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1 1.2 地球的圈层结构(C)(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是“地球自然环境圈层间物质交换示意图”。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①圈层的主要特点是( )
A.由坚硬岩石组成 B.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
C.连续但不规则 D.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的圈层关系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3.雾凇,俗称树挂,是低温时空气中水汽直接凝华,或过冷雾滴直接冻结在物体上的乳白色冰晶沉积物,是非常难得的自然奇观。雾凇的形成,体现的地球自然环境的圈层数量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答案】1.C
2.B
3.C
【解析】1.读图可知,①圈层为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C正确。由坚硬岩石组成的为岩石圈,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的为大气圈,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是生物圈。故选C。
2.该诗句反映的是生物圈与岩石圈之间的关系,植被的生长需要岩石圈提供无机盐,同时植被通过枯枝落叶的形式向岩石圈提供有机物。图中①为水圈,②为大气圈,③为生物圈,④为岩石圈。故选B。
3.雾凇的形成过程中,水分涉及了水圈,在低温时水汽凝华涉及了大气圈,乳白色冰晶沉积物主要附着在树枝等植被上,涉及了生物圈,所以主要涉及了3个圈层。故选C。
【点睛】岩石圈由坚硬的岩石构成,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大气圈主要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厚度最大;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生物圈最为活跃,主要集中在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以及岩石圈的上部。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2021年9月19号西班牙拉帕尔马岛火山开始喷发,至11月4日火山喷发仍在继续,自火山喷发,在岛上频繁监测到小型地震。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火山喷发物质来自地球内部的( )
A.地幔 B.地核 C.地壳 D.岩石圈
5.火山喷发过程中岩浆首先穿过地球圈层中( )
A.大气圈 B.水圈 C.生物圈 D.岩石圈
【答案】4.A
5.D
【解析】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般来说,火山喷发的岩浆主要来源于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软流层温度接近于开始熔融的温度,在水和挥发性组分的参与下,会产生选择性熔融,从而产生岩浆,A项正确,BCD错误,本题选A。
5.岩浆物质来源于岩石圈之下的软流层,火山喷发时岩浆首先会经过岩石圈,然后喷出的岩浆进入大气圈,炽热的岩浆会对附近的动物以及植物造成巨大的破坏,火山灰以及炽热的岩浆会以各种形式进入水体,对水圈产生一定的影响,故火山喷发过程中岩浆首先穿过地球圈层中的岩石圈,D项正确,ABC错误。
【点睛】地球内部圈层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壳、地幔、地核。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他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某地地震波速度随深度的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该地的莫霍界面大约位于( )
A.33千米处 B.17千米处 C.5千米处 D.2900千米处
7.该地可能位于( )
A.青藏高原 B.非洲大陆 C.南极洲 D.太平洋
8.图中曲线表示的地震波是( )
A.纵波 B.横波 C.纵波和横波 D.无法判断
【答案】6.C
7.D
8.A
【解析】6.地壳的平均厚度是33千米,该地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地下33千米处也无明显速度变化,说明此处不是莫霍界面,A错误。图示地震波传播速度在地下17千米处无明显变化,说明此处不是莫霍界面,B错误。根据图示得知,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在5千米深处突然变大,说明地下5千米左右存在不连续面,那最可能是莫霍界面,C正确。地下2900千米处的不连续是古登堡界面,不是莫霍界面,D错误。所以选C。
7.根据图示得知,该地的莫霍界面在地下5千米处,说明该地地壳较薄,最可能是洋壳,所以可能是太平洋,D正确。莫霍界面的平均深度大约为33千米,包括陆壳和洋壳,陆地地壳厚些,陆地莫霍界面的深度与地势高低有关,青藏高原的莫霍界面位于地下深度最大的,非洲大陆和南极洲地下的莫霍界面也较深,ABC错误。所以选D。
8.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地震波在地壳中传播速度较快,大于6km/s。纵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较快,一般大于6km/s,A正确;横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较慢,约为4km/s,且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BCD错误。所以选A。
