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11.4地球的演化(C)(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3·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裸蕨是已经灭绝了的最古老的陆生植物,下图是“裸蕨植物复原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这种植物出现的时间是( )
A.古生代 B.中生代 C.新生代 D.前寒武纪
2.泥盆纪裸蕨繁盛,该时期( )
A.种子植物出现 B.鱼类出现 C.鸟类灭绝 D.蓝绿藻出现
(2023·全国·高一课时练习)根据生物活动情况,地球的历史大致经历了三大阶段。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3.没有生命的地球阶段( )
A.经历了38.5亿年 B.细菌已经出现
C.海洋开始形成 D.对后来的生物没有意义
4.原始生命的地球阶段( )
A.出现了生命大爆发 B.绿色植物出现
C.大气成分没有变化 D.大多数时间处于多细胞生物演化阶段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演化历史中,很多地质事件都可以作为现代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宝贵遗产,人们完全可以从中吸取经验与教训。回答下列各题。
5.历史时期出现的温暖期,导致北极冰盖消失,亚热带范围向北扩展到加拿大。这一时期下列地理现象可信的是( )
A.海岸线大幅度变长 B.水热资源开发难度下降
C.天山积雪冰川增多 D.野生大象生存纬度升高
6.原始大气演变为现在大气的关键是( )
A.蛋白质和核酸的出现 B.叶绿体的出现
C.原始生命的出现 D.臭氧层的出现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地球上每个生命物种都有着产生—发展—消亡的历程。回答下列各题。
7.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 )
A.单细胞生物 B.多细胞生物 C.脊椎动物 D.蕨类植物
8.真正陆生植物最初出现的时代是( )
A.寒武纪 B.奥陶纪 C.志留纪 D.泥盆纪
9.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发生在( )
A.中生代和新生代 B.寒武纪和中生代末期
C.古生代和新生代第三纪 D.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
(2021·全国·高一单元测试)读某地地层剖面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0.图中地层中动物化石经历的演化过程是( )
A.海生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
B.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
C.爬行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
D.爬行动物—脊椎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
11.石炭—二叠纪是地质史上最重要的成煤时期,由此可推知当时的环境特点为( )
A.干燥,冷热多变 B.炎热,岩浆活跃
C.湿润,森林茂密 D.寒冷,冰雪广布
12.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分别出现在( )
A.前寒武纪末期和古生代末期 B.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
C.中生代末期和新生代末期 D.古生代末期和新生代末期
(2020·全国·高一单元测试)末次冰盛期(末次冰期的全盛时期)是地质历史时期一个最近的寒冷期。在末次冰盛期内,受季风环流变化的影响,中国大陆自然带分布与现今差异较大,同一个时期古人类遗址内石器制品数量较少。下图示意末次冰盛期中国大陆自然带分布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关于图示地理事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冰盛期时的陆地面积与现在相比偏小
B.③自然带的位置与现在相比偏东偏南
C.多年冻土的南界位置与现在相比偏北
D.山地雪线的位置与现在相比海拔更高
14.末次冰盛期时
A.亚洲高压势力弱,夏季风弱 B.亚洲高压势力强,夏季风强
C.亚洲低压势力弱,夏季风弱 D.亚洲低压势力强,夏季风强
15.末次冰盛期时大地湾遗址内石器制品数量较少表明
A.单位面积内生活的人口减少 B.自然带的数量明显减少
C.采集和渔猎活动的距离变短 D.环境承载力明显增大
二、综合题
16.(2021·全国·高一单元测试)读“甲、乙两地岩层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古生代的石炭纪、二叠纪是地质史上最重要的成煤时期,推测当时的环境特点。
(2)A~G地层中,形成时间最早和最晚的地层分别形成于什么地质年代?
