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度中考二轮复习文学常识及鉴赏——诗专项练习(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13-2014学年度中考二轮复习文学常识及鉴赏——诗专项练习(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9-23 09:57: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3-2014学年度中考二轮复习
文学常识及鉴赏——诗专项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得分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
1.对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怀旧空吟闻笛赋”中的“闻笛赋”,指晋代向秀的《思旧赋》。这篇赋是向秀为悼念被司马昭杀害的朋友嵇康等而写的。诗人用这个典故也有怀念被贬被害的朋友之意,以及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B.“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比喻诗人自己在政治上遭受打击,眼看着别人纷纷志得意满。这两句诗也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C.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低沉愤懑,后四句高昂乐观,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D.本诗既表现了诗人被贬宫之后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惰,也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和世事变迁的豁达乐观的胸襟。
2.对王安石《登飞来峰》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A.诗人借写登塔远望,抒发了自己踌躇满志、不畏困难的情怀。
B.塔建在山上更显其高,故云“千寻”,这里极写诗人登临之高。
C.在本诗中,“浮云”这一意象用来比喻具有积极意义的事物。
D.这首诗将写景和抒怀紧密结合起来,有力地突出了诗的主题。
3.过零丁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对上面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首联写了作者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因科举而走入仕途和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B. 颔联“风飘絮”、“雨打萍”分别比做国家形势危急和个人命运漂浮无根,其作用是形象地写出了国事到自身艰辛危苦。
C. 颈联中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的险恶来暗示诗人处境的艰危。
D. 尾联委婉地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诗人的民族气节。
4.对下面一首诗的理解和品味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约 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A.“家家雨”描绘出夏季梅雨的无所不在与急骤密集,暗示了客人不能如期赴约的客观原因。
B.“处处蛙”采用以声衬静的写法,烘托出梅雨时节乡村夜晚的恬静和谐气氛。
C.“有约”点出了诗人曾“约客”来访,“过夜半”说明了等待时间之久。
D.“敲”字用得精妙,再以“闲”字修饰,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此时内心的闲适与坦然。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小题。
早秋山居
【唐】温庭筠
山近觉寒早,草堂霜气晴。
树凋霜有日,池满水无声。
果落见猿过,叶干闻鹿行。
素琴机虑静,空伴夜泉清。
5.诗中所描写的景象不能体现“早秋”之“秋”的一项是()(2分)
A. 霜气 B. 树凋 C. 果落 D. 泉清
6.对这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 首联调动触觉和视觉来描写早寒和霜晴以传达诗人早秋山居的生活感觉。
B. 颔联描写了阳光照进窗户,一池安静的秋水的景象。
C. 第三联用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来体现山居环境的寥落寂静。
D. 最后一联主要抒发了诗人独居山中百无聊赖的空虚寂寞之情。
7.下列对诗句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春望》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A、“国破”就其字面来讲,一般指首都的沦陷,此处将“国破”与“山河在”联系在一起,其含义便有了较广阔的内容。
B、“城春草木深”描绘了春色满城,令人引起对往日京都风月繁华的怀念,也暗示眼前的国破只是暂时的;春到深处一切又将生机勃勃。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可以让我们看见,诗人因国事而忧家,更因家事而忧国,家与国的命运在他心中已融为一体。
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不明写忧思愁绪的深重而言白发难簪,使诗意更浓,而且把一个未老先衰,忧国忧民的悲怆形象立于纸面。
8.下列诗句中,描写冬天景物的是:( )(2分)
  A、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B、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C、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D、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9.《泊秦淮》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A.这是一首感时愤世之作,借前代亡国之音,讽刺晚唐时期社会风气的衰退淫靡。
B.首句连用两个“笼”字,把烟、水、月、沙四者交融在一起,勾画出一幅夜色迷茫、凄清颓废的气氛。
C.第三句,表面斥责无政治头脑的“商女”,实际上暗讽唐代统治者不知亡国之恨。
D.尾句“犹唱”二字是以曲笔写深意,暗笑商女曲目不多,老是唱着那首《玉树后庭花》。
10.对“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诗的开篇即写春望所见,突出写山河破碎、满城荒芜,写长安沦陷后的残败景象。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触景生情:因感时恨别,见到了本为娱人之物的花鸟反而流泪惊心;一种是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两种解释都符合诗意。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自安史之乱以来,战火不断,企盼亲人消息,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家书抵万金”是说一万两黄金才能得到一封家信。
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句中,“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诗人又叹息衰老,更增了一层悲哀。
评卷人 得分
二、名著导读
11.名著阅读:阅读下面诗歌,回答文后问题。。(2分)
母亲啊!
