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1 1.2 地球的公转(C)(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下图为“我国三个南极科学考查站分布示意图”,其中昆仑站于2009年1月27日建成,这是我国在南极内陆建立的第一个科学考查站。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四地中,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 )
A.昆仑站 B.中山站 C.长城站 D.南极点
2.昆仑站建成时,下列现象可能出现的是( )
A.地球自转速度正在变慢 B.地球自转速度正在加快
C.地球公转速度正在变慢 D.地球公转速度正在加快
【答案】1.C
2.C
【解析】1.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极点没有线速度,根据图中信息,四地中长成站纬度最低,线速度最大,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
2.地球公转速度,近日点最大,远日点最小。根据材料,昆仑站于2009年1月27日建成,地球公转速度正在变慢,C正确,D错误;地球自转的速度分为线速度和角速度,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极点没有线速度,除极点外角度全球相等,二者与时间无关,AB错误。所以选C。
【点睛】地球公转,每年的7月初经过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最慢,每年的1月初经过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最快。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二十四节气按起始顺序依次为立春、雨水、惊、春分、清明、谷雨、主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小寒、大寒。它是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的持定节令,也是我国独有的农业物候历。下图示意二十四节气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为60°、165°、240°、330°时,分别对应的节气是( )
A.小满、白露、小雪、雨水 B.芒种、白露、霜降、雨水
C.立夏、白露、小雪、惊蛰 D.小满、处暑、小雪、惊接
4.若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为小暑,则该日( )
A.地球公转速度较快 B.太阳直射南半球低纬度地区
C.北极可见极光现象 D.之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向南移动
5.当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为210°时,下列诗句描述的自然现象在我国华北地区可能发生的是( )
A.千里莺啼绿映红 B.接天莲叶无穷碧
C.西风萧瑟人船窗 D.天涯霜雪霁寒宵
【答案】3.A
4.D
5.C
【解析】3.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每个节气之间相隔15°,因此60°的位置对应的是过了春分日的第四个节气,为小满;165°对应的是秋分的上一个节气,为白露;240°对应的是过了秋分的第四个节气,为小雪;330°对应的是与春分前的第二个节气,为雨水。故选A。
4.小暑对应的角度为105°,因此此时刚过夏至不久,地球此时靠近远日点,公转速度较慢,A错误;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B错误;此时处于北半球的夏半年,北极有极昼现象,难以看见极光,C错;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向南靠近赤道,所以该日之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向南移动,D正确。故选D。
5.当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为210°时的节气为霜降,为秋季。千里莺啼绿映红描述的是春夏季,A错误;接天莲叶无穷碧描述的是夏季,B错误;西风萧瑟人船窗描述的是秋季,并且符合华北的自然环境,C正确;天涯霜雪霁寒宵描述的是冬季,D错误。故选C。
【点睛】注意二十四节气的先后顺序要进行识记: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读太阳光照图,完成下面小题。
6.昼夜现象、昼夜交替、昼夜长短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
A.地球的自转、地球运动、太阳辐射
B.太阳自转、地球本身原因、地球公转
C.地球本身原因、地球的运动、地球的公转
D.地球本身原因、地球的自转、地球的公转
7.图中( )
A.AB是晨线 B.AB是昏线 C.AN是晨线 D.BN是晨线
【答案】6.D
7.C
【分析】6.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昼夜现象是由于地球本身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因此产生昼夜现象的原因是地球本身原因;昼夜交替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一致,是地球自转的结果;昼夜长短的变化周期与地球公转的周期一致,是由于地球在围绕着太阳公转时保持黄赤交角,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运动,使地球表面各地昼夜长短发生以一年为周期的变化。因此是地球的公转的结果。D正确,ABC错误。故选D。
7.地球的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从北极点俯视看为逆时针方向,因此向东过AN弧进入昼半球,向东过BN弧进入夜半球,因此AN弧为晨线,BN弧是昏线。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地球自转方向:(1)侧视:自西向东。(2)俯视:从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地球同步卫星即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又称对地静止卫星,是指运行在地球同步轨道上的人造卫星。卫星距离地球的高度约为36000km,在地球同步轨道上布设3颗通信卫星(如图),即可实现除两极外的全球通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与赤道上的物体相比,地球同步卫星( )
