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1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A)(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2023·全国·高一课时练习)火星属于( )
A.地外行星 B.巨行星 C.远日行星 D.地内行星
2.(2023·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列人类活动中,利用能源不是最终来自太阳辐射的是( )
A.行进的赛车 B.煤炭炉 C.太阳能电池 D.地热发电站
3.(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列属于天体的是( )
A.天空中飘动的云朵 B.2021年8月12日天空中出现的英仙座流星雨
C.2021年9月17日,成功返回地球的神舟十二号 D.遨游在太空中的“嫦娥二号”
4.(2023·全国·高一课时练习)有关天体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土星及其卫星组成的土卫系是最低一级的天体系统
B.河外星系比银河系高一级
C.太阳系与银河系是同一级别的天体系统
D.人类能观测到的宇宙范围是河外星系
5.(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关于下图中太阳大气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色球层 B.②—光球层
C.③—日冕层 D.①—日冕层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气球作为探空的工具已经被广泛使用,如下图所示,一探空气球由地面上升至100千米处,据其可能探测到的现象,完成下面小题。
6.探空气球记录的随高度升高气温变化的规律可能是( )
A.递减→递增→递减
B.递减→递减→递增→递增
C.递增→递减→递增→递减
D.递减→递增→递减→递增
7.探空气球探测到水汽集中的层次是(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中间层 D.热层
8.探空气球在某一高度时,其与基站的通讯设备发生异常现象,该层可能是 ( )
A.臭氧层 B.电离层 C.对流层 D.热层
(2019·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为某学生外出时拍到的照片。观察照片,完成下面小题。
9.该景观图体现出的地球圈层个数是(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10.图中瀑布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
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且都相互联系
B.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
C.图中的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D.水圈的构成要素中,只有地表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之中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人类为了研究地球的历史,按时代早晚顺序表示地球相对地质年代和同位素年龄值的表格,这就是地质年代表。
据此回答下面各题。
11.在地质年代表中经历时间最长的是( )
A.前寒武纪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12.下列各代纪,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寒武纪、白垩纪、二叠纪 B.白垩纪、二叠纪、三叠纪
C.石炭纪、二叠纪、白垩纪 D.泥盆纪、古近纪、侏罗纪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为地球某地质时期地理环境复原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3.该地质时期是指( )
A.寒武纪 B.二叠纪 C.侏罗纪 D.第四纪
14.该地质时期被称为( )
A.爬行动物时代 B.海生脊椎动物时代
C.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 D.灵长哺乳动物时代
15.该地质时期( )
A.鱼类出现 B.重要的成煤期
C.现代海陆位置形成 D.两栖动物出现
二、综合题
16.(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早的黑子记录,但人类系统观测黑子的历史不足300年。黑子数量高峰年称为太阳活动峰年,预测第25个太阳活动周期于2018年开始。
材料二 太阳活动周期预报图。
(1)黑子发生在太阳大气的________层,其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
(2)太阳活动时,在两极地区会出现美丽的________,地球上能够观赏到该景观的著名大国有________、________。
(3)第25周期太阳活动高峰年是________年。
(4)________可以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________、________、日冕物质抛射等是剧烈的太阳活动现象。
(5)请举例说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7.(2019·全国·高一单元测试)读地球各圈层划分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字母代表的圈层:
A_____________圈,B_____________圈,C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
(2)图中33m处为____________面,地震波自上而下穿过该界面时,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____________。
(3)图中2900km处为_____________面,该面以下_____________波消失。
(4)生物圈存在于_____________圈下部,_____________圈全部和_____________圈上部。
18.(2020·吉林·延边二中高一阶段练习)据此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认为人类长期生存在危险中,小行星撞击地球和核战争等威胁迟早会将我们消灭殆尽,但如果我们向太空扩展并建立自给自足的聚居地。我们的未来应该是安全的。2016年8月31日凌晨地外文明搜寻机构SETI表示,其位于俄罗斯境内的天文望远镜接收到了来自编号为HD164595的恒星的地外文明信号,这颗恒星距离地球约95光年。其大小是太阳的99%。它至少拥有一颗行星HD164595b,体积大小与海王星类似。下图为太阳系部分行星运转轨道示意图。
(1)可能撞击地球的小行星主要来自 星和 星之间的小行星带。
(2)②是 ,属于 行星。
(3)行星HD164595b如果真存在地外文明,那么它自身所具备的条件有哪些
19.(2021·河南·温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一阶段练习)下图为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分布图,下表为热带雨林和亚寒带针叶林生物量比较表。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热带雨林 亚寒带针叶林
生物量(kg/m3) 27 9
(1)太阳辐射的纬度变化会导致地球上( )
A.不同纬度获得热量的差异 B.不同海拔获得热量的差异
C.不同经度获得热量的差异 D.不同海陆位置获得热量的差异
(2)分析热带雨林和亚寒带针叶林生物量差异的原因。
(3)推测太阳辐射的影响因素。
20.(2020·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实线与虚线都代表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情况,其中虚线代表______波,实线代表______波。
(2)图中虚线和实线在经过a界面时,速度都明显加快,a代表________面,其以上部分A代表地球内部圈层的____________;图中虚线经过b界面时消失,实线速度突然减慢,b代表____;____界面,其以下部分C代表地其以上部分B代表____________.
