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17个生词。
2、能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其内在逻辑。
3、能结合文章中的相关语句,说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做到论说时有理有据。
教学重难点:
1、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能够多角度感知课文中所映射出的人物形象。
2、学习并运用有理有据的论说方法。
教学步骤:
一、直接导课,根据词语复述故事。
1、直接导课,齐读课题。
2、题目把“生物”去掉,这篇文章可以叫做“表里的-----”?
(秘密、声音、生命、未知世界)
3、你能用这几个词语把这篇文章故事讲一讲吗?4、这个故事从声音开始的,文章中写了声音,让我们一起读读第1自然段。
二、梳理心理。
1、文章第一节写“我”听到的声音,哪位同学把“我”听到的声音读一读。
2、齐读这声音。
3、请学生美美读。
4、圈画不同动词。
5、而我对这些声音有了自己的想法,“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发出和谐的声音呢?”这个故事就有了发生的可能性。
请生继续读文,圈画表示时间点的词语。
6、交流:一天,许多天,此后,后来。
这篇文章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时间顺序)
7、根据这些词把这个故事再说一遍。
8、这篇故事与声音有关、为了让我们直观感受,设置了一幅插图(出示图)。
9、是第几自然段?(11)
10、齐读11自然段。
11、读出真是好看这个世界,请生读。
12、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表里美丽的世界,要想读好,应该重点读哪几个词?(表示颜色的词)
13、表示出怎样情绪?(特别激动)
14、请生读,齐读。
15、这些词语带着我的情感,请生再读。
16、文章中还有哪些句子也能用“望着桌上的那只春,我想----”来连接(第9、11、2自然段)
17、请生读第2自然段。
18、评价:没有读出省略号。
批注:好奇。
读好:滴答 . . . .请生再读。
(声音的还原,好奇)
19、关注第9节(猜测),齐读。
20、这篇文章在写心理描写,从好奇到猜测,到最后看到表里美丽的世界证实了我自己的逻辑,原来写心理有很多手法,有的是直接写,有的呢?请生----(加入动词)
21、写动作也是在写?(心理)写声音也是在写对声音的心理,这就是间接描写。
三、读好对话。
1、读好奇部分、猜测部分、激动部分、到最后我的发现。
2、除了心理,文章对语言(对话)描写也很更要。
3、请师生扮演父子,朗读。
4、师生读。
5、父子都有常用语,儿子常用哪个词-“为什么”。
再读。
6、根据几个“为什么”,联系上文,这是个怎样的孩子呢?
好奇心重、爱提问、天真、爱思考。
7、父亲爱说什么?
(不许动)。
说了几次?读。
8、这篇文章是“为什么”与“不许动”的博弈。
一个爱问为什么,一个爱说不许动。
9、父亲还有更好的回答吗?这样回答会不会更吗?支不支持?请生交流。
10、“这样的话”指哪出话?我充满童真的话语。
11、你说过哪些这样的话?问过哪些问题?
师结:每个孩子都会问很假很多问题,可到了最后呢?
12、请生读最后一段。
探究怎样读?
为什么到后半段慢了?
为什么到后来不说了?
13、每篇回忆性文章都有两个视角,前面的文字都是孩子在说的话,到了最后一句活就是一个大人的视角了。
回忆过去才发现,那个好奇的童年已经过去了。因此,文章到最后我们才发现那是对童年的追忆,对童年无奈的感伤。童心不再,童心的世界也不再。
14、齐读最后一句话,体会他的感伤。
15、表里的生物,到最后我们发现那是表里的-童心(板书)
16、珍惜有童心相伴的岁月,下课。
课堂小结:
是啊,小男孩这次探索之旅虽然最终并没有发现什么真理,但中间的过程却妙趣横生,同学们读起来也能产生非常强的共鸣之感,想必小男孩也给大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下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聊聊这是一个怎样的小男孩。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里,期待下节课同学们火花四溅的思维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