(3)A~G层和W~Z层中可能形成于同一地质年代的地层有哪些?列举相关地层并说明判断理由。
17.(2021·全国·高一单元测试)读下面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生物是在地球发展历史中产生的,但在地质历史时期,也经历过一些不利于生物生存的环境变化阶段,导致大量生物物种的衰退和灭绝。下面是生物的进化、灭绝与环境变迁关系示意图。
(1)根据图示内容写出植物演化从低级到高级的顺序。
(2)说明表格中A、B所示两次生物灭绝事件的内容。
(3)古生代的石炭纪、二叠纪是地质史上最重要的成煤时期,推测当时的环境特点。
读“甲、乙两地岩层分布示意图”
(4)A~G地层中形成最早和最晚的分别是哪一层?分别形成于什么地质年代?
(5)A~G层和W~Z层中可能形成于同一地质年代的地层有哪些?列举相关地层并说明判断理由。
18.(2021·全国·高一单元测试)阅读一则报道,完成下列各题。
美国出版的《科学》杂志刊登一篇文章说,科学家们研究发现,地球在6500万年前遭受一颗小行星撞击而导致恐龙灭绝,但这并非是地球唯一的“飞来横祸”。另一颗小行星(也可能是彗星)在距今约2.5亿年前也撞击过地球,触发了地球上最大规模的物种灭绝……
有关证据是科学家们在对远古时代的沉积物进行研究时发现的,这些从日本、中国和匈牙利的不同地点搜集的沉积物来自地质史上的二叠纪和三叠纪之间……
这颗撞击地球的小行星撞击的威力相当于地球上最大地震的100万倍,由此还引发了地球上最大规模的火山运动。火山灰和撞击引起的灰尘覆盖整个地球达数百年。当时地球上的主要物种,包括1.5万种三叶虫全部灭绝,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生脊椎动物被毁灭……
(1)“二叠纪和三叠纪之间”应该是距今约2.5亿年,这也是 代和 代的时间界线。
(2)简要分析当时全球气候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简述当时地球上生物遭毁灭的直接原因。
19.(2020·重庆复旦中学高一阶段练习)读“某地区地质剖面图”,回答问题。
(1)三叶虫化石可能存在于____或____(填序号)地层。
(2)②地层主要可能找到____动物化石,在该类动物繁盛时期的气候特点为____,植被特点为____。
(3)研究发现该地蕴藏着丰富的煤矿,在____或____(填序号)地层能找到煤。在②成煤期____植物繁盛,在③成煤期____植物繁盛。
(4)①地层形成时期出现____,是生物发展史上的重大飞跃。
20.(2020·湖北·高二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神农架位于华中亚热带东部低山丘陵向西部高原山地的过渡区域,平均海拔约2000m。大九湖位于神农架西部的山间盆地,海拔1700m。地质学家在大九湖湖底沉积物中钻探获取了湖底以下六米深的沉积物,经检测沉积物年代涵盖末次冰期(距今40000年)至今。
下表是神龙架地区现代植被带分布及末次冰期植被带垂直迁移
深度(cm) 岩性描述
0-50 灰黑色腐殖质,含有大量植物根茎
50-90 灰褐色腐殖质,含大量植物根茎
90-122 灰黑色泥炭.较细致密
122-161 灰色粘土
161-193 具有黑白相间纹层的粘土
193-260 灰白色粘土
260-274 灰白色粉砂质粘土
274-322 灰县色粘土(274-288cm)夹带植物碎屑的灰色粘土(288-322cm)
322-392 灰白色粘土{322-379cm)灰白色黏土夹带细砂层(379-392cm)
392-422 灰白色细砂含砾石
422-450 灰色黏土夹带零星有机质
450-520 灰白色黏土偶含砾石,略带有机质
520-550 灰白色黏土
550-600 灰绿色粘土(4550-569cm)白色粘土(569-572cm)灰绿色粘土(572-600cm)
大九湖钻孔岩性描述下图是大九湖钻孔不同深度岩性描述
(1)分别写出大九湖地区末次冰期和现代的植被带名称以及距今10000年沉积物的岩性描述。
(2)推测大九湖当前湖水的含沙量和透明度,并简要说明理由。
(3)总结末次冰期至今湖底沉积物沉积速度的变化规律。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11.4地球的演化(C)(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3·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裸蕨是已经灭绝了的最古老的陆生植物,下图是“裸蕨植物复原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这种植物出现的时间是( )
