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2《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26 22:57:43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准确、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采用据义定音法准确认读“少、汤、为”等多音字,借助注释疏通课文大意,准确把握“志、巍巍、汤汤”等词义。
3.采用品味关键词句和补充资料的方法,理解知音的内涵,感悟“绝弦”的原因。
二、教学重难点
1.能读好“哉、乎”等语气词,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疏通课文大意,理解知音的内涵。
三、教学准备课件、预学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解题,谈出处。
师:今天我们学习第七单元第一课文言文二则的第一则《伯牙鼓琴》,齐读课题。“鼓”是什么意思?(弹)这个故事节选自战国末年的《吕氏春秋》,距今大约有2000年多年的历史。
2.认识俞伯牙与锺子期。课前我们搜集了伯牙与子期的资料,你对伯牙有怎样的认识?(生交流资料)课件出示:
资料:传说俞伯牙是晋国的上大夫,春秋时期著名的琴师,善弹七弦琴,技艺高超,被人尊为“琴仙”。子期,楚国的樵夫,伯牙的知音。
质疑:二人身份极为悬殊却结为知音,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故事寻找答案。
(二)检查预习
1.读准字音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指名读)订正,指导据义定音。
(1)少选,少读三声。
预设1:预习的很充分,几个读的很准。少选,少读三声。为什么?
小结:对于多音字我们可采用据义定音。
(2)为预设2:读音有什么问题?谁发现了?为,出现了两次,读音一样吗?为什么?2.读准节奏。
师:文言文有别于一般的记叙文,它更富有节奏感、韵律感,怎样读出这样的味道呢?(1)读好“哉、乎”等语气词。
交流小古文读法:大家有什么好方法?
(在读的时候,把语速放慢一些,适当停顿。)
课件出示:
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师:我们看句中的哉、乎是语气词,在文言文中语气词往往要读的稍微长一些,还要注意适当停顿。好,听老师来读。(师示范读)自己试着读一读,谁来试一试?
(2)有节奏的朗读课文。
师:刚才同学语气词读得很有味道。谁来试着再把课文完整的读一读?(指名读、齐读)小结:刚才同学注意了句与句之间的停顿,节奏把握的比较准确了。
(三)疏通大意,感悟“知音”内涵。
学习文言文除了读准,还要读懂,接下来请大家结合注释自己翻译句子大意,思考课文写了哪些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先自学,后小组交流。
1.检测自学情况。志太山巍巍汤汤破琴绝弦不复鼓(第二行词义连起来说一说,思考:伯牙在什么情况下做的这一举动?你有什么疑问?)
2.理解“知音”。
(1)初悟“知音”的默契。
质疑:故事中介绍了他们做了什么?
(伯牙鼓琴,子期听)你觉得文中的子期仅仅是伯牙的一个普通的听众吗?请结合相关句子说一说。引读:当伯牙的琴声幽然响起,他的思绪飞向了那峨峨的高山之颠,而善听的子期眼前浮现的是高耸入云的大山。而他的思绪飞向那涛涛的江河时,子期眼前浮现的是奔流不息的江河。
(2)仿写练习质疑:伯牙的弹琴的时候,还会想到什么?子期赞叹的?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乎若清风;”请同学们仿照这样的句式自己写一两句。伯牙鼓琴志在,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乎若。”
(3)感悟“知音”的内涵。过渡:可见二人是心有灵犀的,那么为什么课文写了伯牙志在太山,“志在流水”呢,“高山”和“流水”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有着怎样的韵味呢?默读这段资料寻找答案。
(生阅读)
(课件出示)资料袋:太山泛指大山、高山,通常指东岳泰山。泰山以其雄伟壮丽屹立于世界东方,展示着千年古国的风采。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借助泰山表达自己高远的志向,传达高尚的品德。“流水”通常指黄河。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九曲黄河以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诗人常常借助黄河抒发自己博大的胸怀、非凡的气度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质疑:想一想,子期听到的仅仅是美妙的琴声吗?他还听出了什么?预设:还听出了伯牙远大的志向和博大的胸怀小结:伯牙子期心心相印、心有灵犀,彼此对对方非常的了解,这就是真正的知音(板书)朗读指导:现在我们读伯牙鼓琴的句子,女生读子期听琴的句子,再次感受这美妙的意境。
(四)品读情,赞“绝弦”。
过渡:一曲《高山流水》将二人紧紧联系在一起,他们相约一年之后的中秋再会,当伯牙满怀希望的赶来时,见到的只是子期的冰冷的墓碑,如果你是伯牙,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追问:可是说是悲痛欲绝,伯牙又做了一个怎样的惊人举动?
