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11.3地球的圈层结构(A)(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2019年11月14日,印尼马鲁古海北部发生里氏7.2级地震,震源深度50千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本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地壳 B.上地幔 C.地核 D.软流层
2.下列合理有效的防震减灾措施是( )
①健全防震减灾工作体系 ②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
③震时高层住户应迅速乘电梯逃离 ④户外避震应选择在墙脚处蹲下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2021·全国·高一单元测试)2018年10月3日,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上的索普坦火山爆发,火山灰直冲4千米高空。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喷发出来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4.火山灰漫天飞扬,对地球的外部圈层产生了很大影响。下列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大气圈是由大气组成的简单的系统
B.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C.生物圈占据大气圈的全部、水圈的底部
D.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但与地球的内部圈层没有关系
(2020·全国·高二单元测试)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5.b圈层的主体是( )
A.河流 B.湖泊 C.冰川 D.海洋
6.岩石圈的下界在( )
A.莫霍界面 B.古登堡界面
C.软流层上界 D.下地幔上界
(2018·全国·高一单元测试)如下图为“公转轨道相邻的三大行星相对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7.由图可知,关于三大行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三大行星都属于类地行星 B.②星公转轨道半径最长
C.①星表面温度最高 D.①星比②星离地球更远
8.与①、②行星相比,地球具备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之一是( )
A.适宜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 B.强烈的太阳辐射和充足的水汽
C.复杂的地形和岩石圈 D.强烈的地震和火山活动
(2021·四川省攀枝花市大河中学校高一阶段练习)北京时间2016年2月6日凌晨3时57分,台湾高雄发生6.7级地震,震源深度15千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本次地震震源最有可能位于( )
A.软流层 B.岩石圈 C.上地幔 D.地核
10.若在地震发生的地下3千米处有大型油气田分布,则该次地震产生的横波( )
A.速度保持不变 B.速度逐渐变小 C.速度逐渐增大 D.遇到油气层消失
(2021·四川·邻水实验学校高一阶段练习)读地震波速度和地球构造图,完成下面小题。
11.关于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④通过固体、液体传播,③只能通过液体 B.④传到b处,波速突然上升
C.③为纵波 D.④波速一直增加
12.a面上下两侧名称分别为( )
A.地壳和地幔 B.岩石圈和地壳 C.地幔和地核 D.岩石圈和地幔
(2021·吉林·乾安县第七中学高一阶段练习)2019年6月4日17时46分,在台湾台东县海域(北纬22.82°,东经121.75°)发生里氏5.8级地震,震源深度9千米。地震发生后,某地理学习小组绘制了地震波波速在地球内部的变化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内核 B.下地幔 C.外核 D.岩石圈
14.下列有关甲、乙、丙、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丙为莫霍界面 B.先到达地面的是甲波 C.丁为古登堡界面 D.先到达地面的是乙波
15.(2021·江西省万载中学高一阶段练习)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大运河属于( )
A.大气圈 B.水圈 C.生物圈 D.岩石圈
二、综合题
16.(2021·云南·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第一中学高一阶段练习)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
(1)ABC共同组成地球的____圈层,其中C为____圈,其特点是:____。
(2)图中,D层的分布特点是____。
(3)地球内部圈层是依据____划分的,地震发生时,横波只能通过____传播,所以,在水中游泳的人会感到____
A、左右摇晃 B、先摇晃后颠簸 C、先颠簸后摇晃 D、上下颠簸
17.(2021·山西·大同市平城中学校高一阶段练习)下图是“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表示地震波,其中A表示________波,B表示________波。
(2)图中C~H分别表示地球内部构造,D表示________面,其判断依据是________;该面以上C代表________,该面以下E代表________。
(3)图中F处,地震波A完全________,地震波B速度________并继续往深处传播。这说明F面以上的E物质状态呈________态,以下的G物质状态呈________态。F表示________面。
(4)G层表示________,H层表示________。地球的岩石圈包括地壳和________。
18.(2021·黑龙江·鸡西市第一中学校高一阶段练习)读“地球圈层结构局部图”和“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问题。
(1)图中A、B表示地震波,其中A表示_______波,B表示_______波。判断理由是_______。一般认为岩浆的发源地主要是_________,地球外部圈层中最活跃的是_________圈。
(2)下列有关上图说法正确的是( )
A.地壳在海洋中常常缺失
B.岩石圈的范围是指①②的全部和③的大部分
C.②是软流层
D.①层和②层属于地壳
(3)据图分析地壳厚度的特点及其具体表现。
19.(2021·天津·静海一中高一阶段练习)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示地球圈层结构中,c、d之间的界面叫做____。
(2)(易混易错题)岩石圈、地壳、地幔的位置接近,范围重叠,是同学们读图识别时易混易错的内容,我们通过下面的题进行巩固。
岩石圈包括____和____的顶部(写字母)。
岩石圈漂浮于____之上,其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
(3)地球有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20元人民币背面的景观体现出的地球外部圈层的个数是____个。
20.(2021·四川省泸县第四中学高一阶段练习)读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分界面A是____界面,B是____界面。