【点睛】地震中,纵波的传播速度快。纵波是推进波,地壳中传播速度为5.5~7千米/秒,最先到达震中,又称P波,它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破坏性较弱。横波是剪切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为3.2~4.0千米/秒,第二个到达震中,又称S波,它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抖动,破坏性较强。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为某学生绘制的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模式图,图中数字代表纬度,阴影部分深度在80—400千米。完成下列小题。
9.图中阴影部分( )
A.横波不能通过 B.由铁和镍组成 C.是岩浆主要发源地 D.是岩石圈组成部分
10.地震波向地表传播时,经过莫霍面的波速变化情况为( )
A.横波、纵波波速变大 B.横波消失,纵波变大
C.横波、纵波波速变小 D.纵波消失,横波变小
【答案】9.C
10.C
【解析】9.根据所学可知,深度在80—400千米的阴影部分是上地幔的软流层,位于莫霍面以下,是横波可以通过上地幔的软流层,A错误。根据所学,地幔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科学家推测,组成地核的物质,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B错误。软流层,一般被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C正确。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因此软流层不是岩石圈的组成部分,D错误。故选C。
10.根据所学可知,地震波向地下传播时,经过莫霍面横波、纵波波速都会变大。据此可知,地震波向地表传播时,即向上传播时,经过莫霍面横波、纵波波速都会变小,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地震波的特点:①横波传播速度较慢,只能在固态中传播;②纵波传播速度较快,能在固态、液态、气态三态中传播;③当横波和纵波传至莫霍界面以下时,其波速均显著上升;④当横波和纵波传至古登堡界面时,横波突然消失,纵波波速突然下降。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1970年,苏联挑选了最顶尖的科学家,在科拉半岛邻近挪威国界的地区启动“科拉超深钻孔”项目,计划挖穿地球,到1994年此次钻探工作终止,一共挖了12226米深。下图为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1.“科拉超深钻孔”经过了( )
①生物圈②地壳③岩石圈④地核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如果“科拉超深钻孔”真的钻至地心,它( )
A.最先到达的是内部圈层的地幔 B.依次穿过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
C.在地壳经过呈熔融状的软流层 D.所经过地区纵波和横波先后消失
13.科学家认为外核液态物质的运动形成了地球磁场。在本章所学知识中,与地球磁场密切相关的是( )
A.联合古陆的形成与解体 B.中生代物种大灭绝事件
C.太阳风对地球的影响 D.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
【答案】11.A
12.B
13.C
【分析】11.地壳的平均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为33千米。“挖了12226米深”,可见“科拉超深钻孔”并未到达地幔,更没有到达地核,故④错误;经过了生物圈、地壳,因为岩石圈包括地壳,所以也经过了岩石圈,故①②③正确。故本题选A。
12.从地表向深处钻孔,最先到达的是内部圈层的地壳,故A错误;莫霍面据地表更近,古登堡面据地表更远,所以先穿过莫霍界面,后穿过古登堡界面,故B正确;软流层位于地幔,不是地壳,故C错误;到达古登堡面后,横波消失,纵波降速,所以只有横波消失,纵波没有消失,故D错误。故本题选B。
13.联合古陆的形成与解体主要是受地球内力作用影响,故A错误;中生代物种大灭绝事件一般认为和陨石撞击地球有关,故B错误;太阳风释放的带电粒子,到达地球,受地球磁场的影响,轰击两极地区的高层大气,出现极光,故C正确;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与太阳自身有关,与地球磁场无关,故D错误。故本题选C。
【点睛】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2020·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4.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
A.温度变化 B.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C.内部压力变化 D.物质组成
15.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喜羊羊想“遁地”前往地球另外一侧去看看。他从家中钻入地下,始终保持直线前进并穿越地心,在他穿越地心前,依次穿越的是( )
A.地壳—莫霍界面—地幔—古登堡界面—地核
B.地壳—古登堡界面—地幔—莫霍界面—地核
C.地幔—莫霍界面—地核—古登堡界面—地壳
D.地壳—地幔—地核—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
【答案】14.B
15.A
【解析】14.现在人们无法观测地球内部的温度、压力和密度,只有通过研究地震波速度的变化,去推测地球内部状况,用来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故B项正确。
15.从地表到地心依次穿过的是:地壳-莫霍界面-地幔-古登堡界面-地核,故A项正确;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为莫霍界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为古登堡界面,故B项不符合题意; 莫霍界面以上为地壳,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为地幔,古登堡界面以下为地核,故C项不符合题意;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为莫霍界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为古登堡界面,故D项不符合题意。
