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 教案(3份打包下载)

文档属性

名称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 教案(3份打包下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9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8-26 18:01:00

文档简介

6.1燃烧与灭火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燃烧条件的学习,能从化学反应的角度认识燃烧和灭火的原理。
2.通过对乙炔充分燃烧和不充分燃烧条件的探究,知道控制燃烧的条件就能达到促进燃烧和防火、灭火的目的。
3.通过对氢气燃烧和爆炸的实验探究,了解爆炸的原理及防范爆炸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认识到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2.运用比较、对比、交流讨论的方法,了解燃烧的条件,理解燃烧的实质,列举燃烧在生活、生产和国防中的广泛应用,认识到控制燃烧发生的要素就能控制燃烧反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讨论交流防范火灾与爆炸的措施,形成“防火防爆、人人有责”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方法
2.了解促进燃烧的方法和了解爆炸的原理及防爆的措施。
【教学难点】
1.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爆炸条件的理解。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人类的祖先刀耕火种,茹毛饮血,因为偶然的机会,人们发现了火,使用了火。几十万年来,人类传递着圣火延续着文明。火给人类带来了诸多方便;但是人们又怕火……这节课让我们对火,即燃烧以及灭火作一个初步科学的解释。
一、灭火的原理
【提问讨论】假如我们在火灾现场,我们又该为灭火提供哪些合理化的建议呢?
生1:用灭火器灭火。
生2:用水灭火。
生3:用沙子、泥土灭火。
……
【过渡】同学们提出了不少的建议,这些建议是否合理呢?下面让我们共同来进行研究。
1.寻找灭火的方法
【活动天地6-1】
灭火的方法 目的
用水灭火 降低温度
用灯帽熄灭酒精灯 隔绝氧气
将大火蔓延线路前的一片树木砍掉 移走可燃物
2.燃烧的条件
【提问】我们接触过许多的燃烧,请同学们说一说燃烧有什么样的特征?
生1:发光放热。
生2:比较剧烈。
生3:有氧气参加反应。
生4:应该是氧化反应。
……
【总结】燃烧:通常所说的燃烧是可燃物跟氧气发生剧烈的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
【实验探究】
(1)取两个蒸发皿,分别倒入1~2 mL酒精和水,用火柴分别点燃,观察谁能被点燃。实验结束后用湿抹布盖灭。
(2)分别点燃两支蜡烛,将其中一支蜡烛用大烧杯罩住,另一支蜡烛放在空气中燃烧,观察实验现象。实验结束将蜡烛吹灭。
(3)用镊子分别夹取一根木条和一小块煤,同时在酒精灯上点燃,观察实验现象。
【总结】燃烧必须满足三个条件:①物质具有可燃性;②可燃物与充足氧气接触;③可燃物的温度达到其自身的着火点(即可燃物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灭火则是至少破坏了燃烧所需条件之一,从而终止了燃烧反应。
【提问】着火点能不能改变?如白磷为40℃、红磷为 240℃等。
【总结】着火点是物质的属性,一般不会改变。
二、促进燃烧的方法
【情景引入】火是人类文明的标志,然而,怎样才能充分利用火,使火燃烧得更旺呢?
1.乙炔的不充分燃烧和充分燃烧
【提问】你看过工人师傅进行切割或金属焊接的使用的氧炔焰吗?天蓝色钢瓶中装的是什么气体?
答案要点:天蓝色钢瓶中装的是氧气。
【活动天地】
实验步骤:
(1)将乙炔气体用玻璃管导出后在空气中点燃,观察并记录现象。
(2)将上述燃烧的乙炔放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并记录现象。
实验现象:
乙炔在空气中燃烧 火焰呈黄色,有大量黑烟冒出
乙炔在氧气中燃烧 发出明亮的火焰,燃烧剧烈,瓶内没有黑烟
实验结论:
当氧气用量相对乙炔不足时,乙炔不充分燃烧,生成炭黑(或一氧化碳)和水;
当氧气充足时,乙炔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提问】乙炔在氧气中燃烧为什么会更剧烈呢?
2.碰撞理论
温度达到着火点以后,乙炔分子与氧气分子接触碰撞,就能燃烧。在一定的空间内,相互接触碰撞的分子越多,燃烧越剧烈。
2C2H2+5O24CO2+2H2O
【提问】怎样才能增大燃料粒子与氧分子碰撞的机会呢?根据下列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总结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
①工厂烧锅炉用的煤通常加工成粉末状。
②化油器将汽油喷成雾状,进入内燃机气缸。
③用煤炭烧锅炉时,要用鼓风机不断往炉膛吹入空气。
④家庭用的煤通常要加工成蜂窝煤。
⑤铁丝不会在空气中燃烧,如果在纯氧中加热铁丝,就会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3.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
①增大氧气的浓度。②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三、爆炸是如何发生的
【提问】你见过爆炸的场面吗?在露天的空地上引燃少量火药粉末不会发生爆炸,爆竹里只有少量火药,却为什么会爆炸?