A.古生代 B.中生代 C.新生代 D.前寒武纪
2.泥盆纪裸蕨繁盛,该时期( )
A.种子植物出现 B.鱼类出现 C.鸟类灭绝 D.蓝绿藻出现
【答案】1.A
2.A
【分析】1.裸蕨植物最早形成于古生代志留纪,A正确,BC错。前寒武纪位于古生代以前,D错。故选A。
2.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泥盆纪种子植物出现;鱼类出现于古生代奥陶纪;鸟类出现于中生代侏罗纪;蓝绿藻出现于前寒武纪。故选A。
【点睛】部分动物出现的地质的年代总结如下:
地质年代 纪 动物出现顺序
中生代 侏罗纪 鸟类和小型哺乳类出现
古生代 石炭纪 爬行类出现
古生代 泥盆纪 古代两栖类出现
古生代 奥陶纪 低等鱼类出现
(2023·全国·高一课时练习)根据生物活动情况,地球的历史大致经历了三大阶段。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3.没有生命的地球阶段( )
A.经历了38.5亿年 B.细菌已经出现
C.海洋开始形成 D.对后来的生物没有意义
4.原始生命的地球阶段( )
A.出现了生命大爆发 B.绿色植物出现
C.大气成分没有变化 D.大多数时间处于多细胞生物演化阶段
【答案】3.C
4.B
【分析】3.没有生命的地球阶段开始于地球的形成,结束于38.5亿年前,经历了约45.7-38.5=7.2亿年,A错;既然没有生命,细菌也就没有出现,B错;在没有生命的地球阶段,海洋开始形成,C正确;原始海洋是未来生命孕育的摇篮,对生命意义重大,D错。故选C。
4.生命大爆发发生在充满生机的地球阶段,A错;该阶段蓝绿藻出现,是绿色植物,B正确;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地球大气成分逐渐发生变化,C错;该阶段大多数时间是单细胞生物的演化,D错。故选B。
【点睛】冥古宙时期只有一些有机质,没有生命的迹象;太古宙时期出现蓝细菌等原核生物;元古宙时期蓝细菌大爆发,演化出真核生物和多细胞生物。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演化历史中,很多地质事件都可以作为现代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宝贵遗产,人们完全可以从中吸取经验与教训。回答下列各题。
5.历史时期出现的温暖期,导致北极冰盖消失,亚热带范围向北扩展到加拿大。这一时期下列地理现象可信的是( )
A.海岸线大幅度变长 B.水热资源开发难度下降
C.天山积雪冰川增多 D.野生大象生存纬度升高
6.原始大气演变为现在大气的关键是( )
A.蛋白质和核酸的出现 B.叶绿体的出现
C.原始生命的出现 D.臭氧层的出现
【答案】5.D
6.B
【分析】5.温暖期中高纬度热量条件改善,野生大象生存纬度升高,D正确。由于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海岸线变短;热量改善,但水位上升,落差减小,水能资源开发难度上升;气候变暖,天山积雪冰川加速融化,ABC错。故选D。
6.由原始大气转化为现在大气,同生命现象的发展关系最为密切,有叶绿体的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使大气中的氧含量增加,故原始大气演变为现在大气的关键是叶绿体的出现,B正确。蛋白质和核酸的出现有利于原始生命的出现,臭氧层的出现有利于生命的繁衍,均不是原始大气演变为现在大气的关键,ACD错。故选B。
【点睛】原始大气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等,在太古宙时期,蓝藻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氧气,元古宙时,蓝藻大爆发,大气成分开始发生改变。而蓝藻进行光合作用,其关键在于叶绿体的出现。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地球上每个生命物种都有着产生—发展—消亡的历程。回答下列各题。
7.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 )
A.单细胞生物 B.多细胞生物 C.脊椎动物 D.蕨类植物
8.真正陆生植物最初出现的时代是( )
A.寒武纪 B.奥陶纪 C.志留纪 D.泥盆纪