二、综合题
16.(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是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表示地震波,其中A表示____波,B表示____波
(2)图中字母分别表示地球内部构造,其中C表示____界面,该界面下A波B波的速度变化是____。
(3)图中D表示____界面,该界面下地震波A完全____,地震波B速度____,并继续往深处传播。这说明E处物质状态为____态。
(4)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 )(填选项)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1) 横 纵
(2) 莫霍 明显增加
(3) 古登堡 消失 突然下降 液
(4)A
【分析】本题以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为试题背景,涉及了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及地震波在这两个界面上波速的变化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
(1)
由所学知识可知,地震波有两种:横波和纵波,横波速度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速度快,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根据这一特点可判断A为横波,B为纵波,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2)
结合图示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图中C表示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为莫霍界面,C界面下A波、B波的速度明显增加。
(3)
结合图示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图中D表示古登堡界面,该界面下地震波A完全消失,地震波B速度突然下降,并继续往深处传播,根据横波和纵波的特点,说明E处物质状态为液态或融熔状态。
(4)
由所学知识可知,纵波波速要大于横波波速,海底油气矿藏属于液态物质,遇到此物质,横波消失,纵波先突然减小,后增大,①图符合该特点,表示海底储有石油,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
17.(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面图1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局部)示意图,图2为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一般认为,软流层可能是火山活动中____的发源地。
(2)圈层①厚薄不一,一般____(大陆/海洋)部分较厚。
(3)古登堡界面以下横波波速的变化情况是____,这说明古登堡界面以下物质状态可能为____态。
(4)③表示____(填圈层名称),其由____(填地球内部圈层名称)的全部和____(填地球内部圈层名称)的部分构成。
【答案】(1)岩浆
(2)大陆
(3) 横波消失 液或气
(4) 岩石圈 地壳 地幔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地球的内部圈层。考查知识运用能力和读图能力,难度较小。主要运用地球的结构的知识进行解答。
(1)
一般认为,软流层可能是火山活动中岩浆的发源地。软流层存在于上地幔上部的80~400千米的深度处,处于高温熔融状态。
(2)
读图可知,圈层①是莫霍界面以上的部分,为地壳层,地壳层厚薄不一,一般大陆部分较厚,平均约为33千米,海洋部分地壳较薄,平均为6千米。地壳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海拔越高,地壳越厚。
(3)
读图可知,古登堡界面以下横波波速突然下降为零,横波只能在固态中传播,不能在液态和气态中传播,这说明古登堡界面以下物质状态可能为液态或气态。
(4)
读图可知,③表示岩石圈,其由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的顶部构成,以坚硬的岩石为主,被称为岩石圈。
18.(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地球圈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____,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是____,其范围渗透到其他圈层之中的是____。
(2)大气圈包围着地球;水圈中的水处于不间断的____之中;生物圈占有____圈的底部、____圈的全部和____圈的上部。这些圈层之间相互____、相互____、相互____,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3)从图中可以看出,四大圈层尽管组成物质、分布空间不同,但他们都是以____为共同球心的圈层。2017年9月8日,墨西哥瓦哈卡州沿岸近海海域地震发生在____圈,由此引发的海啸主要发生在____圈,流行性疾病主要在____圈传播。
【答案】(1) 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2) 循环运动 大气 水 岩石 联系 制约 渗透
(3) 地心 岩石 水 生物
【分析】本题考查地球外部圈层结构及其相互联系的相关知识,难度一般,考查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调动能力,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分析作答即可。
