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2.学生能抓重点词句,发挥想象,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入体会文章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展开想象、对比句子、情感渲染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补充资料的方式,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中华不振”。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2.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树立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刻体会 “中华不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准备:
学生: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预习课文,熟读课文。
教师:多媒体课件,体现“中华不振”的各种资料(文字、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回顾内容
1.导言: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周恩来在十二岁时立下的誓言。请你们清晰而坚定地齐读课题。这更是他终身奋斗的目标,请大家用铿锵有力的声音再读课题。
2.回忆课文中讲述了少年周恩来的哪三件事,分别用三个词来描述周恩来的感情变化。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立志——疑惑——气愤。)
3.同学们能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是什么原因让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呢?(中华不振)
二、自学交流,了解“不振”
1.自由朗读 11——17自然段,在文中画出让你感到“中华不振”的语句。
2.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
三、精读词句,深思“不振”
1.学习课文第 11~14自然段。下面我们先一起来交流 11~14自然段,你画出了哪些让你感到“中华不振”的语句?
(1)交流“一到沈阳市,伯父就告诉他,奉天有些地方是外国人的租界,不要随便去玩,有事也要绕着走,免得惹出麻烦没有地方说理。”提问:“租界”是什么意思?“租界”就是帝国主义列强根据不平等条约,强迫半殖民地国家在通商口岸内租借给他们做进一步侵略的据点的地区。在外国人的租界,中国人的地位是怎样的?
A.不能随便去玩; B.有事绕着走; C.惹出麻烦没有地方说理。
总结: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中国人生活得小心翼翼。
(2)伯父告诫少年周恩来不要去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周恩来有什么反应?(疑惑不解)有了疑惑,周恩来是怎么问的?(那不是我们中国的地方吗?为什么不能去呢?)伯父是怎么回答的?(中华不振哪!)
(3)伯父为什么会口出此言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当时的社会现状。出示资料与图片。正因为祖父了解中国的现状,所以,当伯父说出“中华不振哪”几个字后,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大家想象一下伯父当时是怎样的心情?
(沉重、悲痛、无奈)
(4)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 12、13自然段。
教师小结:通过这一部分,我们了解到因为“中华不振”,所以:人民生活的小心翼翼,国土四分五裂。
2.学习课文第 15~16自然段。虽然伯父告诉了他原因,但他当时并不能完全明白祖父的话。于是,背着祖父来到了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在这里,他看到了什么?
(1)交流“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外国人。”
(2) 交流“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以读促讲,体会人物情感变化(教学重点)师:同学们,我们来看这幅图片,你看到了什么?把你看到的那一幕读给大家听。
预设场景:
画面一:(出示女人在巡警局门前悲痛无助的画面。)
①同学们,你们看到那个可恶的巡警了吗?把你看到的读给大家听。
②亲人的死,巡警的训斥,你能体会到这位妇女此时的心情吗?(无助、悲伤、愤慨!)
带着这样的心情再读这句话。
③中国巡警不但不履行自己的职责反而与外国人狼狈为奸,这又是为什么呢?进一步体会:中华不振!
画面二:(出示群众围观的画面)
①除了可怜的妇女和可恨的巡警,你还看到哪些人?
②是什么让围观的中国人紧握着拳头?
③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妇女被欺负呢?
④接读,进一步体会:中华不振!
师:因为中华不振,所以——
生:外国人在中国的土地上肆意地欺负中国人。师:因为中华不振,所以——
生:中国巡警帮着外国人欺负中国人。
师:因为中华不振,所以——
生:中国妇女受外国人的欺负。
师:因为中华不振,所以——
生:围观的中国人看见同胞受欺,却敢怒不敢言。
师总结:是的!中华不振哪!身为中国人,目睹这样的事情我们怎能不义愤填膺,群情激愤?
四、深化认识,感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一)提炼资料,感悟誓言。
1.在当时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外国人为所欲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课件出示)在上海某公园的门口竟然挂出这样一块刺目的牌子:“华人与狗不准入内!”上海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的电车,头等车厢供外国人乘坐,中国人只能坐三等车厢。..................
板书:中华不振
2.过渡:看着这一幕,作为中国人,你的心能平静吗?而亲身经历这样一幕的周恩来更是难以平静。齐读: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怎样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燃烧在周恩来的心中。
师:所以周恩来才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二)品读誓言,深化认识。
1.过渡:在修身课上,魏校长问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周恩来的回答是一时冲动吗?同学们,请你们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为什么而读书?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请你们铿锵有力地回答:为什么而读书?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交流周恩来的资料。
①19岁所作的诗《无题》。
②1974年 3月 26日至 27日的工作日程
3.小结:在少年时代,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青年时代,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他更为新中国的事业鞠躬尽瘁。他的一生,都在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他是一个具有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的人。
(板书:博大胸怀远大志向)周恩来正因为有如此远大的志向,才成为我国伟大的总理!也正因为如此,他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爱戴,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尊重!
