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课标摘录:第三章《陆地和海洋》部分包括三大板块内容——海陆分布、海陆变迁和海洋保护。《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该部分内容标准的要求是:①海陆分布。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②海陆变迁。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都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③保护海洋。列举两至三种海洋能为人类提供的资源。知道人类对海洋的探索历程,了解海洋面临的困惑与问题。
了解保护海洋的举措,树立保护海洋的意识。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包括海陆变化、板块运动和对火山、地震的认识。教材以阅读材料引出海陆变迁现象和板块运动理论,通过活动引导学生探究板块运动与地球海陆变化及火山、地震分布的关系。
课题:3.2海洋与陆地的变迁
内容出处:粤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P44-48
学习目标:
1.知道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和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了解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2.通过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3.通过了解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使学生得到一次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评估任务:
运用地图说明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和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
通过教材的组图和资料补充,从中领悟到科学的探究思路和方法。
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变化,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教学活动
环节一:创设场景 引出问题
PPT展示“沧海桑田”的成语典故内容,说明海陆变迁的传说。
引发思考:现实中有没有真实的例子可以证明海陆真的会发生变迁?
从喜马拉雅山由海成陆等的实例不仅使学生感到好奇,也为今后学习平原的形成和乡土地理埋下伏笔。
环节二:大陆漂移假说
过渡:人类是不是在古代就能很肯定的知道海陆会发生变迁?引出“大陆漂移假说”内容。
1、介绍德国地理学家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的背景,
2、魏格纳找了什么证据证实自己的假说
①、大西洋两岸轮廓的吻合
提问:是否轮廓的吻合就足以证明两块大陆曾经连在一起
所以魏格纳又锲而不舍的寻找新的证据。
②、大西洋两岸动物的相似性
③、大西洋两岸大陆古老地层的对应性
通过对古今地球变化证据的筛选、说明,使学生掌握并会运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一些现象。
环节三:板块构造学说
过渡: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有没有得到科学界普遍的认可?这个假说能否很好的解释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引出下一个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
1、活动一:学生先带着问题观察图片:
(1)、全球主要有 板块;
(2)、板块与板块之间是 (运动/静止)。
(3)、板块内部地壳运动比较 ;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_____多_____。
2、地球表层岩石圈主要由下列板块组成: 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两洋三洲一大陆)
3、通过课本P46活动练习题,找出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红海的位置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其介于哪些板块之间,并通过箭头明确两侧板块运动特点,由学生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红海不断扩张,喜马拉雅山不断升高这些地理现象。
4、通过引导学生读图“世界火山和地震带分布图”,了解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位置,然后利用“世界板块分布”图与“世界火山和地震带分布”图叠置方法。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两大火山地震带
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环节四:安全避震知识
补充汶川地震、日本大地震的的内容,思考如何避震,掌握基本的防震、避震知识。
环节五:堂清作业,巩固所学
板书设计
海洋和陆地的变迁
一、沧海桑田
地壳的运动
(主要原因)
1、海陆变迁的原因 海平面的升降
人类的活动(次要原因)
二、大陆漂移假说
1、提出者:魏格纳
2、提出假说的过程及找出论证假说的证据
三、板块构造学说
1、全球有六大板块
2、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中
3、板块的性质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4、两大火山地震带
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