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11.3地球的圈层结构(B)(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地球图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外部圈层由a、b、c、d四部分组成
B.地球内部圈层由e、f、g三部分组成
C.a、b、c、d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
D.地震波在f、g交界面上,传播速度减为0
2.有关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包括地壳和地幔
②主要是由各种岩石组成的
③位于软流层以上
④厚度不一,大陆部分厚,大洋部分薄,甚至缺失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1.C
2.B
【解析】1.读图可知,a为大气圈,b为生物圈,c为水圈,d为地壳,e为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f为软流层以下的地幔部分,g为地核。地球外部圈层由大气圈(a)、生物圈(b)和水圈(c),而地壳(d)属于地球内部圈层,A错误;图中e、f为地幔,因此地球内部圈层应由D(地壳)、e和f(地幔)、g(地核)几部分组成,B错误;大气圈(a)、生物圈(b)、水圈(c)和地壳(岩石圈的一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形成了地表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C正确;f、g交界面为地幔与地核交界面,应为古登堡界面,该界面之下为液态的外核,因此地震波在f、g交界面上,纵波传播速度骤降,横波速度减为0,D错误。故选C。
2.岩石圈是指软流层以上,由岩石组成的部分,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①错误;岩石圈主要是由各种岩石组成的,位于软流层以上,②③正确;岩石圈在地球表面厚度不一,但不会缺失,有可能缺失的是地壳的硅铝层,④错误。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岩石圈是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组成。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1年5月30日12时50分,青海果洛州玛多县(北纬34.67度,东经98.31度)发生4.9级地震,震源深度9千米。下图为“地球内部图层局部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3.此次地震震源位于图中( )
A.① B.② C.③ D.④
4.关于地球内部圈层,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圈层为岩石圈,由固体岩石组成 B.②圈层中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快
C.④圈层为地幔,软流层位于其顶部 D.⑤圈层为岩石圈,平均厚度为17千米
【答案】3.A
4.B
【解析】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千米,陆地地壳平均厚度为33干米,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此次地震发生在海拔高的青藏高原,地壳远厚于33千米,而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仅9千米,因此本次地震震源位于地壳。地壳是指莫霍面以上的地球内部圈层,即图中中①圈层,A正确;读图可知,②是上地幔顶部、③是软流层、④为软流层及其以下的地幔部分,深度比地壳厚度大,不可能为此次地震震源所在地,排除BCD。故选A。
4.岩石圈是指软流层之上的地球内部圈层,包括莫霍面以上的①圈层,还包括软流层(③)以上、莫霍面以下的上地幔顶部(②),岩石圈就是图中⑤圈层,平均厚度一般在100~110千米,因此A、D错误;图中②圈层位于软流层之上,属于上地幔顶部,由固体岩石构成,在其中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快,B正确;据所学可知,地幔位于莫霍面以下、古登堡面以上,即图中的②③④三个圈层。图中显示,④圈层位于古登堡面以上,软流层以下,应为下地幔,C错误。故选B。
【点睛】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33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壳厚度可达60~70千米;海洋地壳厚度较薄,平均厚度约6千米。地壳厚度变化的规律是: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2021年1月2日,西班牙加那利群岛坎布雷维耶哈火山持续喷出熔岩(如图),火山喷发的高浓度二氧化硫和产生的灰烬使得岛上的空气质量恶化。当地政府要求人们除非必要,最好不离开家园,外出尽量戴口罩。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坎布雷维耶哈火山喷出的熔岩来自( )
A.地壳 B.下地幔 C.上地幔 D.地核
6.受本次坎布雷维耶哈火山喷发影响的外部圈层有( )
①大气圈②水圈③生物圈④岩石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5.C
6.A
【解析】5.上地幔上部存在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C正确;地壳、下地幔和地核均不存在软流层,排除ABD,故选C。
6.由材料可知,火山喷发的高浓度的二氧化硫会进入大气层,①满足;产生的灰烬会进入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但是岩石圈不属于地球的外部圈层,排除④,排除BCD;故选A。
【点睛】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外部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不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环境。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2021年4月17日7时58分在厄瓜多尔(0.35°N,79.95°W)发生7.5级地震,震源深度为10千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地震发生时,湖中泛舟的人们( )
A.先上下运动,后左右摇晃 B.先左右摇晃,后上下运动
C.只感受到上下颠簸 D.只感受到左右摇晃
8.此次地震发生于( )
A.地壳 B.地幔 C.外核 D.内核
9.地震可能诱发的次生灾害不包括( )
A.瘟疫盛行 B.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概率增加
C.山区滑坡,泥石流风险增大 D.河流改道
【答案】7.C
8.A
9.B
【分析】本题以厄瓜多尔地震考查学生对地震波、地球内部圈层结构以及震后重建相关问题的理解。