A.角速度大 B.线速度小 C.线速度大 D.角速度小
9.地球同步卫星绕地球公转的周期是( )
A.1恒星日 B.1恒星年 C.1太阳日 D.1个月
【答案】8.C
9.A
【解析】8.地球同步卫星说明此卫星与地球自转同步,即自转角速度相同, A、D选项错误;地球同步卫星位于地球36000千米的高空,轨道周长的距离比赤道的距离要大,欲使其与地球同步,即角速度相等的前提之下,轨道距离越短的线速度越小,轨道距离越大的线速度越大, B选项错误,C选项正确。故选C。
9.地球同步卫星的公转即绕地球一圈,由于地球同步卫星与地球同步,故在其轨道上空看,同步卫星公转一圈的周期也就是地球自转一圈的周期,即一个恒星日。 A选项正确;1恒星年是指地球绕太阳一周实际所需的时间间隔,也就是从地球上观测,以太阳和某一个恒星在同一位置上为起点,当观测到太阳再回到这个位置时所需的时间,与本题不符,B选项错误;1太阳日是一个公转下的昼夜,与恒星日不同,是恒星日(地球自转周期)+地球一天的公转角度(0.986°)所需的时间,并非地球自转一圈的时间,C选项错误;地球自转一圈并非一个月,D选项错误。故选A。
【点睛】角速度的概念:连接运动质点和圆心的半径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弧度叫做“角速度”。角速度的单位是弧度/秒,读作弧度每秒。线速度的概念:刚体上任一点对定轴作圆周运动时的速度称为“线速度”。它的一般定义是质点(或物体上各点)作曲线运动(包括圆周运动)时所具有的即时速度。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下图为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移动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太阳直射点位于④处时,应是6月22日前后
B.太阳直射点位于⑤处时,节气是春分
C.太阳直射点位于①处时,节气是秋分
D.太阳直射点位于②处时,应是12月22日前后
11.从五一劳动节到国庆节期间,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是( )
A.先向南再向北 B.一直向北 C.一直向南 D.先向北再向南
【答案】10.B
11.D
【分析】10.读图可知,太阳直射点位于④处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应是冬至日,应是12月22日前后,A错误;太阳直射点位于⑤处时,太阳直射赤道,且是此前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并向北移动至赤道,故节气是春分,B正确;太阳直射点位于①处时,太阳直射赤道,此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并进入北半球,节气是春分,C错误;太阳直射点位于②处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应是夏至日,应是6月22日前后,D错误。故选B。
11.从五一劳动节到国庆节期间,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是先向北移到北回归线(6月22日),再向南移。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规律:春分(3月21日)前后直射赤道, 并且春分日后向被移动。此时北半球春分,全球昼夜等长。夏至(6月22日)前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为最北直射点,此时北半球夏至,昼长于夜,且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夜。秋分(9月23日)前后直射赤道, 此时北半球秋分,全球昼夜等长。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冬至(12月22日)前后直射南回归线(南纬23°26')。为最南直射点。此时北半球冬至,夜长于昼,且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昼现象,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夜。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科考队在北极圈内某地进行科考时,于北京时间6月22日16时测得了当地一天中太阳高度的最小值为10°。完成下面小题。
12.该地的纬度为( )
A.83°26′N B.80°34′N C.76°34′N D.72°34′N
13.该地位于( )
A.欧洲北部 B.亚洲西部 C.亚洲东部 D.北美北部
【答案】12.C
13.D
【分析】12.6月22日是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该地为北极圈以内,有极昼,一天中最小太阳高度为10°,为0:00的太阳高度,此时北极圈上0:00的太阳高度0°,从而得出该地的纬度为北极圈以北10°,即76°34′N,故C项正确,ABD错误。故选C。
13.由材料可知,此时为6月22日(夏至日),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因此该地出现一天中最小太阳高度时,地方时应为24时,而此时北京时间为16时,说明与北京所在时区相差八个时区,每时区经度相距15°,由此可得出该地经度约为120°W,选项中符合条件的只有北美北部。故A,B,C项错误,D项正确。故选D。
【点睛】极圈内刚好发生极昼的纬度与直射点纬度互余,该纬度0:00的太阳高度为0°,如果给出极圈内某地0:00的太阳高度,求该地的纬度,就将刚好发生极昼的纬度加上该地0:00的太阳高度,就可以得出该地的纬度。
(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某开发商分别在北京(约40°N)和福州(约26°N)开发了两个楼盘,两楼盘户型结构相同(见左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4.若福州楼盘每层高2.8米,共20层,南北楼距为28米,右图中②栋10层住户一年中不能直接获得太阳照射的时间最接近( )
A.11个月 B.9个月 C.7个月 D.1个月
15.上级部门在对两地小区楼盘规划设计图(右图)进行审批时,几乎相同的设计在北京却没有通过,被要求修改。最终修改的方案可能是( )
A.扩大南北楼的楼间距 B.缩小南北楼的楼间距
C.降低南侧楼房的高度 D.降低北侧楼房的高度
