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1 1.2 地球的圈层结构(A)(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地球部分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A圈层的名称是( )
A.岩石圈 B.生物圈 C.大气圈 D.水圈
2.下列对于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水圈是由液态水组成的圈层 B.生物圈位于水圈和岩石圈之间
C.大气圈全部由气态物质组成 D.岩石圈由上地幔顶部和地壳组成
【答案】1.A
2.D
【解析】1.地球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其中地壳和软流层之上的上地幔顶部合称岩石圈,图中A圈层位于地表以下,属于地球内部圈层中接近地表的部分,应为岩石圈,选项A符合题意;生物圈、大气圈和水圈属于地球外部圈层,分别是图中的B、D、C,排除选项BCD。故选A。
2.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冰川等)和气态水(大气水等)组成,A错误;生物圈包括水圈的全部、岩石圈上部和大气圈底部,B错误;大气圈中的大气包括水汽、固体杂质和干洁空气,C错误;岩石圈指软流层之上的地球内部圈层,包括上地幔顶部和地壳,D正确。故选D。
【点睛】地球圈层结构分为地球外部圈层和地球内部圈层两大部分。地球外部圈层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2019年6月17日22时55分,四川长宁县发生里氏6.0级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地震后四川各地先后在电视屏幕上出现了地震预警信息。地震发生时,横波带来的破坏严重。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大陆部分)和电视预警画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地心
4.运用电视预警地震是基于( )
①电磁波比地震波传播速度慢 ②横波比纵波传速度播慢
③电磁波比地震波传播速度快 ④横波比纵波传速度播快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3.A
4.D
【分析】3.据图可知,地壳的深度约为33千米。“此次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可知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位于地壳,A正确;BCD错误。
4.地震预警,是指在地震发生后,利用地震波传播速度小于电磁波传播速度的特点,提前对地震波尚未到达的地方进行预警。一般来说,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是每秒几公里,而电磁波的速度为每秒30万公里。因此,如果能够利用实时监测台网获取的地震信息,以及对地震可能的破坏范围和程度的快速评估结果,就能利用破坏性地震波到达之前的短暂时间发出预警,③正确,①错误;结合所学可知横波比纵波传播速度慢,②正确,④错误。②③正确,选D。
【点睛】地球圈层结构:分为地球外部圈层和地球内部圈层两大部分。地球外部圈层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是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主要依据是( )
A.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B.岩浆组成物质的不同
C.内部岩石的坚硬程度 D.岩浆比例的不同
6.地壳厚度的变化规律是( )
A.地壳厚度均匀 B.洋壳较厚,陆壳较薄
C.海拔越高,地壳越薄 D.陆壳较厚,洋壳较薄
【答案】5.A
6.D
【分析】5.纵波、横波遇到不同的介质,传播速度会发生变化;纵波可以通过固态、液态、气态传播,横波只能通过固态传播。所以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是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主要依据,A正确;岩浆主要分布在地幔中的软流层,其组成物质和比例无法作为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BD错误;岩石在地球内部分布没有规律性,岩石的坚硬程度分布也就没有明显规律性,不能做为划分依据,C错误,故选A。
6.根据所学知识地壳厚度不均,陆壳较厚,平均厚度约为33干米;洋壳较薄,平均厚度约6干米;海拔越高,地壳越厚,ABC错误,D正确。
【点睛】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约9-12干米秒),横波传播速度较慢(6-8千米秒);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都随通过物质的性质不同而发生改变,横波只能在固体物质里传播,纵波可在固、液、气体里传播。地壳是地球固体地表构造的最外圈层,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约为39-41干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最高可达70干米;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厚度只有几干米。
(2019·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地球内部圈层局部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7.图中正确表示岩石圈的数码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8.关于图中①②③之间的关系,表示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7.C
8.D