(3)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1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A)(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2023·全国·高一课时练习)火星属于( )
A.地外行星 B.巨行星 C.远日行星 D.地内行星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地理知识可知,火星的质量、体积、密度与地球相近,属于类地行星,轨道在地球轨道之外,属于地外行星,A正确,D错;在太阳系中,木星、土星属于巨行星,天王星、海王星属于远日行星,BC错。故选A。
2.(2023·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列人类活动中,利用能源不是最终来自太阳辐射的是( )
A.行进的赛车 B.煤炭炉 C.太阳能电池 D.地热发电站
【答案】D
【详解】行进的赛车主要利用汽油作为能源,而汽油是石油产品,能源最终来自太阳辐射,A不符合题意;煤球炉主要燃烧煤炭,石油和煤炭是地质时期生物能演化而来,生物能是光合作用形成的,煤球炉利用能源最终来自太阳辐射,B不符合题意;太阳能电池直接利用太阳辐射能发电,C不符合题意;地热发电站利用的地热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其能源与太阳辐射无关,因此地热发电站利用的能源最终不是来自太阳辐射,D符合题意。故选D。
3.(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列属于天体的是( )
A.天空中飘动的云朵 B.2021年8月12日天空中出现的英仙座流星雨
C.2021年9月17日,成功返回地球的神舟十二号 D.遨游在太空中的“嫦娥二号”
【答案】D
【详解】天体是宇宙间的物质存在形式,如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均是天体,天体有其空间性和物质性,即要位于宇宙空间,由物质组成。天空中飘动的云朵位于地球大气层的对流层,不在宇宙空间,不属于天体;2021年9月17日,成功返回地球的神舟十二号,在地球表面,不在宇宙空间,不属于天体,排除AC; 2021年8月12日天空中出现的英仙座流星雨,是流星体闯入地球大气形成的燃烧的光亮现象,不是物质组成,不属于天体,排除B;遨游在太空中的“嫦娥二号”运行在太空宇宙,有物质属性,属于人造天体,D符合题意。故选D。
4.(2023·全国·高一课时练习)有关天体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土星及其卫星组成的土卫系是最低一级的天体系统
B.河外星系比银河系高一级
C.太阳系与银河系是同一级别的天体系统
D.人类能观测到的宇宙范围是河外星系
【答案】A
【详解】土星及其卫星组成的土卫系是最低一级的天体系统,属于行星星系,级别最低,A正确; 河外星系和银河系并列,共同构成总星系,B错误;太阳系比银河系级别低,C错误;人类能观测到的宇宙范围是总星系,D错误。故选A。
【点睛】天体系统按等级由高到低,依次是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
5.(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关于下图中太阳大气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色球层 B.②—光球层
C.③—日冕层 D.①—日冕层
【答案】C
【详解】读图可知,图中①为太阳大气层中最里面的一层,应为光球层,图中③为太阳大气层中最外面的一层,应为日冕层,图中②为太阳大气层中中间一层,应为色球层。由此判断,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气球作为探空的工具已经被广泛使用,如下图所示,一探空气球由地面上升至100千米处,据其可能探测到的现象,完成下面小题。
6.探空气球记录的随高度升高气温变化的规律可能是( )
A.递减→递增→递减
B.递减→递减→递增→递增
C.递增→递减→递增→递减
D.递减→递增→递减→递增
7.探空气球探测到水汽集中的层次是(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中间层 D.热层
8.探空气球在某一高度时,其与基站的通讯设备发生异常现象,该层可能是 ( )
A.臭氧层 B.电离层 C.对流层 D.热层
【答案】6.D
7.A
8.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大气的垂直分层及特点。
6.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气球所在高度约为100km,处于高层大气中,所以该探空气球飞越了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其中对流层的气温随着高度增加而降低,平流层的气温随着高度增加而递增,高层大气的气温会想递减再递增,故选D。
7.大气总质量的四分之三集中在对流层,对流层以上云雨绝迹,故几乎所有的水汽和固体杂质集中在对流层。故选A。
8.电离层中含有大量离子和自由电子,可以干扰电磁波,因而气象火箭与基站的通讯发生异常可能出现在电离层,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2019·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为某学生外出时拍到的照片。观察照片,完成下面小题。