【答案】14.D
15.C
【分析】14.依题意,右图中②栋10层只要正午太阳高度小于45°,就不能直接获得太阳照射。根据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可知,太阳直射点位于19°S附近时,福州正午太阳高度为45°,当太阳直射点位于19°S到23°26′S时,福州正午太阳高度小于或等于45°,此时右图中②栋10层是不能直接接受光照的,再根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速度可知,太阳直射点从19°S移动到23°26′S再移动到19°S时需要一个多月,故右图中②栋10层住户一年中不能直接获得太阳照射的时间最接近1个月,D项正确。故选D。
15.北京纬度较高,正午太阳高度小,考虑采光条件,尽量减少南侧楼房对北侧楼房太阳光线的遮挡,故应降低南侧楼房高度,C项正确。因为道路的限制,扩大南北楼的楼间距较困难,A项错误;缩小楼间距,会使北侧楼房得到的光照更少,B项错误;降低北侧楼房的高度不能改变北侧楼房被遮挡的情况,D项错误。故选C。
【点睛】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为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有关楼房采光问题,通常求出一年中该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时都能满足采光要求,其他时间也就都能满足。同样楼高,纬度越高的地方楼间距越大,如果是同样的楼间距,就只能降低南楼的高度,这样才能满足北楼的采光要求。
二、综合题
16.(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甲图为①、②、③、④四地北半球二分二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乙图为甲图四地中某两地的昼夜长短年变化曲线图。读甲、乙两图,回答下列各题。
(1)甲图四地中,全年昼夜平分的是____;昼夜长短年内变化幅度最大的是____,四季更替最明显的是____,纬度由高到低的排序为____。
(2)乙图中,A、B两线对应甲图中的地点分别是:A____;B____。
(3)简述11月中旬③地昼夜长短情况及两月内的变化趋势。
【答案】(1)②;④①;④①③②
(2)④;②
(3)昼短夜长;昼先变短后变长,夜先变长后变短。
【分析】本题以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为情境,考查昼夜长短的变化等知识点,重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学科素养。
【详解】(1)从甲图中可以看出,①地在春秋分日当太阳直射赤道时,其正午太阳高度是45°且夏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小,可以判断其纬度是南纬45°;②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时,正午太阳高度是90°,所以②一定是赤道;③地在夏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是90°,是北回归线;④地夏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为0°,说明其是南极圈或者南极圈以南,乙图为甲图四地中某两地的昼夜长短年变化曲线图,乙图中A线对应的地点应该是甲图中的④,A线只有冬至日、夏至日才有极昼极夜,故④为南极圈。所以全年昼夜平分的是赤道上的②地,昼夜长短年内变化幅度最大的是④,四季变化最明显的是中纬度地区的①地,纬度由高到低排序是④①③②。
(2)从乙图的昼夜长短变化图可以看出,B线是一年四季昼夜平分,所以这个地方一定是赤道;而A线是只在冬至时出现极昼,只在夏至时出现极夜,所以是南极圈,是对应的④。
(3)11月中旬,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继续向南回归线移动,由第(1)题可知,③地是北回归线,所以此时是昼短夜长,两个月内昼先继续变短,到12月22日时变到最短,随后又开始变长;两个月内夜先继续变长,到12月22日变到最长,随后又开始变短。
【点睛】
17.(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不同地点昼长随季节(北半球)变化统计曲线图,回答问题。
(1)判断A、C两地的地理纬度:A________,C________。
(2)昼夜长短随季节而变化,但________(填图中字母)地区例外,这里昼夜长短的情况是________。
(3)从图A到图D可以发现,昼夜长短变化幅度的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
(4)当B地昼最长时,上海(31.5°N,121.5°E)一天的太阳起落方向和太阳高度变化是:从________方日出,太阳高度逐渐变大,大约到________(北京时间)时达到最大,之后太阳高度逐渐变小,在________方日落。
(5)若要在A、B、C三地中选择一地建航天发射场,不考虑地形、气候等因素,宜选________地,说明理由。
【答案】(1)0° 66°34′S
(2)A 全年昼夜等长
(3)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
(4)东南 11时54分 西南
(5)A 地球自转线速度大,发射航天器消耗能源较少。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关键是结合图中四地的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判断出四地的位置。重在考察学生获取地理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1)从图中可知A地全年昼长均为12小时,故A位于赤道上;C地冬至日出现极昼现象,故C位于66°34′S纬线上。
(2)A地位于赤道,全年昼长均为12小时,全年不变。
(3)从图中昼夜长短变化分析得到,A地全年昼长相等,因此为赤道 上。B地昼长最长(18小时) 出现在冬至,因此位于南半球的中纬度地区。C地在冬至日时昼长达到最长24小时,夏至时昼长为0时,因此为南极圈。D地从春分到秋分(太阳直射北半球),昼长为24小时,说明位于北极点。由此可知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
(4)当B地昼最长时为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此时上海日出东南方,日落方位为西南方,当上海(121.5°E)为12时时太阳高度最大,计算出北京时间(120°E)为11时54分。