天上的风雨来了,
鸟儿躲到它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
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这首诗歌出自 (作者)写的《 》(作品名称)(2分)
12.名著阅读。(6分)
万千的天使
要起来歌颂小孩子
小孩子!
他细小的身躯里
含着伟大的灵魂
(1)以上这首小诗选自《繁星》,作者 ,歌颂的主题是 。(2分)
(2)从小学到现在,你一定在老师的指导下读过几本名著了,请写出你喜欢的两部名著的书名,再选其中的一本,简要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书名:《 》 《 》(2分)
喜欢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评卷人 得分
三、现代文阅读
解读爱情,体悟纯净美好。(16分)
【甲】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吹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我们A寒潮、风雷、霹雳;我们B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乙】错误
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声是个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13.甲诗中出现了三个人称代词,请把三个人称代词写出来并指出各指代什么?(3分)
14.请将“共享、分担”两个词语还原到甲诗A、B处。(2分)
15.甲诗阐述的是诗人崇尚的爱情观,诗人认为真正的爱情应该是怎样的?请任选一点作答。(2分)
16.甲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来否定传统的爱情观?(3分)
17.乙诗讲述了一个荡气回肠的故事,请你用简洁语言概括出来。(3分)
18.乙诗中说“我达达的马蹄声是个美丽的错误”,你怎样理解这句话?(2分)
19.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人们歌咏爱情的诗句数不胜数,请你写出一句。(1分)
评卷人 得分
四、诗歌鉴赏
20.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3分)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词末“可怜白发生”一句凝聚着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请做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小题(4分)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21.请简要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2分)
22.“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从哪两个方面描绘了激烈悲壮的战争场面。(2分)
23.赏析陶渊明的《饮酒》(其五),完成下题。(3分)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对上面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是诗人的自问自答,用朴实的语言道出“心远”的生活真谛。诗人因为远离官场和俗世,心志高远,所以觉得居所也是偏僻安静的。
B.“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写出了诗人采菊时,未留心、不经意间与南山美景相遇的随意与自然,侧面表现出诗人苦闷、寂寞的心境。
C.“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描写了傍晚时分,山上的气象愈发美好,在这从容而浑然的暮色里,飞鸟一群群地结伴而还,作者从中悟出了返璞归真的人生真谛。
D.结尾两句抒发感情,是对全篇的总结。“真”即人的自然本性,“忘言”是指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
24.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A.“水何”六句,诗人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地描绘大海浩瀚壮阔的景象,着力烘托山岛的高峻和草木的丰茂,使人感到海边景色的壮丽多姿。
B.“日月”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从两个“若”字可看出写的是虚景,即通过诗人的主观感受, 写出了沧海之大,描绘出了一幅吞吐日月、包孕群星的图景。
C.这首诗通过描写沧海赞颂了祖国壮丽的河山,表现了正处于事业最高峰的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D.诗人运用了大胆的夸张、丰富的想象、借景抒情等手法使意象瑰丽、意境开阔,全诗感情奔放,思想含蓄,显出雄浑苍劲的诗风。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4分)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25.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本诗颔联所写的景象。(2分)
答:
26.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小题。(6分)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27.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颈联中的“直”、“圆”两字用得十分传神,请说说它们的好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3分)
江南逢李龟年
杜 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29.本诗前二句言过去之盛,为下文作了铺垫;后二句写: ,抒发无穷感慨。(1分)
30.“落花时节”语带双关,你认为它有哪些含义?(2分)
古诗词阅读(5分)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1.“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2分)
3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分)
评卷人 得分
五、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17)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33.用斜线划分朗读节奏: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34.指出下列各句的修辞手法:
①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
②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
③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
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
35.选出不是对偶句的一项(  )
A.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B.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C.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D.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36.用原文填空:
①表现木兰不贪图富贵利禄的句子 ,
②从侧面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是 , .