【分析】7.岩石圈的范围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或者是软流层之上的部分,所以③范围表示岩石圈,C正确。①是莫霍界面之上的地壳,A错误;②为莫霍界面至古登堡界面之间,为地幔部分,B错误;④为软流层顶部至古登堡界面的地幔部分,也不属于岩石圈,D错误。故选:C。
8.据图可知,①为莫霍面以上,为地壳;②表示莫霍面以下,为地幔部分;③为岩石圈,④为除地幔顶部的地幔部分。也就是④为②的一部分,①为③的一部分,②③共有软流层顶部的地幔部分,因此三者的包含关系正确的为D,ABC错误,故选:D。
【点睛】岩石圈,地质学专业术语,是地球上部相对于软流层而言的坚硬的岩石圈层。厚约60~120公里,为地震高波速带。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的顶部,由花岗质岩、玄武质岩和超基性岩组成。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为科学家通过研究绘制的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速度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科学家利用地震波研究地球内部物质结构的主要原因是( )
A.进行地球钻探研究成本太高
B.进行地球钻探研究时间太长
C.进行地球钻探研究取样不全面
D.波速的变化能反映物质性质的变化
10.下列关于地球内部地震波波速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随着深度增加波速逐渐增加
B.在1000km附近纵波与横波的波速之差为7km/s
C.在2900km附近纵波与横波的皆出现了突变
D.在2900km以下,横波变慢纵波加快
11.通过地震波的变化,可将地球内部分为三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壳厚度最大 B.地幔体积最大
C.岩石圈就是地壳 D.软流层位于2900km左右
【答案】9.D
10.C
11.B
【分析】9.地震波可以分成纵波和横波,纵波传播速度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其性质是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是研究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和状态、划分内部圈层以及探矿的主要手段。由图可知,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的传播速度不一致,其波速的变化可以反映物质性质的变化,从而探究地球内部物质结构,ABC错误,故选D。
10.由图可知,横波在深度约为2900km处突然消失,纵波的波速突然下降,纵波和横波都出现了突变,A错误,C正确;由图可知,在1000km附近纵波波速小于12km/s,横波横波大于6km/s,所以两者波速之差不到6km/s,B错误;在深度约为2900km处横波消失,在2900km以下无横波,D错误,故选C。
11.通过地震波的变化,将地球内部圈层分成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的厚度最小,A错误;地幔厚度远大于地壳,因此体积比地壳大,地幔厚度虽然略小于地核,但地幔在外围,并结合数学方法计算可知,地幔的体积大于地核,因此地球内部圈层中地幔体积最大,B正确;在莫霍面至地下约1000km深度的上部有一个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D错误;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合称岩石圈,C错误,故选B。
【点睛】在莫霍界面,纵波和横波的速度都突然增加,在古登堡界面,纵波波速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局部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图中( )
A.①为岩石圈 B.软流层以上由岩石组成 C.③为地壳 D.古登堡面以上为地幔
13.图中①②③所属关系可以表示为下图中的( )
A. B. C. D.
【答案】12.B
13.D
【分析】12.据图可知,①为地壳,③为软流层以上的岩石圈,由岩石组成;地幔位于古登堡面以上,莫霍面以下,B项正确,ACD错误。故选B。
13.据图可知,①和②没有交集,AB错误;②和③有交集,③包括①,D图正确,C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地球内部圈层构成。考查记忆的知识为主,解题必备一定的基础才能完成。
(2020·全国·高一课时练习)暑假期间,小明同学到黄果树瀑布景点旅游,拍摄了如下景观。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4.该图体现出的地球圈层的个数有( )
A.2 B.3 C.4 D.5
15.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
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且都相互联系
B.图中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
C.图中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D.图中各圈层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
【答案】14.C
15.B
【解析】14.读图可知,图中有流水,体现有水圈;有植被,体现有生物圈;有岩石,体现有岩石圈;有大气,体现有大气圈,该图体现出的地球圈层的个数有4个。故选C。
15.水圈连续而不规则的,其它圈层则不是,但相互联系,A错;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图中的各圈层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B对C错;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物质运动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岩石圈物质运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D错。故选B。