(5)A、B、C三地中A的纬度最低,自转线速度最大,若不考虑地形、气候等因素,此地适合建航天发射场。因为纬度越低,自转线速度越大,节省燃料。
【点睛】赤道上永远昼夜平分。南北极圈昼长最长为24小时,最短为0小时。太阳直射南半球,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
18.(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二分二至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由A位置公转到B位置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移动的方向为____,纬度变化的范围是___。
(2)①点与②点相比,自转线速度大的是____。
(3)地球由B位置公转到C位置的过程中,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特点是____。在B位置时,地球公转至____(点)附近
(4)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由B位置出发再回到B所需要的时间是____,叫做一恒星年。
(5)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的时段为____,在南半球的时段为___;北移的时段为____,向南移的时段为____。
【答案】 向北移动 0°~23°26′N ① 公转速度渐慢,经过远日点后逐渐变快(或快—慢—快) 远日 365日6时9分10秒 A-B-C C-D-A D-A-B B-C-D
【分析】本题重点考查地球绕太阳公转及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基础知识,依据地轴倾斜方向确定二至日的位置是解答的关键。
【详解】(1)根据地轴倾斜方向可确定:B处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为夏至日;D处太阳直南回归线,为冬至日。从北极点俯视,地球按逆时针方向绕太阳公转,结合冬夏至日的位置可判定可确定A代表春分、C代表秋分。春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因此地球由A位置公转到B位置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移动的方向为向北移动,纬度变化的范围是0°~23°26′N。
(2)地球自转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读图可知,两点相比,①点纬度较低,因此自转线速度大的是①点。
(3)地球由B位置公转到C位置的过程中,是从夏至到秋分,即从6月22日前后到9月23日前后。7月初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最慢,因此地球由B位置公转到C位置的过程中,地球在公转轨道上先向远日点移动,再向近日点移动,公转速度的变化特点是公转速度渐慢,经过远日点后逐渐变快,也可以说是快一慢一快。B位置为夏至日,日期为6月22日前后,地球应公转至远日点附近。
(4)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由B位置出发再回到B,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360°,用时365日6时9分10秒,即一个恒星年。
(5)根据地轴倾斜方向可确定,B处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为夏至日,D处太阳直南回归线,为冬至日。从北极点俯视,地球按逆时针方向绕太阳公转,结合冬夏至日的位置可判定可确定A代表春分、C代表秋分。因此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的时段为A-B-C,在南半球的时段为 C-D-A;北移的时段为D-A-B,向南移的时段为B-C-D。
【点睛】
19.(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下图中外圆为晨昏圈,中心点O为太阳直射点,S为南极点,C点的地理坐标为66°34'S,45°E)。据此完成下列要求。
(1)图示时刻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为 ,悉尼(东十区)的时刻为 时。
(2)图示时刻与北京日期相同地区的经度范围是 。
(3)简述该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
(4)说出未来2个月地球上极昼、极夜范围的变化情况。
【答案】(1)(23°26S,135°W) 7
(2)从45°E向东到180°
(3)该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4)极昼范围由南极圈(66°34′S)向南极点方向缩小;极夜范围由北极圈(66°34′N)向北极点方向缩小。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时区差、极昼和极夜等地理知识。
【详解】(1)根据题意可知,图中S点是南极点,图中C点和O点位于同一经线圈上,两点之间的经度值之和是180°,东、西经不同。因为C点的经度是45°E,所以0点的经度是135°W。因为此时太阳直射点是O,图中外圆是晨昏圈,C (66°34'S, 45°E) 位于晨昏圈上,此时太阳高度是0°,所以0点与C点的纬度差是90°,由此判断O点的纬度是23°26'S。因此,O点的地理坐标是(23°26'S, 135°W)。因为135°W是西九区的中央经线,此时该经线是12时,根据东早西晚的计算原则,相邻两个时区之间的时间差是1小时,所以悉尼(东十区)的区时比西九区早19小时,时间是7时。
(2)因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有两条,一是国际日期变更线(180°经线),另一条是0时所在经线。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判断,此时0时位于C (66°34'S, 45°E)点所在的经线45°E。因此,“今天”的范围是从45°E向东至180°经线之间,“昨天” 的范围是从45°E向西至180°经线之间。因此,北京(116°E)位于“今天”范围。
(3)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此时太阳直射23°26'S纬线,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从南回归线向南、向北两侧递减。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4)此日以后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北移动,在未来2个月内,极昼范围由南极圈(66°34'S)向南极点方向缩小;极夜范围由北极圈(66°34'N)向北极点方向缩小。