【实验探究】氢气的燃烧和爆炸(多媒体展示)
实验内容:
将一个塑料瓶的瓶底剪下,在瓶塞处插入一根带有止水夹的尖嘴玻璃管。用排水法集满纯净的氢气后,将塑料瓶移出水面,固定在铁架台上。打开止水夹,在尖嘴处点燃氢气。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开始平静的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而后发生爆炸。
【讨论交流】为什么刚开始氢气能够安静的燃烧,而片刻后瓶内的氢气就发生爆炸呢
答案要点:刚开始安静燃烧。原因:只是在管口氢分子和氧分子接触反应。产生的热量少。很快散失。片刻后,大量氢分子和氧分子同时接触,反应瞬间放出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在有限的空间里急剧膨胀,发生爆炸。
【过渡】在加油站、化工厂、煤矿的矿井和面粉等场所。为什么要标有严禁烟火的警告?
【讲解】在加油站、化工厂、煤矿的矿井和面粉厂等场所,空气中会含有较多的可燃性气体或粉尘,一定要严禁烟火。防止发生火灾和爆炸事故。
【总结】爆炸需要的条件:①可燃性的气体或粉尘。②明火。③与氧气接触。④达到爆炸极限。⑤在有限的空间里。
四、板书
(一)灭火的原理
燃烧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①物质具有可燃性
②可燃物与充足氧气接触
③可燃物的温度达到其自身的着火点
灭火则是至少破坏了燃烧所需条件之一
(二)促进燃烧的方法
①增大氧气的浓度
②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三)爆炸是如何发生的
爆炸需要的条件:
①可燃性的气体或粉尘
②明火
③与氧气接触
④达到爆炸极限
⑤在有限的空间里。
五、课堂习题
1.一场大火往往由一个小小的烟头引起,烟头在火灾中所起的作用是()
A.提供可燃物B.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C.提供氧气D.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2.烧木柴时通常把木柴架空一些火会更旺这是因为()
A.木柴是可燃物 B.温度已达到着火点
C.散热快 D.使木柴和空气充分接触
3.下列情况所采取的灭火方法,不恰当的是()
A.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B.酒精灯不慎打翻起火,用湿抹布扑盖
C.电器因短路起火时,用水浇灭
D.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图书档案等火灾
4. 盛装酒精的试剂瓶标签上印有的警示标志是( )
5. 灭火的主要方法有三种,下列灭火措施是利用了哪一种灭火方法?
(1)厨房油锅着火后用锅盖盖灭。________________
(2)扑灭森林大火时设置隔离带。________________
(3)釜底抽薪。________________
(4)消防队员用冷水浇灭燃着的可燃物。________________
(5)将沙土铺洒在燃烧的化学药品上扑灭火焰。________________
- 1 -6.2化石燃料的利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化石燃料的燃烧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少的燃料。
2.认识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及开发新能源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查阅资料和社会调查,培养学生从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及对信息的加工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树立珍惜能源,爱护环境的意识,用化学知识解决有关环境和能源问题。
2.了解石油的分馏和煤的干馏等,让学生知道一些化工生产常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化石燃料的类型。
2.化石燃料的燃烧及其对空气造成的污染的原因。
【教学难点】
增强环保意识。
课前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说到燃料,大家不会陌生,柴草、煤炭、汽油、柴油、煤油、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管道煤气……都是我们熟悉的燃料,它们燃烧后都能够提供能量。有人把树叶以及动物的尸体埋在地下,希望过一段时间后可得到石油,该方法是否可行?
【教师引导】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的。那么,化石燃料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含有什么元素?
通过化石燃料燃烧我们得到了什么?
一、化石燃料的燃烧
【讲解】煤、石油和天然气的主要成分都是碳氢化合物。碳氢化合物是由碳元素和氢元素组成的高能量物质,这类物质在空气(氧气)中燃烧时,碳原子和氢原子分别与氧原子结合,生成CO2和H2O,同时会以光和热的形式释放出能量,因而是很好的能源。
1.三大化石燃料
三大化石燃料指的是煤、石油、天然气。
其中煤被称为“工业的粮食”,石油被称为“工业的血液”,天然气是自然形成的可燃性气体,成分是甲烷。
现在,世界上多数国家利用的能量(如热能、电能等)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例如在我国,很大一部分电能是由煤燃烧产生的热能转化而来的。
2.石油分馏及产品
【过渡】用来驱动汽车、飞机和轮船的燃料主要是从石油中分离出来的汽油、航空煤油和柴油等。观看石油分馏的视频,思考石油分馏的原理。
【讲解】石油分馏利用的是石油中不同成分的沸点的不同,将它们分离出来,进行利用。这是物理变化。
【提问】化石燃料的燃烧对人类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那么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有何污染呢?怎样预防?