二、综合题
16.(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震波E表示____波,F表示____波,在界面B上地震波波速变化情况为____。
(2)图中界面A是____界面,B是____界面。
(3)图中圈层C是____,其中有一个____层,是岩浆发源地。
【答案】(1) 横 纵 横波消失,纵波速度迅速下降
(2) 莫霍 古登堡
(3) 地幔 软流层
【分析】本大题以“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为背景材料,涉及地震波的性质、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1)
地震波分横波和纵波,纵波在固体、液体、气体中均可传播,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读图,在2900千米处,地震波E消失、 F没有消失,因此E表示横波、F表示纵波。地震波经过界面B时波速变化情况是:横波(E波)消失,纵波(F波)速度迅速下降。
(2)
读图可知,地震波经过图中界面A时,横波与纵波速度明显增加,则A为莫霍面;地震波经过图中界面B时,横波消失,纵波速度减慢,则B为古登堡面。
(3)
图中圈层C位于莫霍面(界面A)和古登堡面(界面B)之间,是地幔,其中有一个软流层,分布在上地幔顶部,是岩浆的发源地。
17.(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地球内部圈层的名称:A+B统称为________,A+B+C统称为________,D是________,C+D+E是________的一部分。
(2)不连续界面:F为________,G________是横波完全消失的界面。
(3)地震波在F以下速度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
(4)A和B厚度不均的原因是________。
【答案】(1) 地壳 岩石圈 软流层 地幔
(2)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3)(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明显加快
(4)地壳的厚度不均,A是大陆地壳,B是海洋地壳,海洋地壳比大陆地壳薄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等相关知识。考查内容较为基础,需要加强对课本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1)A和B均位于莫霍界面以上,厚薄不一,为地壳;C位于上地幔顶部,C与地壳一起称为岩石圈,由坚硬的岩石构成;D深度大致介于100~400km,属于软流层;C+D+E位于莫霍界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属于地幔的一部分(上地幔)。
(2)F为莫霍界面,地震波在经过莫霍界面时,横波、纵波均明显加速。古登堡界面(G)向下,横波完全消失。
(3)F为莫霍界面,根据所学地理知识可知,地震波传播到莫霍界面以下时,横波和纵波均明显加快。
(4)A是大陆地壳,B是海洋地壳,大洋地壳主要为硅镁质密度较大;大陆地壳因为有硅铝层的存在,平均密度较低,为了重力平衡,所以大陆地壳要比大洋地壳厚。
【点睛】
18.(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科幻电影《地心历险记》讲述了主人公在旅行时意外发现了一个洞穴,并沿着洞穴深处走去,不小心掉入了神秘的地心世界的故事。读地球内部部分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示A、B共同构成的地球圈层名称是____,依据图示分析A、B所在圈层厚度的特点____。
(2)主人公掉入地心最先穿过的地球内部圈层名称是____,由图示____(填字母)共同组成。
(3)图示D圈层名称是____,是____的发源地,C+D+E都是____(填圈层名称)的一部分。
(4)图示A、C之间的不连续界面F是____,地震波波速在此处的变化是____(填“增加”或“减慢”);主人公在越过不连续界面G后直至地心穿过的物质状态依次是____态、____态。
【答案】 地壳 地壳的厚度不均,A是大陆地壳,B是大洋地壳,大洋地壳比大陆地壳薄。 岩石圈 ABC 软流层 岩浆 地幔 莫霍面 增加 液 固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详解】(1)读图可知地下33km左右的为莫霍界面(F),地下2900km左右的为古登堡界面(G),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主要是依据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莫霍界面(F)以上为地壳,其特征是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km,其中A是大陆地壳,大陆地壳厚度较大,B是大洋地壳,大洋地壳厚度较小。
(2)主人公掉入地心最先穿过的地球内部圈层名称是岩石圈,岩石圈由地壳(AB)和上地幔顶部(C)共同组成。
(3)图示D圈层在上地幔的上部,岩石圈之下,为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C+D为上地幔,E为下地幔。C、D、E都是地幔的一部分。
(4)图示A、C之间的不连续界面F是莫霍界面,在地下33km左右,地震波波速在此增加。地下2900km左右的为古登堡界面,古登堡界面以下的分别是外核和内核,其物质状态分别是液态和固态。
19.(2020·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实线与虚线都代表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情况,其中虚线代表______波,实线代表______波。
(2)图中虚线和实线在经过a界面时,速度都明显加快,a代表________面,其以上部分A代表地球内部圈层的____________;图中虚线经过b界面时消失,实线速度突然减慢,b代表____;____界面,其以下部分C代表地其以上部分B代表____________.
