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 防灾减灾 课件(23张)

文档属性

名称 6.3 防灾减灾 课件(23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8-26 20:40: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第六章 自然灾害
高中人教版
第三节 防 灾 减 灾
自然灾害
自然环境经常发生异常变化,其中有些会造成资源破坏、财产损失、人员伤亡等危害,这样的异常变化叫做自然灾害。
概念
防灾减灾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是我国继唐山大地震后伤亡最严重的一次地震。这次地震后,国务院将每年5月12日设为“防灾减灾日”提醒社会各界更加重视防灾减灾。
防灾减灾
防灾减灾手段
1
自救
2
互救
3
防灾减灾手段
我国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制订了“以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工作指导方针,以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
防灾减灾手段
防灾减灾手段
我国建成了人造卫星、气象站等组成的自然灾害监测系统,主要对自然灾害的孕育、发展和致灾全过程进行动态监测。
灾害监测
灾害监测
防灾减灾手段
灾害监测
灾害监测
地震发生时,纵波传播速度快于横波。这个时间差给地震预警留下来空间。
地震预警系统
地震预警系统的动作原理:利用深入地下的探测器探测纵波,传给电脑,即刻计算该次地震的震级、烈度、震源等,并抢在横波到达前,通过传播速度远快于地震波的地磁波发出警报。
防灾减灾手段
灾害监测
灾害监测
地震发生时,纵波传播速度快于横波。这个时间差给地震预警留下来空间。
地震预警系统
地震预警系统的动作原理:利用深入地下的探测器探测纵波,传给电脑,即刻计算该次地震的震级、烈度、震源等,并抢在横波到达前,通过传播速度远快于地震波的地磁波发出警报。
防灾减灾手段
我国为了控制和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一方面修建水库、堤坝、防护林等防灾工程;改变地表环境,控制灾害与人口和财产的直接接触。
另一方面施行防灾减灾的法律法规,开展减灾教育。提高人民的防灾减灾的意识。
灾害防御
灾害防御
防灾减灾手段
我国为了控制和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修建水库、堤坝、防护林等防灾工程;改变地表环境,控制灾害与人口和财产的直接接触。
思考:左图三种工程主要防御什么自然灾害?
怎样防控的?这些灾害主要部分分布在我国的那些地区?
灾害防御
灾害防御
防灾减灾手段
发生自然灾害并达到应急响应程度时,应该按照国家有关的自然灾害的应急预案,调动救援物资和人员。尽快稳定社会秩序,就只上元,开展心里救助。
灾害救援与救助
灾害救援与救助
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防灾减灾手段
我国建设一大批救灾物资储备中心,以保证自然灾害发生时,能够及时供应救灾物资。
灾害救援与救助
灾害救援与救助
防灾减灾手段
灾后要尽快回复灾区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并促进灾区经济和社会的恢复和发展。这一过程也能帮助重建区增强防灾能力。
灾后恢复
灾后恢复
防灾减灾手段
地震救援对专业知识、专业设备和相关技能的要求很高。地震发生后,地震专业救援队是地震救援的主要力量。世界上多个国家,成立了地震专业救援队。我国的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于2001年成立,在国内外地震救援时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活动:认识地震专业救援队
时间 救援事项
2003.2 新疆伽师地震救援
2003.5 阿尔及利亚地震救援
2003.12 新疆昭苏地震救援
2004.12 伊朗巴姆地震救援
2005.10 印度洋地震与海啸救援
1.你认为地震专业救援队应包括哪些专业救援人员。
2.计算中国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参与国际地震救援次数占全部地震救援次数的比重。
自救与互救
对个人和家庭而言,放在减灾的主要任务是自救与互救。自救与互救对挽救生命至关重要。平时掌握一些自救与互救的知识、技能,就会在关键时刻为挽救生命提供更多可能。
自救与互救
灾前准备
灾中救助
灾后自我保护
自救与互救
1.对于可以较为准确预测的灾害:
如:洪涝、寒潮、台风等,
请及时关注灾害预警信息。
做好灾前准备。
2.对于较为难以预测的突发灾害:
如:地震
也要未雨绸缪,在日常生活中做些准备。
灾前准备
自救与互救
3.家中常备应急救援包。
灾前准备
应急包外包 1.大型美国防水夜光背包
防灾求救类 2.应急高频哨+3.反光逃生绳绳
防灾照明类 4.特制蜡烛+5.双头火柴+6.应急手电
防灾防护类 7.防尘口罩+8.防滑手套+9.应急雨衣+10. 毛巾手套
防灾生活类 11.应急毯+12.帐篷+13.睡袋+14.折叠铲中号+15.折叠水桶+16.斧头+17.钳
防灾急救类 18.急救包空包+19.创可贴+20.创可贴+21.纱布绷带+22.绷带+23.棉球+24.金属镊子+25.剪刀+26.无纺布胶带+27.酒精消毒片+28.棉签
自救与互救
4.牢记地震撤离路线和附近应急避难场所位置,经常参加地震演戏活动,树立防震意识等。
灾前准备
自救与互救
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应按照预先设计好的逃生路线撤离。
1.如洪涝来袭,应尽量向地势较高的地方逃生。
2.若遇泥石流,应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的方向的山坡转移。
如不能逃脱或被掩埋,要尽可能地进行自我保护。并寻找合适的时机和方法进行自救或向他人求救。
灾中救助
自救与互救
当地震发生时要因情景而定。
1.正在户外或平房内,请及时撤离到空旷地带,尽量劈开高大建筑物、桥梁和电线等危险设施。
2.正在楼房内,请选择厕所、厨房等小开间等不易坍塌的地方躲避。
同时对于别人进行救助,也要时刻注意保护自己和被救者。
灾中救助
自救与互救
自然灾害过后,还需要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
1.洪灾过后,应做到:
(1)不吃洪水侵泡过的食物,
(2)要喝煮沸后的水,
(3)入住前对房屋进行全面消毒,
(4)带电器干燥后再使用。
灾后自我保护
自救与互救
自然灾害过后,还需要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
2.地震发生后往往还有余震,应做到:
(1)不可立即返回家中,
(2)要远离围墙、广告牌、电线杆等危险区域
灾后自我保护
自救与互救
应急避难场所是城镇供人们躲避自然灾害的场所。这里保障基本生活需求并配有一定功能设施。应急避难场所一般设在城镇空旷地带。
活动:了解身边的应急避难场所
1.利用电脑、手机等工具,在网络地图中查找身边最近的应急避难场所。
2.若所在地区建设了应急避难场所,查找从学校或居所前往应急避难场所的最佳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