时候的一种农具,守株待兔里有,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力气的力是犁铧,犁铧很重,一般人拉不动,需要的力气很大,所以田里边干活的人是男人。耕右边的井表示田,耕表示在田里边用耒干活,耘,形声字,云朵的云表示读音,春天耕种以后,苗与草一起长,把草耘掉夏耘)
教学反思
古诗教学众说纷谈,各有教法。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意在围绕语文要素让学生从古诗中了解古时农家生活,感受古时农家儿童的童真童趣,体会作者对这些劳动人民的感情。学生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古文字能够掌握“耕、耘”这两个重点字的理解。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借助古诗注释、插图、相关影视剧和自己的生活经验都能大体上把握诗意。但在带领学生体会古诗中蕴含作者表达的感情时我的引导层次还不够清晰,如果学生最后的短文能够写好在班里分享一下会更好。改进措施:再结合学情整理自己的教学思路与语言,把时间分配再合理一些,多出几分钟时间让少数学生能够把古诗改写的短文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