7.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纵波能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湖面是液体介质,只能纵波经过,故湖中泛舟的人们只能感受到上下颠簸,感受不到左右摇晃,C选项正确,排除其它选项。故选C。
8.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是33千米左右,厄瓜多尔地震震源深度在距地表10千米,应位于地壳内部,A选项正确。地幔约位于深度为33千米-2900千米,地核位于深度2900千米以下,都远超过此次地震震源深度,B、C、D选项错误。故选A。
9.地震发生后,大量生物因地震中建筑倒塌而死亡,尸体处理不当可能引发瘟疫,A属于。地震诱发地球以外行星撞地球概率增加无从考证,B不属于。山区震后易发生山体破碎,暴雨增加,引发滑坡、泥石流,C属于。山洪暴发,大量砂石汇入河道后,阻塞原有河道,可能引起河流改道,D属于。本题选择不属于地震诱发次生灾害的选项,故选B。
【点睛】地壳是地球固体地表构造的最外圈层,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厚度是33千米左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最高可达70千米;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厚度只有几千米。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2021年5月22日,青海省玛多县发生7.4级地震,震源深度17千米,下图为此次地震部分地区烈度分布图。我国将地震烈度分为12度,烈度越高,破坏越强。完成下面小题。
10.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地壳 B.上地幔 C.下地幔 D.软流层
11.图中四地( )
A.甲震级最高 B.乙烈度最高 C.丙破坏最强 D.丁震中距最大
【答案】10.A
11.C
【解析】10.陆地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33km,青海当地的地壳厚度应更厚,震源深度17千米,所以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壳,而非地幔(包括上地幔和下地幔)或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故选A。
11.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四地震级相同,A错。四地中丙处烈度最高,破坏最强,B错,C正确。四地位于以震中为圆心的圆上,震中距相同,D错。故选C。
【点睛】理论上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有时候不同地方测量存在误差,可能出现多个震级),但有多个烈度。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地核是地球的内部圈层之一。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地核的厚度约3400多千米,该数据的获得需要知道( )
A.地球的平均半径、莫霍界面的深度 B.地球的平均半径、古登堡界面的深度
C.地球的极半径、莫霍界面的深度 D.地球的极半径、古登堡界面的深度
13.科学家认为,外核液态物质的运动形成了( )
A.地球的运动 B.地球的形状
C.地球的磁场 D.地球的分层
【答案】12.B
13.C
【分析】12.地核的厚度约3400多千米,该数据的获得不仅需要知道地球的平均半径,而且由于古登堡界面是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所以还需要知道古登堡界面的深度,B正确、A错误;获得地核厚度数据的地球具体位置不确定,故需要知道地球的平均半径而不是极半径,CD错误。故选B。
13.外核是熔融状态的金属物质,科学家认为,外核液态物质的运动形成了地球的磁场,C正确;外核属于地球内部的一部分,地球运动、形状、分层与外核关系不大,ABD错误。故选C。
【点睛】地核由内外两部分组成。外地核位于地表下方2900公里至5150公里处,主要成分是液态金属,温度在4000摄氏度至6000摄氏度之间。而内地核在距地表5150公里处至地心,主要成分是固态铁和少量的镍,温度在6000摄氏度以上。内地核和外地核不是截然分开的,有一个过渡层。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为地球圈层构成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图中所示的圈层①②③分别是( )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D.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15.关于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岩石圈是指软流层及其以上部分 B.生物圈包含水圈和岩石圈的全部
C.大气圈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D.水圈是陆地上各种形态水体的总称
【答案】14.B
15.C
【分析】14.生物圈涉及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但多数生物集中分布在大气圈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所以圈层①为生物圈,②为水圈;岩石圈位于三大圈层的最底部,所以圈层③为岩石圈。故本题B项正确。
15.岩石圈是由上地幔顶部与地壳坚硬的岩石组成,不包含软流层,A错;生物圈多数生物集中分布在大气圈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B错;大气圈是地球的外部圈层,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C正确;水圈是地表和近地表的各种形态水体的总称,其主体是海洋水,还包括陆地上的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地下水等,D错。综合上述分析,本题选C项。
【点睛】地球的外部圈层主要包括生物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水圈与岩石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地理环境。
二、综合题
16.(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宜居带是指一颗恒星周围适宜生命存在的理想区域。
图1太阳系宜居带示意图 图2太阳结构示意图
图3地球部分结构示意图
(1)太阳系八大行星中,位于宜居带的行星是____和____;从图1中可以看出,位于宜居带的行星与太阳的距离适中,所以适宜的____。
(2)图2中太阳大气层③是____,该层太阳活动类型主要是____,其到达地球高纬度地区上空经常出现绚丽多彩的____。
(3)海洋地壳平均厚度是____千米,____层(填名称)在大洋底部非常罕见。
(4)岩石圈范围是指____全部以及____的顶部。
【答案】(1) 地球 火星 温度
(2) 日冕层 太阳风 极光
(3) 5—10 硅铝
(4) 甲和乙(地壳) 丙(地幔或上地幔)