9.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发生在( )
A.中生代和新生代 B.寒武纪和中生代末期
C.古生代和新生代第三纪 D.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
【答案】7.A
8.C
9.D
【分析】7.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出现在海洋中的单细胞生物,生物学上统称为原核细胞生物,A正确,B错。脊椎动物和蕨类植物繁盛于晚古生代,均非最初的生命形式,CD错。故选A。
8.4.4亿年前的志留纪,陆生裸蕨植物出现,标志着植物开始向陆地扩展,C正确。寒武纪和奥陶纪位于志留纪以前,泥盆纪位于志留纪之后,均不是真正陆生植物最初出现的时代。故选C。
9.根据所学地理知识可知,“二叠纪灭绝事件”发生在古生代末期,“白垩纪灭绝事件”发生在中生代末期,这是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这两次最重要的生物灭绝事件并未发生在新生代或寒武纪,D正确,ABC错。故选D。
【点睛】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简史中的三条线索:
1、地质年代变化: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 新生代(可用首字“太元古中新”记忆)。
2、动物演化: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 → 鱼类时代 →两栖动物时代 → 爬行动物 时代→哺乳动物时代→人类时代。
3、植物演化:海生藻类时代→陆上孢子植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时代。
(2021·全国·高一单元测试)读某地地层剖面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0.图中地层中动物化石经历的演化过程是( )
A.海生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
B.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
C.爬行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
D.爬行动物—脊椎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
11.石炭—二叠纪是地质史上最重要的成煤时期,由此可推知当时的环境特点为( )
A.干燥,冷热多变 B.炎热,岩浆活跃
C.湿润,森林茂密 D.寒冷,冰雪广布
12.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分别出现在( )
A.前寒武纪末期和古生代末期 B.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
C.中生代末期和新生代末期 D.古生代末期和新生代末期
【答案】10.B
11.C
12.B
【解析】10.含三叶虫化石的为古生代早期地层,含鱼类化石的为古生代中期地层,含恐龙化石的为中生代地层,含裸子植物化石、煤层的地层出现在古生代晚期或中生代地层。从动物进化来看,古生代早期是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的时代;古生代中期,出现了脊椎动物一一鱼类;中生代,爬行动物盛行。因此可知B正确,ACD错,故选B。
11.煤炭是地质时期的森林等植被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的,由此可推知,温暖湿润的环境,森林茂密,有利于煤炭的形成。因此可知C项正确,ABD错误,故选C。
12.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分别出现在古生代未期(二纪大灭绝,超过96%的地球生物灭绝)和中生代末期(白垩纪大灭绝,又称为恐龙大灭绝),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地球一共经历过五次生物大灭绝,分别是奥陶纪大灭绝、泥盆纪大灭绝、二叠纪大灭绝、三叠纪大灭绝、白垩纪大灭绝。
