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13《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反思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26 21:47: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少年中国说(评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结合注释和资料理解课文内容,并借助想象和图片来理解事物的象征意义。
2.合作探究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的关系,体会作者对祖国繁荣富强的热切期盼,激发中国少年奋发图强,勇挑建设少年中国的历史重任。
3.能结合资料,了解为实现强国梦想而做出卓越贡献的人物故事。
【教学重难点】
1.能结合注释和资料理解课文内容,并借助想象和图片来理解事物的象征意义。
2.合作探究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的关系,体会作者对祖国繁荣富强的热切期盼,激发中国少年奋发图强,勇挑建设少年中国的历史重任。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本单元我们以“代代相传的爱国情怀”为主题,去感受历代文人墨客的爱国情怀。我们已经通过《古诗三首》感受到古代诗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体会近代文人梁启超的爱国情怀,请伸出右手,和我一起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一、预学反馈
1.重点词语点拨。
师: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课文,我来考考大家。(出示词语:鳞爪飞扬百兽震惶鹰隼试翼矞矞皇皇干将发硎地履其黄)
生:齐读、指名读。
师:那老师加大难度,标红的这几个词语是你能说说是什么意思吗?
2.关注整齐的句式,读出停顿和节奏。
师:看来大家对字词读音掌握的没有问题了,那这些句子谁来试着读一读,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出停顿和节奏。
3. 我会写
师:通过检查大家的预习单,我发现“试”这个字出错较多,大家看看他错在哪?请大家在学习单再练写两遍。
4.梳理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师:看来大家能读会写。课文围绕“少年中国说”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谁想说一说?
5.评价
师:这是我们预习的内容,你对自己的预学情况满意吗?请你在学习单上做一下评价。
师:借助预习单,我们也了解到文章三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大家纷纷表示第 2自然段比较难懂,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究。
二、精读指导
(一)诵读悟情
1. 师:课前让大家搜集了梁启超先生的资料以及他所生存的中国现状,谁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师出示背景:总结。为了拯救满目疮痍的中国,梁启超开展了戊戌变法,变法失败迫使梁启超逃亡日本,但他并没有就此放弃变法图强的努力,为了驳斥帝国主义的无耻滥言,唤起人民的爱国热情,梁启超适时地写出这篇《少年中国说》。梁启超心目中的少年中国到底是什么样子呢?我们一起走进第二自然段的学习。
2. 出示学习活动: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 2 自然段,圈一圈作者通过哪些事物赞美了少年中国?
(1)交流反馈,课件相机圈出:红日、黄河、潜龙、乳虎、鹰隼、奇花、干将。齐读 7个词语。
赞美少年中国的事物 想象到的画面 我的感受 结合材料或注释
师:梁启超先生为什么要选择这些事物来赞美少年中国呢?请大家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借助表格,小组合作探究。
(生:四人小组合作探究,之后全班交流。)
师:在交流时可以用上:“我借助(注释和哪部分资料),通过______(事物),仿佛看到了______(画面),我从中感受到了______。”这个句式。
(2)师:大家都表达出了自己的感受,现在请跟随老师看一段视频资料。教师解读视频。师:你觉得这样的中国是怎样的的?
生:清政府腐败,民众苦难。
师:是啊,明明是满目疮痍的中国,作者为什么选择描写这些事物?生:因为这些事物积极向上。
(3)师:可见,作者借助这些事物来赞美中国,表达出他希望少年中国是一个怎样的中国?
(预设:朝气蓬勃、前程灿烂、锐不可当等)
师:是啊,作者用这些积极向上、充满气势的事物,来表现朝气蓬勃、前程灿烂的少年中国,这样的手法叫做象征。
(2)师:让我们带着对这段话的理解再来朗读,谁来试一试?
(3)师:读的抑扬顿挫,底气十足。老师都禁不住想读一读了。教师配乐范读。
(4)师:你们还想不想试一试?
师:那我们男女生配合来读一读。
(二)探究“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之联系
1.过渡:从同学们铿锵有力的朗读声中我仿佛看到了少年中国繁荣昌盛、富强壮美的景象。而要建成这样的少年中国,作者的希望寄托于谁?对,中国少年!因为———
(出示: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生齐读。)
2. 出示学习活动: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 1 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思考这些句子,如果把中国少年和少年中国的特点联系起来,可以用哪一组关联词?
预设:如果......就...... 因为......所以......
3. 师:那中国少年和少年中国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生:答(中国少年承担着祖国繁荣昌盛的重任,少年强才能国强;强大富庶的少年中国为中国少年的发展提供了强有了的保障,中国强所以少年强。)
师:孩子们,清政府腐败无能,少年生活凄惨无助;八国联军侵华时,民众不但不抵抗,反而给侵略者让路,我国的圆明园就在那时面目前非(出示圆明园毁后图片)。所以国不强,民受害;少年没有强国志,国门大开,任人践踏。
师:你们还想回到这样的生活吗?