【分析】本大题以太阳系宜居带示意图、太阳结构示意图、地球部分结构示意图为材料,设置四道小题,涉及宜居带位置、太阳大气层次与太阳活动、地壳厚度与结构、岩石圈的范围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地理信息的提取能力及综合思维素养。
(1)
太阳系八大行星离太阳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图中显示,位于宜居带的行星是第三颗和第四颗行星,即地球和火星;从图中可以看出宜居带行星与太阳距离适中,获取的太阳辐射能量适中,所以表面温度适宜。
(2)
太阳大气由里及外依次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图中显示,太阳大气层③是最外的一层,应为日冕层。日冕层太阳活动类型主要是太阳风,其到达地球后,受到地球磁场影响,向极地地区运动,在高纬地区与高层大气碰撞,产生绚丽多彩的极光。
(3)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海洋地壳平均厚度是5-10千米。图中显示,地壳中的甲层属于大陆地壳的上层,在大洋底部非常罕见,呈不连续状态分布,主要是由于该甲层中硅和铝的比重较大,密度相对较小,称为硅铝层。
(4)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岩石圈是指软流层之上的地球内部圈层,其范围是指地壳全部和上地幔的顶部,在图中包括甲、乙全部和丙(上地幔)的顶部。
17.(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上图中地球内部圈层的分界面②为____。
(2)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____,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是____(填字母)。
(3)生物圈占有____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____圈的上部(填名称)。
(4)关于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B、C、D为地球外部圈层,C为生物圈
B.地壳厚度不均,陆地地壳比海洋地壳厚
C.A、B、C、D、E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
D.地震波在①、②交界面上,传播速度减为0
(5)有关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岩石圈是上地幔的一部分 B.岩石圈即地壳的表层由岩石组成的部分
C.位于软流层以上 D.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是图中的①界面
【答案】(1)古登堡面
(2) 大气圈 水圈
(3) 大气圈 岩石圈
(4)B
(5)C
【分析】该大题结合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设置五个小题,涉及地球的圈层结构、地震波、岩石圈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1)
观察图中信息可知,②的深度大约在2900km左右,应为古登堡界面。
(2)
观察图中信息可知,A表示大气圈,B表示水圈。地球的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为大气圈,因此最后的为A层,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故B圈层连续而不规则。
(3)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生物圈是最为活跃的圈层,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以及岩石圈的上部。
(4)
结合所学知识,观察图中信息,C、D、E分别表示地壳、地幔、地核,属于地球的内部圈层,故A错;地壳厚度不均,陆地地壳比海洋地壳厚,故B正确;人类生活在外部圈层中,图中CDE为内部圈层结构,故C错;①深度为33km,应为莫霍界面,地震波在此界面上波速加快,题1结论可知②界面为古登堡界面,横波在此突然消失,纵波波速在此突然下降,故D错误,答案选择B。
(5)
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岩石圈为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但不能说岩石圈是上地幔的一部分,故AB错,C正确;①为莫霍界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地核和地幔的分界线是古登堡界面,故D错误,答案选C。
18.(2019·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结合图判断两个不连续面:A为__________ ,B为__________,地震波通过B界面时,波速变化有何特征 。
(2)填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圈层名:C ,D+E_______,F+G__ 。
(3)如何推断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物质是固态还是液态
【答案】(1)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2)地壳;地幔;地核。
(3)由于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三态传播,而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因此可以判断:地壳和地幔属于固态,地核可能为液态。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
【详解】(1)A界面深度较浅,为莫霍界面,大陆部分在地面下平均33km处,B界面在地下平均2900km处,为古登堡界面。当地震波通过古登堡界面时,横波突然消失,纵波波速突然下降。
(2)C表示莫霍界面以上地球内部圈层的部分,为地壳;D+E表示莫霍界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的部分,为地幔;F+G表示古登堡界面以下的部分,为地核。
(3)横波和纵波波速不同,且传播速度会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变化而变化。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三态传播,而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当地震波传播至古登堡界面时,由于横波突然消失,纵波波速突然下降,因此可以判断地壳和地幔属于固态,地核深度较深,压力较高,物质状态不可能为气态,可能为熔融状态或液态。
19.(2020·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地震发生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震通过地震波向外释放出能量
B.地球的内能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
C.地震发生时,首先到达地面的是地震波中的横波
D.发生在海洋中的强烈地震不会对人类产生危害
(2)图中两个不连续面A为________,B为________,地震波通过B界面时,波速变化有何特征?