(2)在界面B上地震波波速变化情况____,____。
(3)图中圈层C是____,D是____。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11.3地球的圈层结构(A)(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2019年11月14日,印尼马鲁古海北部发生里氏7.2级地震,震源深度50千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本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地壳 B.上地幔 C.地核 D.软流层
2.下列合理有效的防震减灾措施是( )
①健全防震减灾工作体系 ②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
③震时高层住户应迅速乘电梯逃离 ④户外避震应选择在墙脚处蹲下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答案】1.B
2.A
【解析】1.据材料可知,本次地震震源深度约50千米,地壳的厚度不超过33千米,A错误。地慢的位置约为地下33千米至2900千米之间,因此本次地震的震源应位于上地幔,B正确。地核的位置在地下2900千米以下,软流层的位置在地下80千米至400千米左右,均不符合,CD错误。故选B。
2.健全防灾减防震减灾工作体系可以有效减少人员伤亡,①正确。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可有效帮助群众了解防震减灾相关知识,从而减少伤亡,②正确。地震发生时,高层住户应走楼梯逃离,而不应乘坐电梯,③错误。户外避震应选择在开阔地带躲避,④错误。故选A。
(2021·全国·高一单元测试)2018年10月3日,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上的索普坦火山爆发,火山灰直冲4千米高空。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喷发出来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4.火山灰漫天飞扬,对地球的外部圈层产生了很大影响。下列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大气圈是由大气组成的简单的系统
B.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C.生物圈占据大气圈的全部、水圈的底部
D.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但与地球的内部圈层没有关系
【答案】3.A
4.B
【分析】3.由材料中信息可以判断,喷发出来的火山灰物质先进入大气圈,再进入其他圈层,最后降落到地表,因此其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A正确,B、C、D错误。故选A。
4.大气圈是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组成的,系统复杂,A错误。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B正确。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及岩石圈的上部,C错误。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与地球的内部圈层也有密切的关系,D错误。故选B。
【点睛】地球的外部圈层可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各个圈层既围绕地表可各自形成一个封闭的体系,同时又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并共同促进地球外部环境的演化。
(2020·全国·高二单元测试)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5.b圈层的主体是( )
A.河流 B.湖泊 C.冰川 D.海洋
6.岩石圈的下界在( )
A.莫霍界面 B.古登堡界面
C.软流层上界 D.下地幔上界
【答案】5.D
6.C
【解析】5.b圈层为水圈,其主体是海洋水,约占全球水资源总量的96.5%,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D。
6.岩石圈是指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是由坚硬的岩石组成的,因此岩石圈的下界为软流层上界,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
(2018·全国·高一单元测试)如下图为“公转轨道相邻的三大行星相对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7.由图可知,关于三大行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三大行星都属于类地行星 B.②星公转轨道半径最长
C.①星表面温度最高 D.①星比②星离地球更远
8.与①、②行星相比,地球具备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之一是( )
A.适宜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 B.强烈的太阳辐射和充足的水汽
C.复杂的地形和岩石圈 D.强烈的地震和火山活动
【答案】7.A
8.A
【分析】试题分析:
7.由图示可知①为火星、②为金星,①星比②星离地球更近,D项错误;太阳系中水、金、地、火星为类地行星,A对;②星离太阳最近,公转轨道半径最短,B错;①星离太阳最远,表面温度最低,故C错。故选A。
8.地球上生命物质存在的原因包括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外部条件:①太阳光照稳定(太阳没有明显变化);②运行轨道安全(大、小行星公转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内部条件:③地表温度适宜(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周期不长不短);④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⑤有液态水(地球内部热量产生水汽,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与火星、金星相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使得地球上有适宜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是生命存在的条件。故选A。
【考点定位】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 八大行星的位置及特点
【名师点睛】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自身条件是有适宜的温度、水和可供生命呼吸的大气。太阳是太阳系的主要能量来源,日地距离适中,是地球上有适宜温度的主要原因。距离太近、太远导致温度过高或过低,不适宜生命存在。
(2021·四川省攀枝花市大河中学校高一阶段练习)北京时间2016年2月6日凌晨3时57分,台湾高雄发生6.7级地震,震源深度15千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本次地震震源最有可能位于( )
