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比尾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 12个生字:比、尾、巴、短、把、猴、松、鼠、扁、最、公、鸭,会写“车”字。认识笔画“撇折”和反犬旁“八”字头。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读好问句。
3、知道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难点:读好问句,知道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播放《比尾巴》儿歌。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老师说,学生做动作: 摸摸你的小鼻子 摸摸你的大嘴巴 拍拍你的小手眨眨你的小眼睛 跺跺你的小脚 摸摸你的长尾巴 摸到了吗?哈哈!你们没有尾巴,怎么摸啊!看,森林里来了一群小动物,他们可是都有尾巴的,他们正在进行着一场别开生面的比赛————看,连牌子都挂出来了。读课题.生读题,我听出来了,你把“巴”读的轻轻的,真棒,轻声读的真好!哪位小朋友再试试?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认识参赛选手(猴子、兔子、松鼠、公鸡、鸭子、孔雀)
师:不知道这场大赛有什么小动物参加呢,小朋友认真听,来参加比尾巴的有谁?(听读读文,找小动物,师倾听巡视)
1. 学生汇报参加比尾巴的小动物,借助图片认识动物名字中:猴、松、鼠、公鸡、鸭生字。识字方法渗透:
A.归类识字:认识猴中的偏旁,并引导孩子说出反犬旁的字,认识到反犬旁的字与动物有关。
B.加一加认识松,还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认识哪些字。(鸡,鸭)引导学生用比一比的方法认识这两个字。
C.扩词识字鼠。
2. 森林里(猴子)、(兔子)、(松鼠)、(公鸡)(鸭子) (孔雀) 来参加比尾巴。通过读词语巩固生字认读。
三、初读感知,检查预习
这群小动物非常热情,想邀请我们一块去参加他们的比尾巴大赛,大家愿意去吗?但是我们必须拿到门票才能够进入比赛现场。我们的门票用钱是买不到的,它就是——出示生字。大家需要先闯过字词这一关才能够顺利进入比赛现场,大家有没有信心?学生读文识字。(做端正读书,遇到不会的借助拼音反复读。)
1、读词语(齐读,开火车读)
2、请教读的游戏。
3、帮助小鸡走迷宫。讲解:指导学生读正确,在尾巴的“巴”一词中读轻声,“巴”单独读的时候读一声:巴掌、巴士.教师指导学生将“巴”“把”“公”“松”进行比较
(二)写字
1、出示生字:云、公、车
2、指导观察:这三个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有笔画“撇折”,学生来指出最难写的字学写。
3、出示所学字,让学生观察笔画在田字格中的占格,有什么需要提醒大家的。
4、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5、学生描红,练写,教师个别指导,强调坐姿和握笔姿势。
6、用投影展示,集体评议。
四、研读课文
狮子大王邀请大家去动物园当裁判,他说好的裁判先要弄清动物们比尾巴的具体内容,我们一块去找找吧!比尾巴大赛的内容已经出来了,出示幻灯片的六个问句,看看你有什么发现?(提示:这篇课文的标点符号有一个陌生的朋友出现了。)
1.认识问句在每句话的后面都有一个像小耳朵“?”的符号,它的名字就叫问号。小问号的作用又是什么呢?他在提醒我们呢,读到每句话最后一个字的时候,总要往上扬一些。
2.指导朗读问句,一边识字一边弄清比尾巴的内容。出示六个评选项目:“长、短、扁、弯、最好看、好像一把伞”
A.动作认识短,知道长与短是反义词.
B.用加一加认识把,比较“巴”“把”识记,激发孩子学习汉字的兴趣.
C.做动作认识扁,明白扁的样子.
D. 初步理解最的意思,认识最,并指导朗读.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A.学习一二小节通过幻灯片知道一把伞的样子,并用自己的动作表示。
a.一问一答(师生问答,学生互问互答)
b.左边的同学读问句,右边的同学读回答的句子
c.扮演总裁判和小记者展示读。
B.学习三四小节
a.男生当总裁判女生当小记者读文。
b.学生展示读。
4.为小动物颁奖。
5.背诵课文
五、拓展延伸
这么多小动物,他们的尾巴都很可爱呢,你最喜欢谁的尾巴,为什么?
句式:我喜欢__的尾巴,因为它的尾巴_______。
提示:
1、出示动物图片。
2、模仿课文的句式自己创编儿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编出一首儿歌。谁的尾巴粗?谁的尾巴细?谁的尾巴像把扇?牛的尾巴马。牛的尾巴细。鱼的尾巴好象一把扇。谁的尾巴直?谁的尾巴卷?谁的尾巴像剪刀?猪的尾巴直。狗的尾巴卷。燕子的尾巴像剪刀。出示:尾巴哥,齐读。
六.总结
这节课不但认识了课本上的小动物和他们尾巴的特点还认识很多动物尾巴的特点,学会了编儿歌,真了不起!
七. 课后反思
在孩子眼中,动物是他们的最爱。本课用三问三答的形式,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课文琅琅上口,极富儿童情趣语言,能激起学生朗读欲望,还能引起学生观察其他动物尾巴特点的兴趣。低年级的识字教学重点,所以生字的学习贯穿始终。我通过创设情境,激发起学生对学习本课生字的兴趣,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并利用集体的智慧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记忆生字。在大量复现、说话中落实会读会认的生字学习目标。阅读建教学,我把重点放在了问句和答句的读上,我读,让学生发现问句的尾音向上,答句要向下。接着通过齐读、指名读,让学生充分感受问句和答句读法的不同。接下来,又进行了男女比赛读、个别读,谁读的好,就请他来给大家示范某一句,让大家跟学。最后,请个别同学采用问答形式来读,并请个别学生来表演着读。大家的兴趣很高,不知不觉中,下课铃响了...... 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反馈也反应出了一些问题。其中,关于朗读尤其促发我深思。怎样才能读得深入,怎样才能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有效的指导,使学生的朗读水平一次比一次有所提高。对此我做了如下反思:在指导学生读好一句话时,首先不要急于要求他们读出感情。如指导“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在不加字、不漏字、不错字的前提下,让学生在自读中体会句中的停顿之处,形成一定语感之后再试着读出问的语气。如部分学生仍没有读好,千万不能着急,或是就此草草结束进入下一个环节。而是应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继续进行耐心的指导,同时注意保护学生朗读的积极性。这时仍可以引导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问答对话的语气等方式,通过范读、赛读等形式,反复练习把句子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