【点睛】昼夜长短分布:a.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内开始出现极昼;b.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北半球内开始出现极夜;c.太阳直射点在赤道,全球昼夜平分。也可记作“点北北昼长,点南南昼长”
20.(2020·全国·高二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7年9月3日至5日,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和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话会在福建厦门成功举行。下图为会议开幕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及晨昏线位置示意图,图中①②③④四点为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
(1)说明会议期间烟台的昼夜长短变化状况并说明地球公转到③位置时全球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分布规律。
(2)判断图中PQ为晨线还是昏线,并指出该日Q点的正午太阳高度。
(3)指出会议开幕至我国国庆节期间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及晨昏线与地轴夹角的变化状况。
【答案】(1)昼渐短,夜渐长 自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
(2)晨线 0°
(3)直射点在北半球并向南移动,经过赤道后,直射点在南半球并向南移动 先变小至0后又变大
【详解】(1)会议在9月3日到5日举行,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向南移,北半球的烟台昼长夜短昼渐短夜渐长。根据会议开幕时公转位置及晨昏线位置示意图可知,地球公转到③位置为北半球的秋分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全球正午太阳高度从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2)由于会议开幕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所以图中PQ为晨线。Q点处于极夜区,该日正午太阳高度为0°。
(3)会议开幕在9月3日到秋分日期间,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南移,秋分日到赤道后,到国庆节期间,直射点在南半球向南移。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先变小,在秋分日与经线重合,夹角为0,然后随着太阳直射点南移,夹角变大。
【点睛】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的昼就渐长。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1 1.2 地球的公转(C)(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下图为“我国三个南极科学考查站分布示意图”,其中昆仑站于2009年1月27日建成,这是我国在南极内陆建立的第一个科学考查站。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四地中,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 )
A.昆仑站 B.中山站 C.长城站 D.南极点
2.昆仑站建成时,下列现象可能出现的是( )
A.地球自转速度正在变慢 B.地球自转速度正在加快
C.地球公转速度正在变慢 D.地球公转速度正在加快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二十四节气按起始顺序依次为立春、雨水、惊、春分、清明、谷雨、主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小寒、大寒。它是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的持定节令,也是我国独有的农业物候历。下图示意二十四节气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为60°、165°、240°、330°时,分别对应的节气是( )
A.小满、白露、小雪、雨水 B.芒种、白露、霜降、雨水
C.立夏、白露、小雪、惊蛰 D.小满、处暑、小雪、惊接
4.若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为小暑,则该日( )
A.地球公转速度较快 B.太阳直射南半球低纬度地区
C.北极可见极光现象 D.之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向南移动
5.当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为210°时,下列诗句描述的自然现象在我国华北地区可能发生的是( )
A.千里莺啼绿映红 B.接天莲叶无穷碧
C.西风萧瑟人船窗 D.天涯霜雪霁寒宵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读太阳光照图,完成下面小题。
6.昼夜现象、昼夜交替、昼夜长短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
A.地球的自转、地球运动、太阳辐射
B.太阳自转、地球本身原因、地球公转
C.地球本身原因、地球的运动、地球的公转
D.地球本身原因、地球的自转、地球的公转
7.图中( )
A.AB是晨线 B.AB是昏线 C.AN是晨线 D.BN是晨线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地球同步卫星即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又称对地静止卫星,是指运行在地球同步轨道上的人造卫星。卫星距离地球的高度约为36000km,在地球同步轨道上布设3颗通信卫星(如图),即可实现除两极外的全球通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与赤道上的物体相比,地球同步卫星( )
