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课件(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课件(2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8-26 21:31: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221












207




206










202

西



建立者:
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大风歌
——刘邦(西汉)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一、西汉的建立
1.背景:
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全国。
2.西汉建立: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汉并天下”瓦当
材料:《汉书·食货志》记载:西刚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材料: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四匹颜色相同的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牛车
一、西汉的建立
3.西汉初期的统治状况:
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
(1)原因:
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
(2)表现:
西汉建立之初,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人民得不到温饱。
4.汉初的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
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
“布衣将相”
汉得天下后,刘邦曾说:"我马上打得天下,要诗书何用!"陆贾反驳说:"马上得到天下,岂能在马上治理!"随后援引历史,以商周和秦朝的兴亡为例,向刘邦说明行仁义的重要性。
刘邦听后面有惭色,便命陆贾著书论述秦亡汉兴、天下得失的道理,以资借鉴。
“朕该如何治理天下?”
陆贾针对汉初特定的时代和政治需要,融汇黄老道家及法家思想,提出“行仁义、法先圣,礼法结合、无为而治”,为西汉前期的统治思想奠定了一个基本模式。
(幕僚)陆贾
“反秦之弊,与民休息”
二、休养生息政策
1.含义
“休养”意为休息调养,“生息”就是人口繁殖;休养生息政策是指在战争或在社会大动荡后,统治者不实行劳民伤财、严刑峻法的统治,而是通过轻徭薄赋的政策保养民力,增加人口,以达到稳定政治巩固统治的目的。
休养生息
符合道家“无为而治”思想
2.原因
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教训,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
二、休养生息政策
3.措施
材料一:兵罢皆归家……今天下已定,令各归其县,复故爵田宅。
材料二: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
——《汉书·高帝纪》
材料三:“农,天下之本也。……今兹亲率群臣农以劝之。”
材料四:“令士卒从入蜀、汉、关中者皆复终身(免徭役)。”
材料五:高祖以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民产子,复勿事二岁。
返乡务农
释奴为民
鼓励农业耕织
轻徭薄赋
增加劳动力
二、休养生息政策
4.作用
汉高祖死后,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注重农业生产。
通过休养生息,汉初的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汉文帝刘恒
汉景帝刘启
(前157年—前141年在位)
(前180年—前157年在位)
汉景帝刘启在西汉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继承和发展其父汉文帝的事业,与父亲一起开创“文景之治”。
三、“文景之治”
是指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局面。(公元前167-前141年)
“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盛世局面。
1.汉文帝、汉景帝休养生息的措施:
材料一:夫农,天下之本也,朕亲率天下农耕以供粢盛(zi cheng)(古代盛在祭器内以供祭祀的谷物),皇后亲桑以奉祭服,其具礼仪。
——《汉书·文帝纪第四》
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汉书·景帝纪第五》
三、“文景之治”
材料二:汉文帝时期,把服役由一年一次改为三年一次。
汉景帝在位的第一年,虽然复收田租,但坚持三十税一。他即位的第二年,就免去天下田租的一半,十三年后,完全废除了田租。
①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
②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田赋三十税一
三、“文景之治”
1.汉文帝、汉景帝休养生息的措施:
材料四:废除连坐,废除肉刑。把割鼻子改为打三百板子,把斩去左脚改为打五百板子。
针对笞刑,一是减少笞数。二是规定刑具规格、受刑部位和行刑程序。刑具笞杖用竹板做成,须削平竹节;笞打的部分是臀部;笞打过程中不得换人。
材料三:年八十已上,赐米人月一石(dan),肉二十斤;九十已上,又赐帛人二匹,絮三斤。
——《汉书·文帝纪第四》
③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一些严刑峻法
三、“文景之治”
1.汉文帝、汉景帝休养生息的措施:
材料五:孝文帝从代来,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you)、车骑服御无所增益。
治霸陵皆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