【过渡】煤、汽油、煤油、柴油和液化石油气等燃料中,除了含有碳、氢元素外,还含有少量硫、氮等元素,这些元素在燃烧时会转化为二氧化硫和氮的氧化物,释放到大气中,造成环境污染,如汽车的尾气、工业的废气等。
3.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
燃烧产物及能量变化 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
二氧化碳 温室效应
一氧化碳 大气污染
二氧化碳、二氧化氮 酸雨
粉尘 粉尘污染
放出热量 热污染
不同的燃料,成分不尽相同,性质存在差异。
没有任何一种燃料是最理想的。煤炭价廉、易于储存和运输,但难以点燃且燃烧时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硫和烟尘;酒精容易点燃,燃烧时不会污染环境,但是价格高且不易储存和运输 在选择燃料时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4.选择燃料时应考虑的因素
二、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
【情景引入】各种车用汽油、柴油以及日常生活中所用的液化气等都来自哪种化石燃料?又是如何获得的?
1.石油的综合利用
(1)石油分馏:属于物理变化,依据是不同成分的沸点的不同。
(2)石油化工
可有两类,一类是裂解:将大分子断裂成小分子;一类是重整:将小分子变成大分子。
(3)石油化工产品的应用广泛
如农药、合成药物、溶剂、润滑剂、洗涤剂、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合成树脂、塑料、染料等。
2.煤的综合利用
【过渡】我国煤炭资源丰富,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却相对不足,煤炭保有储量超过1万亿吨,占我国化石能源总储量的90%以上。煤炭在我国总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重也很大,约70%左右,远超世界平均水平。在我国,实现对煤的综合利用已是当务之急。当前,煤的综合利用措施主要有煤的气化、焦化和液化,其产物是化肥、农药、合成材料及冶金等领域的重要原料。
(1)煤的气化
使煤在氧气不足的情况下不充分燃烧,产生一氧化碳、氢气、甲烷等,用作燃料气和化工原料。
(2)煤的焦化
在隔绝空气的情况下加强热使煤分解,产生焦炭、煤焦油、焦炉气等,其中焦炭用于金属冶炼、制造电极,煤焦油用作化工原料。
(3)煤的液化
在高温高压下,在催化剂等作用下使煤发生裂解并加氢,产生出汽油、煤油、柴油等,作为液体燃料。
三、合理使用化石燃料
1.节约能源
如:节约用电;节约用煤;研制节能产品,减少能源消耗。
2.提高燃料的利用率
如:改进燃料燃烧设备和技术,使燃料充分燃烧;对燃料进行深加工后综合利用。
3.开发利用新能源
新能源有太阳能、核能、氢能源、风能、地热能、潮汐能。
四、板书
(一)化石燃料的燃烧
三大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
(二)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
1.石油的综合利用
石油分馏:属于物理变化,依据是不同成分的沸点的不同。
2.煤的综合利用
(1)煤的气化
(2)煤的焦化
(3)煤的液化
(三)合理使用化石燃料
五、课堂习题
1.下列不属于化石燃料的是 ( )
A. 石油B. 一氧化碳
C. 煤D. 天然气
2.石油是—种重要能源,人类正面临着石油短缺、油价上涨的困惑。以下解决能源问题的方法不当的是()
A. 砍伐树木作燃料 B. 利用太阳能
C. 利用风能D. 开发核能
3.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煤的气化
B.把石油转化为塑料,合成纤维等产品
C.把煤隔绝空气加热得到煤焦油、焦炭、焦炉气
D.石油加热分离出汽油、煤油等产品
4.下列各项中,属于造成空气污染日趋严重的因素是()
①煤燃烧产生的烟尘②汽车尾气的排放③工业废气的排放
④动植物的呼吸⑤化工厂排放的废气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⑤ D.④⑤⑥
- 1 -6.3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
2.能结合实例说明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3.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仪器、收集方法和验满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能独立完成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探究实验,熟悉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
2.培养分析、加工处理图片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充分认识到保护生态平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培养关注社会、关注环境,保护家园和人身健康的情感以及全面客观认识世界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
【教学难点】
1.二氧化碳的性质探究。
2.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及相应的反应原理。
课前准备
多媒体、分液漏斗、锥形瓶、双孔橡皮塞、导管、橡皮管、集气瓶、玻璃片、止水夹、火柴、澄清石灰水、大理石、稀盐酸、碳酸钠、试管等。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化石燃料的使用推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但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一些危害,且不说空气污染问题,它的使用同样也导致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那么,二氧化碳在大自然中的循环还能保持平衡吗?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含量升高会对自然环境产生怎样的影响?