(2020·全国·高一单元测试)末次冰盛期(末次冰期的全盛时期)是地质历史时期一个最近的寒冷期。在末次冰盛期内,受季风环流变化的影响,中国大陆自然带分布与现今差异较大,同一个时期古人类遗址内石器制品数量较少。下图示意末次冰盛期中国大陆自然带分布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关于图示地理事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冰盛期时的陆地面积与现在相比偏小
B.③自然带的位置与现在相比偏东偏南
C.多年冻土的南界位置与现在相比偏北
D.山地雪线的位置与现在相比海拔更高
14.末次冰盛期时
A.亚洲高压势力弱,夏季风弱 B.亚洲高压势力强,夏季风强
C.亚洲低压势力弱,夏季风弱 D.亚洲低压势力强,夏季风强
15.末次冰盛期时大地湾遗址内石器制品数量较少表明
A.单位面积内生活的人口减少 B.自然带的数量明显减少
C.采集和渔猎活动的距离变短 D.环境承载力明显增大
【答案】13.B
14.C
15.A
【分析】13.由图可知,冰盛期时的陆地面积与现在相比偏大,A错误。③自然带的位置与现在相比偏东偏南,B正确。多年冻土的南界位置与现在相比偏南,C错误。冰盛期时期,气候严寒,山地雪线的位置与现在相比海拔更低,D错误。故选B。
14.末次水盛期亚欧大陆雪线降低,冰川和冻土覆盖面积增大,部分洋面结冰;在此时期,夏季冰面反射大阳辐射增强,冰川冻土融化吸收能量增多,故夏季陆地增温慢,气温低;海洋结冰,海洋气温与大陆气温差别小,海陆热力差异小,导致亚洲低压势力减弱,因而夏季风势力减弱。C正确,故选C。
15.末次冰盛期,大地湾遗址气温低,降水少,植被类型发生变化,变成温带草原,生物量减少,使单位面积生活的人数量减少,导致遗址中石器制品数量减少,A正确。自然带的数量没有变化,只是类型发生改变,B错误。部分海面和河湖冰封,采集和渔猎活动的距离变长,C错误。环境承载力会变小,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读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侧重对核心素养的综合思维能力的考查。
二、综合题
16.(2021·全国·高一单元测试)读“甲、乙两地岩层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古生代的石炭纪、二叠纪是地质史上最重要的成煤时期,推测当时的环境特点。
(2)A~G地层中,形成时间最早和最晚的地层分别形成于什么地质年代?
(3)A~G层和W~Z层中可能形成于同一地质年代的地层有哪些?列举相关地层并说明判断理由。
【答案】(1)气候温暖湿润,森林密布。
(2)A层最早,形成于古生代;G层最晚,形成于新生代。
(3)B和W、F和Y、G和Z属同一年代,因为每对地层中含有相同的古生物化石。C和X属同一年代,因为地层的先后顺序和岩石类型相同。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地质时代的知识,难度中等,考查学生的材料信息提取和分析信息的能力。
(1)
煤炭是古生物遗体深埋地下后经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形成,所以成煤的基础是森林。在古生代的石炭纪、二叠纪是地质史上最重要的成煤时期,推测当时的环境应该是气候温暖湿润,森林密布。
(2)
有生物进化的基本规律:在越古老的地层中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A层的化石为三叶虫化石、菊化石,为结构简单,分类低等的生物,形成年代早,形成于古生代。G层的化石有哺乳类动物化石,结构最复杂,分类最高等的生物,形成年代最晚,形成于新生代。
(3)
地层中有相同的古生物化石的可能是同一年代。从图中可以看出,B和W都有菊化石和鱼类化石;F和Y都有鸟类化石、植物化石和恐龙足迹化石;G和Z都有植物化石、哺乳类化石和鸟类化石,所以它们每对地层中都含有相同的古生物化石。C和X属同一年代,因为地层的先后顺序和岩石类型相同,都有喷出岩。
【点睛】
17.(2021·全国·高一单元测试)读下面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生物是在地球发展历史中产生的,但在地质历史时期,也经历过一些不利于生物生存的环境变化阶段,导致大量生物物种的衰退和灭绝。下面是生物的进化、灭绝与环境变迁关系示意图。
(1)根据图示内容写出植物演化从低级到高级的顺序。
(2)说明表格中A、B所示两次生物灭绝事件的内容。
(3)古生代的石炭纪、二叠纪是地质史上最重要的成煤时期,推测当时的环境特点。
读“甲、乙两地岩层分布示意图”
(4)A~G地层中形成最早和最晚的分别是哪一层?分别形成于什么地质年代?
