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路线示意图
汉代人把今天甘肃阳关和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
1.西域
一、张骞通西域
一、张骞通西域
2.背景
一、张骞通西域
一、张骞通西域
材料一:汉初西域有36国,后来匈奴征服乌孙、楼兰等小国,“敛税重刻,诸国不堪命”。“至匈奴单于,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
——《后汉书》
材料二:与匈奴和亲,并厚予馈赠,但匈奴仍然不断侵犯边境,抢走人畜,毁坏庄稼。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
匈奴从西域不断向中原进攻
招 贤 令
我大汉王朝,民殷国富,兵强马壮。吾皇武帝雄才大略,志在四方。为保境安民,彻底根除匈奴之患,拟联络西域的大月氏国,夹击匈奴。现招募使者一名,代表大汉王朝出使大月氏国。事成,赏良田美宅、黄金百两。
一、张骞通西域
从“招贤令”中可以看出汉朝通西域的目的是什么?最后是谁应募出使?
张骞原是一名郎官,志在为国分忧,勇敢应募,承担艰巨使命。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路线示意图
3.张骞出使西域
一、张骞通西域
约4362公里
这是一次极为艰苦的行军。大戈壁滩上,飞沙走石,热浪滚滚;葱岭高如屋脊,冰雪皑皑,寒风刺骨。沿途人烟稀少,水源奇缺。加之匆匆出行,物资准备又不足。张骞一行,风餐露宿,备尝艰辛。干粮吃尽了,就靠善射的堂邑父射杀禽兽聊以充饥。不少随从或因饥渴倒毙途中,或葬身黄沙、冰窟,献出了生命。
路程远
环境恶劣
境遇险
葱 岭
南
山
昆
仑
山
山
山
前138年
前126年
匈
奴
汉
西
长安
陇西
敦煌
阳关
楼兰
鄯善
西安西北
于阗
疏勒
龟兹
北
天
大 宛
玉门关
海
里
河
水
水
江
乌
孙
康
居
安
息
西
域
河
西
走
廊
大
月
氏
咸海
被匈奴捉住,扣留了10余年
大
夏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线路图(公元前138年)
又被匈奴捉住,扣留了一年
到达
大月氏
一、张骞通西域
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目的:
材料:初,张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年),唯二人得还。
——《史记·大宛列传》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虽未达到联合大月氏的目的,但同西域各国建立了联系,知道了许多西域地区的山川、地形、物产、人口、风俗等,此后,汉朝与西域诸国互派使节,互通商旅。
——《秦汉,一个民族强盛的起点》
一、张骞通西域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线路图(公元前138年)
一、张骞通西域
思考:
张骞曾两次被匈奴抓住,被扣留了十多年,但他仍坚持完成使命。他的这种精神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不怕困难、不屈不挠、勇于探索和开拓的精神;
高度责任感、为国家利益,不顾个人安危的精神。
一、张骞通西域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时间:
张骞再度出使西域,率领三百多个随员,带了万头牛羊和许多金银、丝绸、布匹等,走访了乌孙等西域各地区。西域各国也认识到汉朝的富足与强大,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目的:
加强汉朝与西域的联系
公元前119年
一、张骞通西域
意义:
材料一:张骞通西域后,西汉皇朝和西域各国的联系逐渐密切起来。汉武帝每年派往西域的使者,多则十几次少则五六次,每次多达百余人甚至数百人。
———《大国崛起:把握中国四大王朝的历史脉象》
材料二:没有张骞出使西域,也就不会有丝绸之路的开辟。没有丝绸之路的开辟,也就不会有了汉朝和西域以及和欧洲文化的交流,所以,通西域的意义十分重大 。
——张岂之(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1.促进了西汉与西域之间的相互往来,密切了西汉与西域的联系。
2.为开辟丝绸之路奠定基础。
一、张骞通西域
材料研读
“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
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
想一想:为什么说张骞出使西域的举动是“凿空”?