生:不想。
师:那作为中国少年,你要怎样做。
生答。
师:我听出了你们的决心和信心,强国路上要有你。因为。生齐读: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师:我中国少年要建设这样的少年中国。(出示并齐读第二自然段)
(三)展望未来,热情赞美
1. 师引导读:此时此刻,少年中国的光辉前程犹如一幅幅画卷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作者不禁感慨———生接读: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三、迁移运用
师:同学们,智慧、富有、强大、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雄与地球的少年中国,是无数和梁启超一样的先驱们勇挑历史重任,不畏艰难险阻给我们打下的江山。通过查找资料,你认识了哪些杰出人物?
(生答)
毛主席曾经写过的一首词,来回忆自己青年时代的革命斗争生活,让我们一起去看看那个年代他们为强国梦而付出的一腔热血。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和背景材料,思考这首词表达了毛主席怎样的思想感情?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译文:深秋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看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鹰在广阔的天空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千万种思绪一齐涌上心头)我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由谁来决定主宰呢?回想过去,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游玩。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还记得吗?那时我们在江水深急的地方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几乎挡住了疾驰而来的船?
我体会到毛泽东要表达的感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回答。
师:是啊,
四、梳理评价
今天这节课,我们结合材料感受了作者的爱国情怀,清楚地感受到作为一个少年应当奋斗不止,努力向前。
五、课后延伸
请大家课后继续查找资料,利用自己搜集到的杰出人物故事做一份手抄报,下节课我们来一场杰出人物故事交流会。
六、板书设计
少年中国说(节选)
中国少年
资料/注释
爱国情怀 少年中国
《少年中国说(节选)》课后反思
《少年中国说(节选)》是部编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第 2 篇课文,本单元的单元主题是“爱国情怀”,语文阅读要素是“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围绕着本单元的单元主题和语文要素,结合本单元的四篇课文,我确定了“探寻代代相传的爱国情怀”这个大任务,在每节课的学习中分解不同年代文人墨客的爱国情怀,从古代延续到现代,再结合百年强国梦搜集到的杰出人物推衍到现在,结合资料,在历史足迹中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本节课的分任务是探寻近代文人梁启超的爱国情怀。
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是:
1.能结合注释和资料理解课文内容,并借助想象和图片来理解事物的象征意义。
2.合作探究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的关系,体会作者对祖国繁荣富强的热切期盼,激发中国少年奋发图强,勇挑建设少年中国的历史重任。
3.能结合资料,了解为实现强国梦想而做出卓越贡献的人物故事。在我校高效课堂模式下,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进行了如下处理:预学反馈环节,对学生的预习效果进行了检测,旨在评估学生对课文的字词句及文章脉络的把握,为精读课文打好基础。精读指导环节,我从预习环节学生普遍认为有难度的第二自然段切入,学生分享交流课文写作背景,了解当时中国受压迫受欺辱的历史,初步唤醒学生内心的爱国火焰。接着,学生合作探究文中赞美少年中国的事物,借助注释和资料,说出自己看到的画面和自己的感受,理解事物的象征义。指向第一个评价任务。在学生自己理解的基础上,我随机点拨,进行第一次朗读。然后出示视频材料,用更直观的方式激发学生对作者运用这些事物的二次理解,并唤起第二次朗读,感受梁启超心中的少年中国。在学生激情昂扬之时,又抛出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的关系,教助图片材料,让学生看到为何要少年强,为何要国强,身体力行,担当使命,激发学生内在的爱国情怀,用朗读引向高潮。指向第 2 个评价任务。整个环节,用材料引导着层层递进,用朗读激发爱国抱负,实现了教学目标 1,2。迁移运用环节是对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借助注释和材料,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应用,也是爱国情怀的代代相传。大部分同学能借助材料,体会到《沁园春·长沙》所表达的感情。指向评价任务 3。梳理评价环节,学生回顾理清本节课的收获,并对自己是否达成学习目标进行了一个评价,不足的是只针对了知识获得进行了评价,没有对课堂综合表现进行评价。课后延伸锻炼的仍然是学生梳理资料的能力,将课堂延伸,从杰出人物身上继续探寻爱国情怀,代代相传,与分享交流会共同完成目标 3。从课堂效果来看,我感受到学生在资料分享、朗读文本中体会到了梁启超先生笔下少年中国的美好愿景,激发起了自己内心的爱国情怀,转变明显。 文章虽然不长,但读起来有难度,理解起来更有难度。
整堂课在我的预设中一步一个台阶稳步上升,由不会读到会读,不理解到感悟深刻,为国之兴亡立下远大志向可谓是水到渠成!抑扬顿挫的诵读环节更是让课堂熠熠生辉! 不足之处是,这堂课上下来,优秀的孩子一展自己的风采,也有了自己更高的目标,但是有部分学生因自学能力和读书能力不强做了看客,学生整体水平的发展不均衡,需要在设计时适当考虑他们的参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