37.选出与例句中画线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
①双兔傍地走(  ) A、走马观花 B、茶走味了  C、车刚走 D、走漏消息
②安能辨我是雄雌 (  ) A、坐立不安 B、安敢如此 C、安的什么心 D、安营扎寨
③木兰当户织(  ) A、捷报飞来当纸钱 B、当着大家谈一谈 C、他会当家 D、旗鼓相当
38.出自本文最后一段的成语 ,并解释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___ _____。
参考答案
1.A
【解析】
试题分析:“诗人用这个典故也有怀念被贬被害的朋友之意”的说法是错误的,诗人用典故只是为了表达对朋友的怀念之情,暗示被贬时间之长,很多朋友已经去世。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课文内容的理解、辨析能力。
点评:做这类题目时,一定要在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再精读各项涉及到的段落,并运用所学诗文知识和自己的理解去认真辨析、衡量。
2.C
【解析】
试题分析:“浮云”一词出自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所以C不对。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词语)的赏析能力。
点评:语句赏析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句式、手法、内容、情感等。不管选择哪个角度,都要会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
3.D
【解析】
试题分析:D(尾联直抒胸臆。)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点评:本题涉及到鉴赏诗句、理解诗歌内容等题型。首先要了解诗歌的内容,理解诗句的大致内容,找到体现情感的关键语句,借助这些语句,在理解的基础上,揣摩出诗人的情感。有直接抒情的句子,一定要善于利用,如果没有直抒胸臆的句子,则要根据所写景物的特点、所叙事件的性质,体会诗人的情感。
4.D
【解析】
试题分析:前二句交待了当时的环境和时令。“黄梅”、“雨”、“池塘”、“蛙声”,写出了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之景:雨声不断,蛙声一片。读来使人如身临其境,仿佛细雨就在身边飘,蛙声就在身边叫。这看似表现得很“热闹”的环境,实际上诗人要反衬出它的“寂静”。后二句点出了人物和事情。主人耐心地而又有几分焦急地等着,没事可干,“闲敲”棋子,静静地看着闪闪的灯花。第三句“有约不来过夜半”,用“有约”点出了诗人曾“约客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来访,“过夜半”说明了等待时间之久,本来期待的是约客的叩门声,但听到的却只是一阵阵的雨声和蛙声,比照之下更显示出作者焦躁的心情。第四句“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诗人约客久候不到,灯芯很长,诗人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黑白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而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落了。这种姿态貌似闲逸,其实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全诗通过对诗人思绪的环境及“闲敲棋子”这一细节动作的渲染,既写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也写出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的心情,可谓形神兼备。全诗生活气息较浓,又摆脱了雕琢之习,清丽可诵。经分析,答案D项是错误的。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的能力。
点评:理解赏析诗歌,要在领会其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其中的关键语句,如直抒胸臆的句子等,把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主旨等深入理解。
5.D
6.A
【解析】
5.试题分析:根据“秋”这一季节的特点可知:A、B、C都符合“秋”季景象;“泉清”中的 “清”可以说是诗人想象的“泉水之清”,也可以说是“泉水在寂静的夜晚发出的清脆的声音”,与“秋”无关。所以选择D项。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品析诗歌的能力。
点评:本题不难,题干要求简单,注意秋天事物的特点,即可解答本题。诗歌文字信息明确,易于判断。本题拟题很好,指导学生学习古诗不能只是被动的背记,还要思考一些问题,学会品析诗歌,理解诗中的妙趣。
6.试题分析:首联“山近觉寒早,草堂霜气晴”,以“早寒”和“霜晴”写山居早秋的生活感觉。上句“山近觉寒早”,即走进山中,感觉到一股股寒气。诗人山气之“寒”来说明寒秋时节已经来临。次句“草堂霜气晴”,这一句也是写秋天的,诗人通过“草堂”(草屋)来写。在清晨,阳光已经照在的洒满“白霜”的草屋。诗人通过“寒”和“霜”,从感觉和视觉上,形象地表现出山中“早秋”来临的特征,所以A项分析不恰当。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辨析能力。