9.该景观图体现出的地球圈层个数是(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10.图中瀑布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
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且都相互联系
B.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
C.图中的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D.水圈的构成要素中,只有地表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之中
【答案】9.C
10.B
【分析】本题组以瀑布景观为背景,涉及地球圈层、各圈层之间的联系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9.景观图中河流瀑布涉及水圈,瀑布上空的大气和云层涉及大气圈,瀑布两岸及底下的岩石涉及岩石圈,两岸的植被涉及生物圈,因此该景观图体现出的地球圈层个数有4个,选项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10.如果河流从坚硬的岩石河床流向比较柔软的岩石河床,较软的岩石河床很可能的侵蚀更快,并且两种岩石类型相接处的坡度更陡,从而形成瀑布,这是大多数瀑布形成的原因。由此推断水圈与岩石圈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它们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迁移与能量的转化,选项B符合题意,排除C。瀑布的形成过程,不能说明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排除A,水圈的构成要素中,不只有地表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之中,地下水、大气水等都处于不断循环之中,排除D。故选B。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人类为了研究地球的历史,按时代早晚顺序表示地球相对地质年代和同位素年龄值的表格,这就是地质年代表。
据此回答下面各题。
11.在地质年代表中经历时间最长的是( )
A.前寒武纪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12.下列各代纪,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寒武纪、白垩纪、二叠纪 B.白垩纪、二叠纪、三叠纪
C.石炭纪、二叠纪、白垩纪 D.泥盆纪、古近纪、侏罗纪
【答案】11.A
12.C
【解析】11.前寒武纪指地球形成到距今5.41亿年,其时间段长达40多亿年,占地球历史的90%。故选A。
12.按照地质年代表各代纪的先后顺序,寒武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古近纪,C选项符合题意。故选C。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为地球某地质时期地理环境复原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3.该地质时期是指( )
A.寒武纪 B.二叠纪 C.侏罗纪 D.第四纪
14.该地质时期被称为( )
A.爬行动物时代 B.海生脊椎动物时代
C.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 D.灵长哺乳动物时代
15.该地质时期( )
A.鱼类出现 B.重要的成煤期
C.现代海陆位置形成 D.两栖动物出现
【答案】13.C
14.A
15.B
【解析】13.依据地质时期的景观复原图信息判断,图中有恐龙生活,该地质时期是中生代,恐龙出现在三叠纪,兴盛于侏罗纪,灭绝于白垩纪,C符合题意。寒武纪为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恐龙还没有产生,排除A。二叠纪两栖类繁盛,恐龙还没有产生,排除B。第四纪进入人类时代,恐龙早已经灭绝,排除D。
14.根据上题判断,该地质时期是中生代,此时代以恐龙为代表的爬行动物极度繁盛,被称为“爬行动物的时代”,A符合题意。海生脊椎动物时代是古生代中期,排除B。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是古生代早期,排除C。灵长哺乳动物时代是新生代,排除D。
15.根据上题判断,该地质时期是中生代。古生代奥陶纪鱼类出现,排除A。中生代时期祼子植物繁茂,森林面积广,因此是地质史上重要的成煤期,B正确。现代海陆位置形成于新生代第三纪,排除C。古生代泥盆纪两栖动物出现,排除D。
二、综合题
16.(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早的黑子记录,但人类系统观测黑子的历史不足300年。黑子数量高峰年称为太阳活动峰年,预测第25个太阳活动周期于2018年开始。
材料二 太阳活动周期预报图。
(1)黑子发生在太阳大气的________层,其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
(2)太阳活动时,在两极地区会出现美丽的________,地球上能够观赏到该景观的著名大国有________、________。
(3)第25周期太阳活动高峰年是________年。
(4)________可以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________、________、日冕物质抛射等是剧烈的太阳活动现象。