(3)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横 纵 莫霍 地壳 古登堡 地核 地幔 地震波传播的速度
【分析】本题考查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详解】(1)地震波有纵波和横波之分,纵波传播速度较快;横波传播速度较慢,判断虚线为横波,实线为纵波。
(2)根据所学知识纵波能在固液气物质中传播,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横波传到古登堡面完全消失,纵波波速显著减小;纵波和横波传到莫霍面都明显增加。故判断a为莫霍面,上下分地壳(A)和地幔(B);b为古登堡面。上下分地幔(B)和地核(C)。
(3)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强烈冲击,产生弹性振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可以根据地震波波速通过介质而变化来判断。
【点睛】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地震波
分类 能够通过的介质 传播速度 共同点
地震波 纵波(P) 固体、液体、气体 较快 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横波(S) 固体 较慢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界面——不连续面
不连续面 地下深度 波速变化
莫霍界面 33 千米处(大陆部分) P、S 波速都明显增加
古登堡界面 2 900 千米处 P 波速度突然下降,S 波完全消失
3、划分依据:以两个不连续面(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将地球的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
4、差异:地壳的范围是在地表以下、莫霍界面以上的部分;软流层又叫软流圈,被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位于上地幔上部(不是顶部);岩石圈是软流层以上的圈层,由岩石组成;三者的关系可表示为:岩石圈=地壳十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
20.(2020·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下图),回答问题。
(1)图中地震波E是________,F是________,判断理由是________。
(2)图中分界面A是________,B是________。
(3)在界面B上波速变化:横波________、纵波________。说明地震波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了________态的介质。
(4)图中圈层C是________、D是________、H是________。
(5)物质状态:D层________,H层________。
(6)岩浆主要发源于________层,岩石圈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两部分。
【答案】 横波 纵波 在同一种介质中E(横)波比F(纵)波传播的速度较慢或F(纵)波比E(横)波传播的速度较快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消失 减慢 液态 地幔 外核 内核 液态 固态 软流层 地壳 上地幔顶部
【分析】本题通过地震波波速的变化分析了地球内部构造示意图,通过判读横波与纵波在不同位置出现的波速突变寻找不连续面,考察学生对于基本知识的掌握水平。
【详解】(1)据图可知E波与F波为地震波,F波波速快可推测为纵波,E波波速较慢应为横波。
(2)据横波与纵波波速的变化,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两个不连续面,其中地下约33千米处横波纵波速度增大,称为莫霍面。地下约2900千米处,横波消失,纵波速度减小,为古登堡面。
(3)据图可发现,在古登堡面时横波速度消失,纵波速度减少,而横波仅能通过固态,因此推测古登堡面以下的外核可能为液态。
(4)依据莫霍面与古登堡面可将地球内部划分为三个圈层,其中莫霍面以上为地壳,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为地幔。古登堡面以下为地核。
(5)地核分为外核与内核,外核据横波消失这一观点可推测为液态,内核推测为固态。
(6)岩浆主要发源于软流层,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而岩石圈则包括了地壳和上地幔顶部两部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1 1.2 地球的圈层结构(A)(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地球部分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A圈层的名称是( )
A.岩石圈 B.生物圈 C.大气圈 D.水圈
2.下列对于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水圈是由液态水组成的圈层 B.生物圈位于水圈和岩石圈之间
C.大气圈全部由气态物质组成 D.岩石圈由上地幔顶部和地壳组成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2019年6月17日22时55分,四川长宁县发生里氏6.0级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地震后四川各地先后在电视屏幕上出现了地震预警信息。地震发生时,横波带来的破坏严重。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大陆部分)和电视预警画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地心
4.运用电视预警地震是基于( )
①电磁波比地震波传播速度慢 ②横波比纵波传速度播慢
③电磁波比地震波传播速度快 ④横波比纵波传速度播快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是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主要依据是( )
A.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B.岩浆组成物质的不同