(3)填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圈层名称:C________,D+E________,F+G________。
(4)自己设计图例,并在图中画出岩石圈的范围。
(5)如何推断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物质是固态还是液态?
【答案】(1)A
(2)莫霍面 古登堡面 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3)地壳 地幔 地核
(4)画图略(提示:软流层以上部分)。
(5)由于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传播,而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由此可以判断:地壳和地幔属于固态,外核可能为液态或熔融状态。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地震博得特点以及地球的内部圈层等相关知识。
【详解】(1)本题主要考查地震波。地震通过地震波向外释放出能量,A对。地球的内能主要来源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B错。地震发生时,首先到达地面的是地震波中的纵波,C错。发生在海洋中的强烈地震,可能引发海啸,对人类产生危害,D错。故答案选A。
(2)读图分析可知,A为莫霍面,划分的为地壳和地幔,B为古登堡面,划分的为地幔和地核。,横波和纵波在经过莫霍面时速度都明显加快,在经过古登堡面时,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
(3)读图分析可知,C位于莫霍面以上,属于地壳;D+E位于莫霍面以下,古登堡面以上,属于地幔;F+G属于地核,F为外核,G为内核。
(4)图例可以自己设计,岩石圈是指软流层以上的部分。用图例正确表示就可以了。
(5)根据横波和纵波特点不同,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而且纵波能在固态和液态中传播,横波只能在固态中传播,因此根据横波和纵波和传播特点可以区别介质是固态还是液态。
20.(2019·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是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表示地震波,其中A表示________波,B表示________波,其判断依据是________。F________面。
(2)图中F处,地震波A完全______,地震波B波速度______并继续往深处传播。这说明F面以上的E物质状态为______,以下的G物质状态可能为______态。
(3)F面以下为________,C面和D面之间为________,D面以下为________。
【答案】 横 纵 通过同一介质时,A波传播速度慢,B波传播速度快 古登堡 消失 突然下降 固态 液态 地核 地壳 地幔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地球的圈层结构和地震波的特点。
【详解】第(1)小题,左图是地震波由地表向地心传播过程中波速随深度的变化情况(注意左侧的深度),上方横坐标表示地震波速度,图中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横波和纵波。地震波在通过同一介质时,波速慢者为横波,快者为纵波。所以A表示横波,B表示纵波,判断依据是通过同一介质时,横波传播速度慢,纵波传播速度快。地球内部大致分为三个主要圈层,即地壳、地幔、地核。它们的分界面分别为莫霍界面和登堡界面。地震波通过莫霍界面时横波和纵波速度增加,通过登堡界面时横波突然消失,纵波速度下降。由此可判断出图中F为古登堡界面。第(2)小题,F为登堡界面,地震波通过登堡界面时A横波突然消失,B纵波速度下降。纵波能在固、液、气三种介质中传播,横波只能在固体介质中传播,说明F面(古登堡界面)以上的E物质状态为固态,以下的G物质状态可能为液态。第(3)小题,F面(古登堡界面)以下为地核,C面和D面之间为地壳,D面以下为地幔。
【点睛】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
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地球内部可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具体分析如图表所示: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11.3地球的圈层结构(B)(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地球图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外部圈层由a、b、c、d四部分组成
B.地球内部圈层由e、f、g三部分组成
C.a、b、c、d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
D.地震波在f、g交界面上,传播速度减为0
2.有关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包括地壳和地幔
②主要是由各种岩石组成的
③位于软流层以上
④厚度不一,大陆部分厚,大洋部分薄,甚至缺失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1年5月30日12时50分,青海果洛州玛多县(北纬34.67度,东经98.31度)发生4.9级地震,震源深度9千米。下图为“地球内部图层局部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3.此次地震震源位于图中( )
A.① B.② C.③ D.④
4.关于地球内部圈层,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圈层为岩石圈,由固体岩石组成 B.②圈层中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快
C.④圈层为地幔,软流层位于其顶部 D.⑤圈层为岩石圈,平均厚度为17千米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2021年1月2日,西班牙加那利群岛坎布雷维耶哈火山持续喷出熔岩(如图),火山喷发的高浓度二氧化硫和产生的灰烬使得岛上的空气质量恶化。当地政府要求人们除非必要,最好不离开家园,外出尽量戴口罩。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坎布雷维耶哈火山喷出的熔岩来自( )
A.地壳 B.下地幔 C.上地幔 D.地核
6.受本次坎布雷维耶哈火山喷发影响的外部圈层有( )
①大气圈②水圈③生物圈④岩石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2021年4月17日7时58分在厄瓜多尔(0.35°N,79.95°W)发生7.5级地震,震源深度为10千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地震发生时,湖中泛舟的人们( )