(5)请举例说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答案】(1) 光球 由于黑子的温度比周围低,所以看起来比较黑,其实仅是暗一些
(2) 极光 美国 加拿大 俄罗斯
(3)2022
(4) 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 太阳耀斑 日珥
(5)耀斑爆发会发射强烈的电磁波,会干扰地球高空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甚至出现短暂的中断。地球磁场出现“磁暴”现象,交通导航受到影响。高速带电粒子流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产生“极光”现象。(其他答案合理亦可)
【分析】本题考查常见太阳活动类型以及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以识记性知识为主。
(1)
黑子发生在太阳大气的光球层。光球层亮度较高,而黑子的温度较低,亮度较暗。
(2)
受太阳活动的影响,太阳带电粒子流(太阳风)进入地球磁场,在地球南北两极附近地区的高空出现极光现象;能看到极光现象的国家主要分布在极地地区,如俄罗斯、加拿大、美国等。
(3)
黑子是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多的年份,为太阳活动高峰年。太阳活动的周期为11年,读图2022年太阳黑子数最多,所以第25周期太阳活动高峰年为2022年。
(4)
太阳黑子的多少、大小可以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太阳耀斑、日珥、日冕物质抛射等是剧烈的太阳活动现象。
(5)
耀斑爆发会发射强烈的电磁波,这些电磁波传播到地球附近,会强烈干扰地球高空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电通信,甚至使各类无线电通信发生短暂的中断。此外,电离层发生强烈骚扰,从而使宇航员可能受到辐射伤害;电磁遥感测量在磁暴期间常常发生错误;电波路径发生位移,全球定位系统(GPS)定位、导航产生误差;大磁暴使电网超载、造成输电线路中断;卫星衰老并过早陨落,星载电子仪器受到严重损害。
【点睛】
17.(2019·全国·高一单元测试)读地球各圈层划分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字母代表的圈层:
A_____________圈,B_____________圈,C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
(2)图中33m处为____________面,地震波自上而下穿过该界面时,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____________。
(3)图中2900km处为_____________面,该面以下_____________波消失。
(4)生物圈存在于_____________圈下部,_____________圈全部和_____________圈上部。
【答案】 大气 水 地壳 外核 莫霍 明显增加 古登堡 横 大气 水 岩石
【分析】本题考查重点为地球的圈层结构,属基础题,简单。
【详解】(1)由图可直接读出:A、B为地球外部圈层,C、D为地球内部圈层。其中A为大气圈、B为水圈。地面以下33km处为莫霍面,地面以下2900km处为古登堡面,从地表到莫霍面之间为地壳,莫霍面到古登堡面之间为地幔,古登堡面至地心之间为地核,其中地核又分外核和内核。故C为地壳,D为外核。
(2)地壳同地幔间的分界面,称为莫霍面,以发现者南斯拉夫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的名字命名的。莫霍面在大陆地区深度约在20-70千米,大洋地区7-8千米,平均深度33千米。地震波自上而下穿过莫霍面时,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明显加快。
(3)地震波传播时,除了在地球内部深度约33千米处波速有一个显著的变化(此处称为莫霍界面,是地壳与地幔的分界线)之外,在深度约为2900千米处,地震波传播状态也会发生明显的改变,此处便被称为古登堡界面。地幔位于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由于地球外核为液态,而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不,因此在古登堡界面以下横波消失。
(4)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18.(2020·吉林·延边二中高一阶段练习)据此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认为人类长期生存在危险中,小行星撞击地球和核战争等威胁迟早会将我们消灭殆尽,但如果我们向太空扩展并建立自给自足的聚居地。我们的未来应该是安全的。2016年8月31日凌晨地外文明搜寻机构SETI表示,其位于俄罗斯境内的天文望远镜接收到了来自编号为HD164595的恒星的地外文明信号,这颗恒星距离地球约95光年。其大小是太阳的99%。它至少拥有一颗行星HD164595b,体积大小与海王星类似。下图为太阳系部分行星运转轨道示意图。
(1)可能撞击地球的小行星主要来自 星和 星之间的小行星带。
(2)②是 ,属于 行星。
(3)行星HD164595b如果真存在地外文明,那么它自身所具备的条件有哪些
【答案】(1)火木
(2)火星类地行星