A.软流层 B.岩石圈 C.上地幔 D.地核
10.若在地震发生的地下3千米处有大型油气田分布,则该次地震产生的横波( )
A.速度保持不变 B.速度逐渐变小 C.速度逐渐增大 D.遇到油气层消失
【答案】9.B
10.D
【详解】地幔在莫霍界面深度大约17千米,以上为地壳,以下为地幔,而陆地上的地壳更厚,地幔要在几十千米深度处;根据材料,此次地震震源深度为15千米,又发生在陆地上,故不可能位于地幔,应该位于地壳部分,岩石圈指软流层以上部分,包括上地幔顶部和地壳,故15千米深度应该位于岩石圈,B正确;软流层在上地幔的上部,地核在2800千米深度以下,ACD错误;故选B。
横波波速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而油气是液态和气态的,横波不能通过,因此该次地震产生的横波遇到油气层会消失,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021·四川·邻水实验学校高一阶段练习)读地震波速度和地球构造图,完成下面小题。
11.关于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④通过固体、液体传播,③只能通过液体 B.④传到b处,波速突然上升
C.③为纵波 D.④波速一直增加
12.a面上下两侧名称分别为( )
A.地壳和地幔 B.岩石圈和地壳 C.地幔和地核 D.岩石圈和地幔
【答案】11.B
12.C
【解析】11.根据所学知识,纵波传播速度快,横波传播速度慢,从上向下地球的内部圈层分别为地壳、地幔、地核,分界面分别为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所以图中b表示莫霍界面,a表示古登堡界面,③表示横波,④表示纵波,C错误;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横波只能通过液体传播,A错误;读图可知,纵波穿过莫霍界面后波速突然上升,B正确;纵波和横波通过莫霍界面后波速都明显增加,C正确;图示纵波穿过古登堡界面后波速突然下降,D错误,该题选B。
12.根据上题结论,a表示古登堡界面,古登堡界面是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地幔离地面近,地核位于地球深处,故选C。
【点睛】地震波有横波和纵波两种形式:横波的震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可以通过固体进行传播;纵波的震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固、液、气三态物质都能传播纵波;纵波传播速度快于横波。
(2021·吉林·乾安县第七中学高一阶段练习)2019年6月4日17时46分,在台湾台东县海域(北纬22.82°,东经121.75°)发生里氏5.8级地震,震源深度9千米。地震发生后,某地理学习小组绘制了地震波波速在地球内部的变化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内核 B.下地幔 C.外核 D.岩石圈
14.下列有关甲、乙、丙、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丙为莫霍界面 B.先到达地面的是甲波 C.丁为古登堡界面 D.先到达地面的是乙波
【答案】13.D
14.B
【解析】13.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为9千米,位于岩石圈;内核、下地幔、外核的深度均大于9千米。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4.读图可知,丙位于地下约2900千米处,位于古登堡界面,A错误;甲波为纵波,传播速度比乙波(横波)快,甲波先到达地面,B正确、D错误;丁为莫霍界面,C项错误。故选B。
【点睛】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速度快于横波;纵波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而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人们利用地震波的传播特点,推测地球内部的结构,地球内部可以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
15.(2021·江西省万载中学高一阶段练习)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大运河属于( )
A.大气圈 B.水圈 C.生物圈 D.岩石圈
【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大运河是人工开凿的河流,属于水圈,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地面以上的圈层称为外部圈层,地面以下的圈层称为内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各个圈层既围绕地表可各自形成一个封闭的体系,同时又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并共同促进地球外部环境的演化。
二、综合题
16.(2021·云南·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第一中学高一阶段练习)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
(1)ABC共同组成地球的____圈层,其中C为____圈,其特点是:____。
(2)图中,D层的分布特点是____。
(3)地球内部圈层是依据____划分的,地震发生时,横波只能通过____传播,所以,在水中游泳的人会感到____
A、左右摇晃 B、先摇晃后颠簸 C、先颠簸后摇晃 D、上下颠簸
【答案】(1) 外部 水 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2)厚度不均
(3) 地震波传播的速度 固态 D
【分析】本题以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为背景,考查地球外部结构及地震波等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等地理核心素养。
(1)
据图可看出:A圈层为大气圈,B圈层为生物圈,C圈层为水圈,ABC三者共同组成地球的外部圈层;C圈层(水圈)特点: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2)
从图中可看出,D层为地壳,地壳的分布特点是大陆部分较厚,海洋部分较薄,厚度分布不均。
(3)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是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划分的。地震发生时,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不能在液体和气体中传播;纵波能在固、液、气三态中传播;所以在水中游泳的人只能受到纵波的影响,感觉到上下颠簸,却没有左右摇晃,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7.(2021·山西·大同市平城中学校高一阶段练习)下图是“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表示地震波,其中A表示________波,B表示________波。
(2)图中C~H分别表示地球内部构造,D表示________面,其判断依据是________;该面以上C代表________,该面以下E代表________。