(生交流)
班内互动:也就是这句。一代乐师,可以说视琴为生命,子期去世了,伯牙把其你给摔碎了,可见在他心中什么更重要?
(友情、知音更重要)
小结:知音不在了,留琴何用,音乐对于他来说也便没有人么意义了。伯牙的摔琴是对子期的酬谢,这一段真情珍藏在了心底!但是却将与子期的这个故事成为了中华民族交友的千古楷模,“伯牙鼓琴”成了知音的代名词,让我们牢记这个动人的故事吧!我们试着有感情的朗诵一下。(课件出示全文,配乐《高山流水》)
(五)布置作业
同学们,《伯牙鼓琴》的故事让我们的心灵受到了深深的震撼,难怪它流传千古而愈久弥新!让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去珍惜友情,呵护真情吧!课后,完成拓展任务单。
板书设计:
《伯牙鼓琴》测评练习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伯牙善鼓琴()
(2)志在流水()
(3)少选()
(4)巍巍乎若泰山()
2.阅读下列问题,选择正确的答案。
(1)伯牙“终身不复鼓”的原因是()
A因为他已经把琴摔了,无琴可弹。
B因为他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知音了。
C因为他觉得世界上已经没有配得上听他的琴的人了。
D因为他太悲伤了,每次弹琴都控制不住自己。
(2)对“知音”一词理解正确的是()
A能弹出美妙音韵的人。 B理解自己的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C能听懂别人弹琴的人。 D对音律有研究的人。
3.伯牙士传说中的善弹琴的人,钟子期是善听音的人。与此典故相关的成语是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4.阅读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孟母戒子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這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谊矣。
【注释】:
(1)诵:背诵。(2)辍然:突然停止的样子。(3)言:xaun,遗忘。(4)戒:警告。
(1)解释句子中加粗字词的含义。
①孟子辍然中止( )
②呼而问之:“何为中止?”( )
③处士笑而然之( )
④何有于我哉?( )
2、在文中找出同义词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失:( )②此:( )
3.下列句子中的“之”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
A呼而问之B以此戒之C多作自能见之D自是之后
《伯牙鼓琴》教学反思
今天我带领学生一起学习了《伯牙鼓琴》,这是六年级上册第七组教材的第一篇。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伯牙鼓琴》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这篇课文虽然是文言文,但相对浅显在教学中学生可以根据注释进行理解,因此我我把重点放在了理解“知音”上。理解伯牙摔琴之举及其次举背后隐喻的含义——子期死,伯牙为何摔琴,因为知音难觅,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无知音,故破琴绝弦。
在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然后从课文题目入手,理解课题含义,抛下悬念是什么原因让一代弹琴高手痛下这样的决心呢?其次,在读诵课文的基础上理解两个问题,一是你读懂了什么?二是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子期互为知音的一句话。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意思,引导学生理解知音,一个善听一个善弹,这就是知音。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伯牙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呢?三是引导学生品味知音之情,这是难点。
在设计这一教学环节中,在备课时我花费的时间最多,也是最用心的一个环节,怎样让学生理解伯牙与子期互为知音,情投意合,我设计了几个情景教学:一是伯牙听不到子期的赞美和听到了子期的赞美心情分别是怎样的?让学生品味出伯牙遇到知音后狂喜的心情;二是如果你是子期听到伯牙弹琴你是怎样赞美的?让学生体会子期和伯牙心灵相通,是一对情感共鸣的知己。三是师生扮演伯牙和子期的一段对话游戏伯牙(师扮演读),子期(学生扮演读)老师与学生对话,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反复诵读,在读中品味这种知音欢聚的融合与快乐。在教学过程中,我进行了适当的拓展延伸,“既然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高山流水,那还会有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训练学生以排比的句式仿造课文说句子,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中让学生明白知音就是世界上最懂你、知你的那个人。
在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有感情朗读,让学生真正明白课题“绝弦”的深刻含义。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伯牙那份知音难求的情怀,我还搜集到了子期死后,伯牙写给子期的一首挽歌,在一曲《高山流水》乐曲中,师朗读这首短歌,再次升华本课的重难点,在教学尾声时,通过欣赏《高山流水》乐曲,让典雅流畅的琴声浸润学生的心灵。
由此我想到只有教师切切实实地做到走进文本,理解文本,才能带领学生在文本中自由的穿越,自由的飞扬。
总之,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感到很遗憾的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有些内容有些词语和句子的处理有点浅显,有的甚至一带而过,今后我会在自己的课堂中好好反思,努力把遗憾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