点评:做这类题目时,一定要在通读全诗、了解诗文的大致内容、主题等的基础上,再精读各项涉及到的诗句,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所学的相关知识去判断、去衡量。
7.B
【解析】
试题分析:B句杜甫写“城春草木深”,“草木深”应该是杂草丛生破败之景,此情景与前句“国破”是一样的,用自然破败之景来写城池的荒废,暗示国将灭亡。而并非是希望“生机勃勃”。
考点:诗句品析
点评:本题不难,诗句所写情景容易理解。品味诗句,不仅要大致地了解诗意诗情,还要从细节上即精巧的文字运用上体会诗的精彩处,读得细致,才读得有味道。
8.D
【解析】
试题分析:D句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有异曲同工之妙,以“飞花”“琼枝”写雪。
考点:古诗景物描写。
点评:本题有难度,学生易据A句中“霜”字错判,看不出D句是在写雪。学习古诗,要清楚地了解诗句内容和写作方法,欣赏古诗写景的妙笔。
9.D
【解析】
试题分析:“犹唱”:还在唱,为什么还在唱?因为有人听?谁在听?达官贵阳人,所以D句说“暗笑商女”是错误的,应该是讽刺批判封建官僚们“不知记亡国之恨”而沉湎声色之中。
考点:诗句理解。
点评:本题不难,此诗是名诗,老师讲授过,容易理解。对初中生而言,学会赏析古诗,也是必要的,学生能够粗浅的体会到诗的意境与诗人的情感即可,不作过高的要求。学生平时阅读古诗要用心体会,注意教师的讲解分析,了解诗歌写作背景与作者思想状况对理解诗歌很有帮助。
10.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乡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所以C、“家书抵万金”是说家书难的。
11.冰心、《繁星》《春水》(任填一部或两部都写均可)(2分)
【解析】略
12.(1)冰心 童真(童心)
(2)略(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根据答题的实际情况酌情给分。)
【解析】略
13.(3分) 我:木棉树,代女性; 你,橡树指男性; 我们,一对知心爱人
14.(2分)A、 B ;B、 A
15.(2分) 答题时围绕“平等、忠贞”等来回答即可。
16.(3分)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17.(3分) “我”骑着马周游江南,碰到一个痴痴等待情人的闺中女子,她美丽而幽怨。当她听到达达的马蹄,以为日夜盼望的心上人归来了。可打开窗扉的那一刻,看到的只是一个过路人。转瞬间,这无限的喜悦变成了无限的失望。
18.(2分)我达达的马蹄声给思妇带来了美丽的希望,可是我不是他要等的人,希望马上变成失望,真是一个残酷的错误。
19.略
【解析】
13.了解诗歌的意象,明确诗歌意象所指代的内容。
14.“共享”是从享用美好的角度;“分担”从一起承受困苦。
15.只要观点正确,有理有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16.作者认为传统的爱情观是有背“忠贞、平等“的,诗中依次表明这种爱情观的意象在第一诗节有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
17.主要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要求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来概括诗歌中爱情故事。
18.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19.诗句类别积累更考查了学生积累的灵活性和选择性,积累正确合理即可。
20.
抒发了作者年岁渐老而又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心情。(共3分,“年岁渐老”“壮志难酬、报国无门”“悲愤”三个要点各点1分)
【解析】此题考查与诗歌的主题有关,品味语言,从“可怜白发生!”一句中可以得出作者年岁渐老而又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心情。
21.诗中写了一位书生从军边塞,抵御外患的过程(意思相近即可)
22.视觉、听觉或色彩、声音(一个1分)
【解析】
21.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根据自己的对诗歌的理解,概括即可。
22.此题考查学生的对描写角度的掌握,一般描写从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等几个方面。根据“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应是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的。
23.B
【解析】B应该是表现出诗人热爱自然、闲适、淡泊、恬静、悠然的心境。
考点:本题考查对古诗的理解能力。
24.A
【解析】
试题分析:“着力烘托山岛的高峻和草木的丰茂”中的烘托分析不当,此处是直接描写,并非烘托。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课文内容的理解、辨析能力。
点评:做这类题目时,一定要在通读全文、了解基本内容的基础上,精读选项涉及到的段落,根据对诗歌的理解,并运用所学的诗歌知识去衡量辨析,得出正确答案。
25.上句写从楼上望去,洞庭湖好像把东南的吴楚两地从中分开;下句写水天相连,似乎天地都在湖水中日夜浮动。
26.全诗抒发了诗人年老多病、漂泊无依的孤独感和对国家多难、壮志未酬的无限伤心。
【解析】
试题分析:
25.首先要明白“颔联”即三、四两句“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从字面上理解后,把所写景象描述出来即可。注意,诗句中提到的事物一定要都有所涉及,且把特征展现出来。如“吴楚”“坼”“乾坤”“浮”等在描述中必须展现出来。
26.读全诗可知,前四句侧重写景,后四句侧重抒情。“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表现了作者的孤独之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表现了诗人的忧国之情。
考点: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点评:描述景物,要在通读诗句的基础上,把诗句中涉及到的景物及其特点展现出来。理解情感类题目,要根据诗中景物的特点,所叙事情的性质,人物的处境,诗歌的写作背景等,作出综合的分析。直抒胸臆的句子更应注意。
27.可从诗题“使至塞上”,诗句中“边、居延、汉塞、胡天、大漠、萧关、燕然、属国、都户”等词语(地名、官名)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
28.“直”字,表现了打磨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1分);“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1分)。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塞外雄奇壮观的自然之景,而且巧妙融入了诗人的孤寂情绪。(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
27.可以从诗歌的“标题”以及诗歌中的具体词语来分析这是一首边塞诗。示例:诗题“使至塞上”,诗句中“边、居延、汉塞、胡天、大漠、萧关、燕然、属国、都户”等词语(地名、官名)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
28.“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浩瀚无边的金色大漠上一般燧烟袅袅上升;黄河汹涌奔腾,直与远天相接,一轮夕阳火红,正在冉冉下落。“直”与“圆”二字内蕴极为丰富,“直”字有劲拨之美,把人的视线引向上去,让人想到字句之外的白云、远天,“圆”字叉给人以柔和亲切之感,把人的视线引向了远方,让人觉得落日浑圆如车轮,就那样缓缓地滚人了长河的尽头。“直”、“圆”二字在有限的字句里创造了无限广阔的空间,也创造了开阔浑成的诗歌意境,使人眼界顿开,心胸顿开。《红楼梦》四十八回香菱跟黛玉学诗,香菱说“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无理的,想去竟是有情有理的”。然后以王维的这两句诗为例:“想来烟如何直'白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似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点评:意象是诗人借以表情达意的事物,可能是事物,也可能是景物。因此,事物(景物)的特征往往是人物情感的象征。做题时要注意抓住这些意象,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综合揣摩人物的情感。
29.现在之衰(意思对即可) 
30.既指暮春时节春色凋零,(1分)又喻指时世之凋敝丧乱与人生之凄凉飘零(或喻指晚唐政治时势的衰败)(1分)
【解析】
试题分析:
29.“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风景秀丽的江南,在承平时代,原是诗人们所向往的作快意之游的所在。诗人真正置身其间,所面对的竟是满眼凋零的“落花时节”和皤然白首的流落艺人。“落花时节”,如同是即景书事,又如同是别有寓托,寄兴在有意无意之间。这四个字,暗喻了世运的衰颓、社会的动乱和诗人的衰病漂泊,但诗人丝毫没有在刻意设喻,这种写法显得特别浑成无迹。加上两句当中“正是”和“又”这两个虚词一转一跌,更在字里行间寓藏着无限感慨。江南好风景,恰恰成了乱离时世和沉沦身世的有力反衬。一位老歌唱家与一位老诗人在飘流颠沛中重逢了,落花流水的风光,点缀着两位形容憔悴的老人,成了时代沧桑的一幅典型画图。它无情地证实“开元全盛日”已经成为历史陈迹,一场翻天覆地的大动乱,使杜甫和李龟年这些经历过盛世的人,沦落到了不幸的地步。感慨是很深的,但诗人写到“落花时节又逢君”,却黯然而收,在无言中包孕着深沉的慨叹,痛定思痛的悲哀。
30.“落花时节”的意思从“自然”与“人生”这两个角度来分析即可。“落花时节”,如同是即景书事,又如同是别有寓托,寄兴在有意无意之间。这四个字,暗喻了世运的衰颓、社会的动乱和诗人的衰病漂泊,但诗人丝毫没有在刻意设喻,这种写法显得特别浑成无迹。既指暮春时节春色凋零,又喻指时世之凋敝丧乱与人生之凄凉飘零。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点评:诗歌鉴赏,体会诗人的情感、分析诗歌的内容是最为重要的。诗词的内容是诗词鉴赏中不可或缺的一题,那么如何准确地把握诗词的内容呢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㈠看标题,初步感知诗歌内容,如《钱塘湖春行》就交代了诗人描写的对象和季节㈡看注释,扫除字词障碍,明确诗歌的背景和写作缘由。这主要是一部分考课外古诗词的省市,为了减轻考生对诗词的理解难度,从而以注释的形式提供一部分信息,因而同学们不要认为注释是可有可无的,一定要加以重视,以助更快把握诗词的内容和思想感情。㈢看意象,领悟意境。意象,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意境,指多个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鉴赏诗歌时,一定要仔细揣摩品味诗歌意象,这是迅速走进诗歌的关键。同时对常见的“月”、“柳”、“雨”“酒”等意象所包含的情感要有一定的掌握,从而能进行迁移联想。㈣看诗眼,把握情感。诗眼可以是一个传神精炼的字或词,还可以是一句画龙点睛的话。把握住诗眼,就能大致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如《望江南》中“肠断白蘋洲”一句就把青年女子等待丈夫归来的惆怅情怀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31.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意思对即可