A.先上下运动,后左右摇晃 B.先左右摇晃,后上下运动
C.只感受到上下颠簸 D.只感受到左右摇晃
8.此次地震发生于( )
A.地壳 B.地幔 C.外核 D.内核
9.地震可能诱发的次生灾害不包括( )
A.瘟疫盛行 B.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概率增加
C.山区滑坡,泥石流风险增大 D.河流改道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2021年5月22日,青海省玛多县发生7.4级地震,震源深度17千米,下图为此次地震部分地区烈度分布图。我国将地震烈度分为12度,烈度越高,破坏越强。完成下面小题。
10.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地壳 B.上地幔 C.下地幔 D.软流层
11.图中四地( )
A.甲震级最高 B.乙烈度最高 C.丙破坏最强 D.丁震中距最大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地核是地球的内部圈层之一。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地核的厚度约3400多千米,该数据的获得需要知道( )
A.地球的平均半径、莫霍界面的深度 B.地球的平均半径、古登堡界面的深度
C.地球的极半径、莫霍界面的深度 D.地球的极半径、古登堡界面的深度
13.科学家认为,外核液态物质的运动形成了( )
A.地球的运动 B.地球的形状
C.地球的磁场 D.地球的分层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为地球圈层构成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图中所示的圈层①②③分别是( )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D.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15.关于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岩石圈是指软流层及其以上部分 B.生物圈包含水圈和岩石圈的全部
C.大气圈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D.水圈是陆地上各种形态水体的总称
二、综合题
16.(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宜居带是指一颗恒星周围适宜生命存在的理想区域。
图1太阳系宜居带示意图 图2太阳结构示意图
图3地球部分结构示意图
(1)太阳系八大行星中,位于宜居带的行星是____和____;从图1中可以看出,位于宜居带的行星与太阳的距离适中,所以适宜的____。
(2)图2中太阳大气层③是____,该层太阳活动类型主要是____,其到达地球高纬度地区上空经常出现绚丽多彩的____。
(3)海洋地壳平均厚度是____千米,____层(填名称)在大洋底部非常罕见。
(4)岩石圈范围是指____全部以及____的顶部。
17.(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上图中地球内部圈层的分界面②为____。
(2)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____,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是____(填字母)。
(3)生物圈占有____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____圈的上部(填名称)。
(4)关于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B、C、D为地球外部圈层,C为生物圈
B.地壳厚度不均,陆地地壳比海洋地壳厚
C.A、B、C、D、E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
D.地震波在①、②交界面上,传播速度减为0
(5)有关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岩石圈是上地幔的一部分 B.岩石圈即地壳的表层由岩石组成的部分
C.位于软流层以上 D.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是图中的①界面
18.(2019·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结合图判断两个不连续面:A为__________ ,B为__________,地震波通过B界面时,波速变化有何特征 。
(2)填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圈层名:C ,D+E_______,F+G__ 。
(3)如何推断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物质是固态还是液态
19.(2020·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地震发生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震通过地震波向外释放出能量
B.地球的内能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
C.地震发生时,首先到达地面的是地震波中的横波
D.发生在海洋中的强烈地震不会对人类产生危害
(2)图中两个不连续面A为________,B为________,地震波通过B界面时,波速变化有何特征?
(3)填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圈层名称:C________,D+E________,F+G________。
(4)自己设计图例,并在图中画出岩石圈的范围。
(5)如何推断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物质是固态还是液态?
20.(2019·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是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表示地震波,其中A表示________波,B表示________波,其判断依据是________。F________面。
(2)图中F处,地震波A完全______,地震波B波速度______并继续往深处传播。这说明F面以上的E物质状态为______,以下的G物质状态可能为______态。
(3)F面以下为________,C面和D面之间为________,D面以下为________。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