(5)A~G层和W~Z层中可能形成于同一地质年代的地层有哪些?列举相关地层并说明判断理由。
【答案】(1)海生藻类时代一陆上孢子植物时代一裸子植物时代一被子植物时代。
(2)A:发生了地球生命史上最大的物种灭绝事件,几乎95%的物种从地球上消失。B:发生了物种大灭绝事件,绝大多数物种从地球上消失,包括我们所熟知的恐龙。
(3)气候温暖湿润,森林密布。
(4)A层最早,形成于古生代;G层最晚,形成于新生代。
(5)B和W、F和Y、G和Z属同一年代,因为每对地层中含有相同的古生物化石。C和X属同一年代,因为地层的先后顺序和岩石类型相同。
【分析】本大题以生物的进化、灭绝与环境变迁关系示意图为材料,涉及植物演化顺序、生物灭绝事件、成煤时期环境特点地层形成顺序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运用能力,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地理学科素养。
【详解】(1)从图的地质年代与生物的进化可知,植物演化从低级到高级的顺序应是从太古代到新生代的变化,太古代为原核细胞生物、元古代为海生藻类时代,古生代到新生代依次为陆上孢子植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时代。
(2)A为距今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发生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大灭绝事件,估计地球上有96%的物种灭绝,其中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脊椎动物灭绝。三叶虫、海蝎以及重要珊瑚类群全部消失。陆栖的单弓类群动物和许多爬行类群也灭绝了。这次大灭绝使得占领海洋近3亿年的主要生物从此衰败并消失,让位于新生物种类,生态系统也获得了一次最彻底的更新,为恐龙类等爬行类动物的进化铺平了道路。B为公元前6500万年白垩纪末期,发生地球史上第五次生物大灭绝事件,约75%—80%的物种灭绝。在五次大灭绝中,这次大灭绝事件最为著名,因长达一亿六千三百万年之久的恐龙时代在此终结,海洋中的菊石类也一同消失。其最大贡献在于消灭了地球上处于霸主地位的恐龙及其同类,并为哺乳动物及人类的最后登场提供了契机。
(3)成煤的物质基础是森林,推测成煤时期的特点是气候温暖,森林密布。
(4)有生物进化的基本规律:在越古老的地层中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A层的化石为三叶虫化石、菊石化石,为结构最简单,分类最低等的生物,形成年代最早,形成于古生代;G层的化石有哺乳类动物化石,结构最复杂,分类最高等的生物,形成年代最晚,形成于新生代。
(5)地层是地壳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一定时代含义的成层的岩石和堆积物。化石是岩石形成过程中保存下来的石化的古代生物遗体或遗迹。地层中保存有各种化石,它们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从图中可以看出,B和W、F和Y、G和Z,每对地层中含有相同的古生物化石,可推测出属同一年代;C和X属同一年代,因为地层的先后顺序和岩石类型相同。
【点睛】
18.(2021·全国·高一单元测试)阅读一则报道,完成下列各题。
美国出版的《科学》杂志刊登一篇文章说,科学家们研究发现,地球在6500万年前遭受一颗小行星撞击而导致恐龙灭绝,但这并非是地球唯一的“飞来横祸”。另一颗小行星(也可能是彗星)在距今约2.5亿年前也撞击过地球,触发了地球上最大规模的物种灭绝……
有关证据是科学家们在对远古时代的沉积物进行研究时发现的,这些从日本、中国和匈牙利的不同地点搜集的沉积物来自地质史上的二叠纪和三叠纪之间……
这颗撞击地球的小行星撞击的威力相当于地球上最大地震的100万倍,由此还引发了地球上最大规模的火山运动。火山灰和撞击引起的灰尘覆盖整个地球达数百年。当时地球上的主要物种,包括1.5万种三叶虫全部灭绝,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生脊椎动物被毁灭……