(3)图中F处,地震波A完全________,地震波B速度________并继续往深处传播。这说明F面以上的E物质状态呈________态,以下的G物质状态呈________态。F表示________面。
(4)G层表示________,H层表示________。地球的岩石圈包括地壳和________。
【答案】(1) 横 纵
(2) 莫霍 横波和纵波在此处波速突然加快 地壳 地幔
(3) 消失 突然下降 固 液(或熔融状) 古登堡
(4) 外核 内核 上地慢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
【分析】本题以地震波在地球内部圈层的传播为材料,涉及地球内部圈层的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1)根据图中信息,A波传播速度较慢,B波传播速度较快,因为纵波速度大于横波,所以A波为横波,B波为纵波。
(2)地球内部被两个不连续界面(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分为地壳、地幔、地核,莫霍界面以上为地壳,以下为地幔,因地幔的物质密度更大,在莫霍界面处横波纵波传播的速度都明显加快。
(3)根据图中信息,F处为古登堡界面,此界面以上为地幔,以下为地核,在此处,横波完全消失,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因为横波不能穿过非固体物质,说明E(地幔)的物质状态呈固态,G(外核)的物质状态呈液态。
(4)根据前面分析,F为古登堡界面,古登堡界面以下为地核,根据波速的变化分为内外两部分。其中G为外核,H为内核,地球的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它们都是由坚硬的岩石构成的。
18.(2021·黑龙江·鸡西市第一中学校高一阶段练习)读“地球圈层结构局部图”和“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问题。
(1)图中A、B表示地震波,其中A表示_______波,B表示_______波。判断理由是_______。一般认为岩浆的发源地主要是_________,地球外部圈层中最活跃的是_________圈。
(2)下列有关上图说法正确的是( )
A.地壳在海洋中常常缺失
B.岩石圈的范围是指①②的全部和③的大部分
C.②是软流层
D.①层和②层属于地壳
(3)据图分析地壳厚度的特点及其具体表现。
【答案】(1) 横 纵 A波波速慢,B波波速快 软流层 生物
(2)D
(3)特点:全球的地壳厚度是不均匀的。具体表现: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
【分析】本大题以“地球圈层结构局部图”和“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地震波、地球内部圈层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基本技能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和规律能力。考查学生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素养。
(1)
图中A、B表示地震波,其中A在地表传播速度慢为横波,B在地表传播速度快为纵波;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一般认为这里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生物在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改造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地球外部圈层中最活跃的是生物圈。
(2)
地壳在水平方向上分为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大陆地壳比较厚,大洋地壳比较薄,A错; 岩石圈包括上地幔顶部和整个地壳,所以应该包括①②的全部和③的小部分(上地幔的顶部),B错; ②为硅镁层,C错;①为硅铝层②为硅镁层,①层和②层都属于地壳,D对。故选D。
(3)
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km,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厚,平均为33km,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最高可达70km;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厚度只有几千米。
【点睛】
19.(2021·天津·静海一中高一阶段练习)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示地球圈层结构中,c、d之间的界面叫做____。
(2)(易混易错题)岩石圈、地壳、地幔的位置接近,范围重叠,是同学们读图识别时易混易错的内容,我们通过下面的题进行巩固。
岩石圈包括____和____的顶部(写字母)。
岩石圈漂浮于____之上,其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
(3)地球有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20元人民币背面的景观体现出的地球外部圈层的个数是____个。
【答案】(1)莫霍界面
(2) c d 软流层
(3)3
【分析】本题以地球圈层结构图设置问题,涉及地球的内部和外部圈层的基本知识点,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1)
读图分析,图中a表示大气圈,b表示水圈,c表示地壳,d表示上地幔,e表示下地幔。c、d之间的界面即地壳和地幔的界面莫霍界面。
(2)
岩石圈包括c地壳和d上地幔的顶部,漂浮在软流层之上。一般认为,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
(3)
据图可知,20元人民币背面的景观体现出的地球圈层有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岩石圈四个圈层,其中属于外部圈层的有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个圈层。
【点睛】
20.(2021·四川省泸县第四中学高一阶段练习)读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分界面A是____界面,B是____界面。
(2)在界面B上地震波波速变化情况____,____。
(3)图中圈层C是____,D是____。
【答案】 莫霍 古登堡 横波消失 纵波速度变慢 地幔 外核
【解析】本题考查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详解】(1)地球内部构造中,上面的界面是莫霍界面,下面的界面是古登堡面;图中分界面A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莫霍界面;B是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古登堡面。
(2)读图分析,地震波E传播速度较慢,为横波,F传播速度较快,为纵波;由图可知,在界面B—古登堡面处,横波完全消失,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
(3)莫霍界面、古登堡面之间是地幔,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图中圈层C是地幔;D是外核;H是内核。
【点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