C.内部岩石的坚硬程度 D.岩浆比例的不同
6.地壳厚度的变化规律是( )
A.地壳厚度均匀 B.洋壳较厚,陆壳较薄
C.海拔越高,地壳越薄 D.陆壳较厚,洋壳较薄
(2019·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地球内部圈层局部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7.图中正确表示岩石圈的数码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8.关于图中①②③之间的关系,表示正确的是( )
A. B. C. D.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为科学家通过研究绘制的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速度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科学家利用地震波研究地球内部物质结构的主要原因是( )
A.进行地球钻探研究成本太高
B.进行地球钻探研究时间太长
C.进行地球钻探研究取样不全面
D.波速的变化能反映物质性质的变化
10.下列关于地球内部地震波波速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随着深度增加波速逐渐增加
B.在1000km附近纵波与横波的波速之差为7km/s
C.在2900km附近纵波与横波的皆出现了突变
D.在2900km以下,横波变慢纵波加快
11.通过地震波的变化,可将地球内部分为三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壳厚度最大 B.地幔体积最大
C.岩石圈就是地壳 D.软流层位于2900km左右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局部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图中( )
A.①为岩石圈 B.软流层以上由岩石组成 C.③为地壳 D.古登堡面以上为地幔
13.图中①②③所属关系可以表示为下图中的( )
A. B. C. D.
(2020·全国·高一课时练习)暑假期间,小明同学到黄果树瀑布景点旅游,拍摄了如下景观。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4.该图体现出的地球圈层的个数有( )
A.2 B.3 C.4 D.5
15.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
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且都相互联系
B.图中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
C.图中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D.图中各圈层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
二、综合题
16.(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震波E表示____波,F表示____波,在界面B上地震波波速变化情况为____。
(2)图中界面A是____界面,B是____界面。
(3)图中圈层C是____,其中有一个____层,是岩浆发源地。
17.(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地球内部圈层的名称:A+B统称为________,A+B+C统称为________,D是________,C+D+E是________的一部分。
(2)不连续界面:F为________,G________是横波完全消失的界面。
(3)地震波在F以下速度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
(4)A和B厚度不均的原因是________。
18.(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科幻电影《地心历险记》讲述了主人公在旅行时意外发现了一个洞穴,并沿着洞穴深处走去,不小心掉入了神秘的地心世界的故事。读地球内部部分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示A、B共同构成的地球圈层名称是____,依据图示分析A、B所在圈层厚度的特点____。
(2)主人公掉入地心最先穿过的地球内部圈层名称是____,由图示____(填字母)共同组成。
(3)图示D圈层名称是____,是____的发源地,C+D+E都是____(填圈层名称)的一部分。
(4)图示A、C之间的不连续界面F是____,地震波波速在此处的变化是____(填“增加”或“减慢”);主人公在越过不连续界面G后直至地心穿过的物质状态依次是____态、____态。
19.(2020·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实线与虚线都代表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情况,其中虚线代表______波,实线代表______波。
(2)图中虚线和实线在经过a界面时,速度都明显加快,a代表________面,其以上部分A代表地球内部圈层的____________;图中虚线经过b界面时消失,实线速度突然减慢,b代表____;____界面,其以下部分C代表地其以上部分B代表____________.
(3)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
20.(2020·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下图),回答问题。
(1)图中地震波E是________,F是________,判断理由是________。
(2)图中分界面A是________,B是________。
(3)在界面B上波速变化:横波________、纵波________。说明地震波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了________态的介质。
(4)图中圈层C是________、D是________、H是________。
(5)物质状态:D层________,H层________。
(6)岩浆主要发源于________层,岩石圈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两部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