同学们,起立,让我们用少先队员的礼仪来表达我们内心最崇高的敬意。敬礼!
五、拓展阅读,练笔应用
1.赠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誓言不仅激励着周恩来,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老师把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的一句话送给大家,相信它对大家思考“自己为什么而读书”会有所帮助。
2.20世纪初,中国受帝国主义欺凌、压迫之时,周恩来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愿,如今,我们的祖国已不再是那个任人宰割、任人欺凌的中国了,如今的中国已经日益崛起,它将以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作为新时代的少年,你可曾想过:今天的你是为什么而读书?
3.把你的回答写下来,并想一想理由是什么,想清楚,写完整。
4.布置作业。(任选其一)
(1)阅读周恩来或其他伟人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2)办一张手抄报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
(3)通过不同渠道了解一下熟悉的亲人或小伙伴的成长故事。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评测练习
一、读拼音,写字词。
1.伯父严 sù( )地说:“每个人都要努力做到xiōng huái( )( )宽广,知荣rǔ( ),gù( )大局,力争报 xiào( )国家,zhèn( )兴祖国。”爸爸听了,zàn( )同地点了点头。
2.对这个问题我一直 yí huò( )( )不解,直到看到名师点拨,这道题的思路才逐渐清xī( )起来。
二.结合上下文,我知道下面加点字、词的意思。
1.有志者当效此生! ( )
2.少年周恩来疑惑不解。 ( )
3.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 )
三.重点段落品析。
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艰难 苦难)和屈辱中(拯救 挽救)出来呢?这个问题像一团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所以,当修身课上魏校长提出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时,就有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洪亮 响亮)的回答。
1.用“_____”画出括号里恰当的词语。
2.此时周恩来的心情是_____的,他一直思考的问题是什么?用“_____”画出来。
3.结合课文的事例说说“中华不振”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课文和下面的诗句,说说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你面对为什么读书这个问题,你准备怎样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是: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一、教学效果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结合学习内容,确定指点路径,引导课外延伸。语文的学习过程是学生自主、自求、自悟、自得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学生主动学的过程。课堂教学的着眼点应该是指导学生学,这样学生才会学,那么课堂上教师就应少讲。按照叶圣陶先生的说法,是讲学生读不懂的或体会不深的地方,即指点路径,引导课外延伸扩展。由于课文内容远离现代儿童的生活时代,就需要我们花时间给学生提供相关资料,用简短的文字延伸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从中了解周恩来少年立志的原因,领悟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因此,我想到了《新课标》中提到的多读书、读好书的必要性。
(2)结合学生认知,注重情感教育。
拓展本文,直面历史与现状,引导学生立报国之志,若仅限对“中华不振”的理解,仅限对周恩来少年立志而钦佩,那本文的教学目的尚未达到。让学生从心底深处唤起民族意识,在行动中努力落实,才真正达到目标。所以让学生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结合起来,并通过谈读书的目的,激发学生报国之情,在幼小的心灵中根植民族情感。
(3)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提高学习能力。四年级学生在学习语文方面,已经具有一定的独立识字的能力,在学习方法上也有了一定的积淀,他们能够自主、合作、探究地进行语文学习。结合学生的阅读心理,加强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使课内、外语文学习紧密联系,才能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所以在本节课中设计的讨论和议一议就达到了此目的。
(4)通过综合性学习,汲取营养。语文教学必须与生活相联系,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只有注重语文综合性学习才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助于语文素质的整体提高。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这篇课文内容比较散,但细读之后,我发现全文有一个支点,那就是“中华不振”。我就抓住这个核心线层层教学,让每一个文字因为“中华不振”而立在学生眼前,活在学生心中。让学生在品读课文中表现“中华不振”的语句词,从而体会到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志向,激
发学生的爱国之情。但文中表现“中华不振”的语句很多,在课堂上既要落实一些词语,又要读通全文,还要体会“中华不振”,可时间是不够的。经过分析,我发现对学生来说最为直观的语段就是第九自然段,于是我就抓住这个典型事件进行教学,让学生去品读“中华不振”。让学生读中悟,悟中读——让学生想象当时的画面,让学生换位思考,变换角色,从而更深切地感受周恩来读书目的的可贵。
三、不足之处
一节课下来,我满怀激情,学生情绪时高时低,故而在课堂节奏的把握上还做得不够。另外,感觉自己有些急躁,以至打断学生的思维。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谈话导入,板书课题。有一位伟人,在他 12岁的时候,曾经思考了这样的问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老师板书课题。接着理清课文层次,引导学生概括文中的 3个小故事。在这 3个小故事中,哪件事让周恩来感受最深刻?课文的哪几段写了这件事?然后紧扣词语,精读感悟,体会“中华不振”,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最后教师小结,强化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