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9.1 电荷
16世纪,英王御医吉尔伯特发现很多物质经过摩擦后具有与琥珀类似的性质,并认为这类物质带有电荷
历史回顾:带有电荷的物体
18世纪,富兰克林命名了正电荷和负电荷
历史回顾:接引雷电下九天
1、正电荷 :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称为正电荷。
2、负电荷 :把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称为负电荷。
3、带电体的基本性质:吸引轻小物体。
4、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一、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
5、原子的核式结构及物体带电的微观解释:
(1)构成物质的原子本身就是由带电微粒组成。
原子:包括原子核(质子和中子)和核外电子.
1、正电荷数等于负电荷数时物体对外表现为电中性;
2、当正电荷数多于负电荷数时物体对外表现为带正电;
3、当正电荷数少于负电荷数时物体对外表现为带负电。
(2)不同物质的微观结构不同:
金属中离原子核最远的电子往往会脱离原子核束
缚而在金属中自由活动,这种电子叫自由电子
失去这种电子的原子便成为带正电的离子
【例一】挂在绝缘细线下的两轻质通草球,由于电 荷的相互作用靠近或远离,如图所示,则:( )
A 甲图中两球一定带异种电荷;
B 甲图中至少有一个带电;
C 乙图中两球一定带同种电荷;
D 乙图中两球可能只有一个带电。
甲
乙
(1)摩擦起电:相互摩擦的物体带等量异种电荷
摩擦起电的原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能力不同.
实质:相互作用的物体间电子的转移.
结果:两个相互摩擦的物体带上了等量异种电荷
(2)接触起电:不带电的物体跟带电的物体接触时, 不带电的物体与带电的物体带同种电荷。
例如:将一个带电的金属小球跟另一个完全相同的不带电的金属小球接触后分开,它们平分了原来的带量而带上等量的同种电荷
二、三种起电方式
接触带电的实质:电子在不同物体间的转移
可见:上述两种起电方式都是电子在物体间的转移。
(3)感应起电
例2 :如图所示,不带电的枕形导体的A、B两端各贴有一对金箔。当一带电导体C靠近枕形导体的A端时( )
A.A端金箔张开,B端金箔闭合
B.A端金箔张开,B端金箔张开
C.两对金箔分别带异种电荷
D.两对金箔分别带同种电荷
BC
二、电荷守恒定律
电荷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
持不变。
因此,电荷守恒定律又可表示为: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总是保持不变的。
接触后
再分开
+Q
+Q
接触后
再分开
Q
3Q
Q
Q
实质: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1)电荷的多少如何表示?它的单位是什么?
(2)什么是元电荷?一个电子就是一个元电荷吗?
电荷量:电荷的多少. 单位:库仑 C
一个电子所带电量为元电荷. 用 e 表示
所有带电体所带电荷量只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
(3)元电荷的数值是多少?它的数值最早是由哪位物
理学家测定的?
(4)什么是电子的比荷?电子的比荷是多少?
元电荷的值
电子的电荷量与质量的比值叫做比荷
小结
(1)摩擦起电 (2)感应起电 (3)接触起电
3、电荷守恒定律
4、电荷量、元电荷、比荷
(1)正电荷 (2)负电荷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使物体带电的方式(电子的转移)
1、电荷及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