(1)“二叠纪和三叠纪之间”应该是距今约2.5亿年,这也是 代和 代的时间界线。
(2)简要分析当时全球气候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简述当时地球上生物遭毁灭的直接原因。
【答案】(1)古生 中生
(2)在撞击发生后的一段时间内,由于撞击所产生热量及火山喷发的热能的作用,地球上的气温很高。一段时间以后,由于大量的灰尘遮天蔽日,太阳辐射被极大地削弱,地球的气温降低。
(3)撞击发生后,地球上“暗无天日”,许多植物因为得不到充足的阳光而大片死亡。由于植物的大片死亡,许多动物也因食物缺乏而大量死亡。
【详解】(1)古生代包括了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中生代可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三个纪。所以“二叠纪和三叠纪之间”应该是古生代和中生代的时间界线。
(2)分析第三段材料可知,当时有小行星撞击地球。“这颗撞击地球的小行星撞击的威力相当于地球上最大地震的100万倍,由此还引发了地球上最大规模的火山运动”,说明在撞击发生后的一段时间内,由于撞击所产生热量及火山喷发的热能的作用,地球上的气温很高。“火山灰和撞击引起的灰尘覆盖整个地球达数百年”,一段时间以后,由于大量的灰尘遮天蔽日,太阳辐射被极大地削弱,因此地球的气温降低。
(3)地球上存在生命的自身条件包括适宜的温度、液态水与适宜的大气层厚度与成分。撞击发生后,“火山灰和撞击引起的灰尘覆盖整个地球达数百年”,许多植物因为得不到充足的阳光,地球温度下降,许多植物因低温和无法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而大片死亡。植物大片死亡,动物缺乏足够食物,饥寒交迫,随之大量死亡。
19.(2020·重庆复旦中学高一阶段练习)读“某地区地质剖面图”,回答问题。
(1)三叶虫化石可能存在于____或____(填序号)地层。
(2)②地层主要可能找到____动物化石,在该类动物繁盛时期的气候特点为____,植被特点为____。
(3)研究发现该地蕴藏着丰富的煤矿,在____或____(填序号)地层能找到煤。在②成煤期____植物繁盛,在③成煤期____植物繁盛。
(4)①地层形成时期出现____,是生物发展史上的重大飞跃。
【答案】 ③ ④ 爬行动物 温暖湿润 植被茂密 ② ③ 裸子植物 蕨类植物 人类
【分析】本题考查地球的形成与演化,对于学生的读图和知识迁移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详解】(1)三叶虫属于古生节肢动物,生活在海底,生于寒武纪(5.7亿年前)即属于古生代早期,消亡于二叠纪末期(2.52亿年前)即属于古生代晚期,由题中的剖面图可知,三叶虫化石可能存在于③地层(古生代晚期)、④地层(古生代早期)。
(2)②地层为中生代地层,中生代这段时期的优势动物是爬行动物,尤其是恐龙,所以中生代时期又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中生代时出现鸟类和哺乳类动物。当时气候温暖湿润,裸子植物繁盛。所以在②地层中可能找到爬行类动物化石,该时期气候特点温暖湿润,植被茂密。
(3)③古生代晚期蕨类植物繁盛,②中生代裸子植物繁盛,是两个重要的成煤期,因此在②中生代地层和③古生代晚期地层能找到煤。
(4)①为新生代地层,到第三纪后期出现了最高等动物——原始人类,是人类出现的时期。
【点睛】(1)古生代是显生宙的一个代,上一个代是元古宙的新元古代,下一个代是中生代。古生代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其中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又合称早古生代,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又合称晚古生代。
(2)中生代可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三个纪,中生代也是板块、气候、生物演化改变极大的时代,中生代的气候非常温暖,对动物的演化产生影响。