32.表达了诗人向往宁静的生活,远离世俗的喧嚣,不愿意随俗浮世的高洁胸怀。
【解析】
试题分析:
31.“真意”是全诗的核心词,通过文章的写景与作者的陶醉可知,“真意”是从大自然中领略到的情趣,是对如鸟儿一样,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生活的向往,是从自然中领悟到的人生真谛。
32.整体感知这首诗,尤其是诗中的“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语句,可体会出诗人渴望远离世俗的喧嚣,过悠闲、闲适生活的愿望。
考点: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点评:除了抓住关键语句,结合对诗歌的理解答题外,还需要平时的一些识记和积累,在识记的基础上,不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33.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34.①夸张 ②对偶,互文 ③排比 互文④对偶互文(写出一种即可得分)
35.A
36.①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②赏赐百千强
37.A\B\B
38.扑朔迷离 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看清底细。
【解析】
33.试题分析:“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中的“可汗”“木兰”都是主语,应停顿,如果各画一处,就在主谓间停顿。“问”“不用”都是谓语动词,与后面的宾语也可画开。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翻译和诵读能力。
点评:首先要了解语句的大意,课外的文言语句,要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意思。一般在主谓之间、动宾之间、较长的修饰语与中心事之间停顿。
34.试题分析:第一个句子中的“万里”“若飞”表明是夸张的修辞。第二个句子是工整的对偶,同时也是互文。第三个句子是明显的排比。第四个句子既是对偶也是互文。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词语)的赏析能力。
点评: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我们不仅要了解它们各自的特征,还要能够一眼就能发现这些特征,做出准确的判断,不仅如此,还要会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
35.试题分析:“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中上句是“归来”,下句是“天子”,不对应,整体上看,是顶真的修辞手法。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词语)的赏析能力。
点评:对偶是工整的对仗,讲究上下两句的字数相同,词性相对,内容相关,停顿相谐。我们不仅要知道其特征,还要会运用。
36.试题分析:在审清题干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从文章中提取出相关语句。只要符合题干要求即可。其中,第二个有一定的难度,即“侧面”。审清这一点,题目就不难完成了。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语句内容的理解能力。
点评:首先要在审题的基础上找到相关语句,然后根据对大意的理解,把切题的语句提取筛选出来作答。
37.试题分析:“走”是跑的意思,“走马观花”中的“走”与之相同。“安”是怎么的意思,“安敢”中的“安”意思相同。“当”是对,对着。介词,与“当着大家的面”中的“当”相同。知道字的意思,将其意思放到各个选项中衡量一下即可选出正确答案。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38.试题分析:“扑朔迷离”是出自本文中的重要成语,它出自“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一句,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看清底细。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有所积累并识记。
考点:考查学生的积累功底。
点评:平时要培养对各类知识的兴趣,如故事传说、名人名言、成语佳句、俗语谚语、诗词名句、歌谣童谣等,要在学习、生活中多留意,并随手记录下来,这样,考试时遇到这类的题目就不会无答案可写了。
试卷第6页,总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