(1)
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大气圈,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是水圈,其范围渗透到其他圈层之中的是生物圈(占据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
(2)
大气圈包围着地球,它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水圈中的水借助水循环,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生物圈渗透到其他圈层之中,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3)
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四大圈层都是以地心为共同球心的圈层。墨西哥瓦哈卡州该次地震发生在沿岸近海海域,其震源深度应位于岩石圈以内,该次地震应发生在岩石圈,流行性疾病主要在生物圈传播。
【点睛】
19.(2021·海南·北京师范大学万宁附属中学高一阶段练习)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京时间2018年10月31日16时29分,在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27.7°N,102.08°E)发生5.1级地震,震源深度19km。
材料二甲图为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乙图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图及地球内部圈层图。
(1)为探测莫霍界面的情况,在下列四地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最迟从莫霍界面传来地震波的是( )
A.拉萨 B.乌鲁木齐 C.上海 D.北京
(2)掌握地震发生规律可有效减少危害,要了解地球各圈层组成物质和结构特征,目前主要的研究依据是____,材料二乙图中A为____,B为____,并写出其判断依据____。
(3)在地壳等厚度线图中,0km表示____(界面)。说出甲图所示区域地壳厚度大致分布规律____。根据材料可以推断出,西昌市地震的震源位于____。(填“地壳”“地幔”或“地核”)
(4)岩浆的发源地是____,在图乙中画出这一圈层并判断其物质状态。
【答案】(1)A
(2)地震波;横波;纵波;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随所通过的介质不同而变化;纵波能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且速度快,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3)莫霍界面;从西北向东南递减;地壳
(4)软流层;软流圈中的物质是熔融的,接近固态,并且有一点流动性。
【分析】本题组主要考查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的有关知识。
【详解】(1)从地壳到莫霍界面的距离,取决了地壳的厚度,地壳的厚度取决了四地的海拔高度,海拔越高,地壳越厚,从地壳到莫霍界面的距离距离越远,越慢收到信息。所以,最迟从莫霍界面传来地震波的是海拔最高的拉萨。A正确,BCD错,故选A。
(2)现在的人们只能依靠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速度的不同,来掌握地震发生规律,了解地球各圈层组成物质和结构特征,有效减少危害。材料二乙图中A为横波,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传播速度比较慢;B为纵波,纵波能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且速度快。
(3)在地壳等厚度线图中,0km表示莫霍界面,距离莫霍界面多高,就代表地壳多厚。甲图所示区域地壳厚度大致分布规律:西北高东南低,从西北向东南递减。根据材料可以推断出,西昌市地震的震源深度19km,而根据甲图中的地壳等厚度线,西昌市(27.7°N,102.08°E)的地壳厚度远远超过19km,故西昌市地震的震源位于地壳。
(4)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软流圈中的物质是熔融的,接近固态,并且有一点流动性。软流层一般被认为是地下岩浆的发源地。画图如下:
【点睛】
20.(2021·湖北·高一阶段练习)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京时间2021年9月16日4时33分,四川泸州市泸县(北纬29.20度,东经105.34度)发生了6.0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
材料二甲图为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乙图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图及地球内部圈层图。
(1)为探测莫霍界面的情况,在下列四地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最迟从莫霍界面传来地震波的是( )
A.拉萨 B.乌鲁木齐 C.上海 D.北京
(2)掌握地震发生规律可有效减少危害,要了解地球各圈层组成物质和结构特征,目前主要的研究依据是____,材料二乙图中A为____波,B为____波,并写出判断依据____。
(3)在地壳等厚度线图中,0km表示____(界面)。说出甲图所示区域地壳厚度大致分布规律____。根据材料可以推断出,泸州市地震的震源位于____(填字母和圈层名称),地震发生时,震区居民的感觉是_____
A.左右摇晃 B.上下颠簸 C.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D.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4)地幔是____(填字母),物质状态为____(填“固态”、“液态”、“气态”),依据是____。