(3)新生代(距今6500万年)是地球历史上最新的一个地质时代。随着恐龙的灭绝,中生代结束,新生代开始。新生代被分为三个纪:古近纪和新近纪和第四纪。总共包括七个世: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中新世、上新世、更新世和全新世。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称新生界。新生代以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的高度繁盛为特征,由于生物界逐渐呈现了现代的面貌,故名新生代,即现代生物的时代。到第三纪后期出现了最高等动物——原始人类。原始人类起源于亚洲或非洲。
20.(2020·湖北·高二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神农架位于华中亚热带东部低山丘陵向西部高原山地的过渡区域,平均海拔约2000m。大九湖位于神农架西部的山间盆地,海拔1700m。地质学家在大九湖湖底沉积物中钻探获取了湖底以下六米深的沉积物,经检测沉积物年代涵盖末次冰期(距今40000年)至今。
下表是神龙架地区现代植被带分布及末次冰期植被带垂直迁移
深度(cm) 岩性描述
0-50 灰黑色腐殖质,含有大量植物根茎
50-90 灰褐色腐殖质,含大量植物根茎
90-122 灰黑色泥炭.较细致密
122-161 灰色粘土
161-193 具有黑白相间纹层的粘土
193-260 灰白色粘土
260-274 灰白色粉砂质粘土
274-322 灰县色粘土(274-288cm)夹带植物碎屑的灰色粘土(288-322cm)
322-392 灰白色粘土{322-379cm)灰白色黏土夹带细砂层(379-392cm)
392-422 灰白色细砂含砾石
422-450 灰色黏土夹带零星有机质
450-520 灰白色黏土偶含砾石,略带有机质
520-550 灰白色黏土
550-600 灰绿色粘土(4550-569cm)白色粘土(569-572cm)灰绿色粘土(572-600cm)
大九湖钻孔岩性描述下图是大九湖钻孔不同深度岩性描述
(1)分别写出大九湖地区末次冰期和现代的植被带名称以及距今10000年沉积物的岩性描述。
(2)推测大九湖当前湖水的含沙量和透明度,并简要说明理由。
(3)总结末次冰期至今湖底沉积物沉积速度的变化规律。
【答案】(1)现代:落叶阔叶混交林;末次冰期:暗针叶林;10000年前沉积物岩性:具有黑白相间纹层的黏土。
(2)含沙量小,理由是林区植被覆盖率高,水土流失少(也可以根据表二中湖底最表层沉积物多黑色腐殖质和植物根茎推测该湖泊水浅且稳定,正在沼泽化,沉降作用强,含沙量小);透明度低,理由是湖底沉积物含腐殖质较多说明水体营养物质多,浮游生物多。
(3)沉积速度总体先快后慢,距今40000年至30000年沉积速度最快,距今30000年至10000年沉积速度明显减慢,距今10000年至今沉积速度又开始加快。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
【详解】(1)“大九湖位于神农架西部的山间盆地,海拔1700m”。据“神龙架地区现代植被带分布及末次冰期植被带垂直迁移”图可知,现代即线1,1700米处为落叶阔叶混交林。图中显示,与现代相比,末次冰期树线高度降幅达1400米,所以末次冰期1700米处的植被与现代3100米处的植被是相同的,据此并结合图示可知,末次冰期1700米处的植被为暗针叶林。根据“九大湖钻孔年龄深度模型”可知,10000年前沉积物大致分布在175米深度处,根据“大九湖钻孔不同深度岩性描述”可知,175米深度处的岩性为:具有黑白相间纹层的黏土。
(2)据上题可知,大九湖当前的植被为落叶阔叶混交林,可知当地植被覆盖率高,水土流失少,所以湖水的含沙量小。根据“大九湖钻孔不同深度岩性描述”可知目前湖底沉积物含腐殖质较多说明水体营养物质多,浮游生物多,可推测湖水的透明度比较低。
(3)根据“九大湖钻孔年龄深度模型”可知,距今40000年至30000年曲线非常陡,表明沉积速度最快,距今30000年至10000年,曲线坡度较缓,表明沉积速度明显减慢,距今10000年至今,曲线的坡度比较陡,表明沉积速度又开始加快,总结末次冰期至今,湖底沉积物沉积速度总体先快后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