一、二氧化碳的循环
【过渡】全面分析P131冒纳罗亚山顶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曲线图,思考二氧化碳含量整体上升的原因。观察P132活动天地中的图片,分析二氧化碳产生和消耗的途径。
1.二氧化碳的循环
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处于不停的循环过程中。一方面:绿色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碳水化合物;江河湖海的水体也会溶解二氧化碳,最终转变成碳酸盐。另一方面:生物的呼吸作用、生物体被微生物分解、化石燃料燃烧、火山喷发等过程,又能将二氧化碳重新释放到大气中。
2.二氧化碳的含量变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可能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
二、二氧化碳的制取与性质
【情景引入】在意大利,有一个奇怪的山洞,人们称它“死狗洞”。有一天,大侦探牵着他的爱犬追坏蛋来到人们传说的“死狗洞”,进入不久,他的爱犬突然倒下死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1)药品: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
(2)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
(3)仪器:长颈漏斗、锥形瓶、导管、胶皮管、集气瓶等
(4)步骤:查、装、定、收
①检查装置气密性;
②装入药品;
③固定装置;
③收集气体。
(5)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
(6)验满方法;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出,看是否熄灭
2.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过渡】我们都有这样的生活经历,我们买回来的氢气球,松开手后,会向上飘;而我们自己用嘴吹起来的气球,松开手后会向下飘。这是为什么呢?
答案要点: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
【实验探究】向集满二氧化碳的饮料瓶中注入约1/3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观察现象,请分析此现象的原因。
实验现象:观察到瓶子很快变瘪了。
实验结论:二氧化碳溶于水,导致瓶内压强小于瓶外压强的缘故。此实验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总结】
颜色 状态 气味 密度(与空气比较) 溶解性
二氧化碳 无色 气态 无味 比空气的大 能溶于水
【过渡】我们通过上面的学习知道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那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又是什么呢?
3.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从二氧化碳可以使蜡烛熄灭可知:CO2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
【实验探究】
实验步骤:①在盛有水和紫色石蕊试液的A、B两支试管中分别通入二氧化碳气体。
②给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后的试管B加热。
实验现象:①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水不变色。②可观察到有气泡逸出,溶液颜色由红色变为紫色。
实验结论:二氧化碳溶于水的过程,实质上是二氧化碳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的过程。化学方程式为:CO2+H2O==H2CO3(化合反应),H2CO3==CO2↑+H2O(分解反应)。
(3)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
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从而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 2==CaCO3↓+H2O。
三、二氧化碳的用途
【投影展示】(1)用于灭火;(2)用于制造饮料;(3)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于制造纯碱和化肥等;(4)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5)固态二氧化碳(干冰)升华吸热,故可作制冷剂,制造出舞台云雾,用于人工降雨。……
四、板书
(一)二氧化碳的循环
(二)二氧化碳的制取与性质
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1)药品: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
(2)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
(3)步骤:查、装、定、收
(4)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
(5)验满方法;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出,看是否熄灭
2.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3.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三)二氧化碳的用途
五、课堂习题
1.O2和CO2总与我们如影随形。下列关于它们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O2具有助燃性,而CO2可用来灭火
B. 空气中O2过多无害,而CO2过多会形成酸雨
C. 它们都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D. 自然界里它们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相互转化
2.有一首赞美某种气体的诗,其中几句是“她营造了云雾缭绕的仙境,她驱散了炎炎夏日的暑气,她奋不顾身扑向烈火,她带给大地勃勃生机……”诗中所赞美的气体是(  )
A.氧气B.二氧化碳
C.氮气D.稀有气体
3.下列关于CO2性质的信息,组合正确的是(  )
①可以助燃 ②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③可溶于水,但不能与水反应 ④可供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A.②④ B.①③
C.①② D.②③
4.某化学兴趣小组选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CO2制取和性质实验,请你根据所学知识,依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①的名称为____________。
(2)收集少量CO2气体应选择_________(填装置序号)。
(3)若A与D连接,则D中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4)若A与E相连接,则E中的澄清的石灰水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
(5)若A与F连接,则F中低的蜡烛先熄灭,高的蜡烛后熄灭,由此说明了CO2的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