“凿空”,古代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此处指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促进地区间的友好往来。
陆上丝绸之路
二、丝绸之路
1.路线
①长安→
②河西走廊→
③西域地区→
④中亚、西亚
→⑤大秦(欧洲)
长安
河西走廊
今新疆地区
中亚
西亚
欧洲
良种马
大葱
石榴
葡萄
大蒜
核桃
胡萝卜
西域
瓷器
丝绸
漆器
铁器
中原
特点:西方输出以动植物和宗教文化为主,中国输出以手工业品和技术为主
芝麻
凿井技术
二、丝绸之路
2.功能
苜蓿mùxu
胡琴
佛教
“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1877年,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把“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很快被学术界和大众所接受,并正式运用。
二、丝绸之路
二、丝绸之路
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3.地位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
4.作用
①山东沿岸→②穿过黄海→③到达朝鲜、日本
①东南沿海港口出发→②经中南半岛南下→③绕过马来半岛→④穿过马六甲海峡→⑤孟加拉湾沿岸→⑥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
海上丝绸之路
二、丝绸之路
山东
黄海
1.航线
1.西域都护府的设置
三、对西域的管理
(1)背景:
张骞通西域后,西汉王朝加强了对西域的经营。
(2)时间:
公元前60年
西域都护府
(3)职责:
颁行汉朝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管辖西域
(4)意义:
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汉宣帝:刘询,在位时期(前74年-前48年)
三、对西域的管理
2.班超经营西域
西汉末匈奴重新控制西域
(1)背景:
西汉末年,匈奴重新控制了西域,
汉朝与西域往来中断。
(2)时间:
东汉明帝时,派兵出击匈奴,并派班超出使西域。
(3)结果:
得到西域各国的信任,长期留守西域。
班超在西域时派部下 出使 。到达安息后受阻,此行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他的儿子_______子承父业,再次出使西域。
甘英
大秦
班勇
三、对西域的管理
东汉第二位皇帝——汉明帝刘庄(在位57年-75年)
即位之后,一切遵奉光武帝既成制度。对内提倡儒学,注重刑名文法,为政苛察,总揽权柄,权不借下。严令后妃之家不得封侯干政,防范贵戚功臣势力。对外致力消除北匈奴的威胁,命窦固带兵征伐,令班超出使西域各国,设置西域都护,将佛教引进中国。 在位期间,招抚流民,救济贫农,兴修水利,使得吏治清明,境内安定,民安其业,户口滋殖。刘庄及其子汉章帝刘炟(dá)在位时期,史称“明章之治”。
汉明帝
三、对西域的管理
班超
东汉时期著名军事家、外交家,其长兄班固、妹妹班昭也是著名史学家。班超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但内心孝敬恭谨,审察事理。他口齿辩给,博览群书。不甘于为官府抄写文书,投笔从戎,随窦固出击北匈奴,又奉命出使西域,在三十一年的时间里,收服了西域五十多个国家,为西域的回归做出了巨大贡献。官至西域都护,封定远侯,世称“班定远”。
投笔从戎
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
谈古论今
“一带一路”
2013年由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
我国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的共同体。
“丝绸之路经济带”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1、西域的地理概念:
2、背景:
3、张骞出使西域: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一、张骞通西域
二、丝绸之路
三、对西域的管理
1、含义
2、陆上丝绸之路
3、海上丝绸之路
4、丝绸之路的意义
1、西域都护府的设置
2、意义
3、班超经营西域
课堂小结
1.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原因有( )
①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②加强对西域的控制
③加强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往来 ④加强与匈奴的联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下列有关丝绸之路正确的路线是( )
A.长安→河西走廊→中亚、南亚、西亚→今新疆境内→大秦
B.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中亚、南亚、西亚→大秦
C.洛阳→河西走廊→中亚、南亚、西亚→今新疆境内→大秦
D.洛阳→中亚、南亚、西亚→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大秦
B
B
当堂测评
3.下列关于古代丝绸之路史实与推论的搭配,正确的是( )
D
史实 推论
A 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 西汉与匈奴建立了和平友好关系
B 丝绸之路通达欧洲 丝绸之路因为只运输丝织品而得名
C 西域葡萄、石榴等物产传入内地 西域物产的引进是丝绸之路开通最大成果
D 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 标志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
当堂测评
4.班超投笔从戎,立功西域,被封为定远候。他在西域的主要活动有( )
①派甘英出使大秦 ②奉汉武帝之命出使大月氏
③恢复西域与汉朝的联系 ④大败匈奴,使其无力与西汉对抗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和秦朝相比,西汉在西北地区拓展了大片领土,出现这一情况的直接原因是( )
A.张骞出使西域
B.出现了“文景之治”
C.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
D.设立了西域都护
B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