A.角速度大 B.线速度小 C.线速度大 D.角速度小
9.地球同步卫星绕地球公转的周期是( )
A.1恒星日 B.1恒星年 C.1太阳日 D.1个月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下图为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移动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太阳直射点位于④处时,应是6月22日前后
B.太阳直射点位于⑤处时,节气是春分
C.太阳直射点位于①处时,节气是秋分
D.太阳直射点位于②处时,应是12月22日前后
11.从五一劳动节到国庆节期间,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是( )
A.先向南再向北 B.一直向北 C.一直向南 D.先向北再向南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科考队在北极圈内某地进行科考时,于北京时间6月22日16时测得了当地一天中太阳高度的最小值为10°。完成下面小题。
12.该地的纬度为( )
A.83°26′N B.80°34′N C.76°34′N D.72°34′N
13.该地位于( )
A.欧洲北部 B.亚洲西部 C.亚洲东部 D.北美北部
(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某开发商分别在北京(约40°N)和福州(约26°N)开发了两个楼盘,两楼盘户型结构相同(见左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4.若福州楼盘每层高2.8米,共20层,南北楼距为28米,右图中②栋10层住户一年中不能直接获得太阳照射的时间最接近( )
A.11个月 B.9个月 C.7个月 D.1个月
15.上级部门在对两地小区楼盘规划设计图(右图)进行审批时,几乎相同的设计在北京却没有通过,被要求修改。最终修改的方案可能是( )
A.扩大南北楼的楼间距 B.缩小南北楼的楼间距
C.降低南侧楼房的高度 D.降低北侧楼房的高度
二、综合题
16.(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甲图为①、②、③、④四地北半球二分二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乙图为甲图四地中某两地的昼夜长短年变化曲线图。读甲、乙两图,回答下列各题。
(1)甲图四地中,全年昼夜平分的是____;昼夜长短年内变化幅度最大的是____,四季更替最明显的是____,纬度由高到低的排序为____。
(2)乙图中,A、B两线对应甲图中的地点分别是:A____;B____。
(3)简述11月中旬③地昼夜长短情况及两月内的变化趋势。
17.(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不同地点昼长随季节(北半球)变化统计曲线图,回答问题。
(1)判断A、C两地的地理纬度:A________,C________。
(2)昼夜长短随季节而变化,但________(填图中字母)地区例外,这里昼夜长短的情况是________。
(3)从图A到图D可以发现,昼夜长短变化幅度的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
(4)当B地昼最长时,上海(31.5°N,121.5°E)一天的太阳起落方向和太阳高度变化是:从________方日出,太阳高度逐渐变大,大约到________(北京时间)时达到最大,之后太阳高度逐渐变小,在________方日落。
(5)若要在A、B、C三地中选择一地建航天发射场,不考虑地形、气候等因素,宜选________地,说明理由。
18.(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二分二至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由A位置公转到B位置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移动的方向为____,纬度变化的范围是___。
(2)①点与②点相比,自转线速度大的是____。
(3)地球由B位置公转到C位置的过程中,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特点是____。在B位置时,地球公转至____(点)附近
(4)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由B位置出发再回到B所需要的时间是____,叫做一恒星年。
(5)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的时段为____,在南半球的时段为___;北移的时段为____,向南移的时段为____。
19.(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下图中外圆为晨昏圈,中心点O为太阳直射点,S为南极点,C点的地理坐标为66°34'S,45°E)。据此完成下列要求。
(1)图示时刻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为 ,悉尼(东十区)的时刻为 时。
(2)图示时刻与北京日期相同地区的经度范围是 。
(3)简述该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
(4)说出未来2个月地球上极昼、极夜范围的变化情况。
20.(2020·全国·高二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7年9月3日至5日,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和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话会在福建厦门成功举行。下图为会议开幕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及晨昏线位置示意图,图中①②③④四点为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
(1)说明会议期间烟台的昼夜长短变化状况并说明地球公转到③位置时全球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分布规律。
(2)判断图中PQ为晨线还是昏线,并指出该日Q点的正午太阳高度。
(3)指出会议开幕至我国国庆节期间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及晨昏线与地轴夹角的变化状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