【答案】(1)A
(2)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随所通过的介质不同而变化 横波 纵波 A波传播速度慢,在2900千米附近消失;B波传播速度快
(3) 莫霍界面 从西北向东南(自西向东)递减 C地壳 C
(4) E 固态 横波能够通过
【分析】本题以地球内部圈层图为材料,涉及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和划分标准,考查知识的调动和运用能力。
(1)
一般来说,海拔越高的地方地壳越厚,地震波到达的时间也越晚。拉萨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地壳厚,地震波达到时间晚。故本题正确答案为 A 。
(2)
目前主要依靠地震波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A 传播速度较慢并且只能通过固体传播,在2900千米附近消失,因此可判断为横波; B 的传播速度快且能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可判断为纵波。
(3)
莫霍界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线,地壳为莫霍界面以上部分,地壳厚度为0,意味着没有地壳,因此地壳厚度为0 km 表示的是莫霍界面;由图可知地壳的厚度,西北方向大,东南方向小,所以地壳厚度分布的规律为自西北向东南递减。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此次震源深度为10km,而地壳平均厚度为33km,因此能够判断地震震源位于地壳内。纵波传播速度快,横波传播速度慢,所以地震时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4)
地下平均33千米的不连续面称之为莫霍界面,地下平均2900千米的不连续面成为古登堡界面。莫霍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为地幔,E为地幔。横波能在地幔中传播,所以地幔为固体。
【点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1 1.2 地球的圈层结构(C)(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是“地球自然环境圈层间物质交换示意图”。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①圈层的主要特点是( )
A.由坚硬岩石组成 B.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
C.连续但不规则 D.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的圈层关系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3.雾凇,俗称树挂,是低温时空气中水汽直接凝华,或过冷雾滴直接冻结在物体上的乳白色冰晶沉积物,是非常难得的自然奇观。雾凇的形成,体现的地球自然环境的圈层数量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2021年9月19号西班牙拉帕尔马岛火山开始喷发,至11月4日火山喷发仍在继续,自火山喷发,在岛上频繁监测到小型地震。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火山喷发物质来自地球内部的( )
A.地幔 B.地核 C.地壳 D.岩石圈
5.火山喷发过程中岩浆首先穿过地球圈层中( )
A.大气圈 B.水圈 C.生物圈 D.岩石圈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某地地震波速度随深度的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该地的莫霍界面大约位于( )
A.33千米处 B.17千米处 C.5千米处 D.2900千米处
7.该地可能位于( )
A.青藏高原 B.非洲大陆 C.南极洲 D.太平洋
8.图中曲线表示的地震波是( )
A.纵波 B.横波 C.纵波和横波 D.无法判断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为某学生绘制的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模式图,图中数字代表纬度,阴影部分深度在80—400千米。完成下列小题。
9.图中阴影部分( )
A.横波不能通过 B.由铁和镍组成 C.是岩浆主要发源地 D.是岩石圈组成部分
10.地震波向地表传播时,经过莫霍面的波速变化情况为( )
A.横波、纵波波速变大 B.横波消失,纵波变大
C.横波、纵波波速变小 D.纵波消失,横波变小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1970年,苏联挑选了最顶尖的科学家,在科拉半岛邻近挪威国界的地区启动“科拉超深钻孔”项目,计划挖穿地球,到1994年此次钻探工作终止,一共挖了12226米深。下图为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1.“科拉超深钻孔”经过了( )
①生物圈②地壳③岩石圈④地核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如果“科拉超深钻孔”真的钻至地心,它( )
A.最先到达的是内部圈层的地幔 B.依次穿过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
C.在地壳经过呈熔融状的软流层 D.所经过地区纵波和横波先后消失
13.科学家认为外核液态物质的运动形成了地球磁场。在本章所学知识中,与地球磁场密切相关的是( )
A.联合古陆的形成与解体 B.中生代物种大灭绝事件
C.太阳风对地球的影响 D.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
(2020·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4.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