——《史记·孝文本纪第十》
④提倡节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文帝生前曾留下遗诏:“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
——《汉书·文帝纪第四》
材料二:“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京城的钱财多达以万贯计,而穿钱的绳索都腐朽了从而无法查检到底有多少钱。太仓的谷物一年积压一年地堆放,满得散落到了仓外,都到了腐烂不能食用的地步。 ) ——《史记》
材料一:“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大汉朝开国以来七十多年之间,国家安定。只要不遇上洪涝和干旱的灾祸,老百姓就人人饱暖,家家富裕。 ——《史记》
三、“文景之治”
2. 表现:
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
税目 秦朝 刘邦时期 文景时期
赋税 约三分之二 十五税一 三十税一
徭役 一年数次, 服役年龄从 17岁开始 一年一次 三年一次
服役年龄
从20岁开始
刑罚 连坐、肉刑 减轻刑罚 废除连坐和部分肉刑、以德化民
开支 大兴土木 减少开支 提倡节俭
人口 约2000万 约1300万 约3400万
秦朝与刘邦、文景时期的税目情况
秦朝 赋税沉重、徭役繁重、刑罚严苛 导致秦末农民大起义
汉初 轻徭薄赋、减轻刑罚、以德化民 形成“文景之治”
为什么会出现秦亡汉兴的局面?启示?
秦亡汉兴原因:
启示:
政府要施行仁政,重视民生,以人为本,爱惜民力,注意减轻农民的负担。
(1)秦朝统治者残暴,沉重的赋税、徭役和兵役,政治黑暗,滥用民力,生产遭到破坏,人民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尖锐;
(2)汉朝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出现了治世局面,而且汉朝统治者勤于政事,轻徭薄赋,发展农业生产,提倡节俭。
1.汉文帝时,大臣贾谊上书建议“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大臣晁错提出“务民于农桑,博赋敛”。文帝采纳了他们的建议,提倡以农为本。
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是当时社会的根本,农业收入是国家主要财源。
大量土地荒芜,人民处于饥荒状态,为保障人民基本生存和社会安定,必须实行以农为本政策,有利于巩固统治。
想一想,为什么要实行以农为本的政策?
课后活动
2.与秦朝的统治政策相比,汉初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对社会的安定和发展有怎样的好处?
课后活动
能够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恢复发展;
农民能够稳定地提供赋税徭役,促进其他行业的发展;
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汉朝统治进一步得到巩固;
为汉武帝时期的鼎盛局面奠定物质基础。
萧条、
动荡
刘邦“休养生息”政策
经济恢复发展
社会安定下来
文景继续
“休养生息”
盛世出现
文景之治
暴政亡国
本课总结
仁政兴国
1. 以下三个皇帝的在位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汉高祖 ②汉景帝 ③汉文帝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②③①
C
课堂练习
2. 文景之治是谁统治时期(  )
A. 汉高祖 B. 汉文帝
C. 汉文帝、汉景帝 D. 汉景帝
C
3、“文景之治”这一盛世景象出现的原因有( )
①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
②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奖励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
③文帝、景帝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
④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稳定
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用儒家思想进行统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A
4、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他们的根本目的是 ( )
A. 发展农业生产
B. 同情劳动人民
C. 稳固自己的统治
D. 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
C
5、西汉建立初期,连皇帝的马车也配不齐毛色相同的四匹马,很多达官贵人只能乘牛车,这些都说明了( )
A. 汉初统治政策残酷 B. 统治者的节俭
C.汉初经济的萧条 D. 人民生活艰苦
C
6、史书记载“文帝在位23年,车骑服御之物都没有增添;屡次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宝;平时穿戴都是用粗糙的黑丝绸做的衣服;文帝为自己预修的陵墓,要求不许用金、银、铜等装饰,只可用瓦器。”这说明汉文帝( )
A.正直无私 B.注重节俭 C.重农抑商 D.轻徭薄赋
B
7、下列关于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是西汉吸取秦亡的教训而采取的措施
B.内容包括减轻赋税、徭役等
C.为西汉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D.文景之治时开始实行
D
我和我的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我和景帝一直坚持汉高祖休养生息的政策,奖励农桑,提倡节俭,重视“以德化民”。
经过汉高祖、文帝和我的共同努力,汉朝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出现了“文景之治”
猜猜“我”是谁?
汉景帝
汉文帝
汉高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