(3)拥有可供生物生存所需的液态水、适宜的温度和比较厚的大气层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太阳系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以及存在生命的条件。本题难度不大,熟记基础知识即可解答。
【详解】(1)可能撞击地球的小行星主里来自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
(2)②行星位于紧邻地球的公转轨道之外,判断是火星,火星属于类地行星
(3)行星HD164595b如果真存在地外文明,那么它自身要象地球上生命存在的自身条件一样,拥有可供生物生存所需的液态水、适宜的温度和比较厚的大气层。
19.(2021·河南·温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一阶段练习)下图为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分布图,下表为热带雨林和亚寒带针叶林生物量比较表。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热带雨林 亚寒带针叶林
生物量(kg/m3) 27 9
(1)太阳辐射的纬度变化会导致地球上( )
A.不同纬度获得热量的差异 B.不同海拔获得热量的差异
C.不同经度获得热量的差异 D.不同海陆位置获得热量的差异
(2)分析热带雨林和亚寒带针叶林生物量差异的原因。
(3)推测太阳辐射的影响因素。
【答案】(1)A
(2)热带雨林分布纬度低,太阳辐射量大,植物生长旺盛;亚寒带针叶林分布纬度高,太阳辐射量小,植被生长缓慢。
(3)纬度、天气、海拔。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及其影响因素。
【详解】(1)结合柱状图信息可知,纬度越高,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越少,其纬度变化会导致地球上不同纬度获得热量的差异,与经度差异、海拔差异、海陆位置差异关系不大,A项正确。故选A。
(2)据表可知,热带雨林的生物量大于亚寒带针叶林,其主要原因是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纬度低,太阳辐射量大,热量条件较好,植物生长旺盛;亚寒带针叶林分布区纬度高,太阳辐射量小,热量不足,植被生长缓慢。
(3)太阳辐射的强度与太阳高度(受纬度影响)、大气透明度(受天气、海拔影响)密切相关。纬度越高,太阳辐射强度越弱;大气透明度越高,海拔越高,太阳辐射强度越强。
【点睛】
20.(2020·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实线与虚线都代表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情况,其中虚线代表______波,实线代表______波。
(2)图中虚线和实线在经过a界面时,速度都明显加快,a代表________面,其以上部分A代表地球内部圈层的____________;图中虚线经过b界面时消失,实线速度突然减慢,b代表____;____界面,其以下部分C代表地其以上部分B代表____________.
(3)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横 纵 莫霍 地壳 古登堡 地核 地幔 地震波传播的速度
【分析】本题考查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详解】(1)地震波有纵波和横波之分,纵波传播速度较快;横波传播速度较慢,判断虚线为横波,实线为纵波。
(2)根据所学知识纵波能在固液气物质中传播,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横波传到古登堡面完全消失,纵波波速显著减小;纵波和横波传到莫霍面都明显增加。故判断a为莫霍面,上下分地壳(A)和地幔(B);b为古登堡面。上下分地幔(B)和地核(C)。
(3)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强烈冲击,产生弹性振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可以根据地震波波速通过介质而变化来判断。
【点睛】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地震波
分类 能够通过的介质 传播速度 共同点
地震波 纵波(P) 固体、液体、气体 较快 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横波(S) 固体 较慢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界面——不连续面
不连续面 地下深度 波速变化
莫霍界面 33 千米处(大陆部分) P、S 波速都明显增加
古登堡界面 2 900 千米处 P 波速度突然下降,S 波完全消失
3、划分依据:以两个不连续面(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将地球的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
4、差异:地壳的范围是在地表以下、莫霍界面以上的部分;软流层又叫软流圈,被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位于上地幔上部(不是顶部);岩石圈是软流层以上的圈层,由岩石组成;三者的关系可表示为:岩石圈=地壳十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