A.温度变化 B.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C.内部压力变化 D.物质组成
15.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喜羊羊想“遁地”前往地球另外一侧去看看。他从家中钻入地下,始终保持直线前进并穿越地心,在他穿越地心前,依次穿越的是( )
A.地壳—莫霍界面—地幔—古登堡界面—地核
B.地壳—古登堡界面—地幔—莫霍界面—地核
C.地幔—莫霍界面—地核—古登堡界面—地壳
D.地壳—地幔—地核—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
二、综合题
16.(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是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表示地震波,其中A表示____波,B表示____波
(2)图中字母分别表示地球内部构造,其中C表示____界面,该界面下A波B波的速度变化是____。
(3)图中D表示____界面,该界面下地震波A完全____,地震波B速度____,并继续往深处传播。这说明E处物质状态为____态。
(4)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 )(填选项)
A.① B.② C.③ D.④
17.(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面图1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局部)示意图,图2为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一般认为,软流层可能是火山活动中____的发源地。
(2)圈层①厚薄不一,一般____(大陆/海洋)部分较厚。
(3)古登堡界面以下横波波速的变化情况是____,这说明古登堡界面以下物质状态可能为____态。
(4)③表示____(填圈层名称),其由____(填地球内部圈层名称)的全部和____(填地球内部圈层名称)的部分构成。
18.(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地球圈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____,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是____,其范围渗透到其他圈层之中的是____。
(2)大气圈包围着地球;水圈中的水处于不间断的____之中;生物圈占有____圈的底部、____圈的全部和____圈的上部。这些圈层之间相互____、相互____、相互____,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3)从图中可以看出,四大圈层尽管组成物质、分布空间不同,但他们都是以____为共同球心的圈层。2017年9月8日,墨西哥瓦哈卡州沿岸近海海域地震发生在____圈,由此引发的海啸主要发生在____圈,流行性疾病主要在____圈传播。
19.(2021·海南·北京师范大学万宁附属中学高一阶段练习)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京时间2018年10月31日16时29分,在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27.7°N,102.08°E)发生5.1级地震,震源深度19km。
材料二甲图为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乙图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图及地球内部圈层图。
(1)为探测莫霍界面的情况,在下列四地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最迟从莫霍界面传来地震波的是( )
A.拉萨 B.乌鲁木齐 C.上海 D.北京
(2)掌握地震发生规律可有效减少危害,要了解地球各圈层组成物质和结构特征,目前主要的研究依据是____,材料二乙图中A为____,B为____,并写出其判断依据____。
(3)在地壳等厚度线图中,0km表示____(界面)。说出甲图所示区域地壳厚度大致分布规律____。根据材料可以推断出,西昌市地震的震源位于____。(填“地壳”“地幔”或“地核”)
(4)岩浆的发源地是____,在图乙中画出这一圈层并判断其物质状态。
20.(2021·湖北·高一阶段练习)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京时间2021年9月16日4时33分,四川泸州市泸县(北纬29.20度,东经105.34度)发生了6.0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
材料二甲图为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乙图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图及地球内部圈层图。
(1)为探测莫霍界面的情况,在下列四地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最迟从莫霍界面传来地震波的是( )
A.拉萨 B.乌鲁木齐 C.上海 D.北京
(2)掌握地震发生规律可有效减少危害,要了解地球各圈层组成物质和结构特征,目前主要的研究依据是____,材料二乙图中A为____波,B为____波,并写出判断依据____。
(3)在地壳等厚度线图中,0km表示____(界面)。说出甲图所示区域地壳厚度大致分布规律____。根据材料可以推断出,泸州市地震的震源位于____(填字母和圈层名称),地震发生时,震区居民的感觉是_____
A.左右摇晃 B.上下颠簸 C.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D.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4)地幔是____(填字母),物质状态为____(填“固态”、“液态”、“气态”),依据是____。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